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記的故事作文
1. 五年級作文寫史記中的故事
《廉頗藺相如傳》大概可以從藺相如為國家放棄私怨,廉頗有錯就改,負荊請罪
《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廉頗藺相如傳》大概可以從藺相如為國家放棄私怨,廉頗有錯就改,負荊請罪
《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2. 以史記為主題的作文
今天中午,我和媽媽去國商書城買了一本名叫史記的書.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的打開書,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啊!原來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為了寫史記這本書觸怒了漢武帝,進行了官刑的處罰.為了寫完這本書,司馬遷忍辱苟活,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作,終於寫完了這本書.
3. 小學生巜史記》故事大賽的新聞報道的作文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丑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裡,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借著司馬遷在《史記》里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著《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4. 《史記●張儀列傳》有這樣一個故事 作文800字
例文
在我的影集中珍藏著一張照片,那是我小時候照的。照片上的我穿著厚厚的棉衣,正在雪地里打滾呢,全身上下都是雪花,而且一個雪球正好打在我的臉上,活像一個聖誕老人。但我還是非常高興,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我不禁想起一件事來。
那是一個寒冬的早晨,一切都變成了銀裝素裹,路上的行人都穿著厚厚的棉衣,在鋪滿雪的路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淺不同的腳印。我提意去打雪仗,大家一致同意。於是媽媽帶著我和大哥、二哥一起去打雪仗。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田野。舉目四望,只見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白茫茫的一片,一個人也沒有,真是一片好戰場。戰斗開始了,我們兄弟三人都加緊時間製造「武器」——雪球。不一會兒,我們三人的武器就做好了。大哥和二哥先發起了戰爭,只見二哥隱蔽在樹的後面,猛烈地向大哥射擊,大哥也不甘示弱,不但躲過二哥一浪高過一浪的進攻,還發起了反攻。而我則躲在一邊,准備等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來個順手牽羊。大哥畢竟技高一籌,不一會兒,就把二哥打得落花流水,可自己的炮彈也用完了。這時,我才向他們發起進攻,打得他們措手不及,狼狽而逃。這下可惹惱了兩個哥哥,他們聯合起來,向我發起了攻擊。雪球雨點般地向我打來,我躲閃不及,被打得滿身都是雪花。突然,一個大雪球猛地向我砸來,我一個鯉魚打滾,趴在地上。可好景不長,只見二哥沖到我面前,隨手抓起一個雪球向我打來,我急忙向旁邊打滾,可為時以晚,隨著「叭!」的一聲,我成了一個大花臉,「咔嚓」一聲,媽媽按動了照相機的快門,照下了這令人發笑的情景。我們三個又繼續打起來。笑聲、喊聲,久久地回盪在天空中……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幾年了,可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時,我就忍不住笑出聲來。我多麼希望再回到兒時,再和哥哥們打一場雪仗啊!
5. 作文題目我讀史記故事內容是讀書方法
前言一本書像一艘遠行的航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知識海洋;一本書像一位學識淵博的好夥伴,在你遇到難題的時候,它會用知識告訴你如何度過「難關」;一本書像一杯香濃的冰奶茶,在炎炎夏日,讓口乾舌燥的你感受陣陣清涼;一本書像一個裝滿學問和知識的大口袋,在你需要時,你可以隨時來取。(點評:表現形式的獨特也能再眾多文章中脫穎而出。很高興,小作者運用過了「前言」這一方式。把自己對書的看法和書在我心目中的定位表達出來。為下文的情感基調打下伏筆。)以前,我做了錯事,媽媽一般會這樣懲罰我:三個星期內,不準打游戲,把你打游戲的時間都用來看書,10天看一本書,給你兩本書,最後一天寫篇讀後感。那時,一聽到這個消息,我的正常反應是:「媽媽,不打游戲沒問題,就是別讓我看書。」而現在,再收到這張「罰單」,我會興高采烈地跟媽媽說:「好啊,好啊,那多給我幾本書吧!」好像這不是「罰單」,而是給予我的最高獎賞。其實,我從不愛看書到喜歡看書中間只隔了兩天時間。在這兩天里,我學了一篇課文,叫《走遍天下書為侶》。從這篇課文里,我領悟到了很多讀書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對我很有感觸。於是,我也給自己立下了幾條讀書的規矩:一、 讀書時,發現好詞佳句劃出來並盡量背誦下來;二、 不懂的詞或語句立刻去查下,並一一作批註……同學們,我的讀書方法也是從書中悟到的,你的呢?(點評:真實的轉變,實在的領悟。本文雖然在內容上不夠豐滿,但還是寫出了一些自己的真實想法。可見,只要是真實的有感而發,就能喚來讀者的共鳴。)
6. 讀《指鹿為馬》故事一《史記》作文350字
【釋義】秦相趙高故意將鹿說成馬,迫使大臣們承認,對不承認的就暗中加以迫害。比喻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死後,擔任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馬)的宦官趙高,和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串通起來,並且威脅丞相李斯,偽造遺詔,由胡亥繼位,稱為秦二世。
趙高立了大功,被秦二世封為郎中令,成為秦二世最親近的高級官員,但他的職位仍在李斯之下。後來他設計害死李斯,當了丞相。然而他的野心很大,想當皇帝。為了試探大臣們對自己是否服氣,他玩了一個花招。
一天,他把一隻梅花鹿牽到朝堂上,指著它對秦二世說:
「這是臣剛尋找到的一匹駿馬,特獻給陛下。」
秦二世見趙高把鹿說成是馬,不禁笑出聲來說:
「丞相怎麼搞錯了呢?這明明是鹿,卻說它是馬。」
趙高仍面不變色,一本正經地說:
「陛下,這是馬不是鹿,不信可問問大臣們,它究竟是馬還是鹿?」
說罷,他用威嚇的眼光掃視了一下大臣,想迫使大家承認。
秦二世讓大臣都來瞧瞧,並問他們它是什麼。大臣們看後,有的默不出聲,有的為了討好趙高,順著他說它是馬;也有的人不願說假話,實事求是,指出它是鹿。
事後,趙高暗中對不承認是馬的大臣加以迫害,將他們投人監獄。此後,大臣們對他更畏懼了。
讀《指鹿為馬》有感今天我讀了《指鹿為馬》很有感受,這篇文章非常有名,是史記中的一篇歷史文章。事情是這樣的:秦二世上任時,臣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但趙高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這時他想出一個辦法,想看看自己的威信有多高,同時摸清那些是敢於反對他的人。於是,有一天上朝的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頭鹿獻給秦二世說是馬,秦二世看得清清楚楚是一頭鹿,於是說不是馬是鹿,趙高並問上朝的大臣是鹿還是馬,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低頭不語,而一些正直的人說是鹿不上馬,一些平日跟趙高的奸臣都說是鹿,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人全部殺掉,篡奪了皇位。
讀了這個故事我非常痛恨趙高,他為了奪到皇位,不是像正直的大臣公平的爭奪,而是使奸造反,黑白顛倒,混淆是非,反襯出秦二世的昏庸和腐敗。我們不應該學習趙高的卑鄙行為,而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人報答祖國。
7. 有關《史記列傳》中的人物故事作文
一個歷史人物給我的啟示
在上下5000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有過無數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他們或是力挽危局而名揚天下,或是馳騁疆場使婦孺皆知。有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他才華橫溢,叱吒風雲,卻成為後世笑罵的人物。
他就是長篇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論本領,他曾「羽扇綸巾」,於「談笑間」使「檣櫓灰飛煙滅」,直殺得驕橫一世的曹家軍馬望風而逃;論地位,他年紀輕輕就身掛帥印,執掌六郡兵權,可謂炙手可熱;論功績,由他指揮的赤壁大戰,不但保全江東土地不遭塗炭,更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是這樣一位功高爵顯的風流人物,卻因無法克服嫉妒這一自身的缺點,而遭世人唾罵。出於嫉妒,他曾數次謀害才能高過自己的諸葛亮,數次鬥智失敗後,他帶著「既生瑜,何生亮」的惱恨慘然奔赴黃泉,也就成了「三氣周瑜」中那個可憎的反面角色了。
也許有人會問,這段故事已流傳很多年了,現在又舊事重提,意欲何為呢?其實,周瑜這個歷史人物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深刻的啟示:嫉妒是人生之大敵。
不是嗎?曹操出於嫉妒殺害楊修留千載罵名;李自成出於嫉妒處斬李岩而使事業半路夭折……歷史上無數慘劇都有力證實了這一觀點。
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就說明了這一道理。對強者產生羨慕,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問題在於如何把握這種情緒,是讓它成為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還是惡性發展演變為嫉妒?如果是後者,那麼,無疑,它將成為你進步的障礙,甚至使你毀滅。
記得上小學時,班上有一對好朋友,成績都很好。在評選三好學生時,一個被評上了,另一個沒有評上。於是乎,嫉妒使他們的友誼宣告終結。沒有評上的那位同學妒火中燒,不但不認真考慮自己落選的原因,反而整天挖空心思挑好朋友的毛病,結果,精力分散,成績日漸下降,最後考中學時,只落得個等待分配的境地。
嫉妒,這一從封建社會就流傳至今的頑疾,侵蝕著不少人的思想,危害了我們的工作。據雜志載,某科研單位的一位領導,深受此病毒害。他扣壓了一名下屬的研究成果報告,而使我國痛失獲得某項國際專利的機會,足見此症危害之大。
目前,國家發展大業正到了關鍵時刻,徹底根除存於我們某些人腦中的嫉妒顯得尤為重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牢記歷史教訓,摒棄「周瑜」式的人物,只有這樣,才更有利於國家大業的振興。
8. 史記故事中,哪個人物你印象最深寫一篇作文
李廣受家庭熏陶,年青時即精通騎射,「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後來,「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文帝的這幾句話,常常令後人感慨不已,以為李將軍真的生不逢時,每每在詞章中驅使。如司馬貞《索隱述贊》雲:「嚋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陸游《贈劉改之》:「李廣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又如劉克庄《沁園春·夢孚若》:「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都以為李將軍有封萬戶侯,甚而比肩張良、韓信等漢初諸將之才具,實則大謬不然。李廣既無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將之策,又無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大將之才。
綜觀自言「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的李廣實在是是少有勝仗,有的只是個人驍勇的戰例和事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但卻並無大的戰功。
有的只是個人神勇之事。如廣為後世傳頌的「將軍夜引弓,沒鏃石林中」:「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再如《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詳寫的李廣救中貴人一事: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礶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卧。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人們常常贊頌李廣率百騎從匈奴數千騎眼皮底下脫險的急智。實際上,李廣身為一軍之將,竟然置大軍於不顧,率百騎為追殺三名匈奴軍而遭大敵,險些被擒殺,本身就是大不智。而「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則更可見李廣帶兵治軍的疏怠。《李將軍列傳》中比較了李廣與當時另一名將程不識的治軍之異: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李廣治軍「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從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僅僅憑著「遠斥候」才「未嘗遇害」。程不識則治軍嚴整。這個比較,司馬遷當然不是想說李廣治軍之疏怠,而是想說明李廣治軍的別具一格,想通過訴說李廣與士卒同甘共苦,不擺長官威風,「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來說明李廣愛護和體恤士卒。然而,實際上正因為李廣治軍不嚴,防範不嚴,計劃不周,使軍隊成了一批「烏合之眾」。雖然士卒也甘願為之死戰,但無疑長此一來軍隊整體戰鬥力大為削弱,容易被敵人襲破。程不識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正中李廣帶兵之弊。偏偏李廣又「自負其能」,往往欲憑借個人的驍勇善戰,希冀以少勝多,終於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大敗於雁門關外:
《史記·李將軍列傳》載:
其後四歲,按,時在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於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卧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弛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後人讀到此處,不僅不怪李廣之破敵不力,反而盛賞李廣之逃險有勇有智。殊不知,這些正表現了李廣僅有匹夫之勇,實無揮師千萬、攻城破敵的將才。打個比方,某造紙廠因平時疏於管理,發生火災,廠里領導積極組織救火,盡量地減少損失。而輿論也大力宣傳該廠領導組織救火,盡力減少損失的「英雄」事跡。反而無人追究這種火災本是平時疏於管理造成的,本是可以避免的。本來是他的失職,反倒成全他的英雄之名了。李廣上郡救中貴人事、雁門被擒佯死逃生事,均類乎此。讀者沉於司馬遷的同情感慨筆意中,而忘卻了主人公實實在在的面貌,千百年來的嘆李贊李之作大概亦系因於此了。
9. 在史記中挑選一個小故事寫成350字的作文
我在洛陽城裡已住了三、四年,白發蒼蒼,我的家人不知怎樣?是否還活在世上?讓我忐忑不安。 夜晚,我來到窗前,一輪皎潔的月亮灑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鄉的親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淚。這眼淚是思鄉的淚。這時,突然樹上的葉子飄落了下來,秋風又把葉子卷了起來。哎…… 我來到書房,想寫封信給家人,可是不知從何說起,要說的話太多了……過了好長時間,終於把信寫好了,便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清晨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細綢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騎著馬奔到驛站門口,「哦!原來你是專門為人捎信的。」他說:「是。」我便把信慎重遞給他,他要走的時候,我再次把信拿起來看看有沒有什麼忘寫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給要走的人。我囑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這封信送給我的家人。讓他們知道我還在這里,要過兩、三年才能回去。 望著遠去的他,滾燙的熱淚迷濛了我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