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與扇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與扇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9 14:01:10

⑴ 與和縣有關的成語故事

與和縣有關的成語故事:
河陽一縣花
潘岳做河陽縣令時,滿縣栽花。後遂用「河陽一縣花、花縣」等用作詠花之詞,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於治理。

魚縣鳥竄、
絳縣老人
解釋:指高壽之人。

連州比縣、
赤縣神州、
破家縣令、
異縣他鄉

⑵ 古代有什麼扇子有典故的更好!

在電風扇和冷氣未發明時,每當夏天到來,扇子就成為引涼之必備物品。但是回溯至古代,扇子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有何作用?

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為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羽扇

早期用鳥禽類的羽毛(白鵝羽)編製成扇面,再加上扇柄而稱為羽扇。不僅可作為納涼、舞蹈、裝飾所用,也是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陳列品。根據記載,楚國的宋玉就曾經使用過羽扇,到了東漢末年,羽扇在江東一帶非常盛行。清朝嘉慶年間張燕昌在《羽扇譜》中提到:「至三國時諸葛亮持羽扇指揮三軍,始為今羽扇所仿。」及晉代的陸機在《羽扇賦》一文,也有描寫到當時人們使用羽扇的史實。

摺扇

摺扇非源自於中國,據說是在北宋初年後,從日本、朝鮮等國陸續進貢這類摺扇而傳至中國。直到明成袓時,中國開始自行製作摺扇,於明中期摺扇廣為流行。因明朝的沈、文、唐、仇四大家等文人雅士擅以在扇面題詩作畫,而蔚為風氣,扇子便由日用品變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了。

紈扇

紈扇又稱團扇,為圓形短柄的扇子,象徵團圓,大都用絲、絹、綾、羅等絲織品製成,是古代宮中常用的物品,所以又叫宮扇。紈扇在宋徽宗時,他開始製作許多精美的扇畫,而盛行一時。在當時扇子已成為文人雅士吟詠的對象,也是許多書畫家題詩書寫或點染繪畫之新寵。

蒲葵扇

蒲扇原名為蒲葵古扇,古時稱棕扇。是用蒲葵葉所制的。製作方法簡便,價格低廉,且扇風較大,障面遮日較為方便。據說蒲葵扇是在晉朝時發明的,晉書《謝安傳》說,謝太傅替鄉人賣蒲葵扇,賺了一宗錢,後來賣蒲葵扇的還把他當作祖師爺來供奉。為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

⑶ 有沒有和杭州王星記扇子相關的歷史典故或故事

南宋景定年間,在杭州城清河坊之東有一個王星記扇鋪,掌櫃王老成,三代以制扇為業版,勤勞耐苦,四十歲已成為杭權州制扇名師,他經營的店鋪,更是遠近聞名。這年夏天,店裡進來了一個道士,身著破碎道袍,腳蹬草履,問道:「此店可補舊扇?」老成接過扇子一看,這扇是自己親手製作,可此扇滿是骯臟油污,扇面折疊處破碎得四分五裂,破爛不堪了。 老成見他滿頭大汗,不停地用道袍袖子扇風取涼,於心不忍,隨手在貨架上取一柄黑紙扇遞到老道手中。老道二話沒說,拿了扇子就揚長而去。不料,第二天老道士又進店來,開口又要補扇,店小二看了這把七零八落的扇子,火冒三丈。老成一看此扇確是本人所制,忙向老道道歉,即將昨夜趕制的一柄新扇送給老道。第三天,老道又來扇店,這次他沒有要求補扇,而伸手向老成索取筆墨,見老道挽袖,蘸飽濃墨,在雪白的牆上題詩一首。一輪明月四時新,一握新風煞可人,明月清風年年有,人世炎涼知幾塵。此後,這件事在杭城傳為佳話。後來老成將這首詩臨摹於扇面,買扇的人越來越多了,沒多久,老成就成萬貫富翁。

⑷ 跟寓言有關的成語故事

和寓言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很多,以下列舉10篇:
1、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用來比喻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2、成語故事·葉公好龍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成語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3、成語故事·守株待兔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4、成語故事·掩耳盜鈴
捂住自己的耳朵,以為自己聽不到,別人也就聽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5、成語故事·狐假虎威
喻仰仗別人的威勢或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6、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7、成語故事·自相矛盾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一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麼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8、成語故事·畫蛇添足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二》。
楚國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壺酒,覺得幾個人一起喝嫌少,一個人獨喝又嫌多,於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准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一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於沒有喝上酒。
9、成語故事·量體裁衣
【成語故事】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給張融送一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後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10、成語故事·庖丁解牛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⑸ 古代有什麼扇子有典故的更好!

中國扇子文化的演變
扇子在古代的別稱「搖風」、「涼友」,相傳禹舜時代已有,晉朝崔豹《古今注》曾記載「舜作五扇」。不過,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綾絹、禽羽、竹篾等材質製成。隋至唐代,出現了紙扇,後又發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貴品種。明清時蘇杭的扇藝代表了中國古代工藝扇的最高峰:蘇州的扇子稱為「香扇」,杭州的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記扇業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王星記扇業的前身杭州王星記扇庄,由王星齋夫婦創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其時,杭州王星記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藝、迥異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與浙江的絲綢、龍井的茶葉相提並論,並被譽為「杭產三絕」而名揚天下。為此,記者采訪了王星記扇業的制扇專家。
扇子的分類
據了解,扇子的種類很多,按照材質可以分為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按扇子的功能分類,則可分為檀香扇、團扇、掛扇、綢舞扇、廣告扇等。
而黑紙扇是「雅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紙扇,它以柿汁塗抹扇面,色澤烏黑,製成這樣的一把扇子從頭到尾需要86道工序。
扇子的用途
專家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發展,扇子已經不是那種傳統的用來煽風的生活用品了,它的用途在逐漸增多,比如說廣告扇,廠家可以在扇面上畫上自己的產品,寫上產品的功能;同樣的還有旅遊扇,風景區的地圖或者主要景點都可以被印在扇子上。這兩種扇子都起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
另外,扇子目前正在逐漸向藝術品和收藏品轉化。這正是因為它匯集了編織、雕刻、書畫、刺綉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比如說戲曲中的書生,常常人手一把摺扇。
扇子和名人
「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年間,扇面畫使得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題詩、書法和繪畫,備受人們的珍愛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來了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扇面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珍品。有時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經名家題詩作畫而身價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從古到今很多製作扇子的廠家都可以訂制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在飾演《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時,手裡拿的那把黑紙花扇,便是王星記為他特製的真金貼花扇。」由於扇子獨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關系也非常密切。
追溯扇子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可上溯到遠古的禹舜時代,因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記載。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此時,扇子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
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據考古發現,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銅壺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煽風的圖案,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扇子形象。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用動物尾毛做成的拂塵,謂之「毛扇」。江南地區以白鵝羽毛製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到了漢代,絲織業開始發展,出現了「紈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婦女青睞。大約在宋朝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摺扇並逐漸延續至今而成為社會主流。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年間,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摺扇發展到明代嘉靖年間,分為杭扇、蘇扇、寧扇等流派

⑹ 有關竹子的成語故事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內在哪裡呢?
原來容,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
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⑺ 和狐狸有關的成語故事

在茂密的森林裡,有一隻老虎正在尋找食物。一隻狐狸從老虎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狐狸逮住了。

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問老虎:「你敢吃我?」

「為什麼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爺派我來管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

老虎被蒙住了,松開了爪子。

狐狸搖了搖尾巴,說:「我帶你到百獸面前走一趟,讓你看看我的威風。」

老虎跟著狐狸朝森林深處走去。狐狸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

森林裡的野豬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見狐狸大搖大擺地走過來,跟往常很不一樣,都很納悶。再往狐狸身後一看,呀,一隻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獸嚇得撒腿就跑。

老虎信以為真。其實他受騙了。原來,狐狸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

(7)與扇子有關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與狐狸相關成語:豺狐之心、城狐社鼠、歸正守丘、狐奔鼠竄、狐虎之威

1、豺狐之心: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樣的兇殘、狡猾的心腸。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近聞楚王無道,遂發材(豺)狐之心,誅妾家破芒(亡)消。」

翻譯:最近聽說楚王無道,於是發材(豺)狐狸的心,被我家破芒(亡)消失。

2、城狐社鼠:社:土地廟。城牆上的狐狸,社廟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權勢作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而托焉,薰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

翻譯:那是把木頭而塗的,老鼠因而拜託了,薰的恐怕就燒毀木頭,澆水就害怕失敗的道路。這是老鼠不能被殺死的,以社原因。

3、歸正守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翻譯: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頭朝著它的洞穴。

4、狐奔鼠竄:像狐狸和老鼠那樣東逃西竄。形容狼狽逃竄的樣子。

出處:宋書·《索虜傳》:「或有狐奔鼠竄,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納,待之若舊,資其糧仗,縱為寇賊。」

翻譯:有狐狸跑老鼠竄,逃避首北境,而就包容接納,待他如舊,憑借其糧食武器,即使是敵人。

5、狐虎之威:狐狸與老虎相互勾結而表現出來的威勢。比喻權貴當道者與其爪牙串通一氣而發出的淫威。

出處 :現代 魯迅《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因為段祺瑞總理和他的幫閑們的迫壓,我已經逃到廈門,但北京的狐虎之威還正是無窮無盡。

⑻ 羽扇綸巾成語故事

羽扇綸巾

shàn
guān
jīn
[釋義]
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形容態度從容。
[語出]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近義]
綸巾羽扇
[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形容態度從容

⑼ 與韻味有關的成語故事

似水流年[ sì shuǐ liú niá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sì shuǐ liú nián ]

  • 流年:光陰。形容時間一去不復返。

  • 出 處

    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也作「流年似水」。

    例 句

    青春歲月~,我們一定要珍惜這段時光。

⑽ 與故事有關的成語故事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