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權力的名人故事

關於權力的名人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03 00:55:29

㈠ 給我一些為了夢想而放棄了……(學業、地位、權利之類的)並且最終獲得了成功的名人事例,謝謝!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水舌之於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 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闊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於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於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拔;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整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於挫折的痛苦中,結果將不堪設想。
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託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是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擊起驚濤駭浪;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
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的甜甜的笑……

㈡ 精神道德不畏權利不貪財的名人故事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朱自清:不吃乞求之食

㈢ 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關,除了性本身,性關乎權力.哪個偉人說的,不要回答「弗蘭西斯」

這句話的原文是「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Sex is about power.」-Oscar Wilde(奧斯卡•王爾德)從谷歌圖書上可以搜到。

拓展資料:回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答-1900年11月30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19世紀英國(准確來講是愛爾蘭,但是當時由英國統治)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唯美主義代表人物,19世紀80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和90年代頹廢派運動的先驅。

盡管王爾德的悲劇童話作品不論故事背後暗藏的是同性還是異性的情愫,他所用的語言詞藻對情愛的修飾近乎一種浮華的美,但這種美對於世俗之愛的愛情最終的幻滅與消逝無濟於事,能夠達成完滿的唯有博愛的基督和至上的藝術。正如王爾德自己所言"藝術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真實,而是復雜的美。"他以的獨特的敘事方式展示唯美主義風格的悲劇故事,打造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美。

㈣ 反映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名人名言

法律名言
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康德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
——孟德斯鳩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
——【美】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
——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
——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法律所傳達的是一種超越暴力,超越權利的聲音,它所劃定的權利邊界雖然無形,卻深深地刻畫在人們的心靈之中。
——著名的法律學者
為了正義,哪怕它天崩地裂!
——古羅馬格言
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
——安提戈捏
法諺雲,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法諺
自己不能成為自己案子的法官。
——法諺
法官諳知法律。
——法諺
任何人不得轉讓超過自己權利之權利。
沒有程序的正義就沒有實體的正義。
——法諺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能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
——法諺
無救濟即無權利。
——法諺
法不禁止即自由。
——法諺
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
——法諺
在法庭上,只有證據,沒有事實。
——法諺
察是法庭的僕人。
——法諺
存疑時有利於被告。
——法諺

法官不能因沒有法律而不判案.
——法諺
約定必須遵守。
——法諺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法諺
特例不應成為立法之依據。
——法諺
以公正的邏輯代替武力的邏輯是法律本質的全部所在。
——卜思天·儒佩基奇
人們在利用法律所給予的保護他們權利的機會時,財產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拉基斯
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人治之間的基本區別。
——[美]道格拉斯
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利,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予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
——[英]洛克《政府論》
只要愛自由,就足以建立共和國,但是,能夠維護共和國和使它繁榮的,只有愛法律。
——[法]馬布利
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法]伏爾泰
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者。
——[德]尼采
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幣,一面寫著平等,一面寫著自由,這枚金幣叫人權。
——盧梭
法律應當與道德保持一致。
——[美]富勒
<br>
法律應當與權利保持一致。
——[美]德沃金
法律應當與正義保持一致。
——[美]羅爾斯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
——[德]馬克思

㈤ 一些關於權利的名人事例

最著名的美國辛普森殺氣妻案

㈥ 有哪些名人一生追求權力,最後卻不善而終

希特勒 墨索里尼 日本天皇 等等法西斯

㈦ 中外名人對權力的看法態度

權力是現實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由於權力往往同暴力、腐版敗等社會陰暗面有權說不清道不明的密切聯系,因此,權力被很多人是為社會的陰暗面--權力是用於同他人斗爭而進行自我擴張的工具。盡管權力給人的印象是黑暗的,有時是邪惡的,但只要運用得當,權力就能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把人類引向正義所希望的理想境地。這就看個人對權力是怎樣一個基本認識的。
美國學者彼得.布勞從控制論的角度,認為權力是通過否定性制裁而施加的控制;J.馬里頓在《民族與權威》一書中把權力看成一種支配力量,認為支配者可以通過權力去強迫被支配者;把權力看成一種能力的觀點比較普遍。馬克斯.韋伯把權力看做是「把一個人的意志強加在他人的行為之上的能力」。權力也是一種資源,多數國人對權力的觀點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本人也同感...呵呵!

㈧ 權利容易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腐敗出自哪位名人

阿克頓爵士,原文是「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利絕對使人腐敗。

㈨ 不畏權利所迫的名人有哪些

這個問題確實提的好,有雲:「成者王,敗者寇」,也有雲:「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英雄呢 ?
一, 何人是英雄?

談到英雄,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馬上想起曹操與劉備煮梅論英雄的故事。當年劉備臣屬曹操。一日,曹操邀劉備赴宴,席間評論起天下英雄。劉備舉出當世握有重兵,雄居一方的各位諸侯,稱他們為英雄。但是都被曹操嗤之以鼻。曹操舉出這些人各自的弱點,認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英雄,當世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面前的這位出身布衣,目前還寄人籬下的劉備。劉備一聽大驚失色,酒杯落於地。這時天上正響一巨雷,劉備趁機掩飾說,因懼雷而落杯。曹操聽了便輕視了劉備,後來終於讓劉備尋機脫身,後來三分天下。

這曹操的眼光確實利害。天下眾多有權有勢的豪傑在他眼裡不屑一顧。但偏偏看出這位劉備將來的成就無可限量。而且竟被他說中。他與劉備論英雄,就是為了驗證自己的看法。劉備被捧為英雄,不但未喜,反而大驚落杯。因為他知道曹操妒才,必然會除掉他,才故意示弱。曹操還是被蒙騙過去,是曹操的疏忽呢?還是劉備命不該絕?

以這個故事開頭,因為它帶出了本文的主題:就是什麼樣的人是英雄?在對英雄們研究過以後,希望能夠發現出規律:如何才能成為英雄。

古人說,美女愛英雄。其實,哪個不崇拜英雄?哪個不敬仰英雄?哪個不希望自己就是英雄。但是,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英雄呢?

自古以來,對英雄的定義沒有統一說法。而時代變了,古人說的英雄同今天人說的英雄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士兵炸毀了敵人幾輛坦克,馬上就成了英雄。一個清潔工掃地幾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麼好事被發現,也成了英雄。在現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

本文要討論的英雄是指曹操談的那種有遠大抱負的豪傑之士,「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那些能夠一呼百應、叱吒風雲、萬民敬仰、天下歸心、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發揮英雄本色,建功立業的人才可以稱為英雄。
二,誰能成英雄?

英雄靠時勢,也要靠自身。英雄待時而動,順勢而起。但是,起動以後還要靠自己的本事創造一片事業。

英雄要看清形勢走向並順勢操作。正所謂,逆勢者亡,順勢者昌。

有些人自命為反潮流的英雄,但是,他們的事業往往是事倍功半,要耗費數倍的力氣,但卻鮮有成功。

英雄善於掌握方向。就像船上的舵手,讓事業成為順風的航船,避開暗礁險灘,直到安全進港。

所以,英雄就像是具有高超技能的弄潮兒,時機未到,則潛伏不動,靜如處子。時機一到,則順勢而發,動如脫兔。

但是這些英雄還是離不了時勢的影響。盡管他們能夠認清時勢,掌握時機,並利用形勢,但是如果時勢離之而去,他們也會受困。就像楚霸王那樣,力拔山氣蓋世,但是最後因「時不利」而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所以,僅能利用時勢的,雖然是英雄,但僅能稱為時雄,也就是說是一時之雄,因時而稱雄。他們雖能稱雄一時,但最終還是要被人征服或收服。

這些人都不是真英雄、大英雄。

三,誰是大英雄?

一般意義上的英雄只是些在某些方面有所長,且善於利用時勢,而領一時風騷的人物。這些人雖有所長,但也有所短。遇到高明的對手,最後只能臣服。

與之相比,真正的大英雄就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完人。

氣概上:頂天立地、不信鬼神、不懼天地、欲與天公試比高。他們不靠命運、不待時勢、不懼困難、不畏艱險,堅信人定勝天。他們仁心宅厚,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他們惠澤萬民,以建立太平盛世為目標。他們氣宇軒昂,妖魔鬼怪見之退避;他們膽量超人,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他們胸襟開闊,天下之才趨之若騖;他們大義凜然,為正義敢闖龍潭虎穴。

能力上:澤被天下、懲惡揚善、才華橫溢、學貫古今、能文能武、智勇雙全、審時度勢、神機妙算、精通韜略、領袖群倫、恩威並用、號令群雄。就像毛澤東當年所描繪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所以,大英雄是英雄中的英雄。從道德文章,文韜武略各方面看,都是曠世奇才。知識淵博,論天下形勢如同掌中觀紋;腹藏玄機,帷幄之中可決勝千里之外。論道德可比聖賢,寫文章字字珠璣,講韜略算無遺策,藏胸中百萬雄兵。如此,則安天下舍我其誰?這樣的人才數百年才會出一位。中國不是有句古詩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嗎。

四, 英雄論現實意義

大家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代英雄們雖然已經消逝,但他們的故事卻長流人間,不斷地激勵者一代代的後人。即使在當今科技發達現代化的時代,重溫古人的舊事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比如,區分假英雄和真英雄(大英雄)就是有現實意義的。

對於那些整天抱怨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人,不應該再用這樣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不是真英雄。如果你是自信有真才實學的英雄,就應該奮發圖強。要知道,錐處囊中,鋒芒遲早要露出。所以,你不能虛度光陰,而應該更加努力,增加自己的實力,以應付未來的艱巨挑戰。

而且,能造時勢的才是大英雄。如果你自認是大英雄,那就應該身處困境而不餒,要為自己創造機會,創造形勢。中國有句名言:「人事未盡,不可言天命。」 怨天尤人,不是英雄本色。

當然,在現實社會里,不是人人都想,都有能力,或者都當得成大英雄。但是那種憂國憂民,奮發圖強的精神是永遠具有教育意義的。在現代安定和平的社會里,人人都應該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持續地學習,不停地進取,在所從事的領域達到令自己滿意的目標。不愧對親人,不虛度此生。這樣的人就是大英雄。正所謂,行行出狀元。
五, 英雄主義與團隊精神

談了許久的英雄,也許會被人誤認為在吹捧個人英雄主義。其實,英雄主義不等於個人主義。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這個問題已經講得比較清楚。英雄個人本領再高,還是離不開民眾的支持和部屬的努力。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還要綠葉扶。離開了支持,一個人本領再大,也會變成虎落平陽,龍困沙灘,被犬欺,被蝦戲。

所以,再大本領的英雄,也要團結部屬,凝聚力量。一個人要成事業,離不開人才。要成英雄,就必須要發現人才,聚集人才,善用人才,並善待人才。為建立一個能夠打拚的團隊,英雄還要能夠管理人才。有才能的人,也必然心高氣傲,難以駕馭。唯有真英雄才能降龍伏虎,人才也需要真英雄來領導。英雄主義同集體精神和團隊精神是相輔相成的。網路里找的

㈩ 歷史上有哪些先大有作為然後因沉浸在權利和富貴中而墮落的名人

亡國之君夫差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親率大軍「興師伐越」,雙方激戰於木雋李(浙江嘉興附近),結果以吳軍慘敗、闔閭重傷收兵告終。闔閭歸途創發不治,臨終之際召來太子夫差,囑其千萬勿忘越國殺父之仇而逝。夫差即位,發誓不報仇雪恨誓不罷休。 吳王夫差當初被立為太子其實也不是容易的。闔閭是個很有眼力的人,王位本來是由其長子波繼承,可惜波英年早逝,於是「諸公子爭立」。有心計的夫差覺得伍子胥在闔閭面前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遂多方游說於子胥:「王欲立太子,非我而誰當立,此計在君耳!」伍子胥當時也認為夫差是個不錯的人選,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次伍子胥的選擇最終還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闔閭不久召子胥謀立太子事。伍子胥遂舉薦夫差:「今王欲立太子者,莫大乎波秦之子夫差,」(另有一說夫差是闔閭子而非孫)。而闔閭卻認為夫差「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統於吳國」,但由於伍子胥的力薦,贊稱夫差「信以愛人,端於守節,敦於禮義」,闔閭終於同意立夫差為太子。即位之初的夫差,亦頗能勵精圖治,當時吳國君臣一心整軍強國。最終吳越夫椒一戰,吳軍大勝,攻佔越都。根據雙方和議,公元前492年,勾踐攜妻子及眾大臣和手下三百人前來吳國充奴。順便提及,當時伍子胥力諫要攻滅越國,他認為有越無吳,有吳無越,兩國勢不兩立,絕不可赦越。可惜夫差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最終導致亡國之禍。在吳當奴的日子,勾踐居於石室之中,為吳王養馬駕車,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嘗糞舔蛆,破衣爛衫,贏得吳王信賴,三年後終被赦歸。對此舉,伍子胥曾極力勸阻,夫差執意不聽。放虎歸山的勾踐,一面繼續對吳卑謙臣服,一面卻刻意復仇,暗中制定破吳九術(一說七術),其第四術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原來當日在夫差身邊為奴的日子裡勾踐觀察出其「淫而好色,惑亂沉湎,不領政事,」遂決定投其所好,於越國上下求索,覓得美女西施和鄭旦,精心調教後獻於吳王。吳王美姝在側,心花怒放,不能自持。不久鄭旦病逝(葬於吳中黃芽山),此後西施專寵一身。夫差早把國事政事丟在腦後,日日醉倒溫柔鄉。 公元前476年至475年,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越國終於東山再起,大舉伐吳。此時國力已是強弩之末的吳國再也不是越國的對手了,兵敗山倒。夫差此際後悔已晚,走投無路,最終被迫伏劍自盡。其墳在吳都西北三十里之陽山附近。吳國既亡,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驚心動魄的吳越爭霸歷史舞台落下了帷幕,留給後人幾多感嘆幾多遐思。李白千古絕唱《蘇台覽古》、《越中覽古》吟道:「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寥寥數語,唱盡人世滄桑,繁華一夢。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