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名人學術的故事

名人學術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9 19:28:39

① 中國近現代名人

中國近代名人有蔡元培,魯迅,康有為,梁啟超等等。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② 形容幾位名人一起討論學術問題,打一成語

唇槍舌劍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解釋】舌如劍,唇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出處】金·丘處機《神光燦》:「不在唇槍舌劍,人前斗,惺惺廣學多知。」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含褒義。用於辯論、爭論、爭吵激烈的場合。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劍;不能讀作「jiǎn」。

【辨形】劍;不能寫作「箭」。

【近義詞】針鋒相對

【反義詞】促膝談心

【辨析】~和「針鋒相對」;都可形容辯論時言詞激烈。但~偏重在言辭的尖刻;「針鋒相對」偏重在對對方的攻擊;或針對對方進行回擊;還可比喻雙方論點、行動、立場尖銳的對立。

【例句】日內瓦,話重說。換~,議傾壇席。

③ 考古學術界的名人簡介

裴文中:

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河北豐南人。1927年畢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

1931年起,確認石器、用火灰燼等的存在,為周口店是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梁思永:

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父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國學大師梁啟超。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傳世。

1948年與其兄梁思成(建築學家)同時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此時尚未成立學部,尚未產生學部委員即院士)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先後負責黑龍江昂昂溪細石器文化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候家莊西北岡殷王陵、高樓庄後岡小屯、龍山與仰韶三疊層、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考定了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李濟:

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字受之,後改濟之。湖北鍾祥郢中人。

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並於次年改讀人口學專業,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於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

賈蘭坡,字郁生,曾用筆名賈郁生、周龍、藍九公。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卻攀登上了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

(3)名人學術的故事擴展閱讀:

文化

命名

有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後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採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

由於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後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

以特徵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採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鍾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徵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徵,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徵遺物,還可能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採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考古

④ 屬於學術思想領域的古代名人是誰

最重要的學術思想領域的古代名人就是孔子,孔子是非常有名的教育家。

⑤ 唯一被聯合國授「世界文化學術名人」的國人是誰

孔子是世界上公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後人看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並名列第一.孔子與穆罕默德、耶穌和釋伽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聖.他的思想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形成、發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積極的推動作用,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孔子思想已成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和接受。找了很久,沒有找到確切的時間.經過推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出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決定大概快二十年了.

1982年8月27日,為紀念孔子誕辰2533周年,美國各界人士在舊金山舉行祭孔大典,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先生致函說:「孔子的高貴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的學說世代相傳,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
1982年8月27日,為紀念孔子誕辰2533周年,美國各界人士在舊金山舉行祭孔大典,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先生致函說:「孔子的高貴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的學說世代相傳,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

1984年,美國出版了著名的《世界名人大詞典》,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首位。
而在英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同樣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

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典科學家漢內斯·阿爾文博士指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全世界100多個宗教組織代表集會發表「普世倫理宣言」,將中國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寫進宣言。

200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決議,將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為「孔子日」,以紀念這位對人類教育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先賢。負責起草議案的議員表示,中華民族悠遠、燦爛的文化極大地豐富了美國多元文化的內涵。孔子完善的教學思想,是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在加州舉行這一紀念活動,充分顯示該州對教育的支持和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

,「十年前美國年鑒手冊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聖人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⑥ 名人的故事

愛因斯坦:傳記、名聲、生活和機會主義

--------------------------------------------------------------------------------

http://www.ruiwen.com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2005-01-28

原始出處:三思

愛因斯坦的傳奇名聲,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他是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因為他為現代物理學貢獻了光電子理論、全新的時空觀—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尤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個與原子彈製造連在一起的簡單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在面對德國納粹和兩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對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學聲譽聯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簡單地和被動地參與,也產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還是一個有兩次婚姻的丈夫,一個至少是3個孩子的父親,一個有多重國籍的公民,一個被提名為總統的人,尤其是一個猶太人。

作為一個科學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愛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滿了爭議。集中在愛因斯坦身上的幾個最有爭議的問題是:在科學方面,愛因斯坦是獨立發現了相對論,還是剽竊了別人的思想:一個專利局的職員真的會在那個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的1905年獨自發表那麼多篇劃時代的論文嗎?在生活方面,愛因斯坦對婚姻和家庭是盡到了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還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責任:為什麼與自由戀愛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遺棄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剛離婚就重新結婚?在社會活動方面,愛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還是成熟的:為什麼支持美國製造原子彈,為什麼拒絕擔任以色列總理?

1 傳記概述

認識自然的深度與廣度,個人生活的繽紛色彩和廣泛領域,性格的復雜性,使愛因斯坦吸引著眾多的傳記作者。在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員外,還有他的不同時期的同事、專門研究現代物理學史的學者、傳記作家、新聞記者。愛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傳記的科學家。一般的公眾也只有通過閱讀愛因斯坦的傳記,才能認識和了解有關愛因斯坦的方方面面。這些傳記作品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和同事的各種回憶錄,以介紹愛因斯坦對社會的貢獻為主的評論性傳記,以對愛因斯坦科學原理的解釋為主的科學性傳記,以描寫愛因斯坦生活故事為主的文學性傳記,有以各類照片為主並配以簡單文字說明的畫報式傳記,還有集中在愛因斯坦所處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階段性傳記。

傳記作者們都試圖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愛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傳記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認同,或排異。崇拜者多把愛因斯坦作為英雄和偉人來描寫,把愛因斯坦推上了科學與道德的雙重神壇。他們似乎有意識地迴避這些有爭議的問題,覺得這些問題要麼是無中生有,要麼是小題大做。認同者雖然不迴避那些有爭議的問題,但竭力維護愛因斯坦的偉人形象,認為其他方面的瑕疵並不能掩蓋其身上的光輝。排異者則把重點放在了曝光與揭秘上,為了掀開罩在愛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紗,往往以批判和譏諷的文字誇大愛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點。更有甚者,則完全否認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

我們可以從以下用英文出版的愛因斯坦傳記中,看看愛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寫和分析的,看看愛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的。愛因斯坦傳記的歷史也是現代傳記風格演變的歷史(國內沒有翻譯出版的傳記的基本內容見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國內翻譯出版的有關愛因斯坦的傳記有:瓦朗坦的《愛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爾內克的《愛因斯坦》、塞立希的《愛因斯坦》、佩斯寫的《上帝是微妙的》、《一個時代的神話:愛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與物理學的邊疆》、庫茲涅佐夫《愛因斯坦-生·死·不朽》、奧弗比的《戀愛中的愛因斯坦》,等等。)。

伽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宇宙的建構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贊美的語調、華麗的詞藻、生動的細節描述了愛因斯坦的早期科學生活,滿足了公眾對愛因斯坦的好奇心。由於出版得比較早,這本傳記沒有涉及到愛因斯坦與玻爾等哥本哈根量子詮釋的科學爭論和愛因斯坦參與的各種政治活動,因此該書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過多的虛構性情節使該書顯得臃腫和沒有意義,也降低了其史學價值。

1954年,瓦倫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愛因斯坦的戲劇(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倫廷是愛因斯坦第二個妻子的親密朋友。這里的「戲劇」是指愛因斯坦因為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在德國受到迫害和逃離納粹統治的生動場景。盡管該書也有對愛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論和聲譽鵲起等過程的介紹,但作者把大量筆墨放在了愛因斯坦從德國出逃到在美國定居的這一段時間。像很多早期的傳記那樣,該書也把愛因斯坦當成偶像來描寫。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生平與時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稱為、是第一本比較中立的愛因斯坦傳記。作者全面系統介紹愛因斯坦的一生,對他的科學理論、政治社會活動和個人生活等三個方面都傾注了同樣的精力,大體上平均著墨,沒有偏廢。作者不僅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基本觀點,也對愛因斯坦參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和反對納粹政府給與了特別關注。尤為重要的是,作者謹慎地採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力圖以不偏不倚的態度,耐心地糾正那些關於愛因斯坦的傳奇並阻止虛假故事的進一步傳播。

《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這本書勾勒出一個完全簡單的人的故事」。該書的兩位作者中,霍夫曼與愛因斯坦供過事,杜卡斯則是愛因斯坦的秘書兼管家,該書的基調則是明顯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為霍夫曼是一個物理學家兼作家,自然能夠把把相對論解釋得非常清楚,適合門外漢閱讀;因為有杜卡斯的影響,該書以豐富的資料、生動的圖片和一種最親切的態度來觀察愛因斯坦。1981年,他們又兩人合作編寫了《愛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書。該書通過摘錄過去從未發表的愛因斯坦與其他人的來往書信、雜志短文和各種評論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樂的、友善謙恭的、睿智無懼的和孤獨的一面,可以當成一本枕邊書。令人遺憾的是,該書對愛因斯坦的具有戲劇色彩的愛情和婚姻生活卻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寫的愛因斯坦傳記《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區別於把那些注意力傾斜在科學家的生活方面的傳統的生活傳記,該書是一本典型的科學傳記。派斯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曾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愛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說是一個對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最理想的闡釋者。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來解釋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起源、形成及其意義,而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職業經歷則零星地穿插其中。這是一本對普通讀者來說難度很大的傳記,需要基本的物理學和微積分知識才能閱讀,甚至可以作為大學生的物理教材。作為這本傳記的補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關於愛因斯坦的書《愛因斯坦曾居於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這本易讀的、散文式的傳記里,派斯描寫了愛因斯坦與妻子兒女的關系,與尼爾斯·玻爾、德布羅意的友誼,如何得到諾貝爾獎,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交流,如何出現在報紙版面上,以及愛因斯坦的哲學觀點。

《愛因斯坦曾居於此》

賽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在美國(Einstein in America)》著重描述了愛因斯坦居住在美國這一段時間(從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與玻爾等人的科學爭論外,當時的愛因斯坦已經大量捲入科學研究事業之外的活動中。在這本書里,作者詳細地回顧了愛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愛因斯坦參與國際主義活動、曼哈頓計劃與核武器控制、猶太復國主義、和平主義運動以及反麥卡錫主義的種種場面。

《愛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愛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兩位作者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試圖通過解讀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檔案文件,對愛因斯坦的人格特徵進行重新評價。像書名指明的那樣,該書的主題在於人性而不是科學。在作者看來,長期以來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學聖人形象,掩蓋了愛因斯坦作為男人的激情和作為父親和丈夫的弱點。通過對熟悉愛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訪,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愛因斯坦與他的第一個妻子米列娃和兩個子女、第二個妻子艾爾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關繫上。該書因為過於喜歡暴露隱私,把愛因斯坦描寫得象個「女性虐待狂」。

《愛因斯坦:科學的一生》

與《愛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對比的,是同樣在1993年出版的、由懷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賓(John Gribbin)兩人撰寫的《愛因斯坦:科學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兩位作者發現,那些把焦點集中在愛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傳記,明顯地誇大了愛因斯坦的所謂對家庭的不負責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為,其目的是強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經非常牢固的關於愛因斯坦的形象。他們認為,愛因斯坦確實有道德方面的弱點,但是正是他的科學天才而不是失誤值得人們欣賞和學習。因此,作者只是對愛因斯坦的有關爭議進行了簡單提及,著重對愛因斯坦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其他創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進行重點描述。

《愛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沒有深入討論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而是力圖糾正那些被嚴重扭曲了的愛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眾形象。在采訪愛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並查閱了80年代公開的愛因斯坦婚姻檔案後,作者要給出對懸而未決的爭議問題的新思考。他認為,愛因斯坦並不像很多傳記描繪的那樣,在政治上不成熟,對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愛因斯坦所謂的非法私生子的證據,確認愛因斯坦在男女關繫上的不嚴肅,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貶損了愛因斯坦的名聲。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寫的三部傳記互為補充,可以完整地構成對愛因斯坦的基本認同。

《愛因斯坦傳》

1998年,《愛因斯坦傳(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國翻譯出版,作者為德國科學記者弗爾辛。作者把傳記的重點放在了愛因斯坦去美國前的日子裡,只是簡單提及了他在美國的生活,這樣作者就能夠集中精力來講述愛因斯坦從少年到科學巔峰時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傑出貢獻的,又是在最艱難的時期如何面對種種生活難題的。面對普通讀者,讀者用異乎尋常的詳細和清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過程,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觀建立在廣闊的科學與哲學的背景知識上。作者展示了愛因斯坦與其他物理學家相處、推進和平主義和支持猶太難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復雜性,同時也談論了愛因斯坦的愛情和遺棄了的女兒。

《戀愛中的愛因斯坦:一部科學浪漫史》

2000年,奧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戀愛中的愛因斯坦:一部科學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書,首次把愛因斯坦的理論形成的思維過程和他的戀愛過程結合起來。作者把傳記時間限定在愛因斯坦最富創造力的1900~1920年,討論了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成就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插曲。在作者看來,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得益於第一個妻子米列娃·瑪利奇(Mileva Maric)的愛情的激發:即使愛因斯坦沒有剽竊米列娃的論文,米列娃也促進了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報只有傷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評的是,科學理論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內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與愛因斯坦的發現用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做法都是值得懷疑的。

《愛因斯坦:不可救葯的剽竊者》

別爾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愛因斯坦:不可救葯的剽竊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傳記,意在從根基上摧毀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形象。作者揭露愛因斯坦是通過借用、抄襲他的前輩或者同時代的科學家如洛倫茲、彭加勒和希爾伯特的論文的方法,來獲取自己榮譽的,因為愛因斯坦不使用這些人的結果就無法推出自己的結果,卻沒有給出相應的參考文獻。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學家已經出版的言論,來證實他們對愛因斯坦的剽竊行為有所發覺。該書的批評者認為,作者犯了某種「聖人恐懼征」,挖空心思地對偉大人物施放毒劍。商業化和炒作使得這本傳記的價值大打折扣。事實上,所有的科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愛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認,愛因斯坦從洛倫茲、彭加勒和希爾伯特等科學家那裡獲得了靈感,但與剽竊毫不相干。

也許,像「一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傳記作者也有一千個愛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實不容篡改。當歷史褪盡偉人身上的光環,還原其本來面目時,愛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個獨具創新智慧的、帶有人格缺陷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科學天才。

2 學術聲譽與社會名聲

盡管愛因斯坦在其創造奇跡的1905年發表了革命性的5篇論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說、詮釋布朗運動、確定分子大小的一種新方法和誕生狹義相對論(詳情可參見《愛因斯坦奇跡年—改變物理學面貌的五篇論文》一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譯出版),但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的名聲稍微晚了幾年,始於1909年10月,這是他首次被奧斯特瓦爾德提名為19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奧斯特瓦爾德是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方面的工作,因為這些工作可以與哥白尼和達爾文的工作相提並論。也就是在1909年10月,愛因斯坦開始擔任蘇黎世大學副教授,結束了自己的非職業科學家生涯;在伯尼爾大學他接受了第一個榮譽學位。1912年和1913年奧斯特瓦爾德重復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後,愛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個科學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學家除奧斯特瓦爾德外,還有先後獲獎的著名科學家如維恩(1911,獲諾貝爾獎時間)、昂內斯(1913)、勞厄(1914)、普朗克(1918)、玻爾(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領域除狹義相對論外,還有廣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等。由於古爾斯特蘭德(1911年因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獲生理醫學獎,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學院物理學獎評獎委員會成員之一,1923~1929年還是該委員會主席)堅持對相對論的批評,1922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的規律方面的發現而獲1921年的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未能因為相對論獲獎,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倒不是因為有物理學家反對相對論,而是因為諾貝爾獎的授獎原則是主要授予那些實驗物理學或者得到實驗多次驗證的理論假設。關於愛因斯坦的獲獎過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詳細的介紹。也就是說,如果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改變評獎原則的話,愛因斯坦是可能多次獲獎的。這也是為什麼霍金沒能因為黑洞研究獲獎、楊振寧沒有因為規范場理論再次獲獎。

1925年之後,愛因斯坦的學術聲譽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續。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中寫到:「1915年11月,隨著引力場方程的創立,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也達到了高峰。此後一段時間,他的著作沒有明顯衰落的跡象。盡管愛因斯坦病患纏身,從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對論和量子論兩方面還是碩果累累。從1920年以後開始有了緩慢的衰落。即從恢復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後,雖然他後來三十年中持續不斷地進行科學研究,但是創造性時期突然終止了。」(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390頁)

愛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廣告文字見諸報端,但愛因斯坦在社會上的名聲始於1919年。「從倫敦《泰晤士報》1919年1月7日報導那條新聞消息的時候起,愛因斯坦的傳奇故事就開始了。」(第374頁)這是歸功於愛丁頓的測量。一夜之間,愛因斯坦從學術人物變成了公眾人物,從此之後愛因斯坦的名聲越來越大。關於愛因斯坦受到大眾崇拜的原因,佩斯給出了兩個解釋:一是生逢其時。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動亂與恐慌,使人類處於前途渺茫的境地,這時愛因斯坦順勢而生,給人類帶來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國詩人蒲柏贊揚牛頓的詩句來贊揚愛因斯坦,就是「人類和人類的秩序隱藏於混亂之中,上帝說,愛因斯坦,來吧;於是,世界頓時廓清。」二是神秘其詞。因為介紹愛因斯坦的貢獻時必須使用通俗語言,而隱藏在語言之後卻是高深莫測的神秘理論。日常語言和高深理論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們對創造理論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來,後半生的愛因斯坦是以科學家的名義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出現在大眾之中的,這才使得他的社會名聲如此之大並且能夠維持。如果說愛因斯坦「一生躊躇於在政治與方程之間」,那麼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後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會活動。他樂於接受各種媒體的采訪並對社會問題發表看法(這與他在學術上的獨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獨性格截然相反);他與反猶太主義者的斗爭(一些人把相對論和猶太人等同起來一起反對,他不得不同時為維護自己的相對論和猶太人血統抗爭),他與美國核彈政治的瓜葛(因為相信德國科學家會製造核彈,他建議美國應該發展自己的原子彈),他倡導和平主義(他呼籲對核武器進行國際控制)。也就是說,如果撇開他的學術成就不談,單就他的政治行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會公眾人物興趣的。

有人認為是媒體的炒作造就了愛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聲。事實上,對於評價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社會名聲只是學術聲譽的附屬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說一個科學家偉大,是因為他對科學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首先是自己親自做出的,然後是指導或者影響別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於學術而有所成的科學家就無法在科學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傳記作者把傳記內容的重點集中在愛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愛情、婚姻與激情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愛因斯坦在科學和社會活動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愛因斯坦為人所詬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兩次婚姻和幾次婚外情,以及他對孩子的態度。

年輕的時候,愛因斯坦有著一段波西米亞般的現代浪漫愛情。愛因斯坦的真正愛情故事是發生在瑞士理工學院,從1896年兩人相識後不到1年,18歲的他和同校女同學、比他大三歲的米列娃的關系超出了普通同學的界限,也使得他結束了只持續了幾周的、與鄰居女孩的朦朧初戀。盡管米列娃有著生理缺陷,但她屬於當時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學院有史以來的第5位女學生。他們的相戀的基礎可能是出於物理學的共同愛好,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猶太人,年紀比愛因斯坦大,肢體有缺陷,還是個知識女性。當米列娃把感情寄託在愛因斯坦身上的時候,她的原本優秀的學業成績卻每況愈下,兩次考試未能及格,逐漸放棄了科學,而愛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漸痴迷於物理學研究。在此期間,米列娃得過猩紅熱,未婚先孕,這進一步拉大了和愛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學業上的距離。在他們的女兒小麗莎出生1年後的1903年,兩人結了婚。小麗莎兩歲後也得了猩紅熱,再往後的命運無人知曉,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養了。至此之後,米列娃完全服務於家庭,養育孩子,處理家務,而愛因斯坦的事業開始蒸蒸日上,聲譽鵲起。這段婚姻雖然維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愛因斯坦與表妹艾爾莎開始往來時就已經結束了。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對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無動於衷呢,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很快與曾經熱戀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個女人的懷抱呢,可能永遠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對前者的可能解釋是,一是米列娃身體不好,而愛因斯坦不願意為了照顧一個生病的小孩而放棄物理學研究;二是愛因斯坦擔心一個私生子會影響自己的名聲,妨礙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機構的前途;三是愛因斯坦正處於人生中一段十分艱難的時期,父親剛剛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專利局的工作剛剛開始,收入微薄,難以照顧兩個家。

對後者的可能解釋是,首先,當愛因斯坦在科學領域走得越遠,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夥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數學水平在愛因斯坦面前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愛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很好照顧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個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那時米列娃對物理學和精神醫學依然保持著一定的興趣;其次,米列娃在經歷學業挫敗、未婚生子、婆婆反對等等的難堪局面後,性格變得陰沉和猜疑,難以與人相處;而艾爾莎溫柔、熱情,沒有孩子,能夠心甘情願地照顧愛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為愛因斯坦生養了兩個男孩,其中第二個男孩愛德華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須全力以赴來照顧兩個孩子,同時她也不習慣柏林的生活,兩地分居使得她無法對經常患病的愛因斯坦則不能照顧周全。

愛因斯坦對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聽之任之,既是他的名聲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圍;也與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隨意和悲觀的態度有關。愛因斯坦沒有拒絕其他女人的攻勢,常與她們觀賞歌劇、乘船出遊。艾爾莎縱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與其說愛因斯坦需要的是艾爾莎的愛,還不說它需要的是艾爾莎的照顧。同樣,與其說艾爾莎需要愛因斯坦的愛情,還不說愛因斯坦能夠滿足艾爾莎作為一個偉人的妻子的虛榮心。艾爾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愛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約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後,愛因斯坦再也沒有結婚,可能是因為婚姻生活已經厭倦了。愛因斯坦多次表達了自己對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對於兩次失敗婚姻的真實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種試圖使某些出自偶然的東西持續下去的不會成功的嘗試」,「 一切婚姻都是危險的。婚姻的確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奴隸制」,「 婚姻使得人們互相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財產,不再是一個自由的個人」。

總的來說,愛因斯坦對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對待婚姻一樣隨意,缺乏責任感,盡管他曾把獲得的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給了離婚的妻子。當一個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給他認為是最重要的科學事業後,對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處於非理性的放任狀況了。顯然我們不能依靠道德標准來評價科學家是否一個偉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苛求科學偉人,但人們的內心還是希望一個科學偉人也同樣是一個在其他方面完美無缺的、十分理想的偉人。

4 愛因斯坦的個人主義與機會主義

為什麼愛因斯坦與他的妻子關系一般,對自己的孩子並不關心,對家庭生活表現出一種不近人情的冷漠呢?這要歸因於天才們具有的一種普遍特徵,那就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或者利己主義者。個人主義者認為自己關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別人更為重要。這種特點體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種性格缺陷,可對很多天才們來說卻是優點,能夠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對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潛意識里把所有的思維活動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取得成功。或者說,許多天才是典型的偏執狂。因此,對愛因斯坦來說,婚姻與家庭在心中幾乎沒有什麼地位。比愛因斯坦更極端的例子是牛頓,他不談戀愛,終身未婚。天才們可能表面上是和藹可親、面對笑容的,但內心深處卻總是孤獨的。如果說愛因斯坦晚年「喜歡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歡性愛」,那可能是他排遣內心孤獨的一種方式,正如牛頓的晚年集中於煉金術和神學一樣。

《愛因斯坦全集》現任主編舒爾曼(Robert Schulman)給出了解釋愛因斯坦行為的另一個原因。在回答傳記作者布里安關於愛因斯坦為什麼不關心私生子的問題時,舒曼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大家都習慣於把他當作普林斯頓的聖人了,不過我認為,不應該排除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願意提到『機會主義者』這個稱呼,這個稱呼其實是很中性的,那隻是表示某人絕不放過估算利弊得失的機會罷了。一旦如此看待愛因斯坦,很多行徑就可以理解了」。(轉引自布萊安著鄧德祥譯《愛因斯坦(上)》,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8,第81頁)以此類推,為什麼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卻不反對別人稱他為德國科學家,因為德國有認可他的科學理論的權威科學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費歇爾等;為什麼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他支持美國研製原子彈,因為他認為納粹德國如果更早地製造出原子彈危害會更大;為什麼他支持猶太復國而不願意當以色列總統,因為他認為猶太人數量畢竟不是太多,在國際舞台上難有作為。由此看來,愛因斯坦的行為准則與普通人沒有區別。

⑦ 跪求 海寧一中知名校友 可以是大學中教授、學術界名人,可以是一定規模的企業家、還可以是政界幹部

著名漫畫家米穀,軍旅畫家李建民,中國科學院學務委員蘇學步,香港中染國際集團主席查濟民,鐵餅運動員、全國冠軍謝建華,同濟大學教授余潤生,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少將金世松 給分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