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待人的名人故事50字
㈠ 禮貌待人的事例
1、蕭伯納以禮待人
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應邀訪問俄國。有一天他在莫斯科的街頭散步,碰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獨自在玩游戲。一時間童心大發,和小女孩一塊興高采烈的玩起來。分手時蕭伯納得意地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你和一個享譽世界的大作家蕭伯納玩游戲。」
小女孩看了看蕭伯納,學著他的口吻,毫不示弱地說:「你回去也告訴你的媽媽,今天你和世界上最可愛的小女孩安妮玩游戲。」蕭伯納對這個回答十分吃驚,並立即意識到剛才自己的傲慢和無禮。
事後他對一位朋友說:「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時常保持謙虛的態骸骸汾繳萵劑風烯袱樓度,俄國小女孩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啊!」
2、孔融讓梨
在東漢時期的魯國,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才思敏捷,懂的東西非常多。
這天,父親讓孩子們來吃梨,但哥哥要讓弟弟先拿。於是,最小的弟弟拿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然後輪到孔融了,可孔融竟然拿了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為什麼要這么做,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可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弟弟應該吃最大的梨。」
3、岳飛以禮待人
《說岳全傳》記載,牛皋向一位老者問路,他在馬上吼道:「呔,老頭兒!爺問你,小校場往哪去?」老人不但沒有給他指路,反而生氣地罵他是個「冒失鬼」。
過了一會兒,岳飛也來到這里,他先離鐙下馬,然後上前施禮:「請問老丈,方才可曾見一個騎黑馬的?他往哪條路上去了?」老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耐心地給他指路,這正如俗話所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4、周武公投桃報李
周武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康叔於衛,遂立衛國。康叔之八世孫姬和,以殄滅西戎有功,獲周平王賜爵為衛武公。武公治國開明,廣聽眾議,多納雅言,以為施政參考,深得百姓稱頌與愛戴。故政通人和,衛國大治,遂為春秋初期之大國也。
武公在詩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為舉止,既善且良。謹言慎行,不失禮儀,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則眾人皆以君作則矣。人以桃饋我,我以李報之,乃合乎情理。或言小羊生角,則欺人矣。」
5、齊桓公禮賢下士
齊桓公聽說小臣稷是個賢士,渴望見他一面,與他交談一番。一天,齊桓公連著三次去見他,小臣稷託故不見,跟隨桓公的人就說:「主公,您貴為萬乘之主,他是個布衣百姓,一天中您來了三次,既然未見他,也就算了吧。」
齊桓公卻頗有耐心他說:「不能這樣,賢士傲視爵祿富貴,才能輕視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視霸主也就會輕視賢士。縱有賢土傲視爵祿,我哪裡又敢傲視霸主呢?」這一天,齊桓公接連五次前去拜見,才得以見到小臣稷。
㈡ 關於名人的禮貌待人的事例
比如說孔子就很講究禮儀,再比如孔子的兒子,孔鯉他就是看見父親的咱們來了,他們就會在門口裡是就是李儀咱們也是從小教的好Zoe在古代的時候他們都是非常理的。
㈢ 名人禮貌待人 故事
孔融讓梨、三顧茅廬就不用說了吧
程門立雪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發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里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正如俗話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㈣ 名人禮貌待人的事例
程門立雪 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楊時,字中立,是劍南將樂人。小的時候非常聰穎,善於寫文章。年紀稍大一點後,專心研究經史書籍。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拜師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了以後,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大概四十歲了。一天楊時拜見程頤,程頤正在打瞌睡,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沒有離開,等到程頤睡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楊時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遠千里與之相交遊,其號為龜山先生。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