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的民間兒童故事
㈠ 《活佛濟公》中的一個濟公救人小故事作文
一次,凈慈寺失火焚毀了大雄寶殿。他受方丈之託,募化建殿的大木。他在回痛飲沉醉三日後,大聲喊道:「答大木來了!可從井中去取!果然寺中井底有大木湧出。寺曾們趕緊從井裡先後取出七八丈長、五尺多圓徑大木60多根。後來方丈說夠用了,大木就不再涌現,一根剛要出井的大木,也就停止不動了。今天的凈慈寺中的「神運井」(又稱「運木古井」)里,還可看到井水面上的大木端面。一次,濟公預知將有一座小山從西方飛來落在靈隱寺前,為了拯救寺前小村村民的性命,他急中生智地採用了「和尚搶新娘」的辦法,使得村民們都趕快去救新娘子,從而避開了被山峰壓死的厄運。這就是飛來峰的故事。
一次,濟公經過西湖邊,看到不少居民已將螺螄剪掉了尾巴,准備吃食,濟公就向居民乞討了這些螺螄,放生到西湖裡,這些沒尾巴螺螄都活了。從此,西湖中生長了不少沒尾巴螺螄。至今,虎跑、西溪一帶的山澗中,仍生長著沒尾巴螺螄,傳說就是當年濟公親手放生的「故物」。今天虎跑寺前的一條小澗,古時常常要枯竭,是濟公手持破蒲扇一扇,口中連連喊:「漲、漲!」澗水立時噴涌,並且從此暢流不歇,永不枯竭。
㈡ 濟公的傳說
第一回 李節度拜佛求子 真羅漢降世投胎
--------------------------------------------------------------------------------
話說南宋自南渡以來,遷都臨安,高宗皇帝建炎天於四年,改為紹興元年。在朝有一位
京營節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縣人,娶妻王氏,夫妻好善。李大人為人最
慈,帶兵軍令不嚴,因此罷官回籍,在家中樂善好施,修橋補路,扶危濟困,冬施棉衣,夏
施湯葯。這李大人在街市閑游,人都呼之為李善人。內中就有人說:「李善人不是真善人,
要是真善人,怎麼會沒兒子?」
這話李大人正聽見,自己回至家中,悶悶不樂。夫人王氏見大人回來,悶悶不樂。可就
問大人因何不樂?大人說:「我在街市閑游,人都稱我為李善人,內中就有人暗中說,被我
聽見。他說我懲惡揚善,又說善人不是真心,要是真心為善,不能沒兒子。我想上天有眼,
神佛有靈,當教你我有兒子才是。」夫人勸大人納寵,買兩侍妾,也可以生兒養女。大人
說:「夫人此言差矣,吾豈肯作那不才之事?夫人年近四旬,尚可以生養兒女。你我齋戒沐
浴三天,同到永寧村北天台山國清寺拜佛求子。倘使上天有眼,你我夫妻也可生子。」王氏
夫人說:「甚好。」李茂春擇了日期,帶著僮僕人等,夫人坐轎,員外乘馬,到了天台山
下。只見此山高聳天際,山峰直立,樹木森森,國清寺在半山之上。到了山門以外,只見山
門高大,裡面鍾鼓二樓,前至後五層大殿,後有齋堂客舍,經堂戒堂,二十五間藏經樓。員
外下馬,裡面僧人出來迎接,到客堂奉茶。老方丈性空長老,知道是李員外降香,親身出來
接見,帶著往各處拈香。夫妻先至大雄寶殿拈香,叩求神佛保佑:「千萬教我得子,接續香
煙。如佛祖顯靈,我等重修古廟,再塑金身。」禱告已畢,又至各處拈香。到了羅漢堂拈
香,方燒至四尊羅漢,忽見神像由蓮台墜地。性空長老說:「善哉善哉,員外定生貴子,過
日我給員外道喜。」李員外回到家中,不知不覺夫人有喜。過了數個月,生了一個公子。臨
生之時,紅光罩院,異香撲鼻,員外甚喜。這孩自生落之後,就哭聲不止,直至三朝。這日
正有親友鄰里來慶賀,外面家人來回話,說有國清寺方丈性空,給員外送來一份厚禮,親來
賀喜。員外迎接進來。性空說:「員外大喜。令郎公可平安?」員外說:「自從生落之後,
直哭到今朝不止。吾正憂慮此事。老和尚有何妙法能治?」性空說:「好辦。
員外先到裡面把令公子抱出我看看,就知道是何緣故了。」員外說:「此子未過滿月,
就抱出來,恐有不便。」性空說:「無妨。員外可用袍袱蓋上,可以不沖三光。」員外一聽
有理,連忙把孩兒從裡面抱出來,給大眾一看。孩兒生得五官清秀,品貌清奇,啼哭不止。
性空和尚過來一看,那孩兒一見和尚,立止啼哭。一咧嘴笑了。老和尚就用手摸那孩兒頭頂
說:
莫要笑,莫要笑,你的來歷我知道。
你來我去兩拋開,省的大家胡倚靠。
那孩兒立時不哭了。性空說:「員外,我收一個記名徒弟,給他取個名字,叫李修緣
罷。」員外應了,把孩兒抱進去,出來給和尚備齋。吃罷,眾親友都散去,性空長老也去
了。員外另雇奶娘扶養孩兒。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過了幾年。李修緣長至七歲,
懶說懶笑,永不與同村兒童聚耍。入學讀書,請了一位老秀才杜群英先生在家教他,還有兩
個同伴,一個是永寧村武孝廉韓成之子韓文美,年九歲。還有李夫人內侄,永寧村住,姓王
名全,乃是兵部司馬王安士之子,年八歲,三子共讀書,甚是和美。就是李修緣年幼,過目
不忘,目讀十行,才學出眾。杜先生甚奇之,常與人言:「久後成大器者,李修緣也。」至
十四歲,五經四書諸子百家,背誦極熟,合王韓二人,在學房,時常作詩,口氣遠大。這年
想要入縣考取文童,李茂春卧床不起,人事不知,病勢垂危。派人把內弟王安士請來,到床
前。李員外說:「賢弟,我不久於人世。你外甥與你姐姐,全要你照應。修緣不可縱性廢
讀,吾已給他定下親了,是劉家莊劉千戶之女。家中內外無人,全仗賢弟分心。」王安士
說:「姐丈放心養病,不必多囑,弟自當照應。」員外又對王氏夫人說:「賢妻,我今五十
五歲,也不算夭壽。我死之後,千萬要扶養孩兒,教訓他成名。我雖在九泉之下也甘心。」
又囑了修緣幾句話,自己心中一亂,口眼一閉,嗚呼哀哉。李員外一死,合家慟哭,員外幫
辦喪事已畢,修緣守制不能入場。是年王全、韓文美都中了秀才,兩家賀喜。王氏夫人家中
有一座間心樓,一年所辦之事,寫在帳上。每到歲底,寫好表章,連同帳一並交天,一年並
無一件事隱瞞的。李修緣好道學,每見經卷必喜愛,讀之不舍。過了二年,王氏夫人一病而
亡,李修緣自己慟哭一番,王員外幫辦喪事完畢。李修緣喜看道書,到了十八歲,這年孝滿
脫眼。他立志出家、看破紅塵,所有家中之事,都是王員外辦理。李修緣自己到了墳上,燒
了些紙錢,給王員外留下一紙書字,竟自去了。
王員外兩日不見外甥,派人各處尋找,不見外甥。自己拆開字來一看。上寫的是:
修緣去了,不必尋找。他年相見:便知分曉。
王員外知道外甥素近釋道,在臨近庵觀寺院,各處派人尋找,並不見下落。
派家人貼白帖,在各處尋找:「如有人把李修緣送來,謝白銀百兩。如有人知道實信,
人在何處,送信來。謝銀五十兩。」一連三個月並無下落。書中交代,且說李修緣自從家中
分手之後,信步遊行,到了杭城,把銀錢用盡,到了廟中要出家,人家也不敢留他。他自己
到西湖飛來峰上靈隱寺廟中見老方丈,要出家。當家和尚方丈,乃是九世比邱僧,名元空長
老,號遠瞎堂。一見李修緣,知道他是西天金身降龍羅漢降世,奉佛法旨為度世而來,因他
執迷不醒,用手擊了他三掌,把天門打開。他才知道自己根本源流,拜元空長老為師,起名
道濟。他坐祥坐顛,還有些瘋。廟里獨叫他顛和尚,外面又叫他瘋和尚,訛言傳說濟顛僧。
他本是奉佛法旨,所為度世而來,自己在外面濟困扶危,勸化眾生,在廟內不論哪個和
尚有錢就偷,有衣服偷出去就當了,吃酒,最愛吃肉。常有人說和尚例應吃齋,為什麼吃
酒?濟顛說:「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為我修心不修口。」
自己就是與廟中的監寺僧廣亮不對。廟中除去了方丈,就屬監寺僧為尊。廣亮新作了一件僧
衣,值錢四十吊。他偷了去當在當鋪中,把當票貼在山門上,監寺廣亮一見僧袍沒有了,派
人各處一找,把當票找著。和尚掛失票不行,把山門摘下來,四人抬著去贖。廣亮回稟老方
丈,說:「廟中瘋和尚不守清規,常偷眾僧的銀錢衣物等物,理應按清規治罪於他。」元空
長老說道:「道濟無贓,不能治他。你等去暗中訪察,如要有贓證,把他帶來見我就是。」
廣亮派兩個徒弟在暗中訪拿濟顛。濟顛在大雄寶殿供桌頭睡覺。兩個小和尚志清、志明,每
日留神。這天見濟顛在大殿里探頭出來,往各處偷瞧了多時,後又進去一看,躡足潛蹤出
來,懷中古棚棚的。方至雨道當中,只見志清、志明由屋中出來,說:「好濟顛,你又偷什
么物件?休想逃走!」過去一伸手,把那濟顛和尚抓住,一直竟到方丈房中回話。監寺的先
見長老說:「稟方丈知道,咱們廟中濟顛不守清規,偷盜廟中物件,按清規戒律之例治罪。」
元空長老一聽,心中說:「道濟,你偷廟中物件,不該叫他等拿住。我雖然護庇你,也無話
可說。」吩咐人:「把他帶上來就是。」濟公來至方丈前屋內說:「老和尚你在哪裡?我在
這里間心。」見了方丈永遠是這樣,元空也不教他磕頭,說道:「道濟不守清規,偷盜廟中
物件,應得何罪?」廣亮說:「砸毀衣缽戒碟,逐出廟外,不準為憎。」老方丈說:「我重
責他就是。」就問道:「道濟,把偷之物獻出。」濟公說:「師傅,他們真欺負我。我在大
雄寶殿睡覺,因掃地沒有盛土之物,我放在懷中。你等來看罷。」說著,把絲絛一解,嘩啦
落下土片。老方丈大怒,說:「廣亮誤害好人為盜,應得重責!」吩咐看響板要打監寺。眾
僧都來瞧熱鬧。濟公自己出來,到了西湖,見樹林內有人上吊。濟公連忙過去要救此人。
正是:行善之人得聖僧救,落難女子父女相會。
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㈢ 最早的《濟公》講述了什麼故事
㈣ 濟公都有哪些故事
活佛濟公一復
古井運木、懷孕郎、血珍制珠、挖心、鬼母、天雷報、好媳婦、胭脂淚
活佛濟公二
畫中仙、瘋女劫、血魔出世、萬應佛堂、雪女傳說、木馬緣、雙退婚、鬼郎君 貞潔牌坊
活佛濟公三
尋夫記、女兒村、化蝶、鬥法、降魔劍
㈤ 南宋李修緣,是如何成為民間神話故事裡的濟公的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濟公,而影視中將濟公有點神化,以至於我們覺得這個人不可能存在,更像是神話故事裡編造出來的人物。歷史的長河中,名人如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而要找到一個被古往今來的民眾都欣賞的人物,可能是濟公無疑了。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濟公的原型是誰?他的一生有何傳奇經歷?
濟公的家世比較顯赫,高祖曾是宋太宗的駙馬,也擔任過鎮國軍節度使。他們家世代信佛,傳說他的父親年近四旬,人沒有一兒半女,於是開始虔誠拜佛,希望得到後嗣,最終得到了這個兒子,也就是濟公。因佛而生,李家就找了國清寺的主持,給他取了俗名,名曰修緣,從此便與佛門淵源不斷。李修緣雖然家世不錯,卻沒有惹上富家子弟的毛病。年幼時就讀在村北的一個洞內,受到了道教的熏陶。父母雙親紛紛去世之後,他孤苦伶仃,就去了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父。後來又跟隨住持學習,慧根聰慧,住持取法號為「道濟」,隨後輾轉投奔到了靈隱寺。
濟公的很多傳說,從南宋就已經形成了。民間多流傳一些神童李修緣或者高僧道濟的事情,說的都是濟公,而這些民間的流傳,經過當時說書人的不斷積累,慢慢編入自己的書中,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濟公的家鄉永寧一代,流傳的多是他小時候的事情,譬如他的出生軼事、童年小故事等等,其中有些小故事更是在別處也廣為人知,比如"棒打壽聯"、"赭溪救童"等。在家鄉之外的嘉杭一代,流傳的更多他出家後的故事。在眾多的故事中,"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這兩個故事可謂婦孺皆知,口口相傳。濟公的事跡被寫成書,是在明末清初。也就是《濟公傳》。
㈥ 濟公巧修塔講的是什麼故事
濟公活佛雲游天復下。有一制天,他來到一個城市,看見一群人圍在一座塔前議論紛紛。原來是塔傾斜了,大家正商議如何扶正它。濟公一笑:「這有何難?」他吩咐找來一把錘子,幾百個木楔。他把木楔釘在塔里,然後說:「不到一個月,保證塔和以前一樣。」一個月後,塔果然恢復了原狀。人們紛紛贊嘆濟公的聰明。
你知道濟公聰明在何處嗎?謎底:塔不動,木楔是斜面,釘在塔里後,便塔的傾斜處一點點抬高,幾百片木楔就可以把塔扶正。
㈦ 濟公游記劇情介紹
「濟公」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神化人物,羅漢化身的濟公在人間懲惡揚善、治病救人。老百姓將他視為「活佛」,而那些為富不仁、壞事做絕的惡人則對他又恨又怕…… 10多年前,電視連續劇《濟公》紅遍大江南北,濟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以詼諧自如、妙趣橫生的表演贏得公眾的廣泛好評,「鞋兒破、帽兒破……哪裡有不平哪有我」的主題歌更是被人們廣為傳唱。10年後,由北京本昌文化藝術傳播中心、格力電器股份公司、浙江有線電視台、北京國安廣告總公司聯合製作的20集電視連續劇《濟公游記》攝制完成。著名表演藝術家、素有「活濟公」之稱的游本昌再度出山,飾演主人公——劫富濟貧、懲惡揚善的濟公。 新編《濟公游記》包括11個弘揚中華文化精髓、凈化人心、顯現神通的歷史故事。該劇以詼諧、幽默、智慧的表現形式,歌頌了人間的真善美,並藉以隱喻當今社會所存在的道德問題,是一部寓教於樂,凝聚中國古典佛文化、民族色彩的上佳之作。游本昌先生本著以「演戲要對得起觀眾」的嚴謹作風,對劇本精雕細琢,用拍攝30集電視劇的投資,奉獻出20集精品。伴著「鞋兒破、帽兒破」的餘音,游本昌此次道出「妄心生煩惱,心平萬事平,心凈萬事凈」的人生真諦。不知道此次新編的《濟公游記》主題歌會不會成為新一輪的影視流行歌曲。說游戲人間,行事「瘋癲」的道濟和尚專管人間不平之事,他懲惡揚善的故事在世間廣為流傳。《濟公游記》分集劇情第一集 羅漢應世 老百姓都十分想念濟公,那麼多年沒見到他。他到哪兒去了呢?在不知何年何月,何山何世中,他忽然出現在香客們面前,使求雨的百姓和求江山穩固的太後都喜出望外。原來,他一直在此面壁禪定,如今破壁而出了。濟公以他的機智詼諧啟發大家用自己的智慧解了急難。不待人們向他感激,他又一身破衣爛衫,搖搖擺擺,向紅塵萬丈的人間出遊去了。第二集 玉佛緣(上)
濟公受救子心切的華老夫子之託,去點化走入歧途淪為大盜的華雲龍。而華雲龍此時入宋府盜玉佛,巧遇宋家小姐。官府為追回玉佛到處緝拿華雲龍。濟公為阻華雲龍,處處捉弄於他。而話雲龍卻不知濟公苦心,取了他的首級。第三集 玉佛緣(中) 華雲龍又被濟公戲弄了。府吏雷明陳亮二人奉命追捕華雲龍,向濟公求救。宋家小姐鍾情於華雲龍,男扮女裝去找他,途中落入盜匪之手。第四集 玉佛緣(下)
華雲龍被宋家小姐真情感動,歸還了玉佛,心有所動。雷明陳亮二人此時也找到了華雲龍但被他逃脫。華雲龍路遇濟公受他度化,決定浪子回頭。黑風道人用法術阻礙他自首,反被濟公戲弄。第五集 醉官圖(上) 滿腹詩書的宋登閣為做官赴考八次,卻總是名落孫山。做官心切的他苦求濟公指點仕途捷徑。在一家路邊的小酒店裡,濟公使他實現了做官的夢想。如願的宋登閣今後是會做個清官還是昏官呢?第六集 醉官圖(中) 宋登閣在貪欲和野心的驅使下,為了保住自己的前程,不聽濟公的勸告,向百姓大肆搜刮捐稅。不顧與結發妻子的往日之情,娶了太師之女為妻。第七集 醉官圖(下) 朝廷突然來了兩位御使洞察民情,宋登閣為了讓二人在皇上面前多為自己美言幾句,大擺排場宴請二人,做官越來越大的宋登閣心越來越壞,不聽勸告一意孤行,終於大禍臨頭。直到最後才明白濟公往日對他的勸戒。第八集 金麒麟 馮欣私藏了拾到的金麒麟。不料這只失落的贓物使他蒙冤入獄。知此一切的濟公為鋤奸扶弱,巧妙的安排馮妻玉娘與真盜正面交鋒,大鬧賭窟,使惡賊束手就擒。第九集 游僧收徒(上) 阿文想學神通找上了雲游四海的濟公。濟公看出他頗有善根,破例收他為徒,以他獨特的方式耐心誘導他。第十集 游僧收徒(下) 濟公給阿文出了一道難題,阿文為解這道題經歷了一系列的奇遇和鍛煉,還認識了農家女秋姑。強盜欲搶秋姑為妾,阿文為秋姑與眾強盜動手,不知不覺中有了神通,他終於懂了,一個人最大的本領和真正的神態就是調伏自己的心。第十一集 刀下留神 濟公風塵僕僕的趕往—刑場,為的要阻止剛愎武斷的縣令把受奸徒陷害的書生開刀問斬。在一次次的「到下留人」的呼聲中,濟公以戲謔的方式使縣官細心重斷了此案,令真相大白。第十二集 胡商(上) 濟公到一小城,發現這里有一個外國商人做生意不那麼光明正大。而貪贓枉法的縣官又惜外商收購失盜國寶之機向其大加敲詐勒索。第十三集 胡商(中) 胡商為實現自己的私利,暗地與縣官交易,把自己善良的養女許給縣官作妾。濟公得知此事引導欽差喬裝私訪,查辦貪官。第十四集 胡商(下) 濟公大顯神通明白了經商之道。銀杏樹下警鍾鳴。濟公使小城又恢復了往日的美麗與安寧。第十五集 移石情緣 濟公來到一處渡口,恰逢當地人在認捐建橋。他見造橋資金不足,便認捐白銀千兩。眾人均不信濟公能捐巨資建橋,其實濟公自有妙算,果然捐足了銀兩,使建橋無誤,還為亂世的一對苦人結下了一段美滿的情緣。第十六集 智斗訟師(上) 訟師石天良與兒子石虎勾結當地混混陸阿大,欲巧取豪奪寡婦李秀芝的田產。遇到了雲游在此的濟公。濟公洞察其奸,使石家父子懷恨在心,欲鏟除濟公,以免後患。第十七集 智斗訟師(下) 石家父子多次欲對濟公施毒手,卻一次次鑽進自己精心設下的圈套,濟公游戲神通,使石家父子吃了不少苦頭。最終使訟師明白了:萬事因果不爽,天良喪盡只會自作自受。第十八集 戲懲刁奴 濟公在牲口市場很很捉弄了以狡計玩騙農民的刁奴賈仁。接著又使他與同夥狼狽為奸訛詐主人的詭計在縣官面前大出其丑。第十九集 銀雙魚(上) 青樓紅妓蘇韻蘭無意之中得到一對佩飾銀雙魚。不料,卻遭到莫名其妙的追殺。原來此魚中藏有重大的軍事秘密。濟公知道這銀雙魚關繫到兩國之間的一場戰禍,速趕來幫助蘇韻蘭逃走。第二十集 銀雙魚(下)
官府到處捉拿蘇韻蘭,濟公帶韻蘭巧妙與他們周旋並使真相大白與天下。惡人終受懲,善良的蘇韻蘭也脫離了苦海風塵。
㈧ 濟公的經歷有哪些教育意義
濟公與民眾親密無間,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有些民俗風物與濟公的名字連專在一起。就舉美食屬為例。外地人來天台作客,一提起「餃餅筒」,無不嘖嘖稱贊。一張徑尺的薄皮,包裹進各種葷素菜餚,放在平底鍋上敷油烤黃,就成為色香味俱佳的主食和下酒物。據說這是濟公當年在國清寺作沙彌時,預約的客人未來,他將剩菜包卷在餅皮中創制的(《腳餅筒》)。天台還有濟公家釀酒、濟公酒、濟公狗肉面、濟公八大碗等美食小吃。杭州虎跑也有「濟公宴」。人們到無錫,總要嘗一嘗南門莫興盛肉店和三鳳橋余慎肉店的「無錫肉骨頭」。那醬紅色澤、咸中帶甜、酥爛濃香,真讓人垂涎三尺。其製法也是當年濟公對那位屢次施捨熟豬肉的店主的回贈(《無錫肉骨頭》)。此外,傅金煮玉、名吃扇骨相傳都與濟公有關。
㈨ 濟公上樑的民間傳說是怎樣的
香山碧雲寺里有座羅漢堂,內有五百零八尊泥塑羅漢。奇怪的是大名鼎鼎的濟公和尚在這兒卻沒有排上座次。關於此事民間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濟公原是南宋人,本名道濟,因為瘋癲,被稱為濟顛。他樂善好施,厭惡欺上瞞下的官府和公差,人們都尊敬的稱他為"濟公活佛"。
話說碧雲寺羅漢堂排位那天,濟公和尚早早地來到了碧雲寺,天還早,大門沒開,他就四處轉轉,剛走到一個小村口兒,就看見一位姑娘驚慌失措地跑過來求他救命。原來她被馬員外家的二公子糾纏。濟公把姑娘拉到路旁的一間小茅屋裡。
此時,正好有一隻麻雀落在茅屋的窗戶上。濟公心中一喜,猛地一下,用破帽子將麻雀捉住。濟公把麻雀舉到姑娘面前說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這時那些人已經追上來了,濟公看清二公子的模樣,把麻雀往破帽子里一捂,不慌不忙地走出了小茅屋。二公子一夥人到他跟前問他有沒有見到一個姑娘,濟公裝著沒聽見,接著往前走。
二公子一下把他攔住,又了他一遍,濟公說沒看見,還讓二公子小點聲別驚動了他的神鳥。
二公子一聽有神鳥,眼睛一直盯著濟公的帽子,還湊到跟前想看個究竟,濟公死死地捂著帽子退後了幾步。
二公子心想這一定是一隻神鳥,於是他願出十兩銀子,濟公不肯賣,二公子又說三十兩、四十兩、五十兩,最後二公子把身上所有的銀子都給了濟公。濟公看了看手裡的銀子,點了點頭,一手接過銀子,一手把帽子舉到二公子面前,可二公子還沒接過帽子,麻雀呼地一聲,飛起了。二公子一夥人急了,馬上朝麻雀飛的方向追去。
濟公和尚看他們跑遠了,馬上把姑娘從茅屋裡領出來,並把那些銀子都給了姑娘,姑娘感激不已,連連向濟公致謝。濟公又送了姑娘一程。
太陽快落山了,濟公和尚才回到了碧雲寺。等他走進羅漢堂的大門時,所有的座位全排滿了。他在堂里轉了好幾圈兒,也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落腳兒。
他抬頭一看房梁,感覺上面還不錯,就把破帽子在頭上一扣,小芭蕉扇往懷里一插,爬到了房樑上,從這兒以後,他就在羅漢堂的房樑上"定居"了。
可是,沒過幾天,他就覺得不舒服了,卧不下,躺不安的,於是他決定出去雲游,為了有朝一日再回到這里,他請木匠師傅,照著他的樣子,做了一個木頭羅漢,釘在了房樑上,算是佔下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