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邯鄲成語故事的手抄報
如圖
2. 成語故事手抄報圖片 大全 二年級 一年級
【成語】: 朝雲暮雨
【拼音】: zhāo yún mù yǔ
【解釋】: 暮:傍晚。早上是雲,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變化,舊時用以喻指男女的歡會。
【出處】: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舉例造句】: 我想著香閨少女,但生的嫩色嬌顏,都只愛朝雲暮雨,那個肯鳳只鸞單。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
【拼音代碼】: zymy
【近義詞】:巫山雲雨
【用法】: 作謂語、賓語;比喻男女的情愛與歡會
【故事】: 傳說古代襄王游覽高唐地區,十分疲倦就在白天小睡了一會,在夢中看見一個仙女說:「我是高唐人,聽說你來了,願意給你當枕席。」襄王臨幸了她。臨別她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3. 成語故事經典手抄報圖片大全
【拼音】: àn yǔ cán yún
【解釋】: 比喻男女的愛情被阻隔或斷絕。
【出處】: 宋·劉克庄《西樓》詩:「短松明月易陳跡,斷雨殘雲難覓蹤。」
【舉例造句】: 孤幃再把重門掩,不堪離恨寄冰弦,斷雨殘雲思黯然。 ★明·徐霖《綉孺記·剔目勸學》
【拼音代碼】: dycy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4. 成語故事手抄報邯鄲學步
邯鄲學步 [hán dān xué bù]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解釋】: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自】:《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示例】:半臂添寒尚書醉,屏後金釵楚楚,齊俯首~。
◎清·梁紹任《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出 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例 句
1. 不管學什麼,都不能~,生搬硬套。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東施效顰 鸚鵡學舌 哎喲東施 壽陵匍匐 壽陵失步 枉轡學步 步人後塵衣冠優孟 西顰東效 邯鄲匍匐 鴝鵒效言
反義詞
獨辟蹊徑 標新立異
典 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5. 關於成語故事的手抄報圖片
帶有圖片的成語故事: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後,他(丟斧子的人)在挖他的山谷的時候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義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處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
6. 成語故事的手抄報圖片一年級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7. 成語故事小報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
戰國時期,有兩位著名的軍事家。一個叫孫臏,一個叫龐涓。兩人曾拜同一位老師學習兵法,後來兩人一同為魏國效力。龐涓小肚雞腸,非常嫉妒孫臏的軍事才能,便想方設法地陷害他,致使孫臏被削去膝蓋骨。後來,孫臏被齊國大將田忌秘密營救到齊國。圍魏救趙,就是孫臏與龐涓之間的一場戰爭。
當時,魏國率先在眾多諸侯國中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國力日盛,並先後兼並了一些弱小的諸侯國。當時與魏國國力相當的諸侯國,在其東部有齊國,在其西部有秦國。魏國的鄰國趙國、衛國則顯得比較弱小。
公元前368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國的屬國衛國。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近十萬圍攻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大臣鄒忌主張不救,因為這樣會消耗本國的實力。但大臣段干綸認為,如果魏國打敗趙國,魏國的勢力會更加強大,進而對齊國造成威脅,因此極力主張支援趙國。
齊威王採納了段干綸的建議,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出兵八萬救趙。身為軍師的孫臏在分析形勢後,認為魏國軍隊很強大,如果與魏軍正面交鋒會造成齊國的較大損失,所以應該避實就虛,趁著魏國精銳部隊在外,魏國國都大梁防務空虛的機會,攻打它的國都,迫使魏軍回救大梁,趙國的危險就會自然消解。
為爭取戰略主動,孫臏決定給敵軍製造齊國部隊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無能的軍官帶兵進攻魏國的軍事重鎮平陵,結果齊軍大敗。魏國大將龐涓以為齊軍不堪一擊,於是加緊對趙國的進攻,絲毫沒有想到齊軍會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
與此同時,孫臏親自率領精銳部隊進逼魏國國都大梁。龐涓聞訊,迅猛從攻打趙國的前線往回撤軍,長途跋涉去保衛國都。因為兵困馬乏,又陷入孫臏的包圍圈中,結果魏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語「圍魏救趙」由此而來。
8. 成語故事手抄報一年級簡單
引狼入室yǐnlácopyngrùshì
[釋義] 引:招引;把狼引到室內。比喻自己把壞人或敵人招引進來。
[語出] 元·張國寶《羅李郎》:「我不是引的狼來屋裡窩;尋得蛐蜒鑽耳朵。」
[正音] 狼;不能讀作「niánɡ」。
[辨形] 狼;不能寫作「狠」。
[近義] 開門揖盜
[反義] 拒之門外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兼語式。
[辨析] 見「開門揖盜」(562頁)。
[例句] 歷史上~的民族敗類;沒有一個不被人民切齒唾罵。
9. 關於成語故事的手抄報一年級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copy shēng
【解釋】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出處】《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茫茫然周也。」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來形容雕塑或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栩;不能讀作「yǔ」。
【辨形】生;不能寫作「升」。
【近義詞】呼之欲出、活龍活現、有血有肉
【反義詞】奄奄一息、半死不活、死氣沉沉
【例句】大型泥塑《收租院》中;反抗地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農民形象被塑造得~。
10. 手抄報愛家鄉創文明出自邯鄲的成語故事
詞目
邯鄲學步
發音 hán dān xué bù
釋義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邯鄲學步的故事
示例 寫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樣會像邯鄲學步一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近義詞 鸚鵡學舌 東施效顰 數典忘祖
反義詞 標新立異 獨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