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個史記故事讀後感400字
A. 《少年讀史記》讀後感400字
今年我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深有感觸,無不佩服項羽的英雄氣概。
項羽,名籍,字羽,是楚將項燕之後,他從小便胸懷今人難以想像的宏圖大志。秦始皇巡遊時,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讓古往今來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遠。可想而知,當時說這種話是要被滿門抄斬的,小項羽能有如此之勇氣,也深深地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種子。
巨鹿一戰,主將宋義久不出戰,局勢危在旦夕,項羽毅然殺之,破釜沉舟,殺得秦軍望風而靡。由此看來,項羽非有勇無謀之輩耳。就其軍事統率能力來看,絕非等閑之輩。如果再算上其萬夫不當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斷行事、講義氣,他是一位將門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項羽事實上和李自成、黃巢等人是半斤八兩啊!他剛愎自用、易聽信讒言、手段狠毒、極端自負。「鴻門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這些缺點,沒有殺掉心腹大患劉邦,反而認為他忠心可靠,這導致他走下坡路,最後又從下坡路走向了失敗。
項羽在鴻門宴後血洗咸陽:殺秦降王、燒阿宮房、搶劫財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諸侯,把農民起義軍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分得亂七八糟。
最終,項羽終被劉邦擊敗,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突圍至烏江時僅剩26騎,他將烏騅馬託付給烏江亭長後與追兵一場血戰,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血流成河,屍積如山……項羽自刎而亡……。哀哉!這位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聲中帶著最後的自負踏上了不歸路。
項羽一生十分短暫,有如一顆流星,劃破長空,閃爍光輝而又轉瞬即逝。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一生,由於他勇敢、剛果、胸懷大志創造了一番宏圖大業,又因為自負、殘暴、獨斷專行葬送了自己的錦綉前程。
希望親親採納,你的採納是對我的支持,謝謝祝2016好運
B. 史記故事 讀後感 400字左右
史記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作的,司馬遷(前145—?),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一個的經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春秋首霸齊桓公還有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在中國歷史上史記 後漢書 漢書 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卧薪嘗膽,這是卧薪嘗膽的節選,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C. 史記故事的讀後感
《史記故事》讀後感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故事》中所選的故事都是《史記》中的精華,它按照時間順序,從傳說中的皇帝一直寫到西漢武帝時期。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我們打開了了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通過這本書我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卧薪嘗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這本書中有許多值得我佩服的人,像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而我最佩服的人是有著驚人記憶力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他為了抒發自己心中的不快和抑鬱,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離騷》。據說,他因為國家無能,投汨羅江而死,人們很傷心,就放些粽子,不讓魚蝦吃他的身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在端午節包粽子。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卧薪嘗膽」,這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越王給吳王當了三年奴僕,受盡了屈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國,找回失去的尊嚴。他在麻痹了吳王被放回越國後,安撫百姓,操練軍隊,吃飯前品嘗苦膽,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的屈辱和復興越國的雄心。他身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夠這樣做,真是難能可貴。經過自己的頑強毅力,勾踐終於打敗吳國。勾踐這種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告訴我們:失敗了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敢於面對,敢於重頭再來。
《史記故事》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它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讓我們從小就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這本書也告訴我們遇到困難不退縮,要持之以恆,才能完成我們美好的理想!
D. 史記中的一個故事讀後感,聯系實際談感想400
西漢時期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了一部偉大回的史學著作—《史記》,它記答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
我懷著濃厚的興趣,利用假期的時間閱讀了這本《史記故事》。裡面除了我熟知的《指鹿為馬》、《鴻門宴》、《姜太公釣魚》、《毛遂自薦》、《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等故事以外,還有許多我不了解的歷史故事。其中《趙氏孤兒》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晉景公年間,趙氏家族的權利和威望隨著戰功赫赫而不斷壯大,所以奸臣屠岸賈欲除掉忠烈名門趙氏家族。程嬰為報恩採取了調包計,含淚用親生兒子替換了孤兒,並且含辛茹苦把孤兒撫養成人,為趙家報仇雪恨,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
整個故事盪氣回腸,我被故事中程嬰這個人物深深感動,他為維護正義而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是多麼的感人肺腑啊!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忠義之士最終沉冤得雪,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的思想在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華。
E. 史記故事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
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讀《史記》這本名著。它不像有些書華而不實,《史記》這本書很吸引人,爸爸媽媽和我爭著看。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論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彷彿再現了歷史社會畫面。書中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頗、藺相如、屈原等,記敘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時間跨越了三千多年。
讀了這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見解不可能和專業人員相比,但是我的真實體會。我的體會有兩點,第一點是古代的君王分兩種,一種是一心為民的君王,一種是貪圖利益、沉迷於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心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熱愛和後人的贊揚,而後者則讓百姓唾棄,最終致使國家滅亡。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常在電視上看的那些貪贓受賄的官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老百姓不能過上安穩的生活,每天都有戰爭。各國諸侯你掙我搶,都想一統天下,而不顧及百姓死活。沒了錢,就加大稅款;沒了糧,就逼迫百姓交糧食;沒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戶去找年輕力壯的人。弄得百姓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不用擔心發生戰爭,不用怕吃不飽穿不暖。在這種環境中,我們更要努力學習。
這就是我讀《史記》的感受,希望大家也看一看這本史學巨著。
F. 蘇州史記讀後感400個字
就在昨天,我踏入了蘇州名人館。裡面展示了共477位姑蘇先嫌,我才意識到原來有這么多聞名於世的人都出於蘇州。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清朝史學家顧炎武,近代戲曲大師吳梅等等。彷彿世間的各種聖事都如我親眼所見一般,讓我身為一個蘇州人而感到驕傲。其中葉聖陶老先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個人,請聽我慢慢道來。 陶老先生是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我國的第一個童話《稻草人》便是出於他手。葉聖陶老先生之所以會有著如此之多的名著,是因為他有著一顆熱愛文學之心。 他曾說過:「如果有人問我的職業,我會說,我的第一職業是編輯,我的第二職業是老師。」這兩個充滿文學氣息的職業成為了葉聖陶的首位職業,一顆熱愛文學的心臟在我們面前強健的跳動。 「編輯不是一份輕松的工作。」在編輯當中粗心是不允許的,葉聖陶老先生要檢查所有的文字,要認真對待他們的出版物他們的報道和他的讀者。所以他認為認真是一個成功編輯的關鍵。 「教是為了不教。」葉聖陶老先生為中文教育定義了新的理念。只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才能讓學生活學活用。葉聖陶老先生的這種潤物無聲,誨人不倦的精神為老師們豎起的一個好榜樣。 文學為人生。葉聖陶老先生的大多數作品都由生活得到靈感,他相信文學作品不僅是用來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者思考現實的工具。 葉聖陶老先生熱愛文學,認真仔細,誨人不倦,更可貴的是他有一顆愛國愛家之心,他的這些高貴品格都值得我們歌頌學習,平凡的我竟然和這個聞名於世大作家同處於一個家鄉,我深感驕傲。
G. 《史記故事中的大啟發》讀後感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而這「二十四史」無疑是正史的代表之一。<<史記>>位於「二十四史」之首,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它的作者司馬遷更是用一介文人的耿介良心撰寫出一部真實但卻殘酷的歷史。翻開史記,鮮活生動的各色人物或是成為殘酷歷史現實的犧牲品,或是殘酷歷史現實的製造者。他們個性迥異,正邪不同,但他們面對的卻是同一個殘酷的歷史時期。
司馬遷所處的武帝時期,就是<<史記>>眾多歷史時期中的一個。而這個時期與之前的各個歷史時期一樣,都是殘酷的。這種殘酷,不僅表現在漢匈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中,也表現在朝臣間的各種算計與權術中。作為一位個性張揚的帝王,作為形形色色為帝王服務的臣子,權術與設計是他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否則就無法立足於廟堂之上。因此,帝王將相之間的權術與設計無可厚非.然而,帝王與他的後宮嬪妃之間,在常人看來是本不該再有什麼算計與手段的。但現實卻恰恰相反.有時宮廷中帝王對各嬪妃所使用的手腕與心計比之沙場征戰更為殘酷。因為在後宮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里,婚姻已經無所謂多情或痴情.翻看武帝對他的嬪妃們的態度,無一不是寵愛有加,疼愛非常.可是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以漢武帝這等視江山設計如同生命的帝王,他在面對美人與江山的抉擇時,他只會選擇江山!因為江山是千秋萬代的基業,而美人與美人的情感是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武帝的第二位皇後衛子夫,本是一個清純嬌美的歌女。她的歌聲與一頭秀發令正當少年的武帝格外動心。武帝感動於衛子夫的那份小兒女的情感,對她寵幸,後來又封衛子夫為皇後,廢去了陳阿嬌,並立衛子夫的長子劉據為太子.從這些方面,都足以看出武帝對衛子夫是何等的寵愛與疼惜.每次武帝出巡,後宮中的大小事件武帝均交由衛子夫來處理,從而反映出武帝對她又是十分的信任。一個女子,因為偶然觸動了少年武帝的天子之心,便使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執掌六宮,母儀天下。這是足以讓所有女子都艷羨的事。可是當我們透過歷史的記載來反思時,武帝對衛子夫的寵愛與信任,都是建立在不影響他自己切身利益的前提下。漢武帝並不是一個情痴,當他晚年身體每況愈下,寵信江充,製造巫蠱之禍時,美人衛子夫便被他拋諸腦後,他想到的是只有除去巫蠱,自己才能求得健康與長生。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加上其他因素,才導致了衛子夫最終被迫自縊。
武帝六十一歲時,出巡河間,偶遇鉤弋夫人,武帝被這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所吸引,將其納入後宮。鉤弋夫人的身份也與原來有了天壤之別。雖然武帝不曾封鉤弋夫人為皇後,但堯母門事件也足以看出武帝心中對鉤弋夫人及鉤弋子的疼愛.然而就在武帝臨終之前,他卻又親自下令處死了這個曾經受他無限愛憐的鉤弋夫人。因為武帝的心中眼裡,江山社稷永遠穩居首位,而美人只好屈居其次。
也許有人會說,武帝這樣做是對的,一個帝王就應該以江山為首。誠然如此!可是巫蠱之禍中那些無辜枉死的人與殺母留子制度下所流露出來的殘忍,卻正反映出:一些美麗的讓人艷羨的人或事的背後,必然有著一種旁人無法體察到的痛苦的現實生活。而這種不為外人所知的現實,是殘酷的,也是悲哀的,但這卻是歷史的真實,誰都不願面對,卻誰也無法逃避!
夫妻之間尚且這般殘酷,更何況君臣之間?敵國之間?所以,殘酷是歷史真相中必然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殘酷也是每個人必須直面面對的事實。歷史的殘酷為我們留下了血的教訓,和一聲聲的警世之音。對於當今的我們來說,接受這種殘酷的教訓並且反思其中的因由,才能創造出更為圓滿,陽光,安詳,和諧的社會! 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謝謝合作
H. 400字史記讀後感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I. 史記 孔子世家 讀後感400字
孔子說:「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仁者何以樂山,智者何以樂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徵,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萬物棲息之所;是仁者對生命的寄託,是智者對自然的依戀。這是孔子對天人相結合境界的最高體驗。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為他更鍾情於水。
孔子觀賞東流的水,子貢問道:「君子只要看見大水都要觀賞,原因是什麼?」孔子答道:「因為大水流動永不停息,而且滋潤世間萬物卻不自認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樣。水有時在低處流動,有時在高處流動,這都有其遵循的規律,就像人的仁義一樣。大水浩浩盪盪,永不枯竭,這就像人的道德一樣。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懼怕,這就像人的勇敢一樣。裝滿了卻用不著用蓋子削平,這就像人的正直一樣。水的柔弱無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樣。水從源頭必定流向東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樣,所以君子看見了必定要觀賞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勵我們進德修業應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晝夜不舍,永不停息。這不僅體現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嗎?
J. 史記故事讀後感250字
最近,我讀了一本傳體通史,中華民族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約三千年間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史記故事》這本書,我懂得了古人是聰明、智慧的人。
最令我喜歡讀的是《破釜沉舟》這段故事,其中的重要人物項羽。我覺得他在打仗方面特別強,百戰百勝,叱吒風雲、氣吞山河的性格!對兵書上的內容融會貫通,運用自如。第一:他帶兵救趙國時,為了加快速度,把飯鍋砸了。過了河,把船毀了,這表示不取勝就只有死。這也是兵書上的一條,這讓士兵更加奮勇殺敵。因為已經沒有後路了。第二:他打敗秦朝多個大將。如張邯投靠了他,李由、王離被他殺死,這都可以看出打仗是他的強項。
這是一個精彩的歷史典故。現在,人們用成語「破釜沉舟」來形容一個人干某種事情的決心很大,甚至切斷退路,不顧一切將事情辦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