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自己的名人故事
『壹』 名人故事(理想)150字數限制。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貳』 名人故事,字限制20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苦讀成才
王亞南睡三腳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年輕時自認為已無書不讀,便大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後經一老翁指點,遂改成:「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舍,持之以恆,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蕭邦19歲從音樂學院畢業時已經很有名氣了。後來他出國深造。在送別晚會上,朋友們贈送給他一隻裝滿祖國泥土的銀瓶。這只銀瓶一直伴隨著他19年。1849年秋天,蕭邦病重垂危。他囑咐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不會允許將我的遺體運回華沙,就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去。」
【吳玉章維護國家尊嚴】
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帝國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罷課和絕食以示抗議。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陳天華遙寄血書 】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佔滿洲,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後,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准備回國參戰。
回到宿舍後,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 ,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斗……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裡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安徒生跟老友斷交】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跟德國的奧古斯登堡原來是要好的老朋友。
1848年普魯士侵入丹麥的國境,這種侵略行為引起安徒生的極大憤怒。四年後,他到德國去旅行。許多德國朋友涌到車站去迎接他。一位朋友說:「奧古斯登堡公爵夫婦在家裡等您,希望您去和他們會見。」「我不願去見他們,奧古斯登堡參加了四年前普魯士侵丹麥的戰爭,我怎麼能去看這家人呢?」安徒生憤怒地說著。從此,兩位老朋友斷交了。
『叄』 名人有自己的主見故事名人有自己的主見故事
1、撒切爾夫人的父親羅伯茨是英國格蘭文森小城的一家雜貨店主。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5歲生日那天,父親把她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要記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雲亦雲啊。這是爸爸贈給你的人生箴言,是爸爸給你的最重要的生日禮物!」從此,羅伯茨著意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堅強獨立的孩子,下定決心要塑造她「嚴謹、准確、注重細節、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分」的獨立人格。有了父親這樣一個「人生導師」,瑪格麗特堅實地成長著。
瑪格麗特入學後,她才驚訝地發現她的同學有著比自己更為自由和豐富的生活,勞動、學習和禮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廣闊和多彩。他們一起在街上遊玩,可以做游戲、騎自行車。星期天,他們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麽誘人。幼小的瑪格麗特心裡癢癢的,她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氣跟充滿威嚴感的父親說:「爸爸,我也想去玩。」羅伯茨臉色一沉,說:「你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決定你該怎麽辦,不要隨波逐流。」見孩子不說話,羅伯茨緩和了語氣,繼續勸導瑪格麗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有自己的思想。現在是你學習知識的大好時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樣,沉迷於游樂,那樣一定會一事無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斷力,你自己做決定吧。」聽罷父親的話,小瑪格麗特再也不吱聲了。父親的一席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里,她想:「是啊,為什麽我要學別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剛買回來的書我還沒看完呢。」
羅伯茨經常這樣教育女兒,要她擁有自己的主見和理想,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個性,隨波逐流只能使個性的光輝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
註: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英國前首相。她任職期間工作勤懇,政績卓著,被稱為「鐵娘子」。
2、林肯的台階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於問鼎白宮,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無數級台階——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之階?對於孩子,是牽著手、攙扶著上,還是抱著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著、攙扶著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著孩子上台階,把孩子攬在襁褓里,那麼,孩子就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更難立足於社會。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接送,晚上陪讀,甚至考上大學父母還要跟著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孩子是很難自立成人大有作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讓孩子吃點苦,有「台階」讓他自己爬。這樣,孩子也許能「一鼓作氣」,攀上光輝的頂點。
3、孟軻刻苦學習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裡,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么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4、提起魯班,很多人都知道。其實,魯班不姓魯,而姓公輸,名班。有的書也寫作公輸般或公輸盤。因為他是我國春秋戰國時魯國人,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魯班。
魯班生於公元前五0七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魯班本人則是一個手藝高強的工藝巧匠,傑出的創造發明家。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和傳說很多。至今,在民間還廣泛地流傳著他發明創造的故事。
鋸和刨
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經過反復試驗,研究出來的。
就拿鋸的發明來說吧。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樑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准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麼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隻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裡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干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樑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魯班做木匠活時,常常遇到直角。雖然他手頭有畫直角的矩,可用起來挺費事。魯班經過改進,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來,可方便了!後來,人們都把它叫魯班尺。 由於魯班對木工工具的改進作出了這么大的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木匠們都尊敬地稱他是祖師。
石磨與雲梯
魯班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幹活。 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准備做飯,可是沒有麵粉了。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搗。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魯班決心改革它,為人們解決困難。 又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幹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里研著麥粒。魯班走過去一看,石臼里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里得到了啟發。
回到家裡,魯班叫他的妻子雲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面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魯班做的是什麼呢?大家都圍過來看。只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後轉動上面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麵粉。大家高興極了,魯班真是為人們立了一大功啊「 這就是兩千多年來,在我國農村曾經廣泛使用過的石磨。
魯班不僅是能為人民製造各種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機械發明家。
魯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休。那時,每個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牆。守城的將士們關上城門,站在城牆上守衛著。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過是弓箭、長矛之類,很難將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圍了多日,干著急攻不下來。
魯國國王命令魯班製造攻城的器械。魯班想來想去,想起了自己蓋房子時用過的短梯。踏著短梯,能登上房頂,造一個長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牆了嗎?如果在梯子上還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嗎?於是,魯班造出了"雲梯"。這種"雲梯",能在乎地上架起來,夠上高高的城牆,上面還可以站人射箭。現代消防器材中的雲梯,就是從這個雲梯發展演變而來的。
據古書記載,魯班還造過一輛"木馬車"。那是他的母親死了,為了送葬造的。魯班在車上安了機關,有木人駕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圍了很多人,看著這輛自動行走的木馬車,一個個贊嘆不已。
據傳說。很早很早時候,我國勞動人民就發明了鎖,只是不大靈巧,一弄就開了。經過魯班一改進,可好多了,沒有鑰匙,是打不開的。
勤勞智慧的一家
魯班的一生,發明創造的東西很多。他曾作了一隻木鳥,能撲楞楞飛上天空,三日而不落下。他刻制了我國最早的立體石刻地圖--"九州圖"。他造了不少美麗的宮殿,堅固的橋梁。在他死後,人們每當看到奇巧優美的建築,都認為是出自魯班之手,一致公認他是"巧匠"、"巧人"。
然而,魯班並不是生來就能發明創造的天才,而是因為他生活在勞動人民之中,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和他們一家啟發、教育、幫助了他。
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能工巧匠。魯班幹活時,她常在一邊幫忙,出主意想辦法。魯班刨木料時,雲氏在對面抵著。這樣,浪費一個人。有時還抵不住。於是,雲氏在工作凳上釘了個木撅子,頂住了木頭。
魯班再刨起來,可穩當多了。雲氏也可以騰出手來干別的活去了。後來,人們把這個板子叫做"班妻"。
魯班外出幹活,碰到下雨天時,常常全身都被淋透,雲氏見了很心痛。有一天,魯班正在造一個亭子。雲氏去送飯,看到亭久她想,亭於能避雨,如果做一個活動的小亭子,隨身帶上它,不就不怕下雨了嗎!她告訴魯班,幹完活回家時,砍點竹子來。
魯班帶回了竹子,雲氏把竹子劈成細竹條,編成亭子蓋形,上面蒙上獸皮。這東西張開時象個亭子蓋,收攏時變成一根棍。雲氏把它交給魯班,對他說:"你成天給人家蓋房子,但房子是不能移動的。你出門在外,遇上下雨,就沒法躲避了。把它帶上,哪怕走到千里之外,也不怕啦!"這,就是後來的傘。
魯班創造了木匠劃線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親裁衣服時,用一個粉袋劃線,受到了啟發的結果。
墨斗剛做好時,魯班每次彈線,都得請母親幫忙,捏住墨線的一頭。有時,母親正在做衣服或煮飯,也不得不放下,趕來幫忙。有一天,魯班的母親對他說:"你做個小勾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著墨線了嗎?"魯班一聽,對呀!他很快做成了一個。從此,一個人就可以彈墨線了。直到現在,木工師傅們還把這個小勾子叫"班母"呢!
魯班之所以成為巧匠,還在於他刻苦的實踐。忘我的鑽研。
有一次,魯班正在刻一隻鳳凰。還沒刻完,有人就譏笑開了;"快來看哪!這個人真笨!看他刻的鳳凰,腦袋不象,身子也不象,簡直難看死了!"對這些無理的挑剔,刺人的譏笑,魯班沒有理睬。他繼續一刀一刀地用心刻著。鳳凰刻完了,不但腦袋象,身子象,而且飛了起來,就連那些當初譏笑他的人也不得不連聲叫好。
魯班的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他的發明創造,也就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魯班的名字,是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象徵。
魯班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世上決沒有先知先覺的天才。正如魯迅先生所說?quot;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只有象魯班這樣勇於實踐,刻苦鑽研,"在那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肆』 有關規則的名人事例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拓展資料:
規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並通過的,由群體里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它存在三種形式:明規則、潛規則、元規則,無論何種規則只要違背善惡的道德必須嚴懲不貸以維護世間和諧。
明規則是有明文規定的規則,存在需要不斷完善的局限性;潛規則是無明文規定的規則,約定俗成無局限性,可彌補明規則不足之處;元規則是一種以暴力競爭解決問題的規則,善惡參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伍』 關於靠自己的名言和名人故事
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的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凡事靠自己,就是人生冷暖最深的體悟。
通往幸福的鑰匙靠自己開啟,凡事多往好處想,利於養性,心中自然充滿陽光。
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奇,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己之努力。 ——王永慶【中】
成功之路有兩條:靠自己的努力或靠他人的愚蠢。
——法國道德家拉布呂耶爾.·J.D
成功只有一個——既能依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法國作家克里斯多夫·M
勝利是不會向我走來的,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
——美國女詩人穆爾·M
人必須相信自己,這是成功的秘訣。
——美國演員卓別林·C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鄭板橋
『陸』 關於有自己的主見的名人小故事
魯班年輕的時候,決心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他拜別了爹媽,騎上馬直奔西方,越過一座座山崗,趟過一條條溪流,一連跑了30天,前面沒有路了,只見一座大山,高聳入雲。魯班想,怕是終南山到了。山上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該從那一條上去呢魯班正在為難,看見山腳下有一所小房子,門口坐一位老大娘在紡線 。魯班牽馬上前,作了個揖,問:「老奶奶,我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該從哪條道上去」老大娘說:「這兒九百九十九條道,正中間一條就是。」魯班連忙道謝。他左數四百九十九條,右數四百九十九條,選正中間那條小道,打馬跑上山去。
魯班到了山頂,只見樹林子里露出一帶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間平房。他輕輕地推開門,屋子裡破斧子,爛刨子攤了一地,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兒,伸兩條腿,躺在床上睡大覺,打呼嚕像擂鼓一般。魯班想,這位老師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藝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爛刨子收拾在木箱裏,然後規規矩矩地坐在上等老師傅醒來。
直到太陽落山,老師傅才睜開眼睛坐起來。魯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說:「師傅啊,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師傅問:「你叫什麼名字從哪兒來的」魯班回答:「我叫魯班,從一萬里外的魯家灣來的。」老師傅說:
「我要考考你,你答對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錯了,你怎樣來還怎樣回去。」魯班不慌不忙地說:「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來了,師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師傅捋了捋鬍子說:「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幾根大柁幾根二柁多少根檁子多少根椽子」魯班張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檁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歲的時候我就數過,師傅看對不對」老師傅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問:「一件手藝,有的人三個月就能學會,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學會。學三個月和學三年,有什麼不同」魯班想了想才回答:「學三個月的,手藝紮根在眼裏;學三年的,手藝紮根在心裡。」老師傅又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提出第三個問題:「兩個徒弟學成了手藝下山去,師傅送給他們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裡刻下了一個名字。你願意跟哪個徒弟學」魯班馬上回答:「願意跟第二個學。」老師傅聽了哈哈大笑。
老師傅說:「好吧,你都答對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學藝,就得使用我的傢伙。可這傢伙,我已經五百年沒使喚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魯班把木箱裏的傢伙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長滿了,鑿子又彎又禿,都該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來。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兩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彎彎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一件件都閃閃發亮 。他一件一件送給老師傅看,老師傅看了不住地點頭。
老師傅說:「試試你磨的這把斧子,你去把門前那棵大樹砍倒。那棵大樹已經長了五百年了。」
魯班提斧子走到大樹下。這棵大樹可真粗,幾個人都抱不過來;抬頭一望,快要頂到天了。他掄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這棵大樹砍倒。
魯班提斧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這棵大樹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兒,圓得像十五的月亮。」
魯班轉過身,拿斧子和刨子來到門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樹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樹幹上的節疤,足足幹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圓又光。
魯班拿斧子和刨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鑿子,你在大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兒: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拿起鑿子和斧子,來到大柁旁邊就鑿起來。他鑿了一個眼兒又鑿一個眼兒,只見一陣陣木屑亂飛。足足鑿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兩千四百個眼兒都鑿好了: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帶鑿子和斧子去見師傅。老師傅笑了,他誇獎魯班說:「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藝都教給你!」說完就把魯班領到西屋。原來西屋裏擺好多模型,有樓有閣有橋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櫃,各式各樣,精緻極了,魯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師傅笑說:「你把這些模型拆下來再安上,每個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專心學,手藝就學好了。」
老師傅說完就走出去了。魯班拿起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捨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裡,翻過來掉過去地看,每一件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飯也顧不得吃,覺也顧不得睡。老師傅早上來看他,他在琢磨;晚上來看他,他還在琢磨。老師傅催他睡覺,他隨口答應,可是不放下手裏的模型。
魯班苦學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老師傅還要試試他,把模型全部毀掉,讓他重新造。他憑記憶,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來的一模一樣。老師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他一邊琢磨一邊做,結果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老師傅非常滿意。
一天,老師傅把魯班叫到眼前,對他說:「徒弟,三年過去了,你的手藝也學成了,今天該下山了。」魯班說:「不行,我的手藝還不精,我要再學三年!」老師傅笑說:「以後你自己邊做邊學吧。你磨的斧子,刨子,鑿子,就送給你了,你帶去使吧!」
魯班捨不得離開師傅,可是知道師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說:「我給師傅留點什麼東西呢」老師傅又笑了,他說:「師傅什麼也用不了,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足夠了。」
魯班只好拜別了師傅,含眼淚下山了。他永遠記師傅的話,用師傅給他的斧子,刨子,鑿子,給人們造了許多橋梁,機械,房屋,傢具,還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所以後世的人尊他為木工的祖師。
『柒』 有關改變自己的名人例子
名人改變自己的事例舉例如下:
」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在讀中學的時候,朱莉婭·科爾曼小姐是他的班主任。她鼓勵卡特學習音樂、美術,特別是文學,並為他開列了閱讀書目。
朱莉婭小姐關愛她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她告訴他們:「我們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自我,但是我們信守的原則是不變的。」長大以後,卡特對朱莉婭小姐的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朱莉婭小姐當年所要告訴學生們的是,我們應該時時分析新情況,然而無論是在選擇相守終生的伴侶還是在艱難時刻、考驗時刻或是遇到誘惑須做出困難的決定時,我們都不僅要適應這些新的挑戰,還應該堅守我們所學到的某些原則,例如公平、正直、忠誠等。
卡特永遠也忘不了朱莉婭小姐的這番話,並始終堅守從朱莉婭小姐和父母那裡所學到的基本原則。在總統就職演說中,他引用了朱莉婭小姐的話:「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自我,但信守不變的原則。無論我們面臨著多麼大的困難,都決心讓我自己和美國人民信守真正的正義與真理的信仰。」
(7)限制自己的名人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改變自己的事例
」在聞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墓碑。
其實這只是一塊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崗石質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圍那些質地上乘、做工優良的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國前國王墓碑,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較起來,它顯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並且它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
但是,就是這樣一塊無名氏墓碑,卻成為名揚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個到過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們可以不去拜謁那些曾經顯赫一世的英國前國王們,但他們卻沒有人不來拜謁這一塊普通的墓碑,他們都被這塊墓碑深深的震撼著,准確地說,他們被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著。在這塊墓碑上,刻著這樣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