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少年勤學的故事作文
❶ 中華古代少年勤學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孔子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❷ 中華少年勤學故事
刻苦鑽研的魯班/2
孔子韋編三絕/4
懸梁刺股的故事/6
負薪勤讀書/8
真才專實學的兄寬/10
承宮牧屬豬苦學/1 2
書鋪站讀心志高/1 4
鑿壁偷光的故事/16
編蒲抄書勤學習/18
浪子回頭金不換/20
華佗拜師學醫術/22
高鳳看麥/24
「女學生」鄧綏/26
斷織勸學/28
鍾會循序漸進/30
喂雞求學的諸葛亮/32
囊螢映雪/34
葛洪抄書/36
王羲之吃墨/38
追根究底好學不倦/40
孫盛論學忘餐/42
劉峻燎麻燒發/44
求學質衣吃苦耐勞/46
牛角掛書勤發憤/48
徐曠夜讀/50
鐵杵磨成針/52
白居易作詩/54
專心致志推敲詩句/56
一字之師/58
深山畫虎不畏懼/60
喻皓勤奮學建築/62
《夢溪筆談》/64
歐陽修畫荻練字/66
岳飛沙中練字/68
陸游的「書巢」/70
耳聾的醫生/72
冒雪訪師求學問/74
佛殿里的讀書聲/76
黃道婆流浪學紡織/78
寫在樹葉上的書/80
唐伯虎畫窗/82
柳敬亭學說書/84
讀破天下書/86
笨鳥先飛/88
別樹一幟的「板橋體」
❸ 爭做勤學上進好少年作文二百多個字
童年如一朵朵浪花,最耀眼的是那朵最純潔的。童年似一彎明月,無窮地變換著姿態。童年如一灘沙碩,更璀璨的深藏其中。童年像海邊的海螺,一吹,傳出一陣陣動聽的歌聲。
我的童年裡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有的如同海水吞沒的浪花,已經淡忘了,但是唯獨哪一件事,卻令我至今難以忘懷。每當看到一個個又圓又可愛的雞蛋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件「蠢事」。
那是我五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到鄉下的奶奶家去玩。我對這的一切充滿好奇。但是,最吸引我的,還是院子里的一群母雞,它們有的在那兒「靜心打坐」,有的扇動翅膀「撲通撲通」地四處亂竄著……這時母雞「咯咯嗒--」叫了一聲,奶奶就跑到雞窩門前,伸手一摸就能摸出好幾個雞蛋。我覺得太神奇啦,就跑去問奶奶。奶奶告訴我:「母雞喜歡在又黑又暗的地方下蛋,而且不喜歡被人看見,下完蛋還要給主人匯報一下,這樣主人就知道該收雞蛋了。」
這時,我看見幾只雞坐在蛋上,奶奶就說「它們是在孵小雞呢。」孵小雞?一個念頭頓時在我腦中萌發:母雞孵小雞,那,我能不能也和母雞一樣孵出小雞呢?
又過了幾天,另外一隻母雞也生了蛋。我悄悄走到雞窩邊,趁母雞不注意時,偷偷拿了一隻雞蛋,開始我的「雞媽媽之旅」。我小心翼翼地把雞蛋放到床上,在輕輕地睡上床。我把雞蛋放在肚子下,學著母雞的樣子,輕輕地趴在雞蛋上,身體呈拱形。我一邊唱著搖籃曲,一邊輕輕地拍拍雞蛋,叫它快出來。唱著唱著,我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醒來,我身體下有一股冰冰的感覺,我以為小雞出生了,我連看都未看,就大聲叫道:「媽媽奶奶快看,我孵出小雞了!」她們聞聲趕來,異口同聲道:「什麼?怎麼可能?」我站起來,拍拍胸口,指著下方說道:「這是小雞,看看,這叫本領,哈哈!」媽媽奶奶捂著嘴大笑,「笑什麼笑!」我很是生氣。「你看看下面,」媽媽笑呵呵地說,「這就是你的小雞?」我得意洋洋地低下頭,剛才得意的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頭,原來……一家人有沉浸在歡樂的氣氛里。
❹ 少年勤學修德篤上進的小故事
青年大學生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大學的青春時光,人生只有一次,應該好好珍惜。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鑽研、貴在有恆。魯迅先生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學階段,「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要勤於學習、敏於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於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道德之於個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准為什麼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面對世界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象,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醜,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人說:「聖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聖人。」青年有著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干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業,都是最忌諱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努力。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准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順利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懷疑動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❺ 少年勤學的故事
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copy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
匡衡於是就在一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著光來讀書。當地
有一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裡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
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
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嘆,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❻ 勵志勤學好少年作文500字四年級
古人雲:「蜂釀蜜,蠶吐絲。人不學,不如物。」人貴在學習,要做一個有成就的人更要學習。
學習可以使人智慧,就拿晏子來說吧!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他知識淵博,機智聰明,很得齊景公的信任。一日,景公派他出使楚國調節兩國間的矛盾,楚王見他矮小,相貌醜陋,便嘲笑到:「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明白楚王是在刁難自己,便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國有個規矩,出使大國要派上等人去,出使小國要排下等人去,大王,你看我人長得小,品德又不好,便派我來你們這里了。」楚王只得賠笑,心裡又為晏子的機智而吃驚。正在這時一個武士壓著一個犯人從大殿前經過楚王故意大聲問道:「囚犯是哪裡人?」武士答道:「齊國人!哦!齊國人!他犯了什麼罪?楚王故意瞅了晏子一眼,問道。武士回答說:「盜竊罪。」楚王不懷好意地問晏子:「是不是楚國人都善於偷盜呢?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大王,我聽說長江以南的橘子又大又甜,可為什麼移植到江北後,味道就像枳子一樣又酸又澀呢?是因為它們所處的地方不同呀!我們齊國的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從不偷盜可為什麼到了楚國就變成了盜賊呢?」楚王聽了,十分羞愧,馬上恭恭敬敬地對待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和才智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從中可以看出豐富知識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而知識要從學習中獲得。
學習還可以能使人高尚。明朝的禮部尚書楊翥知識淵博,心胸寬廣。一日,鄰家修了一條籬笆,佔去了他家一兩尺地,妻子來問他該怎麼辦,楊翥答道:「區區一兩尺地,讓他幾尺又何妨!何必去和他們計較呢!」隨即詩興大發,寫下詩四句:「餘地無多莫較量,一條分作兩家牆。普天之下皆王地,再過些兒也無妨。」無數事倒說明只有學習才能使人們心胸寬廣,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因此,我們要努力學習,只有腹中裝滿知識,才能使我們具有不同於凡夫俗子的氣質,才能使我們充滿智慧,變得高尚,才能讓我們成為美好的人。
❼ 爭做勤學上進少年作文300字作文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內黑暗?如果你是一顆容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你生活的崗位……」
每一次想起雷鋒,就想起這一段話,因為這段話是雷鋒叔叔常說起的一段話,雖然雷鋒叔叔已離我們遠去,但他的這段話卻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雷鋒叔叔非常節儉,一雙襪子補了又補,穿了又穿,一直捨不得扔。我們現在的生活富裕了,盡管不用像他那樣穿打補丁的襪子,節儉的精神還要有。因為我們雖然沒有為家裡掙錢的義務,但有節約的義務。不亂花零錢;不用白紙做草稿;鉛筆不能用半截就扔掉;少吃零食,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電……身邊的一件件小事處處給我留下了節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