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學生講的勵志故事大全集
㈠ 是小學一年級要寫的寒假作業,要求在100字左右,題目是;我身邊的一個勵志故事
我自己寫的一個,你看看行不行,應該是一年級的文筆吧,字數可能多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他是我表哥,今年二十一歲,一個瘦瘦高高的男孩子。
最開始我對這個表哥的認知就是我大表叔的兒子這么簡單,我和他不熟,所以沒必要去搭理他。
後來的某一天之後 ,他成了我們一大家子人最常說的話題。原因就是表哥考上了重點大學!
我不屑一顧,不就考上大學了嘛,有啥好了不得的!
我媽立馬拍我腦袋 ,「你那表哥你是不知道的 ,他在三歲的時候媽就跟著別的男人跑了,你叔又有點殘疾,把兒子養這么大真的不容易啊,你可得爭氣一點,不然老媽可白養你了!」
哦,怪不得。我現在有點理解了,表哥是單親家庭,從小沒有媽媽的疼愛,還要努力讀書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我想,我應該要向他看齊,他那麼不幸都能成功,我相信我也一定可以 。
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問題,只要我們咬一咬牙挺過去,就是柳暗花明,就是通往成功的彼岸。
㈡ 十個數學家的小故事
說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他叫做馮·諾依曼,曾經參加過原子彈的製造,構築了現代計算機的架構,進行了第一次可靠的現代數值氣象預報。他也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他記憶力超群,可以一字不差地張口引用15年前度過的《大英網路全書》或《雙城記》,同時他的心算能力也很厲害,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故事來更進一步地了解他。
但這樣有趣並且對世界有重要貢獻的人,卻英年早逝,與1957年在美國去世,享年54歲。我們如今在使用計算機,看天氣預報時,一定要記得背後是這些數學家和科學家的貢獻,他們讓世界更美好。
㈢ 適合一年級學生演講關於勵志的寓言故事300--400字
一隻火雞和一頭牛閑聊。火雞說:「我希望能飛到樹頂,可我沒有力氣。」牛說:「為什麼不吃一點我的糞便呢,它們很有營養。」火雞吃了一些牛糞,發現它確實給了自己足夠的能量飛到第一根樹枝。第二天,火雞吃了更多牛糞,飛到第二根樹枝。兩個星期後,火雞驕傲地飛到了樹頂。但不久,一個農夫看見它,迅速把火雞射下來。
生存之道一:「牛屎運」可以讓你達到頂峰,但不能讓你永遠留在那兒。
烏鴉站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兔子看見烏鴉,就問它:「我能像你一樣站著,每天什麼也不幹嗎?」烏鴉說:「當然,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兔子在樹下的空地上開始休息。忽然,一隻狐狸出現了,它跳起來抓住兔子,把它吞進肚子。
生存之道二:如果你想站著什麼也不幹,那你必須得站得非常高。
一隻小鳥飛到南方去過冬。天太冷,小鳥幾乎被凍僵了,於是它飛到一大塊空地上。一頭牛經過那兒,拉了一堆牛糞在小鳥身上。凍僵的小鳥躺在糞堆里,覺得好溫暖,漸漸蘇醒過來。它溫暖而快活地躺著,不久開始唱起歌來。一隻路過的貓聽到歌聲,便走過去看個究竟。循著歌聲,貓很快發現了糞堆里的小鳥,把它拽出來吃掉了。
生存之道三:不是每個往你身上拉大糞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也不是每個把你從糞堆里拉出來的人都是你的朋友。還有,當你躺在糞堆里的時候,最好把嘴巴閉上。
㈣ 適合小學生小故事大道理3至5分鍾
一隻小鷹在鷹媽媽出外覓食時不慎掉了出來,剛巧被雞媽媽看到,便撿回去和一群小雞放在一起喂養。
隨著時光流逝,小鷹一天天長大了,也習慣了雞的生活,並且雞們也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同類,它也像它們一樣出外往後刨著尋食,從來沒試過要飛向高空。
一天,在小鷹出外覓食時,忽然碰到鷹媽媽,鷹媽媽見到小鷹驚喜極了,對它說:「小鷹,你怎麼在這里,隨我一起去飛向高空吧!」
小鷹說:「我不是小鷹,我是小雞呀,我可不會飛,天那麼高,怎麼飛得上去呀?」
鷹媽媽對小鷹有些生氣,但它還是大聲地鼓勵它說:「小鷹,你不是小雞,你是一隻搏擊藍天的雄鷹呀!不信!咱們到懸崖邊,我教你高飛。」
於是,小鷹將信將疑地隨鷹媽媽來到懸崖邊,緊張得渾身發抖。鷹媽媽耐心地說:「孩子,不要怕。你看我怎麼飛,學我的樣,用力,用力。」小鷹戰戰兢兢,在鷹媽媽的帶動下終於起飛……
人人都是鷹,只不過按雞的方式或在雞的環境下生活的久了,便不再相信自己的潛力。天上人間,區別不過是扇動一下翅膀而已。
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原來也是一隻鷹。
開學第一天,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做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心想,這么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時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8成。
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堅持了?」整個教室僅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日後成名的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柏拉圖。
世間最難的事是堅持。成功在於堅持。
一百多年前,一位窮苦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幼小的兒子替別人放羊為生。
3. 有一天,他們趕著羊來到一個山坡上,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頭頂飛過,並很快消失在遠方。牧羊人的小兒子問父親:「大雁要往哪裡飛?」牧羊人說:「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裡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樣飛起來就好了。」小兒子也說:「要是能做一隻會飛的大雁該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兩個兒子說:「只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
兩個兒子試了試,都沒能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看著父親,牧羊人說:「讓我飛給你們看。」於是他張開雙臂,但也沒能飛起來。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說:「我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你們還小,只要不斷努力,將來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
兩個兒子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並一直努力著,等他們長大——哥哥36歲,弟弟32歲時——他們果然飛起來了,因為他們發明了飛機。這兩個人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
心若在,夢就在;用心灌溉,夢想之花終會開。
㈤ 簡短的小學一年級勵志故事
小學生經典勵志小故事
陽光明媚的夏天,一隻胸懷大志的青蛙蹲在田埂上,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要爬上河邊那棵最高的柳樹,看看夏天最美麗的風景。知道了這只青蛙爬樹的志向後,所有的青蛙都向它投來了羨慕和尊敬的目光,因為它們知道這是一隻多麼優秀的青蛙,而它們又是多麼地信任它。這只青蛙選中位置就往樹上跳了,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鼓著眼睛拭目以待。可是,這只青蛙大多是還沒抱著樹干就掉了下來;即使少數幾次抱住了,又不知下一步怎麼辦,風一起,整個身子晃晃悠悠,一會又掉了下來,但是,這只青蛙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的目標沖刺著。
蟋蟀看見這只鼻青臉腫的青蛙,驚奇地問道:「青蛙兄弟,你怎麼老是往樹上爬呀?」青蛙瞥了蟋蟀一眼,回答道:「我要看夏天美麗的風景,我要改變青蛙不會爬樹的命運!」
燕子飛過來,對青蛙說:「這樹是你們青蛙能爬的嗎?」青蛙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想我們能!」
摔得快死的時候,這只青蛙口裡還不停地叫著:「爬樹!爬樹!」
所有的青蛙都被這只青蛙的話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為了實現那隻優秀青蛙的遺願,許多青蛙陸續向河邊的柳樹跳去,跳去……
於是,後來地球上有了一個新物種——樹蛙。
第二則
老鷹再生
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當老鷹活到40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變得十分沉重,因為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使得飛翔十分吃力。它只有兩種選擇:等死或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操練。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停留在那裡,不得飛翔。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它會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來。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它們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再生的老鷹開始飛翔。
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不好的習慣也是長時間形成的,要改變它並不意味著你一兩天的不同行為就能改變,好習慣的養成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不要欲速而不達,更不能諱疾忌醫,不能對自己的缺點過分寬容,要敢於面對,並要有改掉缺點的決心,這樣我們才能進步,才能有更大有成就。
㈥ 一年級的三分鍾勵志小故事演講稿
人在心中應該設身處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們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們更值得同情的人。——盧梭
聖誕節時,保羅的哥哥送他一輛新車。聖誕節當天,保羅離開辦公室時,一個男孩繞著那輛閃閃發亮的新車,十分贊嘆地問:「先生,這是你的車?」
保羅點點頭:「這是我哥哥送給我的聖誕節禮物。男孩滿臉驚訝,支支吾吾地說:
「你是說這是你哥哥送的禮物,沒花你半毛錢?我也好希望能……」
當然保羅以為他是希望能有個送他車子的哥哥,但那男孩所談的卻讓保羅十分震撼。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送車給弟弟的哥哥。男孩繼續說。
保羅驚愕地看著那男孩,沖口而出地邀請他:「你要不要坐我的車去兜風?」
男孩興高采烈地坐上車,繞了一小段路之後,那孩子眼中充滿興奮地說:「先生,你能不能把車子開到我家門前?」
保羅微笑,他心想那男孩必定是要向鄰居炫耀,讓大家知道他坐了一部大車子回家。
沒想到保羅這次又猜錯了。「你能不能把車子停在那兩個階梯前?男孩要求。
男孩跑上了階梯,過了一會兒保羅聽到他回來的聲音,但動作似乎有些緩慢。原來他帶著跛腳的弟弟出來,將他安置在台階上,緊緊地抱著他,指著那輛新車。
只聽那男孩告訴弟弟:「你看,這就是我剛才在樓上告訴你的那輛新車。這是保羅他哥哥送給他的哦!將來我也會送給你一輛像這樣的車,到那時候你便能去看看那些掛在窗口的聖誕節漂亮飾品了。」
保羅走下車子,將跛腳男孩抱到車子的前座。滿眼閃亮的大男孩也爬上車子,坐在弟弟的旁邊。就這樣他們三人開始一次令人難忘的假日兜風。
那一次的聖誕夜中,保羅才真正體會耶穌所說的「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丹·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