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阿炳的故事讀後感200
① 讀了二泉映月,讀後感是什麼300
「十多年過去了,來師父自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伴著《二泉映月》那凄婉的曲調,讀著《二泉映月》一文中記錄阿炳多舛命運的這段文字,我彷彿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盲藝人背著樂器,拄著竹棍,蹣跚前行,沿街流浪……我的心弦也不禁顫抖起來。
可憐的阿炳才一歲時,母親就被迫自殺,八歲前他一直被寄養在族人家中。這是多麼不幸啊!而命運有時就是這樣冷酷無情,三十齣頭,他又成了瞎子。阿炳孤零零怎麼能承受得了這一切?他的心中一定充滿了絕望,充滿了怨恨。然而,事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阿炳化磨難為動力,用音樂向命運作出抗爭,創作出享譽世界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我想:面對無涯的苦難,阿炳能進行不屈的抗爭,那麼,泡在甜水中長大的我,為什麼不能向困難挑戰呢?當被難題困住的時候,我常常缺少耐心,不願尋根究底,最後總是煩躁不堪地草草了事。當病魔纏身的時候,我整天無精打采,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致,還常常拿父母當出氣筒……
想想阿炳,看看自己,我的心潮澎湃不已。我想大聲地對自己說:「挑戰困難,我也能行!」
② 遭哈巴狗暗算的讀後感
在閱讀了很多現實主義的先鋒小說,體驗了作家們的文字藝術所帶來的美感以及對人性的深刻剖析所帶來酣暢淋漓的快感,深深地被經典文學所吸引。近日有幸在學校徵文活動推薦的小說裡面讀到了這本諜戰類型小說《暗算》,給我帶了不一樣的感覺。
小說開始於作者一次神奇的邂逅,出差第一次坐飛機就遇到同一鄉音的老鄉讓他激動不已,主動攀談過後卻給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剛下飛機的他就被各種約談審問,可以說是人生處處有驚嚇,這一奇怪的遭遇讓他了解到了一個特殊的機構—701,一個神秘莫測的特殊情報機構,這個機構里生活的人都有著不平凡的人生。
首先作者安排了聽風者阿炳的出場,他的出場讓我不得不再次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因為他對每個人都不公平。擁有著一雙可以聽天外之音,無聲之音,秘密之音的耳朵的他卻是一個瞎子(阿炳名字的由來)、傻子。但是由於他那雙神奇的耳朵無疑讓他成為這個組織里的關鍵人物。在讀關於阿炳的故事時,我想了很多,也許作者也正想傳達給我們一種這樣的理念:世界上有哪兩種人最專注?非剛出生的嬰兒和世人眼裡的瘋子傻子莫屬,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將自身和喜怒哀樂融化為一體,能夠完全投入一種情感,這種專注感作為一個平常的成年人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在生活中學會了融會貫通,隨機應變自然得拋棄那種專注。阿炳這樣一個純粹的性格註定了他的人生是以悲劇結尾,然而作者卻給他安排了一個還算比較想得開的巧妙的悲劇,阿炳因為耳朵過於靈敏聽到了自己老婆生的孩子不是他的後觸電自殺,正所謂成也風雲敗也風雲。讀到這里我甚至覺得作者是一個內心邪惡醜陋的人,竟然安排隔壁老王來禍害這樣一個純粹單純的人,可是後來,筆鋒一轉,那女人竟是為了阿柄,可憐的阿炳並不知道自己沒有生育能力卻倔強地要求女人為他生孩子,女人無奈出此下策殊不知釀成一場悲劇,至此願天堂的阿炳瞑目。
其次本書第二部分《看風者》講述的是安在天和天才數學家黃依依的愛情故事,說到這里可能大家覺得荒謬,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而且是情報部門,你居然跟我談愛情,搞笑么?呵呵,這不就於無形之中造就了黃依依這個人物的非一般性嗎?非一般性的工作當然得安排非一般的人物出場。這個非一般人物的辦事能力當然和阿炳一樣,都是天才,都解決了常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作者當然不是一味地向我們講述很有視覺沖擊效果的「爽文」,暗藏在這個女人的內心深處有著太多動人的情感,黃依依生自東方,學在西方,她追求自由的愛情,當然她所理解的愛情不應該不出現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時代造就了她的愛情悲劇。
在有了上述兩個人物的詳細描寫過後,對於701,我們開始對那些不可思議變得習以為常了,以至於到後來老陳陳二胡的解密,我們開始變得比較平靜的去審視一個人物了,
沒錯,那裡的人那裡的工作在我們看來及其枯燥乏味,他們能堅持下來直至終老終究逃不過兩個詞,信仰和宿命,因為信仰所以堅持,因為宿命,時刻保持這一種責任感,他們是偉大的!後來的故事更是如此,地下工作者的信仰是革命勝利,宿命註定他們只能是地下工作者。總而言之,與其說麥家是在寫一本有關諜戰的懸疑小說,不如說是在寫一本聖經。
隨著一個個解密日的到來,一些偉大的人物及其他們的事跡為我們所知曉。若此時你我能靜下心來一同品味他們的故事,這便是一場勝於有聲的交流,也是一場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不平凡的交流
③ 最後的二胡 讀後感
最後的二胡
我認為最後的二胡,是一種非常非常珍貴的萬籟知音,給人一種越到最後越好的感覺,這種聲音給人一種很大的空間想像,把你帶入另一片天地,值得我們去體會。
冷月無聲,夜涼似水,萬籟俱寂,只留二泉潺潺空響。阿炳拉響了《二泉映月》,絲絲入扣的琴韻,低婉輕回,如泣如訴,抒發著淤積在心底無限的悲涼和感慨。
胡弦上跳動的音符化成一泓清泉,時而靜卧溝底,波紋不驚;時而逶迤婉轉,丁冬作響;時而奔瀉跌宕,玉珠飛濺。屏心靜氣,似有澗邊野花幽香,似有啾啾鳥鳴,似有魚翔淺底,一份高雅,一份脫俗,一份精緻,一份隱憂,縈繞於心。
我喜好於月夜聆聽《二泉映月》,彷彿依稀聽見阿炳的脈搏、心跳、呼吸,我的靈魂被飛揚的樂調徹底征服,像吸進了捅破窗戶紙的迷香,滿目瑰麗,內心茫然。當初評定惠泉為「天下第二泉」的茶聖陸羽,以及御書「天下第二泉」的乾隆皇帝都不曾料到,真正讓惠泉聞名遐邇的並不是他們,而是一個瞎子和一把打了結的二胡。
10年前,我曾經的居所距阿炳墓地咫尺之遙,時常獨自去探望阿炳。2005年5月,我回到闊別10年的無錫,為了《二泉映月》。阿炳的墓地坐落在惠山申澗南側向陽半坡,緊依著二泉、寄暢園、惠山寺、愚公谷、龍光塔等著名景點。沿著青石山道小行片刻,右轉彎,穿過一道廳門,阿炳就靜靜地躺在這里。墓地被樹木密密匝匝地簇擁著,松風陣陣,墓後的樹枝伸過墓碑,彷彿彈響樂曲的修長手指。墓頂雜草叢中不知名的淺黃色野花熱烈地綻放著,將墓地襯托得生機盎然。墓塋豪華氣派,與阿炳生前一文不名形成了莫大的反差,對一生清貧的阿炳來說,不免太過奢侈。阿炳的銅像默默地站立著,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埋首拉著一把沒有琴弦的二胡,是在演奏《二泉映月》還是《寒春風曲》,或者是《龍船》?撩人的琴聲,撥動著拜謁者的心弦,與之共鳴。阿炳是音樂史上的一代怪才,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變數,而這些,如今都埋在了這堆黃土中。留給後人無盡地嘆息和遐想。天高雲淡,濃蔭蔽日,墳壇落滿了斑駁陸離的光影。申澗彎彎曲曲,如梵音清罄,祭奠著這顆音樂精靈。我清凈地坐在墓前,已經記不清楚自己是第幾次看望阿炳了,和山下如織的遊人相比,這里冷冷清清,我想,冷清和孤寂才使阿炳歸於真實。
阿炳的一生可以用蹉跎來概括,生不逢時,天嫉奇才,悲慘的境遇頻頻降臨阿炳身上。音樂成了他治療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葯,音樂成了他黑暗中的一盞指路明燈。阿炳的音樂伸張對社會的不平,申述自己的不屈,也不乏朗月清風、高山流水、天馬行空這樣的疏朗意境,既是對世道的控訴又襯出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景,這種繁復心理在《二泉映月》中凸顯。許多個明月高懸的靜夜,阿炳坐卧在二泉邊的「聽松石」上,品泉,聽泉,思泉,他將一生的孤忿和對生命的參悟傾注於泉水中,曲成人病。二泉,應了阿炳而靈氣四溢,名動天下。
在這里我們應該交代阿炳的身世。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1950),江蘇無錫人,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鼓、笛、笙、簫等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琵琶。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疾,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冬天,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煉彈琵琶的指弓;夏夜,為了避免蚊蟲叮咬,雙腳浸在水裡習拉二胡。他迎著晨風吹笛,用鐵筷子敲打方磚,練習鼓點、板眼,還經常跟著父親出外拜懺、誦經、奏樂。頻繁的道家音樂活動,使他的音樂技藝超群脫俗,加以一副天生的鐵嗓子,人稱「小天師」。一個出身寒門,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社會底層人士,憑著聰慧、悟性和堅毅,完成了對古典民樂的揣摩、領悟和駕馭。
阿炳是一個落魄的藝人,以賣唱為主,但嫉惡如仇,誓不與權貴為伍。阿炳有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人窮嘴不窮,人窮名不窮。國民黨軍閥湯恩伯敬請阿炳為他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助興,阿炳斷然拒絕,慘遭毒打,阿炳毫不屈服,興口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湯恩伯。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章士鈞當了漢奸,阿炳編曲詛咒他,被漢奸打得卧床不起。後來,章士鈞被日本人槍斃,阿炳又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叫唱,無錫人士無不拍手稱快。盡管物質世界裡衣不蔽體、飢寒交迫、凄苦窘迫,但阿炳剛強堅毅,胸襟開闊,磊磊落落。阿炳立足於生活感受,創作了大量的經典樂曲,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存世,著實是中國音樂的憾事。
1950年,無錫市舉行一場文藝晚會,阿炳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登上舞台,表演了獨門二胡獨奏,聽眾以經久不息的掌聲撫慰了這顆孤寂一生的心靈。同年暑假,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慕名遠道而來為他錄制了《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曲和《昭曲出塞》、《龍船》、《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阿炳一雙顫顫的老手,輕輕撫過那把結滿辛酸淚水的胡弦,一生的坎坷磨難凝結在兩根纖細的胡弦上,從指間潺潺流淌而出的琴聲,三分如詩的輕愁,敞開了一個本色男人豁達的胸襟,傾敘了他極其滄桑的一生。此曲只應天上有,驚撼了兩位音樂家!由於當時磁帶錄制完畢,於是約定第二年開春再錄。可就在這年冬天,這位飽經風霜、貧病交加的老人因肺病吐血而死。來年春暖花開,兩位教授再來的時候,已是人去樓空,駐足仰天長嘆,只剩下無盡地扼腕痛惜。一曲曠世名樂《二泉映月》築就了阿炳的音樂殿堂,《二泉映月》化作丁冬作響的音樂禪縈繞於時光之外,永恆的精彩鐫刻在後世的心碑之上。
我想,假若沒有楊曹二位的造訪,沒有那台古舊蘇式的鋼絲錄音機,阿炳的音樂,一定和《廣陵散》那樣,成為人間絕響。阿炳的二胡濺出生命的張力、社會的責任,揭示出阿炳人格魅力的隱秘,他的品格凝聚著二泉的貞潔、惠山的雋永、明月的浩氣。阿炳以音樂完成了人性的惟美契合,完成了人生的征服和超越。以至於世界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首次聽到《二泉映月》後,激動地說:「只有跪著聽才有資格。」我們的阿炳,才從中國民間藝人一躍升格為民間音樂翹楚的位置,阿炳以音樂進入不朽,這是他始料不及的,直到生命的休止符撥響,他也沒有見證自己的輝煌。如今,只有惠山懷抱里的這一堆黃土,掂量著時光之重,衡量著人生之輕。我們的阿炳,迅速隱進歷史,隱進了浩盪的音樂當中。
穿透歷史的風塵,我們依稀可以看見,戴著墨鏡的阿炳,身穿破舊的長衫,懷抱二胡,背著琵琶,折一身瘦骨,卻依舊傲氣凜凜,踏著一地的霜雪踽踽獨步,走出了中國音樂史上一道絢麗的風景。
④ 阿炳的龍船的讀後感。
春天,阿炳穿著破棉衣在街上拉曲,聽曲子的人就只丟一兩個銅子在地回上;夏天,阿答炳穿著破衣服,天氣炎熱,聽曲子的人對阿炳冷嘲熱諷,可阿炳只是默默地承受著;秋天,阿炳拉著琴,沒人聽,只有落葉卷到了阿炳身上;冬天,冷風呼呼地吹著,也沒人能堅持聽完曲子,給阿炳丟錢,誰知道阿炳的雙手都凍得發紫啊!有用嗎
讀到這兒,我覺得阿炳的四季是凄涼的、悲慘的。那些飽食終日的人們為什麼就不能感受到阿炳那熱愛音樂、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呢?我真想把那些不尊重阿炳的人批評一頓。但這根本無濟於事,我只能默默地為阿炳流淚。即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阿炳也在拚命支撐著,堅持著他喜愛的音樂。雖然阿炳的眼睛瞎了,但他的心不瞎,他心裡嚮往光明和幸福的生活。
⑤ 大家幫忙想想瞎子阿炳的的讀後感怎麼寫
你可以抄一些資料,補充文章,再寫出你的感受!
我有一些資料可供你。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編輯本段]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編輯本段]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華彥鈞墓 華彥鈞墓,一名阿炳墓。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歿,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於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編輯本段]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