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我與字帖的故事

我與字帖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9 09:06:43

1. 王羲之的作品及這個作品的故事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唐人記載蘭亭故事有兩種版本。劉悚《隋唐嘉話》記:「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眾所得。……果師死後,弟子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後,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大有不同。何文稱,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後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後辨才誇耀所藏,出示其懸於屋樑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復命。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於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何延之自雲,以上故事系聞辯才弟子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劉、何二說,情節懸異。一般以為,何說漂浮失實,劉說翔實可信,騙取與耳語沒有了。兩者情節雖異,但《蘭亭序》真跡埋入昭陵,說法卻一致。 此事又有餘波。據《新五代史·溫韜傳》,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依此記載,則《蘭亭》真跡經「劫陵賊」溫韜之手又復見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說,《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然此後《蘭亭》真跡消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後,曾命弘文館拓書名手馮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鉤摹數本副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現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由於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所以將其定名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於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牽絲映帶,纖毫畢現,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裊娜,多而不覺其佻,其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基本上可窺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為珍品。馮承素摹的《蘭亭序》紙本,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寬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為郭天錫所獲,後歸大藏家項元汴,乾隆復入御府。

附錄:(關於王羲之)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朴質書風,開晉後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時期人。祖居琅琊(今山東臨沂),西晉末年南遷後,定居在會稽山陰(今浙 江紹興),遂為紹興人。王羲之故居位於紹興城內蕺山腳下的戒珠寺。在紹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在他任職期間,薄功名利祿,為人耿直,關心百姓疾苦,是一個務實為民的清官。同時時常以作書養鵝為樂。晚年辭官隱退後,放浪形骸於山水之間,卒年59歲,葬於嵊州市金庭鎮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書名。幼子獻之得羲之真傳,書法不下乃翁,世稱「小王」。 王羲之7歲拜師於女書法家衛夫人和叔父五廣,勤學苦練,後又遍學李斯、鍾繇、蔡邕、張昶等書法家,並博採眾長,自辟蹊徑,自成一體。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據說在梁武帝曾收集他書一萬五千紙,唐太宗遍訪王書,得三千六百紙,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紙。現傳世墨跡,寥若晨星,真跡無一留存。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他的行書名品《快雪時晴帖》唐鉤填本,現為台灣故宮慱物院收藏。 《快雪時晴帖》《快雪時晴帖》與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並為稀世之寶,合稱「三希(稀)」,乾隆時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三希堂」。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浮雲,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緻、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書法中影響最大是《蘭亭序》,也是書法史上一段千古傳奇的故事: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褉,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邊,由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風而動,羽觴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明·文徵明《蘭亭雅集圖》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匯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家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 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後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自己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揮。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 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如出現的20個「之」字,名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無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題《蘭亭》詩中便說:「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擬。」。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書法就為人稱道梁蕭衍《古今書人評優劣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解縉在《春雨雜述》中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與唐太宗的推崇備至不無關系,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親為王羲之作傳雲:「詳察古今,研精求篆,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唐人記載蘭亭故事有兩種版本。劉悚《隋唐嘉話》記:「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眾所得。……果師死後,弟子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後,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大有不同。何文稱,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後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後辨才誇耀所藏,出示其懸於屋樑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復命。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於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何延之自雲,以上故事系聞辯才弟子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 劉、何二說,情節懸異。一般以為,何說漂浮失實,劉說翔實可信,騙取與耳語沒有了。兩者情節雖異,但《蘭亭序》真跡埋入昭陵,說法卻一致。 此事又有餘波。據《新五代史·溫韜傳》,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依此記載,則《蘭亭》真跡經「劫陵賊」溫韜之手又復見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說,《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然此後《蘭亭》真跡消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後,曾命弘文館拓書名手馮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鉤摹數本副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現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由於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所以將其定名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於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牽絲映帶,纖毫畢現,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裊娜,多而不覺其佻,其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基本上可窺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為珍品。馮承素摹的《蘭亭序》紙本,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寬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為郭天錫所獲,後歸大藏家項元汴,乾隆復入御府。

2. 陸小鳳傳奇中的字幕是什麼字帖

新浪娛樂訊 據悉,大型武俠懸疑探案巨制《陸小鳳傳奇》將在今年投拍,該劇由擅長走懸疑路線的亦彬工作室承製發行。該劇集將由三部曲組成,首度全面演繹古龍作品中這部最奇幻懸疑的系列作品,全景呈現古龍筆下最可愛多彩的神探大俠-陸小鳳。 史上最全陸小鳳將拍
古龍名著《陸小鳳傳奇》系列作品共有七個故事組成,即《綉花大盜》、《決戰前後》、《銀鉤賭坊》、《幽靈山莊》、《劍神一笑》、《鳳舞九天》、《金鵬王朝》。北京金奧尼影視公司斥巨資,將其中六個故事改編為上、下兩部劇,加上陸小鳳前傳,組成了《陸小鳳傳奇》系列三部曲共計100集。這是電視劇史上第一次全面展現古龍先生的陸小鳳系列故事,在古龍著作翻拍史上,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大動作。據悉,上部將在今年投拍。
陸小鳳數次重拍 期待再創經典
與金庸雙峰並峙的武俠大師古龍的著作歷來是影視界追捧的熱點,其代表作《陸小鳳傳奇》即屬最受青睞的作品之一。自小說問世以來,多次被改編為電視劇作品。1976年劉松仁版是該系列第一次翻拍,包括了《金鵬王朝》、《決戰前後》、《幽靈山莊》改編的三個故事,一時被奉為經典。1986年萬梓良版的《陸小鳳之鳳舞九天》播出時出現了萬人空巷的盛況。2000年林志穎版《陸小鳳》是把《金鵬王朝》和《決戰前後》兩個故事進行了改編。歷數以往翻拍作品,雖說各自不乏精彩之處,但都因版權珍貴無法收納所有系列故事,一些為了保證篇幅而額外新編的情節,成了古龍迷和陸小鳳迷心中難以忘懷的遺憾。這次亦彬工作室全景式打造《陸小鳳傳奇》系列全套故事,就是為了讓武俠迷們在銀屏上,充分領略到古龍筆下這個獨一無二的俠探形象。
總製片人應奕彬女士介紹:「百集《陸小鳳傳奇》系列本著古龍小說「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宗旨,將情節小說變為懸念小說,融入了西方罪案片元素,將懸疑推理運用於武俠題材,打造武俠世界裡獨一無二的浪子神探,堪稱武俠版的《福爾摩斯》。它的每個故事都無比詭譎、奇情,大案加傳奇的故事模式,加上主人公驚心動魄的冒險經歷,改編成電視劇將極具商業看點。
極具創作力的明星團隊
此次《陸小鳳傳奇》系列劇將由北京金奧尼影視公司旗下的亦彬工作室承製發行。工作室負責人應奕彬、胡俊松擅長把握各類型懸疑劇,曾經在國內第一個成功策劃投拍了80集大型古裝懸疑推理劇《護國良相狄仁傑》系列題材;從當年收視矚目的女性罪案劇《女囚》到近日獲得收視獎項的懸疑驚悚尋寶劇《迷霧重重》,每部作品都在業內贏得了良好口碑和高收視;無疑她對於懸疑劇的獨特眼光和創新意識,是該工作室作品在電視劇市場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該劇還匯集了國內一線的編劇精英。著名電影編劇張炭,出任該劇的創意總監,他曾創作過電影《新龍門客棧》、《黃飛鴻》、《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等經典武俠電影,長期活躍在香港主流電影創作的第一線,他對該劇創作起到了關鍵作用。

3. 王羲之書<<蘭亭序>>真跡在那裡

大書法家僧人智永密藏卻有其事,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也有根據內,中央台《國寶檔案》里容介紹,《蘭亭序》傳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孫大書法家僧人智永手裡,唐太祖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當時朝中有一個大臣(叫什麼記不清了)為了討好上司,到智永的廟里做卧底,與智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騙取了智永的信任,並用很多書畫珍品誘蛇岀洞,智永的虛榮心讓他上當了,拿出了《蘭亭序》作一比試。最後被那小子偷走獻給了李世民,最終成了李世民的陪葬。現在看到的只是唐以後的摹本。樓上所說的在台北故宮好像沒什麼根據,據我所知,台北只有一件王羲之的作品,那就是被乾隆視作三希堂三希之一的《快雪時晴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