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故事的讀後感
① 西方法哲學的讀後感(論文)該選擇哪個方向寫呢
其一黑格爾《法哲學》的出版和在柏林大學的其他講學活動使得他成為普魯士王版國的「官方哲學家權」。他在這書中,明確提出「哲學主要是或者純粹是為國家服務的」看法。把哲學應用來替反動的普魯士政府服務,這就使得他的「法哲學」成為表現他的政治觀點和立場最保守的著作。
其二除此觀點外我們應該肯定。這主要是書中所表現的辯證法,因為他一貫運用辯證法來討論政治、社會、倫理問題,這是有一定的啟發性的。還談到「法哲學」與「邏輯學」的關系 。
② 西方哲學史羅素 感想
其實這種書沒有什麼感想啊,你想寫感想的話,可以直接去鄧曉芒的書裡面直接找一些段落,然後自己寫個前後過度就好了。
③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 讀後感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面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通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於時代的局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於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麼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麼活著?」。
當我懂事後,當我懂事後親身面對了死亡後,在面對死亡後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後,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後我父母的死和最後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於零的,那麼我們現在所謂的奮斗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麼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恆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我用了好久時間才適應用「它」來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麼來理解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責任。人類根本的責任,是發展科學,是盡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情況來看,只有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於世俗了。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之一:哲學——智慧之美
一、何為哲學
何為哲學?沒有定論。
有的人弄了一輩子哲學,且大大地有名,到80歲咽下最後一口氣時還不知道哲學是個啥東西。這是個可悲的現象,對於我們最常見的東西,我們反而一無所知,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不提則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什麼是人?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各式各樣。柏拉圖,這個古希臘最出色的哲學家,就曾經對學生們說:人,就是兩足無毛的動物。他的學生第二天就拎來只拔光了毛的公雞過來,在課堂上喊道:看啦,哥們兒,這就是人!
後來學歷史,學到人類進化論時,歷史老師告訴我們:人是能夠製造工具的動物。這樣問題又來了:一、能夠製造工具的動物就是人嗎?二、不能製造工具的動物就是人嗎?顯然不對,非洲的黑猩猩就能製造工具,它能把樹枝從樹上折下來,將枝的葉子扒下來,然後伸進洞里去釣螞蟻吃,它是人嗎?如果有個嬰兒天生無腦,當然也就不會製造工具,那麼,他就不是人嗎?
所以,什麼是人?也無定論,正如什麼是哲學一樣。
二、智慧之美
我之所以開始學哲學,是因為記得新東方副校長徐小平講過一句話:「技術只能解決有限的問題,而哲學,可以解決無限的問題。」仔細想想,的確如此,就像戰術之於戰略一樣。
「哲學」這個詞,是由日本人譯成漢語的,這個詞的英文名「philosophy」。為什麼是由日本人譯成漢語的呢?日本人從明治維新開始,就開始廣泛地接觸西方的文化,包括哲學,而中國當時的封建王朝正過得閉關鎖國的生活。
最好的哲學方法,就是將沉思與分析一起用力。首先,要給思想插上騰飛的翅膀,讓她自由飛翔,要勇敢地去想任何東西,讓住,是任何東西!從天文地理直到雞毛蒜皮,包括您家小狗身上的跳蚤,都可以成為您想像的對象。然後,在您做出任何結論之前,不管這結論是推理得來的還是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都要對它們進行嚴格的邏輯分析,盡可能多地找到證據。這時,您必須給您想像力的翅膀掛上沉重的鐵塊。
這些用證據進行邏輯推理的過程就好比是建築大廈時用鋼筋水泥進行建設的過程,而結論只是最頂上的那個金光閃閃的屋頂而已。
這就是智慧之美。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之二:哲學,都研究些啥? 2007-07-03 23:09
分類:讀萬卷書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讀哲學,就是找罪受。不過這幾天雖然只利用上下班在車上的時間來讀,卻也速度奇快,一天可讀兩百來頁,囫圇吞栆,但寫日誌的速度卻跟不了,只揀最重要的寫罷了。
哲學的三部分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講的是世界的本質,是哲學領域最基本的問題,是亞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來的,他自己稱為第一哲學或者神學。
而這個詞在漢語中則是意譯,在古漢語中,《易·系辭上》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謂用,「形而下」為「體」,他說「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這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於物,也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這段我沒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說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萬物的東西,如靈魂、本質、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學,比如:我是一個人,那麼人是什麼?什麼是人的本質?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學問題。
類似比較典型的問題還有:
1.世間萬物是怎樣起源的?是自然進化的結果還是某個神創造的?有沒有一種元素,一切萬物都是由它組成的?
2.人有沒有靈魂?
3.什麼是人的本質?是肉體,還是思想、情感抑或靈魂?
今天似乎弄明白了這個「形而上學」是咋回事了,最後自個兒得出一個結論,哲學家就是一幫吃飽了沒事干,成天瞎琢磨的傢伙。
倫理學
道德倫理,就是倫理學,它是研究與道德相關問題的學問,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就這點而言,它似乎比老一本正經的形而上學要親切得多。本來以為倫理學就這么簡單,可是讀到以後越覺得看不懂了,是那些吃飽沒事乾的傢伙們跟我們玩兒深沉,什麼相對主義倫理學,自然主義倫理學,直覺主義倫理學,非認識主義的倫理學,等等,煩。
看完全文,才知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倫理,直覺主義:認為道德是事物一種獨特性質的表達,這種性質就存在於事物之內,然而卻是我們難以把握的,不可能用一種科學的、嚴謹有邏輯的詞語表達出來,而只能憑直覺去領悟,用一句話來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它幾種變態的我就不舉了,因為我不是研究這個的,我只是想清楚是咋回事。
但上述這幾種倫理學都屬於元倫理學,所謂元倫理學:就是研究何謂善、惡與道德的學問,更具體的說,它所研究的是善、惡與道德等的本質。
與元倫理學相對的另一大塊--規范倫理學。替倫理制定規范的學問,就是規范倫理學。如果說元倫理學研究的是善與惡的本質的話,那麼規范倫理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研究具體的善事與惡事,並且分析它們到底是善是惡。比如:應不應該墮胎?為什麼亂倫是罪惡?是否應該銷毀所有核武器?這些問題到底應該聽誰的呢?為什麼總好像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呢?到底是公有理,還是婆有理呢?對諸如此類變態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了規范倫理學。
那麼,到底怎麼樣去制定規范倫理的規范呢?另一個問題引出來了:價值判斷。在事實中加入是否符合道德標准,是對還是錯,應該還是不應該。比如:布魯托斯然死了凱撒,這是一個事實,但「布魯托斯是不是應該殺死凱撒」就是一個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加上類似的無數價值判斷仍其分析就構成了規范倫理學。
元倫理這和規范倫理學就構成了倫理學。
認識論
何為認識論?有關知識的理論,就是認識論。
認識論的最根本問題,也是所有有關知識的問題中最主要的一個乃是知識的起源問題。比如:我們的知識從何而來?唯理派認為知識是神賦與的,是人生來的一種本領,托馬斯阿奎就認為,人類惟有通過理智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識。而這個理智就是上帝賦予我們的,是上帝在我們心靈的沃壤中種下了「理智之光」。經驗派認為真正的知識來源於經驗。經驗主義者們認為,這些經驗就是知識的真正起源,一切知識,無論知識,無論最後它多麼復雜,其源來就是經驗。
我很高興,讀完這些我沒有發瘋。並且還知道了哲學大概研究的是個啥。
幸甚幸甚!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之三--哲學,哲人 2007-07-10 23:28
分類:讀萬卷書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研究哲學的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地道的笨蛋,是天才的那種人,不用去說服別人,別人也會接受他的觀點,是笨蛋的那種人,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畢達哥拉斯
在我看來,這是一位以勾股定理和平方立方聞名於世的數學家,雖然他的哲學思想影響過一些人。老畢的那個時代,老畢被神話了,而且被人們當成了神,還有他的靈魂轉世的觀點,構成了他的主要思想體系。
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為什麼呢?因為河水是流動的,所以萬物都在變化著的。這是他的主要思想,他的這個思想對後來的黑格爾大有影響,通過黑格爾又大大地影響了馬克思。
德謨克里特
是他,最早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原子是萬物的本源,也就是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千年之後,那些量子學的物理學家們,才真正才提出物體是由分子組成的,但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
蘇格拉底
對於整部西方哲學史而言,很難說有比蘇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心的事件了。老蘇其丑無比,以及他那著名的悍妻,還有他那句「我知道,打過雷後一定要下雨「的名言,老蘇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沉思與辯論,這是他的主要日常行為。他曾被證明為是最智慧的希臘人,而他自己卻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老蘇也是倫理學真正的鼻祖。老蘇之死是令人惋惜的,當局者認為他的言行教壞了青年,被捕了他,在法庭上,他為自己做了出色的辯護,根本不承認所指控的罪名,可惜的是,他的辯護太出色了,所以他們就決定處死他。在獄中的時候,他的學生已經買通了所有阻礙他逃跑的人,但他斷然拒絕了,他不願違反法律,他認為法律一理制定,不管理合理與否,作為一國公民就必須遵守。
蘇格拉底就這樣死了。
柏拉圖
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在所有的哲學家,柏拉圖是最帥的,也是最偉大的。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理想的國家,就是由哲學家做王的國度。「在他的理想國里,人被分為三等,普通人,士兵和護國者。他的另一個主要是思想是理念論,他認為,所有個體都是不真實的,那什麼才是真實的呢?當然是理論了。
亞里士多德
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作為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一生享盡榮華,卻在流亡中孤獨地死去。他是所有哲學家最博學的哲學家,但也是犯錯最多的哲學家,後來的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實驗,為的就是要證明亞里士多德的一個說法說錯了。老亞的主要著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邏輯學,如《范疇學》、《解釋篇》、《前分析篇》等,這些都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思想的著作;二是自然學科,如《物理學》、《論天》、《天象學》、《論顏色》等等,他的博學創立了很多學科,如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生理學等等;三是美學,《修辭術》、《論詩》、《亞歷山大修辭學》等;四是哲學著作,在哲學著作中,最有名是《形而上學》。在他的著名的形式邏輯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三段論,如:凡人都會死,老莫是人,所以老莫會死。在三段論中,大前提要正確,不然,結論就錯了。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相當豐富。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楚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就是傳說中的雅典三哲。
從猶太民族悲壯而又悲哀的歷史,到耶穌基督的誕生,這些個思想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開始。
④ 《為什麼馬克思能在中國成功》的讀後感
一、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作為一種思想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它在國際上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以下摘錄一些最近幾年西方國家對馬克思思想的評價。1999年10月,英國BBC廣播公司評選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榮登榜首。評選後該公司指出:「馬克思作為一個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
到了2005年7月,他們在「我們這個時代」欄目中,又開展了一項題為「誰是現今英國人心目中的最偉大的哲學家」的調查,結果馬克思的票數遠遠超過休謨、康德、柏拉圖等人,而榮登榜首。欄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說:「馬克思登選為最偉大哲學家有諸多因素,但是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是他奪冠的最重要原因。」(「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就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劍橋大學政治學教授加里斯特?瓊斯就此發表評論說:「如果你讀《共產黨宣言》,你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雖然出版於1848年,但我們現在經常談到的全球化、裁員、跨國公司、世界經濟朝這個或那個方向發展,所有這些內容書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驚訝的現實意義,其它任何文獻都沒有這個力量。」
德國《明鏡》周刊2005年作過一次民調,結果顯示:2/3的東德人、56%的西德人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好的思想,只是迄今為止實施得較差」。2005年8月22日,《明鏡》周刊刊登題為《多數德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仍有現實意義》封面文章,在國內外引起轟動。當該周刊記者問到不來梅大學勞動和經濟研究所所長魯道夫?希克爾和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家保羅?諾爾特,為什麼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現在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爾回答說:「作為社會理論家,馬克思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規律以及物質基礎——上層建築模式,並勾畫出一個現代社會發展的遠景。這些在過去都非常吸引人,現在仍令人神往。」這兩位學者都認為:「馬克思改變了世界。」並且說:「在21世紀初,我們需要象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分析資本主義的形勢。」
1998年5月13至1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國際大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與會,會議主題是:如何取代資本主義?如何實現人類的解放?法國《人道報》是這樣報道的:「今年,從紐約到東京,從聖保羅到耶路撒冷,從新德里到倫敦,到處都奏響了《共產黨宣言》的樂章,這次會議將再次使歷史沸騰起來。」
法國《星期四事件》報用「《共產黨宣言》150周年華誕,誰來吹生日臘燭——馬克思老爹後繼有人」為題進行報道。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發表題為《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認為一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是馬克思,愛因斯坦、牛頓和達爾文分列第二、三、四名。文章指出:「在今天的西歐和美國,以大學生和非專業為對象的關於馬克思的書一直銷量穩定,而且這方面的新書還在不斷問世。」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梅格納德?德賽在最近出版的新書《馬克思的報復》、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今天為什麼要讀馬克思》,指出:「馬克思遭到了誤解,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都是正確的,他應當得到更多的承認」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杜梅尼爾和列維說:「馬克思主義對我們來說是理解超越資本主義社會改革的最好辦法。」
類似的評價還有很多。不再列舉。
可以說,即使在西方社會,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也有很高的地位!尤其在經歷過金融危機、佔領華爾街運動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重新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去尋找解決方案。
二、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世界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球具有崇高的地位,那麼,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實踐,效果又怎麼樣呢?
很遺憾,與在思想領域的崇高影響力不同,在社會實踐領域,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獲得大的成功,尤其在它的誕生地:西方。
18世紀後,西方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社會繁榮,導致大量的新思想誕生。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那個背景下誕生的。
但是,一種新思想的誕生是一回事,能不能被社會接受,能不能在社會上付諸實施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頻繁爆發的經濟危機和戰亂讓西方世界的工人階級產生覺醒,歐洲大地曾經多次出現過工人運動,包括「第一國際」「第二國際」以及「共產國際」運動,他們都試圖在歐洲推行馬克思主義理論。
隨著二戰的結束,西方社會開始經濟騰飛,馬克思期盼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並沒有發生,反而隨著社會生產的快速發展,中產階級大量涌現,西方國家政府也開始注重調節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導致社會矛盾逐漸縮小,工人運動的基礎逐漸喪失。
於是,作為一種社會政治運動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西方世界逐步失敗。
在其他地區:
冷戰時期,蘇聯陣營的國家基本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到了1990年以後,隨著冷戰結束、蘇東巨變、蘇聯解體,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作為一種政治指導思想首先在蘇聯和東歐國家被解除,至此,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在整個歐洲宣告失敗。
需要補充的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個整體在西方世界失敗了,但馬克思的某些具體思想還是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和實施。如在羅斯福新政中,「政府幹預的資本主義」體系就把馬克思提出的諸如「高額累進所得稅制」、「高額累進遺產稅制」、「社會失業保障制」制度加以立法實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富分化。目前,堅持實行馬克思主義的,在全球范圍內僅有中國,越南,古巴以及少量拉美國家。在這其中,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幾個國家正在積極模仿中國,進行變革。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在全世界的現狀。應該說,從整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實踐在全球並不成功。
那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在它誕生的本土不能獲得成功,卻在中國意外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三、 中西方不同的的思維土壤
一棵樹要想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首先必須有適合它生長的土壤。有些土壤適合這些樹種,有些適合另外一些。
同樣,一種社會學上的理論要在社會上進行成功的實踐,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土壤。這個「土壤」是這個社會的文化環境、思維方式。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實施也是一樣,必須找到與它相適應的思維土壤才能生根發芽,發揚光大。
近年來,西方國家四處強行推銷「西方民主制度」,結果把許多國家推進了混亂的境地,不少國家甚至出現戰火和分裂,其中的原因同樣是因為「西方民主」這棵樹苗,並不適合當地的思維土壤。
可見,不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還是「西方民主」這類的思想,都不是「普世價值」,都需要合適的土壤來接納它!
那麼,中國和西方的思維土壤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呢?
由於歷史、社會文化、教育等等因素的作用,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文字。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的工具和載體,使用不同文字會產生不同的思維習慣:
西方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偏向符號化、抽象化,它鍛煉了西方人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拼音文字傳遞的信息精確、細致,導致西方人思維具有精確化、微觀化的特點。
而中國人使用的漢字本身有圖形特徵,讓中國人的思維偏向於形象化、感性化;漢字本身具有空間信息,使用漢字必須注重上下文的語境,這就造就了中國人思維中「注重關聯、注重整體、偏向宏觀」的特點
這就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土壤」:
中國思維注重整體和宏觀,注重關聯,西方思維注重局部和微觀,注重分割和解析。
正是這種「土壤」差異導致馬克思主義思想在西方的失敗和在中國的成功!
西方人的思維習慣讓他們養成了「注重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的自我認知,在思維上形成「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習慣,這種思維土壤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明顯是相抵觸的。
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種新學說在歐洲大陸誕生後,人們一度感到很新鮮,但卻很難從根本上去接受它,因此,在歐洲大地,能夠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是少數。這就是「思維土壤」的問題。
隨著戰後西方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矛盾逐漸縮小,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歐洲大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那麼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卻成功了呢?因為中國擁有接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土壤。
深入研究後,我們會發現: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至在很多方面本身就像是「中國的學說」!
我們繼續分析。
四、 馬克思主義思想更象一種「中國學說」
馬克思主義有三大組成部分:
哲學方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經濟學方面:政治經濟學
政治學方面: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實際上更像是中國的學說,因此他們更適合中國的思維土壤:
馬克思的哲學更象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具有以下兩大差別:
在研究對象方面:西方傳統哲學重點研究「人」,「自然」,「心靈」等問題的「本身」,並且越來越細節;中國哲學則注重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一個注重「本體」,一個注重「關聯」;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傳統哲學強調「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思考方向是單向的,希望找到絕對的、唯一的真理;而中國哲學強調辯證思維,強調關聯、轉化。
簡單說就是:一個強調「只有一個正確」,一個強調「兩者都有道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藉助歷史的眼光,辯證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馬克思主義堅持辯證法,認為萬物可以互相轉化,互相影響。
馬克思哲學中「對立統一」 「螺旋式上升」等觀點都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物極必反、陰陽轉化」等學說有相通之處。
總之,馬克思的哲學,是在研究「關聯」問題,採用「都有道理」的辨證思想,從這一點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像是中國哲學。
馬克思的經濟學更接近於中國人對經濟的觀點
西方受到「重商主義」的影響,高度重視商業行為,他們把「經濟」當作一個極端重要的社會現象,產生獨立的「經濟學」加以研究,並且越來越細,形成一個體系。西方經濟學注重保護個人財產,強調市場的作用,反對政府幹預經濟
中國歷來把經濟行為置於整個社會運行之中的角度去觀察,認為經濟行為必須服從於社會整體,強調政府的絕對管控。
在這方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也和中國人的經濟觀點接近:它把經濟活動置於整個社會的層面進行觀察,綜合分析政治、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階級的劃分,發現了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強調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而不是放任,它揭示了不受約束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危害性(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是更加接近於中國傳統的經濟觀。
馬克思的政治學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
傳統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礎是個人主義、資本主義,強調保護個人權利,西方社會普遍認為:「局部重於整體,至少是局部和整體同等重要」,因此西方社會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圍繞保護個人權利這個核心。
中國社會的傳統是集體主義,強調個人服從集體,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是大一統的政治思想。
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西方社會存在兩個階級,不加限制地「保護個人權利」實際上是在保護少數剝削階級的利益,它的本質是損害廣大的無產階級的利益。應該推翻這種制度,實行保護大多數人利益的「無產階級專政」。
保護多數人利益還是保護少數人利益,是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傳統的資本主義政治理論的根本差別。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政治思想都注重保護大多數人的整體利益。從這一點看,馬克思主義又一次和中國傳統思想吻合。
綜上三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西方傳統思想具有重大差別而與中國傳統思想高度吻合,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存的土壤。
在20世紀初,中國處於劇烈動盪的時期,當時的社會思潮五花八門,大家都在尋找一個適合中國的發展方向,這其中,有復古思想,有全盤西化思想,也有馬克思主義思想。
由於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高度契合,這種思想一經傳入,就深深吸引了廣大勞苦大眾。在進步青年和大批開明紳士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是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了的馬克思主義,它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變成了中國人能夠聽得懂的理論,於是才能夠逐漸影響大多數中國人。
可以說,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過程,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戰勝「極少數人的利益」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大地戰勝西方傳統思想的過程。
至此,我們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成功。
現在問題出現了,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誕生在歐洲,出現在西方世界裡,卻和中國思維更相近?
這就需要分析它誕生的環境以及他的思想形成過程。
五、 馬克思為什麼像個中國人?
---獨特的德國以及黑格爾的作用
馬克思是個德國人。德國本身屬於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德國又具有很獨特的特性。
日耳曼文化中具有很強的集體主義精神,強調服從和紀律。這一點與傳統西方文化中注重個體的文化具有差別。這也讓德國在西方世界裡一直很獨特,從發起兩次世界大戰到戰後的快速崛起,從嚴謹、紀律的個人特色到孕育大量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德國都顯現出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差別。
德國文化中的這一點與中國文化更接近。
另一個方面,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哲學家黑格爾。而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非常大。
在黑格爾的著作中,雖然多次批判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但通過這些批判,我們可以發現他對中國傳統思想有著深入了解。
我們閱讀黑格爾的哲學著作,可以發現很多中國思想的影子,甚至有學者乾脆說黑格爾完全是抄襲了《道德經》,只不過把《道德經》變成了西方話語給述說出來。黑格爾那個「絕對精神」就相當於老子的「道」。
老子說道的運動是「反者道之動」(道的運動是循環反復的)。黑格爾則用一個「否定之否定律」來命名。大同小異。
老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等兩極相生相剋的思想,黑格爾謂之「對立統一律」。
老子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的思想,黑格爾謂之「質量轉變律」。
…….
當然,我們沒必要去深究黑格爾到底是不是完全抄襲了老子,我們可以說黑格爾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黑格爾的辯證法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相通的。
黑格爾的三大辯證規律是黑格爾思想的 「內核」,這些內核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於是我們就看到:德國在西方世界具有某種中國的影子,黑格爾思想也具有某種中國思想的影子,這就導致馬克思主義思想也具有中國思想的影子!所以它更適合中國的土壤。
六、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最後我們再談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是教條化、機械化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後的產物。
我們不能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憑空從西方學來個「馬克思主義」,然後再強加給了中國社會,而是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產生了共鳴,是中國人「使用了」馬克思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創造和改變了中國!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後,就一直在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一直在進行「中國化」的工作。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思想變成了中國人能夠接受的語言,指導著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同時,又把工作中遇到的新成就,新思想不斷轉化成理論,不斷豐富著馬克思主義的內涵,使得馬克思主義越來越適應中國獨特的國情。
從推翻國民黨政權到隨後的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一直在不斷地中國化,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就是一個不斷中國化的過程。
到了今天,在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世界優秀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當今中國思想的核心。
這將是一個跨越古今中外,包容了各種優秀文化的思想體系。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已經深深融合到了中國現代思想體系之中。
最後,我們可以回答文章開頭的那兩個問題了: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失敗是因為西方缺乏它生存的土壤,而中國思維方式則是它的適合土壤。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可以成功。
第二:馬克思主義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思想體系,它更像一個中國思維,而且中國人也在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因此,中國一定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中國不需要全盤西化。
⑤ 西方哲學羅素版史按章節讀書筆記卷二
第二章 前蘇格拉底哲學
包括:(一)認為本原是一且變化的:伊奧尼亞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認為本原是多且不變的:畢達哥拉斯派 (三)認為本原是一且不變的:愛利亞派 (四)認為本原是多且變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論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學觀點:1、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本原論) 2、認為萬物都充滿著神靈。(物活論)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為公元前570年)
哲學觀點:1、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定」(無限者)。
2、認為萬物的生成是的「無定」分化,萬物的消亡則是萬物歸復於「無定」 。
3、認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隨著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這叫做「補償原則」,這也意味著他第一次明確的表達了運動必然性和原因的觀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學觀點:1、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
2、認為氣有冷和熱兩種性質,以及與之對應的濃聚和稀疏兩種運動,萬物就是根據這兩種運動由氣轉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個代表人物的哲學觀點的聯系:
從他們的各自觀點看,他們都認為萬物產生於一個本原,或者說萬物可用一個原因來說明,
而且都承認萬物的運動變化。但是,在對本原進行說明和規定上,在對本原與萬物之間的生成與被生成的關系的說明上,他們之間存在著差別,而且這種差別體現了對一與多的關系的認識在不斷擴大和豐富。
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為公元前504-501年)
他的哲學觀點要比米利都派更豐富,尤其是在關於運動和變化問題的認識上。
(一)火本原說
包括2個方面的意思:1、從外在形態來看,火是萬物的本原,萬物是火轉化而成。 2、從內在本性來看,萬物與火一樣,有著同樣永恆不變的原則。
(二)邏各斯學說
1、邏各斯的含義:
2、認為邏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現的,但在其他萬物中則是內在的,要靠理性才能發現它。
(三)生成辯證法
1、向對立面轉化的關系。 2、對立和諧的關系。 3、對立也是同一的關系。 4、對立是相對的關系。
三、畢達哥拉斯派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為公元前532/531年) 主要是「數本原說」。
(一)認為一切事物的性質都是數的規定性。
(二)認為數字先於事物而存在,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單位。
四、愛利亞派
愛利亞派產生於義大利南部的「愛利亞」城,流行於公元前6世紀與公元前5世紀之間,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門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諾芬尼、芝諾。
(一)克塞諾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論表現為一種「神學」,主張「一神論」,反對多神論。
他的神學觀點的哲學意義在於他講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絕對性、普遍性和不變性,具有對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則的規定性質,這一點是後來愛利亞派的哲學中心思想。 另外,他講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維才能領會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學范疇的意義。
(二)巴門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學不僅僅代表了希臘早期自然哲學里的一派觀點,而且他對自己的哲學觀點的論證是思辨的,即通過分析概念的邏輯關系來得出結論,證明觀點,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論辯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學的最高水平,對後來哲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他的主要哲學觀點: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認為它最具對世界的概括性和統一性。
2、認為對「是者」的認識有如下兩點是重要的:
(1)「所是的東西不能不是」,「不是的東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夠被說和被想的與是者是同一個東西」(能被思維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 因此他反對認為「是者既是又不是」這樣的看法。
3、他認為「是者」有如下的性質,並進行論證:
(1)不生不滅。 (2)連續性。 (3)完滿性。
在他看來,這三個性質與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質是相反的。
4、與他的「是者」論一致,他區分了「真理」和「意見」兩種認識對象以及相對應的兩種.
⑥ 關於現代物流學方面的讀書筆記
《聖經》 不讀它不能了解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根
《理想國》 柏拉圖 商務印書館 有觀點稱西方哲學不過是在為柏拉圖做注腳罷了
《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 商務印書館 這位老人家博大精深 這一本先讀讀其他領域有興趣再讀
《懺悔錄》奧古斯丁 商務印書館 西方中世紀神學必讀書
《倫理學》斯賓諾莎 商務印書館 過渡時期的人物
《純粹理性批判》商務印書館
《實踐理性批判》商務印書館
《判斷力批判》商務印書館
康德 又是一座高峰 康德是近現代哲學的領軍人物
《精神現象學》商務印書館
《邏輯學》商務印書館
《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
《歷史哲學》上海書店出版社
《哲學史講演錄》商務印書館
黑格爾 這個人影響後世極為深遠 不可不讀
《強力意志》(《權力意志》)尼采
對於西方的整體顛覆
《邏輯哲學論》維特根斯坦 商務印書館
西方最難懂的哲學 進入到語言哲學階段
《科學與近代世界》懷特海 商務印書館
後現代哲學的開始
《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 三聯書店
存在主義的大師
《瘋癲與文明》
《知識考古學》 福柯 三聯書店
對於西方啟蒙和現代主義的反叛 讓人醍醐灌頂
《正義論》羅爾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政治哲學 對於正義 公正等一系列政治哲學的再思考再判斷
現代政治各個主義流派的討論都繞不開它
這一本放在最後
是一本哲學史的好書
上邊這些大都有介紹
建議先看這一本和《聖經》
再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擇要者讀之
不然卷帙浩繁 實在很多很難懂啊
《西方哲學史》羅素 商務印書館
關於宗教 基督教 上邊各個書中都有涉及
西方哲學個基督教的關系可以說是不可剝離的
二者始終在糾結著
佛教 看 南懷瑾 全集 好了
伊斯蘭教 先看《古蘭經》
通俗的有 《劍橋插圖宗教史》 山東畫報出版社
道教的看 葛兆光 的書
還有他的 《中國思想史》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
還有空就看些中國古典吧
孔子 墨子 老子 孫子 莊子 孟子 荀子 韓非子 的書
下邊還有 朱子 二程
這就差不多了
很牛很強大了
⑦ 求讀書筆記,字數要求1000-2000. 書目要求:《西行漫記》,《萬曆十五年》,《西方哲學史》。。。
哈哈,老師讓你讀,你沒讀是吧,趕緊抄唄。告訴你那本書好抄點,孟德斯鳩的《論法的內精神》,你隨便摘抄容幾段,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幾個小時就搞定。《論美國的民主》也容易抄。像《西方哲學史》還要思考,辯論,講不清的,傷不起。像《萬曆十五年》這種小說體,傷不起的,你要通讀才知感受。
⑧ 學習西方哲學的讀書筆記(一)什麼是哲學
1、基本釋義
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起源
源自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ein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
⑨ 急需一份西方哲學簡史的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 讀後感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面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通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於時代的局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於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麼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麼活著?」。
當我懂事後,當我懂事後親身面對了死亡後,在面對死亡後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後,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後我父母的死和最後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於零的,那麼我們現在所謂的奮斗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麼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恆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我用了好久時間才適應用「它」來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麼來理解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責任。人類根本的責任,是發展科學,是盡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情況來看,只有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於世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