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的故事字數250字
㈠ 民族英雄的故事和他的出身日期250個字
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詩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歷程,無限深情地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台灣移民,積極開發台灣島。1645年(清順治二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被認為本家,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年(清順治10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清順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漢奸洪承疇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隆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佔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後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斗,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
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餘萬北上,經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江等城。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強兵計,折兵回廈門。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和侵佔我國領土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斗爭。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652年(清順治九年),台灣爆發了以郭懷一(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部)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 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鄭成功於1662年舊歷五月初八因病逝世於台灣,終年39歲。
㈡ 民族英雄的故事,用量字少!!!
2 2014-04-24 23:28:10 舉報 0 評論
你好,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詩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歷程,無限深情地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 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台灣移民,積極開發台灣島。
1645年(清順治二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被認為本家,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年(清順治10年)
[展開]
㈢ 民族英雄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
文天祥文天祥家世考:
「富田文氏」是西漢蜀郡太守文翁的後裔,五代後唐時期文天祥先祖文時遷徙至今江西吉州,開吉州廬陵淳化鄉富田文氏一脈。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齋先生事實》一文中是這樣說的:「先君子嘗考次譜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編者)祖炳然居永和鎮,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後面稱《紀年錄》亦雲:「廬陵文氏來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編者)祖炳然居永和鎮,五世(八世—編者)祖正中徙富田。」所以現在有人把文天祥認作是客家人,是不確實的。
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文天祥詩詞選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
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 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建議讀一下他的《指南錄》
岳飛(1103年2月15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抗金名將。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永和鄉孝悌里人(今湯陰縣城東30里的菜園鎮程崗村)。
岳飛品行
一:廉潔奉公。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岳飛便道:「皇後與眾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難時被金兵俘虜)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與士卒同例,部隊補給艱難時,則「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餡」(一種類似包子的麵食)這種在官員富商們看來很普通的食物時,驚嘆道:「竟然還有這么美味的食物。」便帶回去與家人共享。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岳飛建豪宅,岳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財產——南宋諸大將無不豪富,張俊為防盜,鑄一千兩一個的大銀球,稱為「沒奈何」,堆滿大屋,退休後尚有每年六十萬擔租米的收入。而岳飛被害抄家時,總家產只有三千貫(約合二千多兩銀),且其中含有數千匹麻布,顯然也是准備用於軍隊的。
犒賞——戰時,南宋對軍隊犒賞極厚,岳飛從來不取一文,全數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污賞銀,立斬。
二:嚴以律子,厚以待人
除了自己儉朴淡泊,刻苦勵志外,岳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岳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勛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老上級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岳雲屢立殊勛(多次戰斗中「功第一」),岳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岳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岳侯躲避榮耀到了這個地步,廉潔固然是廉潔了,卻不見得公正)岳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父親教育兒子,怎麼能讓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岳飛前妻劉氏,在戰亂中拋棄婆婆和兒子改嫁韓世忠手下小校。岳飛得知後送去500貫資助她,這才另娶李氏。
虔城百姓暴亂時曾驚擾孟太後車駕,被岳飛平定後,高宗密旨屠城,岳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三:令出如山,賞罰分明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是岳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斬!在古代,令出不行者斬,很多軍隊做得到,號稱損壞莊稼買賣不公斬的也不少,但真正做得到的,恐怕只有岳家軍一支。所以岳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嚴格的軍紀外,又有濃濃的溫情:士卒傷病,岳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外,還「以子妻其女」(部將犧牲後僅余孤女無人照料,岳飛讓兒子娶她),李氏亦時常慰問將士遺孀。如此賞罰分明官兵同心的軍隊,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四:不縱女色
南宋諸將中,唯有岳飛堅持一妻,且從不去青樓縱欲。吳階曾花二千貫買了一名士人家(讀書人家)的女兒送給岳飛,岳飛以屏風遮擋問道:「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粗食,娘子若能同甘苦,便請留下,否則,我不敢留你。」女子聽了竊笑不已,顯然不願。岳飛便遣人送回。部將諫阻說不要傷了吳階的情面,岳飛說:「而今國恥未雪,豈是大將安逸取樂之時?」吳階得知後益發敬重岳飛。
五:事母至孝
母病,「嘗葯進餌」,親自侍奉;母亡,赤腳扶棺近千里。岳飛認為:「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復有愛主之忠?」(在家裡尚且不能孝順父母,又豈能忠君報國?)
六:文才橫溢,儒將風范
岳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問題。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鄴架,形容藏書極多;蘇體,蘇東坡書法甚好,岳飛學的便是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
七:並非莽夫,極具政治智慧
岳飛既懂得與同事搞好關系(屢次主動與諸大將搞好關系,比如送劉光世部將戰功,平定楊幺後送大船與諸將等),又懂得韜光養晦(比如任樞密副使時與韓世忠一起寄情山水),對立太子的重要性等政治事件看得一清二楚,但其性剛直,寧折不彎,不願意諂媚逢迎權貴,更不願意在國難之時迎合談和派,屢次上書反對高宗與秦檜的投降行為,故必為宵小所忌。
八:武藝高強,武略非凡
岳飛精擅各種兵器,年少時槍術就「一縣無敵」,長大從軍後更是從未逢敵手(戰陣廝殺單挑時),屢屢陣斬敵大將。他不但達到了宋朝的最高射箭記錄:三石,還具有極佳的准頭,可謂「勇冠三軍」。
作為方面統帥,岳飛的戰略戰術更是高明。戰略上,針對金兵武力強盛而統治手段低下民眾爭相反抗的特點,他提出了結連河朔的方針,並取得了極好的成效。戰術運用靈活。如清水亭戰後,面對優勢敵人,岳飛僅以黑衣兵百人夜襲,時起時伏,金兵驚擾極甚而敗;如靈活運用步、騎特點,擊破李成優勢兵力;如針對楊幺軍不得人心的特點,以困、撫相結合,結果讓宋軍屢攻屢敗的楊幺水軍,在岳家軍面前不堪一擊,一鼓而破;如利用金國內部矛盾,以反間計殺劉豫,沉重打擊偽齊政權……
九:身先士卒,行若明鏡
岳飛直至最後一戰,都是身先士卒。官職不高時自不必說,升任通泰鎮撫使後,為掩護大隊和百姓過江,親率後衛死拒南灞橋頭,擋住金兵唯一去路,此役岳飛身被數十創,岳家軍後衛戰死無數;直到死前最後一場惡戰:郾城之戰時,還親率鐵騎突出陣前,都訓練霍堅怕有閃失,上前勸阻:「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輕敵!」岳飛回答「非爾所知!」見主帥親自沖陣,岳家軍士氣大振,一舉擊破金兵。
岳飛首先提出「武將不怕死,文官不愛錢」,堪稱封建社會官吏的行為典範。他廉潔避功、直言不諱、不縱女色、文采風流、治軍嚴明、戰功卓著…
生平簡敘: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投軍抗金,因屢立戰功被宗澤提拔為統制(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軍長)。建炎三年(1129年),宗澤亡故,金將完顏宗弼再次南侵,宋軍大潰,高宗逃亡。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地區 ,並於清水亭等戰大敗金兵,一舉收復建康 ,又追擊兀術四戰四勝,實現了老將種師道「(金兵)半渡而擊」的未竟遺願,升任通泰鎮撫使。
紹興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偽齊劉豫政權派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飛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因功授清遠軍節度使。
五年(1135年)夏,宋廷疑楊幺勾結偽齊圖謀南宋,岳飛受命擊破楊幺軍,徹底消除內患。六年(1136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 ,舉兵奇襲劉豫軍 ,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七年(1137年),岳飛乘金朝廢除劉豫之機 ,提 出舉兵收復中原的主張 , 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議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檜拒絕。
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岳飛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諸戰中擊敗金軍主力。正當岳飛行將渡河時,高宗 、秦檜詔令各路宋軍回師。岳家軍孤軍難支被迫撤退,恢復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
次年(1141年),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 。宋孝宗繼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
【早年】
以沙為紙,以(樹)枝為筆,以(枯枝樹葉燃燒)火為燈,苦學本領。傳說岳母在他的背上刺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曾經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且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
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飛刺字故事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執行,所以岳飛從軍時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明代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有學者認為,此時的「精忠報國」四字是受宋高宗御賜「精忠岳飛」4字的誤導。
「岳母」刺字則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具體而詳細。但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像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
㈣ 民族英雄的故事,要短
有一次倭寇一萬餘人大舉侵入浙東沿海地區,戚繼光聞訊後,親帥主力前往,切斷了倭寇的去路,狡詐的倭寇招架不住,便故意將搶奪的金銀財寶扔到地上,引誘戚軍揀拾,然後回師反撲。然而倭寇的如意算盤打錯了,戚家軍紀律嚴明,人人都對倭寇犯下的罪行懷著刻骨仇恨,區區寶物又豈能動搖抗敵決心。戚軍愈戰愈勇,奮勇殺敵,很快就殲滅了這股倭寇。值得一提的是,當戚軍出擊時,伙軍剛開始做飯。全軍凱旋時,飯才剛熟。這足見戚繼光行動之迅速。
㈤ 民族英雄的故事簡介
關天培
(1781-1841)清朝將領。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行伍出身。積功提升,曾任蘇凇鎮總兵,署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廣東水師提督。十九年,積極協助林則徐查禁鴉片,訓練水師,加強海防,屢挫英國侵略軍的挑釁。1841年2月,英艦攻虎門,他即向兩廣總督琦善請援,不允,遂率部死守橫檔、永安、靖遠諸炮台,25日,英軍從橫檔登陸。次日,他在靖遠炮台奮力抗敵,創痕遍體,血透衣襟,與游擊麥廷章等四百餘將士壯烈犧牲。有《籌海初集》。
民族英雄關天培1781年出生於江蘇淮安,行伍出生,年任廣東水師提督,在任期間,他全力支持林則徐禁煙主張,曾在虎門海灘一次銷毀鴉片237萬多斤,取得了禁煙的重大勝利。1841年在抗擊英軍入侵虎門戰斗中以身殉職,後被溢封為忠節公」。
㈥ 民族英雄故事 最好200字左右 急!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36 年至 1838年,正當林則徐署理兩江總督和湖廣總督時,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在鴉片問題上日益明顯化和尖銳化,禁煙與否開始成為中國社會各階級矚目的中心。當時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就鴉片問題議論紛紛,出現了「弛禁」和「嚴禁」兩派,爭論日趨激化,一些地方官員也捲入這場論爭,林則徐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已在湖廣總督任內的林則徐於7月上疏表示支持黃爵滋的嚴禁主張。為此他提出了六條禁煙的具體辦法。接著林則徐又上密折,闡述重治吸食,全面開展禁煙運動的重要性,請朝廷下決心「並力一心,誓除此害」。在朝廷尚無定議之時,林則徐已在湖廣發布禁煙告示,開始雷厲風行地禁煙。短短兩個月時間,查獲了5000 桿煙槍當眾刀劈火燒。收繳了大量鴉片,僅漢陽縣就繳獲鴉片 1.2萬多兩。在湖廣禁煙卓有成效的基礎上,9月林則徐又上《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指出弛禁的大害和嚴禁的必要性,猶豫不決的道光皇帝大為震動。最終採納了林則徐的主張。對首倡弛禁的許乃濟革職,並召林則徐入京商議禁煙之事。12月底頒給林則徐欽差大臣關防,前往廣東查辦鴉片。
林則徐於 1839 年 3 月 10日到達廣州後,即著手了解情況,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水師提督關天培協力合作,確定禁煙方針。林則徐採取了一套有力而周密的措施和行動。3 月 18 日向英國監督義律及鴉片販子鄭重聲明「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督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到 5 月 18 日把全部 22艘躉船的 19187 箱和 2119袋鴉片繳完。林則徐在繳鴉片的同時還著眼於將來,對尚未到中國的鴉片要具結永斷。他要求外國鴉片販子「出具夷字、漢字合同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遠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
1839年 6 月 3日,在鼓擂炮鳴聲中,震動中外的虎門銷煙開始了。林則徐親臨監視,圍觀者數以萬計,只見一群群兵勇站在橫跨銷煙池的數條木板上,撒下鹽巴,又把鴉片逐個切成四小瓣拋入池內。經過一段時間的浸化,再倒入燒透了的石灰,用鐵鋤反復翻戳。頓時銷煙池沸滾如湯,好似山起海翻,鴉片立成渣沫。一池銷毀完畢,即打開涵洞沖刷入海,循環往復。截至 6 月 25 日,全部鴉片盡被銷毀,共計 237
萬多斤。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作為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起點,在中國反侵略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從這個意義上講,林則徐為中華民族立下了殊勛,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㈦ 有關民族英雄的故事
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岳家軍神勇無比,令金兵聞風喪膽。其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潁昌府等地,並在郾城大捷、潁昌府大決戰中粉碎了「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更是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靡,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英勇獻身,義無反顧——宋末三傑
張世傑(?——1279年),宋朝大將,民族英雄。父親因犯金國法律而逃到宋地。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時,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與陸秀夫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後來剛滿7歲趙昰即位為皇帝,是為宋端宗,定年號「景炎」。端宗即位後對張世傑甚是重用。張世傑並沒有辜負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揮宋軍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歲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衛王趙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興」。趙昺下詔讓張世傑做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還下令百姓大興土木,為太後、皇帝修建行宮,還利用打仗空餘的機會教趙昺識字。趙昺也很聽話,張世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大舉進攻趙昺小朝廷,張世傑率軍抵抗,大敗。眼看國家就要滅亡,他准備接回趙昺組織突圍。不想丞相陸秀夫早已背負8歲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知道後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復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因浪大被淹死了。 文天祥(1236—1283),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陸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漢族,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里(今屬江蘇建湖)人。寶佑進士。初為李庭芝幕僚,後官禮部侍郎等職。臨安失守後至福州,與張世傑等立趙昰為帝。昰死,又擁趙昺,奉帝居厓山(今廣東新會南),任左相,繼續組織抗元。祥興二年(1279年)為元軍所敗,負帝投海而亡。有《陸忠烈公遺集》。 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後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范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負帝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
虎門銷煙——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漢族,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在福州等地建有林則徐紀念館。
海疆英魂——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中國清末海軍愛國將領。字正卿。原籍廣東東莞,生於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艦管帶,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 鄧世昌18歲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為駕駛班第一屆畢業生。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這一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途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身旁,用嘴銜住他的胳膊不放,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也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表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收復台灣——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抗日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1905~1940),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父親馬錫齡是一窮苦農民。楊靖宇八歲時進私塾讀書。1918年入確山縣高等小學讀書。1923年進開封紡織染料工業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3月,為迎接北伐軍勝利北進,領導了確山農民起義。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初調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陽、開封等地先後三次被捕入獄。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同年秋被捕,在獄中堅持斗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出獄,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代軍委書記等職,積極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1934年任南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等職。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基本隊伍有六千餘人,分布南滿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盧溝橋事變後,楊靖宇發動西征,經常出擊日軍,支援關內的斗爭。1938年5月,召集南滿黨和軍隊幹部開會,討論堅持游擊戰爭策略。會後,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給敵偽軍以沉重打擊。同年冬,日寇實施慘無人道的歸屯並戶政策,並勾結日本武裝屯田移民,加強對南滿抗日根據地的摧殘,抗日聯軍的處境更加艱難。楊靖宇率第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縣境與敵人戰斗中受重大損失,隊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幾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給日偽當局;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將軍,並緊急召集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參戰;經過數小時激戰,將軍被叛徒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
㈧ 民族英雄的故事,不要太長了。
七戰匈奴——衛青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西漢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窴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
匈奴末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籍貫河東平陽(屬今山西臨汾)。霍去病少年時生活在奴婢群中,貧賤艱苦。但他隨舅父衛青習武,騎射、擊刺技藝超群,體魄健壯,寡言守信,智勇兼備。霍去病18歲即為天子侍中(皇帝身邊保衛安全的官),同年便隨大將軍衛青參加與匈奴右賢王爭奪河南地(今河套地區)的最後一戰,號「票姚校尉」。他率領800精騎,距大軍數百里之遙,乘匈奴不備,選擇便於進攻的目標,出奇制勝,斬殺敵兵1028人,首戰告捷,被封為冠軍候。公元前119年,漢朝決定派衛青、霍去病率騎兵5萬,步兵幾十萬人合圍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右北平(今河北平泉縣一帶),衛青出定襄(今內蒙和林格爾),分兵越過沙漠,尋求與單於決戰。根據沙漠作戰的特點,霍去病大膽選用部分降漢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時間較長的漢人為軍校,造成熟知匈奴軍情和漠北物候的優勢。率領有向導的輕騎兵,離開基地,深入敵後,「取食於敵」,「追奔逐北」兩千多里,尋找單於。由於單於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離候山(今何地不詳),渡弓盧水(今蒙古克魯倫河),與匈奴左賢王(轄匈奴東部地方的最高長官)部酣戰,結果獲匈奴頓頭等3小王將軍、相國、都尉等83人,共斬俘7萬餘人,匈奴左部幾乎全軍覆滅。霍、衛兩軍終於勝利會師於瀚海(今貝加爾湖),為慶戰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德爾山)立祭天高壇,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開祭地廣場,後班師凱旋。此役收復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築壘防禦匈奴,「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也晉升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兩年後,霍去病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由披鐵甲的官兵列隊將靈柩護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東,葬於外形仿祁連山狀的高大墓中,墓前還有漢武帝為表彰其戰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圓雕石刻。上書其座右銘:「匈奴末滅,何以家為!」李白《樂府詩胡無人》寫道:「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虎劍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中國歷史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冉閔
世無冉閔,中華民族已從世界消失。爭議人物,不加更多評價,但他是民族英雄,這點毋庸質疑。
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靡,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釋義:
遭遇苦難的原因是我精通經書而獲官職所致,
使我在荒涼冷落的戰場上度過了四個春秋。
山河破碎得像被風吹散的柳絮,
一生動盪如同被雨打的浮萍。
在惶恐灘頭訴說惶恐,
在零丁洋上慨嘆孤苦零丁。
自古以來誰能永遠不死,
死後我也要留下這顆精忠報國的紅心,讓它永照史冊。
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抗清英雄——袁崇煥
袁崇煥(1584.4.28-1630.8.16),明末傑出軍事家,抵抗後金英雄、愛國將領。字元素,號自如。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人。祖籍廣東東莞。曾任兵部尚書、右都御史、薊遼督師等。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中三甲第四名,賜同進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縣。喜歡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東北邊塞情況。天啟二年(1622)入京朝覲,升任兵部主事。單騎赴山海關考察關內外形勢,自請守遼抗金,擢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組織修築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地城堡,招練兵馬。天啟四年再遷山東布政司右參政。督率軍民修繕邊鎮,開疆拓土。天啟五年十月,抵制遼東經略高第之命,拒絕將軍隊撤譯關內,率部留守寧遠。升山東按察使。次年挫敗努爾哈赤所率後金勁旅,獲寧遠大捷,一炮轟死一代天驕努爾哈赤。改任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兼兵部侍郎,收復高第所棄關外所有故土。天啟七年苦戰寧遠、錦州,擊退皇態極所率後金大軍十八萬。因受宦官魏忠賢黨徒誣陷,辭官歸。崇禎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次年斬殺皮島守將,大漢奸毛文龍。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阻止後金軍南下。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在遼西的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聞訊後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以九百鐵騎大破八旗軍20萬,力解京師之危。但昏君崇禎帝聽信讒言,昏君崇禎帝中皇太極反間計,以為袁勾結後金,引敵脅和被逮下詔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以謀逆罪磔死。其屍身被百姓所食。袁崇煥被冤殺後,明朝軍隊離心離德,再沒人為崇禎這個昏君效力,紛紛投向清朝,明朝很快就滅亡了。其部下佘義士夜竊其屍葬於今北京廣渠門內東花市斜街,即原廣東義園,並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傳十七代。清初設館修《明史》時,冤情方大白。袁崇煥被後代歷史學家閻崇年譽為「明朝第一將軍」。
㈨ 民族英雄的故事,最短
鄭成功,(1624—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詩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歷程,無限深情地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戚繼光
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 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二人為一隊,配以盾、槍、叉、鈀、棍、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 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抗日將領。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秘密加入同盟會。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事集團被瓦解,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1931年後,張自忠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第五十九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1937年,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後,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鋒直指徐州,志在奪取這一戰略要地。1938年3月,日軍投入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東北的台兒庄進發。待至臨沂、滕縣時,同中國軍隊發生了激烈的戰斗。當時守衛臨沂的是龐炳勛的第三軍團。由於實力過於懸殊,傷亡慘重,龐部急待援軍。張自忠奉調率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180里的速度及時趕來增援。張自忠與龐炳勛原是宿仇,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擯棄個人恩怨,率部與龐部協力作戰。敵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配合坦克、裝甲車向茶葉山陣地發起進攻。張自忠以「拚死殺敵」「報祖國於萬一」的決心,與敵激戰,反復肉搏。茶葉山下崖頭,劉家湖陣地失而復得達三四次,戰況極其慘烈。經過數天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中國軍隊相繼收復蒙陰、苔縣,共殲敵4000餘人。不久,日軍再派坂本旅團向臨沂、三官廟發起攻勢,妄圖有所突破。張自忠和龐炳勛部兩軍奮力拚殺,經徹夜激戰,日軍受到沉重打擊,其向台兒庄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被完全粉碎,保證了台兒庄大戰的勝利。 1940年5月,日軍為控制長江水上交通線,調集15萬精銳部隊發起了攻佔棗陽、襄陽、宜昌等地的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本來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當日軍攻破第五戰區第一道防線,直撲襄陽、棗陽時,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毅然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他寫信給河東的第五十九軍,「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渡河後,張自忠將軍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日軍,重創日軍,並截斷了日軍後方補給線。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旋即被日軍殺害,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率部截敵後路並阻敵西進,徹底粉碎了日軍進攻襄樊、威脅老河口的企圖,使整個戰局轉危為安。 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後,重慶成千上萬的人們哭拜英靈,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憤地唱著復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爛,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堅決為張自忠將軍報仇。翌年5月,其部在當陽地區將圍攻張自忠將軍的日軍酋首橫山武彥擊斃。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餘人隆重舉行張自忠將軍追悼大會。毛澤東同志親筆為張自忠題寫「盡忠報國」的輓聯。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將張自忠烈士墓擴建為張自忠烈士陵園,並於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相繼恢復了「張自忠路」的名稱,以示對這位抗日烈士的永遠紀念。國民黨抗日第一名將 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㈩ 民族英雄的故事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