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小故事有哪些
① 關於讀書的小故事十個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苦讀成才
王亞南睡三腳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鑿壁借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囊螢映雪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錐刺股
戰國時期,洛陽城有一個人名叫蘇秦,為了日後以做大官,他拚命讀書。有時讀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拿著一把錐子,瞌睡來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著了,以便繼續讀下去。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八十二歲的狀元
梁灝是五代時代的人,卻是宋太宗時代的狀元郎。他從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起就始終地進京應試,歷經後漢和後周兩個短折朝代。只管屢試不中,但他絕不在意,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我就離狀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錄取進士,被欽點為狀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參加會試四十場,中狀元時曾經是滿頭白發的老翁了。在大年夜殿上,太宗問他的年事,他自稱:「皓首窮經,少伏生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歲了。短短兩句話,蘊含了幾何考場上的辛苦和辛酸!
陳景潤細心念書
陳景潤小時辰通俗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外,陳景潤捉迷藏時有點特別。他常拿著一本書,藏在一個他人不等閑發現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邊津津樂道地看書,一邊等著他人來「捉」他。看著看著,他就健忘了他人,而他人也健忘了他。
上學時期,陳景潤酷好數學。當教員講授數學題時,他總是齊集精力細心聽講。課後安頓的習題他也細心去做。陳景潤在解題的歷程中取得了無窮趣味。數學是心智的比試和較勁。陳景潤敷衍解題,歷來不矜恤時刻和精神。陳景潤不懂就問,別看他平時默然沉靜沉靜寡言,但向教員就教時卻絕不羞怯和害怕。他的叨教步伐很希罕:看到教員外出可能教員從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緊追上去,和教員一起走一段路,而且一邊走,一邊問標題。
陳景潤在福州精華中學念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年夜學沈元傳授的課。沈元傳授給同窗們講了天下上一道數學艱難:「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 1』的實踐。但他一出生也沒有證實出來,哥德巴赫帶著生平的遺憾離開了人間,卻留下了這道數學艱難。長期以來,『哥德巴赫意料』之迷吸引了浩繁的數學家,但不竭沒有成效,並成為天下數學界一大年夜懸案。」沈元傳授把「哥德巴赫意料」作了個籠統的例如,他把數學例如整自然科學的皇後,把「哥德巴赫意料」例如成皇後皇冠上的明珠!沈元傳授講授的「哥德巴赫意料」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
良多年之後,陳景潤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討所。1966年,他揭曉了《表大年夜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趕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 2」),這在「哥德巴赫意料」研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所證實出的那條定理震盪了國際數學界,厥後這條定理被命名為「陳氏定理」。
② 關於讀書的小故事十個
1、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
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2、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書房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
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3、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
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4、映雪囊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5、負薪(xīn)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③ 古代著名的人讀書的小故事有哪些
兩敗俱傷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管莊子,另一個是管與。有一次打獵的時候,他們看見兩只老虎為了搶人肉吃而打起來,管莊子迫不及待想殺了那兩只老虎,管與馬上阻止他,還說:「老虎很喜歡吃人肉,人肉可以說是它們的美食,現在兩只老虎都搶著吃人肉,一定會爭得你死我活,力氣比較小的那隻肯定會被比較強的那隻打死。最後,比較強的那隻也一定會傷痕累累。等到那時候,我們不用花什麼力氣就可以把兩只老虎都打死,這不是做了一件事就能獲得雙倍好處嗎?」果然,兩個人很輕松地就把兩只老虎抓住了。
邯鄲學步
據說,趙國的首都邯鄲的人走路的姿態很好看,動作非常優雅、輕快。燕國有一個少年聽到這個傳說,非常羨慕邯鄲人,就走了很遠的路去趙國,想學習邯鄲人走路的方法。
剛開始,他整天站在街頭,仔細研究每個人走路的姿態,再慢慢模仿他們,可是都沒有成功。後來,他想可能是受到過去走路習慣的影響,所以,他決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從那時候起,他更專心研究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不過,再怎麼努力他還是學不會,最後他只好放棄。
可是,因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乾二凈,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走路,只好一路爬著回去。當別人看到他的樣子,都忍不住笑他。
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完璧歸趙
戰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非常想要據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與趙國交換這塊玉。趙王心裡非常捨不得,但是因為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興,就派兵攻打趙國。為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
大臣藺相如知道這件事以後,就自告奮勇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裡知道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就抱著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一頭撞上皇宮里的柱子,相信寶玉一定會粉碎!」秦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壞寶玉,因此一點都不敢輕舉妄動。後來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為知道自己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為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利令智昏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么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時,竇太後親臨朝政,並由太後的兄長竇憲掌握大權,官員們爭著逢迎巴結,因此政局混亂不堪。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沒有人敢揭發他們的惡行。當時的司徒(相當丞相)丁鴻借著日蝕出現的機會,向和帝密奏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徵,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蝕出現,是象徵做臣子的侵奪君王的權力,陛下千萬要小心。在歷史上記載,日蝕出現了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為臣子的權力太大了!』他控訴竇憲仗著太後的權勢,包攬朝政,獨斷專行,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接著他又說:『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誡我們,我們就應該注意危害國家的災禍發生。穿破岩石的水,一開始都是涓涓細流,長到天上的大樹,也是由剛露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著手,在禍患還在萌芽的時候消除它,這樣就能夠安定漢室王朝,國泰民安。』」
漢和帝聽從了丁鴻的建議,革掉竇憲的官職,消減竇氏家族的勢力。朝廷除去了隱患,國勢便開始有了好轉。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④ 名人讀書小故事(50字)
1.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⑤ 求一篇能讀5分鍾的有哲理的小故事
死於勝利的鯨魚
一條青年鯨魚在海洋中悠閑地游著。大大小小的魚都躲避它,紛紛逃命。它很得意,也很自信。鯨魚是海洋中的霸主,它擁有巨大的身軀,游動起來如排山倒海一般,強大無比,威風極了。鯨魚餓了就去找魚群,當它接近魚群時,魚們還不知怎麼回事,就連同海水一起被鯨魚吞到嘴裡。然後鯨魚將海水吐掉,卻將魚們咽到肚子里。有時,鯨魚吃飽了,也喜歡追逐魚群,看它們狼狽逃命的樣子。
沙丁魚是青年鯨魚愛吃的魚,它們常常被鯨魚成群結隊地吞進腹中。青年鯨魚已嚴重威脅到了沙丁魚的生存。沙丁魚中的一位智者決定除掉這可恨的鯨魚。可是,沙丁魚要殺死鯨魚,那不是白日做夢嗎,但這條沙丁魚中的智者自有它的想法。於是,它組織一群群沙丁魚向這條青年鯨魚沖擊。
青年鯨魚感到很好笑,心想:「這同送食物有什麼兩樣?!」於是,面對紛紛沖上來的沙丁魚,它不緊不慢地張開大嘴,將一群群沙丁魚盡收口中。事情顯而易見,勝利者百分之百是鯨魚。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沙丁魚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青年鯨魚總是以勝利結束戰斗。每次取得勝利,青年鯨魚都十分興奮,它總是興致勃勃地追逐沙丁魚的殘兵敗將,將它們一一收入口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它體味著勝利者的喜悅和自豪。
有時,青年鯨魚想,沙丁魚這樣同自己決戰,實在是太愚蠢了,如果要從海洋中選世界上最愚蠢的魚,那就非沙丁魚莫屬了。
一天,一大批沙丁魚又向青年鯨魚發起了挑戰,青年鯨魚一張口就將它們消滅了大半,剩下的一小部分狼狽逃跑。青年鯨魚來了興致,心想:「你們哪有我跑得快,一個也別想逃命。」於是,它尾隨在後一口一口地吃掉沙丁魚。沙丁魚越來越少,但仍然有一些沙丁魚試圖逃脫青年鯨魚的追殺。青年鯨魚決定乘勝追擊到底,將它們徹底消滅干凈。於是,一路追了下去。
青年鯨魚忘了追出了有多遠,正當它要張口吞下最後一群沙丁魚時,忽然發覺自己的肚皮已經觸到了淺水灘的沙子,它知道這很危險,可是,由於用力過猛,它此時已經無力控制自己的身體,只見它的巨大身軀一下子沖上了沙灘,它想抽身返回,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它擱淺了,它掙扎著,不久就無奈地死去了。
海龜將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它說,這是一條死於勝利的鯨魚。
⑥ 中外古今讀書小故事有哪些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練成神箭手。李晟的父親是一員威武的大將,李晟希望長大成為父親一樣的人。可是,父親卻總是說他年紀小,不能習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學習射箭,終於練成了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讓父親刮目相看。
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劉勰佛殿借讀。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據學家閻若璩小時候是個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負,在母親和老師的鼓勵下,閻若璩憑著勤能補拙的精神,刻苦讀書,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趕上了正常的同學,此後,閻若璩仍舊憑著這股好學肯吃苦的精神,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歐陽修刻苦練字。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的故事。
孟柯改過勤學。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並非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於,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園求學。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⑦ 有關讀書的小故事
一、小故事有:
1、魯迅愛書
少年時代的魯迅,每天從三味書屋放學回家,吃完晚飯後,先把桌子擦抹乾凈,把手洗干凈,然後拿出書來,一頁一頁翻著閱讀。一本繪圖的《山海經》,他不僅反復閱讀,而且把書上的畫全部臨摹下來。魯迅13歲那年,因他祖父科場案發,他曾一度在大舅父的岳父秦秋伊家中避難。秦家有豐富的藏書。在半年多的逃難生活中,魯迅如飢似渴地閱讀了秦家的大量書籍,尤其是像《紅樓夢》等著名的古典綉像小說。
二、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並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著朗讀、鑒賞、記憶等行為。
(7)在讀小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1、讀書是通往夢想的一個途徑,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
2、「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使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⑧ 你讀過哪些有意義的小故事呢
《荒原狼》赫爾曼·黑塞,每個人都有成為荒原狼的那個時刻,在絕望之後內,也曾相信做一個人真是前容途渺茫,他們對生活要求很高,但對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從荒原狼哈里的自我尋求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自命不凡的姿態是多麼的可笑。
⑨ 有哪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國學小故事
孟母三遷
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連住處的選擇都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兒子成長的環境。原先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游戲。孟母看到環境對孩子影響不好,便遷居到一個鬧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時就模仿起商販叫賣一類的事來。孟母說這也不是孩子應住的地方,於是又遷居到學校附近。從此孟子模仿學校里的禮儀等課程。孟母說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環境,於是定居下來。這就是成為千古美談的「孟母三遷」。?
孟母斷織
孟子上學後,有一天還沒到放學時候就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織機上沒織完的布割斷了。割斷的布,散成一堆線頭。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說:「你廢棄學業就像我割斷織機上的布,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孟子受到很大震動,從此成年累月努力學習,從不中斷,從不鬆懈,終於成為大學問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緊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鑒。學校教師乃至全社會都應重視兒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壯成長。??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56?-106),東漢大臣,9歲時母親病死,從母親生病到死,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由於勞累和悲傷,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 cuì),周圍人贊揚他是難得的好孩子。母親去世後,他更加孝敬父親,盡量關心、體貼、照顧父親。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現雲夢縣東南),在驕陽似火的夏季,晚上屋裡不但炎熱,蚊子還很多。為讓父親睡好覺,天未黑小黃香便守在睡榻邊,用扇子使勁把父親的床席、枕頭扇涼,把蚊子扇跑,使父親能夠安寢。在寒風刺骨的冬夜,屋裡沒有取暖設備,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在父親睡前他自己先脫下衣服,鑽到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把父親的被窩焐暖後,再讓父親睡下。小黃香熱愛父母,體貼入微的照顧父母,人們交口稱贊:「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他的「扇枕溫席」傳為美談。
緹縈救父
緹縈(Tí yíng)是漢文帝時一個「太倉長」淳於(Chún yú,復姓)意的小女兒。淳於意精通醫道,後棄官回家行醫,就診者盈(yíng)門。有一次,他在門上貼了告示:「這兩天有事出門,不看病。」恰好有個地方大官來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於意門外。死者家屬誣告淳於意行醫害人,當地官府准備判處刖(yuè)刑,就是把腳砍掉。但因為淳於意當過太倉長,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經皇帝批准,於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師去定罪。
淳於意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緹縈到父親面前說:「我護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盡心照顧您。」說完就背起事先准備好的小包,辭別姐姐門,護著父親上路去。到京城,她冒死給皇帝寫信,大意說:我父親為官清廉,行醫有術,現被人誣告要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殘疾,永難復原,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寧可入官為奴婢(bì),替父親贖罪。?
漢文帝見緹縈人不大,孝心卻不小,受到感動,赦(shè)免了淳於意,讓他領著小緹縈回家去。後來,漢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壞處,冤枉好人後無法糾正,就下令廢除了肉刑。??
程門立雪
北宋的哲學家楊時(1053-1135)從小好學,中進士做了官以後,棄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程顥死後,為了深造,他又繼續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為師,這時他已經是40歲的人了。?
一天中午,楊時和同學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正趕上程頤坐著養神小睡。這時,下起鵝毛大雪,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不聲不響站在大門外雪地里等候。到程頤醒來發現他們,請他們進屋時,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來厚了,楊時和游酢站過的地方,留下兩對深深的雪窩。?
廉頗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的文臣藺(Lìn)相如,因在「完璧歸趙」和「澠(miǎn)池會」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挫敗了強大的秦國的陰謀,衛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被封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對人說:「我做了多年的趙國大將,攻城野戰,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藺相如只靠動動嘴皮子,一下子職位比我還高。我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TP08.tif,BP〗?
藺相如聽到後,不與廉頗計較,多方迴避和廉頗見面,當他帶著隨從外出,望見廉頗的車馬,老遠他就叫車夫繞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為這樣做是很羞恥的,藺相如卻笑著問:「你們說,與秦王相比,廉將軍威風大,還是秦王威風大?」「當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藺相如接著解釋:「秦王那麼威風,我都敢當廷叱責他,我盡管愚笨,難道就獨獨害怕廉頗將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還不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兩人在,如果我和廉頗鬧起矛盾,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那時秦國就會乘虛而入。國家要緊吶,個人受點委屈有什麼關系!我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安危和利益擺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怨拋到後面。」?
廉頗聽到相如的這番話,非常慚愧。他脫光上衣,裸露著身子,背著荊條,到相如府上公開請罪,希望相如能用荊條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認錯、賠禮道歉的誠意。藺相如一見廉頗這樣,趕緊以禮相揖(yī)。從此兩人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這就是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他們雙方都做到識大體、顧大局,為國家的利益,拋開個人的恩怨,團結合作,使虎視眈眈的秦國很長時間不敢貿然舉兵侵犯。?
管鮑之交
管仲(?-前645)和鮑(Bào)叔牙交誼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他倆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自幼結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長大後兩人分屬於齊國互相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鮑叔牙擁戴的齊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鮑叔牙成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糾失敗,被逼自殺,管仲成了俘虜。齊桓公准備將管仲處死,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的才能遠遠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非重用他不可。」齊桓公接受鮑叔牙的舉薦,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心甘情願居於其下,成為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佐齊桓公長達40餘年。齊桓公用了管仲的謀略,很快成為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鮑之交被稱為金蘭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屬,代表堅固;蘭,指蘭花,代表美好。金蘭,形容交情的信誠。金蘭契比喻意氣相投、信誠深厚的友誼。?
管寧割席
管寧(158-241)是三國時魏國隱士,曾經與朋友華歆(xīn)同在菜園鋤地,他們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寧就像看到瓦石一樣,毫不動心,照樣揮鋤,而華歆把金子拾起來後又扔下。他們兩人坐在同一張墊席上讀書,有大官的車轎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埋頭讀書,而華歆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從這兩件事管寧感到華歆還不能淡泊金錢和權位,有貪財之心,有羨慕富貴榮華之意,與自己志趣不同,於是同華歆割席分坐,拒絕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連在一起的坐席割斷就表示絕交。管寧「割席」、「拒華歆」被當作交友之道的美談,他的態度或許過於嚴厲,但他重視朋友的品行和志向這一原則是可以借鑒的。?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是東漢末年魯縣(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文學上很有成就,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他從小聰慧敏捷,很有教養,在7個弟兄中他數老六,與兄弟相處,處處謙讓,4歲時有一天,兄弟們一起吃一盤梨,哥哥讓他先拿,他只拿一個最小的。父母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父母又問:「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狼來啦」的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見山下田裡大人們正在辛勤地勞動,就想撒個謊,逗逗樂。他沖著山下大喊:「狼來啦!狼來啦!」田裡的人聽到喊聲,立即舉著鐵鍬,扛著鋤頭,緊張地奔上山來,累得氣喘噓噓。那個小孩卻高興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們都上當啦!」大人們生氣地走下山去。過兩天,大人們正在種田,又聽見山上有人喊「狼來啦!狼來啦!」大人們拿起農具飛快地奔上山,原來又是那個孩子撒謊,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們又上當啦!」大人們氣壞了。又過幾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時,真的來了一隻狼,他嚇得拚命喊:「狼來啦!狼來啦!」農田裡的大人都說:「準是那個孩子又在騙我們,別理他!」結果那個小孩被狼吃掉了,因為他老撒謊,別人對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結果吃虧的還是他自己。所以說「狼沒來,勿相欺」——千萬不要說謊。?
康映雪
晉朝人孫康,酷愛學習,常常感到白天時間不夠用,可是家裡貧窮,買不起燈油。特別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長,讓夜晚的時間浪費掉實在可惜。一天夜裡,孫康一覺醒來,看見窗縫里透進白光,以為已經天明了。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山、水、樹木、屋宇,全都銀裝素裹,閃閃發亮。他靈機一動:映著雪光,不是可以讀書嗎?此後,他便映雪讀書,常常讀到雞叫。?
鑿壁偷光
漢朝人匡衡少年時勤奮好學,可是家中貧困,夜讀無燈。鄰居家每晚都點燭,但燭光照不到他家中,於是匡衡就在牆上鑿了個洞,使鄰家的燭光照入,藉以讀書。由於他刻苦攻讀,後來終於成為西漢有名的經學家。?
孫康、顧歡、祖瑩、匡衡他們讀書的客觀條件極端困難,但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盡力去創造條件,堅持學習。如今我們學習條件與他們相比是何其優越,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讀書學習呢??
錐刺股
戰國時辯士蘇秦,游說(Shuì,勸說)秦王失敗後,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陽家中,遭家裡人的冷遇。為此蘇秦發憤苦讀,夜以繼日。每當晚間讀書困了,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他就這樣努力學習,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戰國策》殘卷中收有他的游說辭和書信16篇。?
鐵杵磨針
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四川讀書,不肯用功,中途棄學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鐵杵(chǔ)在石頭上不停地使勁磨。李白不解地問:「你磨鐵棒干什麼用?」老婆婆說:「想把它磨成一根綉花針。」這情景使李白很感動,他想:「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麼頑強的毅力呀!學習不也正需要這種精神嗎?」於是,他回到學館,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很有成就的人。諺語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出自這個故事。
結尾:國學經典小故事是小學生必讀的內容,通過小故事,同學們必能明白很多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