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屈原和粽子的故事短文

關於屈原和粽子的故事短文

發布時間: 2020-11-28 22:46:07

⑴ 有關屈原和端午節的故事 400字左右 急!!!!!!!!

屈原與端午節
端午節的起源(包括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遠在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之先。對屈原的歷史記載,最早及最重要的是《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其中並沒有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敘述與描寫,屈原的投江也是簡單的一筆帶過:「於是懷石遂(投)[沈]汨羅以死。」(《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 P二四九○,下同)。且屈原傳也以此句結束。看來,當時屈原的投江而死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來到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5)時代,就是說過了近200年,也可能沒有端午節祭祀屈原的內容,如果有,也可能只是汨羅一帶的局部現象,要是像現在這么隆重,且是全國性的,司馬遷一定會大書特書的。
大致在晉朝開始,端午節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尤以南朝梁國人吳均(469-520)所著《續齊諧記》較為具體生動,漸漸的演變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並流傳至當今,且越來越隆重,以至於變成全國性的節日。
與端午節有關的文化載體表現一般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其中尤以賽龍舟、吃粽子最為流行;不僅在華人區,東南亞各國受華文化的影響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則變成一項國際性的體育競技項目。
賽龍舟
傳統的說法是:眾鄉親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馬上劃船想打撈或搶救屈原,因為要趕快,所以形成競渡,可能因為仍打撈不到屈原的遺體,一連幾天以至於來年仍痛心不過在這一天仍要競渡,漸漸的演變成一種賽事,因為是「龍的傳人」,賽漁船總不雅吧,某一年在某位文人的提議下改為「賽龍舟」,獲得國人全體舉手通過(全體鼓掌通過也可以),這不,賽龍舟漸漸的由區域性變成全國性以至於國際性。
吃粽子
傳統的說法是「喂魚蝦蟹說」:屈原投江後,眾鄉親得知屈原投江前對漁父說:「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P二四八六),這還得了,所以邊劃船邊投米飯等食物到江中喂魚蝦蟹,免得它們吃了屈原的遺體。但此說並沒有具體的古文獻記載。
另一種說法是「祭祀說」,據《史記》《正義》(《正義》為唐·張守節對《史記》的解釋)的註解:{故羅縣城在岳州湘陰縣東北六十里。...縣北有汨水及屈原廟。《續齊諧記》雲:「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常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練樹葉塞上,以五色絲轉縛之,此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練葉,皆汨羅之逸風」}。(P二四九一)可見,至少在1500年前,端午節包粽子祭祀屈原已流行開來。
兩者對比,前者顯得高尚,後者顯得俗氣。堂堂屈原那有得不到祭品而化身來求告的,因而人們也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選擇性的留下來美好的傳說。
但是,國民甚是有趣,原本是喂魚蝦蟹的粽子,看看投在江里可惜,既污染了環境,又暴殄天物(想想看,全體潮州人民每人一個粽子投在韓江,不用一二天韓江就臭死啦),那不如自己吃了,又有紀念意義,又不浪費食物。
(由此可見,無論是官方的歷史記載,或是民間的歷史傳說,都帶有傾向性的選擇性的記載的,所謂「七分事實,三分虛構」。)
後人對其敬仰不僅是他的才華,更是他憂國憂民,耿直不阿的品德;概嘆他悲涼的人生,凄美的結局,紀念也就理所當然。

附:屈原流傳至今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魂兮歸來!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

其他鏈接:
介紹屈原的著作甚多,著名的有郭沫若的話劇《屈原》(帶有強烈的革命色彩和政治傾向)

⑵ 端午和屈原有關的文章,要200字

起源: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歷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里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鍾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o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⑶ 關於屈原端午節的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抄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⑷ 屈原與粽子

源於紀念屈原抄

據《史記》「屈襲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⑸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於是選擇以死明志,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百姓們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慢慢的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5)關於屈原和粽子的故事短文擴展閱讀:

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相傳是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一帶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最早就是流傳在荊楚地區的傳說。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端午競渡的習俗,也是荊楚地區人們紀念屈原的方式之一。

《隋書·地理志下》載:「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為制《九歌》,蓋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到了隋唐一統後,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就不僅限於荊楚地區,而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⑹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有關屈原的小故事作文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人們佩香囊和戴五彩繩,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五彩繩則是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成手鏈!

⑺ 端午節和屈原的故事260字。

戰國時代,楚秦爭抄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⑻ 屈原和吃粽子的神話傳說日記至少少於200個字

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出生於楚國丹陽,也就是如今的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嗜書成癖,讀書多而雜,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而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
公元前321年,秦軍犯境,屈原組織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對青年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
才華。次年三月,屈原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後被委以重任。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進行深入變法改革,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
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後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
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
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一生對我國文學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
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
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
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
無窮的藝術效果。

傳說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
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
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