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島故事內容簡介400字
A. 求《神秘島》讀後感400字
讀《神秘島》有感
在假期,我閑著無聊,便隨手拿起一本書看了起來,起初我覺得很無聊,後來故事情節越來越扣人心弦。神秘島是儒勒凡爾納的著名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的最後一部。
股市的大概內容是: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有五個人被圍困在南軍城的北方人,他們分別是工程師塞勒斯史密斯,記者吉丁史佩萊,黑人納布,水手潘克羅夫和赫伯特。他們在偶然間用氣球逃走了,它們落在太平洋的一個荒島上,但是他們並沒有灰心,他們團結互助,克服重重困難。從赤手空拳一直到製造出陶器、火葯、玻璃、電報機………然後他們有就起了一個在另一荒島上獨居了12年的罪犯,使他恢復人性,成為他們中間可靠忠實的夥伴。
在他們在荒島上居住的第二年,突然他們在照相時發現在海平面上有一個黑點擦不掉,用放大鏡一看原來是一艘船,海盜船。居民們給予還擊,但是就在居民們打得火熱時海盜船卻炸了。在這幾個遇難者度過的歲月里,每當他們遇到險情時,似乎總有一個神秘人在援助他們。當赫伯特被盜上殘存的海盜打中時,由於沒有退燒用的葯品,赫伯特即將死亡時,又突然在窗檯上出現了退燒葯使他恢復健康。
原來這個神秘人就是尼摩船長,他駕駛者潛水艇幾次救過他們的命。
最後荒道由於火山爆發而即將毀滅時,鄧肯號出現了並救了他們的命,帶他們回到了祖國。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團結就是力量,他們已集體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難,終於迎來了幸福生活。他們碰到遇難人即時援救救並挽回了他的人性,成為他們中間可靠忠實的夥伴,,體現了他們的愛心。雖然他們在島上什麼也不缺,但他們仍然想回國,更體現了他們的愛國心。他們團結互助,遇到困難毫不畏懼,有愛心,時刻想著自己的祖國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B. 海底兩萬里讀書筆記(400字左右)
《海底兩復萬里》是凡樂納的三部曲制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第三部是《神秘島》),主要講述諾第留斯號潛艇的故事。
1866年,有人以為在海上見到了一條獨角鯨,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最後發現那是一艘名為諾第留斯號的潛艇,並且帶著僕人康塞爾和一個捕鯨手,跟隨尼摩船長乘坐這艘潛艇在海底做了兩萬里的環球探險旅行。
尼摩是個不明國藉的神秘人物,他在荒鳥上秘密建造的這艘潛艇不僅異常堅固,而且結構巧妙,能夠利用海洋來提供能源。阿龍納斯通過一系列奇怪的事情,終於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長仍與大陸保持著聯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萬金銀來支援陸地上人們的正義戰爭。
《海底兩萬里》描繪的是人們在大海里的種種驚險奇遇。潛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凡爾納筆下的人物都是品質高尚獻身科學的人,是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的人。而且,他的小說由於具有科學依據而令人信服,因而不但能夠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且更能啟發同學們思考,使我們大膽地幻想未來的遠景。
C. 神秘島梗概不少於450字
南北戰爭的時候,有五個被圍困在南軍城中的北方人趁著氣球逃脫了。中途被風暴吹落在太平洋中荒島上,但他們並未灰心失望,而是團結互助,以集體的智慧和勞動,克服了重重困難,建立起幸福的生活。他們製造出生活用具並在一次意外中馴化了一隻黑猩猩,還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島獨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使他恢復了人性,成為他們的忠實的夥伴。他們憑借智慧與神秘人尼摩船長的幫助下,打敗了一群窮凶惡極的海盜,最終返回祖國。
D. 海底兩萬里的讀書筆記400字 5篇
1 《海底兩萬里》讀書筆記
作者的驚人之處不但只是他寫的誇張,動人而富有科學意義的小說,更驚人的是他在書中所寫的故事,盡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足為奇,但是在凡爾納的時代,人們還沒有發明可以在水下遨遊的潛水艇,甚至連電燈都還沒有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鸚鵡螺號潛水艇,並在小說發表25年後,人們製造出的真實的潛水艇,與小說描寫的大同小異,這是怎樣的預見力,所以說凡爾納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學為依據。他的許多作品中所描繪的科學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膽新奇,並以其逼真、生動、美麗如畫令人讀來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節驚險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結局出人意料。所有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恆的魅力。
《海底兩萬里》寫於一八七0年,是凡爾納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第三部是《神秘島》。這部作品敘述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洋深處旅行的故事。這事發生在一八六六年,當時海上發現了一隻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請參加追捕,在追捕過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實這怪物並非什麼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船。潛水船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歷了擱淺、土人圍攻、同鯊魚搏鬥、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最後,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於世。書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長是一個帶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據自己的設計建造了潛水船,潛航在海底進行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但這好像又不是他這種孤獨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開他的敵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尋自由,又對自己孤獨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這個神秘人物的謎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開。這部作品集中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所有特點。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於一爐。作者獨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讀者推入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又帶進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致入微的細節刻畫交替出現。讀來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就這樣,我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開始和書中的主人翁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乘坐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鸚鵡螺號的主人尼摩船長是個性格陰郁,知識淵博的人,他們一道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沒城市亞特蘭蒂斯,這個擁有與希臘相當的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鸚鵡螺號從日本海出發,進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後到達印度洋,經過紅海和阿拉伯隧道,來到地中海。潛艇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沿著非洲海岸,徑直奔向南極地區。然後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隨暖流來到北海,最後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渦中。在將近十個月的海底旅程中,鸚鵡螺號以平均每小時十二公里的航速,緩緩行駛。我覺得我自己也隨著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了海底變幻無窮的奇景異觀。整個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獵,參觀海底森林,探訪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寶,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與大蜘蛛、鯊魚、章魚、博斗,反擊土著人的圍攻等等。書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學,文化和地理,地質學。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對尼摩船長出類拔萃的才華與學識的欽佩。但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還同時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重視防止被壞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為;提出要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這些至今仍然熱門的環保話題,早已在兩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籲,可見留下有關人類正義更深層次的思考,才是此書讓讀者感受豐富多採的歷險和涉取傳神知識後,啟發我們以心靈更大的收獲。
小說從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去各國海輪,攪得人心惶惶開始,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旋渦吞噬為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這本書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過程中我和尼摩船長以及遊客們都可以說是隨著事情發展,而有所變化,有時惶恐不安,有時輕松愉快。這本書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完全自然的知識啟迪,雖然書中講述了不少有關海洋的知識,例如紅海一名是源於海中的一種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顏色像血一樣紅。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在讀者接受起來十分刻意或困難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罷了,這使人們對因景而生的各種想法和收獲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並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說都像《海底兩萬里》一樣富有強烈的可讀性,它作為一本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遠見加博學累積成的小說,不但為對海底知識了解不詳盡的讀者解讀了他們的旅程,更讓後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與文明。整部小說動用大量篇幅,不厭其煩地介紹諸如海流、魚類、貝類、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環系統、珍珠生產等科學知識,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啟蒙小說。
備註:小說中的長度單位「里」是法國歷史上的古里,長度因省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還有古驛里、古陸里和古海里之分。阿羅納克斯教授在書中用的是古陸里,一古陸里大約等於四公里,因此,海底兩萬里就是能夠繞地球兩圈的八萬公里。
凡爾納在作品是我所十分喜愛的。之前看過他寫的《神秘島》,給我的感覺十分震撼。他描寫的場景和人物的生活真可以用「栩栩如生」來形容,誰能想到這是純粹的科幻小說呢?《海底兩萬里》是他的三部曲第二部,風格和我兒時看的《神秘島》非常相象。這本科幻小說講述的故事真可謂是大膽至極。凡爾納以第一人稱寫了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和僕人康賽爾、加拿大人尼德·蘭誤進「鸚鵡螺」號後的種種經歷。盡管凡爾納沒有下過海,但是在他的文章里絲毫看不見虛偽的痕跡,反而真實又驚險的冒險會讓人喘不過氣來。
凡爾納是個聰明的人,也許有人說他是賣弄知識,可他的確是很富有智慧地將許多科學知識結合到了文中,細細看來竟然涉及了許多領域。比如生物學、氣象學、物理學、化學等等。由此可見,他能把海底世界寫得如此生動和美麗也是不足為奇的了。
我很喜歡和佩服《海底兩萬里》的原因是它有眾多的知音。現在的中小學生都很前衛,不太喜歡看傳統的名著,也包括我,對於語文新課標推薦的小說、古文我不僅都不喜歡,而且是有點厭惡情緒的。這些所謂的名家之筆在我看來是無聊之至,有很多語句是前後不通,大有賣弄文采之嫌。可是《海底兩萬里》不一樣,它雖然是語文新課標的推薦書目,又是一部本身非常棒的作品。它的風格可以跟當代風靡全球的《冒險小虎隊》、《雞皮疙瘩》書系想媲美。一本寫於八十年代的外國作品等在當代仍然有那麼多的知音,這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
撇開別的不談,就來說說內容情節吧!開頭小說就讓我走進了它所描述的世界,什麼飛逝的巨礁啊、巨大的怪物啊,都讓我看了刺激不已。法國人阿龍納斯、康塞爾及捕鯨手尼德·蘭進入神秘的「鸚鵡螺」號之後,和尼摩船長一起在海底作類似的環球旅行。海底的世界非常美妙,我記得「海底森林」那一章,雖然沒有真正的樹木,但是海里柔軟的珊瑚礁讓我極為享受,閉上眼睛似乎也能看見那飄動的海底生物。而文章也不失驚險,其中在南極被困冰下的缺氧經歷寫得最為精彩。幾個人在海底無法呼吸到新鮮的氧氣,對缺氧症狀的描寫讓我都不禁感到難受,開始大口大口地呼吸氧氣,也讓我由衷感嘆:人能活著,真好!
雖然文章的結尾讓我有些恍惚,但我是真地沉浸在這部優秀的作品中了。其實我覺得文章中的人沒有明顯的好壞之分,包括尼摩船長。尼摩船長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自己隱瞞了全世界造成了性能非凡的「鸚鵡螺」號,並和著那麼多忠心耿耿的水手們在海底探險,這並非是常人能夠完成的。也許他的思想有些扭曲,他的做法有些偏激,他的行為是在逃避。但是他仍然是位勇士,是位尊重大自然的勇士。他的消失也是凄美的,讓我看後感覺鼻子也是酸酸的。
無論如何,這次在書中的勇敢者的探險讓我深深熱愛上了浩瀚的海洋,讓我更加明白了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我現在在大連上大學,對海洋的感情就更深了~!
E. 神秘島故事梗概
故事敘述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幾個被困在南軍中的北方人,中途被風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個荒島上,他們團結互助,建立起幸福的生活。
有一次,一群海盜來到了這個島,並發現了他們的存在,最後他們憑借智慧與神秘人的幫助打敗了海盜。
這些荒島上的遇難者雖然什麼也不缺,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返回祖國的努力。最後,在一次火山爆發中,這幾個人都險些喪命,直到格蘭特船長的兒子羅伯特所指揮的「鄧肯號」經過那裡,才將他們搭救。
回到美國之後,這幾個「島民」又重新開始他們在島上建立的事業。
(5)神秘島故事內容簡介400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儒勒·凡爾納三部曲前兩部(《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的完成為《神秘島》的創作提供了情節的線索。
作品創作時間(1873-1874年)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年)成立初期,故事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以五個落難的北方人的故事來表達人文主義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
小說將現實和幻想結合起來,情節跌宕起伏,充滿了對奇異多姿的自然界的描寫,並且把各種知識融會到驚心動魄的故事之中。
作品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深信人類無窮的創造力和科學的巨大力量將使人類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
F. 神秘島讀後感400字50%感想
時間過得飛快,很快一個學期的課程就結束了,暑假來臨了。在暑假裡,我讀了老師給我推薦的好書。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百多年前,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亞米契斯創作的。
這本書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每月例話」裡面的《馬里奧的微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記述了一個十二三歲的義大利少年馬里奧乘上了一艘開往馬爾他島的巨輪。在船上,馬里奧結識了一個好同伴,這個女孩子跟馬里奧年齡差不多,只不過個子比馬里奧高了一點兒。經過聊天,馬里奧知道,原來這個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樣都失去了父母,是來投奔親人的。深夜,可怕的風暴來了,甲板的東西都被捲走了,船底也經受不住風暴,破了,水洶涌的灌了進來,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們都驚慌失措,跑到甲板上號啕大哭起來。
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備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經坐滿了人。只夠再容納一個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馬里奧都十分想下去。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眼看小艇離船越來越遠,馬里奧把機會讓給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將沉沒,但馬里奧面對死亡反而從容鎮定,十分開心。
我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十分感動,我想我們大家都應該學習少年馬里奧,學習馬里奧舍己為人甘犧牲,面對危險十分鎮定,十分堅強的品質。
G. 誰能給我三段凡爾納《神秘島的精彩片段要400字左右
第一段: 四個遇難的人一動也不動地站在那裡,互相不安地觀望著。赫伯特首先打破了沉默:「史佩萊先生,你是怞煙的,平時老是帶著火柴,大概你沒仔細找,再找找看,能有一根就行了!」
通訊記者又在褲子、大衣和坎肩的口袋裡搜尋了一遍,沒有想到竟在坎肩的里層摸到一根小木棒。潘克洛夫不禁大喜過望,他隔著襯里捏著它,但是拿不出來。假如這真是火柴,那麼這就是唯一的一根,必須非常小心,千萬不能碰掉火柴頭。 「讓我試試看,好嗎?」孩子說。於是他靈巧地把小木棒拿了出來,並沒有把它弄斷,這根火柴本身雖然不值一文錢,但是對這些可憐的人說起來,卻是非常寶貴的。這根火柴還沒有用過。
「哈哈!」潘克洛夫喊道,「有一根就跟有一整船火柴一樣!」
他拿著火柴,領著他的同伴們,往洞里走去。
在有人居住的地方,這樣的火柴被隨意浪費的太多了,那值不了多少錢;但是這一根在使用的時候,卻必須極度小心。
水手首先確定它是乾燥的,然後說:「必須預備好引火紙。」
史佩萊猶豫了一下,然後從筆記本上撕來,說:「拿去。」
潘克洛夫從通訊記者手裡把紙接過來,跪在柴堆前面,架起木柴,下面墊了一些枯草、樹葉和乾燥的地苔,這樣使空氣流通,就容易把乾柴點著了。
於是潘克洛夫把紙捲成一個圓錐形筒,象在有風的地方吸煙似的,把紙筒插到地苔里去。然後他撿了一小塊粗糙的石頭,仔細地擦了擦,他屏住氣,心頭亂跳,輕輕地在石頭上劃火柴,劃了一下沒有劃著。原來潘克洛夫怕碰掉火柴頭,不敢使勁。
「不成,我幹不了這個活,」他說,「我的手直發抖,火柴劃不著。不行,我不幹了!」於是他站起來,要赫伯特代替他。
的確,這孩子有生以來也沒有這么緊張過。當日普羅米修斯上天偷火的時候也不會比他更緊張。然而,他並沒有猶豫,拿起火柴來就劃。
火柴哧的一聲響,接著就燃起一小團藍色的火苗,冒出一股嗆人的煙來。赫伯特不慌不忙地使火柴向下傾斜,這樣它就著得更旺了。然後他把火柴放在紙筒里,幾秒鍾以後,紙筒和地苔都點著了。
水手用嘴使勁吹氣,一分鍾以後,乾柴發出爆炸的聲音,一堆熊熊的烈火在黑暗中燃燒起來了。
「謝天謝地!」潘克洛夫站起身來喊道,「我從來也沒有這樣緊張過!」
平板石構成一個極妙的火爐。爐里的煙很容易地通到狹縫外邊去,煙囪拔著火,不一會兒,「石窟」里就溫暖舒適了。
現在他們必須十分小心不讓篝火熄滅,永遠要留一些紅火炭。他們有大量的木柴,而且隨時可以補充新的燃料,因此只要隨時注意就行了。
潘克洛夫首先就想利用爐火做一頓比生蛤蜊富於營養的晚餐。赫伯特拿了兩打蛋來。通訊記者倚在一個角落裡,一言不發地瞧著他們做飯。他腦子里旋繞著三個問題。賽勒斯還活著嗎?要是還活著,那麼他在什麼地方呢?如果沒有摔死,怎麼他沒有想法子表示他還在這兒呢?這時納布在海灘上獨自徘徊。他簡直象丟了魂似的。
潘克洛夫知道五十種做蛋的方法,但是這一回卻不能由他任意選擇了,他只能把蛋燜在火灰里。五六分鍾以後飯就做得了,水手把通訊記者喊過來吃他的那一份晚餐。這就是遇難的人在這無名的海岸上吃到的第一頓美味。燜蛋非常好吃,加上蛋里含有人們不可缺少的各種養料,於是這些可憐的人感到心滿意足,吃了以後也覺得有精神了。要是吃一頓團圓飯該多好啊!如果從里士滿逃出來的五個人一個也不少,都坐在「石窟」的干沙地上,圍在噼啪作響的旺盛的篝火前,他們會怎樣感謝上蒼啊!然而他們一致公認的領袖,最博學多才的賽勒斯-史密斯竟失蹤了!他死後連個墳地也沒有。
第二段: 將近三點鍾的時候,樹林間又飛來了另外一群鳥,它們在林中的杜松上啄食芳香的松子。突然森林裡傳出喇叭似的一陣長鳴。這種奇怪而響亮的鳴叫是由美國常見的一種帶頸羽的松雞發出來的。他們很快就看到好幾對,這些松雞有著鮮艷的栗色羽毛,中間點綴著深褐色的斑點,尾巴的顏色也是一樣。有幾只松雞脖子上有兩片象翅膀似的肉瓣,赫怕特認得這是公的。這種鶉雞類的動物大小跟普通雞差不多,而肉味卻比筍雞還要鮮美,潘克洛夫打定主意至少要捉一隻。然而要想捉到它們卻很困難,因為這種松雞不容易接近。試了幾次,一隻也沒有捉到,只是把它們嚇得一陣亂飛。於是水手對赫伯特說:
「既然它們會飛,逮不著它們,我們就只好用繩子來釣了。」
「象釣魚似的釣松雞嗎?」赫伯特聽了這個提議以後,驚訝地喊道。
「是的。」潘克洛夫一本正經地回答說。他已經在草叢里發現了六個松雞窩,每個窩里有三四個蛋。水手十分小心地不把雞窩弄壞,他知道松雞一定會回來的。他就打算在這些窩的旁邊布置繩索——不是圈套,而是真正的釣絲。他把赫伯特帶到離雞窩幾步遠的地方,在那裡小心地安排了一套奇特的裝置,這只有依薩克-華爾頓的門徒才會使用。赫伯特很感興趣地看著他工作,但是還不大相信他能成功。釣絲是用細爬藤接起來的,每根長十五到二十英尺,潘克洛夫從一棵矮小的刺槐上把粗大結實的倒刺扳下來,綁在爬藤的一頭當作鉤子。把在地面上爬動的大紅毛蟲當做釣餌。
安排完畢,潘克洛夫悄悄地從深草里走過去,把繩子帶鉤的一端放在雞窩附近,然後拿著繩子的另一端走回原處,和赫伯特一起藏在一棵大樹後面,他們耐心地在那裡等待著。必須說明,赫伯特覺得潘克洛夫的這個發明是不見得能夠成功的。
整整過了半個鍾頭,還沒有動靜,又過了一會,果然不出水手所料,有好幾對松雞回到窩里來了。它們一面走,一面在地上找東西吃,毫不懷疑附近有獵人,原來獵人考慮得周密,躲到下風去了。
這時赫伯特覺得非常有趣,他屏住了氣。潘克洛夫瞪著兩眼,張著大嘴,撅著嘴唇,好象正要吃松雞肉似的,幾乎連氣也不敢出。
這時候,松雞在鉤子附近走來走去,絲毫沒有注意地上的釣餌。於是潘克洛夫輕輕地拉了幾下繩子,釣餌微微一動,蟲子就好象還活著似的。
水手心裡顯然比釣魚的人著急得多,因為釣魚的人看不見水裡的魚。繩子一動,松雞就被吸引過來了,它們用嘴啄食鉤子上的食餌。幾乎是同時,有三隻貪吃的松雞,連蟲帶鉤地把食餌吞了下去。潘克洛夫敏捷地把繩子巧妙地一抖,三隻松雞撲著翅膀被鉤住了。
「哈哈!」他一面喊,一面向野禽跑去,馬上把它們捉住。
赫伯特高興得直鼓掌,他還是第一次看見用繩子釣鳥,但是水手卻很謙虛地說,這在他已經不是創舉了,而且發明的榮譽也不屬於他。
第三段: 冬季來臨了,這里的六月相當於北半球的十二月,當前的大事就是做又暖和又結實的衣服。
他們已經把畜欄里摩弗侖羊的毛剪下來了,現在需要把這些寶貴的紡織原料織成毛料。
賽勒斯-史密斯既沒有刷毛機、梳毛機、磨光機、綳架、絞絲機和紡織機,又沒有自動紡車和織布機,因此只好採用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來代替紡織工序。他打算利用羊毛纖維的特點——在強大的壓力下,這種毛質纖維會粘在一起——用簡單的方法製造毛氈。氈的製造過程非常簡易,羊毛壓縮得愈緊,就愈能保暖。摩弗侖羊的毛很短,用來制氈非常合適。
工程師在夥伴們的協助下,——潘克洛夫只好再度把造船工作擱在一旁——開始了准備工序,這道工序的目的就是清除滲透在羊毛里的脂肪和油質,也就是獸脂。清潔工序是這樣躁作的:先把羊毛放在盛滿水的大桶里,保持著70度的溫度,浸了二十四小時以後,再拿出來在小蘇打溶液里徹底洗清,等它擠干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壓榨了,也就是說,可以用來生產出一種結實的毛料了,這種毛料當然是粗糙的,拿到歐美的工業中心去不值一文,可是在林肯島的市場上,它卻非常受人重視。
這種製造毛料的方法,一定在很早以前就有人使用了,事實上,最原始的毛料就是用現在史密斯打算採用的方法製造出來的。在製造壓榨羊毛的機器時,史密斯又施展了工程師的本領;他知道應該怎樣巧妙地利用海灘上瀑布的機械動力——這種動力直到目前還沒有人利用過——來發動一台水力壓榨機。
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了。把羊毛放在凹槽中間,用沉重的木槌不斷交替地捶擊,這就是他們要做的機器。幾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採用這種機器,直到後來發明了壓滾,人們才開始不再捶打,而採用了有規律的壓滾方法。
這項工作在賽勒斯-史密斯正確的指示下,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他們事先把羊毛用肥皂水浸過,一方面便於交織、壓榨和使羊毛柔軟,另一方面又可以免得羊毛在捶擊以後會收縮,等羊毛從壓榨機里出來之後,就成為厚氈了。羊毛原材料本來很粗糙,由於交織的細密,結果製成的毛料不但適合做衣服,又適合做被毯。當然,這既不是美麗諾呢、細毛呢、開斯米、花毛呢、紡綢、緞子、絲毛呢、駝絨、呢子,也不是法蘭絨。這是「林肯氈」,林肯島上的一種工業品。居民們現在有溫暖的衣服和很厚的被子,他們可以毫無顧慮地迎接1866-1867年的冬天了。
卡努努在線閱讀: http://book.kanunu.org/files/sf/201102/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