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族團結的故事800字
㈠ 有關民族團結的歷史小故事
1、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
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2、腐敗無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國人民不會同意喪失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割台凶訊傳出,全國震驚。痛恨賣國、反對割台,成為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也成為各界的行動。當時正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紛紛集會上書。
在都察院前,排隊上書請願的隊伍長達一里多,他們強烈要求「嚴飭李鴻章訂正和款,勿割台灣」。更多的台灣同胞站在反對割台第一線,舉起武裝抗日義旗,「抗倭守土」。
6年前的清朝進士丘逢甲在5月25日,與台灣軍務幫辦劉永福和俞明震、副將陳季同、撫墾局局長林朝棟等人一起,議決「義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領導機構。
當時在台灣的清朝軍隊和各地團練義軍約有7萬人,但武器落後、簡陋,缺少有效的指揮、聯絡機制,戰斗實力有限,最終還是不敵日軍,被日本侵佔。
3、唐貞觀8年(634),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出使吐蕃。松贊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
由於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入唐朝見,吐蕃特使回來後便告訴松贊干布,聲稱唐朝拒絕這個婚約是由於吐谷渾王從中作梗。
唐貞觀12年(638),松贊干布遂借口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擊敗吐谷渾、黨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
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吐谷渾、黨項、白蘭羌,遣使謝罪,再次請婚,派大論薛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 。唐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4、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
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5、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後,進入川西繼續北上,決定取道冕寧至安順場渡大渡河,而大涼山彝族聚居區則是必經之地,其中紅軍主力要通過的冕寧以北安寧河支流拖烏河到南埡河一線就是果基家(時稱沽雞)的地盤。
那個時候,當地的彝族人民還處於奴隸社會,由於當時的統治階級實施反動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彝民對漢人十分疑忌甚至相當敵視。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員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率領的紅軍先遣部隊進入彝族區時,便遭遇當地彝族武裝的襲擊。
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劉伯承司令,真誠地把果基家首領果基約達(小葉丹)請來做客,兩人談得甚是投機。劉伯承重申了紅軍北上的宗旨和幫助彝族人民解除外來欺壓的承諾。心悅誠服的小葉丹提出要與劉伯承結拜兄弟之盟,劉伯承爽快地答應了。
5月22日,先遣部隊劉伯承司令與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相約彝海邊歃血為盟,結拜為生死兄弟。
結盟後,小葉丹派出向導為紅軍帶路,護送紅軍順利通過了危機四伏的百唬彝區,為紅軍取得強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的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從而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叫囂的「讓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㈡ 民族團結的故事
1、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3、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㈢ 關於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1、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是一個歷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
2、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在通過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4、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5、漢烏和親
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
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㈣ 關於民族團結的故事
22團11連職工馬俊芳的小麥地里,9名維吾爾族男性民工拿著坎土曼,揮汗如雨地平著毛渠埂子。隨著該團3.4萬畝小麥豐收在望,該團的小麥承包抓緊時間做好夏收前的准備工作。
在該團雇維吾爾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見慣的事,到秋收季節來該團打工的少數民族多達幾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該團周圍居住著很多包括漢族人在內的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組成的和靜縣、焉耆縣鄉、村的各族群眾;二是該團經常與地方的少數民族聯絡,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學習在農業種植上的新技術;三是每年從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數民族來到該團支援團場的農業建設;四是長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讓各民族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漢族朋友能真心對待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也能真心對待漢族人。
維吾爾族小伙阿不拉說:每次我們來漢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錢給我們,而且對我們很好
㈤ 關於民族團結的故事
2004年9月28日,居住在北山的哈薩克族牧民卡熱木的女兒努爾巴克突然感到肚子特別痛,她要生內小孩了。可是,容按時間算還不足月。於是,他們急忙從北山來到團部,因他們不太懂漢語便找到了派出所,所長石建新接待了他們。在介紹完情況後已是21時,當時醫院的醫生全部到外團參加考試去了,經護士初檢後認為是難產,需要立即進行剖腹產手術。於是,護士、民警立即同外出考試的醫生聯系迅速趕回,這邊護士也在忙著給手術室消毒。醫生到達後,經全面檢查後就開始進行手術。24時手術成功,母子平安。7天後,努爾巴克出院了,由於沒有車民警們又開車將她們母子送回到了40公里外的北山牧場的家。
㈥ 民族團結的故事
1、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也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並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昭君死後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
2、細君公主入烏孫
劉細君,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願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
劉細君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其不卑不亢的性格贏得烏孫國上下的敬重。劉細君作為和親公主嫁到烏孫國,她的付出換來漢朝邊疆數十年的穩定和安寧,同時也給當地的游牧民族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
3、瓦氏夫人抗倭
瓦氏夫人,本姓岑,1496年生,歸順直隸州人,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幗英雄。
她在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的危急關頭,不顧58歲的高齡,親率廣西6000俍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沖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堪稱「巾幗英雄第一人」。她的抗倭愛國精神,永遠值得中國人民緬懷和紀念。
4、土爾扈特部東歸
土爾扈特是中國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四衛拉特之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阿玉奇汗之曾孫)為擺脫沙俄壓迫,率領部眾沖破沙俄重重截擊,歷經千辛萬苦,勝利返回祖國。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為鞏固中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5、劉永福台灣抗日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消息傳出,舉國激憤,台灣人民更是義憤填膺,堅決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
五月二十九日, 日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日軍近衛師團在台灣北部三貂角附近登陸,基隆、台北、淡水先後被日軍侵佔。台灣北部淪陷後,台灣人民在徐驤領導下,組成義軍,並公推幫辦台灣軍務劉永福領導抗戰。
㈦ 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有哪些!
1、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領袖小葉丹的結盟
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後,進入川西繼續北上,決定取道冕寧至安順場渡大渡河,而大涼山彝族聚居區則是必經之地,其中紅軍主力要通過的冕寧以北安寧河支流拖烏河到南埡河一線就是果基家(時稱沽雞)的地盤。
那個時候,當地的彝族人民還處於奴隸社會,由於當時的統治階級實施反動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彝民對漢人十分疑忌甚至相當敵視。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員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率領的紅軍先遣部隊進入彝族區時,便遭遇當地彝族武裝的襲擊。
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劉伯承司令,真誠地把果基家首領果基約達(小葉丹)請來做客,兩人談得甚是投機。劉伯承重申了紅軍北上的宗旨和幫助彝族人民解除外來欺壓的承諾。心悅誠服的小葉丹提出要與劉伯承結拜兄弟之盟,劉伯承爽快地答應了。
5月22日,先遣部隊劉伯承司令與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相約彝海邊歃血為盟,結拜為生死兄弟。結盟後,小葉丹派出向導為紅軍帶路,護送紅軍順利通過了危機四伏的百里彝區,為紅軍取得強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的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從而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叫囂的「讓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彝海結盟」是紅軍長征途中留下的一段歷史佳話,是紅軍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典範,是民族團結的頌歌。
2、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徒行八千里,結親百餘家
44歲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出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扎克鄉提堅村。近年來,他喜歡上了徒步運動,並且開始熱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時間,從烏魯木齊走到阿圖什市,引起轟動。後來,他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從烏魯木齊走到北京,沿途宣傳大美新疆和民族團結一家親。
經過專業的體能訓練和精心准備,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滿滿地從烏魯木齊出發,踏上了徒步進京的夢想之旅。
8月15日下午,背著行囊、風塵僕僕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終於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面對鮮紅的國旗,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動情地說:「祖國很強大,人民很團結,中華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團結,祖國就會更強大!」
3、烏蘭浩特火車站:「興安民族團結第一窗」
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回族的油香和饊子、漢族的炒菜和餃子、達斡爾族的柳蒿芽湯、鄂溫克族的奶干、滿族的沙琪瑪……錯落擺開的4張餐桌上,堆滿誘人的美食。
精緻的回族綉花帽、華麗的蒙古袍、莊重的鄂溫克袍、艷麗的達斡爾綉花坎肩……身著民族盛裝的40多口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飄盪在小院的上空。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巴彥庫仁鎮夏民山家的一次普通聚會。頭戴回族白色圓帽的夏民山驕傲地說:「我們家由回、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滿共6個民族組成,45口人,三代同堂。」
多年來,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在噓寒問暖的日常交往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柴米油鹽的尋常日子中,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在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務中,促進了理解與包容……夏家民族團結的幸福生活,像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一樣潺湲長流。
「湖水平靜,鴻雁就平安。」生活在內蒙古的人們深知這句蒙古族諺語的道理。如果說中華民族大家庭是皎潔星空,那麼每一個小家庭就是閃爍其間的星辰。有了一個個像夏家一樣匯聚民族團結大愛的小家庭,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如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如吸鐵石那樣牢牢吸在一處。
㈧ 關於民族團結的故事
在13村,人們異口同聲地傳說著地震後「小許為村民們免費磨面」的事。記者隨村黨支部書記阿不拉·艾買提一起走進了「小許」一間唯一沒有倒塌的磨坊。屋子裡有幾個農民在幫著一位身著漢族服裝的老人,在忙碌磨坊里的活計,你來我往,配合默契,就像一家人似的。
當支部書記親切地叫了一聲「小許」時,老人立馬微笑著向我們走來。寒暄中得知這位叫作「小許」的老人已經有62歲了,真實姓名叫許向國,是當地的第二代漢族農民。1960年,隨父母逃荒到瓊庫爾恰克鄉落戶,不久父母相繼辭世,當年徐向國還是不滿20歲的毛頭小伙。因此,村裡人都叫他「小許」,並幫扶他成了家。一晃40多年過去,人們已記不得他還有一個叫「許向國」的名字,習慣地叫他「小許」直到如今。地震震倒了「小許」家的四間房子,沒有倒塌的磨坊是租用村委會磚砌的老辦公室。「2·24」震災發生後,除去斷電停了3天,後來的日子「小許」的磨坊晝夜轉動,為受災的鄉親們免費磨面。記者和這位在維吾爾族村裡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拉話時,他很自然地說:「自家人受了災難,還分什麼你我哩,只要小鋼磨能轉,兄弟們就不會沒有麵粉吃。」
阿拉根鄉一村的趙興安夫婦,是2000年來此地安家的山東菜農。他承包的四座大棚,除種菜外,每年春天都要培育一批瓜苗提供給村裡的瓜農。今年他又種下了8萬株西瓜和12萬株甜瓜苗。「2·24」地震,他家倒塌了兩座溫棚,泥土掩埋了剛發出生長葉的瓜苗;另兩座大棚牆裂膜破,急需整修。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趙家兩口不知如何是好。就在他犯愁時村裡的鄉親們趕來了。七手八腳,撐起了倒塌的棚頂,更換了撕裂的棚膜,又細心地將壓在瓜苗上的泥土清洗干凈。趙興安見到記者時,再三要求把兄弟民族同胞們幫他救災的事傳向社會,傳到老家山東,讓遠方的親人們放心。
記者在趙興安家的溫棚里看到,災後餘生的瓜苗已渡過了劫難,油綠的葉片像展翅欲飛的小鳥,只待春寒過後,便可在希望的田野里開花結果,為災後重建家園的農民送上第一個豐收的喜悅。
㈨ 民族團結小故事300字
體現民族團結的故事: 1.和親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進藏的民間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今天人們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唐太宗貞觀12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 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對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准備,於貞觀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 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而遠嫁,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