有趣的故事題目有圖片
① 伊索寓言中三個。有趣的故事題目是什麼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和小羊》《獅子與野驢》等,用豺狼、獅子等凶惡的動物比喻人間的權貴,揭露他們的專橫、殘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烏龜與兔》《牧人與野山羊》等,則總結了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
② 有趣的小故事 在課堂講的 帶啟發 幽默的 帶故事題目
1、情況不同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它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便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呢!」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 2、靠自己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 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3、鯊魚與魚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隻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沖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耐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鯽魚在池子里,所以鯊魚也沒缺少獵物,只是它仍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的沖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日子,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後來,鯊魚不再沖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好像他們只是牆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鯽魚,然後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兇狠霸氣,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後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游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於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麼也不願再過去,實驗結束了,實驗人員譏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魚。 可是失戀過的人都知道為什麼,它怕痛。 4、 神跡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試想: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 釣竿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 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進的財源。
③ 三國時期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題目)
七步成章(曹植) 望梅止渴(曹操) 樂不思蜀 (劉禪)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吳下阿蒙 手不釋卷(呂蒙) 空城計 舌戰群儒 七擒孟獲(諸葛亮)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 劉備) 過五關,斬六將 刮骨療傷 (關羽)
一盒酥(楊修)
有一次,塞北進貢來一盒酥餅,曹操寫了「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放在台上。楊修看見了,竟和眾人分食了。曹操心裡惱怒,問為何這樣?楊修答道:你明明寫了「一人一口酥」,我們不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當時雖笑,不久之後,就把楊修給殺了。
④ 想為看圖講故事弄一題目就一看就懂意思但又不落俗套的哪種
糾結、、、、、、
⑤ 張老師經常在語文課上舉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事例,使同學們聽的津津有味。這道題目和照片上的題目都是修改病
熱潮 改成 活動
加 的習慣
故事和事例刪去一個
⑥ 作文題目《好聽的。有意思的童話故事》
小米是一個不愛睡覺的小女孩。
她總覺得睡覺是浪費時間,她很喜歡看電視,玩游戲,她總是在想,如果能把睡覺的瞌睡蟲趕走,自己晚上不睡覺,那麼自己該多了多少玩樂的時間啊!
有一天,她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老奶奶,因為晚上睡不著,所以很痛苦,於是她想把自己的睡覺送給她。
第二天晚上,小米躺在床上,把枕頭里的棉花拿出來,她朝枕頭袋吹氣,把自己的瞌睡蟲收集起來。然後她偷偷的跑到老奶奶家裡,把瞌睡蟲枕頭放在老奶奶的床前,睡不著的老奶奶於是慢慢的閉上了眼睛睡著了。
小米得到了整個晚上的時間。她跑到草地上去玩盪鞦韆,沒有人和她搶著玩。她跑到泥堆里玩泥巴,沒有人責備她,因為媽媽也睡著啦!小米覺得好快樂。
第二天,第三天,小米都沒有睡覺,她偷偷的跑到外面去玩。早上的時候,小米媽媽總是發現小米臟兮兮的躺在床上。小米媽媽害怕了。因為她知道有一種病叫「夢游」她以為小米是因為夢游才跑到外面去玩得渾身臟兮兮的。
小米媽媽決定自己晚上不睡覺,跟蹤小米。可是小米把自己的瞌睡蟲放到媽媽的身上,媽媽立刻睡著了。因為她得到了雙倍的瞌睡蟲。
小米好高興,每天晚上還是跑出去玩。
可是過了不久,麻煩的事情就出現了。
小米堆了一個很漂亮的泥城堡。第二天起床,小朋友看到都覺得很驚奇,以為是外星人堆的。小米得意的告訴大家,城堡是她堆的,可是沒有一個人相信,因為她們白天都和小米在一起,但是都沒有看到小米堆泥人。
小米不敢把實話告訴大家,只好把話都吞進肚子里。
小米在晚上盪鞦韆,玩滑梯,沒有人和她搶,要是在白天,她得排隊才坐得上,因為白天的小朋友實在太多咯!
可是鞦韆,滑梯小米玩了幾次就不想玩了,因為沒有人和她搶,一個人玩慢慢的就覺得沒有意思了。
終於有一天,小米把棉花放回了自己的枕頭上,然後把枕頭放在自己的腦袋下,閉上眼睛開始睡覺。
那天晚上,小米睡得特別的香甜。
好的話請加分啊、呼呼
⑦ 在你讀過的<安徒生童話選>中你認為最生動有趣的故事題目及你喜歡的原因是
海的女兒 被小美人魚的深情所打動。我最喜歡裡面的一句:「在海的遠處,水是那麼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的花瓣,同時又是那麼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麼深,深得任何錨鏈都達不到底。」很美的句子
野天鵝 感動於艾麗莎在受刑前的最後一刻還在編著蕁麻衣服
丑小鴨 丑小鴨蛻變成美麗的天鵝,這是許多人的夢想
⑧ 下面這些故事的題目是不是很有趣,請你也仿照寫一寫這樣的題目吧。
長耳朵兔子和短尾巴羊
⑨ 我的讀書故事作文有趣的題目
生活里,我從來都不喜歡的也就是看書,有一次發生的事情我一直記在我的腦海里,便讓我漸漸地開始喜歡上了書籍!每看一遍,也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獲!
故事發生在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媽媽閑著沒事做,我的爸爸突然回來了!爸爸進門就問我:「讀書有三到,那麼是哪三到?」我在那兒思考了半天,反復的想來想去,就是想不出來,「我不知道。」我低著頭小聲兒地說。爸爸耐心地對我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我點了點頭,覺得有一些不好意思了。爸爸又教育我說:「小學生要多看書,對作文有保幫助,讀書好似爬山,爬得最高,看得最遠;讀書好似耕田,汗水流得多,收獲更豐滿。」這是關於讀書的名言,可是,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多看書,過了一小會兒,我央求媽媽帶我去看看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媽媽帶我去看書,我們1點過去書店,一到書店我便去童話園地,我拿了一本安徒生童話里有一篇叫《賣火柴的小女孩》,我看了以後淚落如珠。
從那以後,我記住了爸爸給我說的話:「讀書好似爬山,爬得高,看的越遠;讀書好似耕田,汗水流得多,收獲更豐滿。」
我想自豪地說:「我喜歡上了閱讀了。」我好開心啊!讓書陪伴我們一生吧。
⑩ 趣味語文小故事要有題目【另外的】和它的含義和至少3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字拾趣
一字嫁妝
我國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後,便特地從京城稍回一隻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春梅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於是,一字嫁妝便成了制家的座右銘。
一字家書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大作家趙樹理收到大兒子趙廣元要錢的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精煉:「錢!」沒想到趙樹理的回信不僅快而且同樣精煉:「0!」他認為兒子既已自立,就不該再依賴父母,可見趙樹理教子有方。
一字判詞
清朝時,一寡婦想改嫁他人,受到鄰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撓。於是,他向官府呈上了狀紙:「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嫁?」寥寥數語,盡述了改嫁理由。知縣接狀,拍案叫絕,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
一字社論
1968年4月,美國《明星時報》發表了一篇約翰遜總統競選失敗的社論《約翰遜認輸》,全文只一個字:「妙!」它把報紙和它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態度,極其鮮明的表達出來,真是耐人尋味。
一字回信
一個忌妒心很強的人寫了一封信給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現在的身價是一字一金,現在附上一美金,請你寄個樣品來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後回信說:「謝!」
字座右銘
魯迅先生12歲時,就讀於故鄉紹興的「三味書屋」。一次,因為幫母親做事,上學遲到了,嚴厲的壽鏡吾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他。為了牢記教訓,從嚴要求自己,他用刀在書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的刻了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早」。
一字詩歌
北島曾寫過一首題為《生活》的詩,全篇只有一個字:「網。」
一字小說
美國某大學曾經舉辦過微行小說徵文比賽,結果一篇《第一封情書寄去後》的小說獲得最高獎,該小說只有一個字:「等……」真令人回味無窮。
乾隆趣釋「夫」字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名博學多才,才思敏捷的人,他常常與身邊的大臣、文人墨客一道談古論今,談詩說文。
一次,乾隆與宰相張玉書到江南去巡視,看見一位農夫在田間勞作,便開玩笑地問宰相張玉書:「這是什麼人?」宰相答曰:「這是一個農夫。」「農夫的夫字怎樣寫的?」宰相張玉書順口道:「兩橫一撇一捺,轎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都是這樣寫的。」
乾隆聽後搖搖頭說:「你這個宰相,竟連一個夫字都不能辨別清楚。」張玉書聽到皇帝的責問,連忙上前奏道:「小人才流學淺,實是不知,請皇上指教。」
這時乾隆皇帝解說道:「農夫是刨土之人,上寫土字,下加人字。轎夫肩上扛竿,寫人字後,再加二根竿子。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這個夫字是先寫天字出頭便是了。夫妻是兩個人,先寫二字,後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這個夫字是先寫一字再加大字便是。」
應答詞趣話
新電視劇《三國》人物對話中的應答詞多用「諾」,有人因此在網上評論說,這個「諾」「雷得人害臊」,為何不用「是」呢?「雷」是漢語里的新俚語,意為「震驚得無法接受」。其實,三國時代人們應答通常用「諾」而不用「是」,電視劇里用「諾」更符合當時的語言特色,這有什麼可震驚的呢?《三國演義》六十一回寫道:「孫權諾諾連聲,答曰:『老母之訓,豈敢有違。』」可見,孫權回答時說的就是「諾,諾,諾」。編著於兩千年前的《戰國策》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用「諾」來應答,如《戰國策.齊四》中寫道:「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
其實「喳」這個應答詞才「雷」呢,但由於清朝的影視劇拍得特別多,所以我們都已習以為常而不以為然了。皇帝一說「朕」要如何如何,那些大小官吏(尤其是太監)便立刻跪拜著「喳」、「喳」、「喳」。這個「喳」是滿語中「je」的音譯,最早源自蒙古語,是僕役對主人、奴才對主子的應答語,其卑怯程度比「唯唯諾諾」還嚴重。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字就能充分表現社會不平等現象,表現人之間統治與被統治、凌辱和屈辱、奴役與奴才的關系,這個字就是「喳」。這個應答語雖隨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了,只剩下了形容鳥叫聲的「喳」(喜鵲喳喳地叫著),但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消滅看來需要更多的時日。
清朝皇帝帶來了「喳」,他們自己倒也願意學漢語,不過常常學不到家。筆者在圖書館里見過一些清皇御批,他們不會寫「已閱」或「閱畢」,而只會寫「知道了」,倒是十分口語化。乾隆一生用漢語寫了四萬多首詩,比《全唐詩》的總數還多,卻最終也沒有成為詩人。
「嗨」,除了是嘆詞外,在我國有些地區也用作應答詞,但由於其發音與日語里的「哈伊」(意即「嗨」)相近,所以人們現在都不大用了。那場戰爭帶來的苦難和仇恨至今還在許多方面體現出來。
我國古人的應答詞還有「唯」和「然」等。如《左傳》里寫道:「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對曰:「唯。不敢忘。」《論語》里寫道:「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顯然,「唯唯」、「唯唯諾諾」、「然諾」這些詞的出現都與應答詞「唯」和「然」有關。
今天我們最常用的應答詞是「是」、「對」、「行」、「好」,相當於英語中的「yes」、「ok」和「right」。我們有些旅美華人已習慣跟著美國人說「yes」的變體「yah」,這倒並非崇洋媚外,而是因為其發音確實比「是」容易,就如「bye-bye」(「拜拜」)發音比「再見」容易一樣。中國南方人發「是」這個捲舌音總覺得有點困難。我這個上海人曾在北京生活多年,捲舌音倒是沒有問題了,但我記得小時在上海,我用的應答詞就不是「是」,而是「唉」,那不是嘆息的聲音,而是答應的聲音,連《莊子》也早就這樣用,其「知北游」篇寫道:「唉,予知之。」
語文趣事:只認衣裳不認人
清乾嘉年間洛陽孟習歐,字廬陵,工詩善書畫,不修邊幅,被當時的人稱為洛陽才子。
有一天,他因事至一裁縫處,裁縫正忙於操作,又見他衣著平常,故對他很冷淡。孟習歐見裁縫忙,就說過一會兒再來。有人告訴裁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習歐啊!」裁縫聽了又驚又悔。過了一會兒,孟習歐來了,裁縫一反前態,敬禮有加,並說:「聞先生善詩,敢請吾業賜大作。」孟習歐略略沉思,說:「裁縫離不開針,就以針為題吧:一條鋼針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
郭沫若文字趣談四則
巧對嵌字聯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煉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
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余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談笑。陳銘樞說:「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笑著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麼對呢?」李、黃、余見有此雅事,就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於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偏著頭想了一會兒,對曰:「如是我佛,此即如來」,也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家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後,郭沫若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談論起桂百煉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乘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思索片刻,揮筆寫下了「真理唯馬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煉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堅定信仰,下聯以哀悼桂百煉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蕭三郭沫若合作聯珠對
1961年3月,詩人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雲:
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里作詩,詩情最熱;
這是一幅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並題附言:「希望有後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也來這里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下聯:
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妙解怪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麼?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二」的讀法和意思。於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後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罷了。」
改詩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裡」。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後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於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於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後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傑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後,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雲:
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親,要贊同啊!!拜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