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智謀的小故事作文
1. 有關智謀的作文250字
我的智謀
電視、報紙上常常說有很多小孩失蹤、被人綁架。媽媽也常對我說,放學早點回家,路上壞人多,注意些,別被捉走了。
一天,爸爸和媽媽去上班,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突然,有人重重地敲了三下門。我以為是媽媽下班回家了,當我到門前准備開門時,回頭看了一眼牆上的鍾表,發現媽媽下班的時間還沒到,於是從門上的貓眼中向外看了看,發現那個人我不認識。我就問:「請問你找誰?」他說:「我是你爸爸的一個同事,你爸說他的文件忘帶了,他讓我來拿文件。」我問:「我爸說沒說他的文件放在哪兒了?」他說:「聽你爸說好像在床頭櫃上。」我說:「叔叔你等一下,我去找。」於是我跑進卧室到處看了看,沒有什麼文件。
我想,這個人是不是壞人?我來試一試。於是,我到門口又問:「叔叔,有好幾個文件袋,有紅的、綠的、黃的,請問是哪一個?」那個人馬上回答:「綠色的文件袋。」我心裡一下子明白了:他不是個好人。我冷靜下來,說:「叔叔,等一下,我去拿。」
我跑回卧室里,關上門,立刻拿起電話給小區保安打電話:「叔叔,我家門口有個人很可疑,你們快來問問他是干什麼的。」我放下電話後,光著腳悄悄地再次回到門口,從貓眼裡偷偷地觀察那個人。只見他很不安,很著急,在門口不停地打轉轉,眼睛不安地亂轉。忽然,兩個保安叔叔出現了,那個人嚇得轉身就跑,結果一下子被保安叔叔抓住了。
晚上,我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媽媽,他們誇我很聰明,很勇敢。
2. 四年級下冊關於智謀的作文300字
一顆天然的鑽石,經過切割打磨才能光華四射,璀璨耀眼;一粒細沙埋在蚌母之腹,忍受漫長的黑暗之後,才能養成明月般的珍珠,光潔圓潤、燦爛奪目。鑽石最美的光澤是從一個個傷口發出的,珍珠的晶瑩剔透是在黑暗中磨礪而成的。這多麼像人生呀!苦難磨練人生,苦難是上帝的恩典。苦難之於人生,不是毀壞而是造就,不是懲罰而是拯救,特別的苦難其實就是特別的恩典。
我敬重這樣的生命精神的創造者、實踐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世界,解答我們心中的疑惑,在別人看來可能是苦難的生活,在他們心中那是一種明亮的生活。精神以其特有的文化品質,在人們的思想中留下歷久彌新的馨香。法國思想家薇依寫過一本名叫《重負與神恩》的著作。在她看來」重負」乃是神的恩典。薇依還說:」至高無上的愛越過痛苦,建起崇高的結合紐帶。正是這種痛苦於無聲處響徹長空,就像兩個分開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純潔的、撕心裂肺的和音……執著地追求著愛的人們,在不幸將他們推入深淵中聽到這個音符,從此他們就無任何疑慮。」《重負與神恩》是在病痛中辭世的薇依留下的智慧結晶,它閃耀的思想光芒將永遠燭照人類的心空。
史鐵生是我極其欽佩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彌散著一種高貴的憂傷,他的靈魂有一種被苦難錘煉之後的澄明。史鐵生的苦難是從患病開始的。智慧是從苦難開始的,苦難像大海,溺於其中的人們往往由於難以承受其折磨而頹唐而墮落,或是變得心懷仇恨,甚至圖謀報復社會,走投無路時便會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卻用生命的極限沖決噩夢般的生活,極限的沖決帶來了生命潛能的發現。痛苦與災難成就的個體生命,更能從生活的苦難中爆發出對生命幸福的尋找和對生活無限的期待與信心。上蒼給史鐵生的疾痾之軀注入靈性,修成智慧的靈魂。苦難並非幸福的絕路,只要心中有愛、有希望、有信心,就能夠與不幸、與病痛」和平相處」,苦難就能夠培育出智慧。
苦難讓阿炳的心靈擺脫了所有世俗的糾纏和困擾,讓他的心靈在澄澈的心空自由舞蹈。緣此,我們才能聽到阿炳在喪失了對光明的感覺之後,從心底傾訴出的輕盈、悲涼、皎潔如月光的音樂。阿炳無聲無息地走入黑暗,他那優美而悲涼的《二泉映月》卻永遠地留在這個不太干凈的塵世。音樂擦亮了阿炳的眼睛,讓他沿著心靈的軌跡行走。阿炳在苦難中譜寫的樂章就像是在無邊的苦海上空顯現出的普照心靈的佛光。《二泉映月》是在阿炳的傷口之上開出的智慧的花朵。
苦難並不意味著永遠不幸,幸福並不意味著永遠快樂。生活時常會一反常態,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許多時候,幸福往往會變成一道減法題,一點一點減去你的理想、人性的完美與珍貴。苦難卻能成為一道加法題,不斷加上你的夢想、努力和汗水。苦難折疊成梯就能使你登臨輝煌的頂峰。
苦難培育的智慧能夠打開我們的生命之窗,使我們一邊進取,一邊解縛,從而使潛能得以最大實現。苦難之火的熔鑄使生命有了鋼的韌性,苦難之錘的重擊使靈魂有了鐵的硬度。苦難教會了我們憐憫,讓愛更加豐美;苦難賜予我們智慧,讓人生更加輝煌;苦難引導我們走向永生。
3. 智謀的作文,350字左右
孟德獻刀一、曹操刺董獻刀是挑撥董王相爭的大連環計但凡喜歡《三國演義》的人,大都對曹操刺董未遂報以遺憾或揶揄,對王允所獻的連環計則贊不絕口。實際上,王允哪堪與曹操相比,他只不過是曹操大連環計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先來作兩個假設:一是假如曹操不去刺董卓會怎樣?毫無疑問,繼續默默無聞做他的「驍騎校尉」;二是假如曹操行刺成功會怎樣?也只會是捨身為王允、李傕、郭汜或袁紹等人清了王側、做了嫁衣。顯然,這兩種結果都不會是「有權謀、多機變」以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想要的。而他行刺獻刀後的實際收益如何呢?賺得盆滿缽滿。向下,討好了民眾,得以迅速攏絡一幫人馬;向上,挑起了朝廷忠逆兩派狗咬狗。在曹操刺董之前,董卓尚且抓不到保皇派領袖王允的辮子;王允則懼於董卓的淫威,只敢躲在家裡低聲抽泣。所以二人暫時相安無事。然而,當董卓調查到曹操行刺的寶刀借自王允時,二人就該反目了。七寶刀之於曹操的用途就如同貂嬋之於王允。不禁要問,王允何以囤寶居奇、金屋藏嬌?因為他是漢家的既得利益者、國家的超肥蛀蟲!還有後文出現的大肆包養侍妾的董承,也是拚命維護自身利益的假忠臣。之所以說東漢當滅,除了帝王昏庸之外,還在於朝廷命官也沒有一人是干凈的了,乃一丘之「狗」。曹操看透了這一點。其實,離間計的甜頭曹操早就嘗過,幼時曾故作中風狀,詐倒於地,挑撥叔父與父親的關系,「因此,操得恣意放盪。」此為人物個性鋪墊。二、曹操為什麼要借刀,王允又為什麼會借給他?盡管此前「越騎校尉」伍孚行刺失敗,屍骨未寒,但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對付權勇俱備、形影不離的董呂父子還是只有行刺一條路。下一步在於總結經驗、改良武器。曹操猜度到這種公眾心理,便在王允的壽宴上自告奮勇提出願借七寶刀,再干一場。王允頓時被曹操的慷慨陳詞折服,以為天降神俠,就毫不猶豫取刀相助了。――他設壽宴的意圖也是為了招新刺客。但接下來曹操卻全然沒有了刺客最起碼的果敢和獻身精神,動作變得怯懦而又曖昧。白白錯過了董卓「倒身而卧,轉面向內」的動態時機,直待他卧定,能從「衣鏡」中反觀到到外人時,才掣出寶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堂堂刺客做不到比肥豬董卓倒身、轉面的動作更快?難道經常出入相府的校尉不知道董卓床上裝有「觀後鏡」?(他是連王允的藏寶都打探清楚了的。)而且即便抽刀時被發現,也還是有時間大臂帶動小臂,手起刀落呀。何必迫不及待下跪獻刀呢?對此,曹操向陳宮的解釋是:「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哈哈,除了彼時彼刻的陳宮,誰會相信制天命而為之的曹操的辭典里有「天意」呢?只會是「我故意」!從這個視角看,曹操的演技堪稱精湛。第一步,讓董卓稍起疑心。由於董卓從鏡中看到了他拔刀的全部過程,所以即便生疑也不至於太起急。第二步,讓董卓暫時打消疑慮。曹操知道董卓生性貪婪,所以借來了一口著名的七寶刀,虔誠相獻,令其無法拒絕;第三步,讓董卓認定他就是行刺。曹操離開相府後,故作心虛,倉皇逃跑,董卓這才決定全國通緝。操雖敗猶榮,一夜成名。與此同時,王允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幾乎沒被曹操氣死。他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便放棄暗殺的單邊思維,背水一戰策劃起美人計、連環計來。曹操後來對陳宮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明罵董卓,暗中一定也包括王允。只是曹操沒有過多地自我陶醉,旋即趁熱打鐵,高揚「忠義」、「討董」的大旗招兵買馬。曹操是野心家,更是實幹家,他夠資格「通吃」。三、曹操為什麼不讓董卓「突然死亡」?僅僅以貪生怕死或兩面三刀來評價曹操是膚淺的,他刺董獻刀的行為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思想創新。首先,曹操希望改進解決矛盾的方式,變急圖為徐圖。殘酷的現實告訴曹操,殺一個董卓不難,難的是還有無數個董卓起來,欲速反不達。董卓本人就是得勢於宮廷廝殺,他身後更有李、郭、張、樊群狼覬覦。很明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國家危機,須當有一批德才兼備的新銳整體取代朝廷的陳腐派系。然而,新人的成長和舊勢力的垮台都需要時間。曹操改行刺為離間,便是將破舊與立新的矛盾引向了漸進的良性的更迭周期。其次,曹操希望在儒、法之間尋找新的哲學理念。在很多人眼裡,曹操是典型的法家,其實不然。如果他是純法家,就混不進王允的圈子,也不會想到借刺董表忠心。當然,他更不是純儒家,不會真為王允賣命。在曹操看來,國家僅僅依靠朝廷左、右兩派爭斗已經沒有出路了,必須以下反上,以民反官。於是他就來了個借儒家之名,行法家之實。這一做法雖然仍舊偏於激進,算不上正宗的「儒法混」,但卻很適於摧毀死而不僵的朝廷。早年的曹阿瞞無可替代!第三,曹操希望改變「英雄」的價值觀,變追求虛名小利為實名大利;變追求短期效應為長期利益。作為一名刺客,不管行刺成功還是失敗身亡,都只能得到一時的贊譽,轉瞬即逝。比如伍孚得到的就是一首小詩:「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曹操卻得到了一支令李傕、郭汜等奸黨聞風喪膽的軍隊。如果不是曹操步步為營,分期分批清剿忠逆兩股極端勢力,漢末的戰亂何時才能平息?當曹操將個人價值和國家利益同時最大化之後,誰還會計較他刺董時的「熊」樣呢?隨著曹操思維的轉變,「三國」便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暗殺無一成功,離間無一失敗。甚至還發展出了反離間計。戰爭正式進入智力時代,英雄們都開始思考如何用最小的社會動盪換得最徹底的革命勝利。雖說曹操瞧不起王允,但他還是相信,只要交上鋒,重「智」的王允必能戰勝重「勇」的董卓。所以他就放心地將滅董的任務轉嫁給王允去了。王允確乎留有一手,硬刀不靈用軟刀,亮出了美女貂嬋。貂嬋、王允的成功就是曹操的成功,而王允被逼跳樓則是曹操更大的成功。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曹操卻沒能戰勝自己。自從完成刺董獻刀的驚險一躍之後,他原本多疑的性格變得更加神經質了。不但在逃跑途中失手將呂伯奢全家滅門,還失口向陳宮暴露了「寧教我負天下人」的兇殘本性。致使剛從董卓那裡買來的「忠義」之名大打折扣。不過,從他放過救命恩人陳宮,說明他當時還不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純法家。他的儒皮是逐層脫去的,直到頭風痛不治,直到殺死名醫華佗。行為是檢驗人生哲學的唯一標准。
4. 小學四年級有關智謀的作文(要求:450字左右)
人生如棋——我在三尺棋枰的拼殺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第一盤.也許是太想證明自己,也許是太急於取勝,我步步緊攻,棋風凌厲.然而由於疏於防守,破綻百出,很快被對方打敗.一盤本來開局不錯,可以更精彩的棋,就這樣匆匆收場.
可見,做事要心懷全局,把得失進退考慮周全.如果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就會顧此失彼,適得其反.再說,過早的分出勝負,也許未必是好事,即使贏了,匆匆結束的一盤棋也不算是好棋;那一段草草走過的人生,有怎能算是精彩的人生.
第二盤,起手穩多了,攻守結合,穩步推進.對手思索的時間越來越長,也許對方已被我難住,但也很可能在琢磨更加高明的招數,突然,對方緊綳的臉露出了微笑,我知道我又慘了.果然,對方在兩條棋路的交叉點上放了一顆棋子,這下一舉打通了兩條路,我已經堵不住了,只能認輸.
解決問題,應該把握關鍵之處.對於這盤棋來說,兩條棋路的交匯處就是關鍵,誰能搶佔先機,誰就能出奇制勝.
第三盤.雙方比拼進入白熱化階段,我和對方都不動聲色,但早已在棋盤上戰得熱火朝天.我盯著棋盤老半天,終於看出了門道,往交匯處放了一顆棋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得意地望著對手,然而對方並沒有認輸的意思.
對方不斷地用四子,我不慌不忙堵,心中暗想:哼,看你還能頑抗多時?我還沒得意多久,就驚異的發現我又輸了:對方不停地用四子創造機會,反倒先我一步制勝!
看來,就算是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也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否則很可能會功虧一簣.就對手而言,能劣勢中積極尋找對策,不放棄希望,最終絕處逢生,反敗為勝,真是難能可貴.
雖然連輸三局,但我沒空去傷感,因為我一直暗自慶幸:幸虧讓我在下棋中領悟了人生的智慧,如果讓人生教我這些,我付出的代價絕不會像連輸三盤棋這樣簡單.況且我知道,棋可以連續下多盤;而人生,只有一場,一旦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重來.
小棋子,大智慧.
棋如人生. 【教師點評】本文選材於生活中人們喜聞樂見的棋類活動,能夠很好地吸引人們的眼球,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尤其是文中對博弈雙方的運子拼殺和處心積慮的神態、舉止、心理等活動的細節刻畫,更是引人入勝,極易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以事寓理,角度新穎,是本文又一突出亮點.選材上大中取小,而在立意上卻能小中見大,小事件揭示大道理,對弈中採取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審時度勢、考慮周全;比拼中的心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不言放棄的必勝的信念也是能否取勝的重要因素,這些最終決定勝負的變數在文中都得到很好體現,並給人以有益的啟迪.
此外,文中還善於運用對比手法,藉助對弈雙方棋藝的不同和心態的差異,較好地突出了主題:成功的取得並非偶然,棋如人生,人生如棋,生活給我們智慧,生活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文章多用短句使表達簡潔、精煉.以「人生如棋」發端,以「棋如人生」結局,首尾圓和,結構勻稱,同時也起到了點題和升華主旨的作用.
5. 有關小故事大智慧的作文! 急需啊!
有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一次,父親叫他畫靜物寫生,對象是插滿秋菊的花瓶。孩子很快就交上作業。在孩子筆下,花瓶是梯形的,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則是奇怪的三角形。簡直是「四不像」。然而父親並沒有向兒子發火,他告訴兒子什麼是梯形,什麼是三角形……並從此開始教他幾何學和代數。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就是麥克斯韋。
這個小故事使我想起在日本進修時看過的一部教育紀錄片:一群孩子在教室里玩,他們的鞋橫七豎八地亂放著。這時進來一個人,他跟孩子們熱情地打過招呼後,慢慢地脫下自己的鞋。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這個人把鞋整齊地擺放在鞋架上。孩子們等他走後,紛紛跑去撿鞋子,也整齊地擺放到鞋架上……
這兩個小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方向,然後以身作則,因勢利導。
一個小時的價值
朋友向我講了他兒子的一件事:一次,朋友下班回到家已經很晚了,他很累並有點煩,卻發現5歲的兒子仍靠在門旁等他。
「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什麼問題?」
「你1小時賺多少錢?」
「為什麼問這個問題?」朋友不耐煩地問。
「我只是想知道,你1小時賺多少錢?」兒子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1小時賺20元。」
「哦,」兒子低下頭, 「爸,可以借我10元錢嗎?」
朋友發火了:「如果你只是要錢去買玩具的話,給我回到你的房間並上床,我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戲。」
兒子安靜地回到自己的房間並關上門。
朋友坐下來還在生氣。後來,他平靜下來—或許兒子真的很想買什麼東西,再說他平時很少要過錢。
朋友走進兒子的房間:「你睡了嗎,兒子?」
「爸,還沒,我還醒著。」
「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凶了,」朋友說,「對不起—這是你要的10塊錢。」
「爸,謝謝你。」兒子歡叫著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著。
「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要?」朋友問。
「因為這之前不夠。」兒子回答,「爸,我現在有20塊錢了,我可以向你買1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其實,孩子要的並不多。有時,僅僅是爸爸一個小時的時間,或者是有爸爸陪伴的晚餐。
天使為什麼能飛翔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雲南山區有一個貧困山村,家家戶戶都住著舊得不能再舊的老房子。一天,突發暴雨,想起村裡的五保戶家的老屋失修嚴重,隨時可能倒塌,村長叫醒妻子和兒子,扛著一張竹床跑向五保戶家。剛把五保戶抬出房間,山洪就暴發了,泥石流從山上橫沖而下,五保戶家和村長家的房子都被沖倒並掩埋。有人說,村長家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救了自己!
有一天,兒子問我,當今世界上最富的人是誰,我告訴他是美國的比爾-蓋茨,兒子又問,比爾-蓋茨為什麼能賺那麼多錢。我告訴他,因為比爾-蓋茨推出了一系列別人無法超越的軟體,在全世界加以推銷獲利。這樣的回答顯然不夠准確。當我從網上了解到比爾-蓋茨已經將一半財產捐給了慈善事業,且立下遺囑,要在死後將全部財產捐給社會時,便越發感到自己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再後來,我看到一篇報道,比爾-蓋茨在公開場合說:衡量成功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方式是看他給周圍人提供了多少幫助,是否有新的創造,是否因為這樣的創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只有這幾方面都做好的人,才能算作成功的。我馬上把這句話念給兒子聽,以便讓兒子全面地了解比爾-蓋茨。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中學英語課本上學過的一句美國諺語:天使能夠飛翔,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輕。村長的故事詮釋了這個道理,比爾-蓋茨在公益事業方面的所作所為又何嘗不是如此啊。天使為什麼能飛翔?把這個道理講給孩子聽,讓他從現在開始學飛。
較真的爸爸
在國外生活了十幾年的朋友,學業有成後回國發展,他把自己6歲的兒子冬冬送到了附近的實驗小學就讀。
一天,朋友翻閱冬冬的語文作業本時,發現冬冬有一個組詞的題目被老師打了一個叉。這個題目要求用「親」字組一個詞,冬冬組的詞是「親嘴」。朋友叫過冬冬,問:「冬冬,你知道為什麼這個詞老師給判錯了嗎?」
冬冬撅著嘴說:「我也不知道,老師說這個詞不文明。可是我覺得它是對的。」
朋友認真地說:「你的老師是錯的,你是對的。走,我們去找你的老師。」然後朋友連夜就領著冬冬到了他的語文老師家。
年輕的語文老師雖然覺得朋友有點小題大做,但在他的堅持下,還是改判了那道題,重新在作業本上打了一個勾。
事後,朋友對我說,他並不是僅僅為了這道題的對錯去找老師,他只想告訴孩子一個做事的態度。你認為對的事情,你就要堅持到底,只有這樣,你才能發現事情的真相。即使最後你確實錯了,你也會知道為什麼。
6. 關於智謀的作文,怎麼寫謝謝
智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我讀起這首詞,我就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淘盡的英雄吧!但在那麼多的英雄里,我最敬佩的還是他。敬佩他的忠、孝、義、謀。
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是家喻戶曉智慧的化身。他一生知識淵博,足智多謀。還記得我們曾學過一篇課文《空城計》,在這則故事裡,諸葛亮的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故事是這樣的:司馬懿領著15萬大軍向諸葛亮的所在地西城進攻。諸葛亮手下只有2500名士兵。他覺得不能硬碰硬,便要求城門大開,悠閑地與兩個童子彈琴。司馬懿見狀,認為城裡有埋伏,馬上下令撒軍。就這樣,諸葛亮使出了「空城計」的方法為西城免去了一災。
雖然,司馬懿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做事從不沖動。但諸葛亮卻掌握了他唯一的弱點--多疑。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諸葛亮才能決定下這一步險棋。諸葛亮平時為人謹慎,絕對不會輕易冒險,他使用空城計也是迫不得已的。他充分地了解敵人的性格,才會成功實施了空城計。
除了謀,諸葛亮另一大特點就是忠。他一輩子為了劉備的江山,可謂是嘔心瀝血。他忠於國,為保國奮鬥了一生,直到死也無怨無悔。一生忠心耿耿,報答國家;忠於國家的事業;忠於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正是贊揚諸葛亮忠於國,最好的成語嗎?
我敬佩他的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使知識淵博也從未想過停止學習,而更勤奮。但我更敬佩他的忠,他從不見利忘義,為了利益不擇手段,而是全心全意為蜀國。
總的來說,諸葛亮在我心中是個英雄,一個愛國、有智慧的英雄。
7. 關於智慧的故事摘自己發生身上發生的四百字作文
我喜歡看《 伊索寓言》 這本書,它裡面有好多好看的小故事,還告訴我們好多的回道理.我現在來講一答個《 狼和小羊》 的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在一個森林中,小羊在小河邊喝水,這時走來一隻狼,狼看見小羊就想吃了它,於是,它就找各種借口來為難小羊,可是都被小羊反駁回去了,狼知道自己是找不到能吃了小羊的借口的,它也不由小羊再說什麼,就撲向小羊,吃了它.可憐的小羊在活著的時候還想和狼來講道理,它不知道,和壞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小羊的死說明了這一點.
這個故事雖小,但它卻給了我們一個警示:以理服人是可取的,但要看對象是誰.對方如果沒有那個意思和你來說理,它就想來對你不利,那麼,你就是說破了天,它也是不會放了它原先的想法的.對壞人,我們要學會保護好自己.故事中的小羊,如果一開始就對狼有所防範的話,它就不會和狼分辯,而是想辦法脫身,那樣的話,它也不會白送了一條命.
8. 關於我的智慧故事的作文
人生中,有許多東西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去追求,也有許多東西需要我們當機立斷去放棄。放棄了自卑,得到了自信;放棄了固執,懂得了變通;放棄了自私,找到了關心自己的朋友..放棄,有時也是一種得到。
放棄有時比擁有更重要。當前方的路被困難阻隔,放棄它換一條路也許就能看到成功。我們的一生中會得到的東西很多,所以要放棄的東西也要很多。面對失敗,我們要學會放棄懦弱;面對成功,我們要學會放棄驕傲;面對黑暗,我們要學會放棄膽怯…
並不是我們所堅持的東西到最後每一個都會獲得成功,堅持該放棄的,是一種愚蠢的做法,這樣做只會消磨我們的意志,最終將迷失自己。我們要學會放棄,但有些東西是不可以放棄的,像自尊、自信等。懂得了放棄才會懂得擁有、懂得珍惜。我們要放棄無關緊要的東西而選擇自己所需要的。
懂得放棄,我們會在失敗時重新找回自信;懂得放棄,我們會在迷茫時重新找到方向;懂得放棄,我們會在傷心時找回快樂;懂得放棄,我們會將平淡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當我們放棄了一樣東西時,必然會得到另一樣東西。
放棄了魚而獲得了熊掌,這是一種智慧。放棄了生而獲得了道義,這是也一種智慧。放棄了溫室,才能自由的奔跑;放棄了滿天的繁星,才能迎來嶄新的黎明。我們只有在困境中放棄重擔,才能找到成功的希望;我們只有放棄沉重的負擔,才能永遠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輕舟而行。
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9. 最有智慧的故事作文400
最有智慧的故事
1、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見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與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大聲呼喊而喑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大師問:「你的大包裹里裝的是什麼?」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裡面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這兒來。」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什麼,扛著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是的,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河後,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松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
感悟:「放下包袱,開動機器」,這句話給人不無裨益。在無際大師的開導下,青年終於知道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道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放棄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等,讓自己輕裝前進。
2、地獄里,一大群人手拿長勺圍著一桶湯,卻因為勺太長而夠不到自己的嘴,就這樣人人只能望湯興嘆,愁眉苦臉;天堂里,一大群人也是手拿長勺圍著一桶湯,雖然勺柄也長,但大家都舀起湯來喂對方,這樣就都高高興興地喝到了湯。
感悟:幫助別人,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關愛別人,也會得到別人的關愛。
3、孔子周遊列國時,路過呂梁瀑布。它從高處傾瀉下來,水聲訇訇。這時孔子看見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輕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可瞬間那老者竟又重現在百步之外。他白發飄飄邊走邊唱,神形瀟灑。孔子趕上他,虛心請教:請告訴我,你有什麼秘訣可以對付這樣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隨著漩渦進入,又隨著漩渦出來,我讓自己適應水流,而不是讓水流適應我。
感悟:和整體協調,跟整體移動。這真是對「隨波逐流」的全新認識。
4、古時有個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裡。考試前兩天他做了兩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這兩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白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又打傘不是多此一舉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白菜不是高種(中)嗎?戴斗笠又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秀才一聽,覺得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結果居然中了個探花。
感悟: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5、從前,有兩個秀才進京趕考,路上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隊伍。其中一個頓時心煩意亂,心想:真是晦氣死了,這次考試肯定無望了。而另一個見到黑漆漆的棺材,卻笑逐顏開,心裡念叨著:「棺材,棺材(官財),這次我肯定會高中的。」結果果然是前一位名落孫山,後一位金榜題名。
感悟:良好的心境有利無弊。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心情好,陽光才明媚;心境好,人生才流暢。
6、有兩個兄弟各自帶著一隻行李箱出遠門。一路上,重重地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只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忽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輕鬆了很多。
感悟:故事中的弟弟是幸運的,但更加幸運的則是哥哥,因為他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人生之旅難免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我們應當知道,在前進的大道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平了道路。
7、有兩只螞蟻想翻越一段牆,尋找牆那頭的食物。一隻螞蟻來到牆腳就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當它爬到大半時,就會由於勞累、疲倦而跌落下來。可是他不氣餒,一次次跌下來,又迅速地調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另一隻螞蟻觀察了一下,決定繞過牆去。很快地,這只螞蟻繞過牆來到食物前,開始享受起來;而另一隻螞蟻還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開始。
感悟:要實現一個遠大的理想或達到一個奮斗目標,除了不懈地追求、積極地進取,不怕苦不怕累,勇於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還要注意拼搏的方式或手段.運用正確的方法,方式就會事半功倍,輕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根本不講求方法,方式,就會事倍功半,甚至與成功失之交臂。
8、有個叫理查派迪的賽車運動員,當他第一天賽完車後,抑制不住興奮地向母親報告了比賽的結果。「媽,」他沖進家門叫道,「有35輛賽車參加了比賽,我得了第二名。」 「你輸了!」他母親回答道。「媽媽,」理查抗議道,「有這么多的車參加比賽,我第一次跑就得了第二,這樣的成績難道不算很好嗎?」「理查!」母親嚴厲道,「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後面!」接下來的20年中,理查派迪稱霸賽車界。他成為賽車運動史上贏得獎金最多的賽車手,他創造的多項記錄至今還無人打破。
感悟:「理查,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的後面」這句話一直激勵著理查派迪跑在最前面。如果你渴望更大的成功,那麼就應該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什麼高不可攀,沒有什麼不可超越。無數事實都說明,你確立的目標越高,你最後的收獲就越大。我們時時也拿理查母親的話暗示自己吧:用不著跑在任何人的後面!
9、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原上,生長著一種老鼠,以植被為食,繁殖力極強。但當種群繁殖過盛以致會對植被造成嚴重危害的時候,其中一部分成員的皮毛就會自動變成鮮亮耀眼的黃色,以吸引天敵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敵無法使鼠群減少到適當的數量,老鼠們便會成群結隊地奔向山崖,相擁相攜,投海自盡。 同時,這塊土地上還養育著一種狐狸,以鼠為生,是這里老鼠的天敵,但它們對老鼠的捕食也並非無所節制,當鼠群減少、狐群增加而嚴重威脅鼠群繁衍的時候,狐狸們便會採取行動,限制種群的發展:一部分成員會聚集在一起,瘋狂地、不間歇地舞蹈,夜以繼日,直至力竭氣絕而死。
感悟:老鼠和狐狸的行為應該贏得我們人類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由於自身的原因,我們人類之間要達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難乎其難,遑論對自然界及動物界。人類曾為自己遠離自然界的進化而榮耀,曾為自己成為這個星球上綻開的最燦爛最美麗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為自己以理性的鐵蹄征服自然而豪情萬丈。在上述動物的行為面前,我們人類應該感到汗顏和愧怍,應該有罪惡感,應該反躬自省。作為自然界的創造物,人應該融入自然、適應自然,而不應該破壞自然、違背自然。
祝你學習進步,☺望採納!如有疑問,請追問。
☆☆ ☆☆ ☆☆ ☆☆
★★ ★ ★★
☆☆ 祝你學習 ☆☆
★★ 進步 ★★
☆☆ ! ☆☆
★★ ★★
☆☆ ☆☆
★★ ★★
☆☆
10. 有關智謀的作文
孟德獻刀
一、曹操刺董獻刀是挑撥董王相爭的大連環計
但凡喜歡《三國演義》的人,大都對曹操刺董未遂報以遺憾或揶揄,對王允所獻的連環計則贊不絕口。實際上,王允哪堪與曹操相比,他只不過是曹操大連環計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
先來作兩個假設:一是假如曹操不去刺董卓會怎樣?毫無疑問,繼續默默無聞做他的「驍騎校尉」;二是假如曹操行刺成功會怎樣?也只會是捨身為王允、李傕、郭汜或袁紹等人清了王側、做了嫁衣。顯然,這兩種結果都不會是「有權謀、多機變」以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想要的。而他行刺獻刀後的實際收益如何呢?賺得盆滿缽滿。向下,討好了民眾,得以迅速攏絡一幫人馬;向上,挑起了朝廷忠逆兩派狗咬狗。在曹操刺董之前,董卓尚且抓不到保皇派領袖王允的辮子;王允則懼於董卓的淫威,只敢躲在家裡低聲抽泣。所以二人暫時相安無事。然而,當董卓調查到曹操行刺的寶刀借自王允時,二人就該反目了。七寶刀之於曹操的用途就如同貂嬋之於王允。不禁要問,王允何以囤寶居奇、金屋藏嬌?因為他是漢家的既得利益者、國家的超肥蛀蟲!還有後文出現的大肆包養侍妾的董承,也是拚命維護自身利益的假忠臣。之所以說東漢當滅,除了帝王昏庸之外,還在於朝廷命官也沒有一人是干凈的了,乃一丘之「狗」。曹操看透了這一點。 其實,離間計的甜頭曹操早就嘗過,幼時曾故作中風狀,詐倒於地,挑撥叔父與父親的關系,「因此,操得恣意放盪。」此為人物個性鋪墊。
二、曹操為什麼要借刀,王允又為什麼會借給他?
盡管此前「越騎校尉」伍孚行刺失敗,屍骨未寒,但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對付權勇俱備、形影不離的董呂父子還是只有行刺一條路。下一步在於總結經驗、改良武器。曹操猜度到這種公眾心理,便在王允的壽宴上自告奮勇提出願借七寶刀,再干一場。王允頓時被曹操的慷慨陳詞折服,以為天降神俠,就毫不猶豫取刀相助了。――他設壽宴的意圖也是為了招新刺客。
但接下來曹操卻全然沒有了刺客最起碼的果敢和獻身精神,動作變得怯懦而又曖昧。白白錯過了董卓「倒身而卧,轉面向內」的動態時機,直待他卧定,能從「衣鏡」中反觀到到外人時,才掣出寶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堂堂刺客做不到比肥豬董卓倒身、轉面的動作更快?難道經常出入相府的校尉不知道董卓床上裝有「觀後鏡」?(他是連王允的藏寶都打探清楚了的。)而且即便抽刀時被發現,也還是有時間大臂帶動小臂,手起刀落呀。何必迫不及待下跪獻刀呢?
對此,曹操向陳宮的解釋是:「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哈哈,除了彼時彼刻的陳宮,誰會相信制天命而為之的曹操的辭典里有「天意」呢?只會是「我故意」!從這個視角看,曹操的演技堪稱精湛。第一步,讓董卓稍起疑心。由於董卓從鏡中看到了他拔刀的全部過程,所以即便生疑也不至於太起急。第二步,讓董卓暫時打消疑慮。曹操知道董卓生性貪婪,所以借來了一口著名的七寶刀,虔誠相獻,令其無法拒絕;第三步,讓董卓認定他就是行刺。曹操離開相府後,故作心虛,倉皇逃跑,董卓這才決定全國通緝。操雖敗猶榮,一夜成名。
與此同時,王允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幾乎沒被曹操氣死。他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便放棄暗殺的單邊思維,背水一戰策劃起美人計、連環計來。
曹操後來對陳宮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明罵董卓,暗中一定也包括王允。只是曹操沒有過多地自我陶醉,旋即趁熱打鐵,高揚「忠義」、「討董」的大旗招兵買馬。曹操是野心家,更是實幹家,他夠資格「通吃」。
三、曹操為什麼不讓董卓「突然死亡」?
僅僅以貪生怕死或兩面三刀來評價曹操是膚淺的,他刺董獻刀的行為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思想創新。
首先,曹操希望改進解決矛盾的方式,變急圖為徐圖。殘酷的現實告訴曹操,殺一個董卓不難,難的是還有無數個董卓起來,欲速反不達。董卓本人就是得勢於宮廷廝殺,他身後更有李、郭、張、樊群狼覬覦。很明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國家危機,須當有一批德才兼備的新銳整體取代朝廷的陳腐派系。然而,新人的成長和舊勢力的垮台都需要時間。曹操改行刺為離間,便是將破舊與立新的矛盾引向了漸進的良性的更迭周期。 其次,曹操希望在儒、法之間尋找新的哲學理念。在很多人眼裡,曹操是典型的法家,其實不然。如果他是純法家,就混不進王允的圈子,也不會想到借刺董表忠心。當然,他更不是純儒家,不會真為王允賣命。在曹操看來,國家僅僅依靠朝廷左、右兩派爭斗已經沒有出路了,必須以下反上,以民反官。於是他就來了個借儒家之名,行法家之實。這一做法雖然仍舊偏於激進,算不上正宗的「儒法混」,但卻很適於摧毀死而不僵的朝廷。早年的曹阿瞞無可替代!
第三,曹操希望改變「英雄」的價值觀,變追求虛名小利為實名大利;變追求短期效應為長期利益。作為一名刺客,不管行刺成功還是失敗身亡,都只能得到一時的贊譽,轉瞬即逝。比如伍孚得到的就是一首小詩:「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曹操卻得到了一支令李傕、郭汜等奸黨聞風喪膽的軍隊。
如果不是曹操步步為營,分期分批清剿忠逆兩股極端勢力,漢末的戰亂何時才能平息?當曹操將個人價值和國家利益同時最大化之後,誰還會計較他刺董時的「熊」樣呢?
隨著曹操思維的轉變,「三國」便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暗殺無一成功,離間無一失敗。甚至還發展出了反離間計。戰爭正式進入智力時代,英雄們都開始思考如何用最小的社會動盪換得最徹底的革命勝利。
雖說曹操瞧不起王允,但他還是相信,只要交上鋒,重「智」的王允必能戰勝重「勇」的董卓。所以他就放心地將滅董的任務轉嫁給王允去辦了。王允確乎留有一手,硬刀不靈用軟刀,亮出了美女貂嬋。
貂嬋、王允的成功就是曹操的成功,而王允被逼跳樓則是曹操更大的成功。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曹操卻沒能戰勝自己。自從完成刺董獻刀的驚險一躍之後,他原本多疑的性格變得更加神經質了。不但在逃跑途中失手將呂伯奢全家滅門,還失口向陳宮暴露了「寧教我負天下人」的兇殘本性。致使剛從董卓那裡買來的「忠義」之名大打折扣。不過,從他放過救命恩人陳宮,說明他當時還不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純法家。他的儒皮是逐層脫去的,直到頭風痛不治,直到殺死名醫華佗。行為是檢驗人生哲學的唯一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