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故事700
1. 中國神話故事
中國神話故事是中國古代人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在勞動生活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學樣式。
它是人類幼年時期通過幻想對天地宇宙、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生命探索、部族戰爭、勞動生活的稚拙的解說。
中國神話故事展現了中國古代人們對天地萬物天真、樸素、真誠、美好的藝術想像,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中國神話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它的神奇、瑰麗,反映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神話來源於原始社會時期,人類通過推理和想像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但是由於這時的認識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經常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神話是人們藉助於幻想企圖征服自然的表現。神話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的認識和願望的理想化。
神話中的人物大多來自原始人類的自身形象。狩獵比較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多與農業有關。神話中的英雄也以刀斧、弓箭為武器。從神話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跡。
不論是世界文明發生最早地區的原始社會民族,還是當今世界上還處在原始社會的民族,他們流傳的許多神話故事都大同小異。
神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區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話含義。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現過對同一種現象充滿驚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話。例如關於上萬年前的全球大洪水的神話在許多地區的同一時期都有類似的描述。
2. 求四篇中國神話故事的主要內容
1、後羿射日
遠古的時候,大地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幹了大地,曬幹了禾苗草木。原來,帝俊與羲和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
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10個太陽睡在枝條的底下,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但有時,他們一齊出來給人類帶來了災難。
為了拯救人類,後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只見天空出現爆裂的火球,墜下一個個三腳的烏鴉。最後,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
2、牛郎織女
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
3、盤古開天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4、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
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5、女媧造人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3. 中國神話故事都有哪些
中國的神話故事內容豐富多彩,涉及范圍極其廣泛,如我們熟知的精衛填海、嫦娥奔月、雷澤華胥、龍伯釣鰲、嫘祖養蠶、愚公移山等等,這些故事為我們展現了精彩的神話世界,下面以這幾個故事作簡要介紹:
精衛填海
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它為了報復,決定把東海填平,於是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嫦娥奔月
漢族神話傳說中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後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葯。他的妻子嫦娥趁後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葯,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里度過。
雷澤華胥
相傳雷澤神剛烈威猛,專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龍身,居於昆侖山東南吳國西陲大澤之內,雷澤神得知女媧造人,並按女媧自己的模樣造了聖女,便懷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華胥一族所在,終於在昆侖東南相見。為試探心意,在華胥聖女行進的前方,用腳踏出了一個巨大的腳印,最終華胥走進雷澤神的腳印,有情人終成眷屬,誕下天帝伏羲。
龍伯釣鰲
傳說古代渤海東面有五座山,常隨波濤浮動。上帝命15隻巨鰲用頭頂著,山才固定不動。龍伯國有一個人由於出門要經過這五座山,覺得十分不方便,得知其是用鰲頭頂著,就用魚餌將這鰲釣起,一連釣了六隻鰲,於是這兩座山就沉入大海。
嫘祖養蠶
相傳,五千年前,西陵有一女,名嫘祖。嫘祖心靈手巧,聰明能幹,她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並且大力推行此法,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人們出於感激,就尊其為「先蠶娘娘」。後來,年輕英武的黃帝聽說了嫘祖的事跡後,心生愛慕之情,便娶嫘祖做了他的妻子。
愚公移山
《列子•湯問》記載:在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岸,有兩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山佔地方圓七百里,高有數萬尺,北山住著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年近九十歲,因苦於大山的阻塞,出行不便,於是他召集全家人要移走這座山。愚公一代又一代地移山,最終感動了山神,山神報告天帝,也使天帝動容,就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移走了兩座大山。
拓展資料
中國神話故事是中國古代人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在勞動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人類幼年時期通過幻想對天地宇宙、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生命探索、部族戰爭、勞動生活的稚拙的解說。
中國神話故事展現了中國古代人們對天地萬物天真、樸素、真誠、美好的藝術想像,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中國神話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它的神奇、瑰麗,反映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4. 中國神話故事
一、共工怒觸不周山
據傳說,顓頊(Zhuān Xū)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住在)子帝五(今河南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么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己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二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出場就很有神話色彩)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一個是炎帝的,一個是黃帝的)。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注意與後文聯系哦)。共工氏是神農氏(神農氏是歷史上第一個為農業發展做成重大貢獻的人)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好熟悉的名字!注意與後文聯系),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挖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這是統治者經常用的方法,為了一己之私,不顧整體利益)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落後就要挨打呀,而且是自己打了自己嘴巴子)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為了眾人的利益,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我想起一句話——我愛生命,但更愛真理!)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這就是神話了!充滿了想像色彩)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在此應驗之前要求注意的地方!)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於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盡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象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5. 中國神話故事有哪些
1、女媧造人
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又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
2、誇父追日
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
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乾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裡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3、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是中國遠古神話中最為有名,也是最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兒被東海波濤吞噬化成精衛鳥而嘆息,更為精衛鳥銜運西山木石以填東海的頑強執著精神而拋灑熱淚。
後來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 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志鳥」、「帝女雀」,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跡,叫作「精衛誓水處」。
4、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5、吳剛伐桂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
6. 有關中國神話故事
1.上古神話十則,按時間順序排列:
盤古開天:話說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團混沌。在這片混沌中沉睡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盤古。他的身邊放著一把樣子古怪的斧頭。直到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來,但是覺得自己所在的空間是那麼的壓抑,於是拿起身旁的斧頭對著周圍的空間一氣亂揮,也不知道揮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給明確的劃分出來了。但是天與地分開沒多久就又開始慢慢合攏,盤古就用自己的身體來支撐著天與地,就這樣支撐了很久很久,天與地的位置已經被固定住了,但是偉大的盤古卻因疲勞過度,累死了。他死後身體開始變化,骨骼變成了山脈和丘陵,肉身變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變成了江海,毛發變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澤。他的元神到了天與地的中心處,卻因疲倦睡去。
--------------------------------------------------------------------
女媧造人:在盤古肉身化為大地之後,大地上出現了很多種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後,大地上出現了一位同樣偉大的人物--女媧.女媧發現大地雖然有了很多生靈,但是它們缺少著創造能力,於是女媧便用黃泥按照自己的摸樣捏出了很多小人,因為女媧覺得創造的這些人應該和自己有點區別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兩條後肢(雙足).之後用施放了法術將這些小人變成有生命的活人,並且這些人都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
炎帝擊石生火:人類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大多是雷電擊在大樹上所產生的火).有個人便想人類總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一種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獵中,他一失手未將石制的標槍命中獵物,不過他發現標槍與地上的石頭相擊時產生了火花,於是他就撿了很多那裡的石頭來試驗,結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為他發現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個部落都一致擁他為王,這個人就是以火德為王的炎帝.之後他又創造了耕種方法並且教會了人類耕種,所以他又被稱為神農.
--------------------------------------------------------------------
神農試百草: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
精衛填海:炎帝有一個善良,可愛的小女兒,名字叫精衛.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見道無邊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張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終於在她認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時候,她悄悄的離開了部落.最終她找到了大海,她為大海的偉大而陶醉,正當她奔向大海的時候,大海同樣卷著巨浪奔向精衛.最後,大海把精衛帶走了,帶著她離開了這個世界.精衛死前那一刻才醒悟過來.精衛的靈魂因為憤怒而化做一隻青鳥,精衛為了報復大海,決定把大海填平,於是就日以繼夜的含著西山的石頭去填海.
--------------------------------------------------------------------
刑天舞干戈:炎帝得知心愛的小女兒死去的消息,悲痛的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全身無力,這件事被早想篡位的義和知道後,義和便起兵造反,炎帝被困荒山之中.兵變的事被炎帝最忠誠的戰將刑天知道後,刑天立即帶兵前往平亂.刑天的部下雖然勇猛,但是義和兵眾實在太多,刑天的部隊全部被滅.刑天一怒之下以自己的血祭戰戈,戰戈得飲主人之血不但變的鋒利無比,而且威力無邊.刑天憑一人一戈將數萬叛軍悉數殺盡,義和也死在了刑天的戰戈下.刑天成功的救下了炎帝,但是自己卻因身受多處致命傷,最終全身血淋淋的站著死去.
--------------------------------------------------------------------
黃帝戰蚩尤:也許應驗了那句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戰事連連,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華夏被分為五個大部落,這五個部落中以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勢力最大,黃帝因不願看到百姓因戰爭而受苦,便想停止這種戰爭局面,要想叫無休止的戰爭停止談何容易?最後只得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先後分別消滅並收服了那三個較弱的部落.最後集中全力在逐鹿與蚩尤展開決戰.蚩尤兵敗逃跑.黃帝命應龍(應龍:龍族的一類,長著翅膀的龍.在機緣巧合下被黃帝收服.)前往追殺.應龍不負期望將蚩尤殺死並割下蚩尤的頭顱獻給黃帝.
--------------------------------------------------------------------
共工怒觸不周山:多年以後,黃帝的後裔顓頊登位.顓頊頒布了眾多法典將華夏大地治理的很繁榮.法典給大部分人帶來了利益,但是也侵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共工就是被侵害的最嚴重一人,他糾結了很多人一起起兵造反.一路攻城掠地所向無敵,直逼不周山(王城所在).祝融身為大將,帶兵下山迎戰.祝融武藝與法術厲害無比,而帶兵之道更是遠勝與共工,共工一方全軍覆沒.僅剩共工一人.共工寧死不投降,最後盛怒之下一頭撞向不周仙山.共工法力何等之強?這一撞可不得了,竟將不周山撞翻.這不周山不僅僅是王城所在,也是擎天柱.天門敞開,洪水泛濫,生靈塗炭.
--------------------------------------------------------------------
女媧補天:共工撞翻不周山,洞開天門的事被女媧測算到後便從九重天下凡來制止來自天門的洪水.女媧四處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煉製成補天石.用補天石將天門補上.
--------------------------------------------------------------------
後羿射日:多年以後(堯帝在位時),天下大旱,原因很簡單,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後羿為解決大旱問題,自己鍛煉出一把威力無限的巨弓.後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後攜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無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個太陽全射下來,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來,大地將陷入無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個太陽在天上.
--------------------------------------------------------------------
====================================================================
上述神話的時期全是未進入文明的時期.稱為上古神話.
大禹統治華夏時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文明時代
2.黃帝和蚩尤的故事詳細版本:
相傳,黃帝和蚩尤的戰爭,發生在涿鹿,蚩尤施展了法術,三天三夜大霧彌漫,對面看不見人。黃帝命令製造一架指南車,識別了方向,大敗蚩尤,最後擒殺了他。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y2o)、舜(sh)n)、禹(y()。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堯很節儉。他住在茅屋裡,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裡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於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3.干將、莫邪
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干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干將」獻給吳王。干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干將」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著淚水。
六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將、莫邪是一把摯情之劍。
4.百鳥朝鳳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此外還有:
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誇父逐日
後異射日
狗吃太陽
嫦娥奔月
吳剛伐桂
精衛填海
這個網址還有很多中國神話故事,可參考:http://www.5721.net/pre-school/news/20056/News254/20175619.shtml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6249468.html?si=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