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寫與科學有關的故事500字

寫與科學有關的故事5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30 10:21:51

A. 寫一篇關於植物的科學小論文(500字以內)

一天早晨,我看見媽媽在給花澆水,就問媽媽:「媽媽,你澆水了,那些花就會生長,這是為什麼呢?」「孩子,這是因為植物根莖在給花輸送養料呀!」 可是,聽了媽媽的話,我還是不太明白,媽媽看見我還是不懂,就跟我說:「沒關系,我給你做個一小實驗,怎麼樣?」一聽到做實驗,我就高興得手舞足蹈,大聲叫道:「好!太棒了!我最喜歡做實驗了!」 我們准備了藍墨水、橡皮泥、一棵帶根開白花的植物、滴管、記號筆、杯子還有水。媽媽對我說:「千萬要小心,不要打碎杯子!」「一定!」我保證地說,實驗開始了,媽媽先把水到入杯子里,我又用滴管吸了紅墨水,滴入裝了水的杯子,媽媽然後把那棵帶根開白花的植物浸入水中,頓時,根的底部開始變紅了,我用橡皮泥把杯口「封」住,媽媽最後在杯外用記號筆做上記號,就Ok了! 媽媽又說:「記住要在一個星期後再觀察。」「Yes!」我叫道。我真是太期待了!連做夢都在做有關於這個實驗的故事。 時間如流水,一個星期馬上就過了,今天,要真相大白了!我太高興了,我們一走到那個做實驗的杯子,立刻就看見花已經變紅了,杯子里的水也都少去了,最後一步,就是切開莖,於是,媽媽拿著小刀小心翼翼地切開植物的莖,哇!莖突然變紅了,根也隨之變紅了!太奇妙了!媽媽說:「之所以花變紅了,是因為植物的莖會輸送水分和養料,植物的根會吸收水分和養料,」 就是這句話使我懂得了那些花會生長,是莖和根的作用,還有水的作用,現在我徹底得懂了,不知道在坐的懂了沒?

B. 一篇關於科學的作文 500字 急!急!急!

在我的童年裡,我做過許許多多有趣的科學嘗試,可是,我的第一次科學嘗試,至今仍刻在我的腦海里,令我記憶猶新。

二年級上體育課時,老師讓我們圍著操場跑兩圈,我穿著黑色短袖,當跑完兩圈時,我累得氣喘吁吁,面紅耳赤,豆大的汗珠從我的額頭上滾落下來。這時,我看看旁邊的同學,反而很平靜,也沒有流汗。忽然,我注意到她穿著一件純白色的上衣,腦子里便有了一個疑問:難道時因為她穿著白色上衣而感到不熱嗎?

於是,放學後,我飛快地回到家裡,快速地查找著資料,想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忽然,我看到有一頁上面寫著:黑色吸熱,白色抗熱。下面有一個小試驗,我決定試一試。

首先,我拿了兩個小杯子,裝上相同的水,然後剪一張正方形的黑色彩紙,和一張相同大小的白色彩紙,將它們蓋到兩個杯子上。

過了一會兒,我仔細觀察兩個杯子,發現被黑色彩紙覆蓋的那個杯子里的水少了一點點。我心想:這不足以說明黑色吸收光和熱,再等一會吧!

兩個小時以後,我再一次去陽台觀察它們,我驚奇地發現:被黑色彩紙覆蓋的杯子里的水明顯地減少了,幾乎沒有水了,而被白色彩紙覆蓋的杯子里的水幾乎毫無變化。這足以證明了黑色具有吸收光和熱的性能,而白色不具備這些,要不然體育課我也不會這么熱了。

通過這個試驗我明白了:任何事物我們都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敢於動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從失敗中獲取經驗,從成功中汲取知識

C. 寫一篇生活與科學的作文500字以上,就是講生活中遇到的科學的作文,

作業不會,學霸幫你立即下載
滿意回答
不久前,叔叔阿姨們送來了好幾盆花和幾株樹。門口、客廳里、房間里和陽台上都擺上了盆景。我對爸爸說:「我們家都成植物園了,擺那麼多的植物干嗎?」爸爸笑著說:「植物能製造氣氛,凈化空氣,人和動物誰都離不開它們,離開了它們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後不能生存?為什麼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後不能生存?我將信將疑。決定做幾個小實驗來證明這個問題。
星期天,我從車庫里抓來兩只老鼠。這兩只可憐的小老鼠即將成為我的實驗品。它們不停地掙扎著,圓溜溜的小眼睛時不時地瞪著我。我把三隻小老鼠放在一個大魚缸里,用一次性薄膜桌布封得嚴嚴實實的,生怕瓶里的空氣與外界的空氣相通。我仔細地觀察著,只見小老鼠們沿著缸壁,繞著缸底快速地竄著。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難道爸爸說的不是真的?然而,沒過幾分鍾,只見小老鼠繞圈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奄奄一息的樣子。此時,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輕輕拿開,捉出這幾只小老鼠,放進另外三隻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葉茂的植物。然後輕輕蓋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魚缸,只見小老鼠驚慌地亂竄。過了好久也沒要咽氣的樣子。這個實驗證明了植物可以製造動物所需要的氧氣。
為了進一步證明人類和動物對植物的依賴性,我來到我老家附近一個飼料加工廠。那兒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一股噥噥的灰塵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難受。然後,我又跑向我們家屋後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個空氣新鮮的地方,我感覺極為清爽。這個實驗證明植物可以凈化空氣。使人呼吸順暢。
這兩個實驗證明,人類和動物的生存與植物有密切的關系。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學道理呢?我來到圖書館去查閱了許多的科技書籍,還到學校電子閱覽室上網查詢,總結出以下幾點: ① 人必須依靠植物提供氧氣。如果說一個人幾天不吃飯、幾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話,幾分鍾就可能性命難保,氧氣可是人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呀!②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約2萬多次,吸入氧氣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動物與植物的呼吸,物質的燃燒,也都要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這樣一來,空氣中的氧氣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間之所以沒有產生過這種危機,就是因為植物既是天然氧氣「製造廠」,又是二氧化碳的「廣闊市場」。 ③ 有人做過統計,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能製造氧氣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因為有植物源源不斷地補充氧氣,空氣中的氧氣才能保持基本恆定。相反,如果沒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氣只要500年左右的時間既可以用完。

D. 生活中的科學500字作文

1。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今天我就給大家講兩個科學故事。
「救火不用水」
周末媽媽在廚房做飯,突然,鍋里的油燒了起來,我看見了急忙喊:「媽媽,快用水澆滅它!」媽媽沒有去拿水而是迅速拿起鍋蓋把鍋蓋上了,一會兒,火就滅了。我驚奇的問媽媽:「消防員叔叔救火都是用大水車澆水滅火,你為什麼不用水呢?」媽媽笑著說:「救火也不一定都是用水的,尤其是油著了的時候更不能用水了。因為油輕水重,往鍋里澆水油火就會迸出來,不但滅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更大的火災.」媽媽還告訴我:火燃燒需要氧氣,油鍋著火後迅速把鍋蓋上,一會兒,鍋中的氧氣沒了,火也就滅了,我聽了恍然大悟.
」會變形的門」

我房間的門是一扇結實的木製門,很漂亮而且會「變形。」夏天的時候總有幾天它不聽話,關門時很費力,好像長胖了;到了冬天好像又變瘦了,關上門總有一條小縫。我問爸爸這是怎麼會回事,爸爸解釋:「可能是工人叔叔做門時木材沒有完全乾透,夏天天氣熱溫度高,木材膨脹門就變胖關不上,冬天天氣冷溫度低木材縮小,門變瘦了關不嚴,這就是熱脹冷縮的道理。」

聽了爸爸的話,我想,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啊!
2

我家種了好多花,這些花都種在有小洞的花盤里。為什麼種花的盤子底下有一個或幾個小洞呢?

當我給花兒澆水時,我發現水澆的太多就會從那些花盤底下的小洞中流出來。如果,沒有這些小洞,水澆的太多,多餘的水就會積在花盤里,時間一長,根就會因不通氣而腐爛。可水澆的太少,根就吸收不到足夠的水分。花盤底下有了小洞,就可以放心的給花兒澆水,多餘的水自然會從小洞里流走。

花盤底下的小洞不僅能讓多餘的水流出,又能讓植物的根吸收更多的新鮮空氣。

使花兒能夠更舒服的呆在花盤里。也不會喊:「我快悶死了,我快悶死了,快來救救我呀!」更不會讓那些精神百倍的葉子、花朵像害羞的小姑娘把高傲的頭往下低。

這些小洞還有一個好處。它能讓那些在花盤里擠不下的根向洞外長,使根不會太擠。

這些花盤底下的小洞的用處可真多呀!原來,種花也要講科學。

3

有人曾經說過:「生活是一門大科學」。不錯,生活的確是一門大科學,想要了解科學,必然要先體驗生活,體驗生活中的科學。

——題記

可以說,每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不停地發問。

曾懵懂無知地問過:「人為什麼會死?」「人死後會怎麼樣?」也許,我們曾天真無邪地問:「天空為什麼是藍的?」「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會有雷聲?」

也許,就是從這些現在看來愚昧無知的問題中,我們開始了走向科學的征途,學會了用一個一個的問號來探索科學。

上學了,我們從書上、課本里、老師那兒了解到了許多無法從家人那兒學到的知識。

成了一名中學生的我終於明白了,下雨既不是老天爺在哭,也不是海龍王的傑作,而是一種自然現象,它可能是由冷暖氣流相遇形成的鋒面雨,也可能是含著水汽的氣流隨著山勢上升而形成的地勢雨,還可能是由台風帶來的台風雨。我也明白了打雷是雲層中的正負電子碰撞的結果而不是雷公發怒。

然而,僅僅知道這些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從拆裝鍾表的過程中明白鍾表的構造;我們可以從種植花草的過程中知道植物如何生長;我們還能從親自下廚的過程中明白熱脹冷縮的原。

也就是在生活中這些看似簡單的親手操作的過程中,我們一步步地走近了那看似遙遠的科學,了解了很多科學知識。

我們也發現,那些偉大的科學家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受人矚目的高科技成果,而是他們為驚世駭俗的成功所做的各種探索。

牛頓因為提出了「蘋果熟了為什麼落到地上」的問題,所以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李四光因為對兒時玩捉迷藏的巨石的由來提出疑問,所以推翻了外國人的錯誤結論,證明了中國有第四紀冰川。

而琴納這個名字卻鮮為人知。

18世紀,「天花」在歐洲開始大流行。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人一旦染上天花,很快便一命嗚呼,即使僥倖存活下來,不是留下醜陋的麻臉,就是耳聾、眼瞎。那個時期,整個歐洲有6000多萬人死於天花,因為天花而變成麻子的人更是不計其數。英國史學家馬考萊稱天花是「死神的忠實幫凶」。而古代預防天花的方法就是「種痘」,實際上是人為地造成一次輕型天花感染,難免有一定危險。有的人會因此染病而導致死亡,這不能不說是人痘接種法的一種缺陷。但在當時,它確實起到了防止天花大規模危害人類的作用。琴納醫生經過細心地觀察,發現擠奶女工往往會感染牛痘,卻很少得天花。於是他觀察了無數患牛痘的母牛乳房上的膿包,記載了一頭又一頭牛的情況。他發現牛痘和天花的膿包相似,得牛痘和得天花的症狀也相似。所不同的是,牛痘比天花的症狀要輕得多。牛痘不會使牛死亡,.得牛痘的人也不會死亡。經進一步收集這方面的證據,琴納終於得出了結論:得過牛痘的人,肯定不會得天花。於是琴納醫生發明了通過接種牛痘的方法來預防天花。琴納的成就,使人類從此可以免受天花的災難。

所以,我們可以說——每個人都有探索科學的權利,每個人都有學習科學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創造科學的潛力。只要你細心地體驗生活中的科學,說不定你得到的結論、完成的事業、研究的成果,會令長輩驚訝,令世人贊嘆,令科學家汗顏!

E. 詹天佑的科學故事作文500字

詹天佑從小痛恨帝國主義,立志為振興中華而獻身。1872年,12歲的詹天佑赴美留學,發憤刻苦學習,於1881年學成回國,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鐵路事業,當時我國修建的每一條鐵路,無不滲透著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常年奔波在野外山嶺,和工人們同吃同住,風餐露宿;他在洋工程師面前從不低頭,創造了使帝國主義為之感嘆地偉大成績。如今,我國的鐵路四通八達,飛速發展,提速再提速,正在向著現代化加速前進,而我國鐵路事業的創業者、開拓者就是詹天佑。他的愛國、拼搏和奉獻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我們要追隨這位偉大的愛國工程師,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富裕的祖國而奮斗、獻身。

在這里,我給大家講幾個有關詹天佑的故事。

12歲赴美留學

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於1861年4月26日(農歷3月17日)出生在廣東南海縣,他的父親詹洪原是一個茶商,因英、法帝國主義的侵略而破產,只能靠種田維持一家生活。

詹天佑從小就從大人那裡聽到許多關於反抗英法侵略的故事,也看到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愛國的種子。

詹天佑七、八歲的時候,被送到私塾里讀書,但是,他對那些《四書》、《五經》不感興趣,而喜歡擺弄一些機械。他經常用一些撿來的小螺絲釘、小齒輪、舊發條做玩具,還用泥巴捏輪船、起重機,許多小夥伴都成天追著他一塊玩。在上學的路上,他經常站在工廠外面,觀看裡面的機器,運貨車,琢磨來,琢磨去,常常忘記了上學。有一天,他看著家中牆上的掛鍾出了神。那掛鍾為什麼會嘀嗒嘀嗒走個不停呀?為什麼會打點呀?想著想著,他就動手把掛鍾拆開,想看個究竟。可是,再想按原樣裝起來的時候,怎麼擺弄也裝不好了,急得他滿頭大汗。父親看見,雖然有些生氣,還是領著他到縣里的鍾錶店,讓他仔細看工匠怎麼拆裝鍾表。

1871年底,詹天佑11歲了,已經在私塾讀了4年多了。父親正在琢磨在他念完私塾以後,讓他去做工掙錢。這時,同鄉譚伯村匆匆從香港來到南海,說那裡正在選拔幼童出洋留學。譚伯村也是一位商人,從小看到詹天佑聰明好學,非常喜歡他,也經常用錢財接濟他們家。

譚伯村極力勸詹興洪夫婦送孩子去參加留美考試,認為這關系孩子的前途。詹興洪卻擔心兒子年小,出這樣的遠門很不放心,而且,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大好。譚伯村表示,經濟上願意資助,而且把自己的四女兒許配給天佑。這樣才決定送詹天佑去香港參加留學考試。

1872年,詹天佑順利通過了考試,父親也在清政府的出洋「甘結」上簽了字。所謂「甘結」就是一種合同,可以說跟賣身契差不多。比如,「甘結」中規定,必須聽從清政府差遣,如有疾病甚至生死之險,概不負責等。

12歲的詹天佑經過半年的出國培訓,於1872年7月登上了赴美的洋輪,開始了留學生活。一開始,他進了美國的一個「諾索布寄宿學校」上小學,學英語。1876年進入紐海文希爾豪斯中學(丘屋中學),兩年後畢業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

F. 科學作文500字

樹的年輪

科學真是無奇不有,就連一個年輪都有大學問。

樹的年輪記錄著樹的年齡。每輪一年,厚度不一.甚至樹一年中的生長速度都在年輪中留下痕跡。光亮的線條表示多雨的春季時迅速而旺盛的生長,黑暗的線條則表示夏季緩慢的生長。科學家們把樹的年輪當作過去年代的氣象圖使用。寬的年輪告訴人們當時生長條件優越――有充足的陽光和水分。窄的年輪標志那一年是個旱年。中心部位的窄年輪可以說明其他樹遮住了它,奪走了陽光或水分。一棵傾斜的樹,可能是受到競爭樹根的推擠而不能直立生長,但它在另一側卻長出了更多的木質以防止傾倒。這也在年輪的寬度上有所表示。如果樹在某年森林火災中受到損傷,年輪將顯示出它後來的生長是如何繞過這一傷痕的。

美國的《每日新聞》曾作評論:「薩根是科學家,他有三隻眼睛。一隻眼睛探索星空,一隻眼睛探索歷史,第三隻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維,探索現實社會……」誠哉斯言,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更多像薩根那樣的有三隻眼睛的科學家!

我家的後院,簡單就是一個百花園,一年四季,鮮花盛開,點綴著我那溫馨的家。百花叢中,有艷麗的玫瑰,有嬌羞的含羞,有沁香的月季……但我最愛的還是仙人掌。

仙人掌的形狀就像一隻奇形怪狀的大手,極力地張開著,外表著實不好看。一身黃中透綠的衣裳,渾身溢滿了小刺兒,只要你的手指與其親密的接觸,那怕是輕輕地一觸,定會紮上那麼一根,嚴重時,還會有血痕呢。也許「仙人掌」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吧。

雖說仙人掌其貌不揚,但它卻很耐旱。媽媽告訴我:「它七八天不喝水,也一樣能活。」起初,我有些不信,就試了試,連續幾天沒去給它澆水,它竟然活著一樣的滋潤。從此,我更喜愛仙人掌了。

仙人掌不僅耐旱,而且生命力極強。即使折斷了一兩根枝,也不會影響它的生長。如果你也有興趣養養,非常簡單,只要把折斷的枝插在泥土裡,它照樣可以發芽、生長、開花。特別是冬天,仙人掌不畏嚴寒。當北風怒吼時,它仍然全身披綠,在風中傲然屹立,仿如立守邊關的戰士。

仙人掌的通身都是個寶呢。莖、液都能葯用。記得前年,我染上腮腺炎,吃葯打針都不管用。後來聽人說,仙人掌可以清涼消腫,於是媽媽就颳去刺,剝去皮,再把仙人掌的莖搗攔,敷在我的腮腺處,頓時就有一種清涼的感覺。兩天不到,我的病就好了。仙人掌這種犧牲自己、獻身於他人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我想:做人,就要像仙人掌那樣,甘於平凡,不畏艱難,樂於為人民貢獻一切。

G. 科學與自然的500字作文

探究是一切的基礎,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應該善於探究身邊的科學,科學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師,變化莫測:科學就像一個五彩的萬花筒,千奇百怪:科學就是一位多藝的表演者,向我們展示著科學的火花……
小時候,我看見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自己也想像小鳥一樣飛,可是怎麼也飛不起來,姑姑家有一對鳥的翅膀,我想鳥兒是因為有翅膀才會飛,我用翅膀不就可以飛起來。可是,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我便想知道鳥兒為什麼會飛。
通過詢問,觀察、上網……我知道了鳥兒為什麼會飛。
首先,鳥類的身體外面覆蓋著輕而溫暖的羽毛,羽毛不僅具有保溫作用,而且使鳥類外型呈流線形,在空氣中運動時受到的阻力最小,有利於飛翔,飛行時,兩只翅膀不斷上下扇動,鼓動氣流,就會發生巨大的下壓抵抗力,使鳥體快速向前飛行。
其次,鳥類的骨骼堅薄而輕,骨頭是空心的,裡面充有空氣,解剖鳥的身體骨骼還可以看出,鳥的頭骨是一個完整的骨片,身體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癒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鉤狀突起,互相鉤接,形成強固的胸廓,鳥類骨骼的這些獨特的結構,減輕了重量,加強了支持飛翔的能力。
另外,我認為在鳥類身體中,骨骼,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機能的構造,都趨向於減輕體重,增強飛翔能力,使鳥能克服地球吸引力而展翅高飛。
探究身邊的科學,更好的造福於人類,造福子孫後代,它無處不在。

H. 誰有關於科技的歷史故事500字左右。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
古代石器
石器是指以岩石為原料製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學者主要生產工具盛行於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器出現前,共經歷了二三百萬年,屬於原始社會時期。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新、舊石器時代之間列出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這種石器利用石塊打擊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開頭的石器。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等。新石器時代盛行磨製石器,這種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開頭然後在礪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鑿、刀、鐮、犁、矛、鏃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鏡面狀。

古代弓箭
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桿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構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鬆手放,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

古代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 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古代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古代印刷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古代冶金
中國冶金是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採石和燒陶發展起來的。由於人們已經能利用近千度高溫的陶窯燒制陶器,同時也對木炭的性能逐漸熟悉,因此具備了鎔鑄、鍛打和冶金的基本條件。採石時不斷發現各種金屬礦石﹐燒陶窯為金屬的冶鑄准備了高溫爐和在爐內還原條件下冶煉礦石的技術。在甘肅東鄉縣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約五千年的青銅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遺址中相繼發現的早期銅器和銅渣等﹐標志著中國冶金業的誕生。

古代陶瓷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及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古代青銅
遠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能鑄造青銅器。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曾製造出832.84公斤重的司母戊鼎。在湖北銅綠山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八世紀至前三世紀)的古礦遺址,至今仍堆積著40多萬噸古代青銅煉渣,地面下古礦井分布密集。在長期 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采礦、冶煉、制范、鑄造技術;認識了青銅合金的性能;能根據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原料配比製成各類青銅器,包括禮器、兵器、樂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為古代生產力的發展、文化藝術的提高和進入鐵器時代鋪平了道路。
古代紡織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服、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黃道婆,因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古代醫學
中國醫學是一個豐富的寶庫,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221年前)就出現了內容系統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寫成《傷寒論》;明代的醫學家李

I. 科學家的故事 500字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家.他是美國人, 小時候因為家裡窮, 只上了3 個月學, 十一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 常常把錢節省下來, 買科學書報和化學葯品.他做實驗的器具, 是從垃圾堆里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愛迪生12 歲的時候, 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給乘客吸煙的專用車廂, 車長同意他在那裡佔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裡, 賣完了報, 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一次, 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 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車長氣極了, 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 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 把他的一隻耳朵打聾了. 愛迪生鑽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 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 有一次, 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 還有一次, 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沒有被危險嚇倒, 還是頑強地做實驗. 愛迪生試制電燈, 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 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里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 實在太累了, 就躺在實驗台上睡一會兒.他這樣不懈地努力, 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 發明了電燈.後來, 愛迪生又發明了電影、留聲機他一生中發明的東西有1000多種. 愛迪生將他畢生的精力都用在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上; 而在衣著方面, 從不過多考慮. 當他還是沒出名的窮小夥子時, 有一天, 他在紐約大街上遇到一位朋友. 」瞧你身上這件大衣已經破成這個樣子, 應該給自己買一件新大衣啦! 」朋友說.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有人認識我.」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 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有一次, 他又在紐約大街上又遇到了那位朋友. 」哎呀呀, 愛迪生先生! 」那位朋友驚叫起來, 」這回呀, 你無論如何也要換一件新大衣了! 」 」用得著嗎?」愛迪生還是毫不在乎地回答, 」在這里, 人們都已經認識我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