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捉泥鰍的小故事
1. 以捉泥鰍為題要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寫一篇作文
捉泥鰍抄
在我記憶的深處有襲許多令我開心高興 的事,有一件讓我記憶猶新,那就是和小夥伴一起去捉泥鰍。
在我六歲的時候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回家,看到田邊有許多的小泥鰍,我心裡 一亮,點子來了,對她說:「我們來比賽捉泥鰍,看誰捉的泥鰍多,好嗎?」「比就比,誰怕誰。」她笑了笑說,我捲起袖子說了句「開始」。就捉起泥鰍,我先用手捉,可是泥鰍 太滑,從我手上逃掉了,我望瞭望××,看見她用一個小碗在撈泥鰍,不一會兒她撈到了一條小泥鰍,我有點不服氣,就學她的樣,也拿起小碗撈,可怎麼也撈不到,我氣壞了,想起了,爸爸說了 一句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靜下心來,拿起小碗,蹲在田埂上,等泥鰍過來,過了一會,一隻肥肥的泥鰍朝我這里遊了過來。我用小碗撈了一下,正好那隻胖泥鰍落到我的碗里,我興奮極了,連忙拿給小紅看,可是××的碗里有幾只比我更大的泥鰍,我原本還想去捉,但是已經很晚 了,我只好認輸。雖然我輸了,但是我嘗到了,捉泥鰍的辛苦。我決定以後不再浪費食物。
看著夕陽西下,我心裡喜滋滋的,因為我不僅看到了夕陽的美,還明的了一個道理:我們遇到事情應該冷靜。
2. 適合大班的兒歌有哪些
1、《猴子盪鞦韆》
一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嗷嗷嗷!兩只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嗷嗷嗷!三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嗷嗷嗷!
四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嗷嗷嗷!五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嗷嗷嗷!這么多的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嗷嗷嗷!
2、《一家人》
大拇指是爸爸,爸爸是司機,開汽車,嘀嘀嘀;爸爸旁邊是媽媽,媽媽洗衣服,刷刷刷;個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籃球,砰砰砰;哥哥旁邊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個子最小就是我,我在敲小鼓,咚東咚。
3、《卷白菜》
卷、卷、卷白菜,卷完了白菜我剝白菜;剝、剝、剝白菜,剝完了白菜我洗白菜;洗、洗、洗白菜,洗完了白菜我切白菜;切、切、切白菜,切完了白菜我炒白菜;炒、炒、炒白菜,炒完了白菜我吃白菜——啊……嗚!
4、《石頭、剪刀、布》
石頭剪刀布,石頭剪刀布,右手是石頭,胖胖臉胖胖臉(握拳貼小臉兩邊)石頭剪刀布,石頭剪刀布,左手是剪刀右手是剪刀,小白免小白免(做小免)石頭剪刀布。
石頭剪刀布,左手是布右手是布,小螃蟹小螃蟹(手心對前胸兩大拇指靠一起、另外的四個指頭只是前面彎曲一下)石頭剪刀布,石頭剪刀布,左手是石頭右手是剪刀,小蝸牛小蝸牛(石頭放剪刀上面)。
5、《五根手指》
一根手指點點,兩根手指彎彎,三根手指叉叉,四根手指汪汪,五根手指喵!喵!喵!
6、《手指兄弟》
兄弟十個分兩組(十指伸展手心向外),生來個子有高低(翻動兩手手心向內)。老大長得最粗壯(兩手伸拇指),老二生來有主意(兩手伸食指)。老三長得個子大(兩手伸中指),老四生來沒出息(兩手伸無名指)。
老五別看個子小(兩手伸小拇指),拉起勾來有本事(兩手小指互勾)。老大碰碰頭(兩手大拇指相碰),老二碰碰臉(兩手食指相碰)。老三老四彎彎腰(兩手中指上下運動),老五伸伸腿(兩手小指伸展運動)。大家拍手把歌唱。
7、《手指變變變》
一個手指變呀變,變成毛毛蟲爬呀爬;兩個手指變呀變,變成小兔跳呀跳;三個手指變呀變,變成小貓喵喵喵。四個手指變呀變,變成螃蟹爬呀爬; 五個手指變呀變,變成小鳥飛呀飛。
8、《手指出門》
一個小朋友,出門走走走,碰到大石頭,摔個大跟頭;兩個小朋友,出門走走走,碰見老奶奶,扶著慢慢走;三個小朋友,出門走走走,看見紅綠燈,停下不忙走;四個小朋友,出門走走走,看見解放軍,向他揮揮手;五個小朋友,出門走走走,碰見大壞蛋,一把抓住他。
9、《手指兄弟》
一個手指點點點(伸出一個手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伸出兩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伸出三隻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撓(伸出四隻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撓) 。
五個手指拍拍拍(兩個手對拍) ,五個兄弟爬上山(從寶寶的下身做爬山狀), 幾里古嚕滾下來(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撓) 。
10、《手指一家人》
大拇哥,二拇弟,中三娘,四小弟,五小妞妞唱大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
兒歌 (nursery rhyme),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它是兒童文學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兒歌是民歌的一種,全國各地都有。內容多反映兒童的生活情趣,傳播生活、生產知識等。
歌詞多採用比興手法,詞句音韻流暢,易於上口,曲調接近語言音調,節奏輕快,有獨唱或對唱,如公認的全球第一兒歌《一閃一閃小星星》。兒歌中既有民間流傳的童謠,也有作家創作的詩歌;近年「彭野新兒歌」很有時代感;另有梁靜茹的歌命名為《兒歌》。
(2)關於捉泥鰍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兒歌分類:
兒歌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兒歌按其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游戲兒歌是一種以娛樂為主的兒歌,簡單易懂,琅琅上口,貼近生活。相比較而言,教誨兒歌更偏重教育引導,因此又稱作啟發益智兒歌。
此外,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可以看做游戲類兒歌的雛形。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
按照產生時間或形式來分,可以分為古代的童謠和現代的兒歌。童謠即是古代的兒歌,只是古代的童謠流傳到,大多沒有曲調了,只剩下了歌詞。按照演唱語言,兒歌可以分為國語兒歌、客家童謠、粵語童謠、英語兒歌等。
國語兒歌大多是現代作品,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號》等等;客家童謠廣泛流傳於客家地區,以客家話形式傳唱,如影響了每一個客家兒童童年的《月光光》;英語兒歌即是以英語為創作語言的兒歌,我們比較熟悉的如《Jingle Bells》等等。
國學兒歌是從古詩詞和成語典故中提煉創作的兒歌,如《古意新曲》國學兒歌是由交運集團所屬7個單位與交運文化傳媒公司聯合打造的文化產品。
《古意新曲》國學兒歌不僅僅是兒歌,更是在新時代新常態下打造的家庭歌曲。通過校車上學唱的學生帶動其他家庭成員,分工演唱歌曲中的各個角色,從而讓「國學兒歌」變為「和諧家庭之歌」。
在學唱合唱過程中,《古意新曲》也讓家庭更和睦,孩子更幸福,並且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資料:網路-兒歌
3. 適合小孩子聽的歌曲
郵遞馬車
4. 毛澤東的故事有哪些
一、1947年,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撤離延安,轉戰陝北。有天,進入田次灣,毛澤東與十幾個工作人員被安排在一小窯洞里住。
房東大嫂感到過意不去,一再解釋:「這窯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對不住首長了!」毛澤東笑著回答:「我們隊伍太多了!人馬太多了!對不住大嫂了!」大嫂說話中有三個「了」,毛澤東風趣回敬了三個「了」,逗得大嫂和同志們都哈哈大笑了。
二、新中國成立不久,名畫家齊白石畫了一幅畫,是一棵生長茂盛的李樹,樹枝上落著五隻形態各異的鳥,生意盎然,十分有趣。
有一天,毛澤東、郭沫若和齊白石一起看這幅畫。郭沫若想要這幅畫,就說:「這畫上有我的名字。」他的「理由」是自己的名字叫「尚武」,畫上畫了五隻小鳥,「上五」與「尚武」諧音。毛澤東忙說:「且慢!有本人的名字寫在上面。」郭沫若、齊白石仔細看,都說畫上根本沒有主席的大名。
毛澤東這時不慌不忙地問郭沫若:「你看畫上的是什麼樹?」郭答:「李子樹。」「樹長得茂盛嗎?」「茂盛!」「李樹長得很茂盛,這不是敝人的名諱嗎?」郭沫若樂得直拍雙手,笑道:「妙哉!妙哉!」齊白石聽得一頭霧水,不解其意。郭沫若向他解釋:1947年3月,毛澤東撤離延安,轉戰陝北時,曾化名「李得勝」,「勝」與「盛」諧音。
三、50年代末,有一個毛澤東讓貓吃辣椒的故事在上海廣泛流傳。傳說毛給劉少奇和周恩來出了一道難題:怎樣才能使貓吃辣椒?劉的辦法是硬塞,周的辦法是先讓貓餓三天,然後將辣椒裹在肉裡面騙貓吃下。毛對此二者都不以為然,他開出的辦法是將辣椒塗在貓的屁股上,貓會自己去舔,而且會為能舔干凈而興奮不已。
四、毛澤東像母親一樣周濟貧窮的鄉親,盡力幫助他能幫助的人,與父親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在私塾讀書時,中午都是自帶午飯的。有一天,當毛澤東發現同學黑皮伢子因為家裡窮,沒有帶午飯。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午飯分一半給黑皮伢子吃。以後,毛澤東每天吃午飯時,都叫上黑皮伢子,兩人一起吃,自己卻餓著肚子等到晚上放學回家再狼吞虎咽一頓。
漸漸地,細心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這個小小變化,就將飯盒換了一個大的。但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後依然還要大吃,好像午飯沒吃一樣。母親對兒子飯量陡然大增感到奇怪,就問毛澤東:「你上學讀書怎麼比在家幹活還吃得多呀?」
毛澤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親自己的秘密。母親知道原委後,慈愛地說:「石三伢子,你做得對,只是你不該瞞著我,應該早點跟我說,我好給你多帶點飯,省得兩個人都吃不飽,不能餓壞了身子呀!」此後,母親天天給毛澤東帶上兩份飯。
五、1955 年6 月19 日晚,毛澤東回到長沙。6 月20 日上午,他參加了湖南省委會議,並找地市委書記10人座談,主題都是關於農業合作化的問題。省委負責人周小舟、周惠、譚余保、胡繼宗等,到停在大 鋪的專列上,向毛澤東詳細匯報了湖南農業合作化興起的情況,取得的初步經驗和產生的問題。
因大雨初晴,在列車上談話,感到非常悶熱,毛澤東忽然提出要到湘江去游泳。周小舟看到湘江水位猛漲,水質混濁,擔心毛澤東游泳有困難,一方面請毛澤東的老同學周世釗勸毛澤東不去游泳,或改期游泳,另一方面要公安廳負責同志立即調動船隻和省體委的游泳隊員陪同游泳,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周世釗對毛澤東說:「湘江水漲,江面又寬又深,游泳也不方便。」「你不要說外行話!莊子不是說過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水越深,浮力越大,游泳起來當然越要便利些,你怎麼反說不便呢?」毛澤東深知周世釗文史知識豐富,故引經據典,闡述江寬水深更好游泳的道理。
毛澤東下了決心的事,誰也說服不了他。上午10 時,毛澤東從長沙七碼頭乘船至猴子石下水,游到對面河西牌樓口北面登岸,歷時一個多小時。
5. 捉泥鰍兒歌編造童話故事
1.聽童話,寫童話。先由教師或口述能力強的學生口述一個童話故事,然後由全班學生寫下來。 2.看圖畫,編童話。開始編時,大都選多幅圖構成一組,可以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後逐漸增加難度,憑單幅圖編童話,故事的情節要通過創造性想像來構思。 3 .看實物,編童話。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某一實物,抓住實物的特點加以想像,編寫童話。 4.聯系生活實際編童話。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生活,聯系生活實際編寫童話,幫助學生分清是非、美醜,讓學生受到教育。 5.結合課文編童話。教師藉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課文,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編童話。結合的方法有「擴」、「改」、「仿」、「借」四種。結合課文編 童話,既有利於讀,又有利於寫。 6.按提綱編童話。教師出示一個童話作文提綱,讓學生編童話。這有利於引導學生把文章寫得有條有理。 7.提供開頭編童話。教師只講一個童話故事的開頭,然後學生自由開展想像,把故事編下去。 8.根據在意義上毫不相乾的兩個物體或者兩個詞語編童話。教師向學生提供兩個毫不相乾的物體或詞語,讓學生通過創造性想像在它們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從而編出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 9.聽音響編童話。教師向學生提供兩種以上的音響,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想像,把與這些聲音有關的東西、動物或人編進一個童話故事裡。 10.根據題目編童話。教師給學生出示一個帶有童話色彩的題目;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圍繞童話故事的中心,運用擬人手法展開想像編童話。
6. 《毛主席愛讀書的故事》這篇短文贊揚了毛主席()作者選取了()()()()四個方面材料來寫,使短文中心更加明確
工作中、出差、日常生活、書的種類和數量
7. 捉泥鰍幼兒舞蹈怎麼編怎麼排 怎麼樣才能跳出一個故事。。。
建議你去網上搜一下視頻,根據情況適當修改
8. 毛澤東的小故事有嗎『;;』【
一代偉人毛澤東於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的上屋場。
韶山沖是個美麗的地方,群山懷抱,綠樹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這種房屋當地稱作"一擔柴"式民居。房屋的牆都是用土磚砌的,一多半蓋著青瓦,另一小半蓋著稻草。毛澤東就出生在那青瓦屋裡。這里叫上屋場。毛澤東的家門口有兩個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澤東的父親叫毛順生。毛順生只讀過兩年書,7歲就當家理事,但繼承的卻是一大筆欠債,不得已去當了幾年兵,回來以後在家務農。他聰明能幹,善於經商,還作糧食和豬牛生意,很快就還清了債,贖回了15畝稻田,日子越過越好。
毛澤東的母親叫文七妹,娘家離韶山沖只10幾里地,與韶山沖只隔著一座雲盤山,在湘鄉縣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長得清秀,圓臉龐,寬前額,聰慧又善良,勤勞又儉朴,樂於助人,每逢災荒之年,常接濟窮人,深得鄉親們的贊譽。
毛澤東出生以後,父母非常高興,滿月的時候做"三朝酒",專門請一位有學問的老先生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毛澤東",字潤之。毛澤東滿月以後,母親文七妹把他帶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愛這個外孫。就請算命先生給外孫測了八字,說要平安長大成人,必須拜一個長壽的乾娘。誰長壽呢?外婆認為後山那塊兩丈多高的石頭最長壽。於是,選了個黃道吉日置辦了香燭酒醴,把毛澤東抱到那塊大石頭前面,讓他作了個揖,拜這塊大石頭為"乾娘",還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石三",按當地的習慣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捨不得外孫,毛澤東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歲。
毛澤東從小就聰明,人們都誇他長大了一定有出息,是個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歲的時候。過年了,外婆給他穿了一身新衣服,頭上戴著一頂紅風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喜歡跟孩子們逗著玩。他故意板著臉,翹起白鬍子,嚇唬小孩子們,說:"不許你們在這兒玩,我要割掉你們的耳朵?quot;
小朋友們一聽,都嚇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兒不動。白鬍子老頭就問他:"你為什麼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點都不害怕他,反而問道:"老阿公!你為什麼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鬍子老頭覺得這個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經地說:"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點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經地說:"一個人做事要講道理。老阿公,你講不講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給你吃;你要是沒道理,我就扯掉你的鬍子。"
石三伢子邊說邊笑咪咪地望著白鬍子老頭,還把紅風帽子的扣解開,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鬍子老頭大吃一驚,心想:一個4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膽量和聰明,真是少見。
毛澤東在外婆家住的時候,他的八舅開了一個家館教孩子們讀書。4歲的石三伢子跟著去當"旁聽生"。幾個弟兄背書的時候,因為他們平時貪玩,一個個都憋得滿頭大汗,臉漲得通紅,誰也背不下來。這時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來,說:"八舅,讓我背吧!"八舅驚奇地說:"你能背嗎?""我能背下來,不信,你聽!"石三伢子從容地"趙錢孫李,周武鄭王…"一氣背了下來,一個字不錯。外婆聽說這件事以後,高興地說:"石三伢子真是聰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歲就開始跟著大人幹活。他常和幾個小夥伴去放牛。小孩子貪玩,玩高興了,就忘牛,不是讓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飽。怎麼才能又讓牛吃得飽,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小夥伴們組織起來,一夥人放牛,一夥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後,把牛拴起來,讓它們吃割來的青草,小夥伴們就可以做游戲,講故事。
一次"勝利的罷工"
石三伢子在10歲的時候,為了反抗父親和老師,曾經離家逃學。32年以後,1936年的秋天,毛澤東在陝北一個窯洞里接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時,曾經有趣地把那次離家逃學稱作"勝利罷工"。
這是怎麼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門口有兩口池塘,有一位叫鄒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開了一個私塾,私塾建的像一個祠堂,青磚灰瓦,四個屋角上都有一個高高的風火垛子,蠻氣派。私塾辦在了廂房的樓上,只有七、八張桌子。
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滿17歲。毛順生把兒子從唐家坨接回家,准備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書。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見過鄒先生,就對著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個頭,就算拜了師。
鄒春培老先生對孩子有名的嚴厲,經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罰站、罰跪。那時候的老師都信奉"不打不罵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為聰明好學,從來沒有挨過板子。
鄒老先生挺喜歡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歡他的倔勁。你看別的孩子,總是大聲的朗讀,聲音一個比一個高。可是,石三伢子念書,總是不出聲,鄒老先生以為他不好好學。可是,讓他背書的時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一天上課的時候,鄒先生讓石三伢子背書,按規矩,背書要站起來。可石三伢子說什麼也不站起來,就要坐著背。他說:"先生坐著,我也坐著!"鄒老先生拿他沒辦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
這一天,鄒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讓學生們自己念書。
七八個學生坐在屋裡,念著念著不耐煩了。正是三伏天,熱得不行,坐在木樓上就像在蒸籠里。有人提議到樹林里捉斑鳩,還有人提議到稻田裡捉泥鰍,而石三伢子提議到池塘里去洗澡,又涼快,又可以學游泳。大家聽了都贊成。幾個孩子脫光衣服跳進了池塘。有會水的,不一會兒就游到了池塘中間,不會水的,就在池塘邊洗澡。天氣很熱,孩子們在水裡越玩越高興。
就在幾個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興的時候,鄒老先生吃酒回來了。他看到學生們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氣。
幾個學生被叫到了屋裡在孔夫子像前罰跪,混身水淋淋的嚇得戰戰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說:"洗澡是我帶的頭,要打就打我吧!"
鄒老先生氣得火冒三丈,舉起二指寬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轉身跑下了樓。鄒老生氣得混身發抖,追下了樓,學生們也跟著跑下了樓。
鄒老先生一口氣跑到了毛家。毛順生正在和僱工們一起舂米,見鄒老生氣呼呼地跑來,不知怎麼回事。鄒老先生喘著氣,大聲地對毛順生嚷道:"你們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順生歷來家教很嚴,一聽兒子在私塾不好好學,帶頭鬧事,氣得大聲說道:"這還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鄒老先生一塊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舉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頭就跑,毛順生哪裡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腳,罵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這沒王法的東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親的脾氣比鄒老先生還暴躁,他不敢回家。這時候,回到家裡,肯定要挨一頓打,連母親也勸不住。
石三伢子拚命地跑,決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來,可是,到哪兒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親肯定會找到他。
他漫無目的地走著。他想如今皇帝廢除科舉,省城長沙、湘潭都有洋學堂,洋學堂里不讀四書五經,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著想著,就決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學堂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著,當空日頭照著熱得直流汗,也沒有戴草帽,也沒穿草鞋,光著腳板在發燙的碎石路上奔跑。兩只腳燙得又疼又癢,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聲不響地走著,也不敢問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學出來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麼地方,只看見崇山峻嶺,青翠的松樹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場的一樣,哪裡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嬸們給他飯吃,留他過夜。可是,什麼時候能到湘潭呢?
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陽落山了,晚霞散盡,天空出現了幾顆星星,很快天邊也掛上了一輪峨嵋月,遠處,一隻貓頭鷹咕咕地叫著,他有點著急了。上哪兒去過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著急的時候,他在拐彎的地方隱隱約約看到一個人影。他壯了壯膽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爺爺,推著一輛裝滿木柴的木輪車,車輪子陷在一個坑裡。老爺爺怎麼用力車子也上不來,累得直喘粗氣。
石三伢子跑過去,說:"老爺爺,我幫你推車吧!"老爺爺一看,是個孩子,說:"看你像個念書的,你有力氣推車嗎?""老爺爺,你喊號子吧,試試看!"
石三伢子雙手抓住木輪車前面的橫梁,用勁拉著車。老爺爺喊起韶山沖的號子,終於把車拉了出來。
老爺爺十分感謝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為什麼天這么晚了還趕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說了原由。老爺爺聽了哈哈大笑,告訴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沒走出韶山沖。這兒離你們家只有8里路,老爺爺說著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嗎?"
石三伢子借著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鈍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嗎?
石三伢子幫助老爺爺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爺爺家裡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陽升起。老爺爺慈祥地說:"你快回家吧,你們家裡到處在找你。" 石三伢子說:"我不能回去,回到家裡父親會打我的!"老爺爺說:"不會的,你父親已經託人帶了話,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鄒老先生也說,只要你發奮讀書,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爺爺還耐心地勸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歲年紀,翅膀還沒長硬,是飛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裡,父親真的沒再打他。父親和鄒老先生對他的態度都溫和了許多。
這就是毛澤東10歲的時候逃學的故事,他自己後來稱為"一次勝利的罷工"。 毛澤東小時候和幾個小夥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貪玩,玩高興了,就忘牛,不是讓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飽。怎麼才能又讓牛吃得飽,又玩得好呢?小毛澤東想了一個辦法:把小夥伴們組織起來分成三組。一夥人看牛,一夥人割草,一夥人采野果子。 然後,把牛拴起來,讓它們吃割來的青草,小夥伴們就可以做游戲、吃野果、講故事。
少年毛澤東有一次去地主家,見地主家為富不仁,把摻了沙的米賣給別人,他非常氣氛。然後他吧那摻了沙的米裝在地主家用來祭祖的米盅裡面,並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沒地主祖先。
少年毛澤東就有很大的志向,為了增長見識,他不顧父親的反對(他父親希望他繼承他的家產,做個比較富裕的農民),毅然離開家鄉,到外面學習,並留下一首詩,詩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為了追求真理去闖世界,如果學業無成誓不歸來。
就在三年自然災害那段時間,毛澤東寢食難安:「群眾沒有糧,屁股落不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