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包青天故事作文500字

包青天故事作文500字

發布時間: 2020-12-06 09:38:05

① 孫悟空遇到包青天作文

近段時間,我又把《西遊記》看了很多遍,覺得其中的孫悟空真是很了不起.
忠心耿耿的孫悟空
孫悟空一向是忠心耿耿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危險,就算自己危在旦夕,也不會產生退意.在取經西行的路途中,唐僧師徒四人遇到了很多妖怪,有許多次唐僧等人都會被厲害的妖精抓走.豬八戒總是唉聲嘆氣的,想回自己的高老莊.可孫悟空,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忠心於師傅,就算在三打白骨精的時候被師傅誤會,也還是回來了.
這就是孫悟空忠心耿耿的一面,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就比如說英雄的楊子榮,身在賊窩,隨時生命都會受到威脅.可以說,他完全可以投降敵人獲取利潤.但他沒有,他在賊窩中堅持著,和黨一起殲滅了這些賊寇.
足智多謀的孫悟空
孫悟空不僅忠心耿耿,而且足智多謀.每次遇到很厲害的妖怪,唐僧等人就會被捉去.可孫悟空卻會想各種辦法來對付妖怪,比如變成某種事物,鑽到妖怪的肚子里去,以此來制服敵人.在生活中,我也和孫悟空一樣,就如我做奧數題,如果用一種方法解決不了,就會換一種.往往換上幾種方法,就能夠成功的解決奧數題,得到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足智多謀,能夠利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是多麼重要的啊!
敢作敢當的孫悟空
孫悟空不僅忠心耿耿、足智多謀,而且還敢作敢當.在五庄觀,他偷吃了人參果,後來因為氣惱,還推倒了人參樹.這下可惹了大麻煩,他們都被鎮元大仙抓了回去.鎮元大仙要鞭打他們,孫悟空一人獨抗.敢作敢當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會受到人敬佩的.比如說我現在就敢於承擔責任,老媽還因此誇獎了我.
這就是我眼中的孫悟空,他忠心耿耿、足智多謀,還敢作敢當,真是我學習的榜樣!
作文我眼中的孫悟空
我最喜愛看的電視莫過於《西遊記》了,在假期里,只要在電視中放《西遊記》我可以說是「飛奔」而來,快馬加鞭到電視機前來.
在,《西遊記》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孫悟空,它不但會翻筋斗雲,一下子可以能翻十萬八千里,他還會七十二變.可神奇啦!只要他在危難時刻從自己身上拔下一根猴毛,牛起來放到嘴邊輕輕一吹,頓時就能化作各種他想要變成的東西.孫悟空的本領不止這些,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明察秋毫,看清敵人的真面目,懲惡揚善,匡扶正義,不會像他的師父那樣善惡不分.他最得要的一件寶凡是從東海龍王那裡硬要來的一支東海神針,後來變成了孫悟空降妖降魔的精銳武器,那就是金箍棒.那才叫神奇呢!可能孫悟空覺得隨身帶著它不方便吧,他經常把金箍棒變得樣一根銹花針一樣小,然後藏在自己的耳朵里,當他要把它當作武器使用時,它就可以根據需要變大變小,大到足以頂天立地.說起這個不平凡的孫悟空,它開始不過是一顆吸收了日精月華的石頭內育成的仙胞,一天仙石迸裂,蹦出來一隻石猴,後來在水簾洞中被眾猴推舉為美猴王.再後來才佛祖封為斗戰勝佛.
孫悟空他重情重義,在西天取經時「一度被氣跑」,兩次遭貶.當孫悟空對攔路的強盜開殺戒,反而被師傅責罵「無辜傷人性命,全無一點好善之心.」當孫悟空面對狡猾多變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一無反顧地和她:「三打「時,唐僧卻將公變罪,一張貶書無情地逐走孫悟空時,當面對一對兇狠的強盜時,將他們一一除盡,唐僧卻將孫悟空趕走,孫悟空卻沒有離開師傅,忍受著莫大的冤屈,不計較以前的事情,一心為取經為重,從而表現了孫悟空寬大的胸懷與氣度,真是讓我佩服,在唐僧遇到危險時,他總是沖在前面,在迎戰紅孩兒:被他的三味真火燒的半死不活時,醒來的第一句話竟是「師傅啊!徒弟沒有用,沒救你出來.想不到他想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師傅的安危,以及取經的大業,這樣的赤膽忠心真是讓人佩服不已.
孫悟空也特別機智靈敏,尤其在他們師徒三人路過火焰山時,孫悟空去三借芭蕉扇,他向牛魔王的妻子鐵扇公主借扇,孫悟空變成了蒼蠅鑽到鐵扇公主肚子里騙取芭蕉扇不成之後,又變成牛魔王來騙取扇子,這足以讓世人體會出孫悟空的機智靈敏.
孫悟空他足智多謀,尤其是在「三進無底洞「那回,孫悟空深知老鼠精的無底洞上來很難,放不開手腳,但是他還是克服困難直搗老鼠精洞府發現他是托塔李天王的義女,找到李天王收服妖精救出師傅.
孫悟空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機智勇敢,重情重義,神通廣大,不怕困難,意志堅定,我自從知道孫悟空後,我就想孫悟空他雖然生性活潑,頑皮,但是他無論何時何地都已師傅的安危和取經為重,是一個對師傅忠心耿耿的好徒弟.
我眼中的孫悟空500字
一提起孫悟空,每個人都會想到他的聰明才智以及他為救師父奮不顧身的美好精神.當然,我也不例外.孫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會七十二班變化,他一個筋斗能翻十萬里.雙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成一切東西;使用的兵器是,大到頂天地,能把天捅個大窟窿.孫悟空在花果山自立為王,自稱「齊天大聖」.他還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大鬧天宮.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鬥法,結果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多年.
後來經觀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魔斗妖,披荊斬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了真經.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韌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如來佛」封為"斗戰勝佛".
如今,我們21世紀的小學生,雖然沒有孫悟空那樣那邊的法力,但是,我們要學習他那種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意志.
把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在取經的路上遇到的磨難當成現在我們在學習上遇到的重重困難,去克服,去解決.我們也要學習孫悟空疾惡如仇的精神,我們要痛恨邪惡,支持正義,更不能走向犯罪邪惡的道路.
我相信,只要我們青少年學習了孫悟空這幾點優秀的品質,我們偉大的祖國,會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② 表現包青天正直的故事作文

包拯巧取合同文
一天,包公受理侄子告伯母騙取合同文、不認親侄一案。 原來,在東京汴梁西關外定坊有戶人家,哥哥劉天祥,娶妻楊氏。這楊氏乃是二婚,帶來一個女兒,到劉家後再沒生養兒女。弟弟劉天瑞,娶妻張氏,生得一個兒子,取名安住。父親在安住兩歲時,就給他與鄰居李社長家的小女兒定了娃娃親。大嫂楊氏打算待女兒長大後,招個女婿,多分些家產。因此,把劉安住當成眼中釘。 這一年,東京地區大旱,顆粒無收。官府發下明文,讓居民分戶減口,往他鄉逃荒。弟弟天瑞照顧哥哥上了年歲,不宜遠行,決定自己攜妻兒離鄉背井。天祥就請鄰居李社長寫下兩張合同文書,把所有家產全部寫在上面,以做日後見證。兄弟倆各執一份,灑淚分別。 天瑞帶了妻兒,來到了山西潞州高平縣下馬村。房東張員外夫妻,為人仗義疏財,雖有許多田產,卻無兒無女,見年方3 歲的劉安住眉清目秀,乖覺聰明,就收為義子。對天瑞夫妻也像骨肉兄弟一樣看待。但是不久,天瑞夫婦染上疫症,幾天後相繼去世。天瑞臨死前掏出一紙合同文,將兒子託付給張員外。 一晃,劉安住18 歲了,為使父母屍骨歸鄉,決定回老家安置。張員外就把合同文書交給他。 劉安住直奔東京汴梁,一路問到劉家門前,只見一位老婦人站在那裡。那老婦人正是伯母楊氏,她一心想獨占家財,就騙取了劉安住的合同文書,卻翻臉不認侄子,反抄起一根木棒,打得安住頭破血流。鄰居李社長聞聲趕出,問劉安住:「那合同書既被她騙走,你可記得上面寫的什麼嗎?」安住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李社長說:「我是你的岳父李社長。」當下他寫了狀詞,帶著安住來到開封府告狀。 包拯接了狀詞,便傳令拘劉天祥夫婦到了公堂,責問劉天祥:「你是一家之主,為何只聽老婆的話不認親侄子?」 劉天祥回答:「小人侄兒兩歲離家,一別十幾年,實不敢貿然相認,憑合同文書為證。而今他和我妻一個說有,一個說無,我一時委決不下。」 包公又問楊氏,楊氏一口咬定從未見過合同書。包公假意憤然對安住說:「他們如此無情無義,打得你頭破血流。大堂上,本官替你作主,你盡管打他們,且消消你這口怨氣!」 劉安住流淚道:「豈有侄兒打伯父伯母之理?小人為認親葬父行孝而來,又不是爭奪家產,決不能做為出氣而責打長輩的事。」 包公自有幾分明白,對劉天祥夫婦說:「本官明白這小子果然是個騙子,情理難容,改日定將嚴刑審問。」今天祥夫婦先回去,而將劉安住押至獄中。 第二天,包公一面讓衙役四處張揚:「劉安住得了破傷風,活不了幾天了。」一面派差役到山西潞州接來張員外,於是真相大白。 幾天後,包公傳來一行人到公堂。張員外所言句句合情合理,楊氏胡攪蠻纏死不認親。於是,包公傳令帶劉安住上堂。不料差人卻來賓報:「劉安住病重死在獄中。」眾人聽罷大驚,只有楊氏喜形於色。包公看在眼裡,吩咐差人即刻驗屍。一會兒,差人回報:「劉安住因太陽穴被重物擊傷致死,傷口四周尚有紫痕跡。」 包公說:「這下成了人命案。楊氏,這劉安住是你打死的,如果他是你家親侄,論輩份你大他小,縱然是打傷致死,不過是教訓子侄而誤傷,花些錢贖罪,不致抵命。如果他不是你的親侄,你難道不知道『殺人償命』嗎?你身犯律條,死罪當斬!」即命左右將楊氏拿下,送到死囚牢中。此時,楊氏嚇得面如土色,急忙承認劉安庄確是劉家的親侄。包公問:「既是你家親侄,有何證據?」楊氏只好交出那張騙得的合同文書。包公看後,差人叫劉安住上堂。劉安住接過包公賺出的合同文書,連稱「青天」。楊氏方知中計。 包公提筆判決此案:表彰劉安住的孝道和張員外的仁義;楊氏本當重罪,准予罰錢贖罪;劉氏家產,判給劉安住繼承。
包拯陳州除貪官
仁宗年間,陳州大旱,發生飢荒,戶部尚書范仲淹上殿奏本,保舉龍圖閣大學士兼開封府尹包拯到陳州糶米濟賑。 原先朝廷已派了兩個官員去陳州辦理濟賑事宜,這兩個人都是當朝權貴劉衙內的親屬,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他的女婿,他倆在陳州貪贓在法,魚肉飢民,還打死了飢民李大膽,搞得陳州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所以范仲淹要保奏包拯前往陳州查處。 劉衙內素知包拯清正,鐵面無私,所以於半夜來訪,假惺惺地說道:「陳州飢民多亡命之徒,包大人此番出賑,可要當心。」他的本意是想嚇退包拯,不去陳州。 包拯嚴正答道:「為國效勞,為民解難,乃我輩本分,何懼之有?」 劉衙內見勸阻無效,便改口說情:「包大人此去陳州,望對我兒、婿照應則個。」 包拯答道:「這個我心中有數,感謝你今天來向我傳遞消息,將來有甚事情,我也會派人向你傳遞消息,以作回報。」當場送客。劉衙內雖然沒得到包拯什麼確切保證,但總算能隨時得知陳州消息,倘有不測,還有迴旋餘地,便稱謝告辭。 包拯帶了差役王朝趕往陳州,將近陳州地面時,包拯易服先行,吩咐王朝隨後趕來。包拯一副鄉民打扮,混入飢民之中,來到衙門購買賑米。只見劉衙內子婿兩人高踞公案之後,督促差役糶米。名為糶米、實為盤剝,在米中摻入大量泥沙,提高價格,剋扣斤兩,使飢民不堪其苦,稍有微詞,便棍棒相加。包拯實在看不下去,高聲喊道:「身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荼毒百姓,天理何存?」 劉衙內的子婿見一個黑臉飢民敢當眾揭短,不由氣怒萬分,喝道:「住口,先前有個李大膽,今天又來了黑大頭,我讓你們一樣下場。」吩咐差役將包拯吊在樹上。 正在這時,手持金牌、背插寶劍的王朝趕到,兩個貪官忙迎接欽差。王朝說道:「包大人先我而來,不知現在何處?」兩貪官面面相覷,答道:「下官不曾見包大人來過。」 王朝眼快,看見大樹下正吊著包拯,忙跪步上前,親手鬆綁,兩個貪官這才知道「黑大頭」原來就是鐵面無私的包大人,忙上前恭請包拯坐上公案。 包拯一拍驚堂木喝道,「爾等貪贓枉法,荼毒飢民,我不但親眼看見,而且親身經歷,還有何話可說!」 兩貪官連連謝罪認錯。 「既然知罪,即寫下伏罪狀來!」 兩貪官當即寫了伏罪狀,並簽字畫押。 在場飢民見包拯如此清正,聲聲齊喊:「包青天!」內有被兩貪官屈打致死的飢民李大膽的兒子,此時氣憤交加,率眾飢民將兩個貪官當場打死,以泄民憤。 包拯對飢民的舉動是深表同情的,但咆哮公衙,擊斃官吏畢竟是有罪的,他就暫且將李大膽的兒子收押在監,等送報朝廷後再作處理。 包拯在發出奏摺前,先叫王朝去向劉衙內暗通消息,讓他將陳州發生的事,稍作改動說道:「兩官員貪贓枉法已經查實,被下在獄中。飢民作亂,為首者已被當場處死。」 劉衙內聽了又憂又喜,又恨又急:憂的是,子婿已獲罪;喜的是,幸虧早得消息,局面尚可挽回;恨的是,飢民作亂;急的是,時間倉促,刻不容緩。他自恃皇上寵愛,便連夜進宮見駕,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語。皇帝果然聽信了他的讒言,下了一道聖旨:「活的赦罪,死的不赦。」這樣可以完全達到劉衙內的願望,既可救了他的子婿,又可鎮壓作亂的飢民。 劉衙內奉了聖旨親赴陳州,當著包拯的面宣讀。 包拯當場問道:「濟賑兩官員何在?」 眾差役答道:「已經死了。」 包拯又問:「飢民首領何在?」 眾差役答道:「押在獄中。」 包拯宣判道:「奉聖旨,兩貪官理該處死,不準赦其罪;李大膽之子,為父報仇是為義舉,應予釋放。」 這一宣判,使劉衙內當場昏厥在地。從此一病不起。 處理這案件後,包拯在陳州按法糶米,解救飢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整頓吏治,使社會復趨於安定平穩。
包拯套破釘殺案
開封府尹包拯斷案如神,但有一案件頗費他躊躇。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族人因其死得蹊蹺,便狀告開封府。 包公將毛妻冬花傳訊、冬花雖言詞哀切,但面露妖冶,外著喪服,內套紅襖,分明具有殺夫嫌疑,但她聲稱丈大系「氣鼓症」死亡。 包公問道:「既患氣鼓症,可曾請醫治療?」 冬花對答:「丈夫命薄,未及請醫,已氣絕身亡。」 包公便命仵作廖傑開棺驗屍。廖傑經驗豐富,但驗屍結果,雖見毛勤死狀異樣,但並無查出謀害痕跡。回轉家中,夜不成寐,不知如何向府尹匯報。 其妻阿英見他心事重重便問道:「你可曾驗看那屍體的鼻子?」 廖傑反問:「驗那鼻子何用?」 阿英說道:「那鼻子內大可作文章,倘從中釘上利釘,直通腦門,豈非能不留痕跡而致人死亡!」 廖傑將信將疑地連夜再去復驗屍體,果見毛勤的鼻孔內有兩根鐵釘,於是真相大白,遂將冬花緝拿問罪。冬花抵賴不過,承認串通姘夫謀害親夫。 事後,包公詢問廖傑:「冬花作案手段奇特,你是如何想到驗看屍體鼻孔的?」 廖傑回答:「此是小的妻子提醒的。」 包公說:「請你妻子來府,我要當面酬謝。」 第二天,廖傑高興地帶著妻子到府里領賞。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對阿英端詳了一會,開口問道:「你嫁給廖傑幾年了?」阿英答道:「我們系半路夫妻,只因我前夫暴病死亡,才改嫁廖傑為妻。」 「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 阿英面露驚異之色:「大人如何得知?」 「路才暴死一案由縣衙呈送本府,我昨晚查閱卷宗,得知縣衙已對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結語。但我覺得此種結語頗存疑問。」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大人以為..」 「本府認為,路才系被人從鼻孔中釘釘謀害。」 廖傑奉命前往路才墓地,掘墓開棺,雖屍體已腐爛。但在鼻孔部位露出兩根已銹的長釘。 包公繼續審理路才案件。他對阿英說:「想你一個平常女子,如何懂得鼻孔釘釘的奇特方法,除非有過親身經歷,才能一語點破,」 阿英只得如實招供事實:原來她也是個水性楊花的女子,在與路才結婚之後,經常與人姘居,姘夫是個慣犯,與她合謀用鐵釘釘鼻之法害死路才,後來那姘夫在斗毆中被人殺死,阿英才改嫁廖傑。 廖傑聽了如夢初醒:「想不到此女這般蛇蠍心腸,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我也幾乎作了她砧上之肉。」 阿英懊喪不已:「若不是我多言多語,此案也斷不能破。」 包公正色道:「非也,作案之人,僥幸取巧,只能蒙蔽一時,不能長久隱藏,終有一天會暴露出來自食惡果。此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包拯叫啞巴打兄
傳說,有個啞子,每逢新知府上任,都獻上一根木棒,任官責打。包公上任後,他又來獻棒。包公想:如果他沒有冤枉,怎肯屢屢無罪吃棒?無奈啞子口不能言,手不能寫。包公心生一計,用豬血塗在啞子臂上,又以長枷枷到街上示眾。暗差幾個心腹跟隨其後,見有人替他鳴冤叫屈,就傳他上堂。 一會兒,果見圍觀者中有個老頭為啞子叫屈,於是將他引到包公面前。 老人說:「這人是我村的石啞子,自小不能說話,只是耳朵還好使,他被哥哥石全趕出,萬貫家財,並無分文給他。每年告官不能伸冤,今日又被杖責,小者因此感嘆。」 包公傳石全到衙,但石全不承認啞子是他親骨肉。 石全走後,包公教啞子:「你以後撞見你哥哥,就去扭打他。」 啞子眨巴著眼睛,看上去有些害怕。 包公說:「你就照我的話去做好了,本官可為你作主。」 一日,被打得頭破血流的哥哥來告啞子,說他不尊禮法,毆打親兄。 包公問石全:「啞子如果真是你親弟,他的罪過不小,斷不輕饒。如果是外人,只作斗毆論處。」 石全說:「他果是我同胞兄弟。」 包公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家財分給他?分明是居心獨占!」 石全無話可說。包公即差人押他們回家,將所有家財各分一半。
包拯審石擒兇手
包拯在定遠縣任縣令時,常常微服私訪。一次,包拯帶著衙吏經過某山崗時,見前面草叢上方蒼蠅亂飛,並有一股血腥味撲來,便令衙吏察看。草叢里躺著一具男屍,身體已經腐爛,面目難辨,背上壓著塊大青石板,肩上還搭著只馬褡褳子,內有木製「宋記」印戳——原來是個收賣粗大布的,查問地保,知本地沒有姓宋的販布商人。包拯斷定這是謀財害命的案子。那麼殺人犯是誰呢? 第二天,包拯貼出布告,說要在大堂上審石板。大家覺得好奇,都到堂上看稀奇事。那塊青石板正放在堂中央,鐵面無私的包拯喝道:「大膽石板,竟敢謀財害命,目無國法,給我狠打四十大板!」差役揚起板子,狠狠向石板打去,「噼噼啪啪」震得差役虎口疼痛。大家見狀,都忍不住笑出聲來。包拯斥責道:「本縣斷案,大堂上理應肅靜,你們竟敢喧嘩公堂,該當何罪?」 眾人見包拯發怒,一齊跪下,口稱「知罪」。 包拯說:「那好,你們講,願打還是願罰?願打,每人打四十大板;願罰,每人舉保畫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違者嚴懲!」 大家願罰。心想:「包大人真有意思,找不到兇犯,讓眾人來獻一條孝布。」 三天之內,近街遠集的粗大布一購而空。包拯的手下一邊收布,一邊核對布頭上的印記,竟發現不少人交上的粗大布上有「宋記」印戳,與死者的印戳絲毫不差。經查問知是某布莊的。當下把某布莊老闆抓來。老闆一見死者的印戳,面如土灰,只得供認:死者宋某從外地收購粗大布,蓋上印戳後寄存在他那裡。他謀財害命,但匆忙之中忘了毀掉馬褡褳子。
包拯兩次斷牛案
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1062 年)在天長縣剛任縣令時曾審過兩樁牛案。 那是春耕時節,東村農民王某和張某一天在田裡同耕,休息時坐在田岸邊閑聊,讓兩頭牛在坡上吃草。一會兒,兩頭牛抵起角來,王某和張某沒當一回事,竟在一邊看熱鬧,誰知道王某的牛把張某的牛抵死了。這下兩個好朋友翻了臉,張某告到縣衙門,要王某賠牛。那時包公還沒上任,前任白縣令審案時想:判賠,王某吃虧;判不賠,張某吃虧。左思右想,沒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只得把兩人收在監里。 第二天,包公上任,聽說有兩個農民在監里罵人,提出來一審,知道事情的原因,就笑哈哈地對他們說:「你們本是一對好朋友,只是漫不經心使牛抵角死亡,以致朋友反目成仇人,這實在是不應該的。今天本官勸你們言歸於好。」說罷,提筆寫了四行字: 二牛抵角, 不死即活; 活牛同耕, 死牛同剝。 兩個農民聽完判決,都說這樣公平合理,謝過包公,攜手走出公堂。誰知那兩人剛走,又來一人報案。 那是西村農民,名叫劉全。今天早晨他正要牽牛下地幹活,來到牛圈時大吃一驚:原來他的大黃牛滿口血淋淋,牛舌頭不知給誰割掉了。他心疼得哭了一場,急來縣衙門要求破案。 包公看了狀子,心想:這很可能是劉全的仇人乾的。就對劉全說:「看來,這頭牛是活不長了,你乾脆把牛宰了,肉可以賣,我再資助你一些錢,這樣你又可以買一頭牛了。」劉全感激地揮淚告別。 劉全剛走,包公當即出了一張禁殺耕牛的布告: 本縣曉諭黎民百姓:為確保春耕春種,保養好耕牛,嚴禁私自宰殺。如有病牛,須請牛醫診治;診治無效的,先報呈縣衙,經查驗後,方可宰殺。未經查驗,擅自殺牛的,一律嚴懲不貸。有人捕捉到殺牛者,官府賞銀三百貫。此布。 第二天,劉全的鄰居李安前來報告說,劉全擅自宰殺耕牛。 包公想:村中的人一定都知道,劉全宰殺的是殘廢牛,而這個自稱劉全鄰居的人明知殺殘廢牛而來告他,不就是誣諂好人嗎?這人肯定和劉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來就是要引劉全的仇人出來。現在問過姓名,知他叫李安。劉全曾告訴包公,李安曾和他有仇,看來此人必定是偷割牛舌的人。 一審問,李安只得供認了自己割牛舌而又來誣告的罪狀。

③ 和包公有關的故事作文400字

包拯吃魚的故事
包拯早年喪母,是嫂嫂將他養大,包拯稱她為嫂娘。
包拯考中進士要到外地做知縣。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為他做了條紅燒鯉魚。包拯要嫂嫂和侄兒包勉同吃,嫂嫂沒答應。他只好吃掉一面魚肉,剩下的留給包勉吃。吃晚飯時,嫂嫂又將剩下的魚給包拯吃,他就將魚的另一面給吃了。
第二天,嫂嫂問包拯昨天吃的兩條魚那條好吃些。「昨天那條魚很好吃。」包拯說。嫂嫂一聽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給你做了兩條,你怎麼能說只吃了一條了呢?」包拯見嫂嫂發火了,連聲又說:「請嫂娘息怒,我記錯了!嫂娘息怒,我記錯了,昨天是吃了兩條魚。」
嫂娘聽了,知道包拯孝順,不惹自己生氣,但卻嚴厲地對包拯說:「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給你吃了一條魚!我一說兩條,你為啥不敢堅持呢?今後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臉色就歪曲事實,不敢秉公執法,勢必當的是昏官!」
包拯聽了嫂嫂一番話,方知昨天嫂嫂給自己吃魚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說道:「嫂娘教誨,黑子我銘記在心,永不忘記!」
後來,包拯為官果然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以民為貴 開倉放糧
在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飢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准以後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 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為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公了解到災情後,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並予嚴懲。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稱為 \' 再生父母 \' 。現在仍然在上海地區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這件事編寫而成的,並非憑空設想。
巧判小孩
有兩個婦人為了一小孩而鬧上了公堂,縣官判定兩人一人拉小孩的一隻手,誰拉贏了那個小孩就是誰的,在經過一番拉扯之後,其中一位含著淚松開了手,但是最終縣官卻把小孩判給了那位婦人.別人不明其理,問之,縣官說到:」誰會忍心讓自己的小孩受到傷害啊!她放手是因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沒看見她是含著淚的嗎?後來包拯就把孩子還給了這位母親!
參考資料:

巧斷浮江屍
包公知池州的臘月一天,發現江面上浮屍一具,奇怪的是屍體只是上下浮動,並不隨流而下。包公命役差打撈起來,原來屍首被麻繩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還抓著一把帶頭皮的頭發。包公命貴池知縣審理此案。知縣查明那扇石磨是祝聖寺廟產,當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當家師玄靈和尚,但得知玄靈老僧已投井身亡。知縣以「兇犯謀財害命,江浮冤屍,畏罪自殺」為由,呈州府銷案。
包公私訪回來,見縣官草草結案,呈折中破綻百出,當即命衙役鳴鑼,傳諭全城:「包公升堂審磨盤羅!」消息傳開,轟動全城,男女老少都涌到州府衙門前面,觀看包大人斷奇案。包公見全城百姓到的差不多了,傳令:「凡今天來看斷這樁血案的鄉親,不管男女老少,必須人人頭頂青天,手撫心口,脫帽解巾,以敬神靈!」圍觀的百姓紛紛脫下帽子或解下頭巾,包公居高臨下,看得明白,只見一個頭纏黑頭巾,臉青眼腫的傢伙縮頭想溜,當即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兇犯哪裡逃,拿下!」衙役抓住那傢伙,扯去頭巾,頭頂上果真少了一撮頭發,連頭皮都撕掉了。
原來,殺人兇犯名叫王九,系當地有名的無賴。死者原是江北的一家客商,賺了許多銀兩,准備回家過年。途中到王九家借宿,王九遂起謀財害命之心,趁商人熟睡之機,雙手卡住他的脖子,商人拚命掙扎,打腫了王九的臉,打青了王九的眼,抓下了王九的一把頭發,仍不免一死。王久扛著屍首往江邊去,路過祝聖寺,偷了寺中一扇石磨,把屍首栓在石磨上,拋進大江里。哪知他做賊心虛慌慌張張地沒有把麻繩扣緊,江水一沖,麻繩松頸,屍體浮出水面。王九聽到包公打撈浮屍的消息,嚇得魂不附體,因為他偷石磨時被玄靈法師看見了,自知難逃包公之手,把心一橫,一不做,二不休,把玄靈法師推到井裡,殺人滅口,來個死無對證。但是王九哪裡想到商人手中的頭發與和尚光頭為料事如神的包公提供了破案的線索。
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④ 助人為樂的李爺爺作文500字

鄰居李爺爺,是個既憨厚又樸素的退休工人,他辦事秉公守法,鐵面無私,是個名副其實的「包公」。
李爺爺古銅色的臉,經常在頭上扣一頂黑色的小氈帽,喜歡叼著一支墨黑的煙斗,吐著一圈圈白色的煙霧。
最近,李爺爺當了妹妹那個小區的執勤人員,在李爺爺那件許久沒有顏色點綴的布衣上,出現了一塊火一般紅的袖章,上面端端正正的寫著「執勤人員」四個閃閃發光的金字。

從此以後,李爺爺每天早出晚歸,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他都堅持去執勤。
這一天,我和妹妹上街買書,我一邊走一邊順手剝了顆糖放進嘴裡,正想把糖紙扔到地上,迎面走來位老奶奶,手上拿著「執勤人員」的袖章,我見了心裡一慌,急忙將手一縮,裝作沒事一樣。等那位老奶奶過去,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糖紙扔在地上。真是冤家路窄,這時,李爺爺從胡同口出來。我一見他,頓時心「咚咚」的跳個不停,但轉念一想,他和我妹妹是老鄰居,也許會照顧我的面子吧!可是他是胡同口裡出了名的「包公」,這次會不會…唉!但願他能給我點面子,視而不見。
李爺爺卻站在我的面前,他好像根本不認識我一樣,嚴肅的說「:小朋友,請你把你扔的糖紙撿起來。」一下子,在我旁邊的行人都停了下來,用看不起的眼神瞧著我,我的臉都紅到了耳根,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心中恨李爺爺,什麼是妹妹的老鄰居,一點情面不講,還在這么多人面前指責我,讓我丟人現眼,多難為情。我不願再見到他,我恨他的古銅色臉,討厭他的黑煙斗。我再也忍不住,撿起了糖紙,拉著妹妹跑回家,一頭倒在床上哭起來。
晚上,我望著月亮,白天發生的事情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出現,我終於明白:人類的精神文明應該靠我們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建立起來的。
我從心中感到,李爺爺是個鐵面無私的人,是我們敬佩的好「包公」。

⑤ 包青天作文要有具體事例突出他的斷案如神。

宋朝時代,湖廣均州府有一個叫做秦香蓮的婦女,她的丈夫陳世美上京趕考,一去三年無音信。秦香蓮在家裡含辛茹苦,窮耕苦織,奉養公婆和撫育兒女。不料連年災荒,公婆都餓死了。秦香蓮草草埋葬了兩個老人,然後帶領著兒子冬哥和女兒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來找尋自己的丈夫。秦香蓮到京城的第一天,就從客店店主張元龍的口中打聽到陳世美已經中了狀元,並且被招為駙馬。香蓮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又喜又驚: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驚的是陳世美做了駙馬。第二天早晨,張元龍帶著秦香蓮母子三人到駙馬府——紫墀宮找陳世美,但陳世美卻不讓他們進宮。後來,由於門官的幫助,秦香蓮才闖進宮去。在紫墀宮里,秦香蓮見到了離別三年的丈夫。陳世美不肯收留香蓮母子,要把他們攆出宮去。當時,秦香蓮心中雖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陳世美訴說家鄉連遭災荒和公婆雙雙餓死的不幸,希望陳世美能認下妻子兒女。面對著父母恩、夫妻情、兒女愛,陳世美也稍有感動。但當他一摸到自己頭上戴的烏紗帽和身上穿的蟒龍袍,想到了與皇姑成婚後的榮華富貴,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蓮母子趕出宮去。秦香蓮被趕出宮後,在街上遇見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齡朝罷回府,便攔轎控告陳世美。王延齡很同情秦香蓮的遭遇,便給她出了一條計策,叫香蓮假扮做一個賣唱的,在陳世美壽誕之日入宮唱訴。香蓮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陳世美壽辰之日,紫墀宮張燈結綵,鼓樂齊奏,賀客滿堂。宰相王延齡亦借賀壽為名,帶著香蓮進宮去在筵席前賣唱。盡管秦香蓮一字一淚的哭訴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難以至泣不成聲;盡管王延齡在旁多方婉言相勸,但陳世美卻是狗肺狼心,無動於衷,他不但數次想將香蓮趕出宮去,並且出言沖撞了王延齡。王延齡在盛怒之下,將自己的白紙扇一把交給秦香蓮,囑她到開封府府尹包拯處去告狀。陳世美見王延齡氣沖沖走出宮去,怕對自己不利。於是一面傳話州司衙門,將香蓮母子趕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宮中武士韓祺去追殺香蓮、冬哥和春妹,企圖滅口。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廟中,韓祺找到了秦香蓮母子三人。但經過香蓮的訴述以後,韓祺才恍然大悟:原來要殺的並不是陳世美的什麼仇人,而是陳世美的妻子兒女!韓祺左右為難:要殺香蓮母子嗎,不忍心下手,不殺嗎,鋼刀上又沒有血跡做回證。最後,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義,韓祺終於放走了秦香蓮母子,自己則引刀自刎而死。香蓮悲憤交加,咬牙切齒痛恨陳世美的惡行,她拿起了鋼刀,急奔開封府去告狀。這時候,開封府府尹包拯正從陳州放糧回來,一面讓秦香蓮去寫狀子,一面叫王朝去騙陳世美到開封府來。陳世美帶了上方寶劍,氣焰千丈地來與包拯相見。起初,包拯還正言相勸他認下香蓮。陳世美卻全不領情,不但堅決不認,並且倚仗皇權欺人。包公見陳世美執迷不悟,便傳令擊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蓮理直氣壯地控訴了陳世美忘卻父母、不認妻兒、殺妻滅子三大罪狀;鐵證如山。但陳世美卻仗勢不受開封府的審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殺害秦香蓮,包拯忍無可忍,便喝令劊子手打落陳世美頭上的烏紗帽,剝去他的蟒龍袍,用法繩把他捆綁了起來。跟隨陳世美來的內侍見勢不好,急忙跑回宮去報信。皇姑聞訊大驚,連忙擺了車輦,趕到開封府來討人;但包拯卻堅持不放陳世美,一定要為民伸冤。皇姑沒有辦法,只得回轉車輦,去請她的母後。國太到了開封府,用威脅利誘都嚇不倒包拯,便蠻不講理,強奪冬哥和春妹;並且耍賴:不放陳駙馬,就坐守開封府不回宮。包拯見國太變了臉,左右為難,無可奈何,只得捧過自己的俸銀三百兩贈與香蓮,勸她與兒女回家。秦香蓮有冤無處訴,怨包拯也是個官官相護的人,並且退回銀兩。包拯聽了香蓮的話,愧憤交加。他寧願棄官丟職,也要為香蓮伸冤。包拯不顧國太與皇姑的阻止,一手摘下頭上的烏紗帽喝令開斬!這個貪圖榮華富貴,狠心殺妻滅子的陳世美,終於死在鐵面無私的包拯的虎頭鍘下!

⑥ 介紹包青天的作文400字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資料來源《宋史-列傳第七十五-包拯傳》

⑦ 關於開封包公祠和龍亭的作文500字 要五年級作文

假日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開封龍亭遊玩。從導游圖的資料上看:龍亭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它位於開封城內西北隅,東邊與鐵塔公園相望,南邊與宋都御街相連,西邊與天波楊府、中國翰園、清明上河園等景點相接。形成規模宏大、面積近百公頃的景點群,是開封最大的旅遊名勝景區,整個景區坐落在 宋金皇宮和明代周王府遺址上。
我們在公園門口下了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公園門前的兩座石獅。它們高大雄壯、威風凜凜,左邊的獅子腳下踩著一個圓球,右邊的獅子腳旁依偎著一隻小獅子,據說這對石獅是宋代留下的古跡。
我們進入公園大門,眼前一亮,豁然開朗。原來通往宮殿的道路兩旁是兩片明凈的湖水,湖裡的遊船很多,湖面寬闊,湖岸彎彎曲曲,綠柳成蔭,景色真是迷人。爸爸說東邊的叫「潘家湖」,西邊的叫「楊家湖」,這湖水原是一清一渾,好像代表楊家和潘家的「一清一昏」,後來修建了五孔玉帶橋,兩邊的水才一樣清澈。
我們說說笑笑,一邊走一邊看。走過玉帶橋,越過建築樣式特別的「嵩呼」 ,來到了龍亭大殿腳下。我抬頭望著威武庄嚴、金碧輝煌的大殿,它彷彿就像天上的殿堂,高高在上。 它的前面有寬寬的石階。我們踏著台階向大殿進發。我邊攀邊數一共有72個台階,終於到了最高處,我氣喘吁吁,兩腿發軟。俯首遙望,整個園區盡收眼底,垂柳依依、湖面如鏡、芳草如茵。遠處的高樓和街道也清晰可見,與景區形成別樣景觀!
遊玩了一天我們都感覺很累,准備回去。天已近黃昏,再過玉帶橋,回頭望去,白天看起來庄嚴的龍亭大殿此時已燈火輝煌,別有一番景色。正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⑧ 有沒有寫包拯的作文,500字左右

包拯吃魚的故事包拯早年喪母,是嫂嫂將他養大,包拯稱她為嫂娘。包拯考中進士要到外地做知縣。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為他做了條紅燒鯉魚。包拯要嫂嫂和侄兒包勉同吃,嫂嫂沒答應。他只好吃掉一面魚肉,剩下的留給包勉吃。吃晚飯時,嫂嫂又將剩下的魚給包拯吃,他就將魚的另一面給吃了。第二天,嫂嫂問包拯昨天吃的兩條魚那條好吃些。「昨天那條魚很好吃。」包拯說。嫂嫂一聽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給你做了兩條,你怎麼能說只吃了一條了呢?」包拯見嫂嫂發火了,連聲又說:「請嫂娘息怒,我記錯了!嫂娘息怒,我記錯了,昨天是吃了兩條魚。」嫂娘聽了,知道包拯孝順,不惹自己生氣,但卻嚴厲地對包拯說:「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給你吃了一條魚!我一說兩條,你為啥不敢堅持呢?今後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臉色就歪曲事實,不敢秉公執法,勢必當的是昏官!」包拯聽了嫂嫂一番話,方知昨天嫂嫂給自己吃魚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說道:「嫂娘教誨,黑子我銘記在心,永不忘記!」後來,包拯為官果然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以民為貴開倉放糧在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飢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准以後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為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公了解到災情後,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並予嚴懲。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稱為\'再生父母\'。現在仍然在上海地區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這件事編寫而成的,並非憑空設想。巧判小孩有兩個婦人為了一小孩而鬧上了公堂,縣官判定兩人一人拉小孩的一隻手,誰拉贏了那個小孩就是誰的,在經過一番拉扯之後,其中一位含著淚松開了手,但是最終縣官卻把小孩判給了那位婦人.別人不明其理,問之,縣官說到:」誰會忍心讓自己的小孩受到傷害啊!她放手是因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沒看見她是含著淚的嗎?後來包拯就把孩子還給了這位母親!參考資料:巧斷浮江屍包公知池州的臘月一天,發現江面上浮屍一具,奇怪的是屍體只是上下浮動,並不隨流而下。包公命役差打撈起來,原來屍首被麻繩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還抓著一把帶頭皮的頭發。包公命貴池知縣審理此案。知縣查明那扇石磨是祝聖寺廟產,當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當家師玄靈和尚,但得知玄靈老僧已投井身亡。知縣以「兇犯謀財害命,江浮冤屍,畏罪自殺」為由,呈州府銷案。包公私訪回來,見縣官草草結案,呈折中破綻百出,當即命衙役鳴鑼,傳諭全城:「包公升堂審磨盤羅!」消息傳開,轟動全城,男女老少都涌到州府衙門前面,觀看包大人斷奇案。包公見全城百姓到的差不多了,傳令:「凡今天來看斷這樁血案的鄉親,不管男女老少,必須人人頭頂青天,手撫心口,脫帽解巾,以敬神靈!」圍觀的百姓紛紛脫下帽子或解下頭巾,包公居高臨下,看得明白,只見一個頭纏黑頭巾,臉青眼腫的傢伙縮頭想溜,當即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兇犯哪裡逃,拿下!」衙役抓住那傢伙,扯去頭巾,頭頂上果真少了一撮頭發,連頭皮都撕掉了。原來,殺人兇犯名叫王九,系當地有名的無賴。死者原是江北的一家客商,賺了許多銀兩,准備回家過年。途中到王九家借宿,王九遂起謀財害命之心,趁商人熟睡之機,雙手卡住他的脖子,商人拚命掙扎,打腫了王九的臉,打青了王九的眼,抓下了王九的一把頭發,仍不免一死。王久扛著屍首往江邊去,路過祝聖寺,偷了寺中一扇石磨,把屍首栓在石磨上,拋進大江里。哪知他做賊心虛慌慌張張地沒有把麻繩扣緊,江水一沖,麻繩松頸,屍體浮出水面。王九聽到包公打撈浮屍的消息,嚇得魂不附體,因為他偷石磨時被玄靈法師看見了,自知難逃包公之手,把心一橫,一不做,二不休,把玄靈法師推到井裡,殺人滅口,來個死無對證。但是王九哪裡想到商人手中的頭發與和尚光頭為料事如神的包公提供了破案的線索。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誣賴刁民。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⑨ 我的偶像作文包青天

他,我的偶像,不是什麼大文豪,不是什麼紅遍全亞洲的明星,也不是什麼科學家、發明家,他只是清朝開封府的包拯——包青天。
包拯,他之所以獲得「包青天」這個稱號,就因為他大公無私,在他的眼裡,只有公正,沒有設么兒女情長。他為了「公正」這兩個字,得罪了龐太師、太後,等等等等,甚至連一國之君——皇上都給得罪了。有不少人想要找他報仇,他身邊的南俠展昭、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伴隨左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護一個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人。老百姓尊敬他、愛戴他、擁護他……敢問,一個人能夠如此,是多麼的偉大,多麼令人肅然起敬啊!
他,又是多麼細心,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一個案子,是那麼撲朔迷離,在我們看來,是一點線索也沒有。而他呢?是那樣善於去發現。整個案件,從撲朔迷離,到水落石出,被害人沉冤得雪。有時,這個案子的結果是那麼匪夷所思,可又找不出任何不好,任何不對,是那樣合情合理。
他,不像其他官員一樣,受人賄賂。不管多麼有錢有勢的人向他威脅,不過有多少好處,總之,他在金錢面前毫不動搖。人們說,「天下烏鴉一般黑。」錯了,真的錯了,包拯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不會做出任何一件對不起老百姓的事。為了天下蒼生,他甚至可以去死。只要老百姓開心,他也就開心;老百姓難過,他比他們還難過。正應了那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包青天這個稱號,他當之無愧!他的英名,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他為人們做的一切,將隨著時間沙漏的不斷流逝,萬古垂青。他,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

⑩ 關於包公的故事300字多作文

相傳包公帶著包興,微服私訪。這天,來到一個地方,看看天色已晚,決定找個人家投宿。
他們順街走著,見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門前石階上流淚。包公忙上前問:「請問老翁,何事傷心?」老人抬頭看了包公一眼,並不說話,只是流淚。包公不便多問,便提出想在這里借宿。老人一聽,連連搖手:「不行,不行!實不相瞞,這里前幾天才死了人。」包公一聽死了人。便問死者何人?何故而死?這一問不要緊,倒引出一段奇案來。
原來,這位老人姓徐,夫婦兩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婦為兒子娶了親。新娘子聰明賢慧,全家人都很滿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聽說丈夫正在攻讀迎考,便出了一個上聯考他。這是個連環對:「點燈登閣各攻書」。新娘子開玩笑地說:「對不上下聯,不準進洞房。」偏偏新郎書生氣太重,一時答不出,竟賭氣到學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發現丈夫愁眉不展,便問是何原因?新郎說;「我正為答不出你的對聯發愁呢!」新娘說:「你昨天夜裡不是對上了嗎?」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學堂里,並沒有回家,怎麼會答出對聯來呢?」新娘聽了這話大吃一驚,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鑽了空子失去貞操,悔恨交加,一氣之下,便上弔死了。
一見出了人命案子,衙門馬上來人,將新郎捉拿歸案。文弱書生抵不住糊塗官的嚴刑拷打,被逼供認,判了死刑,秋後問斬。老夫人徐氏聞訊,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個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慘。
包公聽老人講完了經過,心裡也很難過。是誰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對出這個對子來。
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裡。夜深了,他還在苦思著那個下聯,一個人在後院里踱了一會,索興叫包興搬來一張太師椅,倚在梧桐樹旁,對月而思。想著想著,包公禁不住笑出聲來。原來,這個下聯正是「移椅倚桐同賞月」。對聯想出來了,破案的辦法也就有了。
天明後,包公來到縣衙,叫人貼了張榜,上寫欲在本地挑選一些有才學的人,帶進京城做官。條件是:能對出「點燈登閣各攻書」的下聯來。
榜貼出不久,一個書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來見包公,說:「本書生看過榜後,欲隨大人進京,還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說;「你對出那副對聯了嗎?」書生假裝思索了一下,說:「這是個下聯,上聯應是『移椅倚桐同賞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帶學生進京?」包公嘿嘿一陣冷笑。「行,我帶你進京!」說罷,驚堂木一拍:「 還不快給我拿下!」左右一擁而上,把書生捆綁起來。
書生正做著官夢,不想被當場拿住,嚇得連喊冤枉。包公厲聲說:「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間淫人妻子,害死兩條人命,豈能饒你!左右,掌刑!」書生一聽,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下,高呼:「小人願招!」
原來,那日新郎賭氣跑到學堂後,幾個同學開他玩笑,說他放著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卻到學堂來守夜,新郎便將考對聯的事說了。誰知,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那書生乘機潛往新郎家去答對聯,新娘子不辨真假,竟與他同入洞房,以致釀成了這場悲劇。
包公當堂叫書生劃供,打入死牢,並叫來姓徐的老人,讓他將押在獄中的兒子領回家去。一場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