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才不遇的人故事100字
A. 辛棄疾懷才不遇的故事100字左右
辛棄復疾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制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
B. 歷史懷才不遇的人的故事三則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陶淵明 李白
C. 古代懷才不遇刻苦求學的人的故事
1, "聞雞起舞」,這是東晉著名愛國將領祖逖與劉琨自勉奮發的故事,出自《晉書 祖逖傳》。
2, 立雪程門
程是指宋代理學家程頤。立雪是指學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
這則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3,高鳳流麥
後漢時,南陽有一書生名叫高鳳,他家以種田為生,他卻酷愛讀書,晝夜不停。有一次,妻子下地幹活,讓高鳳在家看護涼曬著的小麥。突然,天降暴雨,而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書。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沖跑了。妻子從趕回來一看,啊呀!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丈夫卻一點也不知,仍沉浸在書中。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後來,人們用「高風流麥」稱贊讀書專致人。
4,臨池學書
古代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他家中的衣服上 都寫上字,然後再到池中洗凈。反復地這樣做,竟然將池中的水都染黑了。他終於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形容人刻苦學習書法。
5,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非常頑皮、不愛讀書。一天,父親與朋友們談到左思時,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小左思看到後非常難過,便暗下決心,刻苦學習。年復一年,左思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他用十年時間潛心研究、精心撰寫的文學巨著《三都賦》受到驚人的好評。人們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紙價大幅度上漲。
6,妙筆生花
李白小時候曾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自己所使用的筆頭上開了一朵鮮艷的花。只見一張張白紙從他的面前飛過,李白極為興奮,抓起這支筆就飛快地寫起來,筆墨落在紙上就變成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後來,李白刻苦學習,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好詩,成為千古流芳的偉大詩人。
7,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大將呂蒙,年青時,因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在吳主孫權的再三勸說下,他學習漢武帝,無論什麼時間,手中總拿著書,有空就讀,並堅持不懈。他終於成為文武雙全的大將軍。人們用「手不釋卷」來形容勤奮讀書。
8,割席分坐
漢朝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坐一張席子上讀書,有達官貴人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仍然靜心讀書,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把席子割斷,兩人分開就坐。管寧後來終於事業有成!
9,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的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10,隔籬偷學
賈逵出生於公元30年,是西漢名家賈誼的第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喜愛讀書。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經常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由於勤奮苦學,最終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
D. 歷史懷才不遇的人的故事100字
1.屈原,眼見楚國上層腐敗,無能為力,憂憤跳江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並死在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誤信屈原有很多壞處,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它從楚國放逐了。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著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麽這麽失意落魄,屈原嘆氣的說:「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嘆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說得很明白了。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劃龍船、包粽子的活動。
2.李廣,鎮守邊疆,勞苦功高,至死未能封侯
李廣,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3.王安石,主張變法,變法失敗,抑鬱而終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宋仁宗(1023-1063)慶歷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第四名(榜眼王珪、探花韓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今江蘇南京),謚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E. 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的故事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F. 想要關於懷才不遇的人的事例及其他的經歷
李賀(790~816)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稱他為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808~809),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後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序。人們出於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生事變,所奏被擱置。 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閑鼓吹》,《摭言》。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像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文獻通考》中說:「宋景文諸公在館,嘗評唐人詩雲:『太白仙才,長吉鬼才。』」《歲寒堂詩話》中說:「李賀有太白之語,而無太白之才。」
G. 古今中外懷才不遇的事例
這樣的人有很多,自然也有很多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雖然有著滿腔熱血,但由於朝廷腐敗,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的詩中更是數不勝數。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宋代詩人陸游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些詩里都有詩人的懷才不遇心情
H. 古代懷才不遇的人有哪些(求五個短故事)
多了多了,你了解的,
大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中晚期.鬱郁不得志.
春秋,孔子回.魯國人.周遊列國而不答被中用.主張仁愛,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
三國,爭論比較大的,魏延.在諸葛亮手下也是鬱郁不得志.
宋朝,岳飛.不多說了吧...
清朝,周培公.因自身為漢人.被康熙排斥.收集中華五千年之地圖殘本.根據自己的走訪.繪出了中國第一張最完全准確的地圖.
I. 屈原懷才不遇的典型故事100字左右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並死在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誤信屈原有很多壞處,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它從楚國放逐了。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著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麽這麽失意落魄,屈原嘆氣的說:「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嘆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說得很明白了。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劃龍船、包粽子的活動。
J. 懷才不遇的事例
這樣的人有很多,自然也有很多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雖然有著滿腔熱血,但由於朝廷腐敗,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的詩中更是數不勝數。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宋代詩人陸游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些詩里都有詩人的懷才不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