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描寫的故事
Ⅰ 描寫人物形象的故事
華羅庚從小聰明好學,念初中時,一天王維克老師給全班出了一道數學題,這是一道出自《孫子算經》的題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讀完題目後,王老師把目光掃向全班同學,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這物品是23個。」這個最先說出答案的同學就是少年華羅庚。華羅庚在解這道題時是這樣想的:從「七七數之剩二」開始,就是說,七數餘二,那麼七的倍數再加二定是這個數,這個數是7×3+2=23。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德國數學家高斯在他研究發現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法後,便放棄原來立志學文的打算 而獻身於數學,以至在數學上作出許多重大貢獻。甚至他在遺囑中曾建議為他建造正十七邊形的稜柱為底座的墓碑。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
周恩來總理——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築,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並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
勞模小故事—— 工人 軍人 很多職業都有了
有一次,肖長功因腹疼到團部衛生連開了些葯回來,見本溪路小學的大樓正施工,便推起一輛小車幫著運磚。當市二建公司敲鑼打鼓送來感謝信時,部隊領導才知道這件好事。肖長功是孤兒又是單身漢,在工廠有工資,入伍時有200元的積蓄。後來,他把100元錢捐獻給公社,遼陽地區遭受水災時,他又將100元寄給了遼陽市委。肖長功入伍當年每月有6元錢的津貼,全用於做好事。自己的襪子補了又補,平時捨不得喝一瓶汽水。
2005年,當90多歲的蘇廣銘走完他「奮斗、奉獻」的人生路程時,很多人在回憶里都對這位老勞模貫其一生的執著精神表達了深深的敬意。
曾10餘次采訪蘇廣銘的哈報記者慕及春總是講起在「文革」中受批鬥的老蘇:「他白天默默掃廁所,晚上偷偷地到車間幫人搞革新!」
老勞模宋洪才忘不了隨蘇大哥先後到10個地市、32個縣、100多個單位進行技術攻關的歲月:「他領我們經常吃住在車間,最長的那次竟待了20多天啊!」
蘇老的女兒蘇鳳琴記得父親八九十歲高齡了還整天想著要為哈爾濱設計高效率的除雪機:「他雙目失明後,仍堅持由自己敘述,由別人畫圖……」
正因為充滿不懈的激情,在後人眼中,哈爾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會是一個「勞模」頻出的不平凡年代,才會有那麼多艱苦創業的故事流傳。
當多數人在不安和惶恐中度日的時候,焊接工梁彥德卻始終沉浸在自己那片花火燦爛的焊接世界裡。從1956年到1973年,2500多個日子大部分都奉獻給了機床,他痴迷於對焊接方法進行不斷的改進,從「雙手焊接法」到「無焊條頭焊接法」,他讓焊接工人們的工作變得簡單而迅捷。工友們聽說,小梁甚至還在寫一本書!這對文墨有限的焊接工人來說可謂是一個巨大挑戰啊!幾乎沒有人會對這本書寄予太大的希望。但有誰能想到,正是這本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電孤氣刨》一書,後來讓全國焊接界為之震動和改變——電孤氣刨代替了風爐,焊接生產效率普遍提高15倍!
從為國家創造數億元效益的「刀具大王」孫茂松,到被扣上「修正主義黑典型」帽子卻依然推進企業技術革新的顧凱;從造就「兩毫米精神」的瓦工班長王發祥,再到用真情和赤誠譜寫「東萊」精神的好民警尹燕珩,我們看到,困局往往也會催生出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在危難時刻,以勞模為代表的哈爾濱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對祖國的忠誠,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那份使命感則越發強烈。
Ⅱ 一段人物描寫鮮明的歷史故事
忠貞神勇 義薄雲天 剛愎自用 因小失大
關羽是《三國演義》中忠義智勇兼備的人物形象,這就是為什麼在三國中戰將如雲,而獨有關羽被稱為「絕倫逸群」①,與曹操、諸葛亮並列為「三絕」②的原因。也是他被歷代仁人志士奉為修身、厲志、敬業的人生楷模所在。
一、 忠貞神勇、義薄雲天
作為一個文學形象,關羽富有特殊的氣質和精神。是作者熱烈頌揚的英雄人物,也是寫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從他的外表到內心,無不閃爍著與眾不同的英雄氣度。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就《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說過:「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顯劉備之寬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③。魯迅先生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層結構的東西。
關羽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義」,既不同於儒家的「仁義」,也不同於庸俗的「義氣」,而是一種具有崇高、正義、神勇、剛直意義的「義氣」——正義之氣。具體表面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豪氣沖天、一身正氣
關羽一出場便顯出英姿勃勃、豪氣沖天之威。「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之所以逃難江湖,是因為仗義為民除害,殺了倚勢欺人的豪霸。這正是一個忠義神勇的大將軍的形貌。在有關關羽的情節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寫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綠袍、坐下赤兔馬、手持青龍刀,作為一個整體多次描繪,並塑造出一個富有我們民族審美特徵的英雄形象。
關羽與劉、張結義起事時就立下誓言:「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在當時,群雄並起,天下紛爭。「上報國家」的具體內容就是匡扶漢室。他對於有心篡漢的「賊臣」義憤填膺,表現了對邪惡行為的不可容忍。「許田圍獵」中關羽的表現便是生動的證明。第二十回寫曹操「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於許田,操與天子並馬而行,只爭一馬頭,」在射獵時—— 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隻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顧謂操曰:「卿射之。」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於草中。群臣將校,見了金 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聲。玄德背後雲長大怒,剔起卧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函出,要斬曹操。玄德見了,慌忙搖手送目。關公見史如此,便不敢動。玄德欠身向操稱賀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場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馬向天子稱賀,竟不獻還寶雕弓,就自懸帶。圍場已罷,宴於許田;宴畢,駕回許都。眾人各自歇。雲長問玄德曰:「操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周回擁待;吾弟若逞一時之一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雲長曰:「今日不殺賊,後必為禍。」
在關羽看來,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應誅殺。為國除害,毫無妥協可言,這種對邪惡勢力的仇恨與斗爭,就是正氣的表現。
2、 忠貞不二、貧賤不移、富貴不淫
關羽被歷代視為「重言諾、講信義」的典範,「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於他對劉備的忠貞不二,處世處事知恩圖報,可謂義薄雲天。這點在「下邳被圍」和「千里尋兄」中得到了極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現。
關羽雖是武將,但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在極其危險的處境中仍表現出大義凜然的精神狀態。關羽在下邳城外被曹軍圍困,曹操派張遼前來說降,而關羽則慨然表示:「吾今雖處絕境,視死如歸!」最後,張遼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之。」說服關羽,而關羽則以三事為約: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 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 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這三事,首言歸漢,次言保嫂,末言尋兄,既有原則,又有策略;把降漢不降曹列為首事,正表明關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依然堅持正義,毫無妥協。而當時,為了保護二位嫂夫人,為了等待劉備的消息,他必須留下來,因此降漢不降曹之說是當時唯一可以採取的立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暫歸曹操之後,關羽無一日不思尋兄,確確實實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盡管曹操愛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贈錦賜馬,令其面帝封壽亭侯。但這一切都不能動搖關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關羽,除了欲得一將之外,也包涵了對關羽的愛慕與折服。毛宗崗說:「曹操一生奸偽,如鬼如蜮,忽然遇著堂堂正正,凜凜烈烈,皎若青雲,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覺吾形穢之愧,遂不覺愛之敬之,不忍殺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納關公,乃關公之義,有以折服曹操耳。」(第二十六回評)。這種解釋未必完全正確,而作為一種分析,也還是確認了關羽之言行的確有一種精神的威力,一種不可侵犯的氣勢。
雖然關羽也感謝曹操的恩德,但他不會背棄劉備。他說:「新恩(指曹操對他的禮遇 )雖厚;舊義(與劉備的恩義)難忘。」而且關羽恩怨分明、知恩圖報,表示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於是發生了斬顏良,誅文丑的情節,而後華容道一節也可說是關羽「義」的延續。關羽的千里尋兄,是他忠貞不二的具體體現。面對張遼的游說,曹操的利誘,關羽明白而堅定的地表示:「吾受劉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張遼說:倘玄德已棄世,公何所歸乎?關羽斬鐵截鐵地回答:「願從於天下!」按封建道德標准來說,關羽如此忠於劉備,當然是非常崇高的,而這種情意在曹操與張遼面前不加絲毫的掩飾更表現出非凡的坦盪,令人肅然起敬。他明知從許昌出發保護二位嫂嫂,投奔劉備,一路上要經歷很多艱難,但為了尋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這一切,都非常生動地表現了關羽的氣度、精神,使這一位將軍與其他武將有了極大的不同,顯示出「絕倫逸群」的獨特性。
關公看書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圖富貴而背舊盟乎?」 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舊盟,宜速往見。」關公曰:「人生天地間,無始終者,非君子也。吾來時明白,去時不可不明白。吾今作書,煩公先達知兄長,容某辭卻曹、
操,奉二嫂來相見。」震曰:「倘曹操不允,為之奈何?」公曰:「吾寧死,豈肯久留於 此!」震曰:「公速作回書,免致劉使君懸望。」關公寫答雲: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致負所託;故樂暫且羈身,冀圖後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公,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惟照鑒……
關羽暫歸曹操時,有三事之約,離開曹操,有數次辭別,不得見,又修書辭別。的確「來得明白,去得明白。」光明磊落。真可謂忠貞不二,義重如山。
3、 神勇無敵,盡顯英雄本色
非凡超群的武藝是構成關羽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對關羽的武功也備加推崇,雖不能說是天下第一,但絕對是超一流的,關羽的神勇主要表現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備兩方面。小說突出描寫關羽的神勇,圍繞著塑造關羽的形象,構成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情節。諸如溫酒斬華雄,於千軍萬馬中取顏良文丑之首,闖關斬將,單刀赴會,罾口川淹七軍。從多側面多角度刻畫關羽的武藝高強,善於謀略,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威武英俊的豪傑。
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候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場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關羽的武藝與連斬四將、令諸候膽寒的華雄根本不是勢均力敵,而是遠勝於華雄。白馬坡前的斬顏良之戰,更是驚人。簡直是一剎那間的電閃雷鳴——顏良這位被袁紹稱為是足以拒華雄的上將,就這樣命送黃泉。關羽的「神速」,不是空穴來風,是他高超武藝的自然流露。當然作為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絕非只有匹夫之勇,關羽的謀略在「千里走單騎,單刀赴宴,水淹七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且看單刀赴宴一段:
周倉在階下厲聲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雲長變色而起,奪周倉所捧大刀,立於庭中,目視周倉而叱曰:「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倉會意,先到岸口,把紅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來。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魯肅魂不附體,被雲長扯至江邊。呂蒙、甘寧各引本部軍欲出,見雲長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肅被傷,遂不敢動。雲長到船邊,卻才放手,早立於船首,與魯肅作別。肅如痴似呆,看關公船已乘風而去。
情節是簡單的,而氣氛是緊張而驚險的。在這里關羽大無畏的精神威嚴的氣勢、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罾口川水淹七軍、生擒於禁、刀斬龐德、更是將關羽的大智大勇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關羽名震華夏,孫曹膽寒,在此不作贅述。
戰場上的神勇與戰場外的英雄氣概、超人的頑強意志,相得益彰,使得關羽這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盡顯英雄本色。刮骨療傷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將這一形象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力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葯,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
Ⅲ 描寫人物外貌的成語故事
給你找了很多呢!
-----------------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說姊姊不過,只得~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
-------------------------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Ⅳ 求一篇用對比手法描寫的歷史人物的故事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自戀詩人 歐陽修排第一
古人自戀的十個等級里,唐代詩人李太白從來不是第一人,看了下面這些,你也許對自戀的古人有所了解,也能明白今日之中國為何有這么多人自戀,原來都是有基因遺傳的啊。
第一大自戀詩人 | 歐陽修
葉夢得《石林詩話》引其子歐陽棐的話說:
「先公(歐陽修)平生未嘗誇大所為文,一日被酒,語棐曰:『吾詩《廬山高》,今人莫能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後篇,太白不能為,惟杜子美能之;至於前篇,則子美亦不能為,惟吾能之也』……今閱公詩者,蓋未嘗獨異此三篇。」
歐陽修為古代十大自戀詩人之首
意思就是說歐陽修同志喝醉酒之後就開始自誇啦:別說當世,就算是李白杜甫在世也寫不出這么好的文章來!所以才說酒桌是檢驗人品的唯一標准,即便是像歐陽修這種級別的人物也不能免俗,酒過三巡就在哥們兒或女人或兒子面前開始吹牛。
第二自戀詩人| 辛棄疾
辛棄疾有文《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內容如下: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於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又已四年,內心孤寂,於是開始碎碎念:「啊,我看青山萌萌噠,青山看我想必也是這樣紙的吧」,然後繼續耍酷:「我好恨,生不逢時,我的厲害之處只有古人才懂啊,孤獨啊!」所有文青裝x的共同點——寂寞沙洲冷,抽煙至天明。
第三自戀詩人| 隋煬帝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二記載了隋煬帝楊廣這樣一段話:
天下皆謂朕承藉緒余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
譯:天下都說我是因為我爸是皇帝才當上皇帝,其實不然,如果讓我和天下文人士大夫比才學,我還是老大。
小史以為:天下人說的對啊!不過話說回來,他還是有些本事的,據《隋書·煬帝紀》稱,「上美姿儀,少敏慧」,又說「上好學,善屬文,深沉嚴重,朝野屬望。」又據史載,隋文帝為選官,首創分科取士制,兒子煬帝則增設「進士」、「明經」兩科,以試策選拔官員——這大概就是科舉制的肇始。
第四自戀詩人| 屈原
《離騷》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於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估計大家也只能背到這里了,對不對……各種誇,表明自己出身高貴、內外兼修。政治、生活、愛情都成功,可以出偉大的文學家,譬如歌德;政治、生活、愛情都失敗,更可以是偉大的文學家,譬如屈原。
第五自戀詩人| 范曄
《後漢書》作者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寫道:
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合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范曄是《後漢書》作者,說自己的著作「皆有精意深旨」,是「天下之奇作」,變化無窮,幾乎沒有一個多餘的字,以至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稱許它!
這自吹高度也夠罕見的。
第六自戀詩人| 李白
關於李白,《本事詩·高逸》中說道:
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後合德。其論詩雲:「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故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
意思就是說,要是能重來,我要做李白……不對,意思是古風唯有我李白能夠繼承發揚,像杜甫這種人只知道聲律,太笨太拘束了。太白還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語句自誇,不過詩仙這樣說自己我們還是心服口服滴~你以為杜甫就不吹牛了,他也有詩曰: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第七大自戀詩人| 孔子
《論語·子罕》: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孔子被匡人圍困時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身上嗎?身為人師,絲毫沒有客氣的意思啊……第八級 | 孟子
孟子口氣比孔夫子還要大:語出《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這話說的,要是現在有哪個政客或者文學家敢說這種話怕是要被群眾給罵死:上天並不希望天下安治太平,如果希望的話,天下雖大,除了我還有誰可以做到呢?!
第九自戀詩人 | 謝靈運
謝靈運自誇口氣也是夠大的: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意思就是自古及今除了曹植,所有人的才華總和才有他辣么高。不禁讓我想起來一個人:搖滾江山共一石,汪峰獨得五斗,崔健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你同意不?
第十自戀詩人 | 陸象山
《陸九淵集》卷三十六記載:
陸九淵十三歲時,有一天對自己少兒時思考的問題忽有所悟。這天,他讀古書到宇宙二字,見解者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於是忽然省悟道:原來「無窮」便是如此啊。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他提筆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對宇宙無窮和對聖人之心廣大的頓悟使少年陸九淵進入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他後來還在《語錄》中說道:人須是閑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於其中,須大做一個人…少年郎很有志氣是不錯啦,不過像「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這種話恐怕只有美國人才能說得出口吧……
Ⅳ 描寫人物的小故事
我們班的「野蠻女生」
「哎喲,哎喲,救命哪!」不知道是哪位仁兄又「慘遭毒手」了。我定晴一看,原來是堯舜說了這位同學的壞話,於是這位「女中豪傑」就「替天行道」了。經過一番「拳打腳踢」,顏堯舜被打得如他的外號一樣慘——「扁魚一條」!
她小小的腦袋,一頭烏黑的秀發,鼻樑上架著一副眼鏡,看起來挺斯文,挺文靜的,她卻是我們班的「野蠻女生」之一。
如果,你剛被 她「修理」一番,正想報告老師,我告訴你千萬別去。因為她像長了順風耳一樣,沒等你去報告,她早就去老師那兒「訴苦」了。咱們男生只好自認倒霉啰!她還有一個秘密武器——眼淚。如果你和她正激烈地爭吵著,而她正好佔下風。她就會去老師那裡邊哭邊告狀,而你就遭殃了——會被老師罵個「狗血噴頭」。唉,誰叫她「哭里藏刀」呢!
她還是個「拼刺」班長,中午我忘了帶課外書找同學借,我悄悄地說:「借我一本書。」誰知她的耳朵比黑貓警長的耳強多了,她飛步走到我面前說:「你干什麼講話?」「我找他借書唄!」我理直氣壯。「給我上講台!」說罷便手來拉我,我死活不走,她使出了絕招——掐。結果「哎喲,哎喲」的慘叫聲不絕於耳。我被她「掐斷」了幾根毛細血管,真慘那!
但野蠻歸野蠻,她也是有優點的,這不,上次我們班與四年級一班在拔河比賽中冠軍,但以失敗告終,屈居第二。所以我們班決定要在其中考試中勝他們,她把班上的「頂尖高手」分配去教差的同學,在她的帶動下,我們個個精神抖擻,在考試上我們戰勝了四年級一班。
哏她同窗四年級了,她這個人就是這么野蠻,這么負責。你們猖猜猜她是誰?
Ⅵ 有么有描寫人物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說姊姊不過,只得~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 -------------------------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