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我與戲曲的故事作文350

我與戲曲的故事作文350

發布時間: 2020-11-29 03:53:11

A. 作文童年的戲曲故事400字

奶奶家所在的那個村莊是一個挺富裕的地方。每每大小節日總會有戲班子來到村中唱戲。戲台總是在阿德家前邊的那塊空地上,因為嚴寒有個暖和的「被窩」,酷暑有個乘涼的「天傘」。「被窩」我是享受不了了,可是「天傘」的涼爽使我記憶猶新。
每年到奶奶家避暑,我總是能逢時趕上戲班子上演。第一次看戲是在五歲那年。我感覺到似乎是人潮湧動,特別是賣冰棒的阿伯一定忙得不亦樂乎。這是鄰家哥哥前幾天告訴我的,我猶掛念的是甜甜的、酸酸的冰棒。我也開始躁動不安了,我搖著奶奶的手臂央求趕快去看。
除了冰棒,更吸引我的是那華麗的戲台。一塊紅色的幕布掩蓋著後個戲台。兩側有各種各樣的演奏樂器。更美麗的是戲台的前頭,猶如藍采和的花籃法器一樣艷麗,熠熠奪目。這時已經有許多村民前來了。我和許多小朋友一樣站在空地邊老年人活動室的門檻上,望著戲台周圍的情景。這時零食小攤包圍了戲台前的大空地。甘蔗、冰糖葫蘆、冰棒、西瓜等等都「陪伴左右」。戲台的大空地上已經擺滿了木凳、竹椅。前幾排的座位已經被小孩子佔有了,後幾排也就幾個老人坐著等。阿伯已經出來擺攤子了,我也買了冰棒等候好戲上演。對於從沒看戲的我,這時是東張西望地想像著戲台上是不是有一兩個葫蘆娃蹦出來斬蛇妖呢?
過了好久,戲台前已經是人山人海了。許多人都來看戲了。人聲鼎沸加上榕樹上的蟬鳴,我不在乎。只是……手中已經舔完了兩根冰棒。我離戲台最近,想再擠出去解悶。

B. 「我以……為故事」的作文,關於戲曲。

1、 題材的選擇;2、結構的安排;3、語言的運用;、細節的設置; 5、節奏的把握;6、人物的塑造;7、主題的提煉。

一、 題材的選擇:

首先要新穎傳奇,生活已經太普通太瑣碎了,所以不平凡的故事,傳奇的故事才會更吸引人。尤其對於故事雜志的編輯來說,看到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要有新意,才能讓我們眼前一亮,感興趣。

講故事,是需要技巧的,並非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都是故事。生活中會發生一些奇特的事和一些有意思的新聞,並非照搬過來敷衍成文就是故事了。這些事件和新聞,只是一些原始的素材,故事需要從中來提煉。也許這些原始的材料會給您啟發和觸動,希望把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來分享您的體會,引起大家的共同關注,一起對這些事件和社會現象來進行思索,這就是確立選材了,選定自己要講的故事。

二、 結構的安排:

選定了題材後,就需要對故事結構進行安排,情節大致走向是什麼,起因——發展——高潮——結局,我們歡迎這類單線縱深結構。在哪裡設懸念,哪裡設誤會,哪裡起沖突,哪裡有巧合,哪裡抖包袱,這些都要考慮的。然後通過合理地設置誤會、巧合、轉折、變化、沖突、懸念、包袱,讓情節精彩有吸引力。

請注意,是「合理地設置」,如果誤會巧合轉折變化不是合情合理的,不是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不符合生活的真實和邏輯,而是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為故事而故事,就會使故事虛假,缺乏戲劇張力,像一張沒有拉滿的弓,軟綿綿的,沒有趣味和力度。

一個作者的靈氣,就在於合理地設置誤會、巧合、轉折、變化、沖突、懸念、包袱。

TVB的電視劇故事性強,有吸引力,幾百集長劇看下來不覺得累,吊著觀眾的胃口,讓人慾罷不能,非得一口氣看完不可。這是因為TVB的編劇摸索有自己的講故事的規律,每集中,什麼時候設置誤會,什麼時候設置巧合,什麼時候設置沖突;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承,什麼時候轉,什麼時候合;什麼時候抑,什麼時候揚,什麼時候頓,什麼時候挫,都有規律可循。

以不久前TVB回歸劇《歲月風雲》為例,我看了開頭四集,發現每一集都是由一個個各自獨立,又和全劇相互關聯的小故事組成的,循著巧合、誤會、轉折、沖突的規律,不斷往復。

有一集中振邦買地的故事是這樣:

振邦為創業,急欲買到一塊土地。他趕到那家公司,卻被告知經辦人陳小姐正要出差,讓一個月後再聯系。振邦心急如焚又無可奈何,轉身出公司,卻與一名美女相撞。美女手中文件摔落,名片落在地上,振邦看見,名片上的名字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巧合)

振邦激動地邀請這位小姐去喝茶,把自己購買的條件和盤托出,陳小姐表示有興趣,鏡頭上卻是她意味深長的笑。(懸念)

鏡頭一轉,陳小姐回到自己公司,上司卻叫她「榮秀風」。(轉折)榮秀風告訴上司,她去找某小姐,還未及細談,陳小姐要出差,只留了張名片讓再聯系,不料另一個去買地的傻瓜把自己當成陳小姐(揭示振邦的誤會)。

美女秀風扣下振邦的資料,用低於振邦的價去購買土地,雙方正要簽約,得到消息的振邦沖了進來(再次轉折)。

振邦質問秀風為何出爾反爾,將答應賣給他的地另行賣給別人。秀風支吾遮掩,真正的陳小姐問怎麼回事,振邦這才知道自己認錯了人,不禁為秀風不擇手段而憤怒,雙方起了沖突(此處矛盾沖突到一個小高潮,同時為後面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

這幾處誤會、巧合、轉折、沖突,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真實可信,編劇將這些細節合情合理地,有技巧地調配組合在一起,就使故事充滿了戲劇性,情節不斷變化,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三、語言的運用:

講故事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口語化,有動感和畫面感。

有些作家的語言非常精彩,能把一些很普通的故事,講得生動有吸引力,就像看電影時,本來故事很俗套,但演員的出色的外形和表演,彌補了情節上的普通。

不過,每個人的語言風格不一樣,這一點上,我們不作過多要求,只要流暢好讀,將故事講得清楚,尊重作家的風格。

四、細節的設置:

有吸引力的故事,一定有生動鮮活的細節,想像力是一部分,更多的來源於生活的積累,要有敏銳的感知和概括生活的能力,積累這些生活材料,運用於故事創作中。

寫家庭倫理小說的王海瓴(《中國式離婚》等的作者)說過,很多人寫小說為什麼缺乏感染力,讓人覺得假呢?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體驗,都是來自於想像,來自於影視劇中,所以缺乏真實感。作家一定要善於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所以,寫故事,閱歷在這里就很重要了,有閱歷,還要有概括提煉的能力,能寫出生動鮮活有感染力的細節來,讓人會心一笑,拍案叫絕,引起共鳴,感覺很真實,很有生活氣息。

五、節奏的把握:

說到故事的節奏,我想以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例,這段琵琶曲與故事節奏的意境是相通的,它也是「起因——發展——高潮——結局」來敘事的: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我認為故事的結構說的是「起、承、轉、合」的把握,那麼,故事的節奏就是對「抑、揚、頓、挫」的控制,敘事時掌握好「輕,重,緩,急」。

武俠作家小椴給我們寫過幾個故事《室女劫》《路阿婆的遺產》,對節奏感的把握非常好,剛開始落筆閑閑散散,但不知不覺中,就把讀者的心給揪住了,然後節奏漸漸加快,至密不透風,最後揭破謎底,石破天驚,彷彿用一個尖利的指甲,在讀者心上狠狠地劃下一道印痕,刻骨銘心。

有人說中國傳統敘事文學的節奏,就是古典音樂的節奏,我贊同。

六、人物的塑造:

故事要能塑造鮮活的人物,有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特徵的語言,有展現人物性格的沖突和細節,人物的形象就立起來了。

七、主題的提煉:

故事的主題不能太復雜,要明晰,正面,積極,無非是講做人處世,探討人性人情,弘揚忠孝節義,呼籲環保和平之類。要想明白講這個故事,希望告訴大家什麼,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就是立意,也就是確立故事的主題。

C. 寫一篇關於我和戲曲故事的作文300字-450字

(開頭起因你自己編,大致就是你被拉去看戲,本來沒戲曲,看了一會兒,有個帶鬍子的老頭准備唱,朋友說「這段特有名」。你就仔細看著字幕,內容如下:) 勸千歲殺字休出口,老臣與主說從頭。劉備本是靖王的後,漢帝玄孫一脈留。他有個二弟漢壽亭侯,青龍偃月神鬼皆愁;白馬坡前誅文丑,在古城曾斬過老蔡陽的頭。他三弟翼德威風有,丈八蛇矛慣取人咽喉;鞭打督郵他氣沖牛斗,虎牢關前戰溫侯;當陽橋前一聲吼,喝斷了橋梁水倒流。他四弟子龍常山將,蓋世英雄冠九州;長坂坡救阿斗,殺得曹兵個個愁。這一班武將哪個有?還有諸葛用計謀。你殺劉備不要緊,他弟兄聞知是怎肯罷休!若是興兵來爭斗,曹操坐把漁利收。我扭轉回身奏太後,將計就計結鸞儔。自己從小就喜歡三國,評書、連環畫都聽過看過。長大後還讀過原著。但把三國的故事編上曲子還是頭一次聽。這段唱對蜀國幾員大將的功績高度概括,用詞凝練,酣暢淋漓。後來追問朋友,得知這段叫《勸千歲》,出自京劇《甘露寺》,是京劇老生的著名唱段,馬派的代表作。從那以後,逐漸開始關注京劇,發現,很多京劇都是以三國、水滸、楊家將等為題材的,《借東風》《空城計》《李逵探母》《四郎探母》。。。。。。原來以前自己喜歡的那些故事,在舞台上都有活生生的「真人秀」啊。後來看了一些京劇的介紹,知道了什麼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前覺得聽京劇比較土,但看國家領導人接待來賓、出訪都用京劇招待外國人,才理解了什麼叫「國粹」。京劇不像有些藝術,能說不能唱,能唱不能舞,能舞不能打,一人可清唱,兩人可對唱,人物再多,就能出一台大戲。她不僅是本民族自己的一門藝術,也教人辨別善惡,識美醜,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只有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產生民族自信心。一個人沒有自信難以發展,一個民族沒有自信也同樣難以發展.

D. 作文: 題目:我的家鄉戲、我是個小戲迷、蘇三的故事 3個題目任選其一

我的家鄉戲——呂劇
2009年05月日 星期日 16:01
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呂劇雖是新中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歷史上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向東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

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到1933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1917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抗日戰爭爆發後,呂劇陷入困境。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後「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

呂劇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這就是我的家鄉戲——呂劇,一種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戲劇。

E. 關於我和戲劇的故事的作文

(開頭起因你自己編,大致就是你被拉去看戲,本來沒戲曲,看了一會兒,有個帶鬍子的老頭准備唱,朋友說「這段特有名」。你就仔細看著字幕,內容如下:) 勸千歲殺字休出口,老臣與主說從頭。劉備本是靖王的後,漢帝玄孫一脈留。他有個二弟漢壽亭侯,青龍偃月神鬼皆愁;白馬坡前誅文丑,在古城曾斬過老蔡陽的頭。他三弟翼德威風有,丈八蛇矛慣取人咽喉;鞭打督郵他氣沖牛斗,虎牢關前戰溫侯;當陽橋前一聲吼,喝斷了橋梁水倒流。他四弟子龍常山將,蓋世英雄冠九州;長坂坡救阿斗,殺得曹兵個個愁。這一班武將哪個有?還有諸葛用計謀。你殺劉備不要緊,他弟兄聞知是怎肯罷休!若是興兵來爭斗,曹操坐把漁利收。我扭轉回身奏太後,將計就計結鸞儔。自己從小就喜歡三國,評書、連環畫都聽過看過。長大後還讀過原著。但把三國的故事編上曲子還是頭一次聽。這段唱對蜀國幾員大將的功績高度概括,用詞凝練,酣暢淋漓。後來追問朋友,得知這段叫《勸千歲》,出自京劇《甘露寺》,是京劇老生的著名唱段,馬派的代表作。從那以後,逐漸開始關注京劇,發現,很多京劇都是以三國、水滸、楊家將等為題材的,《借東風》《空城計》《李逵探母》《四郎探母》。。。。。。原來以前自己喜歡的那些故事,在舞台上都有活生生的「真人秀」啊。後來看了一些京劇的介紹,知道了什麼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前覺得聽京劇比較土,但看國家領導人接待來賓、出訪都用京劇招待外國人,才理解了什麼叫「國粹」。京劇不像有些藝術,能說不能唱,能唱不能舞,能舞不能打,一人可清唱,兩人可對唱,人物再多,就能出一台大戲。她不僅是本民族自己的一門藝術,也教人辨別善惡,識美醜,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只有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產生民族自信心。一個人沒有自信難以發展,一個民族沒有自信也同樣難以發

F. 關於戲曲的作文

學戲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特點,如京劇的容華美;崑曲的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黃梅戲的悠揚委婉……

為了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我特地去「師學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不見其人,只聞其聲,不用猜就知道張奶奶又在一展歌喉了。

點明來意後,張奶奶樂得合不攏嘴,二話不說便開始教我唱戲了。

張奶奶給我選了一段既簡單又好聽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張奶奶先找來了《天仙配》的音樂讓我欣賞一番,那似乎散發著清香的泥土氣息的黃梅小調使人彷彿感受到了劇情人物的歡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頭歡歌的小鳥……突然,我感到一陣搖晃,猛地睜開眼,才知道是張奶奶正喚醒沉迷於戲曲的我。原來戲早已唱完了。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原來戲曲也並不亞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同樣挺好聽。

接著張奶奶開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她唱一句,我學一句。一曲下來,原本婉轉的黃梅戲被我唱得「面目全非」,沒一句是著了調的。在場的叔叔阿姨聽後笑得前仰後合,我不禁愁眉苦臉開始喪失了學戲的信心。奶奶看到我這副表情,便和藹地對我說:「別急,萬事開頭難,只要有毅力一定能學好。」聽了這話,我心頭一熱,信心之火又重新燃起。張奶奶也繼續教我唱。遇到較難的讓我重復練習,不厭其煩地示範唱,直到把我教會為止。幾遍下來,我已能完整並著調地唱下來了。又跟著音樂練幾遍後,我便能與張奶奶一個「牛郎」一個「織女」地對唱起來了。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去嘗嘗。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錶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做事的難易。同時,我還悟出另一個道理,凡事熟能生巧,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G. 戲曲家的小故事 作文 500字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闆許少卿專程到北京,邀請名角王鳳卿和梅蘭芳到上海演出。王鳳卿是王瑤卿之弟,初習武生,後改老生。14歲入四喜班,後搭三慶班,汪桂芬對其十分賞識,收為弟子,向他親授了《硃砂痣》《取成都》等拿手傑作,並指點他《文昭關》《魚藏劍》等戲目。王鳳卿嗓音寬亮,氣勢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被選入清內廷昇平署。至民國初年,他已經是南北馳名的須生了。而梅蘭芳只是個不足20歲、初出茅廬的青年。講定王鳳卿以須生掛頭牌,包銀每月3200元;梅蘭芳以旦角掛二牌,包銀每月1800元。其實,起初許少卿對梅蘭芳的藝術估價並不太高,包銀只肯出1400元,但王鳳卿是一位熱心提攜後進的名家,他堅持要加到1800元,並且說:「你如果捨不得這個價,那就在我的包銀里勻給他400元。」許少卿聽他這么說,才勉強答應。

他們到達上海後,王鳳卿先領梅蘭芳一起去拜訪了新聞界、文藝界的朋友,如《時報》的狄平子、《申報》的史量才、《新聞報》的汪漢溪,以及文藝界的吳昌碩、朱古微、俞粟廬、徐凌雲等。在演打炮戲之前,金融界的楊蔭蓀託人找到王鳳卿,要他們在結婚堂會上唱一出《武家坡》。許少卿怕鮮頭被別處搶了去,起初不肯答應。後經人周旋,才算同意。堂會地點在張家花園,即張園,也稱味蒓園,位於南京西路、泰興路一帶。整個花園風景優雅,花木扶疏,士大夫經常在此雅聚,這里也經常舉辦展覽或進行戲曲、文明戲的演出。堂會設在園中安塏第的一個大廳。這是梅蘭芳首次在滬亮相,非同一般,但是,這個戲他與王鳳卿合作多次,還是輕車熟路,所以他並不慌張。那天,台簾一掀開,台下就是一個滿堂彩。那段[西皮慢板]和對口的[快板]彩聲不絕。觀眾對做功看得也很仔細,出窯、進窯的身段都有叫好聲。觀眾對這位生疏的角兒非常友善和熱情。王鳳卿的唱腔則更是受到台下的歡迎。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說初戰告捷。

11月4日開始正式在丹桂第一台登台演出,這個戲院地處鬧市的四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第一天打炮戲,梅蘭芳的戲碼是《綵樓記》,排在倒數第二。他很早就到化妝間扮戲,心裡有點緊張,但很快就鎮靜下來。臨到上場,台上打著小鑼,檢場的掀開台簾,梅蘭芳頓覺眼前一亮,因為台前的一排電燈一下子全部開亮了。他初次踏上這陌生舞台的地毯,看到半圓形的新式舞台,和那種有兩根柱子擋住觀眾視線的舊式戲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別,一時間,梅蘭芳心裡充滿了愉快和興奮。他打完引子,坐下來念定場詩、道白,接著是8句慢板,就得了個滿堂彩。上了綵樓,唱[西皮慢板]轉[二六]「手扶著欄桿看端詳……」當唱到垛句「也有那士農工商站立在兩旁」,梅蘭芳用了比較新穎的唱腔,觀眾熱情地叫了好。上海觀眾對這位青年演員俊雅的扮相、新穎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贊賞,梅蘭芳在上海首次露演,一炮打響。下戲後,許少卿喜形於色地對梅蘭芳說:「梅先生,今天觀眾的輿論,對你都很好。」第二天貼演《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是《武家坡》。三天的打炮戲演得紅紅火火,賣座極好,觀眾普遍稱贊這次新來的角色,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沒得挑剔的了。參考資料:自己的常識 贊同0| 評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