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秋瑾的故事

秋瑾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2:43:37

『壹』 秋瑾的故事簡介

1、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版結婚。

2、王廷鈞納權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3、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

4、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

5、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1)秋瑾的故事擴展閱讀:

1、秋瑾是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終其一生,她都在為伸張女權而奮斗,在為革命建國而努力,把婦女運動與排滿的革命運動結合在一起。

2、秋瑾有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一個代表近代中國革命女性的頗具象徵性意義的標志性歷史人物。

『貳』 有關秋瑾的故事

女子不比男子差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 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 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子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 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 「女子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子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 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么多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 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 能讓人服嗎?」 非常欽佩她.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叄』 秋瑾的故事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39]

夫妻關系
秋瑾出生在福建廈門,生長在浙江紹興,1895年,19歲的她跟隨做官的父親秋壽南來到湖南省湘潭縣。秋壽南在當地結識了湘潭首富、曾國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見秋瑾生得秀美端莊,聰慧可愛,就托媒人送禮給兒子王廷鈞提親。秋瑾對於這樁婚事十分不滿,但在封建社會里,兒女的婚事只能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鑾花轎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過去。[40]
王家雖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剛烈的秋瑾並不喜歡過養尊處優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種種束縛。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王廷鈞,在志趣、愛好上也與自己毫無共同之處。她嘆息道:「琴瑟異趣,伉儷不甚相得。」王廷鈞一不好讀書,二不務正業,每天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當時正值中日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秋瑾時常勸丈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要好好讀書,為將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個人的前途著想。」王廷鈞卻說:「朝廷只能割地賠款,委曲求全,我們這些匹夫有個屁責。」還有一次,他們談到了譚嗣同,秋瑾贊揚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視死如歸,是一位偉大的維新志士。而王廷鈞卻大罵譚嗣同是中華亂黨、士林敗類。兩人互不相讓,差點吵了起來。秋瑾內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表達了她對王廷鈞的不滿。[40]
秋瑾在湘鄉荷葉塘和湘潭兩地苦度了六七年時光,生下一兒一女。盡管王家生活優裕,但她與周圍的人毫無共同語言,內心異常苦悶。在感情方面,她極力排拒王廷鈞,對其言行嗤之以鼻。後者屢遭冷落,又無力抗衡,便另尋溫柔之鄉,流連秦樓楚館,攀折倡條冶葉。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評議同樣一件事,人們所持的卻往往是雙重標准。王廷鈞不是蔡松坡那樣偉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蘇曼殊那樣瀟灑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風流便成下流。[40]
秋瑾嫉惡如仇,平日最看不慣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據馮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記,當年,湘人陳范家中饒有資財,攜二妾湘芬和信芳遠赴東瀛,紅袖添香讀洋書,好不愜意,秋瑾哪能看得慣他這副德性?她認為陳范擁妾而驕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譽,便極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脫離了陳范的掌控,從此人格獨立。後來,陳范見利忘義,竟將女兒陳擷芬許配給廣東富商廖某為妾,又是秋瑾公開反對,使婚事泡了湯。另據徐自華的《秋瑾軼事》所記,有一次,她們同游上海張園,小憩品茗時,秋瑾見一名留學生挾一名雛妓乘車而來,在這花嬌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輕狂放浪之態,她忍無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語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那人還算識相,趕緊灰溜溜地走了。徐自華靜觀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橫加干預是「真殺風景」。秋瑾則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40]
1903年,王家花大錢在北京為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也隨丈夫遷到了北京,住在繩匠胡同。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習慣,常常感嘆:「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後來她又搬到南半截胡同居住,在這里認識了王廷鈞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吳芝瑛。廉氏夫婦思想較開明,崇拜孫中山先生,且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秋、吳二人很快成為知己。[40]
秋瑾的革命志向與理想,不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與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訓斥:「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亂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尋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國救民的責任。」兩人吵得互不相讓。王廷鈞知道秋瑾是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倔強女子,要說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採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備,偷偷將她的珠寶和首飾及積蓄全部竊走,妄圖以此來阻撓她赴日。秋瑾氣憤地說:「你可以竊去我的錢財,但你捆不住我出國留學的決心。」秋瑾變賣了僅剩的財產和衣物,加上吳芝瑛等人的資助,於1904年4月隻身東渡日本,從此邁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關鍵一步。[40]
在日本,秋瑾結識了不少進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組織起「共愛會」,參加反清秘密團體「三青會」,會晤了孫中山,和黃興、喻培倫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會,為救國救民而積極奔走。對於這些,王廷鈞均有所聞,極力反對,兩人思想的距離越來越遠。秋瑾在日本三年,兩人從無書信來往,夫妻關系名存實亡。1906年冬秋瑾聽說王廷鈞納妾的消息,反而高興,覺得有了與王廷鈞脫離
秋瑾形象
關系的理由。於是,她給大哥秋譽章寫了一封信,請大哥代她辦理離婚。秋譽章幾經奔波,由於王廷鈞的阻礙,離婚之事未成。[40]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國,為聯絡光復會、洪江會以及策劃平禮起義事宜,女扮男裝,潛往長沙,住在朋友家裡,人們都稱其「秋伯伯」。其時,她曾去王廷鈞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為她窮途歸來,回心轉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鏡重圓。但又暗中監視,不讓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戲,從後門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與王家的訣別。[40]
《秋瑾全集》如《將赴滬別寄塵》詩(四章):「臨行贈我有新詩,更為君家進一辭:不唱《陽關》非忍者,實因無益漫含悲。……」「題解」說明:1906年5月,秋瑾離開潯溪女學,前赴上海,臨行時,徐寄塵和學生們送到江邊。臨別,秋瑾寫了這四首詩,徐寄塵姊妹也寫了送別詩。又如七絕《古意》詩:「金屋無人見淚痕,墜歡如夢黯銷魂。秋風一夕捐紈扇,雪落人間棄婦恩。」題解說明:1903年夏天以後,秋瑾與其丈夫王廷鈞經常沖突,秋瑾曾負氣出走。後王廷鈞竟想納妾,秋瑾當然進行了反抗。她內心深處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遺棄。此詩借古意表達了她的悲傷感情。[41]

『肆』 秋瑾的生平事跡

從大家閨秀,到締結婚姻,最後走向革命,秋瑾何以如此?我以為有以下四點原因:

一,從小家庭培養起的豪爽性格,使她有強悍的一面。秋瑾出生於官宦世家,母家也是江浙望族,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但秋家對女兒的教育,卻不像傳統那麼刻板,不僅讓她讀書識字,還由其跟人騎馬射箭。相當開明。這樣的家風,使得女子的視野較一般婦女大得多。

四,結識吳芝瑛,毅然出走日本,就此堅定走向革命道路。是年,秋瑾29歲。臨行前,丈夫王廷鈞還將秋瑾的財物行囊藏起來,以期阻止自己心意已決的妻子。同為女傑的吳芝瑛資助了秋瑾。

包括秋瑾留日,也與吳芝瑛有關。秋瑾很多新思想的接觸,對日本的了解,都來自吳芝瑛和她的丈夫。他們助推秋瑾走上了海闊天空的人生世界。

『伍』 秋瑾的英雄事跡

1、人物簡介
秋瑾(1875-1907年),女,原名秋閨瑾,字璿卿,又字競雄,號旦吾,又號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2、活動年譜
1875年
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生於福建閩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早年學習經史、詩詞,善騎射。
父壽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湘潭富紳子王廷鈞。王為人無信義,無情誼,好嫖賭,損人利己,給她婚後生活帶來了極大痛苦。
1903年
王納資捐得戶部主事,隨王去北京居往。時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
1904年
7月沖破封建家庭束縛,自費留學日本。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男女平權道理。在此期間,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秋瑾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並創辦《白話報》,「鑒湖女俠秋瑾」署名,發表《致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傳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
秋,參加馮自由在橫濱組織的三合會,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
1905年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范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歸國後,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中國同盟會,會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滿革命熱情的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
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系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准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生後,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並擔任浙江方面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後,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創刊《中國女報》。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旋因母喪回紹興,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准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復軍制,並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更多內容請看http://ke..com/view/5999.htm

『陸』 秋瑾的故事,簡單一點

軼事典故

1、墓葬後記

秋瑾遇難後,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2、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6)秋瑾的故事擴展閱讀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祖籍是浙江山陰。她的爸爸秋壽南是湖南郴州的知州,她的媽媽單氏也是名門望族之後。秋瑾是浙江三傑之一,其他兩位是魯迅和周恩來。

秋瑾自幼便隨著哥哥讀書,所以也就學會詩賦了。15歲的時候,秋瑾又跟她的表兄學會了騎馬擊劍。可謂文武雙全呀!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八年後,秋瑾不顧丈夫反對,毅然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留學期間,秋瑾經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一些同鄉會,她時常會登台演講有關革命救國的言論。她除了學習之外,還廣結革命志士,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秋瑾一貫倡導女權,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1905年,秋瑾回國,在她的努力下,國內的革命事業發展的很快。同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她進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經人介紹加入了同盟會,被推選為評議部評議員浙江主盟人。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寫下了很多有關革命救國的詩篇。1906年,秋瑾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而憤然回國。

回國後的秋瑾繼續為革命事業工作。1907年,秋瑾因安慶起義失敗而受到牽連。雖然秋瑾已經知道安慶起義失敗以及自己受到牽連的事情了,但是她依然拒絕離開,決定留守,1907年14日下午,秋瑾被捕,次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年僅32歲。

秋瑾是一代才女,她厭惡封建禮法並積極倡導女權,常以花木蘭自喻,她為中國女子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柒』 秋瑾的故事梗概

1905年,秋瑾回國省親,5、6月間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7月15日再次東渡日本,8月經馮自由、黃元秀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了由孫中山等創立才半個月的中國同盟會。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於去年11月2日頒發的《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

據日人永田圭介《秋瑾——競雄女俠傳》所稱,在回國前,秋瑾曾在陳天華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魯迅、許壽裳等人,拔出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然而,據徐雙韻《憶秋瑾》一文所記載:「秋瑾發言,力主回國,詞意激昂,隨手從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講台上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顯然是表達回國反清的立場,對決定不回國的同志表示其回國之舉並非投降。

坊間以此冒稱「罵魯迅」,乃取自永田之主見,與在場他人所見,尚有出入。9月在上海組織銳峻學社(其他組織者包括尹銳志、陳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只出版兩期,創刊號發刊於1906年農歷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間回紹興,與徐錫麟等創辦明道女子學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學堂(1905年徐錫麟等創辦,後作為紹興光復會總機關)體育專修科,並任學堂督辦。

大約從年春開始籌資准備於7月由金華起義,呼應徐錫麟在安慶起義。7月1日至7月4日,武義、金華、永康等地先後發生光復軍起義,但均告失敗。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被捕後旋被殺,安慶起義遂告失敗。徐錫麟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但秋瑾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

消息為浙江巡撫張曾敭(張之洞的叔父)得知,大為震怒,知悉徐錫麟與紹興大通學堂督辦秋瑾乃為同黨,氣急敗壞。當即急電紹興府知府貴福,派山陰縣令李鍾岳查封大通學堂。

7月14日,李鍾岳帶領標兵、管帶到大通學校查抄。李鍾岳深恐軍隊亂開槍,特地乘轎在前,軍士只得朝天鳴槍。人馬剛至時,校門緊閉,校內有槍還擊,李在轎內,大聲喊話:「本縣在此,大家放心,無須開槍。」

軍士遂破校門而入,師生四散。縣令怕傷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擊女子。此時,秋瑾正穿著長袍立在屋脊上,聽縣令喊話便脫下長袍。

軍士見是女子,不復射擊,得免於難。因放暑假,這次查抄只逮到秋瑾和8名學生。另在水澄橋河下溺死1人,校牆外跌死1人,並搜出槍數十支,子彈若干。

秋瑾下午四時在她自己工作地點大通學堂被捕,被關押在卧龍山(即府山)監獄(今卧龍山建有風雨亭)。貴福、李鍾岳及會稽縣令李瑞年,行三堂會審。次日,貴福責令李鍾岳派人到紹興城外秋瑾母親家查抄。

李鍾岳故意草草了事,裝作一無所獲。李鍾岳命將秋瑾等9人,提到衙內花廳。秋瑾口供僅寫「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詩句。隨後,李鍾岳即到紹興府向貴福報告審訊情形。貴福愀然不悅。

因秋瑾為保護其他仁人志士不受牽連,而使得貴福惱羞成怒必殺秋瑾而後快。貴福當晚赴杭,向張曾敭作假報告,說秋瑾對造反之罪,業已供認不諱。

7月15日凌晨三、四時,於浙江省紹興古軒亭口被五花大綁著處斬,年31歲。

時論認為對女流之輩的秋瑾處以斬刑過於殘酷,即使是當時憎恨革命黨人的守舊派,亦不認同官府的處理手法。秋瑾屍體由大通學堂洗衣婦王安友等人裹殮,後由同善堂收殮,草葬於卧龍山麓。

之後,其靈柩數遷。官方於事後曾通緝數十人,迫於輿論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錢)。秋瑾被殺,導致官方開始打壓女校。

秋瑾遇害兩周後,張曾敭致電貴福:「報紙中載:該匪當堂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有無其事?有即送核。」當日,貴福復電「七字在山陰李令手,已晉省。」可見實有其事。

貴福懷疑李鍾岳偏袒,有意開脫。在得到浙江巡撫同意「將秋瑾先行正法」復電後,立即召見李鍾岳,令他執行。

(7)秋瑾的故事擴展閱讀:

秋瑾死後不久,《小說林》雜志就連續刊出了多種以秋瑾為題材的小說和戲曲。小說有包天笑的長篇連載《碧血幕》,吳梅、龍禪居士的雜劇《軒亭秋》、《碧血碑》、嘯盧的傳奇《軒亭血》等。

其他相關題材的小說有靜觀子的《六月霜》、尚武靜觀自得主人的《女銅象》、紅葉的《十年游學記》、哀民的《軒亭恨》、無生的《軒亭復活記》(後改題《秋瑾再生記》)。

戲曲有悲秋散人的雜劇《秋海棠》、傷時子、蕭山湘靈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傳奇《蒼鷹擊》、《軒亭冤》、《六月霜》。

中華民國成立前後,進化團和春陽社兩家文明戲劇團首先演出《秋瑾》,隨後新民社、民鳴社、開陽社、啟明社等劇團也相繼上演。

1919年4月,在魯迅著作《吶喊》 的《葯》一文中的夏瑜「夏」與「秋」相對,「瑜」與「瑾」相對,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寫出了第一個話劇本《自由花》,後在40年代改名為《秋瑾傳》。1940年「三八」婦女節時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話劇《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國戲劇舞台更出現一陣「秋瑾熱」:北京京劇院二團的《風雨千秋》、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二團的《秋風秋雨》、浙江歌舞團的《秋瑾》、杭州話劇團的《秋瑾》。

江蘇省昆劇團的《鑒湖女俠》、天津市京劇三團的《鑒湖女俠》、安徽蕪湖市梨黃戲劇團的《鑒湖碧血》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秋瑾

『捌』 秋瑾的故事,詳盡一點

女子不比男子差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
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
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子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
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
「女子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子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
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么多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
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
能讓人服嗎?」
非常欽佩她.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玖』 簡要復述一下秋瑾的故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自稱「鑒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廈門。秋瑾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她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拾』 秋瑾偉大的故事300字以下

女子不比男子差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
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
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子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
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
「女子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子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
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么多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
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
能讓人服嗎?」
非常欽佩她.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