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做青團的故事
Ⅰ 關於清明節包青團的作文350字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用青艾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將豆沙餡、芝麻餡等餡料包入,做成一個個如小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的團子.
希望你能採納!
「憂傷還是快樂」 團隊 很高興為您解答。
採納一下吧 ^_^
不懂可以繼續追問喲 (*^__^*)
Ⅱ 清明節青團做法
把
艾草
洗干凈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時候,可以加一點點石灰水,這樣能版去掉苦澀味,如果不加,權就多洗幾遍,問題也不大。然後加點水,用家用的攪拌機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量調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團,然後加入豆沙餡,包成拳頭大小的團子。注意,是小孩的拳頭,可不是
那小嘴
的拳頭。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蒸熟後把
青團
放涼了,就可以吃了。
Ⅲ 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版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權,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心生一計,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Ⅳ 清明節吃什麼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專;四川成都一屬帶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浙江南部各地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北方還會吃棗糕。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沒有抓到李秀成,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耕田的農民回到家後,苦苦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Ⅳ 寫清明節做青團子的作文
今天是星期六,我.媽媽.姑姑和弟弟乘著爸爸的車去奶奶家做青餅。在車上,我看見農村的風景非常美麗。「嘟」車停了,我們下了車,這里的空氣真是清新,我像獵豹似的跑向奶奶家。剛到門口,就看見奶奶在
洗糯米和大米,還冒著汗,她說先讓我們看一會電視,時間過得真快,一下子就到了,我們把洗好的糯米和大米放入三輪車,另外也把曬乾的青放入三輪車,又准備報紙和布,到做青餅的地方。到了,「滴—」我們把混合起來的糯米,用機器磨成粉狀,然後把青也混起來。在太陽下,我們足足等了兩小時,終於才輪到我們做了,我看了個清楚,原來,要先把磨好的東西,放入大鍋內蒸,等蒸熟了,就把它放在機器上,一個男子打開開關用一個粗粗的木棒,使勁跺著,接著從機器的下方出現一條長又黑的「蛇」盤在盆子里,一圈又一圈,他把盆子里的「蛇」倒在一張鋪滿松花的桌子上,我和媽媽.姑姑.弟弟.奶奶拿著印頭去做青餅、我們先把印頭朝上,再切點糯米和青,放入印頭,然後,用手按實,最後,在桌子上一拍,一個完整的青餅就出現了,它還彌漫著一種青餅特有的芬芳,向鼻子撲來。然後,我們又用同樣的方法做了100多隻,各有各的花紋。等它涼了就把它搬入三輪車,我們就騎著三輪車興高采烈得回家了。
Ⅵ 為什麼吃青團子是清明習俗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故而得名。
每到清明前後,菜場、超市都會有「青團」賣,杭州土話叫清明團子。這個團子跟月餅相同,都是節氣食物。清明吃團子,可要追溯到幾千年前了。 要說清明,先得從寒食節說起,當然這個節日現已失傳。
青團子從前是江南地方清明節掃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雜,餡心釀制粗糙,一般為農家自食。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團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團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
清明團子是傳統食品之一。據《瑣碎錄》記載:蜀人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明團子,乃此義也。
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那為啥要染成青色的?據說是跟祭大禹有關,因為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把糯米粉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寒食節相傳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臣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當上晉文公後,請介子推當官,介子推不高興,跟老母親躲在深山。
晉文公就想了個餿辦法,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哪曉得介子推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很傷心,下令將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不過,據說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
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時,人們就准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後來,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融,雖然不禁火了,但吃冷食這些習俗卻固定下來了。
Ⅶ 清明節做青團的兒歌
一、引出
師:小朋友們,清明節到了,誰知道清明節要吃什麼?
二、學兒歌
教師示範兒歌。
做青團、做青團,好吃的青團哪裡來,糯米、青汁揉出來,想吃青團做出來。
Ⅷ 為什麼要吃青團以及它的由來
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
在中國古代,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里,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制而成。
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統糕點,製作方法及食用習俗與青團大同小異,皆為清明前後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廣東及台灣客家地區稱為「艾粄」,江西客家地區稱為「艾米果」,在閩南及潮汕地區稱為「艾粿」,而廣府地區則常稱作「艾餅」。
製作好的青團食用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
青團的來歷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 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 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 只米團子。
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 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Ⅸ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作文 400字
傳說有一年copy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