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寶盆的故事
⑴ 聚寶盆的背景故事
巨富沈萬三助太祖築都城,但結局卻被發配雲南充軍。姑不論個中緣由,沈萬三的暴富,民間傳說是由於他救了許多青蛙的命而得到了聚寶盆。
在中國,特別是江南漢民族只中的民俗,聚寶盆即為鎮宅之寶,是財富的象徵。國有國寶,家有家寶。直到現在,當人們有了錢時還是想買一件值錢的東西,作為鎮宅之寶。「聚寶」即是善於斂財,往往是跟勤儉持家或者勤儉節約聯系在一起的,只有這樣才能使財富生生不息。「聚寶盆」也是這種品德的象徵。誰不想日進斗金?但既是高回報,自然有高風險。究竟投多少本金,這本身就是個博弈。
⑵ 高分徵集沈萬三的聚寶盆的故事
沈萬三本來的名字叫沈富,浙江南潯人。自小上過私塾,讀過《四書》、《五經》,長得蠻機智聰明。他父親沈佑靠捏粉玩具為生,挑副小擔頭穿街走巷,平時省吃儉用,積得一些錢財,在南潯買了幾間房子和幾畝土地,種田兼經商。家裡缺少人手,沈萬三停學幫助父親看店,打打算盤記記賬,年紀青青早出道,成了一個很能理財的生意人。
有一年新繭上市,沈佑收購到幾十擔新繭,就差沈萬三帶了個伙計到盛澤去轉手導買,想賺一筆錢。
盛澤是著名絲綢產地,人口很多,集市繁華。鎮上有好幾家妓院,一到晚上便開出一條條張燈結綵的畫舫綵船,為那些買繭客商夜裡享樂提供方便,上船來吃花酒、聽曲子、擲骰子,或者擁抱著花枝招展的妓女,在內艙宿花眠柳。涉世未深的沈萬三,被龜奴拉到綵船上吃酒賭博,一夜工夫,賣繭得來的銀子輸得精光。
沈萬三身無分文回到南潯。伙計一見沈佑,就一五一十講了原由。沈佑氣得鬍子發豎,將沈萬三捆綁痛打,逐出家門。沈萬三就此落難,到處流浪乞討度日。臨近年關,他來到崑山千燈鎮,這時家家戶戶都宰雞宰羊忙著過年。他走近一戶人家,還沒開口要飯,忽然門開了,從裡面扔出一堆雞毛來,正落在腳跟前。沈萬三一看,不能吃,不能賣,氣得要命。可是,一大把色彩艷麗的公雞毛吸引了他,他猛然想起了父親早先的手藝行當,用公雞毛也可以製作玩具的。於是,他就收拾起雞毛,並用泥土來代替小粉(汰麵筋濾出來的麵粉),心靈手巧地製作出了幾件泥雀雞,一下就被孩子們買走了。
沈萬三有了活命的辦法,就在千燈制賣泥玩具度日。三春的一天,沈萬三到鎮外的一個泥塘邊挖泥,發現有個農民在捕捉青蛙。他上前勸阻說:「青蛙是保護莊稼的神物,不可隨意捕殺,趕快放掉吧。」
這個農民瞪了他一眼說:「我懂!可是眼下青黃不接,家中斷吃缺喝,只好捕殺青蛙賣了過活。」
沈萬三掏出了一把賣泥玩具得來的錢,交給農民說:「這些青蛙就賣給我吧!」
農民接過錢,把一串青蛙交給了沈萬三,當即被他全部放回池塘。
當天晚上,沈萬三夢見幾個青衣人向他作揖說:「謝謝你救了我等性命,日後定當報答大恩大德。」
過了幾天,沈萬三到湯家濱賣泥玩具,看見個老人扳罾網,扳來扳去,網網落空。沈萬三覺得奇怪,上前說:「老阿爹,我來試試看。」他手氣好,扳了三次,次次有魚。可是,第四次卻扳到了一隻泥瓦盆,盆里還有幾只青蛙,「呱呱」地叫個不停。他將罾網往外一透,連盆帶蛙拋入水中。第五罾扳起來,誰知網里還是老樣子:一隻泥瓦盆,盆里幾只青蛙,「呱呱」叫。他又扳了一罾。結果仍然是一隻泥瓦盆,和幾只鳴叫不停的青蛙。
老人開口了:「把盆留下來,做個鴨食盆。」
沈萬三把泥瓦盆撈起來,交給了老人,告辭離開。
老人住在一條破魚船上,身邊有一個十八歲的孫女張秀英一起生活。孫女按照老阿爹的吩咐,抓了幾把穀子放進泥瓦盆喂鴨。。誰知鴨子還沒有吃,盆里的穀子一下變得滿滿的,越變越多,淌了一船艄。秀英驚慌得要趕緊喊老阿爹過來看個究竟。
老人從谷堆里取出泥瓦盆,端詳了好久,看不出個子丑寅卯。這當兒正好沈萬三賣完泥玩具路過這里,老人一眼認出了他,捧著泥瓦盆上岸攔住說:「小夥子,怪了怪了,穀子放到盆里怎麼會變多呢?」
沈萬三反問:「這是真的嗎?」
老人把泥瓦盆放到地上說:「不妨再試一試。」
沈萬三隨手將賣掉泥玩具得來的幾枚銅錢放進盆里。一眨眼,泥瓦盆變出了滿滿一盆銅錢。沈萬三。老人和秀英頓時看得發呆,異口同聲說:「我的天哪,這是個聚寶盆哇!」
有了聚寶盆,三口子也就變了一家人。老人見沈萬三眉清目秀,聰明勤快,就招他做了孫婿。一家子守口如瓶,用金子、銀子放在聚寶盆里,變得金銀實在沒處藏了。有道是:家有黃金外有秤,瞞得了初一,瞞不了十五。傳出去不太平。於是商量著尋找一個不為外界注意的地方,隱居起來過幸福生活。
主意拿定,三人載著一船金銀,沿著吳淞江往南搖呀搖,經過幾番選擇,來到周庄鎮東垞村,發覺這里偏僻,交通閉塞,簡直與世隔絕,就此定居下來。
⑶ 聚寶盆是什麼意思
聚寶盆指民間傳說中裝有金銀珠寶而且取之不盡的盆兒,比喻資源豐富的地版方。
聚寶盆,形狀為凹形,如碗權如兜,招財聚氣,生旺家宅風水。故聚寶盆內可放硬幣、銅錢、元寶、護身符等吉祥物品。比較常見的聚寶盆有水晶洞聚寶盆、玉石聚寶盆、銅器聚寶盆和一些聚寶盆的組合,如金蟾聚寶盆、貔貅聚寶盆陣等。
拓展資料
聚寶盆吉祥的寓意:
我國傳統吉祥物的器物一類,大多都是現實中實際存在的物什,如瓶、鏡、笙、磬、錢、笏等。然而就如同動物、植物一類吉祥物中有觀念創造的產物一樣,器物一類也有現實中並不存在而臆造的,聚寶盆就是典型的一個。
聚寶盆是傳說中的能聚生寶物的盆子。這里所說的「聚生」,是說只要在聚寶盆里下了「種」,它就能結出「籽」來,而且這籽生生不息、取之不竭,只要盆里還有一粒種子。
比如,只要往盆里放一粒米,盆里就會源源不斷地生出米來,裝滿盆子,溢出盆外……往盆里放一枚錢,也是如此:!與然,這盆不只能聚生寶物,所有的東西它都能生出來;只是誰也不會讓這樣的寶貝去生破磚爛瓦,生自然就要生金銀財寶,所以它也就實至名歸,叫聚寶盆。
⑷ 真像傳說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中的聚寶盆指的是什麼
柴達木盆地位於中國青海省西北部。東西長800千米,南北寬350千米。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海拔約2600~3000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盆地。為高原型盆地。盆地西高東低,西寬東窄。四周高山環繞,南面是昆侖山脈,北面是祁連山脈,西北是阿爾金山脈,東為日月山,為封閉的內陸盆地。屬乾旱大陸性氣候。氣溫特低,利於地下凍土層的發育。夏日消融,高原雪山來水,洪流泛濫,沼澤面積廣。降水稀少、風力強勁,風沙地貌廣泛發育。水系稀疏,河流短小,多達40條,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植被稀疏,以超旱生及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為主,適於駱駝放牧。地形結構從邊緣至中心,依次為戈壁、丘陵、平原、湖泊。四周山前平原戈壁帶(即石質荒漠)廣闊,寬達20千米以上,坡度5°~8°,間有零星沙漠分布,多屬移動沙丘,一般高5~10米,最高50米,是復合沙丘鏈。東部為大片鹽湖,蒙古語柴達木即鹽澤之意,主要有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柯柯鹽湖、昆特依鹽湖等,鹽層平均厚4~8米,最厚60米,蘊藏有豐富的鹽類和其他化學元素。主要有鹽、硼、鉀、鎂、鋰、銣、溴、碘、鍶、銫、石膏、芒硝、天然鹼等,食鹽達600多億噸。盆地鉛、鋅、鉻、錳等金屬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資源豐富。東部和東南部河湖沖積平原,宜農地面積大,農業高產,畜牧業發達。有聚寶盆之稱。
柴達木盆地位於中國青海省西北部。東西長800千米,南北寬350千米。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海拔約2600~3000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盆地。為高原型盆地。盆地西高東低,西寬東窄。四周高山環繞,南面是昆侖山脈,北面是祁連山脈,西北是阿爾金山脈,東為日月山,為封閉的內陸盆地。屬乾旱大陸性氣候。氣溫特低,利於地下凍土層的發育。夏日消融,高原雪山來水,洪流泛濫,沼澤面積廣。降水稀少、風力強勁,風沙地貌廣泛發育。水系稀疏,河流短小,多達40條,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植被稀疏,以超旱生及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為主,適於駱駝放牧。地形結構從邊緣至中心,依次為戈壁、丘陵、平原、湖泊。四周山前平原戈壁帶(即石質荒漠)廣闊,寬達20千米以上,坡度5°~8°,間有零星沙漠分布,多屬移動沙丘,一般高5~10米,最高50米,是復合沙丘鏈。東部為大片鹽湖,蒙古語柴達木即鹽澤之意,主要有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柯柯鹽湖、昆特依鹽湖等,鹽層平均厚4~8米,最厚60米,蘊藏有豐富的鹽類和其他化學元素。主要有鹽、硼、鉀、鎂、鋰、銣、溴、碘、鍶、銫、石膏、芒硝、天然鹼等,食鹽達600多億噸。盆地鉛、鋅、鉻、錳等金屬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資源豐富。東部和東南部河湖沖積平原,宜農地面積大,農業高產,畜牧業發達。有聚寶盆之稱。
⑸ 聚寶盆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聚寶盆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一個寶物。傳說明初沈萬三致富原因是由於擁有聚寶盆。這個典故來自於周人龍的《挑燈集異》:「明初沈萬三微時,見漁翁持青蛙百餘,將事銼剞,以鏹買之,縱於池中。嗣後喧鳴達旦,貼耳不能寐,晨往驅之,見蛙俱環踞一瓦盆,異之,將歸以為浣手器。萬三妻偶遺一銀釵於盆中,銀釵盈滿,不可數計,以錢銀試之亦如是,由是財雄天下。」
⑹ 高分徵集沈萬三的聚寶盆的故事
民間傳說沈萬三致富的原因是因為「聚寶盆」,說沈氏獲得了一隻聚寶盆,不管將什麼東西放在盆內,都能變成珍寶。民間傳說,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放進一支金釵,能取出一大把金釵;放進一隻銀元寶,就能取出一盆銀元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沈萬三 在南京,他為朱元璋修築城牆以及有關設施,還修築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所耗費的錢財不計其數。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園,便是他當年的後花園舊址。奢侈的宴飲和富麗的服飾,更是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他的一把瑪瑙酒壺質地通明,類似水晶。中間有葡萄一株如墨點,稱為月下葡萄,據說可以換取「嘉興一郡鹽鈔」。
⑺ 在90年代,有一部電視劇,講述的是有關聚寶盆的故事。像神話一樣,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電視劇名是什麼
好像是一個男的在土裡面挖到了一個聚寶盆,好像是一個 蟒蛇妖的,後來他吞了很多神仙,還有一次他 吞了一個人然後 綁在十字架在他肚子里
⑻ 聚寶盆童話故事
傳說一:
與遼寧省遼陽太河寺相距不遠,尚存有一著名古剎棲雲寺的遺址。據碑文記載,棲雲寺建於元代,清末發展為遼陽第一大禪林,五進殿堂,廟貌巍峨,香火興旺。至今雖然只有古井尚存,遺跡可尋,卻不失為假日出遊的好去處。寺後的寶鏡山如牆似壁,山上寸草不生,石平如鏡,故稱為寶鏡山。而山腰以下及棲雲寺周圍,卻有數千畝茂密的黑松林,堪稱是遼陽的一大奇觀。關於這片松林,也有一個傳說。
明初,潘村街(今明光市潘村鎮)來了一戶逃荒人家,男的推著一輛獨車,車上有一床鋪被、幾個陶制壇罐和黑粗瓷碗,女人肚子挺得高高的,看樣子又有了六、七個月的身子。小車上還坐著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兩歲,都是男孩,男的姓華,叫華良,女的姓梁,叫梁花,他們是打山東逃荒過來的。夫婦倆在街東的一個財神廟里安了家。這財神廟只是一間丈把長寬無讓無窗的破廟,一尊半人高的木雕財神像,長年無人侍奉已歪倒在一邊,厚厚的浮灰已糊住了這菩薩的鼻子眼。
華良和梁花一連兩天,掃的掃,洗的洗,將小小破廟的地下、牆上打掃得乾乾凈凈。山牆頭還壘了口露天灶生火做飯,大人叫、小孩鬧,嗨!這就成了一個家了。女人家的心細,她修補了神台,洗凈上神像,將財神立在台上,扶擺端正,還買了兩炷香,一邊拱手作揖,一邊祈禱著。一家人和財神爺作了伴。
這華良是個莊稼人,耕耙收種、叉把掃帚揚場杴,樣樣拿得起,還有一身使不完的勁,沒幾天就被街上潘老保險金家雇為伙計。這梁花雖是個小腳女人,但做得一手好麵食,發出的饅頭能當球拍,擀出的面條厚薄長寬一刷齊。今晚切的面,明早也不會粘在一塊兒。只在潘老爺家露了一手,一個潘村街從南到北已無人不曉了。開始時誰家想吃梁花的手擀麵,就上門去請。面擀好了,東家大都送她一碗半碗麵粉做工錢,小日子也就湊合著過了。可這梁花是個帶身子的女人,眼看著肚子一天天大起來,東走西顛的也不太方便。潘太太給出了個點子,她借梁花十斤麵粉,讓梁花每天在家擀麵條,門口擺個攤子,誰家要吃面條就上門來買。就這樣,潘村街頭從此有了家面點店。那財神廟自從住進了他們家,神台上開始隔三岔五地有人來上香,後來漸漸地香火不斷了。
一天夜裡,華良睡夜突然醒了,再也睡不著。他爬了起來,推醒了正在熟睡的梁花,說:"快醒醒。我剛才做了個夢,夢見在耕田時耕出個大瓦盆,還沒等我拾起,過來一個白鬍子老頭。老頭說這是個寶盆,若往盆里放粒米,不一會就能變成一盆。用得好,會給人帶來幸福;用得不當,會讓人家破人亡。還沒等我說話,老頭就化作一陣煙飄走了。這夢不知是凶是吉?"梁花累了一天,本來睡得正香,被丈夫推醒,有點煩,說:"管他哩。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說完翻個身又呼呼睡著了。第二天天亮後,東家叫華良套牛耕田。老牛一趟沒到頭,鐵犁翻出了個大瓦盆。華良忙撿起瓦盆,揩去泥,看了看,普通的一個瓦盆,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歇歇後,華良把瓦盆抱回有,交給梁花,高興地說:"昨晚的夢應驗了,我耕地還真的耕出了個寶盆。"梁花看到丈夫抱回一個盆,翻了個白眼道:"你是打著不走牽著倒退。我前兩就跟你商量著買個盆回來,你還說家裡的盆只有個裂口子,用繩箍一下還能用。今天誰讓你買了?是撿著便宜了吧?"華良說:"昨晚我跟你說夢里的事,你忘了?真是耕田耕出來的,說不定真是個寶盆。"梁花接過瓦盆,翻來調去沒看出什麼特別,以為是丈夫編故事哄人,順手往桌上一撂,就聽"當啷"一聲,發出金屬的撞擊聲。倆口子同時一驚:"哎呀!真和普通的盆不一般。"華良順手抓了一把黃豆撂在盆里,只見盆里頓時起了層霧氣,不一刻成了滿滿一盆黃豆。華良高興得蹦了起來。他把黃豆倒進一隻口袋,又抓了一把黃豆放在盆里,不一會又是滿一盆;又把盆里的黃豆倒進口袋,仍抓了一把放在盆里,又是滿滿一盆。就這樣一連三盆,華良還要變。梁花冷靜下來,阻止住華良說:"你把昨晚的夢再細說一遍。"華良把昨晚的夢詳細重復了一遍以後,盯著梁花問:"怎麼啦? "梁花說:"這盆應當用來和面用,咱要靠辛苦持家,不能靠取巧生財,不勞而獲。否則這個家會有災禍。"梁花立了條規矩,這盆里除每天和面外,不能往盆里放其他物件。華良向來都是聽老婆的,這次自然也不例外。
從那以後,華良還是干他的伙計,梁花還是賣她的面條。不過,現在不用再買麵粉了。梁花每天和完一盆面,擀完面條,抓把麵粉放在盆里,第二天還是和一盆面,就這樣每天都能從盆中變出一盆面來。
有天晚上,華良趁梁花睡下了,悄悄放了一個銅錢在盆里。第二添梁花正在和面做生意,發現盆里滿滿一盆銅錢。她知道是華良乾的,來了氣,跑到屋裡把華良從被窩里拽了出來,發起了脾氣:"你是要錢,還是要這一家老小平安?"華良憨憨笑著:"錢哪有老婆孩子好呢。"梁花余氣未消:"那你幹嘛背著我弄這黑心錢?" 華良說:"我根本沒想要,不過是好奇想試試。"梁花說:"那好。你去找工匠,我們就用這錢,把財神廟修復一新,再給財神爺鍍個金身。"
一晃又是一年過去了,華良和梁花攢了不少錢。他們接著財神廟往東蓋起了三間像樣的房子。華良還是在潘老爺家當伙計,梁花也還是每天和面賣面條。這年,夏蝗成災,飛蝗蔽天,所到之處,禾麥皆無,十戶人家有五戶討飯,路邊、山坡的榆樹皮都被剝下充飢。這樣下去肯定會餓死許多人。梁花和華良商量著,從明日起向災民發放饅頭,每人每天兩個。第二天天沒亮,梁花就蒸了一鍋饅頭,倒在一個大盆里,然後拿一個饅頭放在聚寶盆里,不一會變作了一盆饅頭。如此反復著,天快亮了,雪白的饅頭已堆滿了一大籩。華良帶著大兒子分頭在路口向過往討飯人和貧苦人轉告,財神廟梁花向災民發放饅頭。人們一傳十、十傳百,財神廟前排起了長龍。災民們手捧著雪白的饅頭,對梁花感激不盡。就這樣每天在梁花家門前都有成千災民領食饅頭,整個潘村無一人餓死。貧苦人家都說華良和梁花是神仙派下凡間救苦救難的菩薩。那些富戶人家中,開始有人注意華良一家了,他們對梁花每天發放饅頭感覺蹊蹺。百里之內小麥基本絕收,華良家哪來那麼多的小麥面?每日發饅頭上萬個,需要蒸多少鍋啊,可怎麼不見梁花家煙囪冒煙呢?人們納悶,好奇,不斷增了些猜疑。大老爺們中有問華良的,問他哪來那麼多麵粉;老太太、小媳婦們有問梁花,問她蒸上萬只饅頭要多長時間。每當人們問華良時,華良總是憨憨一笑,說:"咱媳婦有能耐。"每當人們問梁花時,梁花也都笑著說:"連鍋蒸省時間。"潘老爺是個心裡做事的。一天他到華良家送工錢,一進門就說:"他大嫂子,今年是災年,你家也是憑手吃飯,天天接濟災民,我估摸著你積攢已用差不多了,今年的錢提前算給你。"說著從搭褳里掏出三吊錢放在桌上;同時兩眼像是安了軸,四處亂轉,一沒看到糧垛,二沒看到大鍋,三沒看到大蒸籠。離開華良的家後,潘老爺神乎其神地說梁花是天上下凡的救世菩薩,一盆一籩的大饅頭揮手就來,根本不用麵粉、不上籠、不生火。
人們越傳越神,許多人從很遠的地方慕名而來,一是一睹活菩薩尊容,二是要買幾斤梁花親自擀的面條帶回去,說是吃了這面條百病不侵。梁花每天不多不少就做一盆面生意。梁花掙的錢攢著,攢多了,夠辦一件像樣的事了,就全拿了出來。潘村有了像樣的蒙館,那是華良和梁花倆口子捐的款;潘村有座像樣的石拱橋,那也是他們倆口子捐的款。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華良和梁花都老了,三個兒子華龍、華虎、華豹也都相繼成了家,沿著老房往東,山連山每家三間房。老大在街上開著飯館,老三在街上開著布店,只有老二華虎繼承父業,耕種著家裡的十幾畝田。因為附近上百里的人都十分敬重梁花,三房媳婦也是對婆婆敬重如神。三個兒子雖各有家業,但仍是同鍋舀勺,一個大夥食攤子,三個媳婦不要燒不要弄的,也落得自在。一日梁花突然得了怪病卧床不起,話也不能說,急得華良團團轉。一輩子都是梁花指揮這個家,他只能幹個獃事,梁花要撒手去了,他也得跟著。梁花最放心不下的是那聚寶盆。她擔心三個兒子和三個媳婦得了此物,會貪得無厭。她叫過華良,用手指指盆,比劃著手勢交待後事。她想說的意思是,老大得飯店產業,老三得布店產業,老二有田種,三個都能過得去,留著這盆不會有好處,不如把它埋入地下,免得惹下禍端。可這華良腦瓜轉得慢。他誤把梁花的話理解成老大飯店、老三布店都需要錢周轉,老二種田每年只需種子,這盆誰也不給,有他管著。
梁花死後,華良分別給了老大、老三每人50錠銀子,給了老二一口袋麥種,三個兒子分灶起伙,各過各的了。老二華虎辛勤地耕種著他所得的十幾畝地,服侍著老子。老大老三開著他們的店,他們每人得了50錠銀子,見老頭子跟老二過日子,而老二倆口子只分得一袋麥種,為什麼也很樂意,不吭不響?越想越懷疑,是不是老頭子另外留了家財給老二。老大老三兄弟倆逼著老頭子,問到底留了多少銀子給老二?華良被逼得沒辦法,說出了實話。三個兒子才知道父親有個聚寶盆。老大想,這聚寶盆要是歸了我,天下還有誰比我富呢?老二想,天下哪有不勞而獲的美事呢?你今天不勞而獲,明天還不知要損失些什麼呢!我可不要什麼寶盆。老三心想,這聚寶盆不能讓老大一人得去。他提出這聚寶盆要三兄弟輪著用才合理。
經過一番爭論,才講定由老大華龍先用聚寶盆,以後每家用一天。老大華龍倆口子樂滋滋地把寶盆抱回家,忙不迭地先把一錠銀子放進盆中,不到一刻變成了一盆;倒在地上,再變一盆。就這樣兩口人不停地忙著,反復地倒著銀子,銀子越變越多,越堆越高,到了半夜,整個三間屋子全堆滿了,這兩口子還在不停地變,不停地倒,不停地堆。突然"轟"地一聲,四面牆被擠崩潰了,屋頂塌了下來,兩口子都被埋在了銀子堆里。老三倆口子半夜沒睡,只等天亮過去要聚寶盆,突然聽到"轟 "地一響,慌忙跑出來看,只見老大家屋塌了。這時老二和老頭子也都聽到了響聲。兩家人一起過來,在倒房的廢墟里又扒又摳。老三想找的是寶盆,老二和老頭子想的是要救人。這樣,一直扒到天亮,老三沒找到盆,老二和老頭子也沒找到人。倒房堆里,除了破磚碎瓦之外,根本扒不到銀子,而只是一塊塊狗頭石。這時華良想起了當年的夢,夢里白鬍子老頭說過:"使用不當,會使人家破人亡。"這話全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