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完成和用心完成
❶ 勵志故事:好心態比什麼都重要
曾經有這樣一位農村婦女,18歲的時候結婚,26歲趕上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在農村進行大掃盪,她不得不經常帶著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東躲西藏。村裡很多人都受不了這種暗無天日的折磨,想到了自盡,她得知後就會去勸:「別這樣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日本鬼子不會總這么猖狂的。」
她終於熬到了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的那一天,可是她的兒子卻在那炮火連天的歲月里,由於缺醫少葯,又極度缺乏營養,因病夭折了。她的丈夫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兩天兩夜,她流著淚對丈夫說:「咱們的命苦啊,不過再苦咱也得過啊,兒子沒了咱再生一個,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剛剛生了兒子,卻又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她的丈夫因患水腫病離開了人世。在這個巨大的打擊下,她很長時間都沒回過神來,但最後還是挺了過去,她把三個未成年的孩子攬到自己懷里,對他們說:「爹死了,娘還在呢,有娘在,你們就別怕,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她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一個個拉扯大了,生活也慢慢好轉了,兩個女兒嫁了人,兒子也結了婚。她逢人便樂呵呵地說:「我說吧,沒有過不去的坎兒,現在生活多好啊。」她年紀大了,不能下地幹活,就在家納鞋底,做衣服,縫縫補補。
可是,上蒼似乎並不眷顧這位一生波折的婦女,她在照看自己的孫子時不小心摔斷了雙腿,由於年紀太大做手術危險,因此一直沒有手術,這樣她就只能躺在床上了。她的兒女們都哭了,她卻說:「哭什麼,我還活著呢。」
即便下不了床,她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坐在炕上做做針線活,她會織圍巾,會綉花,會編手工藝品,左鄰右舍的人都誇她手藝好,前來跟她學藝。
……
她活到86歲,臨終前,她對兒女們說:「都要好好過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❷ 名人小時候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名人小時候勵志故事:宋元第三傑楊輝學算學
在南宋度宗年間,古城錢塘(今杭州)有一位少年,聰明好學,尤其喜愛數學。但由於當時數學書籍很少,這個少年只能零碎地收集一些民間流傳著的算題,並反復研究,從中增長知識。
一天,這個少年無意中聽說100多里的郊外有位老秀才,不僅精通算學,而且還珍藏了許多《九章算術》、《孫子算經》等古代數學名著,非常高興,急忙趕去。
老秀才問明來意後,望瞭望這位少年,不屑地說:「小子不去讀聖書,要學什麼算學?!」
但少年仍苦苦哀求,不肯走。老秀才無奈,於是說:「好吧,聽著!『直田積八百六十四步,只雲闊不及長十二步,問長闊共幾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長方形面積等於864平方步已知它的寬比長少12步;問長和寬的和是多少步?)你回去慢慢算吧,什麼時候算出來,什麼時候再來」。說完便往椅子上一靠,閉目養起神來,心裡卻暗暗發笑:「小子一定犯難了,這道題老朽才剛剛理出點頭緒(此題的解法一般要用到二次方程),即使他懂得算學,那一年半載也是算不出來的。」
誰料,正當老秀才閉目思量時,少年說話了:「老先生,學生算出來了,長闊共60步。」「什麼?!」老秀才一聽,驚奇地從椅子上跳起來,一把奪過少年演算出來的草稿紙瞪大了眼睛看起來:「啊,這小子是從哪裡學來的?居然用這么簡單的方法就算出來了。妙哉!老朽不如。」老秀才轉過臉來,對少年誇獎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請問高姓大名?」「學生楊輝,字謙光。」少年恭敬地回答。
後來的事,同學們都能想像出來了,在老秀才的指導下,楊輝通讀了許多古典數學文獻,數學知識得到全面、系統地發展。經過不懈的努力,楊輝終於成了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並享有數學「宋元第三傑」之譽。
名人小時候勵志故事:誠實好學的宋濂
明朝著名的學者宋濂少年時特別喜歡讀書。但那時由於家裡窮,買不起書,所以每一次都是從別人家裡借書來讀。而每次借書,他都按時還書,從不違約,因此,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有一次,他從別人那裡借來了一本好書,越讀越愛讀,便決定把書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便連夜抄書。
當時正是寒冬臘月,滴水成冰。夜深了,母親見他仍伏案抄書,便心疼地勸道:「孩子,都深更半夜了,天又這么冷,天亮再抄吧。別人又不是急等這本書看。」
宋濂說:「不管別人等不等書看,到期限就要還,我不能說話不算數。如果我失信於人,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那麼,我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呢?」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並約好了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了鵝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白色,西北風還猛烈地刮個不停。
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拉住他問:「兒啊!你這是要去哪裡啊?」
宋濂回答說:「我去向老師求學啊,這不是早就約好的嗎?」
「可是這的天氣怎麼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也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樣一件舊棉襖,根本抵擋不住深山的嚴寒啊!」母親心疼地勸宋濂。
宋濂說:「娘,今天不出發就會錯過跟老師約定的日期,這就是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說完,宋濂就冒著風雪上路了。
當宋濂趕到老師家裡時,老師不住地稱贊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後來,誠信求學的宋濂終於成為一代學者。
❸ 求勵志故事,或之類的名言名句
網上其實很多的
http://www.lztopic.com/
http://www.zhlzw.com/lz/Index.html (中華勵志網)
http://www.piyas.com/ (網頁做的很好)
http://story.web131.com/lzgs/ (民間故事)
http://www.wsbe.com/kewai/li.asp (教育網)
http://www.ecating.cn/class25/index_1.shtml
❹ 激勵青春期的學生奮發圖強的勵志故事,各位大神請用心,please/
1、 斷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庄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隻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著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一隻斷箭,箭囊里裝著一隻折斷的箭。我一直刳著只斷箭打仗呢!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彷彿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
結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拂開蒙蒙的硝煙,父親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把勝敗寄託在一隻寶箭上,多麼愚蠢,而當一個人把生命的核心與把柄交給別人,又多麼危險!比如把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把幸福寄託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託在單位身上……
溫馨提示:自己才是一隻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銳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2、生命的價值
❺ 學習是一生的事情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一落千丈的江郎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流傳至今,用來形容那些先有盛名到後來卻做不出什麼像樣成績來的人。江郎(南朝江淹)為什麼先在事業上頗有成就,由一個出身貧寒的人而位居高官,封醴陵侯,詩賦也頗負盛名;又為什麼正值年富力強,本當大有作為之時卻才思枯竭?分析一下其中的緣故,對我們也很有啟示。
傳說江淹有一次在涼亭睡覺,夢見郭璞向他討還毛筆,他從懷里掏出一支五色筆給郭璞,此後,寫出的詩篇就平淡無奇了。又說他有一次乘船,泊於禪靈寺旁,夢見張景陽向他討還了幾尺綢錦,以後寫的文章就無文采了。
江淹的詩文到後來退步是真有其事,為歷代詩家文士所公認。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說的那些子虛烏有的夢話。
他早年家境貧寒,所以學習刻苦,「留情於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輩有成就的人學習,「於詩頗加刻畫,天分不優,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說他雖缺乏做學問的條件,但卻以加倍的努力去鑽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來自於勤和思,勤奮不怠,好學不倦,這就是他前半輩子譽滿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後半輩子,官做大了,名聲也大了,認為平生所求皆已具備,功名既立,須及時行樂了。於是由嬉而隨,耽於安樂,自我放縱,再不求刻苦砥礪了。他自己說他性有五短,其中的「體本疲緩,卧不肯起」、「性甚畏動,事絕不行」等就屬於「隨」的劣性。「隨」導致他事業心消磨,他只「望在五畝之宅,半頃之田」,什麼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都煙消雲散了。後來學疏才淺,詩文褪色,「絕無美句」,這是必然的結局。
勵志箴言
在學習中,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勤奮。「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不刻苦努力,靈感就會遠離你而去。
不斷學習的價值
費利斯的父親巴克爾出身貧苦農家,只讀到五年級,家裡就要他退學到工廠做工去了。從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學校。他對什麼都有興趣,他閱讀一切能夠得到的書籍、雜志和報紙。他愛聽鎮上鄉親們的談話,以了解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的這個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
巴克爾非常好學,他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隨同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後來還傳給了他的家人。他決心要讓他的每一個孩子都受良好教育。
巴克爾認為,最不可寬恕的是一個人晚上上床時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他常說:「該學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世時愚昧無知,但只有蠢人才永遠如此。」
為了防止孩子們墮入自滿的陷阱,巴克爾要自己的孩子們每天必須學一樣新的東西,而晚餐時間似乎是他們交換新知識的最佳場合。
他們每人有一項「新知」之後,便可以去吃飯了。
有時,巴克爾的目光會停在他們當中一人身上。「費利斯,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些什麼。」
「我今天學到是尼泊爾的人口……」
餐桌上頓時鴉雀無聲。
費利斯一向都覺得奇怪,不論他所說的是什麼東西,父親都不會認為瑣碎。
「尼泊爾的人口。嗯,好。」
接著,巴克爾看看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的妻子。
「孩子的媽,這個答案你知道嗎?」
妻子的回答總是會使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尼泊爾?」她說,「我非但不知道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我連它在世界上什麼地方也不知道呢!」當然,這種回答正中巴克爾的下懷。
「費利斯,」巴克爾又說,「把地圖拿來,我們來告訴你媽媽尼泊爾在哪裡。」於是,全家人開始在地圖上找尼泊爾。
費利斯當時只是孩子,一點也覺察不出這種教育的妙處。他只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戲。
如今回想起來,他才明白父親給他的是一種多麼生動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全家人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費利斯進大學後不久,便決定以教學為終身事業。在求學時期,他曾追隨幾位全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學習。最後,他完成大學教育,具備了豐富的理論與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發現那些教授教導他的,正是父親早就知道的東西——不斷學習的價值。
勵志箴言
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決定於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每天都努力學點新的東西。這一天才稱得上是沒有白費。
勤學似春起之苗
晉代的大文學家陶淵明隱居田園後,某一天,有一個讀書的少年前來拜訪他,向他請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從陶淵明這里討得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
見到陶淵明,那少年說:「老先生,晚輩十分仰慕您老的學識與才華,不知您老在年輕時讀書有無妙法?若有,敬請授予晚輩,晚輩定將終生感激!」
陶淵明聽後,捋須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麼學習的妙法?只有笨法,全憑刻苦用功、持之以恆,勤學則進,怠之則退。」
少年似乎沒聽明白,陶淵明便拉著少年的手來到田邊,指著一棵稻秧說:「你好好地看,認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長高?」
少年很是聽話,怎麼看,也沒見稻秧長高,便起身對陶淵明說:「晚輩沒看見它長高。」
陶淵明道:「它不能長高,為何能從一棵秧苗,長到現在這等高度呢?其實,它每時每刻都在長,只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罷了。讀書求知、以及知識的積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於苦讀,天長日久,豐富的知識就裝在自己的大腦里了。」
說完這番話,陶淵明又指著河邊一塊大磨石問少年:「那塊磨石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鐮刀磨的。」
陶淵明又問:「具體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無言以對,陶淵明說:「村裡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個樣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求知也是這佯,若不持之以恆地求知,每天都會有所虧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淵明見此子可教,又興致極好地送了少年兩句話:
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勵志箴言
要想真正學到一點知識,決心、信心、恆心是必不可少的。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持之以恆者,方有希望到達目的地。
鋼琴大師的教學法
伍德是音樂系的學生,這一天,他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伍德翻動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靡殆盡。
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指導教授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
伍德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手指奮戰、奮戰、奮戰……琴音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鋼琴大師。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
樂譜難度頗高,伍德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
「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這樣叮囑學生。
伍德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准備讓教授測試。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提也沒提。
伍德再次掙扎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
同樣的情形持續著,伍德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面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也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的練習而有輕車熟駕的感覺。伍德感到越來越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
伍德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兒個月來自己承受的巨大壓力。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伍德。「彈彈看!」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結果發生了,連伍德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伍德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伍德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勵志箴言
在學習中,你必須不怕困難,敢於挑戰難題,承受壓力,才能不斷挖掘潛力,提高能力。
飽食終日不如發奮讀書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學,10歲時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裡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鹹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後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廟里的老火頭僧,很佩服范仲淹這種精神,時常稱贊他。范仲淹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只知飽食終日,貪圖安逸,那種生活是毫無意義的。」
范仲淹為了開擴眼界,尋訪良師,增進學識,便風餐露宿,千里迢迢來到北宋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了著名的南都學舍。在學舍中,他晝夜苦讀,「未嘗解衣就枕」。在冬夜裡,讀得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洗臉,讓頭腦清醒過來,繼續攻讀。
同學中,有一個是南都留守的兒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讀」,只吃點粥,很是感動。回家對他父親講了這件事。留守感慨地說:「這是個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餚饌送給他吃吧。」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發現范仲淹根本沒吃他送的食物,就責備他。范仲淹答謝道:「我並非不領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貪此佳食,恐怕將來吃不得苦。」
勵志箴言
書中自有黃金屋。沉迷於學問之中,生活雖苦,但精神非常愉快。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小的時候字寫得很糟,常常因為大字寫得七扭八歪受老師和父親的訓斥。小公權很要強,他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字。經過一年多的日夜苦練,他寫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齡相仿的小夥伴相比,公權的字已成為全村最拔尖的了。
從此以後,他寫的大字,得到同窗稱贊、老師誇獎,連嚴厲的父親臉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權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在村旁的老桑樹下擺了一張方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公權很快就寫了一篇。這時,一個賣豆腐腦的老頭放下擔子,來到桑樹下歇涼。他很有興致地看孩子們練字。柳公權遞過自己寫的,說:「老爺爺,你看我寫得棒不棒?」老頭接過去一看,只見寫的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老頭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皺了皺眉頭,沉吟了一會兒,才說:「我看這字寫得並不好,不值得在人前誇。這字好像我擔子里的豆腐腦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有形無體,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見老頭把自己的字說得一塌糊塗,不服氣地說:「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頭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老漢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腳寫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原城裡看看去吧!」
小公權很生氣,以為老頭在罵他。後來想到老頭和藹的面容,爽朗的笑聲,又不大像罵他,就決定到華原城裡去看看。
華原城離他家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個五更,悄悄給家裡人留了個紙條,背著饃布袋就獨自往華原城去了。
柳公權一進華原城壽門,見北街一棵大槐樹下掛著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大筆,揮灑自如地在寫對聯,他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采。
小公權這才知道賣豆腐腦的老頭沒有說假話,慚愧極了,心想:我和字畫湯老爺爺比起來,差得太遠了。他「撲通」一聲跪在字畫湯面前,說:「我願拜你為師,我叫柳公權,請收下我,願師傅告訴我寫字的秘訣……」字畫湯慌忙放下腳中的筆,說:「我是個孤苦的畸形人,生來沒手,幹不成活,只得靠腳巧混生活,雖能寫幾個歪字,怎配為人師表?」小公權一再苦苦哀求,字畫湯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提起筆,寫道: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對公權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自小用腳寫字,風風雨雨已練了50多個年頭了。我家有個能盛八擔水的大缸,我磨墨練字用盡了八缸水。我家牆外有個半畝地大的澇池,每天寫完字就在池裡洗硯,池水都染烏黑了,可是,我的字練得還差遠呢!」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牢地鏤刻在心裡,他深深地謝過字畫湯,就依依不捨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權發憤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他學習顏體的清勁豐肥,也學歐體的開朗方潤,學習字畫湯的奔騰豪放,也學宮院體的娟秀嫵媚。他經常看人家剝牛剔羊,研究骨架結構,從中得到啟示。他還注意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魚,奔跑的麋鹿,脫韁的駿馬,把自然界各種優美的形態都融注到書法藝術里去。
柳公權終於成為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可是,柳公權一直到老,對自己的字還很不滿意。他晚年隱居在華原城南的鸛鵲谷,專門研習書法,勤奮練字,一直到他80多歲去世為止。
勵志箴言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勤學不輟,博採眾家之長,不斷進取,才可能出人頭地。
學字不只是動筆還要動心
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小時候在私塾館學寫字,學了三年,也沒學成。一天,一位進京趕考的秀才路過村裡,米芾聽說這秀才寫得一手好字,就跑去求教。秀才翻看了米芾臨貼寫的一大打子紙,若有所悟,對他說:「想跟我學寫字,有個條件,得買我的紙。不過,貴點,五兩紋銀一張。」米芾一聽嚇了一跳,心想:哪有這么貴的紙,這不是成心難為人嗎?秀才見他猶豫了,就說:「嫌貴就算了!」米芾求學心切,借來五兩銀子交給秀才。秀才遞給他一張紙說:「回去好好寫吧,三天後拿給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著五兩紋銀買來的一張紙,左看右看,不敢輕易使用。於是翻開字貼,用沒蘸墨汁的筆在書案上劃來劃去,想著每個字的間架和筆鋒,這樣琢磨來琢磨去,竟人了迷。
三天後,秀才來了。見米芾坐在那裡,手握著筆,望著字貼出神,紙上卻一字未寫,便故作驚訝地問:「怎麼還沒寫?」米芾一驚,如夢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說道:「我,我怕弄廢了紙。」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著紙說:「好了,琢磨了三天,寫個字給我看看吧!」米芾提筆寫了一個「永」字。秀才拿過來一看,這個字寫得大有進步,漂亮極了。這才問道:「為什麼三年寫不好,三天卻能寫好呢?」米芾小心答道:「因為這張紙貴,我怕浪費了紙,不敢像先前那樣信筆寫來,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對!」秀才打斷他的話說:「學字不只是動筆還要動心,不但要觀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領神會,才能寫好。現在你已經懂得寫字的竅門了,我該走啦。」說著揮筆在寫有「永」字的紙上添了7個字:「(永)志不忘,紋銀5兩」。又從懷里掏出那5兩紋銀還給米芾,便出門上路趕考去了。
米芾一直把這五兩紋銀放在案頭,時刻銘記這位苦心教誨的啟蒙老師,並激勵自己勤學苦練,後來終於成為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
勵志箴言
學習要多用心,勤動腦。不但要了解表面的知識,更要悟其精髓,心領神會,才能學好。
70歲的人也可以自信地去學習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平,學問也不錯。在他70歲的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總還是不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眼睛看不見,但心裡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說:「你看,我已經70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麼?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一聽,樂了,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麼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藉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可是只要獲得了這點燭光,盡管有限,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勵志箴言
一個人「不一定終身受雇,但必須終身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企業家
阿爾伯特·霍布代爾是曼徹斯特市格雷大街中學的校工,盡管薪水只有每周5英鎊,他工作卻十分盡責,總是把校園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因為他覺得:既然自己沒有機會讀書識字,多干點事,為孩子們提供好的學習環境也是不錯的。
不料那一年,他敬佩的老校長退休了,來了一個叫約翰遜的自命不凡的新校長。他上任不久,就宣布全體員工每天必須簽到並註明時間。周五,他把考勤簿拿來查看——情況好極了!當他滿意地正准備把簽得密密麻麻的簿子合上時,卻發現一處空白,顯得很不協調。他立即命人去把那個不服帖的人找來。
「聽著,阿爾伯特,我已規定所有員工必須在考勤簿上簽到,你知道嗎?」
「知道,先生。」
「那麼,你簽了沒有?」
「沒有,先生。」
「我一旦訂下制度,就意味著每個人必須照辦,誰不照辦,就得請便——你懂我的意思嗎?」
「我懂,先生。」
「那你為什麼不簽?」
阿爾伯特漲紅了臉,半晌不說話,最後只好以實相告:「我簽不好,先生。」
「什麼?簽不好?天啊!下一句話你該不會說你不識字吧?」
「確實不識字,先生。」
「太可怕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一個在教育機構工作的人竟不識字……夠了!你知道我這兒不容許低效率,給你一周時間,另謀生路吧!」
阿爾伯特走出學校時,天已黑了。在今天這個20年來最倒霉的日子裡,他提醒自己一定得買半磅香腸帶回家。
猛地,他打了一個冷戰——記起自己常去買香腸的那家小食品店店主威格絲太太前天死了,店門至今還關著,附近再沒有賣香腸的店。
「真該死,為什麼整個街區沒有第二家香腸店呢?」阿爾伯特情緒壞到了極點,直覺得眼前漆黑。倏地,一個念頭像閃電一樣晃進他的腦子:既然如此,何不自己開一家呢?這些年好歹攢了一些錢,何況現在又失了業……對!就把威格絲太太的店盤過來,作為謀生之路吧!
他興奮得把失業的煩惱拋到了九霄雲外。一星期後,食品店重新開張,阿爾伯特做了店主。
生意不壞。阿爾伯特心想:把香腸做熟再賣不更好嗎?於是,他開始加工香腸,並在一大早就把熱氣騰騰的香腸端出去。正值11月份,天冷又多霧,熱香腸誘人的香味,吸引來一批又一批顧客。
為了應付店前「長龍」,阿爾伯特想出了新點子:削制了許多小木筷子,把香腸夾在半切開的麵包里,串在筷子上賣。這種早點經濟又方便,一面世就大受歡迎,結果,「長龍」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長了。阿爾伯特一個月內接連雇了兩個幫手,仍然忙不過來,顧客把店門都快擠破了。
他靈機一動,雇了一個半大的孩子,讓他蹬著三輪車到街頭流動出售,這果然減輕了店門前的擁擠,但生意也因此做得更大。
隨著「霍布代爾香腸」的名聲越來越響,他的小吃館變成了大飯店,還開了兩家分店。為了保證貨源,他開始自己製作香腸,而不再依賴批發商。
人夏了,這是一個特別炎熱的夏天,沒有多少人願意吃熱香腸——實際上,任何熱食都勾不起人的食慾。阿爾伯特轉念一想:「既然天熱得大家都不願下廚,也不願擠飯館,何不把香腸做熟晾涼,然後把涼香腸送貨上門呢?說干就干13個孩子一齊出動,蹬著車子穿街走巷,專賣串在竹筷上的「麵包夾香腸」。這個夏季的銷售量竟比冬季還要多!
5年以後,任何人到曼徹斯特市,不管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蹬車叫賣香腸的孩子。又過了幾年,就連最繁華的大街上,也有了「霍布代爾香腸店」的分店,且是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隨著事業發展,阿爾伯特感到需要提高新工人的技術水平。他與學區教育委員會聯系,申請創建一所「香腸製作技術學校」。
這位實業家的想法得到了學區教委的大力支持,籌備工作進展順利,雙方商定:由學區委派正、副校長,而教師,則主要從高、中級職員和技術工人中選聘。
不久,副校長打來一個電話說:「霍布代爾香腸製作技術學校」不久即可開學,特請董事長題寫校名。
阿爾伯特啞然失笑,回話說:「副校長先生,真對不起,還是請你們中間哪一位代勞吧,我寫不好。」副校長有點不悅,說:「霍布代爾先生,不要推辭了,像您這樣卓有成就的實業家,不是出自『劍橋』、『牛津』,就是在國外深造過。生意再忙,寫這樣幾個字還是抽得出時間的吧?」
阿爾伯特只好以實相告:「副校長先生,我真的寫不好。說來也許您不相信:10多年前,我還是個『老粗』——既不會寫、也不會讀,就連自己的名字,也是經商以後學會寫的。」
副校長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電話那頭沉默了好一陣。最後說:「霍布代爾先生,您真了不起,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條件下,竟然做出了這樣一番大事業。我想倘若您10年前就能讀會寫的話,那今天又該是怎樣的人呢?」
阿爾伯特放聲大笑:「格雷大街中學的校工——一周掙5英鎊,先生!」
「啊——」電話里傳來一聲驚呼,原來,那副校長不是別人,正是當年把阿爾伯特趕出校門的約翰遜先生。
勵志箴言
知識不等於能力。知識必須轉化成能力與素質才能體現出其價值。就像一個人吃下食物不等於增強體質,需要吸收才可能增強體質一樣。只有把知識同實踐相結合,產生效果時,才能體現能力。
評價聰明人的標准並不是藏書的多少
春秋時候,有一個叫王壽的人,他愛書成癖,藏書豐富,遠近聞名。古時的書,多是人工抄寫在竹片上,再以皮革連結裝束起來的。他為了有抄書的材料,就在自家房前房後種滿了竹子。形成了一片竹林,並在門前的池塘里種了許多蘆葦。他每天所有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都用來借書、抄書、看書。家裡一院小房,除了他住的地方外,已經全部堆滿了書。他每年不但要花許多時間把它們都搬出去晾曬一遍,免得被蟲蛀蝕,還要翻檢看有沒有脫落的文字,及時補上。40多年來,王壽孤身一人過著這種自以為充實的生活,以苦為樂。
由於母親去世了,王壽要到東周奔喪。他隨身帶了五本書,准備途中抽空看看。
王壽已不年輕,五本竹簡也夠重,結果只走了一會兒就累得喘不過氣來。有些走不動了。他只好坐在路口休息,並隨手抽出一冊書來讀。
這時有個叫徐馮的東周隱士路過,見他背這么多書,就問他;「敢問是王壽先生嗎?」王壽很奇怪就問;「你是誰?你怎麼認識我呢?」徐馮才告訴他自己叫徐馮。王壽也曾聽說過他。
王壽說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並說自己不惜負重,全為了在旅途中讀書充實自己。徐馮聽了嘆口氣說:「無用。」
王壽聽得一愣,獃獃地望著徐馮,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徐馮拱了一揖,笑笑說:「書是記載言論和思想的。言論和思想又由於人的勤奮思考而產生,所以評價聰明人的標准並不是以藏書的多少衡量的。我原認為你是聰明的人,為什麼不去思考問題,形成思想,卻要背著這累人的東西到處走呢?」
王壽聽了,如夢方醒,立刻三拜徐馮,當場燒了自己所帶的書,輕身入了東周。
勵志箴言
❻ 勵志的哲理故事有哪些
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小故事大道理】: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所長無用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麼?」「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於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於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50字勵志故事感悟】: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合社會環境需要。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得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揮自己的專長。
袋鼠與籠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❼ 勵志故事500字左右的
去看《意林》勵志版。那上面多!!
天理是規律,規律在人心,因此,「天理即良知」。憑良知(心)做事,即是按規律辦事,但如何做到把規律與良知融為一體?
一、新管理國學方法論一:格物即「正」物, 在「一念之間「,格私慾,順良知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做「天使之事「還是做」魔鬼之事「,就在一念之間。耶穌基督說,如果誰沒有動過惡的念頭,誰就可以有資格去向惡人扔石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就是人,人永遠不可能成為完美無缺的神,只要是人,就有缺點與私慾。
那如何才能不被私慾控制呢?「王陽明」提出的方法論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講個小故事吧,有師徒兩個和尚過河,碰到一美女在河邊求助,老和尚背美女過河之後,兩人走出十里外,小和尚忍不住問道,師傅不是講色戒嗎?你怎麼能夠背美女過河。
背人者回答:我看到的是有人求助,我幫助了求助的人。美女我背過河就放下了,你心裡背著的美女卻沒有放下呀。
按佛家的說法,「人心」本是明鏡一般無塵,無善無惡,「人慾」卻是有善有惡的。意念一動,便有善惡出來了。老和尚面對美女,想到的是善,小和尚面對美女,想到的卻是惡。這就是所謂的「有善有惡意之動「。
為什麼老和尚能夠面對美女想到的是善?而小和尚想到的是惡?答案在於內心的良知。老和尚不是神,也會有人慾,但老和尚與小和尚不同之處,在於老和尚「知善惡」,在「慾念一動」時,用良知「格」掉慾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在心中,慾念自然放下。
反過來,小和尚看到美女,私慾便占據了內心,即使不做什麼,但在善惡之間,良知已經輸給了私慾。天理不在心中,惡便進來了。
二、新管理國學方法論二:格物三步
世間萬物背後都有「天理」,面對無數的誘惑,如何獲得天理之力?從而拒絕放縱?答案是「為善去惡」—格物。
格物的步驟是:
第一是靜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碰到任何事的時候,不要著急行動,「人是不能夠勝天的」,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力量,而應當相信良知的力量,是「you raise me up」,所以,靜心,去感受這件事背後的天理是什麼?良知的力量就會自然顯現。(」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s me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ing in the silence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第二是格物。把自己的意念分一下類,看看有多少是源於自己的私慾,為了一己之欲,違背良知?哪些是出於天理良知,在規則上符合市場經濟之理,在人際上做到利人利己,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三是專注。當良知已經駐扎在內心之中的時候,就要鎖定目標,專注重復,重復,重復,再重復!可以成功,可以失敗,但不可以放棄。所謂古今立大志者,均有堅忍不拔之志。
三、新管理國學方法論三:修身讀經,正心誠意,天理良知,人人平等
陽明管理哲學最偉大的出發點,在於高舉「天理」的大旗,把宇宙之規律與人心良知等同。而一旦天理等同良知,人人皆有良知,就必承認人在天理與良知面前的「平等」!就必做到人在天理良知前的「謙卑」。
承認人的平等,做到人對天理良知的謙卑,這在管理學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因為「平等」與「謙卑」,讓管理獲得了人性化的起點:尊重人,尊重天理是管理的起點,管理最重要的不是處罰,而是激發人的良知。在良知面前,老闆與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員工之間並不存在本質的區別,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有良知才能判定管理行為的對與錯,權力與特權並不是判斷對錯的標准。
由此,人也就獲得了自己清晰的定位:以自己在天理良知前的謙卑,獲得對自我行為的內省,從而從靈魂深處建立起「懺悔」意識。我們大家都知道,管理中,最可怕的行為就是狂妄,在中國今天的企業界,有多少企業家儼然把自己當成了無所不能的「神」,把自己當成了完全正確的「偶像」?
「天令其亡,必令其狂」,在天理良知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呀!而建立一個符合天理良知的規則,尊重規則,改良規則,敬畏規則,是人世間最偉大的管理之理。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孔子、孟子、老子以及國外耶穌基督等無數先知聖人,甚至像亞當斯密、德魯克等無數的經濟學家、管理學家都是最接近天理的人。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做「天使之事「還是做」魔鬼之事「,就在一念之間。「格物」的背後,是靈魂的牧養,而牧養的最好辦法,就是讀先聖們的著作,在他們著作的深處,是對天理的揭示。而沒有對先哲們每天一點一滴的接近,那麼靈魂不歸於良知,就必歸於魔鬼。
聖經中基督曾經說過:「莫想我來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是呀,先哲們揭示天理,不是為了廢掉我們既有的一切,乃是為了成全我們的成長,只是我們對寂靜的夜空,要心懷敬畏之心。摘自《勵志故事》,轉載請註明。
❽ 有什麼以積極的心態,獲得成功的勵志的故事,(最好是名人),要出現積極的心態
桑德斯上校
肯德基創始人桑德斯上校六十五歲開始創業,他創業成功給我們很多啟示: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確認出什麼對你是最重要的,然後拿出行動;不達目的誓不休。
桑德斯上校於年齡高達六十五歲時才開始從事這個事業,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他終於拿出行動來呢? 因為他身無分文且孑然一身,當他拿到生平第一張救濟金支票時,金額只有一百零五美元,內心實在是極度沮喪。他不怪這個社會,也未寫信去罵國會,僅是心平氣地自問這句話:「到底我對人們能做出何種貢獻呢?我有什麼可以回饋的呢?」
隨之,他便思量起自己的所有,試圖找出可為之處。頭一個浮上他心頭的答案是:「很好,我擁有一份人人都會喜歡的炸雞秘方,不知道餐館要不要?我這么做是否劃算?」隨即他又想到:「要是我不僅賣這份炸雞秘方,同時還教他們怎樣才能炸得好,這會怎麼樣呢?如果餐館的生意因此而提升的話,那又該如何呢?如果上門的顧客增加,且指名要點用炸雞,或許餐館會讓我從其中抽成也說不定。」
好點子固然人人都會有,但桑德斯上校就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他不但會想,且還知道怎樣付諸行動。隨之他便開始挨家挨戶的敲門,把想法告訴每家餐館:「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雞秘方,如果你能採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夠提升,而我希望能從增加的營業額里抽成。」很多人都當面嘲笑他:「得了罷,老傢伙,若是有這么好的秘方,你幹嘛還穿著這么可笑的白色服裝?」
這些話是否讓桑德斯上校打退堂鼓呢?絲毫沒有,因為他還擁有天字第一號的成功秘方,我稱其為「能力法則」(Personal Power),意思是指「不懈地拿出行動」:在你每當做什麼事時,必得從其中好好學習,找出下次能做得更好的方法。桑德斯上校確實奉行了這條法則,從不為前一家餐館的拒絕而懊惱,反倒用心修正說詞,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說服下一家餐館。
桑德斯上校的點子最終被接受,你可知先前被拒絕了多少次嗎?整整一千零九次之後,他才聽到了第一聲「同意」。在過去兩年時間里,他駕著自己那輛又舊又破的老爺車,足跡遍及美國每一個角落。困了就和衣睡在後座,醒來逢人便訴說他那些點子。他為人示範所炸的雞肉,經常就是裹腹的餐點,往往匆匆便解決了一頓。
在歷經一千零九次的拒絕,整整兩年的時間,有多少人還能夠鍥而不舍地繼續下去呢?真是少之又少了,也無怪乎世上只有一位桑德斯上校。我相信很難有幾個人能受得了二十次的拒絕,更別論一百次或一千次的拒絕,然而這也就是成功的可貴之處。如果你好好審視歷史上那些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物,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輕易為「拒絕」所打敗而退卻,不達成他們的理想、目標、心願就絕不罷休。
史泰龍成功故事
史泰龍是義大利人的後裔,他的父母是義大利人,他出生的美國,他的父親是個賭徒,母親是個酒鬼,他從小就生活在貧民區里。在他七歲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他讀到高中以後就挫學回家成了流浪兒。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在二十歲的時候突然醒悟,他覺得他不能這樣生活下去,如果他繼續這樣下去,他的父母就會成為他的以後。他也會像他的父母一樣靠領救濟金生活。他下決心改變自己,而他喜歡的是當演員,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個好演員。
他來到了好來塢,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是天生歪嘴,這對於想當演員的他來說無疑是難如上青天,但這絲毫沒有打消他當演員的念頭。他找到一個守廁所的工作,晚上就睡在一個垃圾桶里,而白天一旦見到導演他就會主動上前介紹自己,說自己怎麼怎麼,想當演員。那些導演一看他那天生的歪嘴都搖著頭說:「不可能,不可能」。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問了一個又一個。他遭到了八百多次的拒絕。他將自己所知道的導演全都問過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可能。在他遭到這么多次的拒絕以後,他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他沒有勇氣再生活下去。很多次走到河邊,或是走過幾十層樓的屋頂上想了卻生命。而當他想要了卻自己的生命時他突然想到:「我不能就這樣放棄,我一定要再次嘗試,下一次我一定成功。」他重新又拾起生活的勇氣,他決定先寫劇本,然後再當演員。
他一邊工作一邊寫劇本,當他把他的劇本寫出來以後,他拿著他的劇本又去找導演,說自己想當劇本里的男主角,導演看過劇本說:「不可能」。然後他又去問另一個導演,得到的結果仍是不可能。就這樣他遭到了一千三百七十五次拒絕。當第一千三百七十五次時,有個導演對他說:「我看過你的劇本,覺得不錯,我給你三萬五千美金,但是你不能當男主角。」史泰龍拒絕了,因為他的目標是當演員而不是作家。史泰龍說:「你給我的三萬五千美金我一分也不要,我的要求就是要當男主角。」那個導演說:「好吧,但要分成第一集,第二集,因為我要降低風險」。史泰龍答應了。這就是後來人們知道的「洛奇」。後來他成了美國好來塢最頂尖級的演員。他的出場費高達一千七百萬美金。
後來記者在采訪他的時候問他為什麼會成功。史泰龍總結了三點他認為最為重要的成功的要素:第一是世上無事不可為。只是你相信自己不要怕失敗,你總會有一天成功的。第二是做萬全的准備。在他被導演拒絕的日子裡,他將那時世界上所有著名的男演員全都模仿過。並且將所有當時獲獎的影片全都學習過,操練過,而且他按他們的形象不斷的在想如果自己去演應該怎樣去演。第三是全力以赴。
❾ 找一篇關於心理勵志的故事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裡。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白雲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喻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白雲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
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白雲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點評
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