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故事450字作文
㈠ 三國演義給我第一印象作文45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50字
暑假裡,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國演義》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節還在我腦海里回盪。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時期吳、蜀、魏三國之間的斗爭和興亡的一系列故事。裡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歡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空城計等等這幾個故事。
《三國演義》里有很多很多的厲害人物,有被稱為奸雄的曹操,東吳的主公孫權,還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劉備,也有小氣妒忌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赤膽忠心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和趙雲。關於他們的事跡,我讀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趙雲的「單騎救主」現在我閉著眼睛都能說出來。
《三國演義》講的是軍事策略,講的是如何統治自己的國家,一個國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個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會有利於自己的國家。就像人們所說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個能為自己主公、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就算不一定會給國家帶來繁榮強盛。但也不會對自己國家不利。
讀了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受到了很大的啟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後一定會做得更好。
一本叫人長見識的書讀了《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0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出現在《三國演義》中。
最近,我迷上了三國演義的游戲,爸爸媽媽看我這樣的喜歡玩,便給我買了一本學生版的三國演義,我便如飢似渴般的讀了起來。
在這之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了,劉關張的兄弟情誼,鳳雛卧龍的智慧以及許許多多的三國英雄都是那麼值得人們敬佩。
在這之中關羽的最令我敬佩。
關羽是五虎上將之首,武器是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後來統治者尊稱他為「武聖」。
孫權聽說劉備奪得了西川,就打算要回荊州,使計策打算要回荊州,可是關羽執意不還荊州,魯肅打算讓關羽第二天過江赴會,沒想到關羽一點也不驚慌,派關平收到信號後去江邊接應。宴會上,關羽假裝喝醉,拉著魯肅去江邊,手裡提著青龍偃月刀,其他人不敢輕舉妄動,眼睜睜的看著關羽回到荊州。這就是「關雲長單刀赴會」。敢為這樣的與勇氣世間有幾個人有?在學校,同學連打針都會哭,這與單刀赴會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
讀完三國演義之後,讓我長了不少的見識,也讓我明白了人要團結,只有別人幫助了你,你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英雄本色《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5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
關雲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著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背負著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著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松……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裡,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余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蘊含著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說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裡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盪氣回腸的凝重。
忠義永存,
英雄無愧!
《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了《三國》論英雄作文1400字
楊慎詞雲:滾滾長江東流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演義》,一首用血肉之軀、靈魂之石譜寫的歷史悲曲。在刀光劍影、斷壁殘牆、千軍萬馬之下,那種忠信仁義、生死不渝的英雄氣概,又豈是卿卿我我、紙醉金迷所能比擬的?從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傑在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雲亂世中逐鹿群雄,東征西討,最終卻被歷史所淘汰?
但,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對人才求賢若渴,而許攸就是一個實例。當初,袁紹驕傲自大,不採納許攸意見並羞辱他。後來,許攸投奔曹操。沒想到曹操竟連鞋也顧不得穿,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見到許攸倒頭便拜。作為一位高高在上的領導級人物,面對賢才,能屈能伸,不恥下跪,這是一種何等難能可貴的高尚情操啊!真不愧為「大丈夫」!他,擁有遠見卓識,憑借天子這個有利籌碼,「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兵荒馬亂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戰中,憑借他的文韜武略,以少勝多,一統北方!但卻又因他的多疑、剛愎自用,而令多數的戰爭以敗局收場,令他的有才之士負屈含冤。神醫華佗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里曹操因疑慮華佗借治病之名殺害他,卻使一代神醫華佗冤死獄中。難道,這就是英雄的所作所為嗎?
那麼,劉備是英雄嗎?也許有人會舉手投足地贊成。或許也是,劉備著以仁義當先,以仁政治國,三顧茅廬邀諸葛,真可謂集德仁義於一身的聖主。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中,曹操的談吐看似隨意而閑適,卻處處咄咄逼人、暗藏殺機。劉備心知自己羽翼未豐,仍需藉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談吐中不斷後退,在危急時刻急中生智,巧渡難關。但他鮮為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質疑過?我認為,在某些時候,劉備畢竟也是「官」場之人,心思緊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還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殘忍卑鄙。白帝城託孤時他對孔明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請自取。」這一招可真歹毒。一招欲擒故縱,便讓一個抵三個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從,抽泣著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想必善用心計的劉備一定是貽笑九泉了吧!若這不算,那麼呂布之死又怎麼解釋呢?作為歷史上禮賢下士的楷模,做出如此作為又何以成英雄呢?
那袁紹呢?我認為他色厲膽薄。愛才卻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謀劃卻無決斷,貪生怕死,目光短淺,看見蠅頭小利就拚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那關羽又何妨?他作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義的化身,一次戰敗被曹操所俘,為了兄弟情,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又回到了劉備的身邊。他,忠於信,忠於義,真可謂是「玉可碎不可損其白,足可破不可毀其節」!做人就得像這樣,說到做到。因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值得人敬重。信用是評價一個人關鍵的所在。要是沒有了信用,那麼人生也就沒有了意義……言歸正傳,說實話,關羽也並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英雄。最終他的逝世,也是因為驕傲輕敵,剛愎自用而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
那麼,誰,才是英雄呢?諸葛亮?張飛?孫權?司馬懿……
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他心目中的英雄。他們為了信義,為了遠大的理想而英勇奮斗。無論是卑微的小人物,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人物,他們都是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楷模。因為他們都為這個世界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而,正是在閱讀了《三國演義》後,我從中汲取了許多為人處事之道。我才發現,《三國演義》被評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還真是名不虛傳吶!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50字
讀完了四大名著其一——《三國演義》這本書,可真是感慨萬千!此書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對這本書中的一些人物產生了敬佩之情,同時也對一些人物產生了鄙視之情。
趙雲:他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所敬佩的一個人。他,對劉備忠心耿耿,幾次沖鋒陷陣把小阿斗從死神的手中拽出來;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他真的不愧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個稱號啊。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把曹操寫成奸詐之人。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對曹操的敬佩之情。曹操,善用人才,記得當時典韋因為就曹操而英勇犧牲了,曹操在給他奠基時,哭得淚流滿面;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在他這里,使我知道了做人要善用人才,要有謀略,要有膽識,還要時時刻刻聽從好的意見。
劉禪:在我記憶的腦海中,他從來都是一個昏君、懦夫。是誰,把蜀國雙手獻他人?是他,劉禪。是誰,在國家滅亡後還喝酒作樂?是他,劉禪。我打心眼裡瞧不起他,絕對不做像他那樣的人!
呂布:我認為他是一個貪財,貪色的人。他和董卓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從他的結果來看,這樣子的人最後果真沒有什麼好下場。看來,做人也一定要剛正不阿、正直呀!
趙雲我心中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50字
在寒假裡,我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古代名著。當我合上書輕輕放到書桌上,書中描繪的三國鼎立直到天下歸一的一幕幕浮現在我的眼前。在三國時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歡的是趙雲。
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對蜀國忠心耿耿。他從20歲起就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奮勇殺敵。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動搖那份忠心,直到白發蒼蒼仍為蜀國四處征戰。他一生中立下了無數戰功,為蜀國的江山社稷耗盡了心血,堪稱忠義的楷模。
趙雲勇冠三軍,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將」之一。長坂坡單騎救主,他在十萬大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眾多曹軍名將與他交手,卻奈何不了他。在許多危機關頭,趙雲挺身而出,憑著一身好武藝和過人的膽識,反敗為勝,擊潰了敵軍。趙雲勇猛無敵,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趙雲不僅有勇更有謀。他多次陪伴劉備和諸葛亮外出,無論遇到多麼危急的情況,他總是機智應對、化險為夷,每次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當馬謖大意失街亭時,趙雲奉諸葛亮之命斷後,他沉著地帶領後衛部隊,成功地擊退了二十萬追兵,還繳獲了大批物資,令諸葛亮和眾將喜出望外。趙雲以智謀取勝的戰績數不勝數。
趙雲赤膽忠心、智勇雙全,令敵將聞風喪膽,他的英雄事跡千百年來讓人們津津樂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50字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大人物——諸葛亮。他為劉備出謀劃策,後來,劉備與周瑜合作,共同對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顯示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10天趕制10萬枝箭,並說不要推卻。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並立下了軍令狀,周瑜告訴魯肅說,他要故意遲延造箭,好定諸葛亮的罪。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每條船要有30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魯肅答應了.前兩天諸葛亮都沒有動靜,到了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上江上取箭,這時江上霧大,天還沒亮,這時諸葛亮把船靠近曹軍水寨,然後擂鼓吶喊,曹操看不見虛實,不敢輕易出動,只好射箭,就這樣,不一會兒諸葛亮就得了十萬支箭,曹操知道上了當想追也來不及了。
魯肅把借箭的過程告訴周瑜,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
起初我也擔心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不出箭,但後來看到他的妙計之後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辭了十天的期限,而說只需三天,是因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會大霧漫天;算到了魯肅是個老實人,會幫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霧中不會派兵來攻,會射箭。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是上知天文,其實諸葛亮能有這么神通,跟他的勤奮學習脫不了干係,所以,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便也可以像諸葛亮一樣聰明。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50字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它描寫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魯肅等,這些人物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感動的是其中的兩位英雄人物——劉備和諸葛亮。
先說說劉備吧,他受將臣、百姓的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用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微,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著趙子龍大將抱著阿斗殺出曹軍的重圍,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為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和將臣的忠心。
諸葛亮是一個死而後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星燈,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大家一個很深的印象。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希望能幫助你~!~!!@!~!~
㈡ 小作文三國演義故事梗概400字白話文
網路知道
三國演義梗概400字作文
小作文三國演義故事梗概400字白話文查看全部5個回答
小作文三國演義故事梗概400字白話文
我來答
熱心網友
2017-11-21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編寫。這本書已家喻戶曉,但是我初次拿著到這本書,看著看著,被裡面的情節、人物深深吸引著,打動著,令我愛不釋手。
孔明一生鋪佐明君,為國家著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麼要求。他常常協助使自己的國家打了勝仗,是一個出色而又盡心盡力的軍師。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個軟弱無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歲就活活的累死了。這個名副其實的無能阿斗皇帝,還把人害死了,真是不應該呀!
劉備、關羽、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後,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無眼哪!後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他們三個人都是英雄豪傑。劉備是皇室後代,父親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軍,為天下百姓著想;關羽也是英雄,他因為憤憤不平,而殺了家鄉的解良惡霸,所以也來投軍;張飛雖然說是個急性子,但是他從不向無能的人投靠,對自己的結義大哥二哥聽命是從,也為百姓著想。所以,他們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僕,為人民服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觸手可及。這些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別人,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就不這么做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㈢ 關於三國演義的作文450字以上
(1)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綉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綉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綉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綉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台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台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復閱讀,反復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2)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
㈣ 講一個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作文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㈤ 三國人物作文450字
城外,古道荒蕪,城牆上,澟風呼嘯,旌旗在無聲飄揚,訴說著這亂世中的滄桑。你手執羽扇,靜佇遠眺,期待的目光穿越千年風霜,在如雪的月光下漾開,再漾開……
卧龍崗中,你的期待是興邦濟世,計安天下的一腔忠魂。你高卧隆中,荷鋤耕稼,行吟隴畝,眉宇間不動聲色,卻把天下握在掌心,把胸懷和志向深藏在一曲平平仄仄的《梁父吟》中。承當年,早梅斜發窗前時,左將軍劉備踏著白雪,三顧你的茅廬,以求安定天下之計。你徐徐搖動羽扇,笑指陣圖,淡定對論,三分天下。雲夢飛落至茅廬,卧龍終出山。於是,你期待自己一腔熱血酬知己;期待自己能一展經天緯地才;期待天下百姓安居,自己建功立業的未來。
博望城中,你的期待是初出茅廬,力挽危局的如山承諾。曹操揮師南下,一場大戰如箭在弦,一縱即發,你沒有逃避,而是果斷地揮動羽扇,給博望坡加了一把大火,讓曹操十萬精兵聞風喪膽,灰飛煙滅。連曹操也贊你為世間奇才。但這,就是你期待的嗎?不!你期待今後奪荊州,取西蜀,定南蠻;期待能一舉鏟除曹賊,還復漢室天下;期待天下百姓能在漢室的天下,過如你隆中的田園生活。
白帝城中,你的期待是東和北拒,支撐蜀國的忠肝義膽。在劉備的固執伐吳中,在你的滿懷擔心中,八十萬蜀兵,還是敗了。你登上高樓,寒冷的月光深深地刺進了你的心裡。蕭瑟的夜風在你的耳邊呼嘯。今後的路,將是你一個人闖盪,再也沒有一個與你談論時,痛恨桓靈二帝的主公了。你沒有放棄,你的微笑還是一如從前,因為你還在期待蜀國能再次崛起,期待今後漢室的江山能在你的堅守下千秋永固。
南定孟獲後,你的期待是《出師表》中泣血的忠貞和不悔的決心。萬木蕭條,雪飛水寒時,你帶上你的蜀軍出發了。從此,你夙夜憂嘆達不到那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的洛陽。出師表上銘記了你一生的牽絆,蜀道上只聞見你深深的嘆息。
定軍山下,你的期待是再度祁山,收復中原的不老心願。七弦空斷,你還是放不下,徒勞無功地緊握手中沙。五丈九仞山,未了的心事隨著渭風飄散。六齣祁山,只為一統中原,但怎奈天愁地慘,將星隕墜,只留下一番知音渺渺的哀嘆。你期待上天再借你一點時間,哪怕一個春秋,哪怕一季寒暑;期待今後國泰民安的錦綉河山;期待今後再也沒有蜀人的流血與死亡。
你傾整整半生的期待,終難敵過歲月滄桑。
你的期待,被天雨生生地澆滅,而在你一路漫漫的求索中,一雙慧眼,一把羽扇,一腔忠魂,就是一條攪騰宇宙的巨龍;一襲青衫,一聲輕嘆,一抔苦淚,是你對於蜀國一份永遠不言放棄的千古期待。
㈥ 《三國演義》的第12章作文45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50字
暑假裡,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國演義》看了一遍,至今,故事裡的那些情節還在我腦海里回盪。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時期吳、蜀、魏三國之間的斗爭和興亡的一系列故事。裡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歡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空城計等等這幾個故事。
《三國演義》里有很多很多的厲害人物,有被稱為奸雄的曹操,東吳的主公孫權,還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劉備,也有小氣妒忌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赤膽忠心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和趙雲。關於他們的事跡,我讀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趙雲的「單騎救主」現在我閉著眼睛都能說出來。
《三國演義》講的是軍事策略,講的是如何統治自己的國家,一個國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個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會有利於自己的國家。就像人們所說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個能為自己主公、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就算不一定會給國家帶來繁榮強盛。但也不會對自己國家不利。
讀了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受到了很大的啟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後一定會做得更好。
一本叫人長見識的書讀了《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0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出現在《三國演義》中。
最近,我迷上了三國演義的游戲,爸爸媽媽看我這樣的喜歡玩,便給我買了一本學生版的三國演義,我便如飢似渴般的讀了起來。
在這之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了,劉關張的兄弟情誼,鳳雛卧龍的智慧以及許許多多的三國英雄都是那麼值得人們敬佩。
在這之中關羽的最令我敬佩。
關羽是五虎上將之首,武器是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後來統治者尊稱他為「武聖」。
孫權聽說劉備奪得了西川,就打算要回荊州,使計策打算要回荊州,可是關羽執意不還荊州,魯肅打算讓關羽第二天過江赴會,沒想到關羽一點也不驚慌,派關平收到信號後去江邊接應。宴會上,關羽假裝喝醉,拉著魯肅去江邊,手裡提著青龍偃月刀,其他人不敢輕舉妄動,眼睜睜的看著關羽回到荊州。這就是「關雲長單刀赴會」。敢為這樣的與勇氣世間有幾個人有?在學校,同學連打針都會哭,這與單刀赴會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
讀完三國演義之後,讓我長了不少的見識,也讓我明白了人要團結,只有別人幫助了你,你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英雄本色《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45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
關雲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著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背負著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著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松……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裡,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余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蘊含著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說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裡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盪氣回腸的凝重。
忠義永存,
英雄無愧!
《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了《三國》論英雄作文1400字
楊慎詞雲:滾滾長江東流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演義》,一首用血肉之軀、靈魂之石譜寫的歷史悲曲。在刀光劍影、斷壁殘牆、千軍萬馬之下,那種忠信仁義、生死不渝的英雄氣概,又豈是卿卿我我、紙醉金迷所能比擬的?從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傑在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雲亂世中逐鹿群雄,東征西討,最終卻被歷史所淘汰?
但,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評價為「治世之
㈦ 三國演義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作文400字
《作復文:印象最深的一個制故事》我給你們說個故事,是《三個畫家》。從前有一個國王,他的一隻眼睛瞎了,一條腿瘸了。有一次,國王請來三個畫家,給他畫畫。誰畫得不像,誰就死;誰畫得像,就給他一大包金子。「好,開始。」國王一聲令下,三個畫家馬上行動。30分鍾後,一個畫家畫好了。國王看了看,說:「蠢豬,你畫得不像,眼睛是瞎的,腳是瘸的。拉出去,砍頭!」60分鍾後,第二個畫家畫好了。國王又看了看,說:「你把我畫得這么丑。拉出去,砍頭!」第三個畫家畫好了,國王說:「你畫的是一個獵人,一隻眼睛閉著,一隻腳跪下來,畫得非常像,我要獎賞你一大包金子。」第三個畫家高興極了,開開心心回家去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善於隨機應變,靈活處理。我要學習第三個畫家,做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
㈧ 三國演義 梗概450字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倔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本書就是以此為歷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歷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後,袁紹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後,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益州與荊州部分。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縣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後,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其後,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後,穩定了後方。又先後六齣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後,姜維繼其職,先後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後主劉禪昏職聵,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㈨ 寫一篇關於三國演義中的某個人的作文450字左右
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 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版備的謀士徐庶,就權 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 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 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 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 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 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 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 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 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 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 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 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 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 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 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 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 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 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 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 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 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 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 勢,說:「 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 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 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 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一聽,非 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 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 歲。
㈩ 作文:向大家介紹《三國演義》里的一個故事400字
諸葛亮到了祁山,決定派出一支人馬去佔領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作為據點。讓誰來帶領這支人馬呢。當時他身邊還有幾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可是他都沒有用,單單看中參軍馬謖。
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因此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劉備在世的時候,卻看出馬謖不大踏實。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干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銜亭,張郃的魏軍也正從東面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營,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扎營壘。在山上扎營太冒險。」
馬謖沒有打仗的經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扎營。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只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扎。
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扎在山上,暗暗高興,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扎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
馬謖幾次命令兵士沖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郃看準時機,發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只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一千人馬,穩守營盤。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拚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不敢逼近他們。王平整理好隊伍,不慌不忙地向後撤退,不但一千人馬一個也沒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