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故事關於煩惱
1. 名人成長的煩惱的故事~!!~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給他的學生上課。他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後再往後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過了幾天,蘇格拉底上課時,他請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結果,90%以上的人舉起了手。過了一個月,他又要求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只有70%多的人舉手。過了一年,他又同樣要求,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後來也成為了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僱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裡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這是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零用。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愛迪生 (1847-1931)
19世紀被譽為科學的世紀,也是以科學的技術化和社會化為突出特徵的世紀。科學在這個世紀開始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風起雲涌的偉大創新轉變成為技術科學的巨大威力。這個世紀的一些科技巨擘繼續活躍於20世紀。托馬斯·阿爾沃·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之一。美國《生活》周刊不久前評出的過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中,愛迪生名列第一。
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母親一氣之下讓他退學,由她親自教育。這時,愛迪生的天資得以充分地展露。在母親指導下,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在家中自己建了一個小實驗室。為籌措實驗室的必要開支,他只得外出打工,當報童、辦報紙。最後用積攢的錢在火車的行李車廂建了個小實驗室,繼續作化學實驗研究。後來,化學葯品起火,幾乎把這個車廂燒掉。暴怒的行李員把愛迪生的實驗設備都扔下車去,還打了他幾記耳光,據說愛迪生因此終生致聾。
愛迪生是美利堅民族崇尚的那種傳奇般的人物——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獲得巨大成功。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他早年曾制定雙工式和四工式電報系統,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1877~1879年發明留聲機;實驗並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以後又制定了照明系統,並為實現集中供電進行了許多工作。他提出並採用直流三線系統。製成當時容量最大的發電機,並於1882年利用該機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發電廠。在同時期,作了鐵道電氣化的試驗。1883年發現「愛迪生效應」,即熱電子發射現象。在電影技術、礦業、建築、化工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名的發明,僅從1869年到1901年,就取得了1328項發明專利。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愛迪生獻身科學、淡泊名利。在研製電燈時,記者對他說:「如果你真能造出電燈來取代煤氣燈,那你一定會賺大錢。」愛迪生回答說:「一個人如果僅僅為積攢金錢而工作,他就很難得到一點別的東西——甚至連金錢也得不到!」他一直被稱作現代電影之父,可是在電影界人士為他77歲壽辰舉行的盛大宴會上,他說:「對於電影的發展,我只是在技術上出了點力,其他的都是別人的功勞。」
愛迪生胸襟開闊、善處逆境。針對自己的耳聾不便,他說:「走在百老匯的人群中,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處的人那樣平靜。耳聾從來就是我的福氣,它使我免去了許多干擾和精神痛苦。」1914年某天晚上,愛迪生的電影實驗室突遭火災,損失巨大。愛迪生安慰傷心之極的妻子說:「不要緊,別看我已67歲了,可我並不老。
從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將重新開始,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老得不能重新開始工作的。」第二天,愛迪生不但開始動工建造新車間,而且又開始發明一種新的燈——一種幫助消防隊員在黑暗中前進的攜帶型探照燈。火災對愛迪生就像是一支小小的插曲。
愛迪生造福大眾、不畏艱辛。為尋找燈絲,他試驗了數千種材料;為試制一種新的蓄電池,他失敗了八千次。因此,愛迪生常常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他在80歲時,仍然保持著發明家的精神,堅張地進行著發明創造活動。1927年,他成立了愛迪生植物研究公司,投入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尋覓化工新材料。81歲高齡的愛迪生成功地從野草中提煉出橡膠,受到人們極高的評價。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時24分,愛迪生帶著寬慰的微笑,閉目辭世,享年84歲。臨終時他坦然地說:「我為人類的幸福,已經盡力了;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舉行葬禮的那天,全美國熄滅電燈一分鍾,以示哀悼。這是人們表達對愛迪生無限懷念之情的最隆重的方式,也是人們獻給這位偉大發明家的一曲無言的贊歌。
1879年3月14日,一個小生命降生在德國的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父母為他起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父母對他寄託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沒過多久,父母就開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了,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咿呀」學語。後來,愛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兩歲的瑪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 看著舉止遲鈍的愛因斯坦,父母開始憂慮。他們擔心他的智能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10歲時,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學。可是,在學校里,愛因斯坦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傢伙」。學校要求學生上下課都按軍事口令進行,由於愛因斯坦的反應遲鈍,經常被教師呵斥、罰站。有的老師甚至指著他的鼻子罵:「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藝課上,老師從學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張做得很不像樣的木凳對大家說:「我想,世界上也許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鬨堂大笑中,愛因斯坦紅著臉站起來說:「我想,這種凳子是有的!」說著,他從課桌里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說:「這是我前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不行,卻比這兩個強得多!」一口氣講了這么多話,愛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驚。老師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
在譏諷和侮辱中,愛因斯坦慢慢地長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在中學里,他喜愛上了數學課,卻對其餘那些脫離實際和生活的課不感興趣。孤獨的他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寄託,尋找精神力量。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書中結識了阿基米德、牛頓、笛卡爾、歌德、莫扎特……書籍和知識為他開拓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了,愛因斯坦頭腦里思考的問題也就多了。 一天,他對經常輔導他數學的舅舅說:「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間里振動著的電磁波呢?」舅舅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他看了許久,目光中既有贊許,又有擔憂。因為他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同一般,將會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動。此後,愛因斯坦一直被這個問題苦苦折磨著。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考瑞士蘇黎士大學。可是,他卻失敗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後的他沒有氣餒,參加了中學補習。一年以後,他獲得了中學補習合格證書,並且考入了蘇黎士綜合工業大學。這時的他,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准備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課外閱讀和實驗室里。教授們看見他讀和學習無關書、做和考分無關的試驗,非常不滿和生氣,認為他「不務正業」。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時,正趕上經濟危機爆發,由於他是猶太人血統,又沒有關系,沒有錢,所以只好失業在家。為了生活,他只好到處張貼廣告,靠講授物理獲得每小時3法郎的生活費。這段失業的時間,給了愛在斯坦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他對傳統物理學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猛烈沖擊。經過高度緊張興奮的五個星期的奮斗,愛因斯坦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可以說,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決定性的、偉大的宣言,是物理學向前邁進的又一里程碑。
盡管還有許多人對此表示反對,甚至還有人在報上發表批評文章,但是,愛因斯坦畢竟還是得到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重視。在短短的時間里,竟然有15所大學給他授予了博士證書,法國、德國、美國、波蘭等許多國家的著名大學也想聘請他做教授。當年被人們稱為「笨蛋」,「笨東西」,認為無法成才的愛因斯坦,終於成了全世界公認的、當代最傑出的聰明人物。由「丑小鵝」變為「白天鵝」,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想,愛因斯坦的話是最好的答案。當許多年輕人纏住他,要他說出成功的秘訣時,他信筆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並解釋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奮,y表示正確的方法,那麼z呢,則表示務必少說空話。」許多年來,愛因斯坦的這個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們傳頌著。從愛因斯坦的奮斗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勤奮、正確的方法和少說空話使愛因斯坦由笨頭笨腦變為巨人的。
2. 因煩惱而累垮的小故事
有個故事嘛 很多人都聽過。
從前有個富翁,他很有錢,但是卻憂心忡忡,因版為富人有權富人的煩惱。他的鄰居是個窮人,沒有錢,但是卻天天很開心。富人和他的妻子很嫉妒,為什麼他們那麼窮還那麼快樂吶。於是富人就想方設法讓這個窮人煩惱難過起來。一天他就在窮人門口放 了一大袋錢,果然,到了晚上,窮人回家時發現了,但是竟然從此再也沒開心起來,因為那是那麼大的一筆錢啊,他害怕丟了,又害怕失主找上門來奪走。。。於是這個煩惱就一直困擾著他。他再也沒有歡笑,終日愁眉苦臉。妻子問富人,你怎麼那麼聰明啊,你是怎麼想到這個方法的。富人說,因為我就是那樣開始不快樂的。
3. 心情不好,有誰有些關於緩解鬧心的哲理故事,謝謝提供
1、 情況不同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他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便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是要我的命的 ? 」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 ,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要有寬容的心!
2、 靠自己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 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3、 鯊魚與魚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隻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沖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耐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鯽魚在池子里,所以鯊魚也沒缺少獵物,只是它仍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的沖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日子,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後來,鯊魚不再沖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好像他們只是牆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鯽魚,然後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兇狠霸氣,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後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游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於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麼也不願再過去,實驗結束了,實驗人員譏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魚。可是失戀過的人都知道為什麼,它怕痛。
4、 神跡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試想: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 釣竿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進的財源
4. 煩惱的小故事
獅子的煩惱
智尚禪師說:「一個障礙,就是一個新的已知的條件,只要願意,任何一個障礙,都會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然後他講了一個禪理寓言。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稱的獅子,來到了天神面前:「盡管我的能力強,但每天雞鳴的時候,我總是會被雞鳴聲給嚇醒。祈求您再賜給我一個力量,讓我不再被雞鳴聲給嚇醒吧!」
天神微笑著說:「你去找大象吧,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的。」
於是,獅子興匆匆的跑到湖邊找大象,還見到大象,就聽到大象跺腳所發出的「砰砰」響聲。
獅子趕快跑向大象,卻看到大象正氣呼呼地直跺腳。
獅子問大象:「你幹嘛發這么大的脾氣啊!」
大象拚命搖晃著大耳朵,吼著說:「有隻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鑽進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癢死了啊。」
獅子離開了大象,暗自想著:原來體型這么巨大的大象,還會怕那麼瘦小的蚊子,那我還有什麼好抱怨呢?
智慧悟語: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多想大事情,這些小煩惱又能算得了什麼呢?
5. 成長的煩惱小故事100字左右
【霍金的故事】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葯」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鑿壁借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 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到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李白 】他小時候逃學 受了「只要工夫深 鐵杵磨成針」的啟發 從此發憤讀書
【甘寧 】他原來是一個惡霸 後來讀起書來(兵書)成了孫權手下的大將
【周處 】他原本是個壞人 後來認識了自己的錯誤 改邪歸正 成了一個學者。
【華盛頓的故事】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
【列寧小時候】
列寧小時候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他認真做。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列寧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習的。
【屠格涅夫和他的童年生活】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創作在俄國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他早期寫過詩歌,在四五十年代寫過劇本、隨筆等體裁的作品,一生中完成了許多優秀的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他善於體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思潮,關心重大社會問題,努力追求生活真實,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透過一系列的作品,敏銳地反映了俄國解放運動和社會思想發展過程中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他在藝術上所做出的成就是卓越的。比如他在對人物內心感受的表達,對於大自然景物的描繪和長篇小說的結構以及發展俄羅斯文學語言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對於俄國和世界文學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他是俄國現實廣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於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出生在俄國中奧遼爾省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的母親的一個庄園斯巴斯科耶一盧托維諾活村度過的。他的一部分作品也是在這里完成的。奧遼爾省一帶自然風光秀麗,給屠格涅夫以深刻的影響,有助於他描繪自然景物卓越才能的成長。屠格涅夫的母親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屠格涅娃是個非常任性、專橫的女地主,貴族的偏見和惡習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她很殘酷,經常體罰僕人,有時因為一個小小的過失不把農奴流放到西伯利亞去。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的這種性情也表現在對等兒子的態度上。她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屠格涅夫後來回憶說:「在我生長的那個環境里,打人、擰人、拳頭、耳光等等,簡直成了家常便飯。」農奴主的殘暴行為,是屠格涅夫所難以容忍的的。童年時代的屠格涅夫就憎恨農奴主的
【童年時代的魯迅】
童年時代,魯迅常跟母親住到紹興鄉下安橋頭外婆家裡,後來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裡寄居。安橋頭、黃甫庄都在紹興昌安門外水鄉,寬狹縱橫的河流靜靜地流過村邊。魯迅喜歡到鄉下去,他把那裡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因為在這里不僅可以免讀深奧難懂的《四書》、《五經》,還可以同農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網的河上去劃船、捉魚、釣蝦,去欣賞帶著點點漁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鵝、牧牛、摘羅漢豆,呼吸清新的空氣…… 每逢村子裡演社戲的時候,魯迅就和小夥伴們一起搖船兒來到半個在岸上、半個在湖裡的戲台前面,看武功演員翻筋斗。有時,他還和農民的孩子一起學演戲、扮小鬼。他們在臉上塗上幾筆彩畫,手握一桿桿鋼叉躍上台去,愉快地玩耍著。農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這片自由的天地里,魯迅不僅學到了許多社會知識和生產知識,還和農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漸了解了農民勤勞、質朴的性格,同時也看到了舊社會階段壓迫、階級剝削的血淋淋的事實。魯迅和農民的孩子常念誦的一首漁歌中,就有這樣的悲慘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兩天不下河打漁),餓得發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要哭出聲。」這些對魯迅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魯迅知道農民「是畢生受著壓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鳥並不一樣」。
莫扎特的成長故事
父親很驚異於兒子的音樂天賦,此後也開始教他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曲練習。小莫扎特非常聰明,而且勤奮好學,別的小孩子在玩的時候,他卻成天待在家裡不是練琴就是作曲,五六歲的孩子就像一個大人一樣埋頭於音樂。老莫扎特為了讓兒子開闊眼界,少年時就有所成就,從1761年秋起,他就帶著6歲的兒子小莫扎特和女兒安娜,到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演出。這次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接著,父親又帶他們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和瑞士演出,每到一個地方,都獲得觀眾的好評。但在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兒子身上的缺點:他雖然有出色的音樂天賦,但是由於沒有受過正規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礎很差。旅行回來後,父親為兒子進行系統的補課,教他學習拉丁文,學習音樂家必修的義大利文,還學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嚴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後莫扎特終於成為一位世界著名音樂家,對世界音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於問鼎白宮,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6. 名人煩惱化為動力的故事
聽說過保羅那時無限煩惱,他堅持要剿滅基督教。後來越想剿滅,越感覺很煩惱,因為專他發屬現信徒像是等待屠宰的羔羊,而自己就像慘無人道的惡狼。於是他就潛心研究基督徒的內心世界。他發現這些基督徒原來不是單純地「信神」,而是被耶穌這個「人」的舍棄自我的精神感動著。後來保羅終於自己也被感動了,成為耶穌思想的積極推廣者。
7. 每個人可能都有煩惱,每個煩惱也許都有一段小故事。試以「我的煩惱」為題,寫一篇作文。
我有一個小小的煩惱,它時常在我的生活中露臉,雖然只是露臉,可也多多少少讓我感到有些郁悶。現在,大家幫我分擔一下這個煩惱吧。
本來嘛,我的相貌就不十分好看,塌鼻子,大嘴巴,除了眼睛大一點,我的相貌算是一無是處。就這樣,尊敬的上帝還不放過我,又給我來個「錦上添花」———皮膚黑。
據說,我剛出生時皮膚極黑,而且背上、屁股上全是胎記,奶奶說:「這孩子讓閻王爺打的,不願來呢。」長這么黑,誰願來啊。
從記事起,「黑」這個詞就比其它c olour在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高得多,大家都「黑玫瑰」、「黑牡丹」的叫我,我也不愧對於這些稱號,一到夏天,皮膚像刷了一層黑油漆似的,別提了。但傻姑娘一個的我還認為「牡丹」和「玫瑰」都是大家贊美我呢,我還對自己的黑頗為得意呢。
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審美觀。常聽大人們誇女孩白又漂亮,加上電視廣告中介紹的都是增白的東西,可沒有增黑的東西,心裡頓時很受挫。不僅如此,我的「黑」成了我的「小辮子」,孩子們自然都懂得他們比我白的優勢,鬧矛盾時,他們一句「黑不溜秋靠邊站」就能讓我啞口無言。還好,我人緣比較好,「小辮子」不時常讓人揪啦。
上學後,「黑」真的染黑了我心裡的一小片天空。出奇的是,當時的男孩子都十分白,我自然成了他們逗趣的對象,嘗試著為自己辯解了一次,連小時候「黑玫瑰」、「黑牡丹」的外號都抖了出來,結果適得其反,哎!氣呼呼地跑回家,吃著媽媽做的大蝦,又不生氣了,「好姑娘不生氣,小白臉何足掛齒。」
如今,隨著我的日漸變白,以及周圍人對我「黑」的熟悉,我對自己「黑」的問題已經不以為然了。「黑」多好,是健康色哩,有一種陽光朝氣,充滿力量的美,許多人還去專門曬黑呢,那都是水貨哦,我才是正宗的!而且,「黑」讓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學校里,知道「黑妹」的人絕對比知道於夢瑤的人多,家裡,弟弟妹妹都認為我姓「黑」,一開口就是「黑姐姐」。由於「黑」,我的名號可比你們多多了,可以和古人媲美了,都是朋友們進獻給我的:「非洲難民」、「礦工」、「黑妹」、「黑妞」、「黑人」……我一一笑納,更有趣的是,以我名號命名的產品也多了起來:黑妞吸吸糖、黑人牙膏……我的知名度還真高。黑也是我身上的一大特點,一大亮點呢!
我為什麼會黑呢?I don 』 t know ,你為什麼會白呢?I don 』 t know,too 。據說媽媽懷我時十分愛吃核桃和烤羊肉,和這有沒有關系呢?麻煩大家幫我想想。
成長的步伐到來了,成長的煩惱也緊隨而來。讓人整天都籠罩在憂郁中。
「你怎麼這么粗心,英語的大寫字母寫成小寫字母;數學不是小數點忘了加,就是死腦筋轉不過彎;語文也是,不該錯的總是錯。……成績總是沒有提高!」從上初一開始,這類話就常常在我心頭縈繞。有時候是父母批評的話語,有時候是我的自訓,有時候卻是妹妹的挖苦。
我也想要把成績提高上去,不過總不能稱心如意。不是這一科失手,就是那一科敗下陣來。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誰不想考個好成績,可是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所盡的努力也不同,所以收獲的「果實」也有干癟和飽滿之分。因此我也只能說一身一聲:「盡力而為!」了。
人生有競爭才會精彩——這是我安慰自己的話。但盡管如此,仍有不少煩惱讓我揮之不去:作為一名學生,我告訴自己成績不能太差;作為女兒,我告訴自己不能讓父母大失所望;作為姐姐,我告訴自己要給妹妹一個好榜樣……因此,煩惱也就日益增多。
可是反過來想想,如果好成績那麼容易就讓我得到,那豈非大失它本身的意義,也失去了人們想要擁有它的慾望嗎?這樣想想,煩惱固然減少了許多。卻有另外一種看法在腦海中形成——這以上的話雖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太過於幼稚,就有點像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沒有努力爭取,好成績是不會送上門來的。所以,煩惱仍像一個影子,無時無刻都在跟隨著我。這也許是庸人自擾,但的的確確,這應該是大部分同學所面臨的煩惱。
要解決這個煩惱的辦法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我現在終於明白這首歌曲實際上唱出了我們青少年面對學習的煩惱所表現出的無助與茫然。成長的煩惱在不斷涌來,希望我們能招架住所有煩惱的「襲擊」,學著在煩惱中健康成長!!!
8. 1、初中生最典型的煩惱(不是作文,列舉一兩個) 2、古今中外名人小時候的煩惱並正確對待的故事
初中生典型煩惱 1.總考試啊 2.想戀愛卻不敢啊
第二個問題 李白 他小時候不刻苦學習回 整天游手好閑答 後來偶然一日見一老太太在那拿石頭要磨成針 幡然醒悟 後來刻苦攻讀 這就是成語 鐵杵成針
第三個問題 用不著操心去裝門面,不必苦心焦慮去勾心鬥角,也不必為了妒忌別人和患得患失而煩惱。——馬克•吐溫
莫把煩惱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頭,莫把煩惱放心上,免得未老先喪生。(狄更斯《德魯德疑案》)
天下最苦惱的事莫過於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遠大前程》
9.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小故事
你這是要找一個小故事
還是在勸慰自己阿
感性和理性並沒有什麼明確界限
但是你要是有原則
這個就好辦多了
10. 關於名人煩惱的故事 一小段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給他的學生上課。他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後再往後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過了幾天,蘇格拉底上課時,他請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結果,90%以上的人舉起了手。過了一個月,他又要求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只有70%多的人舉手。過了一年,他又同樣要求,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後來也成為了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僱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裡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這是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零用。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愛迪生 (1847-1931)
19世紀被譽為科學的世紀,也是以科學的技術化和社會化為突出特徵的世紀。科學在這個世紀開始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風起雲涌的偉大創新轉變成為技術科學的巨大威力。這個世紀的一些科技巨擘繼續活躍於20世紀。托馬斯·阿爾沃·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之一。美國《生活》周刊不久前評出的過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中,愛迪生名列第一。
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母親一氣之下讓他退學,由她親自教育。這時,愛迪生的天資得以充分地展露。在母親指導下,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在家中自己建了一個小實驗室。為籌措實驗室的必要開支,他只得外出打工,當報童、辦報紙。最後用積攢的錢在火車的行李車廂建了個小實驗室,繼續作化學實驗研究。後來,化學葯品起火,幾乎把這個車廂燒掉。暴怒的行李員把愛迪生的實驗設備都扔下車去,還打了他幾記耳光,據說愛迪生因此終生致聾。
愛迪生是美利堅民族崇尚的那種傳奇般的人物——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獲得巨大成功。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他早年曾制定雙工式和四工式電報系統,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1877~1879年發明留聲機;實驗並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以後又制定了照明系統,並為實現集中供電進行了許多工作。他提出並採用直流三線系統。製成當時容量最大的發電機,並於1882年利用該機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發電廠。在同時期,作了鐵道電氣化的試驗。1883年發現「愛迪生效應」,即熱電子發射現象。在電影技術、礦業、建築、化工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名的發明,僅從1869年到1901年,就取得了1328項發明專利。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愛迪生獻身科學、淡泊名利。在研製電燈時,記者對他說:「如果你真能造出電燈來取代煤氣燈,那你一定會賺大錢。」愛迪生回答說:「一個人如果僅僅為積攢金錢而工作,他就很難得到一點別的東西——甚至連金錢也得不到!」他一直被稱作現代電影之父,可是在電影界人士為他77歲壽辰舉行的盛大宴會上,他說:「對於電影的發展,我只是在技術上出了點力,其他的都是別人的功勞。」
愛迪生胸襟開闊、善處逆境。針對自己的耳聾不便,他說:「走在百老匯的人群中,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處的人那樣平靜。耳聾從來就是我的福氣,它使我免去了許多干擾和精神痛苦。」1914年某天晚上,愛迪生的電影實驗室突遭火災,損失巨大。愛迪生安慰傷心之極的妻子說:「不要緊,別看我已67歲了,可我並不老。
從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將重新開始,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老得不能重新開始工作的。」第二天,愛迪生不但開始動工建造新車間,而且又開始發明一種新的燈——一種幫助消防隊員在黑暗中前進的攜帶型探照燈。火災對愛迪生就像是一支小小的插曲。
愛迪生造福大眾、不畏艱辛。為尋找燈絲,他試驗了數千種材料;為試制一種新的蓄電池,他失敗了八千次。因此,愛迪生常常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他在80歲時,仍然保持著發明家的精神,堅張地進行著發明創造活動。1927年,他成立了愛迪生植物研究公司,投入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尋覓化工新材料。81歲高齡的愛迪生成功地從野草中提煉出橡膠,受到人們極高的評價。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時24分,愛迪生帶著寬慰的微笑,閉目辭世,享年84歲。臨終時他坦然地說:「我為人類的幸福,已經盡力了;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舉行葬禮的那天,全美國熄滅電燈一分鍾,以示哀悼。這是人們表達對愛迪生無限懷念之情的最隆重的方式,也是人們獻給這位偉大發明家的一曲無言的贊歌。
1879年3月14日,一個小生命降生在德國的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父母為他起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父母對他寄託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沒過多久,父母就開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了,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咿呀」學語。後來,愛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兩歲的瑪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 看著舉止遲鈍的愛因斯坦,父母開始憂慮。他們擔心他的智能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10歲時,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學。可是,在學校里,愛因斯坦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傢伙」。學校要求學生上下課都按軍事口令進行,由於愛因斯坦的反應遲鈍,經常被教師呵斥、罰站。有的老師甚至指著他的鼻子罵:「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藝課上,老師從學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張做得很不像樣的木凳對大家說:「我想,世界上也許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鬨堂大笑中,愛因斯坦紅著臉站起來說:「我想,這種凳子是有的!」說著,他從課桌里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說:「這是我前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不行,卻比這兩個強得多!」一口氣講了這么多話,愛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驚。老師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
在譏諷和侮辱中,愛因斯坦慢慢地長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在中學里,他喜愛上了數學課,卻對其餘那些脫離實際和生活的課不感興趣。孤獨的他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寄託,尋找精神力量。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書中結識了阿基米德、牛頓、笛卡爾、歌德、莫扎特……書籍和知識為他開拓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了,愛因斯坦頭腦里思考的問題也就多了。 一天,他對經常輔導他數學的舅舅說:「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間里振動著的電磁波呢?」舅舅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他看了許久,目光中既有贊許,又有擔憂。因為他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同一般,將會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動。此後,愛因斯坦一直被這個問題苦苦折磨著。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考瑞士蘇黎士大學。可是,他卻失敗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後的他沒有氣餒,參加了中學補習。一年以後,他獲得了中學補習合格證書,並且考入了蘇黎士綜合工業大學。這時的他,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准備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課外閱讀和實驗室里。教授們看見他讀和學習無關書、做和考分無關的試驗,非常不滿和生氣,認為他「不務正業」。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時,正趕上經濟危機爆發,由於他是猶太人血統,又沒有關系,沒有錢,所以只好失業在家。為了生活,他只好到處張貼廣告,靠講授物理獲得每小時3法郎的生活費。這段失業的時間,給了愛在斯坦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他對傳統物理學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猛烈沖擊。經過高度緊張興奮的五個星期的奮斗,愛因斯坦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可以說,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決定性的、偉大的宣言,是物理學向前邁進的又一里程碑。
盡管還有許多人對此表示反對,甚至還有人在報上發表批評文章,但是,愛因斯坦畢竟還是得到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重視。在短短的時間里,竟然有15所大學給他授予了博士證書,法國、德國、美國、波蘭等許多國家的著名大學也想聘請他做教授。當年被人們稱為「笨蛋」,「笨東西」,認為無法成才的愛因斯坦,終於成了全世界公認的、當代最傑出的聰明人物。由「丑小鵝」變為「白天鵝」,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想,愛因斯坦的話是最好的答案。當許多年輕人纏住他,要他說出成功的秘訣時,他信筆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並解釋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奮,y表示正確的方法,那麼z呢,則表示務必少說空話。」許多年來,愛因斯坦的這個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們傳頌著。從愛因斯坦的奮斗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勤奮、正確的方法和少說空話使愛因斯坦由笨頭笨腦變為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