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2003年非典感人故事200字

2003年非典感人故事2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30 10:50:41

A. 2003年 非典 感人故事 一個人的 拜託了

非典中護士醫生救助病人的感人事跡
葉欣抗非典,護士長葉欣的事跡
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廣大醫務工作者高揚白求恩精神的旗幟,無私無畏,沖鋒在前,用生命譜寫了救死扶傷的壯麗篇章。

在玉蘭花開的時節,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葉欣永遠離開了人世,她犧牲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銘心的話:這里危險,讓我來。

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病人,這是無數醫務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戰士的頑強奮戰,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勢頭才得以遏制。人民群眾才得以安享寧靜的生活。

———《人民日報》4月18日述評:《人民健康重於泰山》

「凡大醫治病,必當無欲無求,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

唐代名醫孫思邈將這篇《大醫精誠》冠於中醫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為醫者必須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精」於專業、「誠」於品德,這樣才是德才兼備的「大醫」。

這篇《大醫精誠》,正是廣東省中醫院二沙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在1974年,考上該院的「衛訓隊」正式從醫所上的第一課。

在廣東省中醫院當了23年的急診科護士長,無論是現場急救跳樓的垂危民工,還是帶頭護理艾滋病吸毒者,還是冒死搶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葉欣從來沒有「瞻前顧後,自慮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大醫之「精誠」。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搶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葉欣光榮殉職,終年46歲。

連日來,記者探訪了葉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診醫生(負責她臨終前的搶救工作),追尋這位白衣天使不滅的精神。

每天給大家派葯送湯

一定要親自監督大家用開水服下預防葯物,連清潔工也不例外

2月份起,省中醫院二沙分院陸續接診非典型肺炎病例。由於此前在大德路總院已經有一線醫護人員被傳染病倒,葉欣護長尤其小心。

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時回科室,給大家准備預防葯物,派發到每位醫生、護士、護工手裡,連清潔工也不例外。有些預防葯物有較強的副作用,葉欣一定要親自監督大家用開水服下。

進病房前,葉欣反復強調各項預防措施:換工作服、鞋子、襪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進隔離病房前要更換隔離衣;出隔離病房要洗手、漱口。

在迎戰非典型肺炎的日子裡,她每天睡覺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但仍不忘記臨睡前煲一鍋老火靚湯,有時是花旗參,有時是冬蟲草,她要在第二天帶回醫院給同事們喝,提高抵抗力。

總是把危險留給自己

面對危重傳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時甚至關起門來搶救,不讓太多人介入

沒有人能確定,葉護長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確診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診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擔起繁重的醫護工作,有時甚至關起門來搶救,不讓太多同事介入。

「我已經給這個病人探過體溫、聽過肺、吸了痰,你們就別進去了,盡量減少感染機會。」在迎戰「非典」的日子裡,這番話令很多年輕護士落淚。

「葉護長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護士小容回...........

B. 非典的感人故事

路見險情救人的縣領導

「砰」的一聲,一輛快速行駛的摩托車把一個騎車趕路的中年婦女撞翻在地,自行車甩出數米遠。騎摩托車的男青年一看勢頭不妙,跨上摩托車加速逃去。

5月27日下午,發生在311國道上的驚險一幕,恰好被從陳化店鎮檢查非典
防治工作返回縣城的縣領導蘇國傑、閆子栓、晉明傑看到。他們立即命司機調轉車頭,向肇事逃逸的男青年追去。男青年亂了手腳,僅逃了不到百米即被堵截住。人命關天,3位縣領導一方面給縣公療醫院打急救電話,另一方面又電話報警。救護人員趕到後,他們再三交待醫護人員要先抓緊時間救治傷員,其他手續緩後再辦。

6月2日下午,剛出院的在車禍中受傷的中年婦女,領著家人把兩面寫有「黨的好乾部,人民好公僕」的錦旗送到了鄢陵縣委辦公室。

替鄉政府分憂的78名民工

麥收前幾天,鄢陵縣大馬鄉78名在外民工的家屬,分別到鄉信用社葛村儲蓄所領取了上千元的匯款。該儲蓄所負責人說,這批匯款總計10萬元,匯款人是西葛村在山東榮城的建築承包商張新德,收款人就是這78名跟他在建築工地打工的民工家屬。

原來,西葛村村民張新德今年2月領著附近8個村的78名民工到山東榮城一建築工地打工。「三夏」前,工程接近尾聲,他們正打算返鄉收麥,鄉村幹部得知這一情況,馬上通過電話聯系張新德,向他說明家鄉抗擊非典的嚴峻形勢和民工返鄉後採取的隔離措施,要求他們暫時不要返鄉,並分頭用電話給78名民工說明鄉村兩級對各家「三夏」生產的幫扶情況。

「鄉里、村裡替咱想的真周全,咱得聽政府的!」78名民工當即保證不返鄉。晚上,張新德與78名民工一合計,從工地上借出10萬元工資,匯款支持家鄉「三夏」生產,並一再囑咐各自家屬少給政府添麻煩。

見錢眼不開的貨車司機

這位司機叫呂國輝,是鄢陵縣汽車站職工。5月24日下午,他駕駛豫K—10021貨車離開河北邢台市返回鄢陵途中,被道邊的七八個人攔住車。攔車人講,他們是南陽人,在邢台一家工廠打工,想回鄉收麥,又擔心車站檢查太嚴,就跑到郊外的國道邊上,想搭個河南老鄉的貨車返鄉。幾個民工承諾,只要能送他們到南陽境內,就付給呂師傅700元車費。

當時車是空的,要賺這筆錢確實容易。但呂師傅搖著頭說:「對不起啦,老鄉!你們想想,大家回去之後只能讓家裡人害怕,村裡人恐慌,還要隔離20天,能給家裡幫上啥忙?再說,我也不能違反政策和車站規定,你們還是留下來吧!」有兩個攔車人還不甘心,呂師傅就從車上拿出車站印發的規定和非典防範明白卡遞過去,說:「給,好好看看!」

幾個民工見呂師傅態度堅決,說話又合情合理,當時就醒悟過來。他們一邊感謝呂師傅的勸阻,省去了他們返鄉的麻煩,一邊拿起提包,為呂師傅讓道。

令人尊敬的女護士

鄢陵縣中醫院發熱門診護士劉春燕,5月8日深夜零點,從留觀室下班到醫務人員隔離生活區休息時,同事告訴她,她的丈夫剛才打來了電話。劉春燕撥通了家裡的電話,丈夫告訴她家裡很好,孩子已睡了……其實,就在這天晚上,丈夫在孩子熟睡之際到樓下給孩子買夜裡備用的零食時,年僅3歲的孩子醒來後,發現家中無人,哭鬧著跑到陽台,不慎從3樓的陽台摔下。醫院領導知道後,迅速組織人員對孩子進行了救治。看著打著石膏綳帶的孩子,聽著3歲孩子不停的哭喊,院長猶豫起來,春燕是撤還是不撤,如果撤下來,她是已在發熱門診工作7天的護士長,各項工作已進入程序,再換上別人,工作又要重新適應;不撤,她的孩子怎麼辦……

這時,劉春燕的丈夫似乎看出了院長的矛盾心情,他主動提出由自己來照顧孩子,讓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擊非典的工作中。

C. 非典時期的感人故事

丁秀蘭: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非典病魔,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她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她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著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她離去後,人們卻被她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並對她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她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眾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為她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為她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為她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待的奇跡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她永遠地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離開了她深愛著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她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她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她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采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著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里,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為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眾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別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現在對於她的殉職,懷著特別的敬意。這里,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為《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葯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床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跡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裡,丁秀蘭非常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里鮮花盛開,她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致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她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艷一點的。」彌留之際,她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子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她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她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她有過擔心,但她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她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擇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擇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她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她一絲不苟,盡職盡責。面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她都要堅持親自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時甚至掏出自己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為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她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床前,為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她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個人的安危。她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著,用她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著疲倦。

終於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里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接著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她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寢食難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她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情況記錄下來。她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采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為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她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她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她休息,她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里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己的家中,為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為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里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她常對科里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好工作。」為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為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她常說:「我只是盡我的能力做好我應該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她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蘭心裡想著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心情煩躁,她舉著輸液瓶挨到他們的床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她打電話讓愛人給她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她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她總是批評護士們進她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她總是不停地攆她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為了減輕護士的辛苦,她竟夜間不睡覺,自己盯著輸液,任憑護士們怎麼勸她,她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著,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她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裡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她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跡卻在廣為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贊美丁秀蘭:

群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王晶:
現年32歲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護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一個多月後,於5月27日下午與世長辭。

在這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她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忠實履行著一名白衣天使應盡的職責。由於過度勞累和緊張的工作壓力,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在她病重期間,來自廣東、北京的著名專家多次對王晶進行了會診,雖然經過全力搶救,還是沒有能夠挽留住她年輕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委員會決定授予王晶同志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王晶曾說過的話:我是一名護士,作為護士我就是要把病人護理好。

李曉紅:
誰也沒有想到,她走得如此之快。4月16日,28歲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二科主治醫師李曉紅帶著未竟的事業,永遠倒在了抗擊非典的戰場上。

3月25日,李曉紅所在醫院收治了一名從急診轉來的患者。對病人集體會診前,科主任告誡身體不舒服的李曉紅不要參加會診了。

可會診前,大夥還是在人群中發現了一身防護的李曉紅。「我看過這方面的資料,比你們有思想准備,讓我來吧!」她從同事手中奪過聽診器和血壓表,開始為這名患者查口腔、聽肺音、量血壓。一陣忙活,她已大汗淋漓。大家勸她休息,她說:「我同這名患者有了接觸史,你們上去會又多一份危險。」

李曉紅哪裡知道,此刻,病毒正繞過層層防護服,向她和她的戰友們侵襲過來。

接下來是病例分析。已經答應休息的李曉紅突然又出現在大家面前,「這是我從網上下載的有關非典的資料和國家推薦的臨床診斷標准,看看對大家有沒有啟發。」早就關注非典疫情的她提出對這名患者進行消毒隔離,並建議「營養支持、預防感染、激素早期介入」的治療方案,得到全科同志一致認同。

李曉紅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每天對病人查體、修改醫囑、制定治療方案,與病人「零距離」接觸。3月30日,李曉紅突感不適,「沒有想到來得這么快」。

為了不讓救治的病人惦記自己,影響養病,被隔離治療的李曉紅讓戰友封鎖了消息她還反復告誡接管了自己病人的兩名醫生:「××患者肺部感染很重,要提前使用抗菌素;××心功能不全,要隨時探視……」

這個時候,李曉紅的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20%,肺功能本來就差,加上連續高熱、飲食不佳,4月6日,李曉紅病情加重,已不能用語言和醫生交流其他病人的治療方案了,她用筆艱難地寫道:我是一名醫生,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在我身上試用,我不怕,你們不要靠近我,一定要搞好防護。

4月16日下午3時30分,李曉紅因呼吸衰竭搶救無效,永遠閉上了眼睛。

5月1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李曉紅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同一天,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決定給李曉紅記一等功,並批准她為革命烈士。

D. 2003年非典的感人故事(鄧練賢、葉欣、王晶的感人故事)

我清楚地記得,大年除夕我們吃完年夜飯,他笑著對我說:『我10多年來都沒陪你好好過過春節,今年我決定陪你出去走走!』」不過,這個讓鄧練賢妻子朱秀娟特別期待的羊年春節,並沒有如願。鄧練賢話剛說完不到20分鍾,醫院的電話就來了,等他回來時已是凌晨3時。鄧練賢又對妻子食言了。
兩名非典病人都是由外院轉來的,病情十分危重。
那時,非典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語。
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的呼吸衰竭並心力衰竭的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家一起進行了緊急會診。在搶救過程中,他和其他4位專家輪流上陣進行徒手胸外心臟按壓長達4小時,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臟3次恢復跳動。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度過了一個幾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向鄧練賢學習
大年初一是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難以忘懷的一天。這天,先後傳染了一個又一個醫護人員的「毒王」被送到了中山三院。當時病人處於高熱狀態,呼吸困難,命懸一線。鄧練賢馬上和同事們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在對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時,病人劇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帶著血從插管處噴出,在場的醫護人員從頭到腳都被污染。鄧練賢常說:「既然選擇了做一名醫生,就意味著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接下來的幾天,幾位重症病人相繼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了一個時間表:1月31日晚9時接到電話便立即趕到醫院搶救病人,直到2月1日凌晨3時才回到家;早上7時又接到電話趕到醫院,直到下午3時才回家吃中午飯;晚上8時電話又來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時才回到家。2月2日早上8時,他又趕往病房,2月3日晚上7時,他感覺到全身酸痛,發燒至38℃,但他仍堅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高熱不退,肺部出現炎症陰影,這才住進了醫院。
鄧練賢倒下了
「對他我相對比較放心,因為他在傳染科工作了30多年,有防護知識!」出乎妻子朱秀娟意料的是,鄧練賢病倒了。4月21日中午,鄧練賢病情突然惡化。「我每天去看他,他不能說話,我們就寫紙條,可能他已經感到自己不行了,那天他什麼也沒寫,我看見他流淚了……」鄧夫人悲痛不已。鄧練賢30年的同事和老師、白發蒼蒼的姚集魯教授對愛徒的離去痛哭 不已,他對這位愛徒的評價是:「是個老實人。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人。我不是共產黨員,但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我從他身上都看到了。」
初一搶救「毒王」
4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作出重要批示。4月25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在全省開展學習戰斗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通知指出,鄧練賢等人的先進事跡是「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的生動體現。4月25日,衛生部追授在抗擊非典型肺炎斗爭中犧牲的鄧練賢等同志「人民健康好衛士」榮譽稱號。4月28日,廣東省政府舉行儀式,追認鄧練賢、葉欣同志為革命烈士。4月29日,鄧練賢追悼會舉行那天,原計劃不超過200人的追悼會,最後竟來了700多人。他的台山鄉親自發租用了4輛大客車,載著200多名村民趕到廣州。村民鄧先生說:「他是個好大夫!」4月30日,中共廣東省委作出決定,追授鄧練賢等為模範共產黨員。4月31日,中央組織部決定追授鄧練賢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5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隆重舉行儀式,追授鄧練賢等為模範共產黨員。日前,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授予鄧練賢等「白求恩獎章」。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決定趕制出鄧練賢泥塑,並將在7月1日向中山
三院捐出一尊漢白玉雕像。

E. 非典時期的感人故事

護士長葉欣
抗擊非典 以生命書寫大醫精誠。 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廣大醫務工作者高揚白求恩精神的旗幟,無私無畏,沖鋒在前,用生命譜寫了救死扶傷的壯麗篇章。在玉蘭花開的時節,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葉欣永遠離開了人世,她犧牲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銘心的話:這里危險,讓我來。 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病人,這是無數醫務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戰士的頑強奮戰,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勢頭才得以遏制。人民群眾才得以安享寧靜的生活。
鄧練賢
廣東首位殉職醫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時40分,沖鋒在抗擊「非典」最前線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鄧練賢不幸逝世,終年53歲。這是廣東省在抗擊非典型肺炎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
衛保周
洛陽花開非典戰 奮戰在非典防治一線的洛陽市直機關第二門診部51歲的副主任醫師衛保周,因勞累過度,導致心臟病復發,於5月29日犧牲在她所熱愛的崗位上。 5月23日,衛保周主動請纓參加洛陽市駐鄉鎮衛生院防治非典醫療隊,勞累過度並帶病工作,一直戰斗到倒下的一刻。 衛保周曾說過的話:抗擊非典,我不能當逃兵。

F. 2003年「非典」流行中,有哪些感人故事

都夠簡潔 夠短 你選吧 鄧練賢生前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黨支部書記、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2003年2月1日,他連續工作15個小時,因搶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榮殉職,終年53歲。 葉欣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直到病倒前長達2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始終沒有離開過崗位,沒有回過一次家,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經搶救無效,於3月24日光榮殉職,終年46歲。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間,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他心中想的還是別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治療無效,梁世奎同志光榮殉職,終年57歲。 陳洪光1987年從廣東醫學院畢業到廣州市胸科醫院工作,親手組建了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並擔任主任。在一線搶救病人的70多個日日夜夜裡,他親自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機,經常會被病人噴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臉。4月16日,陳洪光同志被確診為非典型肺炎,雖經全力救治,終因病情過重於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職,年僅39歲。 李曉紅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役中,她連續奮戰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終因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29歲。

G. 非典的感人故事 太感人了

2003年非典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有一個人的命運,曾經牽動過很多人的心,這個人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的護士王晶。王晶護理了當時北京市第一批非典患者,可當患者紛紛康復出院的時候,王晶卻倒下了,被非典病毒奪去了生命。情況回憶

奶奶說的那事發生在2003年的4月,當時佟藝的媽媽王晶正在休假,回憶起那時的情景,奶奶至今仍然覺得歷歷在目。當時王晶只說單位正缺人手,拿了幾件換洗的衣服就走了,家裡人沒有料到這一去就再也沒有見到王晶的面。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一名急診科的護士,王晶因為在工作中因感染非典而病倒了。當時誰也沒有想到王晶的病情會進展的這么快。在被隔離的病房裡,媽媽王晶還一直用手機給小佟藝發去簡訊:

4月29日 王晶給佟藝發來第一條簡訊:

窗外的花開了,今天陽光真好,我要快點好,回家把你找,你可不能跑。我肺活量小

接到簡訊的佟藝此時還在學校上課,她對媽媽的病情並不知情。7歲的佟藝天真地相信王晶對她說的,媽媽得了重感冒,暫時還不能回家。

在發出那個簡訊後不到一個星期,王晶的病情急劇惡化。下面這段畫面是記者在王晶去世前幾天拍攝到的。因為病情嚴重,王晶從住院後,30多天沒吃一口東西。

因為上了呼吸機,王晶想說的每句話都只能靠寫,這是醫生們在一起猜測著虛弱的王晶寫出來的字。

護士問她:西紅柿,是嗎?

西紅柿怎麼吃啊,

打成汁呀,

看來得打番茄醬。

行 行 我跟你說啊,

那就得把這個打成汁。

然後往裡打, 行嗎?

咱得先打汁, 行嗎?

明白了,

西紅柿, 是吧。

想吃西紅柿,

明白了, 啊。

就得等一等啊。

每次看到這一段畫面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會心酸。王晶在已經一個月滴水不進的情況下,手裡仍然在給佟藝發簡訊。我想,唯一的女兒可能就是這個母親在生死邊緣徘徊時最牽掛的人。

5月12日 19:45 王晶給佟藝發簡訊

我最親愛的寶寶,媽媽把你發來的信看了好幾遍,你們是我一生的依靠,我要為了你們好起來。平安回家和你們在一起,你要乖,好嗎?

了解王晶故事的人們在他病重期間,自動組織起來為她尋找治療用的血清,短短一個星期就有十幾名康復後的非典病癒者捐獻了血液,希望他們的抗體能夠幫助王晶挺過這一難關。然而人們的愛心和努力卻沒能喚回她時年僅僅32歲的生命。

5月13日 時間:11:47 王晶發出生命中最後一條簡訊

你穿紅內衣,為我保平安

H. 2003年非典的動人故事急!!急!!急!!

36歲的王晶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2003年5月27日,在與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40多天後,護士王晶永遠合上了雙眼,而陪伴她遠去的除了一束束鮮花、一套她生前最喜愛的護士服,還有人們對她永遠的思念。

王晶生前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4月5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出現了首例「非典」患者,原本負責臨床護理教學任務的王晶,看到醫院急診科缺少衛生護理人員,主動向醫院領導要求進入「非典」病區。她為病人輸液、調整呼吸機、清理分泌物、做生活護理,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她忙碌的身影……直到倒下的前一天,王晶還堅持值守了最後一個夜班。而自4月初進入病房到最後去世,王晶沒有能再與丈夫和孩子見上一面……

在非典病房裡,王晶既是病人又是護士。看到身邊的病人出現恐懼、憂郁,同樣虛弱的王晶便強打起精神,用言語和行動鼓勵病友樹立信心;看到護士們戴著嚴密的防護鏡操作不便,呼吸困難的王晶主動去為病友扎針輸液……王晶病情加重治療期間,來自廣東、北京的著名專家多次為其會診;了解到王晶故事的人們更是自主發起為她尋找可供治療的血清;一位女工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肺捐獻出來。但人們的愛心和努力未能喚回她年僅36歲的生命。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里,她是其中的一名戰士。她主動上了前線,身後是丈夫和孩子長長的思念。她勇敢善良的心曾和社會一起律動,在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全體醫護人員義無返顧、捨生忘死的精神,而這正是使人們能夠度過那段黑色的日子戰勝疫情的重要支撐。

I. 2003年非典中感人的故事

鍾南山同志先進事跡 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他既是一名可親、可敬、可愛、可信的醫學專家,又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為祖國爭一口氣 在旁人看來,抗擊非典是鍾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但鍾南山不這么認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戰是早年留學英倫時的求學生涯。 1979年鍾南山考取公派留學資格,前往英國倫敦愛丁堡大學進修。但英國法律不承認中國醫生的資格,導師不信任鍾南山,把2年的留學時間限制為8個月,鍾南山暗下決心為祖國爭口氣。他拚命工作,取得了6項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學術論文,其中有4篇分別在英國醫學研究學會、麻醉學會和糖尿病學會上發表。他的勤奮和才幹,徹底改變了外國同行對中國醫生的看法,贏得了他們的尊重和信任。英國倫敦大學聖·巴弗勒姆學院和墨西哥國際變態反應學會分別授予他「榮譽學者」和「榮譽會員」稱號。當他完成2年的學習後,愛丁堡大學和導師弗蘭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鍾南山回國報效的決心已定,他說:「是祖國送我來的,祖國正需要我,我的事業在中國!」 為黨工作高於生命 2003年我國局部地區發生SARS疫情,國外一小撮別有用心的勢力借機醜化中國。鍾南山作為防治SARS的權威專家,利用經常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的機會,實事求是地告訴各國的專家學者在中國發生的SARS事件,中國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績。5月28日,鍾南山應邀在全美胸肺學會(ATS)上作了《中國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發病情況及治療》的專題學術報告,他專業、開放、實事求是的態度,有理有利有節的辯論風格,引起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著名的CNN電視台在《今日美國》中評論「中國大陸的SARS發病率已經明顯下降,令人鼓舞」。鍾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外勢力借SARS事件醜化中國的「話語壟斷」企圖,使國際社會對中國疫情有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 那段時間,鍾南山既要在臨床一線救治SARS患者,又要協調各地的防治工作,極少休息,身體很疲憊。老伴經常勸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為此朝他發脾氣。但鍾南山停不下來,因為他把自己為祖國服務、為黨工作的有限時間,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寶貴! 看病「三個一樣」 說起鍾南山,廣州市郵政局女工阿瓊總是很動情。她說:假如不是遇上鍾院長,自己就沒命了。8年前,阿瓊反復咳嗽、氣喘,吃了很多葯也不行,病越來越重,後來慕名找到了鍾南山。根據阿瓊的病史和症狀,鍾南山給她做了哮喘檢查,結果呈陽性,一般而言,診斷應該已經明確,剩下的就是對症下葯了。而鍾南山卻不放心,繼續細心地觀察了一段時間,終於從一個細微的症狀里發現了新問題,懷疑是氣管腫瘤。為確診,鍾南山親自為她做了支氣管纖維鏡檢查。病情得到證實後,鍾南山又親自安排了醫生手術,術中一看,好險,那隱蔽得很好的腫瘤竟已堵住氣管的五分之四,什麼時候堵滿了,阿瓊什麼時候就沒了。阿瓊深情地說:「鍾教授的過人之處豈止在於他的醫術,他對病人的高度責任心和對病人的愛心,同樣常人難及。」 對個別醫生索取紅包禮物的行為,鍾南山深惡痛絕,「醫生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選擇了這個職業,就必須具備這個品德。」在鍾南山身邊工作的人員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還有著名的「三個一樣」———高幹、平民,有錢、無錢,城市、農村,一樣的熱情耐心,一樣的無微不至,一樣的負責到底。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現在,「三個一樣」成了所內醫務人員的共同追求。 科學不能明哲保身 鍾南山是一個求實嚴謹的科學工作者。早在留學英國的時候,他決定開展關於吸煙與健康問題的研究。為了取得可靠的資料,他讓皇家醫院的同事向他體內輸入一氧化碳,同時不斷抽血檢驗。當一氧化碳濃度在血液中達到15%時,同行們都不約而同地叫嚷:「太危險了,趕快停止!」但他認為這樣還達不到實驗設計要求,咬牙堅持到血紅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濃度達到22%才停止。實驗最終取得了滿意效果,但鍾南山卻幾乎暈倒。要知道,這相當於正常人連續吸60多支香煙,還要加上抽800cc的鮮血。 在2003年抗擊SARS戰斗中鍾南山更是這樣。他堅持實事求是,不畏權威,勇敢地對「衣原體之說」提出質疑,促成廣東省決策層堅持和加強了原來的防治措施,這也是廣東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癒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應有的良知和勇氣。 人要活在理想中 鍾南山很喜歡中學老師的一句教導:「人不只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他經常跟身邊的人強調,一個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靈魂和支柱。 從醫以來,鍾南山先後取得了國家、省市各級科研成果2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三等獎一項,在國內外醫學雜志發表論文70多篇。他是近十幾年來推動我國呼吸疾病科研和臨床事業走向世界前列的傑出領頭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們在這個專業的突出貢獻,奠定了我國呼吸疾病某些項目的研究水平在亞太地區的領先地位。用「著述等身」、「聲名顯赫」來形容鍾南山的成就一點也不為過。但這位68歲的老人,他仍然對事業保持著熾熱的追求,在科學的殿堂堅持創新、永不停步。這種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圍的人,熏陶出了一個勇於奉獻、蓬勃向上的群體,使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為了國內矚目的學術陣地———國家重點學科、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葯理基地、博士學位授予點。 多年來,鍾南山「奉獻、開拓、實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們親切地譽為「南山風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廣州市委授予他「模範共產黨員」的稱號。廣東省衛生廳也專門行文,要求全省醫療戰線的同志學習「南山風格」。2003年6月19日,因在抗非戰斗中表現卓越,他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國內衛生系統的最高榮譽稱號———白求恩獎章。

J. "非典''中的感人事跡

很遺憾,她沒有能等到可以和我們共同笑對SARS(非典)的一天。
但是,只要提起人民醫院的好護士王晶,沒有人不會這么說:王晶她是一個好妻子、好同事,更是一個待病人如親人一般的人。
2003年4月5日,醫院來了一個60多歲的老太太,她雖沒發燒,但是呼吸卻有一些困難,這是人民醫院的第一個非典病人。王晶第一個沖上去給病人上呼吸機,並一直護理到老太太康復出院。
「王晶是我們急診科的驕傲!」急診科總護士長徐國英這樣評價她「4月12日,一個治療小組的組長被SARS感染了,我就讓王晶當了那個組的組長,一直到她病倒為止,從沒出過一次差錯。」
4月17日對人民醫院來說是一個灰暗的日子,因為就在那個晚上,病倒了王晶-------這樣一位優秀的護士。在當天晚上,王晶的臉色十分難看,同事們以為她是犯胃病了,就讓她去休息一會兒。沒想到過了幾分鍾,王晶發燒了,從護士們那裡也傳出了王晶感染了SARS的壞消息。
盡管王晶頑強的與病魔拼搏了幾個月,但是虛弱的她終究沒有抵擋住SARS的侵襲,她帶著白衣天使雪一般的純潔,帶著自己對人世深深的眷戀,飛回了上帝的身邊。
永別了王晶。那些對抗非典的日子如同一場惡夢,夢雖然醒了,可是,痛還在。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