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字家鄉小故事
⑴ 名人思念家鄉的小故事
一、蘇武的故事:
蘇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漢盡忠守節的著名人物。在漢武帝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將之職奉命出使匈奴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於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單於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但絕不投降。單於又把流放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渴飲雪,飢吞氈,依舊手持漢朝符節,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後來,昭帝即位後,漢朝和匈奴和親,漢朝要匈奴送還蘇武,但單於卻慌稱蘇武已死去。後來,漢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區,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還活著。單於只好把蘇武送還。蘇武在匈奴里的前前後後的19年裡 蘇武用他的浩然正氣,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氣,忘卻了單於榮華富貴的引誘,北海的蘇武,那流放於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
二、崔顥的故事:
崔顥黃昏登上黃鶴樓,由孤獨產生濃烈思鄉情,作出千古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旅美畫家楊令弗87歲時寫下兩封信,要章行嚴先生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轉交我國領導人,要求將骨灰故鄉太湖,並將保存的文物字畫悉數送回組國以報祖國哺育之恩。
三、陳嘉庚的故事:
愛國華僑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四、周恩來的故事:
「現在,我們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講話最後被一陣熱烈的掌聲淹沒。 7年後,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又說: 「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後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即今鎮淮樓),放放風箏……」 王汝祥雖然能體會周恩來的話,但仍不忘臨來時縣委常委們的囑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時間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來微笑著回答說:「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裡話對你不隱瞞,我講個故事你聽聽,你給裁判裁判: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是旅客很嚮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麼辦?」 是的,在周恩來的心目中,他只是個擺渡的艄公,他要拚命「搖櫓」,把全國人民載向富裕的「彼岸」,那麼,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顧「大家」了。 周恩來思念家鄉,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並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然而,這樣的准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一說是1956年,周恩來的八嬸楊氏去世時,周恩來為報答老人家當年的撫育與監護之恩,在無法回家奔喪的情況下,曾專門乘坐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淮安師范的那段城牆上扔下一封祭嬸母的信。為此,當年的淮師學生還被學校領導組織起來去尋找這封信。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一說是1958年大躍進時,淮安的林集公社聯盟大隊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縣長進京當面請他,所以周恩來專門乘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飛機上向家鄉人民揮手。
⑵ 家鄉的故事
今年的3月5日,是毛澤東同志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43周年。九江科技(職業)中專將每年的3月定為「學雷鋒、見行動」活動月,多形式地開展系列「學雷鋒、見行動」活動,又一次地掀起學習雷鋒的熱潮。
本次系列活動旨在進一步弘揚雷鋒精神,深化學雷鋒活動,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優良品質,加強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主要內容為:
1、政教處組織人員出版大型宣傳欄(雷鋒事跡展)。
2、懸掛大型橫幅,書寫宣傳標語。
3、各班組織出一期「弘揚雷鋒精神創建和諧校園爭做文明學生」為主題的黑板報。
4、立足校園,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雷鋒活動。3月7日、17日、31日下午第三節課統一組織三次全校性的衛生大掃除,對校園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掃。各班還要組織志願者建立衛生監督崗或衛生保潔隊等形式的學雷鋒活動小分隊,在校園內開展清掃衛生死角、清潔牆壁腳印、保持校園清潔衛生的美化校園活動。同時倡導做好人好事活動,開展向身邊的「雷鋒」學習,抓身邊的典型事例活動。各班收集本班的好人好事情況,認真填寫本班的「好人好事登記本」,對本班亮點的好人好事要有詳細記錄並及時寫成通訊稿件上交政教處;通過班會等各種形式做好本班的學雷鋒總結工作,形成書面文字的班級學雷鋒總結。
5、各班組織學習互助小組,發揚雷鋒「釘子」精神和助人為樂精神,鼓勵成績好的,有特長的班幹部或同學與班上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結成學習互助小組,共同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提高學習成績。
6、3月13日班會課組織班幹部、團幹部(每班5人)在多媒體教室觀看雷鋒影片,學唱雷鋒歌曲。
7、3月14日下午第三節課由劉衛主任作「弘揚雷鋒精神,爭做文明學生」報告會(每班15人)。
8、3月21日在多媒體教室舉行「弘揚雷鋒精神,爭做文明學生」徵文比賽(每班2人)。
9、3月28日在多媒體教室舉行「雷鋒-----我心中的榜樣」演講比賽(每班1人)。
10、3月31日開展愛心捐助活動。
11、校團委、廣播站組織「弘揚雷鋒精神
創建和諧校園
爭做文明學生」廣播稿件徵集活動,每天播出學雷鋒活動的稿件和雷鋒歌曲。
媒體鏈接
雷鋒精神可以概括為:生活上艱苦樸素,工作上忘我勞動,學習上刻苦鑽研,集體中助人為樂的精神。
⑶ 有沒有自己家鄉流傳的小故事
我的家鄉叫石筍鄉,是因為在資江河畔有一個很竹筍很像的大石頭,所以就叫石筍,挺爺爺說過,以前那個石筍上有個石公雞,每天天快亮的時候都會打鳴,那個石公雞叫一聲石筍就會長高三尺,後來玉帝怕這石筍會撐破了天就派雷公打雷把石筍上的公雞辟到了資江河裡,後來那石頭就真的沒再長高了。這就是我家鄉的小故事。
⑷ 名人思念家鄉的小故事
蘇武是代郡太守,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於即位,尊大漢為丈人,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於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單於。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准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於。
最初,單於派衛律向蘇武游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於命人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就縮在角里與皮襖取暖。過了好些天,單於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單於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於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他發現這些羊全是公羊。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飢,冷了,就與羊取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花白了。
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長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於已去世了,漢武帝也死了,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繼任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內亂,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要求和好了。漢昭帝派出使者來到匈奴,要求放回蘇武、常惠等人。匈奴騙使者說蘇武已經死了。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買通了單於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見面。使者明白了底細,就嚴厲地責備單於說:「我們皇上在上林園射下了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拴著一條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他說他在北海放羊。您怎麼可以騙人呢?」單於聽了嚇了一大跳,說:「蘇武的忠義感動飛鳥了!」他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送回蘇武。
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著他回來的只剩了常惠等幾個人了;蘇武出使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回長安後百姓都出門迎接,稱贊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⑸ 家鄉的故事
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⑹ 一篇寫家鄉很好的故事
家就是居住的地方,鄉就是一個地方的統稱。家鄉,是指自己小時候生長的地方內或祖籍,又容被稱為「故鄉」、「老家」、「故園」等。
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還是生活在當地的外鄉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誰不對自己的家鄉有份難舍的情懷?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喜愛家鄉的理由何止千百條。家鄉是生命的搖籃,記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想起自己的家鄉,就會想起家鄉的親人,想起帶給自己快樂的童年和充滿樂趣的美好青春。家鄉除了她固有的可愛之外,也被注入了情感的內涵,這種情愫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命每一個角落。
古往今來,家鄉一直是文人騷客們亘古不變的談論話題。樹高千尺,落葉歸根,故鄉之思,永遠都是遊子的至誠抒懷。在他們看來,家鄉是他們心靈的依靠、感情的寄託。家鄉是縷陽光,冷寂時可以尋得溫暖;家鄉是個港灣,孤單時可以停泊靠岸。他們借詩言志,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戀。
⑺ 家鄉的溫暖故事
家就是copy居住的地方,鄉就是一個地方的統稱。家鄉,是指自己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稱為「故鄉」、「老家」、「故園」等。
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還是生活在當地的外鄉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誰不對自己的家鄉有份難舍的情懷?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喜愛家鄉的理由何止千百條。家鄉是生命的搖籃,記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想起自己的家鄉,就會想起家鄉的親人,想起帶給自己快樂的童年和充滿樂趣的美好青春。家鄉除了她固有的可愛之外,也被注入了情感的內涵,這種情愫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命每一個角落。
古往今來,家鄉一直是文人騷客們亘古不變的談論話題。樹高千尺,落葉歸根,故鄉之思,永遠都是遊子的至誠抒懷。在他們看來,家鄉是他們心靈的依靠、感情的寄託。家鄉是縷陽光,冷寂時可以尋得溫暖;家鄉是個港灣,孤單時可以停泊靠岸。他們借詩言志,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戀。
⑻ 家鄉的故事
時間是變化的見證,時間能讓任何東西變化,城市也不例外。見過永州的人都知道:永州已經改容換貌,成了一座繁華而又美麗的城市了。
你到過現在的火車站嗎?遠遠的就能看見兩根柱子直聳藍天,在向你點頭問好呢!這就是永州火車站,它具有七縱八橫的路網,通向全國各地,它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客人。它具有獨特的美麗,你瞧,花園里那高貴的玫瑰,宛若一個個紅衣少女,羞澀的卧在碧枝綠葉之中;看那淡雅的月季,彷彿一個個粉紅仙女,在青青的草叢中翩翩起舞;還有那整齊的桂花樹,像一排排綠衣衛士,守衛著來來玩玩的賓客。還有那音樂噴泉,隨著音樂的時高時低,它也時高時低地跳起舞來。
出了火車站,你會看見寬闊的馬路上各式各樣的車川流不息,街道兩旁,打扮得整潔的小葉女貞在給我們點頭哈腰呢。
再看看路邊的花壇,飄來一陣清香,花壇里的花,擺成了各種形狀:菱形、圓形、方形等各種圖形。在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下,那噴泉有時像天女散花,有時像孔雀開屏……路的兩邊,設計各異的一棟棟大樓高聳入雲,旅館、飯店、大型超市、小雜貨店一家挨著一家。瞧,這一家子剛從超市裡出來,手裡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都提不下了,但,三人臉上堆滿了快樂。
濱江廣場上,有了大理石地板、健身器材、花樣噴泉,樹木、花草也顯得精神多了,微風吹來,他們還向你點頭微笑呢!這樣給了人們更寬的娛樂場所,人們可以來這里鍛煉身體。據說,元宵節的晚上這里還會放水幕電影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這就是永州的變化。願,永州的明天越變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