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及感悟250字
⑴ 外國理想的故事 100——250字(最後加上這篇故事的哲理)
皮爾卡丹實現理想的故事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我們真正能夠做到永不放棄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嗎?
皮爾卡丹實現理想的故事
法國少年皮爾從小就喜歡舞蹈,他的理想是當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員。可是,因為家境貧寒,維持基本生活都非常艱難的父母根本拿來不出多餘的錢來送皮爾上舞蹈學校。
皮爾的父母不得不將他送去一家縫紉店當學徒工,希望他學一門手藝後能幫家裡減輕點經濟負擔。每天在縫紉店工作十多個小時的皮爾厭惡極了這份工作,不擔因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報酬還不夠他的生活費和學徒費。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是在虛度光陰,他為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而非常苦悶。他甚至認為,與其這樣痛苦地活著,還不如早早地結束生命。
絕望中的皮爾突然想起了他從小就崇拜的有著芭蕾音樂之父美譽的布德里。皮爾覺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的人。他決定給布德里寫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夠收下他這個學生。在信的最後,他寫道:如果布德里在一個星期內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這個學生,他便只好為藝術獻身,跳河自盡了。
很快,年少傾垮的皮爾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皮爾以為布德里被他的執著打動,答應收下他這個學生。但是信中卻並沒有提收他做學生的事。只是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布德里告訴皮爾,在他小的時候,很想當一名科學家。可是因為當時家境貧窮,父母無法送他上學,他只得跟一個街頭藝人過起了賣唱的日子。最後,他說,人生在世,現實與理想總是有一定距離的人,首先要選擇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來,才能讓理想之星閃閃發光。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談藝術的。
布德里的回信讓皮爾猛然驚醒。後來,皮爾努力學習縫紉技術,二十三歲的那一年,在巴黎他開始了自己的時裝事業。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裝品牌,也就是如今舉世聞名的皮爾卡丹公司。
由於皮爾一心撲在服裝設計與經營上,皮爾卡丹公司發展迅速,皮爾在二十八歲的那一年就擁有了兩百名雇員。他的顧客中很多都是世界名人。如今,皮爾卡丹品牌不僅擁有服裝行業,還有服飾、鍾表、眼鏡、化妝品等等,皮爾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矚目的億萬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產品也遍及全球。
皮爾卡丹一次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說:其實自己並不具備舞演員的素質,當舞蹈演員,只不過是年少輕狂的一個虛幻的夢而已。如果那時他不放棄當舞蹈演員的理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皮爾卡丹。
是啊,每個年輕人都有著自己的理想,也都為自己那偉大的理想激動過,苦悶過。只有勤勤懇懇地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腳踏實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才能更快地接近理想。
朋友,也許有一天你也會像皮爾卡丹一樣突然發現其實理想一直伴隨在你的身邊,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⑵ 選下列的三個事物寫一個小故事,試著說個簡單的道理,不多於250字
你可以想這樣寫,想大象、水珠、小草在一起,大象看不起水珠,沒想到草幫水珠說了很多優點,象捂著耳朵逃了。 道理你應該知道吧! 希望你珍惜我的勞動成果!!
⑶ 用高二政治分析一個哲學小故事,不少於250字,急!
三個火堆
嚴寒的冬天裡,一群人點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燒,烤得人渾身暖烘烘的,有個人想:天這么冷,我絕不能離開火,不然我就會被凍死,其他人也都這么想,於是這堆無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滅了,這群人全被凍死了。
又有一群人點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個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檢柴,這火遲早也會熄滅,其他人也都這么想。於是,大家都去撿柴,沒有人烤火,都被陸續凍死在了撿柴的路上,火最終因缺柴而滅。
又有一群人點燃了第三堆火,這群人沒有全部圍著火堆取暖,也沒有全部去撿柴,而是制定了輪流取暖、輪流撿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揀柴,於是人人都去撿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溫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夠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燒,大火和生命都延續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與部分的聯系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的一種形式。兩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當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個火堆,第三個群體發揮了優化組合的優勢,他們在處理取暖與撿柴的矛盾時,採取了輪流制度,一半兒取暖,一半兒撿柴,既照顧了整體利益,又兼顧了個體利益,既考慮了長遠利益,又照顧了眼前利益,他們辦事情選擇了最佳方案,實現了最優目標(讓火與生命延續到第二年春天),他們的聰明之舉不得不令人嘆服!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發揮,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體功能小於各部分之和:像第一、第二火堆和群體,他們要麼只顧取暖,無人揀柴,要麼只只揀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種情況,對延續火與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終都導致了可悲的下場!
2、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既要對社會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又要從社會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滿足。如果片面地強調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兩者的關系,是錯誤的。像第一個群體,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揀柴,只求索取,不想貢獻,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而第二個群體,只知揀柴,:不知烤火,只講貢獻,不談索取,同樣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兩個群體的錯誤作法均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第三個群體,即講貢獻又講索取,恰當地處理好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難怪他們的生命與火能延續到次年春天!
⑷ 小故事大道理全集隨筆250字
讓我們默想:和copy什麼樣的人相處,久而久之,就會有相同的氣味。我們靠近帶有玫瑰味的泥土,不但能吸收它的芬芳,也能成為帶給別人香味的玫瑰。
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新聞中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學生,學習特別好,每次考試在班裡都是名列前茅,但他交錯了朋友。他的朋友不但教會了他上網,還教會他吸煙、喝酒、賭博,甚至帶他去攔路搶劫。就這樣,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一步步滑向了犯罪的深淵。由此可見,交朋友有多麼重要!
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也是這個道理。還聽到過一個與上文截然相反的例子:有這樣一個學生,平時從不聽課,但他也不搗亂,只要一上課就睡覺,每次考試都是坐底,是個令所有老師頭疼的角色。一次座位大動之後,他和班裡學習最好的學生坐在了一起。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問了同桌一個問題,同桌給他認真解答之後,他覺得很有趣,便開始聽課,漸漸愛上了學習,一段時間後,學習成績居然上到了中游,每位代課老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可見,交朋友有多麼重要!
⑸ 《我們仨》創作背景,及楊絳先生生平故事
創作背景據該書編輯董秀玉回憶,該書的最初設想,是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女士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96 年10 月,患病的錢瑗已經非常衰弱,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幫助下斷續寫了5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女士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錢瑗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5] 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網頁鏈接
生平網頁鏈接
⑹ 誰和誰的童話故事 自編 要有道理 250字
小金魚歷險記
一群小金魚在一個狹窄的魚缸里自由地游著,它們無聊地吐著水泡,好象厭倦了日復一日的生活,覺得生活平淡乏味……
一天,小金魚們聚在一起聊天,它們在聊大海。一條胖胖的魚搶先游過來說:「大海肯定是好吃的東西。」說完,神氣地搖了搖尾巴。一條紅白相間的金魚說:「大海是無邊無際的,很藍,很美很美!在那裡可以無拘無束地遊玩呢!」話音剛落,大家都憧憬著大海。
有一天,主人不注意時,小金魚們爭先恐後地跳出魚缸。他們懷著對大海的渴望和嚮往出發了。轉眼間三個月過去了。終於有一天,它們到了長江邊。看著寬闊的河面,它們盡情地嬉戲。「看,這里有幾條魚,快來抓啊!」幾個人撲打著。它們四散逃跑。好久,驚魂未定的它們才又集在一起。繼續趕路,一邊向路人詢問大海的位置。小貝殼說可能在前面吧!小烏龜也說在前面吧!就這樣,它們一直往前趕,但是還是沒有看見大海的。大家都垂頭喪氣,只見一條小彩魚大聲地說:「不能回去!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或許大海就在前面啊!回去不就前功盡棄了。」它們堅定信心繼續趕路。
這年的春天,它們到了一個大瀑布前。瀑布聲響徹雲霄,濺起巨大的水花,讓人心驚膽寒。但是小金魚們沒有害怕,帶勇敢地跳了下去。眼前寬闊極了,一望不到邊。「大海!」它們不約而同地喊著。蔚藍的天空映著藍藍的海水,它們盡情地游啊,游啊;玩啊玩!都開心地笑了!
⑺ 鉛筆和橡皮的故事最後要寫出道理,要250字作文.
鉛筆和橡皮的故事北京市東城區北京一中分校四年級二班趙鑫蕊有一天,躺在鉛筆盒裡的鉛筆和橡皮正在爭論著誰的功勞大。只聽鉛筆自得洋洋地說:「我的功勞大,每次小主人寫作業時都要用我,假如沒有我,那他就無法完成作業。」橡皮也不甘示弱地說:「我的功勞才大呢!每次小主人寫錯字時,都要用我那雪白的身體來把錯的地方擦乾凈,使它雪白如新。」……就這樣,他們爭論了很久,忽然,鉛筆說:「那咱們比比,看誰在小主人的心目中功勞最大。」於是,他們兩個靜靜的藏了起來。
不一會兒,小主人從外邊回來,正要寫作業,忽然發現鉛筆不見了,他東找找,西找找,怎麽也找不著,急得哭了起來,嘴裡還喊著:「我的鉛筆在哪裡,在哪裡?」鉛筆聽見了小主人焦慮地呼喚他的名字,趕緊跑了出來,小主人看見它不哭了,對鉛筆說:「你去哪裡了,我怎麽也找不到你?快急死我了。」鉛筆聽了小主人的話非常自得。心想:我對小主人的功勞最大。小主人開始寫作業,可是沒寫多久,他發現寫錯了字,剛要拿橡皮,卻發現橡皮也不見了,他急忙去找,可怎麽也找不到,急的他又哭了起來,嘴裡還喊著:「我的橡皮你在哪裡,在哪裡?」橡皮聽見小主人焦慮地呼喚它的名字,急忙的跑了出來。小主人見了它才止住淚水,臉上露出燦爛的笑臉。對橡皮說:「你去哪裡了,我怎麽也找不到你,快急死我了?」橡皮聽了也非常自得。心想:我對小主人的功勞最大。可是小主人卻對鉛筆和橡皮說:「沒有鉛筆我不能寫字,沒有橡皮我不能改錯。」鉛筆聽了小主人的話慚愧得對橡皮說:「雖然我可以在紙上寫字,但我不能把寫錯的字圖掉。而你卻可以把錯字圖掉。」橡皮也不好意思地說:「我是能把錯字塗掉,但我卻不能把字寫出來,而你卻能寫。」我們倆都有自己的優點和自己的短處。
通過這件事,鉛筆和橡皮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們應該取長補短。小主人有了鉛筆,可是寫錯了字,沒有橡皮也不行。他們對小主人的功勞是一樣大的,缺一不可。從此,鉛筆和橡皮有變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⑻ 隨便一個歷史小故事(250字左右)要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好的話加10分
鑿壁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一件事。是鑿壁偷光。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決心,勤奮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