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有禮貌的故事300字

關於有禮貌的故事300字

發布時間: 2020-12-02 10:11:40

① 關於學習有禮貌,道德的讀後感 300字

「道德」是一個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是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但是,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

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談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意思是說,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這說明,關於道與德的關系問題,老子的意見是:「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這里,「道」之所顯現於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稱為「德」,「道」產生了萬事萬物,而且內在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在人生現實問題上,「道」體現為「德」。

在我國古代,汝南郡的張劭與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窗友相知,情深誼長。學業很快就要結束了,分手時兩人戀戀不舍,範式拉著張劭的手說:「不要難過,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相聚。」落葉蕭蕭,籬菊怒放,兩年後的秋天很快就要到了。張劭對母親說:「媽媽,範式快來了,你快准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里一千多里,範式兩年前說過的話,現在就算記得也來不了啊!」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極守信用,他一定會來的。」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僕僕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嘆地說:「天下真有這么講信用的朋友。」

看來,古代的人亦能這么講信用,那麼現代呢?

美國的聖路易斯有一家「saa」超級商場。星期日開市不久,一名顧客發現其中的德國產名牌達瑪三腳鋼琴標價僅為2500美元,這個價格大約只是其它商場的十分之一。該顧客遂掏出2500美元要買這架鋼琴。售貨小姐一看,頓時傻了眼,原來標價單上少寫了一個尾數「0」,原本25000美元的鋼琴現在售價為2500美元!經理來了之後,思忖片刻,便決定賣,不僅賣,還親自架著車,讓鋼琴披著綵帶,一路風光地開到顧客家門口,安放好,還請琴師調好音。「saa」由此聲譽鵲起,顧客盈門。

通過上述例子不難看出,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都一直被人們所推崇,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講道德的人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學校里注重儀表,團結友愛、體諒忍讓,尊敬師長,勤奮惜時,誠實迎考,愛班護校,全面發展,遵規修養。在家裡要孝順父母,時刻不忘父母教誨、父母指教,洗耳恭聽,在社會上要遵守法規,樂於助人,待人處世文明有序。希望我們同學都要立下高遠的志向,在由校園走出去的時候,能夠走到一條光輝的道路上,能夠做一個講道德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一些小事上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但是最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偶爾一次也就罷了,切莫成為習慣,一旦成為一種習慣,那麼也就會成為一個素質低下和道德缺失的人了。最可怕的是因為一些小小的動作,或小小的想法引起的不必要的行為,給人造成一種定格印象,那將影響工作、生活甚至整個人生!
你可以刪一點,這是比較完整的!!!,但最好不要刪,可能會有些上下不銜接,多謝!!!
望採納!!!!!!!!

② 作文《禮貌的重要》 最少300字

禮貌的重要性
禮貌是拉近自己和他人的一座橋梁,懂禮貌的人容易讓別人接受,成為回一個受答歡迎的人 中國是素以「禮儀之邦」著稱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從孔融讓梨到程門立雪,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傳誦。毛澤東是上個世紀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從小養成了對長輩有禮貌的美德,後來當了國家主席,仍然能以禮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專門邀請親友的老人吃飯,毛主席給老人敬酒,老人們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賢,應當應當!」由此可見,文明禮貌是多麼重要。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與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講禮貌也是現代人的一項重要標志,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無論是在家庭,在學校,在

③ 禮貌是什麼作文300字

一個充滿文明禮貌的城市,能夠給人帶來愉快和信心。 一個不講文明禮貌的城市,設施再好,也難秩序井然,賞心悅目。文明禮貌表現的不僅是個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這一點,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開展廣泛持久的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自我教育應成為一個有機結合的系統,以強化人們講文明禮貌的自覺意識、公德意識,培養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形成無論在家庭、學校、單位、社會都能夠自覺自願地講文明、講禮貌的習慣。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自覺行動。一些人談起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時憂心忡忡,輪到自己了照樣不講文明禮貌。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每個人從一言一行開始,不能只說不做。學校要從老師做起,給學生做出榜樣。家庭要從大人做起,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也要監督大人。家長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重視文明禮貌的教育,重視孩子的道德修養。大人尤其要為孩子作榜樣。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加強管理。文明禮貌既要靠自覺,也要靠規矩。完善的社會管理,是形成全社會講文明講禮貌的保證。無論是領導還是群眾,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應遵守規矩。規矩不能有彈性,不能有特殊,不能有例外。只有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形成嚴格的監督機制,講文明講禮貌才能成為每個人的良好的習慣,成為整個社會新的風尚。

④ 寫一篇關於禮貌的作文(300字)

給你三篇參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是一隻小舟,帶我們駛進理想的港灣;文明是一隻雄鷹,帶領我們搏擊長空;文明是一匹駿馬,帶領我們奔跑在廣闊的草原上。所以,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應該牢記文明,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文明!

記得在一本書中,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漫畫——《文明只差一步》,這則漫畫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在一條繁華的大街旁有一個垃圾桶,這兒居民們都往這兒倒垃圾,可是他們都怕累,總是在離垃圾桶幾步之遙的地方,就把垃圾倒了,而這些散落的垃圾還不時散發著臭味,過往的行人的捂住口鼻,加快了腳步。這時,兩個小學生走了過來,望著人們,默默地收拾了起來。收拾好了,垃圾桶邊乾乾凈凈的,可是他們擔心還會有人亂倒垃圾,便在垃圾桶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文明——只差一步!看了這則漫畫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也常常看見成堆的垃圾,可是我不是飛快地跑過去,就是繞道走,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要撿起來,更不用說是寫小紙條了。可是,我以後在也不會這樣了,我不但會要求自己保護環境,作到文明,還會呼籲身邊所有的人,從小事做起,做一個文明的人!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文明的事情吶!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金華玩,那天很熱,空氣像一個大蒸籠,我們都快被蒸熟了,知了也在樹上叫個不停,這時,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奶奶上了車,可是車上的座位都被坐滿了,老奶奶只好雙手扶著扶手艱難地站著,一個急剎車老奶奶差點摔倒。這時,我心裡有兩個聲音在吵架,一個說:「老奶奶年紀大了,很需要一個座位,你就把座位讓給老奶奶吧!」聽了這話,我覺得有道理,便准備站起來,就在這時,令一個生音發話了:「別聽她的,天那麼熱,好不容易有個位子坐坐,怎麼能輕易讓給別人?」聽了這話,我有些不知所措了,是讓,還是不讓?我猶豫著,就在這時,一個稚嫩又略帶羞澀的聲音響了起來:「老奶奶,坐我這兒來」我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小女孩,紅著臉向老奶奶招手。老奶奶顫巍巍的向小女孩走去,小女孩忙扶著老奶奶,坐在位子上。周圍的人都向小女孩豎起了大拇指。這時,我心中羞愧極了,埋怨自己為什麼剛才猶豫不決,不給老奶奶讓座。文明就在我們身邊,有些人能夠抓住他,做一個文明的人,而有些人卻和文明擦肩而過,哪怕已經離得很近很近,也許我就是和文明擦肩而過的人吧,不過,相信下一次,我一定會成功的!

文明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心,文明就一定會成為我們每個人共同的美德,地球一定會更加美麗!讓我們期待吧,總有一天,地球上會開滿文明之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們也許會看到一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席上;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發出「他*的」之聲;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每當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這與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多麼不相稱!但是,當前社會上仍然有些人對於這些不文明禮貌的行為不以為恥不以為怪,並且為之辯護說:區區小事,何足掛齒。難道這真的是區區小事嗎?我們要向有這種思想的人大喝一聲:「你們錯了!如果任其這樣發展下去,那麼文明何在?禮貌又何在呢?」
我們偉大祖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傳誦,「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毛澤東是上個世紀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從小養成了對長輩有禮貌的美德,後來當了國家主席,仍然能以禮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專門邀請親友的老人吃飯,毛主席給老人敬酒,老人們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賢,應當應當!」由此可見,文明禮貌是多麼重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學識都重要。我們共同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中,文明禮貌地處事待人,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必修的一課。因此,我們一定要養成講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為了做一個講文明禮貌的社會小標兵,我們要養成哪些習慣呢?比如說,你在公共汽車上,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請先說聲「對不起」;別人幫你做了事,要對別人道一聲「謝謝」;在校內外,見到老師要熱情打招呼問好;吃飯時,要把最舒適的座位讓給長者,等等,這些都是講文明禮貌的起碼要求,有了這些習慣,才算具備了文明人的基本素質。但這些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逐漸養成。 那麼怎樣才能養成講文明禮貌的習慣呢?首先要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對別人、對社會是有益還是有害,要有一個衡量的准則,我們通常把這種衡量和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准則,叫做道德。而禮貌與道德是互為表裡的。禮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禮貌的內涵,因此,我們要認清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以此來規范我們的行為。其次,採取一些有效措施,來培養習慣。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在放置著「不準踐踏草地」、「請您足下留情」告示牌的公園里、綠化帶中,照樣有人踐踏青草。光靠布置告示來提醒,對有些人看來是無效了,他們對這些告示倒不一定是故意違反,因此,在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的時候,採取一些強制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建設祖國的主力軍,共同擔負著創造物質文明的重要使命,更擔負著創造精神文明的神聖職責。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做一個文明人,心中牢記文明禮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講文明講禮貌,是做人的起點。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貌開始的。在孩子咿呀學語期間,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禮貌,進入學校,老師教其文明禮貌,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貌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個充滿文明禮貌的城市,能夠給人帶來愉快和信心。

⑤ 關於講禮貌的故事300字

楊時謙虛禮貌的故事

宋朝的楊時非常喜愛學習。一個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學一起去找理學家程頤老師求教
程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倆就站在門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為不打擾老師,仍耐心地等候在門外。
老師醒了。發現楊時倆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們進屋來,楊時趕忙向老師行禮、請教。

2.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3.
有一位中國駐德國大使,他在德國工作生活了多年,回國後,根據他的經歷,寫了一本回憶錄:《沿著易北河》。在書中寫了許許多多「未曾想到,但常常令我深思的事情」。下面我們就看看幾件令作者未曾想到而又深思的事情。
1、 1、排隊——請尊重別人。
過元旦的前幾天,作者去郵局給家裡匯款。由於聖誕節、新年來臨,平時清閑的郵局也忙碌了起來。德國人也在忙著辦理郵件。但是每一個窗口前都井然有序地排著隊伍,其間絕對沒有大聲喧嘩、擁擠不堪的現象。觀察了多時,令作者深有感觸。嘆服德國人的素質。但是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令作者不明: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與第二個人距離很遠,足有一米遠,每個窗口前地面上都有一道線,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站在線內,而第二個人站在線外。在第一人沒有離開窗口時,第二個人絕對不越雷池,這是為什麼?當作者排在第二的位置時,才恍然清楚。在每個窗口前有一個警示板,上面清晰地寫著,請尊重別人的隱私權,謝謝!在歐美一些國家,是不能隨便詢問人們的年齡、職業、工資、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等等這些小事,這些小事雖然不起眼,但已涉及到了個人的隱私,他們是非常尊重別人的隱私的,這是受法律保護的。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在需要排隊的一些公共場所,都有這樣的「一米線」,比如電話亭、銀行、商店的收銀台等等場所都是這樣。每一個人都自覺地遵守這一規定,極少有人觸犯。
2、 2、誰該站在右側——照顧別人;
作者經常出入公共場合。德國的公共場所都有電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驚奇地發現,無論人多、人少,無論結伴而行的人還是情侶,沒有並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覺得不可思議,就詢問了德國人,他們解釋說,上樓、下樓時站在右側,空出左邊的位置,以便讓有急事的人從左側先行。這是多麼為別人著想啊。雖然它不是一項法律,只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但作者非常欽佩這一行為。這一左右現象到處可見:男的走在左側,同行的女的走在右側,怕的是車輛撞上女的;也有小輩走在左側,長輩走在右側,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這些習慣,都是為方便照顧對方。
3、 3、主動開門——方便別人。
在德國的公共場合,凡是有門的地方,總會有這樣的現象,走在前面的人,進去後總要回頭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如果有,他就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是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很少有人進門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舉動。令人感動的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而且是非常自覺。
看到這一件件的小事,也令我深深地思索,我就慢慢地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時刻注意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方便別人,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心中時刻想著他人,要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這是一種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到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4. 孔子拜師於老子,於老子敬茶行拜師禮,老子接茶後孔子將茶壺放在擱幾上.但是,壺咀正沖老子,老子將茶扔掉,遂閉門不見.

⑥ 語言禮貌的作文300字說自己的故事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都是自己故事裡的主人公,無論是乞丐還是殘疾人,無論是富翁大花板還是農民,他們自己都擁有自己的世界。
有一天我從網上看到一個感人的故事,是一篇作文,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寫文章的作者的身邊的,雖然這個故事並沒有作者在內,但她還是很關心自己身旁的事情,讓我覺得這個作者一定是個很好的人。因為在自己的故事裡,只有主人公一個人的話,那就無聊沒意思了,沒有人關注到自己,沒有人來光臨你的世界,來到你的故事中,體會你,那這個主人公不是當得很沒意思?
正是因為有他人在自己的身邊,所有自己才會真正地成為主人公,一個成功的主人公。有別人注意在自己,故事才會生動、感人,自己的生活是真實的,是真實的故事,有別人進來,你才會顯得耀眼而閃爍在人群中。
我們的故事就好比一本故事書,沒有讀者來翻閱的話,那這本「書」又有什麼用呢。那麼,自己這個主人公不就在別人的眼裡低一等了,所以不能讓自己的故事和自己黯然失色,在人群里變成一粒塵土!

⑦ 有什麼關於文明或禮儀的故事嗎(250字~300字)

程門立雪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一樣對待你。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三個關於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的小故事吧:
古時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爺吼叫著問路,這位老大爺不但沒給他指路,還罵他是個「冒失鬼」。過了一會兒,岳飛也來到這里,他先離鐙下馬,然後很有禮貌地施禮並問路,這位老大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給他指路。
一個女青年下公共汽車,她的長裙拖在車廂的踏板上,被後面的小學生踩了一下,女青年看見了,小學生連忙抬腳,向女青年道歉,女青年並沒和他計較,反而說了聲「沒關系」,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糾紛避免了。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發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里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正如俗話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⑧ 文名禮貌的寓言故事300字

一天早晨,天空中萬里無雲,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
一隻白色的山羊,四肢粗壯內,身體容膘肥,它哼著小調,提著籃子去采蘑菇,它走到獨木橋上時,迎面走來一隻黑色的山羊略顯得蒼老,但身體也很強壯。
可是獨木橋不能容下兩只山羊同時過。白山羊粗魯地說:「老頭,我提著籃子,你先退回去。」黑山羊一想,不對,這個小子既然對我如此粗魯,馬上返話火冒三丈地說:「你,小子,我是老人,你應該讓我先過。」白山羊毫不客氣地說:「不行,我先過!」兩只山羊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服誰,於是它們倆氣得暴跳如雷,用角頂對方……
只聽「撲咚」一聲,兩只山羊掉進湖水中。
小朋友們,人與人之間要謙讓。

⑨ 生活中,能說明禮貌待人好處的事例 300字

一群畢業生去面試的公司參觀
有公司的人員給他們倒水喝
別人都是隨手接了過來
只有一個人站起來,雙手接過來,還說了聲:這么大熱天,真是麻煩你了
最後結果,只有此人被錄用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