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編民間故事350字
㈠ 中國民間故事縮寫
中國民間故事縮寫示例:
1、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內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容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2、牛郎織女
善良、勤勞、命苦的牛郎,從小被兄嫂趕出家門,與老牛為伴。長大後,他在老牛的幫助下,在湖邊認識了美麗善良的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著美滿的生活。織女和牛郎生下一對兒女。原來織女是玉帝的女兒,最後織女不得不告別牛郎回到天庭。牛郎帶著兩個孩子追至南天門,卻被王母劃下的天河所阻,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見面。於是,牛郎織女就這樣靜靜的等待著每年相見的日子。
㈡ 我喜愛的神話故事作文
一個又一個神話故事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是祖先們智慧與想像的見證。
《精衛填海內》或許只是容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卻令我震撼。
女媧是炎帝的女兒,卻在第一次來到大海時喪身了,她是一個堅毅的女孩,不會畏懼一切,女媧化為了小鳥「精衛」,她一刻不停地銜石填海。
為什麼要勞累自己呢?因為精衛不希望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被大海吞噬,大海,你太無情了,精衛明明知道自己只是一隻小小的鳥,她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小之又小,但她卻不畏艱難,堅持將一顆又一顆,一根又一根的石子、樹葉投向大海。
大海嘲笑她時,小小的身軀說出的話,竟是如此堅定,小小的身軀所散發出的力量,竟是如此巨大。
還記得自己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嗎?第一次練字、第一次跳舞、第一次煮飯……第一次練字,寫出的筆畫或許歪歪扭扭,不工不整,但因為信念、堅定,加上刻苦地練習,才能將每一筆寫好,才能寫出一個又一個挺拔秀氣的字。或是第一次跳舞,每一個動作都不規范,但因為自己的夢想、心願而勤奮地練習,直到能像小天鵝一般動作輕盈、規范而優美。
什麼是信念?這就是信念,什麼是堅毅?這就是!
㈢ 中國民間故事 作文(350字左右)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㈣ 作文:民間四大故事:《白蛇傳》,350字
明朝初年有個藩王,聰明絕頂卻兇殘無道,地方官拿他也沒辦法。他還有個癖好,酷愛玉器,不僅四處搜集佳品,還養了不少玉工,自己采辦美玉雕制。
有一年,藩王收了一大塊名貴山料,府中的玉工沒人敢下手,有人便說吳門玉工冠絕天下,還是去蘇州請名工來治吧!藩王覺得有理,便責令蘇州府舉薦最好的玉工。
當時,蘇州排名第一的玉工叫陸子岡,排第二的叫王小溪。這兩人技藝高,心氣也高。相比之下,陸子岡脾氣更大,還有個怪癖,不管主家願不願意,凡是他治的玉器一定要落個名款。王小溪則生具異相,右手有六指。一般人的第六指多是枝指,可他的六指卻極其靈活,正因如此,王小溪的雕工以繁復精工著稱。
陸、王二人向來誰也不服誰,平時就爭斗不休,一聽藩王要招吳門第一玉工,誰若中選,便坐實了第一的寶座,自然都要去。這兩人爭得不可開交,蘇州知府一時不好定奪,這時王小溪說:「既然相持不下,那就乾脆比一場,我們兩人各用一天時間雕一件小器,請大家公論誰的技藝更好。若陸子岡贏了,我願把錕刀輸給他;若我贏了,那陸子岡今世不可再與我爭勝。」
原來,王小溪雖然自知技藝較陸子岡稍遜一籌,但他有一件雕玉寶器,就是錕刀。說起這把刀的來由,可是幾年前的事了。
還記得那日,王小溪去鄉間踏青,突然聽得一聲脆響,田裡耕作的一個老農叨叨說:「真倒霉,這破鐵片把我的犁頭都劃斷了。」
王小溪一聽那聲音就很吃驚,因為犁都用上好的精鋼打成,而且很厚,能劃斷犁頭的鐵片定是個寶貝,就要了過來。
鐵片黑黝黝的,一點都不起眼,但他用磚瓦試了試,一削上去就如同切腐泥一般。只是這么一塊鐵片實在不好用,王小溪就找鐵匠,想將這鐵片改鑄成刻刀。沒想到,鐵匠點上爐燒了半天,鐵片連紅都不紅,於是只得放棄。
這一天,突然來了個道士,說自己有辦法,條件是要四百兩紋銀。這個價非常嚇人,但王小溪見道士胸有成竹,便咬咬牙答應下來。
道士要王小溪准備幾把篦子,每天去街上找那些蓬頭垢面、頭發很長的女丐,給幾個小錢後,用篦子將那些女丐的發垢篦下來。過了幾天,收了足足一盆發垢,道士這才生起了火,然後將那鐵片塗上發垢,放到爐中去燒。爐火連燒了三天三夜,鐵片上發垢燒光了就再塗,等一盆發垢塗光,鐵片也已被燒得通紅,道士再用油錘擊打,果然成功改造成一柄刻刀。
王小溪欣喜不已,付了錢,問道士這鐵片到底是什麼,道士說:「這是古錕劍的劍頭。因為錕劍水火不侵,所以燒不紅,唯獨人發上的油能將熱力透入。」道士說完,便飄然而去。而王小溪得了這把錕切玉刀,技藝更是精進不少。
陸子岡也見識過這把錕刀,聽王小溪開出這條件,他想也不想就答應下來。王小溪見他答應,大為得意,自覺勝券在握。
原來陸子岡的技藝雖然較王小溪略勝一籌,但玉器最後的拋光要以金剛砂細細打磨,極費時間,一天工夫肯定不能到位。王小溪因為有錕切玉刀,省去了打磨的工夫,所以一天之內肯定能雕出比陸子岡更精緻的玉器來,他正是算定了這一點,才敢與陸子岡比試。
一比高下
一天過後,王小溪與陸子岡各自帶了一個木盒前來。
王小溪先將盒子呈上來。知府打開一看,裡面放著一枝雜色玉蝴蝶釵。玉一向貴純色,如果顏色雜,價錢也就不高了。只是王小溪構思很巧,將雜色部分雕成了一隻蝴蝶,如此一來,釵體看去仍是潔白如羊脂,而蝴蝶則五色斑斕。更奇妙的是,釵是用一整塊玉雕成的,但釵頭蝴蝶竟能微微顫動。
原來,王小溪本就精於透雕,再用錕切玉刀將蝴蝶翅膀精雕細鏤,以至於原本一塊堅硬的玉石,雕成後竟能隨風顫動。
知府見王小溪技高至此,正暗暗吃驚,陸子岡把自己的盒子呈了上來。知府打開一看,只見裡面是個青玉雕成的蟹形酒座。看上去刀工雖然也相當高妙,但與王小溪的蝴蝶釵比起來,就顯得平平無奇了。知府暗暗嘆息,正要下定論,陸子岡卻不卑不亢,上前行了一禮說:「大人,至人無夢,至巧無工。玉為靈物,小人制此橫行座,也是有靈之物。」
㈤ 五年級民間故事縮寫作文
田螺姑娘:某村有一位單身漢,年紀30多了,還沒娶上媳婦,他勤懇能幹,每天在田間都辛勤勞作。
有一天她下田時無意中拾到一隻大田螺,他高興的帶我回家,養在自家的水缸里,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已過去三年,有一天單身漢從田裡幹完活,發現桌子上擺滿了熱氣騰騰的飯菜,單身漢左看右瞧不見人,他肚子餓極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了起來,他邊吃邊想會有誰給他煮這么好吃的一桌飯菜呢,他連續幾天幹活回來同樣都是滿桌的好飯菜,單身漢感到奇怪,會有誰這樣做呢?它一定要弄個明白。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扛上鋤頭出去了,過一會兒他又偷偷返回家裡躲到家門外,要看個究竟,快到中午時水缸的蓋子被慢慢掀開了,從水缸里走出一位象仙女般的姑娘,接著就很熟練的做幾分超級菜很快,飯菜就擺滿了,一桌飯菜做好了之後他又躲進水缸里去了,但是還想今天該不會是我看走眼了吧,於是他連續幾天都偷偷躲在屋外偷看,結果是千真萬確,結果一位美女姑娘每天在幫他做飯炒菜,但是還想這么一位漂亮賢惠的姑娘天天來幫她煮飯,究竟是為了什麼?我一定會問個清楚,又一天的中午。姑娘正在專心做飯時單身漢闖了進去。將姑娘鎖進房子,然後急忙打開水缸蓋子,把空螺殼藏到後花園里去帶到房間吧,姑娘給放出來問個清楚,那姑娘從房間出來,直往水缸里跑,當他看見我可沒了,傷心的大哭起來,他邊哭邊給單身漢說出了事情,他說他是個羅晶晶前世,單身漢救過他的命,今生又養他三年,他是投身來報恩的。
單身漢聽後很感動,於是就與這位姑娘結了婚,婚後她們還生下一對兒女,據說她們夫妻一直恩愛如初,日子越過越好。
㈥ 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350字以上)
1、西雙版納、德宏傣族的潑水節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
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幹了,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
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長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
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2、和尚升天故事
話說唐朝年間潞洲府有位節度使,名李抱貞。當他到任時府內是銀兩空空,就連官員,兵卒的響錢都拿不出。實在是無計可施,於是有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說;當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對他是言聽計從,何不讓他出面作法,讓老百姓捐些錢物。
於是,李大人就去面見老和尚,把事由說了一同。別說老和尚真就答應了,為了消除老和尚的顧慮,李大人說我們已在法壇下面挖一個地道,等點火後你就順地道出來,保你平安無事。李大人又帶著老和尚現場實際走了一遍。
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聽說老和尚坐壇講法,紛紛來捐錢。
到了開壇說法的日子,周邊的百姓也來捐錢。幾天的功夫捐錢已達上億了!這他時辰已到只見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壇上,下面是一群小和尚法樂齊鳴。好個熱鬧!一陣後就聽有人喊;活佛現身點火相迎!忽的一聲法壇四周火光沖天,可憐的老和尚下得法壇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後法壇上只留下幾塊舍利了!眾人還真就相信活佛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決了,一條人命換來的救濟錢,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這才是;假戲真做傻和尚,隨著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當擋風牆。
3、瑤族趕鳥節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江華山區,林木茂密,很適宜鳥雀繁衍生息。以五穀為食的山雀、野雞、斑鳩等等熬過了嚴冬,看到山桃花開了,伸動翅膀,飛上天空,站上了高枝,看到山裡人來了,就唱起歡樂的歌。
看到妹姑手裡金燦燦的包穀籽,一把把,一串串,撒進了黑沃沃的山土裡,唱得更歡了,邀集夥伴,快來「會餐」!這樣,它們往往成群結隊,飛如烏雲遮日,落象黑幕壓地,耕山人一走,它們巧妙地試探了「稻草人」,飛落坡地,用尖利的嘴巴不停地啄,不一會兒,山土就糟蹋地不成樣子了。
鳥害成了耕山人的一塊心病。山地里沒有了收成,耕山人只有吃蔬菜,官府的錢水糧流也枯竭了,皇上發了慌,忙下聖旨:「誰制住了鳥害,賞林九架,免稅九年。」
聖旨傳下來之後,山主、耕山人都想開了辦法。盤雲寨有個盤英姑,很愛唱歌。耕山人聽了她的歌,口裡象溶了一塊蜜;她向著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著山林唱,鳥雀們都羞得不敢開口,盤英姑的歌停了,鳥雀們還久久不肯離開。
耕山人想到:要趕鳥,盤英姑一定有辦法。於是,盤雲寨的男男女女都來到英姑的木樓,跟她學起了唱歌,並商量把歌傳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間去,約定下年正月的最後一天,下種以前,把鳥雀從九山引開,趕到沒有陽春作物的白頭山去。
在盤雲寨,有個叫盤阿肚的山主,養了一對畫眉,每天清晨,他把鳥籠掛在木樓的房樑上,逗著畫眉唱。說也奇怪,也引來一些山雀,日停寨頭,夜宿樓檐,山主十分高興:「哈哈,九架嶺又到我名下了。」
於是,他急忙修書,報告皇帝。皇帝朱筆一點,命令各山寨:山主們多養畫眉,正月末一天,以鳥引鳥,把九山九嶺的鳥雀引上白頭山石岩嶺。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種早包穀了,天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歌唱著聚會寨頭。九十九寨的山主,看著鳥雀一群群飛出山林,飛來山寨,好不高興,舉起鳥籠,搶在耕山人的前頭,向白頭山匯集。鳥雀也真的追著歌聲,跟著人們,飛往白頭山。
這天,白頭山上人多,鳥也多。晴天,鳥雀飛成排,為歌唱者遮日蔭,雨天,鳥雀飛成隊,為唱歌人擋風雨。耕山人從清晨唱到黃昏,鳥雀真的忘了飛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岩石上,人們悄悄離去。
到第二天,鳥們飛到雲頭尋找歌聲,它們圍著白頭山飛,好像山頭有聽不完的歌聲。這樣,鳥雀們在白頭山呆了半年,等到它們醒來,坡地上只剩了稻穀桿子,耕山人們早把糧食收進了寨門。
4、劉三姐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中還有記載。
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縣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東門(羅城縣城駐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5、苗族蘆笙的傳說
小夥子口不離笙,姑娘手不離針;不會吹笙的不是苗家的達亨(小夥子),不會綉花的不是苗家的達佩(姑娘)。蘆笙,黔東苗族方言叫"給"(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製作而成。
每把蘆笙六根管,在蘆笙歌中有"蘆笙三節筒,長瓢里頭空;瓢兜六根桿,吹來向轟轟"的描述,它與方言、服飾一起,是區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標志。在苗族傳說中,古老的時候天下沒有人煙,天帝就派了小女兒勾素下到地上來造萬物。
有了萬物後,有一天賈、凶(即杉木和竹子)兩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討要幾件供人娛樂的器具。天帝的女兒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個手指和一隻手臂,做成了一把蘆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蘆笙交給賈、凶兩兄弟說:"這就是你們的母親,以後凡事必須經過她(許可),她會給你們帶來幸福"。苗家自從有了蘆笙,便過上了安定、美滿和幸福的生活。
幾乎苗族每個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隊)蘆笙,這是一個村寨生活是否美滿幸福的標志。在貴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蘆笙隊由芒筒和大號、中大號、中號、小號、特小號六種蘆笙組合而成。
芒筒與其他蘆笙不同,它沒有六根管,只是一個三四尺長的園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聲音低沉、渾厚。大號蘆笙就是笙母,高達兩丈左右,只吹不動,需兩人抬。
㈦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350字左右)
孟姜女哭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徵集了數十萬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牆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裡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里,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裡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范杞梁,選定良辰吉日,准備成親。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范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范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干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飢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裡塌到哪裡,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范札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為紀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㈧ 縮寫民間故事作文
我國擁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所以自古以來便流傳著非常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民間故事,那麼有哪些故事讓大家耳熟能詳呢?接下來就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個故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個民間故事主人公說的是西周時期的姜子牙,姜子牙是一個神人,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他釣魚的時候用的是直鉤,並且不用放任何誘餌,這一個做法讓其他人都感到匪夷所思,大家都認為這樣的方式根本釣不到魚,可是姜子牙卻可以源源不斷的釣上魚,由此可見他的神奇之處。而之後的姜子牙更是幫著姬昌一起打敗了紂王,他的名氣變得越來越大,以至於到達了一個耳熟能詳的地步。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缺乏一個堅定的念頭,一旦決定了要做什麼事之後,就不能輕言放棄,哪怕是再苦也要學會堅持。這些民間故事讀起來朗朗上口,也給讀者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想像空間,不知道大家還聽過哪些奇怪的民間故事呢?
㈨ 編一個神話故事400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平凡的女子,她的頭發黑亮亮的,長長的,頭發總是披在腰間,眉毛彎得像月亮,眼睛像圓圓的葡萄,鼻子小小的,一張櫻桃似的嘴巴,愛穿漂亮的裙子,長得美麗極了!長得漂亮的女子,她叫——嫦娥。
嫦娥是個非常漂亮的女子。因為嫦娥長得漂亮,所以人們都非常喜歡她,小孩子都跟在嫦娥的後面叫她嫦娥姐姐。
有一天,村裡來了一位人,她看起來病泱泱的,走路也非常不好,他走到了嫦娥的家門口,暈倒了。其實那個人沒有病,只是聽別人說嫦娥很善良、很有愛心,那個神仙想來試探試探嫦娥,看嫦娥到底善良不善良,有愛心沒有,要是很善良也很有愛心,就讓嫦娥也當神仙。這時,嫦娥聽到門在響,打開門一看,是一位病人,嫦娥還不知道那個人是神仙,迫不及待地把病人扶回家,請教幾位醫生給病人看病,慢慢地,病人的病好了,又過了幾天,病人對嫦娥說:「其實我就是天上的神仙,我沒有病,只是別人說你很善良、很有愛心,我想試探試探你,我給你兩顆仙丹,你吃了它,准會飛上天變成神仙。」嫦娥把那兩顆仙丹吃了下去,慢慢地飛上了天。
嫦娥飛上天後,村子裡的人們非常想念他,每當晚上月亮升起時,村裡的人們就指著月亮說:「看,快看,那就是嫦娥的酒店,我們的嫦娥姐姐就住在那裡。」
㈩ 求一則完整的民間故事(250~350字)。謝謝!給好評!
田螺姑娘
某村有一位單身漢,年紀三十多了,還沒娶上媳婦,他勤懇能幹,每天都辛勤勞作在田間。
有一天,他下田時,無意中拾到一隻大田螺,他高興地帶回家,養在自家的水缸里。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已過去三年。有一天,單身漢從田地里幹完活回家,發現桌子上擺滿了熱氣騰騰的飯菜,單身漢左看右瞧又不見有人,他肚子餓極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桌吃了起來。他邊吃邊想,會有誰給他煮這么好吃的一桌飯菜呢?他連續幾天幹活回來都同樣是滿桌的好飯菜。於是,他想此事一定是鄰居 李大嫂幫的忙,今天我要好好去感謝人家。於是他問了鄰居李大嫂,大嫂說:「沒有呀?我聽到你廚房有做飯、炒菜聲,我還以為是你提前回家來做飯呢?」單身漢感到奇怪,會有誰這樣做呢?他一定要弄個明白。
有一天,他象往常一樣扛上勞動工具出工去了。過一會兒他又偷偷返回家來,躲進家門外偷看個究竟,快到中午時,水缸的蓋子被慢慢掀開了,從水缸里走出一位象仙女般的姑娘接著就很熟練地做起飯、炒起菜來。很快就擺滿一桌飯菜。飯菜做好之後,它又躲進水缸里去了。單身漢心想,今天該不會是我看走了眼?於是,他連續幾天都偷偷躲在屋外著看,結果千真萬確,確是一位美麗的姑娘每天在幫他做飯炒菜。
單身漢想,這么一位漂亮賢惠的姑娘天天來幫忙他煮飯,究竟為了什麼?我一定要問個清楚,又一天的中午,姑娘正在專心做飯時,單身漢推門突然闖了進去,一把將姑娘抱住,並將她鎖進房間。他急忙打開水缸蓋子,一看傻了眼,怎麼那隻田螺只剩下個空殼游盪在水中?這水仙般的姑娘難道是這只田螺變成的?單身漢想出個聰明的辦法來,他把空螺殼藏到後花園里去。再到房間把姑娘給放出來問個清楚,誰知那姑娘從房間出來直往水缸里跑,當她看見螺殼沒了時傷心地大哭了起來。她邊哭邊給單身漢說出了自己經過的實情,她說,她是個螺精,因前世單身漢救過她的命,今生又養了她三年,她是投身來報恩的。單身漢聽後好感動,
於是,他就與這位姑娘結了婚,婚後她們還生下一對兒女。據說她們夫妻一直很恩愛如初,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