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節日的故事製作手抄報觀後感

節日的故事製作手抄報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9 06:10:50

1. 中國傳統節日的手抄報(概括)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中國傳統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哇,找了好多資料才找出這些傳統節日,自己邊打字邊了解古代節日,原來都是這樣由來的呀。

2. 如何寫一個傳統節日做傳統文化手抄報

1、【
的傳說】-勤是
,儉是

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歸,
,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
。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

,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
長的
,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
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
,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
,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著滿頭白發,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
,儉是
。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
,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
。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里糧缸米、櫃里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
,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
,秋去冬來。地里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
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
,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
上「
」。可
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里有幾粒米
,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里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
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里。把炕上的
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


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
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
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於這房子
,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
」一聲,
,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
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
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
,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
」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
」。
2、與
有關的詩詞

有著密切關系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
》。從
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
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
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
遍地走。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
,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


邯鄲冬至夜
(唐)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3、
的風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
、餃子、

、黍
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
、獻冬至盤、供

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
的風俗。早在南宋時,
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
」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
。餛飩名號繁多,
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
,湖北稱包面,江西稱
,四川稱
,新疆稱曲曲等等。


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
」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
製成的圓形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可以用來
,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
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
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
都有

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

的傳統,用
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
的動物,然後用
分層蒸成,用以
,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
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
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4、

農歷
,為傳統的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
,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
。「
」名稱見於記載卻在
。據
《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
、祭祖,以謝
、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
中記西漢時的

稱:「九
日,佩
,食蓬餌,
,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
之宴飲發展而來的。《
》雲:「九
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
注雲:「九
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

《九日與
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
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
、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
活動及各種游戲等。(《節令瑣談》
編著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
標志的「大火」(即
),在季秋九月隱退,《
》稱「九月
」,
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
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
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
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
」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
。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
的習俗,是家居的
,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
、九月九與
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

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
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
。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
的衰減而引起的
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
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
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


5、
的由來

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
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
,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
》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
,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
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


之類的
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
,一個名叫
的英雄,
,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
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
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
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
,便向王母求得一包
。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
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
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
自己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
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
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
,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
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
,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
里,擺上
,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
,遙祭在
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

的消息後,紛紛在月

,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
前的
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
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
,是漢朝
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

,日日做這種
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
,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
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
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
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


很快,
就攻下
,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
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
,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6、
插柳的風俗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
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
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

里說:「取柳枝著戶上,
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

」的風俗:
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
此橋,

。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
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

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
.
》里「

」。用離別
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
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
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
」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
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
詩:「新知折柳贈」,宋代
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
路旁柳。」清代
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
》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
宗懍《
》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
,這樣正好是
的前二天。唐代
的詩雲:「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
前一天為
,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



,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
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7、端午別稱知多少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
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
、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
、浴蘭節、
節等等。

據《
》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
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
」。

重午節 午,屬
,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
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 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
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明沈榜《
》:「五月
,系端午索,戴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
,盡態極研。
亦各
。因呼為
。」 沈榜宛《雜記》載:「
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

,
。已出嫁之女,亦
簪以
,曰女兒節」。

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
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

等,故端午節也稱「
節」。
8、除夕


除夕守歲是中國人民春節時早就有的一種饒有風趣的習俗,最早是為了驅趕「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驅趕百鬼的含意早已
,而今已成為人們除舊迎新、合家共享
的家庭年會了。

古往今來,無數
對「守歲」這一習俗進行了描繪,為後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
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

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覓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叉重,為待曉光摧。

這就從多個側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們在除夕之夜歡樂待曉的情景。

冬逐更籌盡,春隨斗柄回。

一夜隔,客鬢兩年摧。

則是唐朝詩人
對人們除夕守歲一夜不眠的具體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詩人張說的《
守歲》一詩,則生動地再現了那些因公務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遠方遊子在除夕之夜守歲不眠的思鄉之情: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

愁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

到了宋代,除夕守歲更是盛行。大文學家蘇東坡所寫的「兒
不眠,相
喧嘩」等著名詩章,則表現了孩子們除夕守歲時的喧鬧場面。至於說皇宮之內或一些富貴人家,除夕守歲也自然要比
豪華得多。
曾以《守歲》為題寫有一詩:

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
,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
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唐朝另一位詩人
也同樣寫有一首《守歲》詩,把那些達官貴人守歲時
、酒綠燭紅的景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季冬
接新年,帝子
捧御筵。

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

欲向
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在江蘇省蘇州市的
,有一種「擊鍾分歲」的守歲習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時分,敲鍾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唐朝詩人

一詩中對此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對愁眠。


,夜半鍾聲到客船。

而今天,人們在除夕之夜守歲之時,聽著那
鍾聲的裊裊餘音,無不思念起自己的親人和遠方的朋友,無不沉浸在幸福和
洋之中。

3. 我們的節日春節手抄報內容(展示節日的收獲和感悟)

書店有怎樣製作手抄報

4. 春節手抄報資料(來歷,習俗,故事)50字左右。急~~~~~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春節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春節習俗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春節故事

傳說在很早以前的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名字叫"年",它生性非常的兇殘,平時都在深山密林中活動,因為它還喜歡吃人,所以人們對它非常的害怕;不過幸好"年"一般只是每次的歲末三十的那天晚上才會出來,傷人性命,破壞田園,所以人們一般都會在那天天還沒黑的時候就關上了自己家的門,一直不睡覺到天亮,到第二天開門鄰里就相互慶賀相安無事。

在後來有一次偶然的事件中,人們發現了原來"年"對爆竹和紅色的東西非常的畏懼,於是從此每到除夕那時人們就會穿紅掛紅以示喜慶,並除舊迎新之時大放爆竹,後來"年"就再也不敢來了。這就是除夕的傳說。在三十過後的那天就當作是農歷正月初一的春節,也稱為"過年"。

5. 怎麼做中國傳統節日的手抄報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 。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 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曬蟲節」,有「六月六,曬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曬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曬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對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6. 做節日小報後的收獲與感悟

huioigiul

7. 中國傳統節日的手抄報,圖片

中國傳統節抄日——春節的手抄襲報:

8. 了解一個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製作一張手抄節日小報,圖文並茂。

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
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
,其中以除夕和
為高潮。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
。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
」對
人是何等的重要。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
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

元宵:

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
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
祭祀天神的先聲。

9. 你知道以<我們的節日·元宵節>為題做的手抄報,裡面的內容是寫作文還是寫來歷什麼的嗎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花燈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