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關於橋的故事200字
⑴ 關於橋的故事或傳說200字
我願化成一座做石橋,經受五百年的風吹,五百年的日曬,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從橋上走過! 阿難對佛祖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會有多喜歡? 可是一見鍾情便傾心一世? 可是不問回報而付出等待? 阿難,某日等那女子從橋上經過,那也便只是經過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橋,註定只與風雨廝守。 這一切你都明白,仍舊只為那場遇見而甘受造化之苦。 阿難,你究竟有多喜歡那從橋上經過的女子,令你捨身棄道,甘受情劫之苦? ------石橋禪那一日 壘起瑪尼堆 不為修德 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 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⑵ 一篇關於橋的說明文,200字左右
家鄉的橋
在我們村子的東邊有一座非常普通的水泥橋,因為他在村子的南內邊,所以人們習慣容稱它為『南河橋』。
橋的本身是由水泥,河沙,碎石等材料組成。橋下面各有兩個橋洞,爸爸告訴我說:「它是用來夏天雨水多的時候排水的,防止沖壞橋梁。整座大橋由十六根柱子支撐著。橋長約五十米,橋寬約十五米,橋的兩邊是一堵水泥牆,高約半米左右。橋的表面刷的是白色的塗料。整座橋看起來非常結實。聽老人們說,這座橋建有三十多年了。
有了這座橋,人們走起路來方便多了。也許沒人會注意這座小橋,可他正默默的為人們做著自己的貢獻。這座
⑶ 關於橋的說明文(200字以上)
橋的說明文一
我的家鄉在河南南陽,那是一個四季如春、空氣新鮮的好地方,那裡有許許多多的風景如畫的地方,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矗立在白河中央的仲景大橋了。它是以出自古代南陽的「醫聖」張仲景而命名的。
那座橋從遠處看上去非常漂亮。它從中間拱起,整體呈半圓形,走到橋上發現它的顏色是白色的,橋上的護欄外形也非常好看,是相互平行由垂直的花崗岩排列著,上面雕刻著動物和花草的圖案栩栩如生,和橋面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車輛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給這座雄偉的大橋增添了很多的靈氣。同時橋上兩邊那並列的一排排路燈,它們就像神聖的哨兵一樣守衛著大橋和行人的安全。
橋下河水清澈,河水在陽光的照耀下,簡直就像一塊晶瑩剔透的水晶。橋的輪廓映在水面上和河裡那五顏六色的魚兒互相映襯,互相襯托,更有一種畫中的感覺,讓人心曠神怡。
啊!家鄉的橋啊,你給了我們方便,也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我愛家鄉的橋。
關於橋的說明文二
我的家鄉靈寶是一座歷史悠久、山明水秀的中原小城,坐落在黃河的「金三角」,它像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鑲嵌在富饒的豫、陝、晉三省交界處。這里不僅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且有函谷關、黃帝陵、亞武山等眾多的名勝景點,還有享譽天下的蘋果和大棗……但我卻深深地迷戀著家鄉的橋—桐溝大橋。
你看,那秀美的大橋像一輪寧靜的彎月,又像一條美麗的綢帶倒掛在金水湖上,顯示著她婀娜多姿的身影,這座橋連著湖的東西兩岸,因為有了這座橋,才顯出金水湖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
春天,萬物更生,橋旁邊的柳樹吐出了嫩芽,隨著春風舞動著。這時你站在橋上,放眼眺望四方,頓時,會感覺到自己置身於湖水之中,沁人心脾。
夏天,花紅柳綠,人們坐在橋邊的涼亭乘涼,說說笑笑。有時全家人坐上船,緩緩劃行,穿梭於橋下,還不時地潑水嬉戲,感覺無比愉悅。
秋天,落葉蒼蒼,橋旁邊的柳葉變黃飄落,像一隻只金色的小蝴蝶在橋上飛舞。遠遠望去像一位畫家在橋上添加了幾分金黃的筆墨。
冬天,白雪皚皚,一切事物都像大理石雕塑珠一般,淡裝素裹,晶瑩皎潔。大橋也披上了一件厚厚的銀裝,人們在滑冰,打雪仗,還在橋上的人行道上堆起了幾個可愛的小雪人,快樂極了!
我愛家鄉的桐溝橋。它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更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關於橋的說明文三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就從古代開始說起吧,獨木橋是我國勞動人民最先發明的,它是所有橋中的「爺爺」。它是用木頭製成的,一根木材架在河流或懸崖等的障礙物的上面。雖然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可是還有些危險,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石板橋等寬闊些的橋。其中石拱橋是橋梁史上的一大進步,它安全耐用又美觀。要說獨木橋是「爺爺」,那石拱橋等就是「孫子輩」了。就說石拱橋吧,它是由石頭組成的,它比獨木橋更加結實。橋上人行走,橋下船劃過。晚上,石拱橋看上去很美,就像一輪彎彎的明月。但是,它雖然很美,也安全,但是比較窄,最多隻能通過一輛車,又不能架在寬闊的大江上。
後來,為了方便交通,人們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橋,比如高架索橋、斜拉索橋,汽車與火車兩用的跨江大橋呀等等。就說我們的跨江大橋吧,它凝聚了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心血,把天塹變成了通途,遠看起來它像一條巨龍卧在長江上,真乃是長龍卧波,雄偉壯觀呀。現在,為了緩解城市交通問題,建築師又把橋建在了公路上,一座座四通八達的立交橋,使城市裡的交通更流暢,他絕對是獨木橋的曾孫子了!白天看它們的造型很美,夜晚的它們披上霓虹的彩妝,更是城市的一道道風景線!
從古至今,橋在變遷,社會在進步,說不定大家以後又發明了獨木橋的「曾曾孫,曾曾曾孫」呢!同學們,我們努力學習吧,讓我們設計的橋在將來的世界精彩亮相吧!
⑷ 關於橋的演變過程.大概100到200字.
古代來橋梁 古代橋梁在17世紀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18世紀鐵的生產和鑄造,為橋梁提供了新的建造材料。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出現鋼板和矩形軋制斷面鋼材,為橋梁的部件在廠內組裝創造了條件,使鋼材應用日益廣泛。
18世紀初,發明了用石灰、粘土、赤鐵礦混合煅燒而成的水泥。19世紀50年代,開始採用在混凝土中放置鋼筋以彌補水泥抗拉性能差的缺點。此後,於19世紀70年代建成了鋼筋混凝土橋。
20世紀30年代,代橋梁按建橋材料可分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鋼筋混凝土橋和鋼橋。
⑸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簡介100——200字要有過橋過程 快快快!!!急急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 今日的瀘定橋國民黨反動派派了兩個團防守瀘定橋,阻攔紅軍北上;後來又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妄想把我紅軍消滅在橋頭上。我軍早就看穿了敵人的詭計。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里。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
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鍾,離瀘定橋還有110里。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水繼續前進。
忽然對岸出現了無數火把,像一條長蛇向瀘定橋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敵人的增援部隊。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對岸的敵人賽跑。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扯著嗓子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並不疑心。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來宿營。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了。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橋對岸的瀘定城背靠著山,西門正對著橋頭。守城的兩個團的敵人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⑹ 描寫一座橋(200字左右)
故鄉河上橋
一座橫跨我記憶河流的橋。
多少年來,我常常佇立橋頭,痴痴俯看滾滾河水,獃獃仰望巍巍的山峰。草屋,田野,沙灘,水渠,岸柳,還有那朝霞中的鳴雞,暮靄里的吠犬,乘著山風翻飛的鷹隼,踏著炊煙歸欄的羊群。繪成橋邊獨有的一幅素描,掛在心屏上,也用以裝飾我曠的腦際。
是普通的河,穿過小村與山蜂間的空地,切斷了村莊跟山蜂的聯系,彼此變得孤獨落寞。
橋也是常見的橋,橋木是父輩們從南山頂砍下來的柞或柳,兩根一對,大的一頭擔在河的中間石垛上,小的一頭落在彼此對面的岸邊。一般的橋有四根木頭就足夠了。小橋簡約,樸拙,亦如媽媽縫在我對襟小掛上的紐袢。
小橋就這么地縫合了小村與山峰的翹盼。
路從村前的草灘神向南山,河道掐斷了小路的進取心,對著河水嘆息著。而小橋勇敢地趴在河水上,用自己的身軀,接通了斷里路的神經和脈管。以他不變的姿勢,擔當起聯接職責,無怨無悔的迎來送往。橋,三位一體。從山頂上看,橋,是山伸向小村的兩條腿;從村裡看,橋,是小村擁抱山峰的雙臂。
而擁抱山蜂,就是擁抱豐衣足食日子。故鄉的南山,東起二層砬子、老岳府,西致墳溝、楊家坎,總面積有五千多畝。山上林木蔥郁,奇花異草、山貨野果、飛禽走獸、應有盡有。
山坡上和山根兒,還有上千畝的肥田沃土。如果說南山是聚寶盆,那麼小橋,就是鄉親們的發財路了。
韃子香花謝了,卷蓮花開了。山裡的第一批草葯成熟了。貝母、地龍骨、龍膽草、細辛,花枝招展等待採收。供銷社收購站貼出收購通知後人們便陸陸續續地進山了。我們這幫孩子也夾在大人中間,扛把小钁頭從橋上跑過去,爬上布滿葯香的山坡,獵取自然的收成。
傍晚,橋南橋北的人們,捆的捆、扎的扎,整理他們的戰果。孩子們則尥蹶撒歡兒地跑回家領取大人們的獎賞。我使用的第一支自來水筆就是用三斤細辛換來的,那銀亮的筆帽淡青色地筆管 ,至今還清楚的記得。
小橋還是時鍾的指針,准確地記錄著時序更替。橋的這頭是春,那一頭就是秋了。剛剛挑過種子的扁擔,悠忽間變成了扛莊稼的背扦子;裝過肥料的土籃,隨即盛滿了蘿卜、白菜。在橋上魚貫而歸的還有金黃的谷穗、玲瓏的豆莢、沉甸甸的紅高粱。它們壓彎小橋的腰肢。
小橋,托舉起豐收的喜悅。
小橋也有它的閑情逸致。蒙蒙細雨中,約上幾位釣友線凌碧波鉤垂希望,揮灑悠然自得。深秋時節,橋上橋下的河面上,總有人挖上幾眼魚窖,間或撿起一排魚晾子,勤勞的村民們和小橋一起撈取屬於他們的河鮮魚趣。
⑺ 急求!!關於橋的故事 200字 明天下午就上交作業了!!!!!
1 橋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2 盧溝橋
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帝時毀於洪水,康熙帝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3 西湖斷橋傳說
一個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美麗的西湖斷橋上,有三個人們熟悉的身影——許仙、白娘子、小青浮在眼前。白娘子與許仙在斷橋上相遇、相知、相愛,卻因法海的介入,一座雷峰塔讓有情人,愛相隔,情難續。
4關於「橋 祭」風俗
祭橋習俗最早產生與中國,古代中國人很重視橋梁建設,誇一個人做善事多常說他:修橋補路。。橋梁落成必然要來一番隆重的游橋儀式,場面蔚為壯觀。最先上樓的是當地有名望者,如官吏、鄉紳、老年人等。重要的橋梁都有一年一度的「祭橋」日,十分地庄嚴。現在,我國還有許多地區有「祭橋」習俗,例如。台灣中南部至今仍流行「出行祭橋神」的習俗。即在新年開車出門的人,都會准備許多四方金及土地公金,每經過一個橋梁或隧道時,都要丟置一些在橋頭或隧道口,以祈全年開車平安。
⑻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200字左右)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專120公里,終於在屬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22位英雄拿著剝殼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戰士們,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當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
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⑼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不要超過200字)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22位英雄拿著剝殼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戰士們,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當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
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9)中國關於橋的故事200字擴展閱讀:
中國紅軍長征五大經典戰役:
一、四渡赤水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根據上述情況,決定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北上,在四川省瀘州西南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進至川西北,同紅四方面軍一起實行總的反攻,爭取赤化四川。黔軍隨即佔領遵義、湄潭;
川軍以一部兵力防守宜賓、瀘州,以8個旅分路向松坎、溫水、赤水、敘永等地推進。24日,紅1軍團擊潰國民黨軍黔軍的抵抗,攻佔土城。
二、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
1935年4月28日,軍委縱隊從曲靖西屯、麵店一帶出發,經馬龍的雞頭村、王家莊一線。紅一軍團、三軍團均進駐尋甸境內。由於紅軍各路大軍連日向滇中疾進,迫使滇軍主力不敢離開昆明,而後面的追軍又無法及時趕到。
這一情況表明,敵人已經無力阻止海軍北渡金沙江,加之金沙江兩岸空虛,軍委抓住這樣的時機,果斷地決定各路紅軍立即向金沙江推進,准備搶渡金沙江。
三、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浪殲敵兵。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四、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會見美國友好人士斯諾時,又一次談到了紅一軍團奪取大渡河的戰斗,他說:強渡大渡河是長征途中最關鍵的事件。如果在那裡失敗了,它就很可能被消滅。這種命運,在歷史上早有先例。
紅軍之全部渡過瀘定橋,確為紅軍的莫大成功。如紅軍不能過橋,則安順場渡河至北岸之一師,勢將孤軍作戰,而南岸之紅軍主力則必走西康。
五、掃清北上障礙,打開甘南通道。
此役是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的一個大勝仗,紅軍殲滅包座地區守敵及援敵49師的大部,共斃、傷、俘敵5000 餘人,繳獲輕重機槍50餘挺,長短槍1500餘支,還繳獲了紅軍急需的氂牛、騾馬、糧食、彈葯等軍用物資,使北上紅軍得到了基本補充。
包座戰斗的勝利,掃清了紅軍北上的障礙,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通道,使敵企圖把紅軍困在草地的陰謀徹底破產。
⑽ 關於橋的作文 200字
迷人的九峰索橋
在那百合飄香、風景綺麗的延平湖上,凌空橫架著一座雄偉的九峰索橋,它把繁華的延城和秀麗的九峰山連在了一起。
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我來到了九峰索橋,一眼就望到那高高的塔上鑲著的由霓虹燈構成的「九峰索橋』四個彩色大字,正不斷地變幻著絢麗的色彩。那高塔宛如一個炯娜多姿的少女,閃動著明媚的大眼睛,招攬著遊人前來觀賞她那優美的身姿。夜幕降臨,華燈齊放,整座索橋,猶如彩虹卧波,蛟龍翻騰,氣勢十分雄偉壯觀。
我登上了索橋,站在觀望台上,只見那弧形的纜繩上點綴著無數的彩燈,像一串串流動的珍珠,滾滾而來,令人目不暇接。我低頭一看,橋下更是一幅迷人的畫卷——橋上的五光十色、岸邊的火樹銀花,倒映在湖面上,紅的似火,黃的如金,綠的像玉,白的若雲,流光溢彩,滿朝生輝。夭上的星星、月亮不甘示弱,也竟相把自己的倩影投在湖中。月光、星光、燈光,相互映襯,湖面上光點上下跳躍,給美麗的索橋增添了夢幻的色彩,使人覺得好像置身於奇妙的童話世界中。
索橋上人流如潮,觀望台上站無空席,工作了一天的人們來到這里,讓清風拂去一夭的疲勞,讓迷人的夜色帶來歡樂。九峰索橋造福於人民,她以神奇的魅力迎來了四方遊客,滿載著人們的歡聲笑語。
真美啊,九峰索橋!你的雄姿是家鄉的驕傲。願你在通往21世紀的征途上,為繁榮家鄉的旅遊業再添色增輝。
篇二:迷人的浮橋
我的家鄉在鉛山,那裡有歷史悠久的鵝湖書院,風景優美的炮台山,寬闊平坦的九陽台。不過,我對浮橋情有獨鍾。
浮橋位於家鄉北部的信江河上。它是由三十多條朱紅色的鐵船並排連接而成,上面鋪上木板,兩邊用粗大的鐵鏈固定,顯得十分牢固。水面有時寬有時窄,浮橋也可以伸長,也可以收短。浮橋把信江河隔成了兩半,又把兩岸的居民連在了一起。河對岸的人們可以到縣城來買菜,買生活用品;縣城的人們也可以到炮台山遊玩。走在浮橋上,搖搖晃晃地,像坐在搖籃里,又像在盪鞦韆,還會發出「吱吱」的聲音,像是浮橋彈出來的妙曲。作文
站在炮台山頂俯視浮橋,浮橋成了一條窄小的「帶子」,那支撐「帶子」的一艘艘鐵船,彷彿把橋分成一節節的,整座橋真像一條大蜈蚣呢!
早晨,浮橋從夢中醒來,河面上起著濃霧,好像披上了一層輕紗,給浮橋增添了幾分朦朧之美。河面上游著一隻只小船,橋的盡頭有一座巍峨的炮台山。啊!有山,有水,有橋,有船,真是一幅迷人的畫!作文
夕陽下,信江河被染成了桔紅色,給浮橋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浮橋一半也被夕陽染紅了,還有一半被炮台山的山影擋住了,呈現出黛青色,這就是一橋兩色的奇觀。
下雪了,浮橋上有著厚厚的雪,好像鋪上一層雪白的絨毛毯。朱紅色的船兩頭也卧著雪。碧波盪漾的江面上白帆點點,好一派迷人的景象。許多遊人在橋上拍照,被這景緻陶醉了。
啊,我愛迷人的浮橋,我更愛我的家鄉!
篇三:迷人的彩虹橋
我的家在祖國的最西部,它是歷史古城,那就是喀什,在喀什有天橋、七里橋、彩虹橋……其中,我最喜歡的橋就是彩紅橋了。
遠看橋,彩虹橋的水面上,像只小船。近看橋,它的柱子有四根,橋欄上還有彎彎彩色的管字,彩虹橋這個名字就有此而來的。站在橋的中間,晚上可以看見噴泉。清風吹來,是
我的家在祖國的最西部,它是歷史古城,那就是喀什,在喀什有天橋、七里橋、彩虹橋……其中,我最喜歡的橋就是彩紅橋了。
彩虹橋它在吐曼河上,彩紅橋(又名下砍橋)建於2002年,人行道大約長35米,寬2米,馬路上的正橋寬約24米,高約8米,全部由鋼筋水泥砌成。
遠看橋,彩虹橋的水面上,像只小船。近看橋,它的柱子有四根,橋欄上還有彎彎彩色的管字,彩虹橋這個名字就有此而來的。站在橋的中間,晚上可以看見噴泉。清風吹來,是那麼的清爽。
它的用途有很多,白天有老人在散步,說說笑笑,晚上,有孩子在玩耍。
彩虹橋他是喀什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喀什人民的驕傲!
那麼的清爽。
篇四:迷人的天星橋
天星橋在我的家鄉大進。那裡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地方。
天星橋的水是那麼清,清得能看見水裡的石頭和游魚。天星橋的水是那麼靜,靜得像一面鏡子,青山和白雲都在水中留下了倒影。天星橋的水是那麼綠,墨綠、碧綠、黛綠,綠得像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稀稀落落的野花,就像星星一般散布在小河旁,把這條小河點綴得格外美麗。
天星橋的山一座連著一座,一座有一座的特點,一座有一座的姿態:有的像手捧鮮花的綠衣少女,有的像長鬍子老人,有的像一座寶塔,有的像捧著桃的猴子……這是一幅多麼美的畫卷,一首多麼優美的詩文啊!
天星橋有許多娛樂設施:輪胎橋、鞦韆、檯球、乒乓球……遊客們盡情地玩耍著。玩累了還可以在亭台和閣樓里休息。大家的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容。
啊!迷人的天星橋,你是「人間仙境」,你是「人們的樂園」,我愛你,你是大家心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