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親的中外故事讀後感
❶ 《中外人名故事》讀後感
《中外人名故事》讀後感
文學在我心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缺少文學修養的人充其量只是一個野蠻人,與現代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終被歷史所淘汰。
以前,我心目中的文學是枯燥乏味的,是毫無樂趣可言的,是一個招人打瞌睡的東西……至少不象網上游戲那樣魅力無窮,引人入勝。
自從讀了《致文學》一文後,我便開始對文學的看法有了重新的認識。她宛如一把金色的鑰匙,用熱情奔放的語言打開文學這扇神奇的大門,從不同角度介紹文學的奇特個性,引領我們去親近文學,從而不斷充實自己,陶冶自己,提高自己。在對話中,作者用「打開這扇門」與「不想開門探尋」的結局做了鮮明的對比,指出二者所產生的結果是截然相反的,從而激起我們迫切「進門」探尋的強烈慾望。
漸漸地,我被課文那精彩的句式所感染,被那精闢的闡述所折服,對文學作品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現在我的感受是:文學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給人們帶來身心享受的同時,引人向上,催人奮進,最終還將把我們引向成功的彼岸,成為祖國的有用人材,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而網上游戲則難以自撥,誤人前程,貽害終生,終將成為人人鄙視的廢物。
沒有文學的世界,是一片乾枯的沙漠,是一片荒涼的墓地;沒有文學的人生,是一段沒有色彩的旅行。文學,是沙漠里的一片綠洲;文學,是墓地里一簇鮮艷的玫瑰;文學,是富有色彩旅行中的一個美麗而耐人尋味的童話。人,不能沒有文學的翅膀。
我心中的文學,有著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思路,太多的回憶。文學是知識的海洋,只要我們乘著那艘小船,就可以在那知識的海洋中遨遊,獲取無窮的知識,探索前所未有的奧秘。
文學的魅力是多麼大啊!它可以使我們了解過去,珍惜現在,創造未來。它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也可以提供我們娛樂,內容的千奇百怪,形式的豐富多彩,是我們的美好伴侶,是我們良師益友!這就是我心中的文學!
現在,文學在我心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缺少文學修養的人充其量只是一個野蠻人,與現代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終被歷史所淘汰。
❷ 中外動物故事讀後感50字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讀後感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它是1990年出生於非洲納米比亞的法國小女孩蒂皮(Tippi) 所寫的。她從小跟拍攝野生動物的父母在叢林里長大,與非洲野生動物和當地土著人生活在一起。小蒂皮非常愛她的野生動物朋友們;和土著人就像一家人。
書中的語言不華麗優美,但充分地體現出孩子的天真純潔,清楚地表達了小作者的想法,反映出小蒂皮的愛心。小蒂皮在介紹自己的名字由來時來不忘說:「我呢,愛鳥愛得不得了。我說愛得不得了,一點兒也不誇張,因為它們就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樣。這也沒有什麼出奇的,因為我就在它們當中出生,長大。非洲的野生動物是我最早的朋友,我對它們了解得可清楚了……」
野生動物並非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不可缺少的好朋友。有時,野生動物會傷害人類,但它們傷害人類的事件遠遠比人傷害它們的次數少得多。動物傷害人類不是有意的,它們有時是把人當成了獵物。動物不是凶惡的,而是好鬥的。有時它們發脾氣或樣子兇狠地向你示威甚至傷害你,那也是它們因為怕你而採取的保護自己的手段。
蒂皮說:「我真不明白,人類為什麼要殺死野生動物,真是荒唐極了。如果把野生動物都殺光了以後就沒有野生動物了,那還怎麼去拍照片呢!拍照片,不會嚇著它們,可是獵槍就不同了。媽媽說布須人(非洲土著)是人類最接近動物的部落,他們尊重大自然的恩賜,不隨便把東西扔掉,也不會亂開殺戒,比如,不到不得已,他們是絕不會宰殺動物的。」有很多人類傷害動物的事例。例如:在美國某城市的一個旅遊海域,有一個沖浪的人被一種不襲擊人的鯊魚咬到,幸運的是這個人沒有喪生。於是,這片海域被安裝了攔鯊網。從此,有很多鯊魚和海豚因纏住了攔鯊網而死去。而科學家經過證實,發現鯊魚只是把沖浪板看成了一條魚或是一隻海龜而誤傷了這個人;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人們因為麻雀吃莊稼而大量捕殺了很多麻雀。後來發現害蟲才是罪魁禍首;獵人為了更容易地捕殺森林中的獵物,不惜燒毀森林,殺死被烈焰逼得驚慌失措的動物。新的生命掩蓋不住土地的沙化,不久以後,原本的森林變成了一片沙漠;偷獵者獵殺國家保護動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和獵豹,只是為了用它們的皮毛換些錢……像這樣的例子隨便說也能說出很多很多。就在前幾天,偷獵者又把罪惡之手伸向了青藏高原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人們在那裡發現了100多隻藏羚羊的屍體。這幾個偷獵者已被抓獲。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偷獵者一樣:現在有動物保護協會,而且已有被他們挽救的動物,比如朱䴉、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鹿等;在城市不起眼兒的地方,也有有愛心的人,他們救助城市的流浪動物,還有兩位老奶奶各自收養了100多隻殘疾的流浪貓狗,它們是曾經被人愛過後又被人殘害、拋棄的被害者。蒂皮說:「我們人類當中有些人很兇惡,凶的一點道理也沒有,僅僅是從中取樂。這些人都出自壞蛋堆里。我不知道這種情況在動物當中有沒有。如果一頭動物從壞蛋堆里來,它是不會和人相親的,也就沒希望做朋友了。想到這些真是怪怪的。我看呀,動物都是來自好人這邊的,而不會來自壞蛋堆。」
動物來自好人這一邊,但它們永遠都是受害者,本不應該這樣的。動物是通人性的,它們也有感情。地球不只是人類自己的,她也是動物們的。人沒有權利奪走它們的自由、它們的家園、它們的生命。人類是大自然創造出來的,就應該遵從自然,尊重每一個生命。每一個生靈都是神奇完美的,就像特意創造出來的。保護動物就等於保護我們自己。我們就不能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嗎?沒有罪惡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啊!
❸ 《中外名人的故事》讀後感
《中外名人故事》 讀後感
我看了一 本《名人故事精選》的書,裡面寫的都是名人們一個一個精彩的故事.我被高爾基的認真,錢學森的愛國與諾貝爾的奉獻深深感動了.
高爾基是一個蘇聯作家,他的劇作《耶戈爾.布雷喬夫和其它的人們》正在上演.導演沒經他同意就擅自將結尾處改成布雷喬夫死了,觀眾們很激動,謝幕達二三十次,但高爾基,硬要導演改回去,原因是布雷喬夫根本沒有死,導演沒辦法,只好改回去.這樣一來,效果差多了.但高爾基很滿意,因為他尊重了事實.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感觸很深,明明是結尾耶戈爾.布雷喬死了的效果好,高爾基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劇本,硬要導演改回去呢 也未免太認真了吧,這么認真干嗎 但我又反反復復地讀了幾遍,改變了對高爾基的看法.對啊,是應該向高爾基那樣尊重事實,如果人人都為了索取某種好的利益和效果,不分黑白,顛倒是非,那,世界就是虛偽的了.就如:兩個學生,都是很聰明的.有一次考試,他們倆都考砸了,老師讓同學們回家簽字.其中一個同學對另一個同學說:"我們倆互相簽字,告訴父母自己得了好成績,就不用被父母罵了."另一個同學說:"你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永遠不可能多一分或少一分."說完,就回家了.一個同學就讓別人簽了個字,他的計劃成功了,父母帶他出去是了一頓;另一個同學被父母批評了一頓後,又幫他分析了錯誤,讓他明白了錯的原因,他心裡十分充實.因為他沒有象另一個同學一樣,他尊重了事實."至精,至善,至誠,乃認真的最高境界."我讀了《名人故事精選》後,明白了這樣一種精神.在社會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具有這樣一種精神,那世界就會變的越來越美好.
❹ 中外名人故事讀後感400
1778年,拿破崙9歲那年,為了生計,他跟隨父親、舅舅約瑟夫·費舍及兄長約瑟夫離開母親從阿雅克肖港出發前往法國。從此以後,兄長約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崙去了軍校,舅舅做了神職人員,四人去法標志著拿破崙的少年時代從此結束。
少年時代的拿破崙沒有波瀾起伏,但軍校的生活卻開始改變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貧使得他過早的成熟,剛剛進入軍校僅僅9歲的他便深知,如果離開了自己的努力,他在這個世界上將一無所有,當時他的成熟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年齡。在軍校時,他相信他的意志力註定會使他成功。為了毫不懷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軍校提供的一切優越性,無論多麼謙卑也在所不惜。
1784年,15歲的拿破崙進入了巴黎皇家軍官學校。由於扎實的數學功底,他成為了14名精選出來的非貴族炮兵學員之一,開始了真正的軍訓生活。
拿破崙沉默寡言、勤奮好學。他對於抽象的科學他能夠運用自如,其數學和地理知識扎實。他安靜而孤獨,他最突出的特點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負不凡。
拿破崙傳 拿破崙一生體現出了人類的超越性,他是個憤怒的理想主義者。他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改變整個歐洲的豐功偉績,還有他的勤奮與榮譽。
拿破崙自己這樣形容:「事業和前程的大門是向有才華的人敞開的,而不論其出身或財產如何。」對於我來說,如果可以歸類的話,自己的永不滿足和大膽的慾望可以歸類到野心。野心是拿破崙心智的原動力和他意志的永恆實質,它是如此緊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區別開來,甚至有時還達到了不知不覺的程度。
法國人視拿破崙為民族英雄,但大多數歐洲國家在拿破崙的征服下深受凌辱,表示憎恨
❺ 中外經典科普故事讀後感500字
——《神奇校車——奇妙的蜂巢》讀後感
寒假裡我和媽媽一起讀了《神奇校車——奇妙的蜂巢》這本書。
在這本書里寫了弗瑞絲老師帶領著同學們坐上了一輛神奇的校車。在這一次旅行中,汽車變成了一輛蜂巢形狀的大巴士,老師和同學們都變成了小蜜蜂。從開始接受工蜂的檢查開始,大家的心理都很緊張,到在蜂巢里高高興興的參觀。他們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蜜蜂用跳舞的方式告訴大家食物的方向,蜜蜂的家是分工合作的大家庭,蜂王只產卵,工蜂站崗放哨,打掃衛生,蓋巢,採花粉,釀蜂蜜,喂蜂崽。他們真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啊!
蜜蜂非常勤勞,大家要多學習小蜜蜂的勤勞,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學習蜜蜂的團結合作是最重要的,同學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也要搞好團結,不要打架吵架。寒假裡我們樓上的同學們在樓下玩,就非常團結。我們在樓下一起做游戲,大家都非常開心。
❻ 中外神話故事讀後感400字
讀《中外神話故事》有感400字作文
平時我就喜歡聽人家講神話故事,感覺那是件很有趣的事。今天我讀了《中外神話故事》這本書,簡直是愛不釋手啊!書里寫了很多故事:有盤古開天闢地,精衛填海,鯉魚跳龍門。。。。。。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沉香救母。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天上的三聖母被王母派遣到華山後,過著孤單的生活,後來遇到凡人劉向,他們倆情意深厚,結為夫妻。這件事被二郎神知道了,他把觸犯天條的三聖母關壓在了華山腳下,後來她生下了沉香,沉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決定要救出自己的母親,他日日勤學苦練,經歷了千辛萬苦總算找到了神斧劈開了華山,接著又與二郎神大戰三天三夜,才救出自己的母親,最終 一家人團圓在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到這個結局,我真的很開心。沉香真的很有孝心啊,他為了自己的母親什麼艱難困苦都不怕,真的是太偉大了,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慚愧啊!媽媽平日里那麼用心的照顧我,可我有時還不聽她的話,惹她生氣,想想真後悔啊!從今天起我要好好孝順媽媽,從小事做起。每天晚上,給媽媽錘錘背捏捏腳,給她解解乏,讓她睡個好覺;周末的時候,和媽媽一起打掃衛生,幫她曬曬衣服,拖拖地,不讓她太累;當她有煩惱的時候,我要做她的開心果,唱歌給她聽,讓她高興。
❼ 中外節日故事讀後感
中外節日故事共4冊。這是一套難得一見的讀物。通過圖畫故事的方法向孩子們介內紹一些主要中外節日的來容歷,有的故事是寫實的,有的故事是童話、傳說。難得之處在於作品編寫得相當認真,文字作者是專門研究幼兒教育和幼兒科普教育的資深專家,圖畫作者是連環畫界知名的兩位畫家,圖書採用了手繪的原創插圖。在專門為幼兒准備的文化類知識性讀物中比較罕見。
中國節日主要以經典古詩開頭,堪稱畫中有詩,詩中有意;文字優美、圖文並茂、情景交融、躍然紙上,讓家長與孩子親情互動,其樂融融,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童趣、人性化、時尚設計令孩子們愛不釋手,個性化益智題是開啟心智、陶冶情操的完美奉獻。
強強聯合,北京大學幼教中心重點研究內容提供,中國畫協著名畫家手繪原創精品。傳承幼兒素質教育理念,倡導我國幼兒文明行為和文化啟蒙教育。
展現中外節日故事淵源、探索世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領略各大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及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認同感。
❽ 《中外節日故事》讀後感
打開《中國節日故事》這本書,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因為這本書,帶給我又一門豐富多內彩的知識,讓我更容近一步了解我們民族的節日。
中國文化的這本書,讓我可以看到我們祖先歷經漫長的歷史創造了數不勝數的節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一種精神,一種氣派,一種特有的民族文化。一個偉大的民族,它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政治上,經濟上,更深深的體現在文化上。這種具有特質的民族文化氣象和豐富多彩的節日,更鮮亮的顯示民族的血脈。民族的根基。民族的標志。民族的身份和民族自身的精神家園。
由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民族的文化,就有中國民族的風俗,就有以春節為代表的各族文化知識,就像清明節,即有他祭祖先掃祖墳。生別死離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成為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節日文化是以一份值得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他維系著我們對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記憶,對於提高我們的文化。道德素養,培養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❾ 《中外哲理故事》讀後感600字
每次聽貝多芬的《英雄》、《命運》交響曲及第九交響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為之動容,隨著旋律的起伏而感動震撼不已.這對我這種幾近音痴的人來說是極少見的.我便一直驚異於何以一個失聰之人竟能創造出如此奇跡,及至讀了傅譯名著之一《貝多芬傳》才明白其中曲折.
貝多芬的一生可說是一部史詩般壯烈的悲劇.艱苦童年,愛情失敗,疾病纏身,貧困交加,這些還都不足以摧毀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獨.看過他畫像的人,都不禁從那逆立的亂發,令人震懾的目光推斷其性格:孤僻冷峻,憤世嫉俗.而事實上不然.他慈悲,熱烈,比任何人都熱愛自然,渴望與人交往,熱愛世界和人類.然而,卻恰恰是這種美德深深加劇了他的痛苦;自從發覺開始耳聾,他就不得不選擇了遠離人群而獨處,他不願看到別人憐憫的目光.這種被迫和人類分離的孤獨是他最最無法忍受的.他就在這樣強烈的矛盾中苦苦掙扎,受著身心雙重的煎熬,幾度差點被擊垮.32歲那年甚至連遺囑都寫好了.
看他的遺囑時,我竟產生一個念頭:對他自己來說,如果那時真的去了,那可能反而快樂些.至少使他免受日後無窮無盡的苦難,面對殘酷的命運,用他自己的話說「把我從無窮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來.」(只是對人類將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會就此撒手歸去,擺脫一切愁苦.但是,他偏偏渴望痊癒,偏偏希望「可憐的人類」快樂幸福.於是,這天生的性格給予他無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脫同時拒諸門外,又開始了苦難的歷程.當痛苦與日俱增,積聚到無法承受時,就如潮水般傾瀉而出,成為一部部偉大的作品,他的血與淚的結晶.
耳聾,對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的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並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為自己,而且為著人類,為著「可憐的人類」!沒有如此熱烈、慈悲的胸懷,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這種天性大大加劇的痛苦換來了人類的歡樂,這就是英雄的犧牲,多麼悲壯的偉大!
英雄,本身就註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難.正如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似乎已成為古今中外一條不變的真理,又是多麼殘酷和無奈!人類每一偉大成就的誕生,都必然要有個人的犧牲.凡想成就大事的人,該緊緊牢記這一點吧.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這——就是巨人的不朽!當我們感受「英雄」的豪壯,聆聽「命運」的叩門,並在「第九交響曲」末合唱中歌頌歡樂時,不要忘記,這是不朽的巨人——貝多芬「用痛苦換來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