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關於民族故事的作文
㈠ 關於民族團結的作文500字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著名的《團結就是力量》,曾經擂響了各民族團結救亡、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鏗鏘戰鼓,吹響了各民族團結建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越號角,時至今日,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形象,團結就是希望,團結就是勝利。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一個家庭不團結,可能親人反目;一個民族不團結,可能一盤散沙;一個國家不團結,可能分崩離析。我國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遷徒、貿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特別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必然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統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在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過程中,不僅民族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團結一致走上了通向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
中華民族繁榮富強,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各民族團結友愛的新紀元,中華民族展現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現出無比的自信心、自豪感。60年來,各族人民高舉民族大團結的偉大旗幟,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攜手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壯麗史詩。60年來,中華民族在前進過程中克服了來自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自然界的種種困難和考驗,頂住了來自國內外的種種壓力和挑戰,使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航船乘風破浪、勝利前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同心同德、並肩戰斗。今天,"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理念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靠各民族團結友愛。今天,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往開來、意氣風發,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民族復興的神聖使命把各民族緊緊地凝聚在一起。講任務,是56個民族共同的任務;講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成績;講困難,是56個民族共同的困難;講前途,是56個民族共同的前途。只有56個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攜手並肩、團結奮斗,中華民族才能煥發出無比磅礴的偉大力量,民族復興的偉業才會展現出寬廣燦爛的光明前景。
㈡ 有關於民族的作文
中國的版圖上有56個少數民族,而每個民族的特色都是與眾不同且別具特色。內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容的就是:維吾爾族。因為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並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維吾爾族目前有800多萬人口,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回族,已經接近,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於少數民族人口總量的前五名。
維吾爾族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例如家喻戶曉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著迷,還有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等,這些都是聞名中外的。還有維吾爾族位於我們「三山夾兩盆」的新疆,新疆盛產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為維吾爾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維吾爾族的人很喜歡跳舞,所以他們的舞蹈也分好幾種,最常見的就是: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而伴舞的樂器,當然也不下數十種。
以上關於維吾爾族的介紹都是耳熟能詳的,但可是有一樣可能很少會提起,那就是維吾爾的民族醫術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來維吾爾族的人不單只舞跳得精美絕倫,並且醫術也是如此高明。
雖然維吾爾族的文化傳統遠遠不止這些,但僅僅是這些也足以讓人不禁感嘆:中國56個民族,果真與眾不同、別具特色啊!
㈢ 寫一篇有關於民族俗的方面的作文
寧鄉的民族習俗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內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容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把這個節日叫做「春節」。
吃喝玩樂,時代不同,四個字的意義也就不同了。
吃,記得我上一次就盼著過年,過年就有好吃的,可以使勁吃而不會找來長輩的責罵,現在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
喝,有檔次,所以很多家庭選擇在酒店吃年夜飯。當然大部分還是在家吃個團團圓圓的年夜飯。
玩,過年了,和親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將,鬥鬥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選擇,大年三十的晚上剛過12點的「開門炮」是必須放的,還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須放的,意味著年過完了。
樂,我過年就是一家人吃過年夜飯就守著電視機看「春晚」,當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們的天地樂園。比如:長輩們一般會跟小輩壓歲錢,或者,前幾天買來的鞭炮,就一起放掉。
這些活動均以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春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㈣ 民族故事 作文:民族故事
讓愛伴我成長--我與民族同學之間的故事
在內科大學習,生活 有些日子了.最讓我感觸的是各民族同學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情誼,在內蒙古上大學,少數民族的同學以蒙古族居多, 而他們有著待人熱情誠懇的傳統美德,以粗獷豪放、胸懷擔盪、誠實熱情著稱.所以 ,在我們相處的過程中,幾乎是沒有障礙的,大家其樂融融,就好似一家人.
少數民族的同學有的剛到這里,語言有些生疏,生活習慣上也有些不同,做為當地人的我們,自然要和他們好好相處.記得有一次 , 班上的一位蒙古族的同學生病了,大家都急著幫他買葯,輪流著照顧他,直到他的病完全好了,通過這件事,不僅讓他感受到來自於班級和我們漢族同學的溫暖.更加讓我們感受到了各民族同學間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 有的同學和我們溝通有語言上的障礙,於是我們就經常和他交流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經常和他說些我們這里的趣聞趣事.漸漸的他的普通話好了,而我們也從他那裡學了些蒙語,豐富了自己的語言文化,使我們的業餘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少數民族的同學通常都很熱情,有時周末,他們回家,返程的時候經常給我們帶些他們那裡的特產, 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那香氣沁人的奶茶和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
在和民族同學的生活中,我對於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聽蒙古族的同學們說: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可見 ,他們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少數民族的同學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喜歡唱歌,他們的歌聲通常都很豪放,帶給我們一種草原般寬廣的氣息,聽說他們有一個習俗,就是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少數民族的同學通常對動物有著特殊的關懷,尤其是狗,他們視它為最忠實的夥伴,對於當下很多人不重視動物生命的行為.這點,我非常同意民族同學的看法.
雖然,各民族同學交流之間有種種的障礙,但是我們都努力的去克服,56個民族本事一家,既然我們是一家人, 那麼我們就應當其樂融融的生活在一起,
成為真正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㈤ 民族真實的故事作文400字
1937年8月28日,天昏沉沉的,在上海火車站的人們提著大小包行李,明顯加快腳步,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一件壞消息,日本馬上就侵略上海,急忙趕到安全的地方去。在人際茫茫的火車站中,三五成群的乞丐,特別顯眼,只見他們穿著蓋不住的衣服,伸出臟兮兮的手,不斷向別人乞求什麼的。可人們並不理會,快步向車隊走去。在眾多人群中,有一對母子在火車站盤旋著,明顯沒有錢買車票,但又不想放棄,只好來回走著,懷中抱著不到兩歲的男孩,母子旁邊沒有其他親人了,顯然易見,爸爸並不在上海,或是已經犧牲了。孩子也不時哭著。就在這時,天突然沉下來,不時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人們知道,事情不妙,腳步從走改成了跑,遠遠看見飛機向這片地方駛來。那位母親更是急得滿頭大汗,只聽「轟」,一個炸彈從天而降,火車站里的人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來不及逃跑,人們就呼喊著呻吟著。那位母親抱著孩子飛快逃跑,可還是難逃一劫,孩子的母親被鋼鐵絆倒了,一塊石頭朝她壓來,她「啊」的一聲慘叫,她用顫抖的雙手抱著孩子,吻了吻,把他往空地上一扔,便死去了。孩子驚慌的看著四周,到處都是屍體,橫七豎八的屍體,便嚎啕大哭,似乎在說:「可惡的日本人,害我家破人亡,你們會家遭,你會遭到報應。」
㈥ 一篇關於民族習俗的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古人把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春節習俗——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因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這個節日就叫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人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俗話說「正月十五鬧花燈」,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宵節這天,到處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夜晚一到,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去觀賞花燈。五光十色的宮燈、壁燈、人物燈、花卉燈、走馬燈、動物燈、玩具燈……匯成一片燈海。有的花燈上還寫有謎語,引得觀燈人爭先恐後地去猜。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這種食品了。元宵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圓球,裡麵包著用糖和各種果仁做成的餡,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因為這種食品是在元宵節這天吃,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㈦ 一篇寫少數民族的作文 200字
少數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國家中人數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國指漢族以外的民專族,如蒙屬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苗、彝、壯、布依、朝鮮、滿等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由於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
目錄
中華民族的歷史
中國民族構成
中國相關政策
人口少數民族人口政策
不良影響
語言文字
宗教
分布特點
少數民族分布地區
少數民族過春節藏族
彝族
壯族
民族一覽
數字習俗中華民族的歷史
中國民族構成
中國相關政策
人口 少數民族人口政策
不良影響
語言文字
宗教
分布特點
少數民族分布地區
少數民族過春節
藏族 彝族 壯族民族一覽數字習俗展開
㈧ 關於民族的小故事作文
我身邊的文明故事不少,但有一件事情,我永遠也忘不了。因為,它教會了我遇到任內何事都要先想到別人。容
那是一天晚上,我吃過晚飯,一蹦一跳的去公園玩。
正當我跳到五單元。突然,只聽「咚」一聲,我摔在了一個松動的窨井蓋上。只見那個窨井蓋漸漸往下陷,我管也沒管,只顧看腿上的傷口。我應該把窨井蓋搬起來才對,但我還是選擇看傷口。結果,傷口上流了許多血。
我也沒管如果別人也被窨井蓋弄摔跤也會痛,只顧馬上跑回家用葯塗傷口。臨走前,窨井蓋被一個老奶奶搬了起來,她似乎用了全身的力氣才搬動了,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才移好了窨井蓋。我很奇怪,老奶奶為什麼要這么做。
好奇心驅使著我,我悄悄地跟著老奶奶。那個老奶奶為了不再讓別人摔跤。去了物業,找了泥漿工。希望他們能 幫忙。老奶奶帶著泥漿工來到窨井蓋旁邊,泥漿工仔細地修補好了窨井。老奶奶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著眼前這一幕,我的臉頓時紅了,真是讓我慚愧地無地自容了。
老奶奶走了,她瘦小的背影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俗話說得好:「細微之處見精神。」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奶奶比我文明得多,而且還有一顆為他人著想的心,我想,我真的應該要向老奶奶好好學習,做文明事,當一個文明的小學生!
㈨ 關於寫少數民族的作文:560字
各民族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㈩ 寫一篇作文介紹一個中國民族450字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古漢文獻中又稱三苗、有苗、南蠻等。苗族(越南文:Mèo;泰語: แม้ว / ม้ง ;Maew / Mong 英語也稱Hmong),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陝西西鄉鎮巴、重慶、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苗族最早最久遠的源頭是上古時期居住在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中下游流域的苗蠻集團。由於歷史災難,約有9成的苗族人口主要分布於中國,而在越南、泰國、寮國、緬甸、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
上個世紀澳大利亞民族學家格迪斯[1] 在他的著述中這樣感嘆:「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人和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本世紀苗族作家南往耶寫道:「苗族是一個不斷被驅趕甚至被消滅的民族,但他們一直沒有對生命和祖先的放棄,自五千年前開始,爬山涉水,經歷千難萬苦,從中原逃到雲貴高原和世界各地,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尋找故鄉,用血淚養育古歌和神話,沒有怨恨,把懸崖峭壁當做家園,梯田依山而建,信仰萬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謝仇人。」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銀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招龍節」、「苗年節」、「牯藏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