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的故事對我們的啟示2000字
A. 將相和根據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用哪一句來贊美他們
《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面將相和這個部分有一段藺相如的話可做依據: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也必將影響到趙國的生死存亡.說明將相不和,必將招致秦國的入侵.
另外,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在場上與秦王等正面交鋒,「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廉頗在邊境設重兵迎候)以待秦,秦不敢動.」
證明團結就是力量。
B. 《將相和》給我們講述了三個小故事,依次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是
3個故事的聯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廉頗英勇善戰,威震朝野,戰功赫赫,這是實情。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現在璧在我手裡,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還有,有的老師講的不一定全面,但是肯定是對的(錯的老師也不會講嘛~~)有的老師只講主要內容,有的就省略了,我的可能也不是太全面....但我的是對的(我相信)
還有1樓的,不要拿你幾年級來為你的答案增分,你要這么說,我還8年級呢~~(把這句無視掉好了)
希望能幫到你......
C. 《將相和》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將相和》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以國家的利益和大局為重,做人要有寬闊的胸懷。藺相如胸懷寬闊,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退讓是一種胸懷。而廉頗知道自己錯了,負荊請罪,也是一種胸懷,這種胸懷則更可貴。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3)將相和的故事對我們的啟示2000字擴展閱讀
《將相和》的人物有:
1、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
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2、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
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D. 《將相和》我們從藺相如身上得到了什莫啟示
藺相如:
能言善辯
隨機應變
富於智慧
心胸寬廣
熱愛祖國
顧全大局
謙恭禮讓
真誠待人
廉頗:
知錯就改
熱愛祖國
E. 《將相和》給我們什麼啟示
《將相和》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以國家的利益和大局為重,做人要有寬闊的胸懷。藺相如胸懷寬闊,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退讓是一種胸懷。而廉頗知道自己錯了,負荊請罪,也是一種胸懷,這種胸懷則更可貴。
完璧歸趙體現了藺相如勇敢的個性,澠池之會中展現了藺相如大義凜然的精神,負荊請罪中刻畫了藺相如具有遠見卓識。在這整個故事中,將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深受後人的稱贊。
藺相如是趙國著名的外交家,他不辱使命的完成外交任務,成為趙國上下稱頌的人物。藺相如去世後,後人也給予藺相如高度的評價。司馬遷、王世貞等人都對藺相如的出使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贊揚,認為藺相如隻身一人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並且面對強大的秦王時,藺相如絲毫不畏懼,反而積極爭取趙國的利益。
(5)將相和的故事對我們的啟示2000字擴展閱讀:
將相和主要講了3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是負荊請罪的起因,負荊請罪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局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F. 「將相和」給我們很多啟示,請你從不同的角度,寫2個啟示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3個故事的聯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G. 藺相如和廉頗個有什麼長處 《將相和》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版愧悟,負荊請罪,權二人成為至交
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而未嘗敗績。為人亦襟懷擔白,敢於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
將相和》是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的故事,稱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謙讓的美德,廉頗勇於認錯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H. 戰國時期「將相和"的故事的精神內涵和對我們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將相和》這個抄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將,廉頗。相,藺相如。和,和諧,和平。作家楊大俠說道,胸懷決定眼界。
I. 《將相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做事要顧全大局,不要做對大家沒有利得是。
J. 《將相和》通過主題我們知道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故事
通過主題明白藺相怒不畏強暴,勇敢斗爭,和以趙國的利益為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