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廉政的名人故事短篇

廉政的名人故事短篇

發布時間: 2020-12-04 16:34:44

Ⅰ 有哪些名人廉潔的故事

1、於成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

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

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

2、於謙

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於謙。於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

到了「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

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

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

3、司馬光

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時,居所極簡陋,於是另闢一地下室,讀書其間。當時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陽,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

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後,清貧的司馬光無以為葬,拿不出給妻子辦喪事的錢,只好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出去,置棺理喪,盡了丈夫的責任。司馬光任官近40年,而且官高權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讀歷史,讓人深思。

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封建社會,大多數人苦讀寒窗,躋身仕途,無不是為了顯耀門庭,榮華富貴,澤被後世,蔭及子孫。在這些人面前,司馬光的清廉更顯可貴。

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詔賜司馬光金錢百餘萬,珍寶絲綢無數,但司馬光不為所動。

司馬光年老體弱時,其友劉賢良擬用50萬錢買一婢女供其使喚,司馬光婉言拒之,他說:「吾幾十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 。

4、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按照當時官場的風氣,新官到任,舊友高升,總會有人來送些禮品禮金,以示祝賀。

這些禮品禮金只要數額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開貼告示說「今日做了朝廷官,便與家居之私不同」。然後把別人送的禮品一一退還,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送來的禮也不例外。

至於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佔。海瑞臨終前,兵部送來的柴金多算了七錢銀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5、姚崇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

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著十分儉朴的生活。

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Ⅱ 歷史人物的廉政小故事(要簡短)怎麼找

公儀休拒魚
魯國宰相公儀休非常喜歡吃魚,有一天,公儀休正和他的學生交談,有人送來兩條鮮活的大鯉魚,公儀休婉言謝絕了。他的學生不解地問:「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嗎?現在有人送魚來,您為什麼不接受呢?」公儀休答道: 「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反國家的法律,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 現在想吃就自己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房梁掛錢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免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窮得過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到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賣,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無功即有罪
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故事:有一著官服者昂然面見閻羅王,說自己很清廉,「所至但飲一杯水,今無愧鬼神」,閻羅王便笑他:「你雖然清廉,卻不是好官,如果沒什麼作為,那還不如讓一個木偶來當官,他連水都可以不喝人家的,比你還強」。這位官老爺又辯解說:「某雖無功,亦無罪。」 閻羅王便只好以事實來數落他的一生:「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 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 三載考績之為何? 無功即有罪矣。」

Ⅲ 關於廉潔人物的故事有哪些(簡短些)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版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權,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Ⅳ 名人廉潔小故事350

東晉: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專至屬,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這裡面又涉及到胡威和他爹胡質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既舉所坐者送之。既無餘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明朝海瑞

Ⅳ 古今名人廉潔的故事

周恩來的廉潔自律
星移斗轉,光陰荏苒。敬愛的周恩來同志離開我們整整20個春秋了。20年前,百萬首都人民肅立十里長街,頂風冒雪,哭送周恩來靈車的動人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隨著時光流逝,人們對周恩來懷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沒有淡薄,反而與日俱增。

那麼,周恩來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顆顆愛心?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在締造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為黨和人民建樹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他畢生嚴於律己,清正廉潔,不求索取,但求奉獻,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連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華大地,完全徹底地實踐了他「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後也要為人民服務」的宏願。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周恩來特有的純真的人格魅力,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的愛戴和欽佩,甚至連他的一些國內外政敵也不得不為之折服。

周恩來廉潔自律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貫的。在此,僅就同當前對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要求相關的一些方面,列舉一些具體事例。這樣,難免掛一漏萬,不過可以從細微處見精神。

(一)對待個人生活

衣著——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恩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後繼續穿。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他笑笑說:「穿補釘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也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系。丟掉艱苦奮斗的傳統才難看呢!」他的襯衣磨破了,換上新的領口和袖口照舊穿。1963年,他出訪亞非歐14國,到了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只好請我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並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至於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錶等,已作為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飲食——周恩來的家常飯菜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他說:「四菜一湯既經濟又實惠。」他在外地視察或主持會議,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不搞特殊,離開時一定付清錢和糧票。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其他領導幹部也這樣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聽說有的領導同志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費用都由地方開支,非常生氣。回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三次接待工作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出具帳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制度。」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在飲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裡,笑著吃了。看到這種情景,這位機長後來感慨地說:「我心裡不禁百感交集。什麼叫廉潔,看看總理就知道了。」

Ⅵ 廉政名人的故事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周總理廉潔從政小故事

「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工作是失職的,對不起那裡的人民。」

周總理的廉潔從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實實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連續20多個月沒有下過一場透雨,許多群眾不僅缺衣少食,連飲水都十分困難。在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來自甘肅的宋平同志匯報了定西的災情。周總理聽完匯報,神色十分嚴峻。他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群眾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變面貌。後來,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全體會議,周總理在大會上心情沉重地說:「我聽到了甘肅中部地區群眾生活困難的情況,心裡難過,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裡的群眾生活還這樣困難,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工作是失職的,對不起那裡的人民。」會後不久,總理便派工作組到甘肅,帶去糧食、棉衣、棉被等救災物資。若干年後,當人們看到定西群眾仍穿著當年總理親自布置發放的棉軍衣時,無不感慨萬千。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周總理的廉潔是無比的威嚴,他的影響力是當今無人能比的。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 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築,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並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Ⅶ 古今名人廉潔的故事,誰有!!!

以廉為寶

春秋來時,宋國司城子罕源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Ⅷ 廉潔小故事(名人故事)

楊震四知

漢代華陰人楊震,通曉經文,風雅清正,志存高遠,人稱關西孔子。他曾推薦「賢人」王密做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於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暗地裡做些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一時傳為美談。
楊震孤貧好學,明歐陽《尚書》,通達博覽,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禮命,眾人謂之晚暮,而震志愈篤。鄧騭聞而辟之,時震年已五十餘,累遷荊州刺吏、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官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譯文:
楊震從小沒了父親,生活貧苦但愛好學習,精通歐陽《尚書》,眼光透徹,知識廣博,儒者們為他編了這么句話:「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州郡長官聘請他去做官,他都沒有應允。人們都說他年紀老了,想出來做官也遲了,而楊震卻更安心他的教書生活。鄧騭聽說後就召請他做官,那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屢次升遷,升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這時做昌邑縣令,夜裡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呀?」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後來調任涿郡太守。為人奉公廉潔,子孫常常吃素菜,出門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讓他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用這個『產業』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Ⅸ 現在廉潔人物故事(短點)

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書記牛玉儒同志的事跡傳遍了長城內外,他的思想和行動令人深受感動。尤其是他清正廉潔、不享特權的高尚行為更是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懷。

很多同志在學習牛玉儒先進事跡時深有體會地說,牛玉儒能勤政為民、鞠躬盡瘁,成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貼心人,與他的清廉家風是分不開的。

牛玉儒的父親是一位正直的老黨員,兒子當了「大官」還不忘提醒兒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劇《鍘包勉》,心有感觸,忙給牛玉儒寫了一封信: 「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只有你當了領導,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樣,堂堂正正!」

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牛玉儒為民謀利、清正廉潔的信念更堅定了。多少年來,牛玉儒為與他素不相識的老百姓辦過無數實事、好事,可在親戚中卻「六親不認」。但身為老黨員的父親理解他:聽說朱玉儒果斷拒絕了親人們的相求,老人卻感到欣慰。他在電話中勸道:「玉儒,親戚越罵你,老百姓就會越信任你……。」

清廉家風源於做好親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個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幾年前下崗,妹妹打來電話求助,牛玉儒說: 「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崗是個普遍問題,你們要自己多想想辦法,給別人帶個頭。」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說: 「你叔叔在自治區當領導,讓他說句話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來。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熱情款待。但一聽這事,一口回絕: 「這樣的事不要找我!」二嫂當時就哭了。事情最終還是沒辦成。最後,孩子靠自己努力,進了一家企業工作。牛玉儒得知後非常高興。

不少老家的親戚朋友聽說牛玉儒當大官了,去找他辦事,他總是婉言拒絕,然後讓妻子好好招待,領他們上街逛逛,帶上路費,送他們上車。

牛玉儒對每一個親朋都一視同仁,大家也就逐漸理解了,不難為他了。

Ⅹ 現代名人廉潔故事,急用

1、周總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補,補了再補(有許多補丁),已經磨得沒有絨了仍捨不得丟棄。一件襯衣已經舊得換了袖口領子,一件衣服補得顏色已經不一了,他還在穿,當別人要求他換新的時候,他總是說:「舊的還可以再穿。」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議廳,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2、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

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3、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4、一天,朱德總司令到教導隊視察,他看到院子里的豹子皮,走過去摸了摸,連連說:「好皮子!好皮子!」並關切地向隊長楊勤生詢問了打獵的情況,還答應給教導隊再撥兩千發子彈。

在這之前,教導隊的領導就聽說總司令鋪的、蓋的都很單薄,他日夜為革命操勞,身體保養不好怎麼行?幾個隊幹部就一起商量,決定選一張豹子皮給總司令用。

下午,總司令要回延安了。教導隊的領導把一張捆好的豹子皮遞給總司令,總司令堅決不收,他說:「你們這是做啥子嘛?給我進啥子『貢』喲?我們黨是有規矩的,不興送禮這一套。我這個當司令的更得帶頭遵守啊!」

總司令指著穿著破舊的教導隊學員說:「同志們都很辛苦,穿得卻那樣破舊。一張豹子皮可以換七八匹布,能做好幾套衣服,讓我白拿豹子皮,那我不成了『剝削戶』了嗎?總司令剝削大家,這多難聽啊!」說完,就哈哈大笑起來。總司令走了,教導隊的領導捧著豹予皮,感動得都不知說什麼好。

5、新中國成立後,陳毅出任上海市長。由於戰爭和封鎖造成的破壞,上海人民生活面臨著巨大困難。陳毅說:「要靠我們黨員幹部自己首先緊縮,拿出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精神來克服困難。」他將自己的警衛人員從16名減為6名,還帶頭到機關食堂吃大灶。

在陳毅率先垂範下,上海駐軍僅一個月就省下20萬石軍糧,大大減輕了政府和人民的負擔。不到一年時間,上海的工業生產、人民生活就恢復了正常。

60年代初,陳毅的父母想回四川安家養老。臨行前,陳毅向工作人員交代了幾條注意事項:一是不要驚動四川省委,把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二是為兩位老人找普通民房,不得向當地政府要房;三是兩位老人安家的事要自己解決。工作人員按照陳毅的「約法三章」操辦了此事,他很高興。

陳毅喜歡作詩,不少詩作都涉及到反腐倡廉的內容。他在《七律·手莫伸》中寫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

」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這些詩句現在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