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五年級五百字
❶ 求500字左右的歷史故事,多要幾個
田忌賽馬
有一天,齊王要田忌和他賽馬,規定每個人從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馬中各選一匹來賽;並規定,每有一匹馬來比賽;並約定,每有一匹馬取勝可獲千兩黃金,每有一匹馬落後要付千兩黃金。
當時,齊王的每一等次的馬比田忌同樣等次的馬都要強。但是,田忌沒有輸,反而贏了一千兩黃金。
原來,在賽馬之前,田忌的謀士孫臏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贏了。因而田忌不僅沒有輸掉黃金三千兩,還贏了黃金一千 兩。
指鹿為馬
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
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史記 秦始皇本紀》
這個字數少點......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角,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可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❷ 歷史上一些名人的英雄事跡,400字至500字左右,五年級水平,在講故事比賽上用。快,快,快
江姐,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60年代初期因革命回憶錄
1950年1月中旬,「重慶市各界追悼楊虎城將軍暨被難烈士追悼會」召開後,羅廣斌、劉德彬等將有關材料整理成大會特刊《如此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蔣美特務重慶大屠殺之血錄》,印行3000冊,分送有關單位和烈士親屬。其中,「被難烈士事略」中的「江竹筠烈士」一則,對江姐被捕後的受刑是這樣介紹的:
特務們一點不放鬆她,戴重鐐,坐老虎凳,吊鴨兒浮水,夾手指……極刑拷訊中,曾經昏死過三次……
1950年6月21日出版的重慶《大眾文藝》第一卷第三期發表了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3人第一次合寫的文章《「中美合作所」回憶片斷:聖潔的血花——獻給九十七個永生的共產黨員》。其中對江姐受刑是這樣寫的:
特別是江竹筠同志,(特務)要想從她身上,找出一些關於她丈夫彭詠梧同志的關系,所以在魔窟的嚴刑拷訊下,她受盡了老虎凳、鴨兒浮水、夾手指、電刑、釘重鐐……各種各樣的酷刑……
可見,在早期的介紹中,江姐所受的酷刑並沒有什麼竹簽子「釘手指」,而只有一個「夾手指」。這個「夾手指」,即劉德彬後來所說的「夾竹筷子」,是通俗的說法,其實它就是古已有之的一種酷刑,名叫「拶」,
拶,是舊時酷刑的一種,以繩穿5根小木棍(比吃飯用的筷子略粗)為刑具,名叫「拶子」或「拶」。行刑時,將受刑者手指分別套人木棍之間,用力緊收,叫「拶指」,簡稱「拶」。在明代凌濛初所著話本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硬勘案大儒爭閑氣甘受刑俠女著芳名》中,就記載了南宋名妓嚴蕊遭誣陷後被紹興太守嚴刑逼供:太守「就用嚴刑拷她,討拶來拶指,嚴蕊十指纖細,掌骨嫩白……」京劇《竇娥冤》中,竇娥也受過此酷刑,她的唱詞中就有「不招認實難受無情拶棒」。可知此刑早在元代就常用了,而且看來多半用於對女性逼供時。在早期介紹江姐事跡的文章中,如實寫了她受到的是「夾手指」即「拶指」的酷刑。但是,不久之後,這個酷刑被改成了用竹簽子「釘手指」。
1957年2月19日出版的《重慶團訊》當年第3期發表的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江竹筠》(連載之一,編者按稱選自即將完稿的《錮禁的世界》),其中描寫江姐受刑的情況是:
繩子綁著她的雙手,一根竹簽子從她的指尖釘了進去……竹簽插進指甲,手指抖動了一下……一根竹簽釘進去,碰在指骨上,就裂成了無數根竹絲,從手背、手心穿了出來……
1959年1月10日出版的《紅領巾》半月刊1959年第一期發表了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不屈的心/在人間地獄——「中美合作所」》,其中寫道:
劊子手們把女共產黨員江竹筠同志雙手綁在柱子上,一根根竹簽子,從她的手指尖釘進去,裂成無數根竹絲,從手背、手心穿出來……
1959年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合著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中,對江姐受刑也是這樣描寫的:
一根根的竹簽子,從她的手指尖釘進去,竹簽釘進指甲以後,碰在指骨上,裂成了無數根竹絲,從手背、手心穿出來……釘進一根竹簽,江姐就昏過去一次,接著就聽見一次潑冷水的聲音。潑醒過來,就又釘……
❸ 歷史小故事大全300-500字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霸王別姬
楚漢相爭,諸侯多叛楚歸漢。漢王聽從張良等人的計策,與諸侯會合擊楚。當時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盡,被漢王軍隊重重包圍。霸王項羽夜不能寐,忽聽四面楚歌同時響起,原來此為張良的計謀。他知道項羽軍士都是楚地人,於是便命漢軍高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後大驚,嘆道:「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麼他軍中楚人這么多?」於是起床,在帳中飲酒。霸王有寵姬虞姬和烏騅駿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見此情況,自知將敗,泣淚數行。左右見霸王別姬也都凄然淚下,莫能仰視。
荊軻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草船借箭
周瑜對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孫劉聯軍的箭支快用完之際,故意擠兌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時間內 交出20萬只箭,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諸葛亮胸有成竹,為防周瑜另有毒計害人,就滿口答應下來,並且告訴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 而且立下軍立狀,以安周瑜之心。
諸葛亮其實早已暗觀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霧 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計,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霧 諸葛亮問周瑜借來幾十艘船隻和百餘兵丁,鑼鼓齊備 並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開到曹營面前擂鼓吶喊 明知曹兵在大霧天定不會出戰 ,只會射箭退敵,果不其然 曹操並不出戰,直命曹兵亂箭拒敵 在曹兵亂箭之下 幾十萬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遍布船隻倆邊, 諸葛亮估計箭支早已20萬足夠有餘 命眾軍士高喊謝曹丞相賜箭, 待曹兵知道上當來追時,早已返回江東大營了
墳書坑儒
在偉大的始皇陛下卓越領導下,經過十幾年在軍事上、經濟上以及外交等各方面艱苦卓絕的斗爭,腐朽沒落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政權被我強大的秦國滅亡了,偉大的始皇帝建立了自開天闢地以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秦朝,成千上萬受剝削、壓迫的前六國人民,從此也加入了大秦朝這個大家庭,走上了封建社會大家庭的康莊大道,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但是,在四海之內到處鶯歌燕舞、一片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式下,一小撮前六國和前秦的方士、儒生、貴族文人,亡我之心不死,他們極度仇視新生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對偉大的始皇帝滅六國,消除戰亂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功偉績視而不見,卻總是躲在陰暗角落裡妄議朝政,試圖走復辟倒退的反社會、反人民的罪惡之路,這是廣大人民絕對不能答應的。尤其是在偉大的始皇帝為了統一四海文字,焚燒了那些散布邪說邪教的書籍後,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興風作浪的方士、儒生徹底拋棄了自己的假面具,以十分囂張的氣焰,猖狂的攻擊我們偉大領袖始皇帝。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李斯丞相英明果斷處理下,這一小撮敵人沒有逃脫人民布下的天羅地網,均被繩之以法,被處以坑埋的極刑,得到了他們應有的罪惡下場。
❹ 馬的歷史故事500字快快快!
故事一: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故事二: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
❺ `西漢 歷史故事 500字
緹縈救父 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出身低微,在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里受呂後的陷害,就請求跟著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里那麼闊氣,因此,娘兒倆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漢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麼好處,請你們商議一下改變的辦法。」
大臣們一商量,按照漢文帝的意見,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連坐(連坐,就是被牽連一同辦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於緹縈(淳於是姓,緹縈音tíAyíng)。她的父親淳於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於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葯,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於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於意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
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
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後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裡,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一些。
白馬盟
漢高祖晚年的時候,寵愛了一個戚夫人。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為趙王。漢
高祖老覺得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生性軟弱,怕他將來幹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說話做事很像自
己。因此,想改立如意為太子。
他曾經為這件事跟大臣們商量過,但大臣們都反對,連他一向敬重的張良也幫著呂後。
請了當時很有名望的四個隱士叫「商山四皓」(皓,音hào,就是白發老人的意思),來
輔佐太子劉盈。漢高祖知道沒法廢掉太子,就對戚夫人說:「太子有了幫手,翅膀已經長硬
了,沒有法子改變了。」戚夫人也傷心得沒法說。
漢高祖在討伐英布的時候,胸部中了流箭。後來,傷勢越來越厲害。有一次,有人偷偷
地對他說:「樊噲(呂後的妹夫)和呂後串通一氣,只等皇上一死,就打算殺掉戚夫人和趙
王如意。」
漢高祖大怒,立即把陳平和將軍周勃召進宮來,對他們說:「你們趕快到軍營,立刻把
樊噲的頭砍下來見我。」
那時候,樊噲正帶兵在燕國。陳平、周勃接受了命令,兩人私下商量說:「樊噲功勞
大,又是皇後的妹夫,咱們可不能隨便殺他。這會兒皇上發火要殺他,以後萬一後悔起來,
怎麼辦?」
兩人商量了一陣,把樊噲關在囚車里,送到長安,後來果然被呂後釋放。
漢高祖病重了,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馬,要大臣們歃血為
盟。大夥兒當著高祖的面,歃了血,起誓說:「從今以後,不是姓劉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
不得封侯。違背這個盟約的,大家共同討伐他。」
大臣們宣了誓,漢高祖才放下心。
漢高祖病越來越重了。他叫呂後進去,囑咐後事。
呂後問他:「陛下百年之後,要是蕭相國死了。誰可以接替他?」
漢高祖說:「可以讓曹參接替。」
呂後又問:「曹參以後呢?」
漢高祖說:「王陵可以接替。不過王陵有點戇直,可以叫陳平幫助他。陳平有足夠的智
謀,但是不能獨當一面。周勃為人厚道,辦事慎重,只是不大懂得文墨。但是將來安定劉家
天下的,還是靠周勃。」
呂後再問下去,漢高祖搖搖頭說:「以後的事,就不是你能夠知道的了。」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死去。呂後把消息封鎖起來,秘密把她的一個心腹大臣審食其
(食其音yìAlī)找去,對他說:「大將們和先帝都是一起起兵的。他們在先帝手下已經
不大甘心。如今先帝去世,更靠不住,不如把他們都殺了。」
審食其覺得這事不好辦,就約呂後的哥哥呂釋之做幫手。呂釋之的兒子呂祿把這個秘密
消息泄露給他的好朋友酈寄,酈寄又偷偷地告訴他父親酈商。
酈商得知這消息,趕忙去找審食其,對他說:「聽說皇上去世已經四天。皇後不發喪,
反倒打算殺害大臣。這樣做,一定激起大臣和將軍們的反抗,天下大亂不用說,只怕您的性
命也保不住。」
審食其嚇住了,忙去找呂後。呂後也覺得殺大臣這件事沒有把握,就下了發喪的命令。
大臣們安葬了漢高祖,太子劉盈即位,就是漢惠帝。呂後就成了太後。
漢惠帝的確是個老實無能的人,一切聽他母親呂太後作主。呂太後大權在手,愛怎麼做
就怎麼做。
她最痛恨的是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罰做奴隸。又派人把趙王如意從封地召
回長安。
漢惠帝知道太後要害死弟弟如意,親自把如意接到宮里,連吃飯睡覺都和他在一起,使
呂太後沒法下手。
有一天清晨。漢惠帝起床出外練習射箭。他想叫如意一起去,如意年輕貪睡,漢惠帝見
他睡得很香,不忍叫醒他,自己出去了。等惠帝回宮,如意已經死在床上。惠帝知道弟弟是
被毒死的,只好抱著屍首大哭一場。
呂太後殺了如意,還殘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腳統統砍去。挖出她的兩眼,逼她吃了啞葯,
把她扔在豬圈裡。
漢惠帝瞧見戚夫人被太後折磨得這個樣子,不禁放聲大哭,還嚇得生了一場大病。他派
人對太後說:「這種事不是人幹得出來的。我是太後的兒子,沒有能力治理天下。」
打那以後,漢惠帝就不願再過問朝廷的政事。
蕭曹兩相國
漢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還問他將來誰來接替
他合適。
蕭何不願意表示意見,只說:「誰還能像陛下那樣了解臣下呢?」
漢惠帝問他:「你看曹參怎麼樣?」
蕭何和曹參早年都是沛縣的官吏,跟隨漢高祖一起起兵。兩個人本來關系很好,後來曹
參立了不少戰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蕭何。兩個人就不那麼和好。但是蕭何知道曹參是個
治國的人才,所以漢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贊成,說:
「陛下的主意錯不了。有曹參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參本來是個將軍,漢高祖封他長子劉肥做齊王的時候,叫曹參做齊相。那時候,天下
剛安定下來,曹參到了齊國,召集齊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問他們應該怎樣治理百姓。
這些人說了一些意見,但是各有各的說法,不知聽哪個才好。
後來,曹參打聽到當地有一個挺有名望的隱士,叫蓋公。曹參把他請了來,向他請教。
這個蓋公是相信黃老學說的(黃老就是指黃帝老子),主張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清靜無為,讓
老百姓過安定的生活。
曹參依了蓋公的話,盡可能不多去打擾百姓。他做了九年齊相,齊國所屬的七十多座城
都比較安定。
蕭何一死,漢惠帝馬上命令曹參進長安,接替做相國。曹參還是用蓋公清靜無為的辦
法,一切按照蕭何已經規定的章程辦事,什麼也不變動。
有些大臣看曹參這種無所作為的樣子,有點著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幫他出點主意。但
是他們一到曹參家裡,曹參就請他們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總是把
話岔開,弄得別人沒法開口。最後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麼也沒有說。
漢惠帝看到曹相國這副樣子,認為他是倚老賣老,瞧不起他,心裡挺不踏實。
曹參的兒子曹窋(音zhú),在皇宮里侍候惠帝。惠帝囑咐他說:「你回家的時候,
找個機會問問你父親:高祖歸了天,皇上那麼年輕,國家大事全靠相國來主持。可您天天喝
酒,不管事,這么下去,怎麼能夠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親怎麼說。」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時候,就照惠帝的話一五一十跟曹參說了。
曹參一聽,就上火了,他罵著說:「你這種毛孩子懂得個什麼,國家大事也輪到你來嚕
蘇。」說著,竟叫僕人拿板子來,把曹窋打了一頓。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責打,非常委屈,回宮的時候當然向漢惠帝訴說了。漢惠帝也感到
很不高興。
第二天,曹參上朝的時候,惠帝就對他說:「曹窋跟你說的話,是我叫他說的,你打他
干什麼?」
曹參向惠帝請了罪,接著說:「請問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個更英明?」
漢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麼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參說:「我跟蕭相國比較,哪一個能幹?」
漢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說:「好像不如蕭相國。」
曹參說:「陛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
了天下,又給我們制訂了一套規章。我們只要按照他們的規定照著辦,不要失職就是了。」
漢惠帝這才有點明白過來。
曹參用他的黃老學說,做了三年相國。由於那時候正在長期戰爭的動亂之後,百姓需要
安定,他那套辦法沒有給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因此,當時有人編了歌謠稱贊蕭何和曹參。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蕭規曹隨」。
周亞夫的細柳營
漢文帝即位之後,跟匈奴貴族繼續採取和親的政策,雙方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是
後來匈奴的單於聽信了漢奸的挑撥,跟漢朝絕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軍臣單於起兵
六萬,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東南)和雲中(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殺了不少
老百姓,搶掠了不少財物。邊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來報警,遠遠近近的火光,連長安也望
得見。
漢文帝連忙派三位將軍帶領三路人馬去抵抗;為了保衛長安,另外派了三位將軍帶兵駐
扎在長安附近:將軍劉禮駐扎在灞上,徐厲駐扎在棘門(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周亞夫駐扎
在細柳(今咸陽市西南)。
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到這些地方去慰勞軍隊,順便也去視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劉禮和他部下將士一見皇帝駕到,都紛紛騎著馬來迎接。漢文帝的車駕闖
進軍營,一點沒有受到什麼阻攔。
漢文帝慰勞了一陣走了,將士們忙不迭歡送。
接著,他又來到棘門,受到的迎送儀式也是一樣隆重。
最後,漢文帝來到細柳。周亞夫軍營的前哨一見遠遠有一彪人馬過來,立刻報告周亞
夫。將士們披藍帶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備戰斗的樣子。
漢文帝的先遣隊到達了營門。守營的崗哨立刻攔住,不讓進去。
先遣的官員威嚴地吆喝了一聲,說:「皇上馬上駕到!」
營門的守將毫不慌張地回答說:「軍中只聽將軍的軍令。
將軍沒有下令,不能放你們進去。」
官員正要同守將爭執,文帝的車駕已經到了。守營的將士照樣擋住。
漢文帝只好命令侍從拿出皇帝的符節,派人給周亞夫傳話說:「我要進營來勞軍。」
周亞夫下命令打開營門,讓漢文帝的車駕進來。
護送文帝的人馬一進營門,守營的官員又鄭重地告訴他們:「軍中有規定:軍營內不許
車馬賓士。」
侍從的官員都很生氣。漢文帝卻吩咐大家放鬆韁繩,緩緩地前進。
到了中營,只見周亞夫披戴著全身盔甲,拿著兵器,威風凜凜地站在漢文帝面前,拱拱
手作個揖,說:「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請允許按照軍禮朝見。」
漢文帝聽了,大為震動,也扶著車前的橫木欠了欠身,向周亞夫表示答禮。接著,又派
人向全軍將士傳達他的慰問。
慰問結束後,漢文帝離開細柳,在回長安的路上,漢文帝的侍從人員都憤憤不平,認為
周亞夫對皇帝太無禮了。
但是,漢文帝卻贊不絕口,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灞上和棘門兩個地方的軍
隊,鬆鬆垮垮,就跟孩子們鬧著玩兒一樣。如果敵人來偷襲,不做俘虜才怪呢。像周亞夫這
樣治軍,敵人怎敢侵犯他啊!」
過了一個多月,前鋒漢軍開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衛長安的三路軍隊也撤了。
漢文帝在這一次視察中,認定周亞夫是個軍事人才,就把他提升為中尉(負責京城治安
的軍事長官)。
第二年,漢文帝害了重病。臨死的時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囑咐說:「如果將來
國家發生動亂,叫周亞夫統率軍隊,准錯不了。」
漢文帝死了後,太子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
晁錯削地
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心把國家治理好。景帝當太子的時候,
有個管家的官員叫晁錯(音cháoAcuò),才能挺不錯,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漢景
帝即位以後,把他提升為御史大夫。
漢朝實行的是郡縣制,但是同時又有二十二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也
就是所謂同姓王。到了漢景帝那時候,諸侯的勢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齊國有七十多座城,
吳國有五十多座城,楚國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特別是吳王劉濞(音b
ì),更是驕橫。他的封國靠海,還有銅礦,自己煮鹽采銅,跟漢皇帝一樣富有。他自己從
來不到長安朝見皇帝,簡直使吳國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晁錯眼看這樣下去,對鞏固中央集權不利,就對漢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
早該把他辦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時對他很寬大,他反倒越來越狂妄自大。他還私自開銅
山鑄錢,煮海水產鹽,招兵買馬,准備叛亂。不如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
漢景帝還有點猶豫,說:「好是好,只怕削地會激起他們造反。
晁錯說:「諸侯存心造反的話,削地要反,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
小;將來他們勢力雄厚了,再反起來,禍患就更大了。」
漢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諸侯大多不是荒淫無度,就是橫
行不法,要抓住他們的罪惡,作為削減封地的理由,還不容易!過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個
郡,有的被削掉幾個縣。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從家鄉潁川(今河南禹縣)特地趕了出來。他對晁錯說:
「你當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經夠高的了。怎麼不安分守己,硬管閑事?你想想,諸侯王都是
皇室的骨肉至親,你管得著?你把他們的封地削了,他們哪一個不怨你,恨你,你這樣做究
竟是為的什麼?」
晁錯說:「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國家也一定要亂起來。」
他父親嘆了口氣說:「你這樣做,劉家的天下安定,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老了,不願
意看到大禍臨頭。」
晁錯又勸了他父親一陣。可是老人不體貼晁錯的心意,回到潁川老家,服毒自殺了。
晁錯正跟漢景帝商議要削吳王濞的封地,吳王濞先造起反來了。他打著「懲辦奸臣晁
錯,救護劉氏天下」的幌子。煽動別的諸侯一同起兵叛亂。
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膠西、膠東、甾川(甾音zī)、濟南等七個諸侯王發
動叛亂。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很大,漢景帝有點嚇了。他想起漢文帝臨終的囑咐,拜善於治軍的周亞夫為太
尉,統率三十六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那時候,朝廷上有個妒忌晁錯的人就說七國發兵完全是晁錯引起的。他勸漢景帝說:
「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候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
兵回去。」
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個人呢。」
接著,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該腰斬。漢景帝為了保住自己
的皇位,竟昧著良心,批准了這個奏章。
一天,中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議事。晁錯還完全蒙在鼓裡,立刻
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中尉宣布了漢景帝的命令,
後面一群武士就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這個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這樣莫名其
妙地被腰斬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吳王濞已經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
少地盤。他聽說要他拜受漢景帝的詔書,冷笑說:「現在我也是個皇帝,為什麼要下拜?」
漢軍營里有個官員名叫鄧公,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問他說:「你從軍營
里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
吳楚願不願意退兵?」
鄧公說:「吳王為了造反已經准備了幾十年了。這次借削地的因頭發兵,哪裡是為了晁
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後悔已來不及。虧得周亞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吳、
楚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卻派一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後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兩國
軍隊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周亞夫才發動精兵出擊,把吳、楚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
吳、楚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國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
漢軍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
漢景帝平定了叛亂,雖然仍舊封了七國的後代繼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後,諸侯王只能在
自己的封國里徵收租稅,不許干預地方的行政,權力大大削弱,漢朝的中央政權才鞏固下來。
馬邑誘敵戰
漢文帝、漢景帝兩代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內,除了短時期的七國叛亂,沒
有發生過大的戰爭。因此,社會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據說,到了景帝的後期,國家倉庫
里的錢不知道積了多少萬,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里的糧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積
上去,都滿到露天的地上來了,有的甚至霉腐了。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但是,強盛的漢朝卻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脅。從漢高祖在白登受包圍以後,漢朝對匈
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這種「和親」,實際上是一種妥協,不但要把漢朝皇室的女兒嫁
給匈奴單於,每年還得送給匈奴許多財物。即使這樣做,匈奴貴族還是經常侵犯中原,殺害
百姓,掠奪糧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區不得安寧。
漢景帝死後,即位的漢武帝劉徹是個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軍臣單於又派使者來要求和親,漢武帝要大臣們議論一下。有
個將軍王恢說:「過去朝廷同匈奴和親,匈奴老是不守盟約,侵犯邊界,我們應該發兵打擊
他們一下才好。」
許多大臣都反對王恢的建議,漢武帝自己覺得沒有把握,只好暫時答應匈奴和親。
過了兩年,馬邑地方有個大商人聶壹(聶音niè)來找王恢,說:「匈奴在邊界經常
侵犯,總是一個禍根。現在趁剛跟他們和親的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我們來一個伏擊,准能
打個大勝仗。」
王恢問他:「你有什麼辦法能把匈奴引進來?」
聶壹說:「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
馬邑獻給單於。單於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於
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後路,活捉單於。」
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告訴漢武帝。漢武帝決心採用聶壹的計策,派王恢、韓安國、公孫
賀、李廣等將軍帶領三十萬人馬埋伏在馬邑旁邊的山谷里。
聶壹故意逃到匈奴,跟軍臣單於說:「我有辦法混進馬邑,殺死那裡的官吏,這樣可以
穩穩當當拿下馬邑。」
軍臣單於聽了很高興,但是到底有點懷疑,先派幾個心腹跟聶壹一起到馬邑去,只等聶
壹真的把官吏殺了,再發兵進去。
聶壹回到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辦法,殺了幾個已經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們
的頭掛在城頭上,騙匈奴使者去看,說這就是馬邑縣官的腦袋。
匈奴使者見了人頭,信以為真,立刻回去報告軍臣單於。
軍臣單於親自帶領十萬騎兵去接管馬邑,到了離馬邑大約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今山
西左雲縣),只見草原上放著許多牲口,卻沒放牲口的人。軍臣單於一邊走,一邊犯了疑。
這時候,他見到前面有一座亭堡(亭堡是9332望敵人,傳遞消息用的),就決心打下這
座亭堡,問個明白。
他們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裡的亭尉。軍臣單於威脅他說:「你把情況老實告訴我!要
是說半句謊話,我馬上把你的頭砍了。」
那亭尉嚇得要命,就把漢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訴了軍臣單於。
軍臣單於一聽,大吃一驚,趕快命令全軍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氣說:「幸虧
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險哪。」
埋伏在馬邑的漢軍,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趕快帶大軍追上去,可哪兒再追得上?只
好空手回來。
漢武帝的誘擊戰沒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後,漢朝和匈奴的和親關系破裂,接連發生了
大規模的戰爭。
❻ 關於馬的歷史故事 500字
王亥訓馬 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很兇悍,但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麼。黃帝讓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外邊的野馬都沖進木欄,和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跳上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的馬背。馬受驚,把王亥拋下來跑遠了。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緊緊抓住繩子和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很多人前來觀看,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很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 一天練馬沒有把欄桿門關上,一隻老虎把小馬駒咬死了,被人們發現後跳出欄桿逃走了。王亥和應龍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追去,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迴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後的注意。風後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後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乾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❼ 搜集一篇歷史故事作文五百字
一七八五年,日本出版了著名學者林小平所著的《三國通覽圖說》一書,共有五張地圖,一張朝鮮,一張琉球,兩張蝦夷,今北海道,一張小笠原島,作者在書的「題初」中對制圖目的作了如下說明,「右三國通覽圖說,非小子敢言經濟,亦非妄玩地理之學,只欲使攜武之人知三鄰之地理耳,之是雖似武藝之餘計,然竊以為卻可言武門之奧旨歟,」。
這些地圖製作精細,與現代制圖法一樣以顏色劃分區域,其中《琉球國全圖》,琉球屬地皆用橘黃色,鄰接琉球的日本部分則用淡綠色,而鄰接的中國部分是用粉紅色來表示,以色區分,國與國之間的分界自然一目瞭然,就在這圖上,也標明了釣魚,黃尾嶼和赤尾嶼的位置,其顏色與中國福建,浙江相同,粉紅色,
而久米山則同琉球一樣為橘黃色,要特別說明的是,《三國通覽圖說》在日本不是一般的地圖資料,內閣文庫,宮內聽書陵部,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大學的圖書館,及一些著名的文庫都有收藏,本人留學日本時,亦曾多次去名古屋市的蓬佐文庫,親自查閱過原版地圖資料,
其中《琉球國全圖》,不僅為眾多的學者所引用,而且,每次舉辦有關琉球沖繩歷史文化的展覽時,都要將此圖作為重要史料向參觀者展示,凡看過此圖的人都有目共睹,不知日本政府為何偏視而不見,
❽ 有關歷史故事的記敘文500字左右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秦國打敗晉國以後,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麼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裡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干什麼?」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心裡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願的。」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打這以後,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馬的人撤了職,把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提拔起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一面製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在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楚莊王在洛邑的郊外舉行一次大檢閱。
這一來,可把那個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他派一個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里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麼樣。九鼎是象徵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
王孫滿是個善於應付的人。他勸說楚莊王:國家的強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聽鼎的輕重。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
以後,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後,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辟河道,能灌溉成百萬畝莊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後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亂,終於和中原霸主晉國沖突起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和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晉國從來沒有打過這么慘的敗仗,人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黃河邊。船少人多,兵士爭著渡河,許多人被擠到水裡去了。掉到水裡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失敗以來,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這么大的勝仗,總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何必多殺人呢?」
說著,立即下令收兵,讓晉國的殘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成了霸主。
從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莊王,前前後後總共五個霸主。歷史上通常稱他們是「春秋五霸」。
荊軻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李斯諫逐客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
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裡。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庄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布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里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台,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游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贊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並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准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葯,韓非只好服葯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
信陵君救趙
楚國派兵救趙的同時,魏國也接受了趙國求援的要求。魏安厘王派大將晉鄙(音bǐ)率兵救趙國。
秦昭襄王一聽到魏、楚兩國發兵,親自跑到邯鄲去督戰。他派人對魏安厘王說:「邯鄲早晚得被秦國打下來。誰敢去救,等我滅了趙國,就攻打誰。」魏安厘王被嚇唬住了,連忙派人去追晉鄙,叫他就地安營,別再進兵。晉鄙就把十萬兵馬扎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按兵不動。
趙國派使者向魏國催促進兵。魏安厘王想要進兵,怕得罪秦國;不進兵吧,又怕得罪趙國,只好不進不退地停著。趙孝成王十分著急,叫平原君給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寫信求救。因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兩家是親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厘王命令晉鄙進兵。魏王說什麼也不答應。信陵君沒有辦法,對門客說:「大王不願意進兵,我決定自己上趙國去,要死也跟他們死在一起。」
當時,不少門客願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個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別。侯嬴說:「你們這樣上趙國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塊肥肉扔到餓虎嘴邊,不是白白去送死嗎?」
信陵君嘆息著說:「我也知道沒有什麼用處。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侯嬴支開了旁人,對信陵君說:「咱們大王宮里有個最寵愛的如姬,對不對?」
信陵君點頭說:「對!」
侯嬴接著說:「聽說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當初如姬的父親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給她尋找那個仇人,找了三年都沒有找到。後來還是公子叫門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報了仇。如姬為了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請如姬把兵符盜出來,如姬一定會答應。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晉鄙的兵權,就能帶兵和秦國作戰。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強多嗎?」
信陵君聽了,如夢初醒。他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應。當天午夜,乘著魏王熟睡的時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盜了出來,交給一個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兒。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別。侯贏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萬一晉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權交給公子,您打算怎麼辦?」
信陵君一楞,皺著眉頭答不出來。
侯嬴說:「我已經給公子考慮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國數一數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帶他去。到那時候,要是晉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權交出來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讓朱亥來對付他。」
信陵君帶著朱亥和門客到了鄴城,見了晉鄙。他假傳魏王的命令,要晉鄙交出兵權。晉鄙驗過兵符,仍舊有點懷疑,說:「這是軍機大事,我還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夠照辦。」
晉鄙的話音剛落,站在信陵君身後的朱亥大喝一聲:「你不聽大王命令,想反叛嗎?」
不由晉鄙分說,朱亥就從袖子里拿出一個四十斤重的大鐵錐,向晉鄙劈頭蓋腦砸過去,結果了晉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著兵符,對將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可以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獨子沒兄弟的,都回去照顧他的父母;其餘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趙國。」
當下,信陵君就選了八萬精兵,出發去救邯鄲。他親自指揮將士向秦國的兵營沖殺。秦將王齕沒防備魏國的軍隊會突然進攻,手忙腳亂地抵抗了一陣,漸漸支持不住了。
邯鄲城裡的平原君見魏國救兵來到,也帶著趙國的軍隊殺出來。兩下一夾攻,打得秦軍像山崩似地倒了下來。
秦國多少年來,沒有打過這么一個大敗仗。王齕帶兵敗退,還有二萬名秦兵被趙兵圍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鄲,保全了趙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親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國春申君帶領的救趙的軍隊,還在武關觀望,聽到秦國打了敗仗,邯鄲解了圍,就帶兵回楚國去了。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藺相如和廉頗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還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國從楚國和魏國卻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時候,秦國的實權操在秦國的太後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裡。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齊國。
正在這時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張祿,說有要緊的事求見。
張祿原是魏國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音gǔ)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幹,背地裡打發人去見范雎,送給他一份厚禮,范雎堅決推辭了。
就為了這件事,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後,向相國魏齊告發。魏齊將范雎嚴刑拷問,打得他幾乎斷了氣,肋骨被打折,門牙也打掉了兩顆。最後,魏齊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來,扔在廁所里。
天黑下來,范雎才從昏迷中醒過來,只見一個兵士守著他,范雎懇求他幫助。那個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卻向魏齊回報,說范雎已經死了。
為了怕魏齊追捕,范雎更名換姓,自稱張祿。
那時候,正好秦國有個使者到魏國去,范雎偷偷地去見使者。使者就把他帶到秦國。
范雎到了秦國,給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約定日子,在離宮接見他。
到那天,范雎上離官去,在宮內的半道上,碰見秦昭襄王坐著車子來了。范雎故意裝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從大聲吆喝:「大王來了。」
范雎冷淡地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
正在爭吵的時候,秦昭襄王到了,只聽見范雎還在那兒嘟嚷:「只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哪兒有什麼大王?」
這句話正說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請到離宮,命令左右退出,單獨接見范雎。
秦昭襄王說:「我誠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牽涉到誰,上至太後,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說。」
范雎就議論開了。他說:「秦國土地廣大,士卒勇猛,要統治諸侯,本來是很容易辦到的事,可是十五年來沒有什麼成就。這不能不說相國(指穰侯)對秦國沒有忠心辦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說:「你說我失策在什麼地方?」
范雎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和魏國。大王要出兵打齊國,就算一帆風順把齊國打敗了,大王也沒法把齊國和秦國連接起來。我替大王著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遠交近攻。對離我們遠的齊國要暫時穩住,先把一些臨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就能夠擴大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韓、魏兩國先兼並了,齊國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點頭稱是,說:「秦國要真能打下六國,統一中原,全靠先生遠交近攻的計策了。」
當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為客聊,並且按照他的計策,把韓國、魏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把相國穰侯撤了職,又不讓太後參預朝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
魏王受到秦國的威脅,十分驚慌。相國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打發須賈到秦國去求和。
范雎聽到須賈到了秦國,換了一身破舊衣服,到客館里去見他。
須賈一見范雎還活著,嚇了一大跳,說:「你現在在干什麼?」
范雎說:「我就在這兒給人家當個使喚人。」
須賈見他身上穿得單薄,凍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繭綢大褂來,送給范雎,並且留住他一起吃飯。
須賈說:「聽說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張祿。我很想見見他,不知有沒有人能夠給我引見?」
范雎說:「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識。大夫要見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見他吧。」
范雎陪須賈到了相府門口,對須賈說:「大夫等一會兒,我去通報一下。」
范雎進去不久,裡面傳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須賈進去。須賈問守門的侍者說:「剛才同我一塊兒來的范叔,怎麼還不出來?」
守門的說:「哪兒來的范叔,剛才進去的不就是咱們的丞相嗎?」
須賈這才知道丞相張祿就是范雎,嚇得一身冷汗。他進去後,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連連磕頭,說:「我須賈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請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須賈狠狠地數落了一頓,接著說:「你今天見了我,給我這件綢袍子,總算還有點人味兒。看在這個份上,我饒了你的命。」接著,他又叫須賈捎信給魏王,要魏王殺了魏齊,才允許魏國割地求和。
須賈回到魏國,把范雎的話回報了魏王。魏王情願割地求和。魏齊走投無路,只好自殺。
魏國求和,秦國就按照范雎遠交近攻的計策,先向韓國進攻。
周公輔佐成王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後,過了兩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再說,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於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歷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
伯禽臨走的時候,問他父親有什麼囑咐。周公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你說我的地位怎麼樣?」
伯禽說:「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說:「對呀!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我每次洗頭發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發,把頭發握在手裡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說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呢。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國君,可不能驕傲啊!」
伯禽連連點頭,表示一定記住父親的教導。
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面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啦!
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發生內亂,重新恢復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
武庚和管叔等人製造的謠言,鬧得鎬京也沸沸揚揚,連召公奭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
周公心裡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奭,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奭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內部之後,毅然調動大軍,親自率領大軍東征。
這時候,東方有幾個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命令給太公望,授權給他,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討。這樣,由太公望控制了東方,他自己全力對付武庚。
費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終於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帶頭叛亂的武庚殺了。管叔一看武庚失敗,自己覺得沒有面目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上吊自殺了。周公平定了叛亂,把霍叔革了職,對蔡叔辦了一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東征的過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因為他們反抗周朝,所以叫他們是「頑民」。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在西邊,要控制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很不方便,就在東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裡,派兵監視他們。
打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七年,總算把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制訂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把政權交給成王管理。
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歷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❾ 找中國歷史故事,要500字的。
左宗棠收復新疆新疆告急!
乾隆時代,清軍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亂,收復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為新疆。新疆其實一點兒都不新,這是一片自漢代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為王,自立國號為哲德沙爾汗國,宣布脫離清廷。俄國乘機占據了伊犁,英國也虎視眈眈,意圖瓜分西北。
160萬平方公里的新疆,從大清的實際版圖上消失了。
十年後的一日早朝,權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鴻章向慈禧太後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陝甘總督左宗棠說話了:「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
左宗棠錚錚鐵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余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在左宗棠看來,「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冠進尺」,收復新疆,勢在必行。勝固當戰,敗亦當戰。倘若一槍不發,將萬里腴疆拱手讓給別人,豈不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裡最為濃烈,最為深刻,當民族最危急的時刻到來之際,只有了一種選擇,那就是為和平而戰,為捍衛民族的光榮而戰,直到最後勝利。
❿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500字
中國歷史人物之大英雄衛青:漢武帝時期,衛青官拜大將軍,匈奴版就是被衛青打的權逃離了西北邊塞,遠遁大漠,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 再也沒有染指中原,可以說衛青的功勞,他對中原文化的穩定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在對匈奴的幾次重大戰役中都獲得巨大勝利,一步一步將匈奴趕走了,而且衛青手下名將雲集,李廣就是衛青手下的前將軍,可以說人才濟濟,再加上霍去病(按備份霍去病得管衛青叫舅舅)的策應,兩面夾擊,匈奴能好的了嗎。但是由於積勞成疾,衛青英年早逝,沒有得到更多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