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故事推薦
1. 講講居里夫人的小故事
一、居里夫人對時間很看重,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裡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
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二、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
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三、居里夫人讀書非常專注。一次,小夥伴們在她伏案讀書的時候,悄悄地在她的座位背後壘起了一座椅子塔: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25分鍾過去了,居里夫人還沒有發覺,仍在聚精會神地讀書。
四、居里夫人真名為瑪妮雅,瑪妮雅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開始了嚮往已久的大學生活。雖然住在姐姐家裡生活舒適,但是由於姐姐家病人和客人太多,影響她的學習,瑪妮雅說服了姐姐,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子住了下來。
她拚命地苦讀,甚至忘記了照顧自己的身體。有一天,她暈倒了。姐夫趕來一邊仔細地給她檢查身體,一邊問她都吃了什麼東西。她頭一天晚飯只吃了一把蘿卜和半磅櫻桃,一直學習到凌晨3時。姐夫把她接到家中,在姐姐一家的精心護理下,她才恢復了健康。
瑪妮雅就這樣苦讀了兩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物理學學士學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五、從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裡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里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里夫人。
2. 關於居里夫人的故事
3. 有關於居里夫人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居里夫人的故事:
丈夫去世後,瑪麗·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狀態。直到保羅·朗之萬,另一顆偉大而聰穎的頭腦,介入了她的生活。
朗之萬是熱愛瑪麗·居里的,當然,他的離婚失敗了。同時他還愚蠢地讓自己的妻子拿到了瑪麗·居里寫給他的情書,這些情書最終被公布給了報社。
瑪麗·居里在45歲的這年,陷入了身敗名裂的低谷。保羅·艾培的女兒,瑪麗·居里最忠實的學生與支持者之一,卻因此與自己的父親發生了巨大沖突。
她站在自己的父親面前一字一句地說道:「如果你敢於趕她走,我將永遠不會再見你,我的父親。」她一生里沒有頂撞過父親,惟獨在這一件事上表現出了怒不可遏。
她清晰地說了以下留給父親也足以留給未來的話語:「如果瑪麗·居里是個男人,這一切都不會發生。」瑪麗·居里在這場輿論風暴中,走向了她生命的隕落。
有幾乎三年的時間里,她的精神是在一種崩潰狀態里,她被她周圍的強大的、惡毒的、殘忍的敵意打垮了,不得不住進一所由修女開辦的醫院,以求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治療。
最終她恢復過來。強悍的意志和工作讓她再度站了起來。在這之後她持續工作了22年,繼續為法國和世界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居里夫人的故事推薦擴展閱讀:
瑪麗亞·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常被稱為瑪麗·居里或居里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
1903年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及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賢祠。她還是居里學院的創始人,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被人稱為鐳的母親。
在研究鐳的過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又9個月才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g鐳,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
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她還能說出世上每克鐳的所在地,這是她最傑出的地方。
4. 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 網路百版科權
http://ke..com/view/3614.htm
5. 《居里夫人的故事》如何寫新書推薦(六年級水平)
經受了火的洗禮泥巴也會有堅強的體魄.
山澗的泉水經過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瀑布跨過險峻陡壁時,才顯得格外雄偉壯觀。
6. 讀了居里夫人的故事你最喜歡這本書中的哪一句話呢
讀了《居里夫人傳》這本書,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
我是多麼渴望像居里夫人那樣,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到科學的世界裡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一個又一個秘密。而今,同居里夫人對照,我真感到慚愧,平時我做事沒有恆心,每當做數學題時,一旦碰到難一些的題目,就不願多動腦筋,一次做不出來,就渴望家長幫助,希望他們能幫我完成……
古語說的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認真鑽研,不怕困難。今後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進取精神,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院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奮斗終身!
但我清楚,有些東西看的時候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可放下書本,跑到外頭教太陽一曬,那點所謂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揮發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幾日,肯定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可不就是我看本書第一遍時的情形?現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實成功的秘訣人人都懂,問題在於真正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只佔少數;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須痛下決心,嚴格要求自己——壞了,我哪回不是這么對自己說來著?難道非得把自己逼入絕境,來個「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成?難道人真的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嗎?
說再多的空話也不如去行動。
向居里夫人致敬……
2讀完<<居里夫人>>後,再次為居里夫人的生命歷程所震撼,她的一生,對我有太大的啟示。 整本書中,對我觸動最大,也最具現實意義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的那一章,她當時經濟是那樣的不堪一擊,學習是那般的刻苦,現在的我呢?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至直會空口白話,卻拿不出一點實際行動來,自訂的學習計劃哪回不是失敗了,只會想就是做不出一點實際行動來,我實在想擁有居里夫人那拼搏奮斗向前的精神,哪怕有十分之一也好,畢竟,一個人想要成功,是需要精神支柱的。 美好的生活是值得我們嚮往的!幸福並不是那樣的遙不可及的!我想,只有有執著的追求,才能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氣。 我一頁一頁地閱讀下去,才知道她的個子並不高,面色蒼白,貌似羞怯,可她的臉上卻總是洋溢著一種智者的恬靜與超然,使她美麗非凡,她還有著樸素頑強的性格,堅定不移地探索真理的信念,不愛慕虛榮,為科學奉獻一切的精神。 而最讓我驚嘆的是她從小就萌發出來的勤奮,你能想像一個人一天只吃幾根小紅蘿卜,半隻櫻桃,然後一直學習到凌晨三點鍾,睡四個鍾頭。這一切只為了省一點錢交學費,書中寫道「怎麼回有人覺得科學枯燥乏味呢?與之相比,小說顯得多麼空洞,童話故事又顯得多麼缺乏想像力啊!這位年輕姑娘的靈魂總涌動著無限知識的嚮往,對物資及其規律的探索。」可見,居里夫人是多麼熱愛學習啊! 我發自內心地贊嘆,居里夫人是如此的刻苦,在那樣貧窮的時候,還這樣的用功讀書。相比之下,我呢?不愁穿不愁吃,不用擔心上不了學,零食玩具樣樣齊全,什麼都不缺,還抱怨這抱怨那,大呼上學辛苦,應試教育殘忍,唉,我還真是不知足呢! 我想,我雖然不像居里夫人那樣痴迷與鑽研,那樣永遠的閃耀,但我可以靠近她那刻苦鑽研的心,那顆不顧一切奉獻自己的心,我可以變成一個靜靜眺望著滿是星辰的天空的人。
3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台,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里宣布一項驚人發現,他們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台。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而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則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裡。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鈾鹽可以使膠片感光,這是天然放射性。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立即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物質世界裡是不是還有另一塊全新的領域?別人在海灘上撿到一塊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冰山露出了一角。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而所謂的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屍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至極,瑪麗揉著酸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3年又9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它還會自動放熱,一小時放出的熱能溶化等重的冰塊。
舊木棚里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熒光,是用一個美麗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換來的。這項開辟科學新紀元的偉大發現好像不該落在一個女子頭上。千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最高榮譽,最大資本,只要有幸得到這一點,其餘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項鏈》中說:「女人並無社會等級,也無種族差異;她們的姿色、風度和嫵媚就是她們身世和門庭的標志。」居里夫人是屬於那一類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掛遍世界各國的科研教學機構,我們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風采。但是她偏偏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這一點開始的。當她還是個小學生時就顯示出上帝給她的優寵,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討得周圍所有人的喜歡。但她的性格里天生還有一種更可貴的東西,這就是人們經常加於男子漢身上的骨氣。她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為了不受漂亮的干擾,她故意把一頭金發剪得很短,她對哥哥說:「毫無疑問,我們家裡的人有天賦,必須使這種天賦由我們中的一個表現出來!」她中學畢業後在城裡和鄉下當了七年家庭教師,積攢了一點學費便到巴黎來讀書。當時大學里女學生很少,這個高額頭、藍眼睛、身材修長的漂亮的異國女子,很快成了人們議論的中心。男學生們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湊上去說幾句話,常常擠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傘柄趕走這些追慕者。但她對這種熱鬧不屑一顧,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給那些追尋的目光一個無情的後腦勺。她身上永遠裹著一層冰霜的盔甲,凜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來住在姐姐家中,為了求得安靜,便一人租了間小閣樓,一天只吃一頓飯,日夜苦讀。晚上冷得睡不著,就拉把椅子壓在身上,以取得一點感覺上的溫暖。這種心無旁騖、懸梁刺股、卧薪嘗膽的進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難做到的啊。宋玉說有美女在牆頭看他三年而不動心;范仲淹考進士前在一間破廟里讀書,晨起煮粥一碗,冷後劃作四塊,是為一天的口糧。而在地球那一邊的法國,一個波蘭女子也這樣心靜,這樣執著,這樣地耐得苦寒。她以25歲的妙齡,面對追者如潮而不心動。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頭,就會跌回溫軟的懷抱和贊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發現、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所以她甘願讓酸鹼啃蝕她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
本來瑪麗·居里完全可以換另外一種活法。她可以趁著年輕貌美如現代女孩吃青春飯那樣,在欽羨和禮贊中活個輕松,活個痛快。但是她沒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層的價值和更遠一些的目標。成語「淺嘗輒止」是指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殊不知有多少人對自己也常是淺知輒止,見寵即喜。數年前一位母親對我說她剛上初中的女兒成績下降,為什麼?答曰:「知道愛美了,上課總用鉛筆桿做她的卷卷頭。」美對人來說是一種附加,就像格律對詩詞也是一種附加。律詩難作,美人難為,做得好驚天動地,做不好就黃花萎地。瑪麗·居里讓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們除了「身世」和「門庭」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1852年斯托夫人寫了一本《湯姆叔叔的小屋》,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林肯說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約晚50年,居里夫人發現了鐳,也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革命,科學革命。它直接導致了後來盧瑟夫對原子結構的探秘,導致了原子彈的爆炸,導致了原子時代的到來。更重要的是這項發現的哲學意義。哲學家說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西方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公元1082年東方哲人蘇東坡赤壁望月長嘆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現在,居里夫人證明鐳便是這樣「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質,它會自己不停地發光、放熱、放出射線,能灼傷人的皮膚,能穿透黑紙使膠片感光,能使空氣導電,它剎那間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滲透在每個原子的毛孔里。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她也在不停地變化著,當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她逐漸變得眼花耳鳴,蒼白乏力。而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里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理,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她得到了永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就像化學的置換反應一樣,她的青春美麗換位到了科學教科書里,換位到了人類文化的史冊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去當玩具。上帝給的美形她都不為所累,塵世給的美譽她又怎肯背負在身呢?憑誰論短長,漫將浮名換了精修細研,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了她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惟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實事求是,超形脫俗,知道自己的目標,更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一般人要做到這兩個自知,排除干擾並終生如一,是很難很難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讓我們明白,人有多重價值,是需要多層開發的。有的人止於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於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於心,而有其技;有的人達於理,而用其智。諸葛亮戎馬一生,氣吞曹吳,卻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澤東指揮軍民萬眾,在戰火中打出一個新中國,卻從不受軍銜,不背一槍。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智之人,不耽於形,不逐於力,不持於技。他們淡淡地生活,靜靜地思考,執著地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駕馭規律,而永葆一種理性的美麗。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偉人。
7. 居里夫人的故事中有哪些好段落50字以上(詳細)
《居里夫人的故事》是作者為青少年朋友們所撰寫的一部關於居里夫人的內傳記。以客觀、容生動的筆調講述了偉大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在逆境中成長、執著於科學精神、自強不息的一生。作者希望這本關於居里夫人的故事能給青少年朋友們帶來閱讀的歡愉與振奮。希望青少年朋友們由衷地喜歡上這位精彩絕倫的夫人。從而萌生自己一生的偉大志向,並且矢志不移。同時,作者也告訴青少年朋友們:其實,諾貝爾獎離你們並不遙遠!
《居里夫人的故事》榮獲英國卡內基文學獎。
《居里夫人的故事》中主人公半生清貧,命運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終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謂一生都在與命運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但她卻懂得用恬淡的心態去面對清貧,用卓越的努力去贏得光榮。她認為:「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在這樣一位庄嚴、勇敢、高雅、和平的偉大女性面前,時間的遊走顯示了它的無力,歲月的長河始終無法將這個名字從人類的紀念冊中抹去。她如一朵鏗鏘玫瑰,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謝,而始終在天地間某個角落裡散發著幽幽的香氣,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