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的故事
1. 十大元帥小時候的故事
1、朱德從小愛勞動
朱德從4歲就幫媽媽幹活,5歲時,他就學著割草、拾柴,幫家裡幹些雜活。朱家附近沒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媽媽再也沒有力氣去挑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媽媽卻發現缸里的水滿滿的。
媽媽感到很奇怪,於是連著幾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滿滿的。為了揭開這個秘密,媽媽起了個大早,這才發現是自己的兒子在悄悄地挑水。媽媽又驚又喜,緊緊地把朱德摟在懷里許久說不出一句話。
2、陳毅吃墨水
陳毅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有一次,他正在看書,媽媽端來餅和芝麻醬,叫他蘸著吃。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餅。書桌上有一個大墨盒,他竟把餅蘸到墨盒裡,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媽媽走進屋,看到他滿嘴都是墨,吃驚地叫了起來。
這時,他才發現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媽媽一邊責怪他,一邊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卻笑著說:「沒關系!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還太少呢!「
3、彭德懷童年乞討「餓死也不說假話」
彭德懷在他8歲時,母親去世,父親疾病纏身,伯祖父、祖母年世已高。母親死後,出生不久的四弟活活餓死。彭德懷10歲那年,家中生計全斷了。這年大年初一,家裡連下鍋的米都沒有,他只好和二弟外出乞討。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兄弟倆又餓又冷。
當他們討到一家門前時,主人為討吉利,問:「你們是不是招財童子?」彭德懷實話實說:「不是,我們是叫花子。」那人臉一板,不理他們。二弟忙說:「是的,是的。」那人這才給了他小半碗飯 。二弟對哥哥說:「哥,你就說是招財童子吧。」但彭德懷就是不肯說假話。
那天,兄弟倆直到天黑才回家。剛進家門,彭德懷就一頭栽倒在地上,原來他餓昏了。弟弟哭著對家人說:「哥哥今天一點東西都沒有吃。」祖母趕緊煮了點菜湯,給他喝下去。
4、賀龍從小豪膽出名
賀龍從小喜歡練武,還常與村童玩沖殺打仗之類的游戲。有一次村裡有個惡霸想試試賀龍的膽量,就乘賀氏父子與他同桌吃飯之機在桌子底下放了一槍。他滿以為這突然的槍響會把賀龍嚇個半死,可是年僅七歲的賀龍處之泰然,連眼睛都沒眨一下。從此,賀龍的豪膽在鄉里出了名。
因家境貧寒,賀龍只讀了幾年書。十四歲那年因不滿惡霸之子的霸道行為,一怒之下揮刀砍傷了他的腳板。之後,賀龍揚長而去,跟隨馬幫,跑四川、入湖北,靠販運鹽、桐油和葯材為生。在世道黑暗,盜匪橫行的年代,吃「趕馬販貨」這碗飯既辛苦又危險,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
但賀龍從小生就了不怕困苦和死亡的性格。他在馬幫中從少年步入青年。在走南闖北中不僅磨練了意志、鍛煉了膽量,而且了解到天下的窮人走到哪裡都伴隨著貧窮和受人欺壓。在艱苦的磨煉中,他是非曲直觀念更加明確,追求正義之心更加強烈。他還自發地生長出救國救民的意識。
5、劉伯承被不再逃學
兒童時的劉伯承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愛玩耍。有一天, 不識字的母親盯著兒子背書。 小劉伯承急於出去玩耍,便閉著眼睛睹背通,碰巧這天父親沒出門,聽見他亂背,便高聲斥責他:「伯承,你欺負你媽不識字,亂背什麼?我告訴你,我只有一 管筆一錠器留給你, 你不用功,看你以後怎麼過?」。
母親知道受騙,傷心地哭道:「誰叫我小時候家裡窮, 念不起書,連自己的兒子也欺我不識字。」。看著傷心的母親,劉伯承內心震動很大,他覺得很對不起母親,便向父親保證:「從此以後我再也不逃學了,一定好好念書。」
2. 十大元帥的故事
今天我們先說說朱德元帥的故事吧。
朱德,是中國軍隊的締造者。
朱德曾經的妻子,懷有八個月的身孕,敵人捉住她了,把她的頭割下來掛在城頭示眾。
革命是要流血流汗,我們偉大的元帥也是面臨著親人被害的痛苦繼續投入到戰斗中。
3. 十大元帥的傳奇故事
精簡概括「十大元帥」一生傳奇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質朴元帥朱德 戎馬一生,功績卓著;忠職勤政,鞠躬盡瘁; 胸懷天下,氣度恢宏;謙虛謹慎,純朴忠厚。 朱德(1886~1976),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者,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南昌起義。紅軍時期,歷任軍長、總司令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太祖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解放後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朱德革命一生,功勛卓著,位高至極,但他謙虛謹慎,勤勤懇懇,朴實無華,忠厚仁慈,給世人留下了質朴而崇高的元帥形象。 ---------------------------------------- 橫刀立馬彭德懷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太祖 彭德懷(1898~1974),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者,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22年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學堂,參加過北伐戰爭,後升為團長。1928年4月參加共產黨,組織了平江起義,率部上了井岡山。擔任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歷次反「圍剿」。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副總指揮。解放戰爭中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解放後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抗美援朝戰爭中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被授元帥軍銜。彭德懷元帥為中國革命以及國家和軍隊的建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 精謀善戰林彪 精於運籌,多謀善戰;攻於心計,貫用機巧; 深沉寡語,用心歹毒;殘忍虛偽,陰險詭譎。 林彪(1907~1971),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嗡嗡嗡」中組成反黨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 -------------------------------------------------------------- 新世孫吳劉伯承 戎馬一世,勤學一生;施計用兵,略勝孫吳; 指揮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將風。 劉伯承(1892~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現代軍事家。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入學生軍,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組織過滬順起義、南昌起義,先後任過中央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他對中國革命軍隊的建立和壯大,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邁進都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 胸懷坦盪賀龍 歷盡艱險,百折不撓;血雨腥風,英勇善戰; 光明磊落,無私無畏;豁達大度,胸懷坦盪 賀龍(1896~1969),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16年起義參加護國戰爭。在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南昌起義總指揮。192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湘鄂邊區根據地的創始人。率部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先後任一二0師師長,晉西北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晉綏野戰軍司令,西北軍區司令等職。全國解放後,任西南軍區司令員。指揮部隊解放昌都,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 詩人元帥陳毅 博學多才,文武兩全;光明磊落,剛毅如山; 胸襟坦盪,仗義執言;寬厚仁慈,偉人風范 陳毅(1901~1972),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紅軍長征後,留在贛粵邊區領導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在組建新四軍,建立起蘇皖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率領華東野戰軍抗擊國民黨五十萬正規軍。指揮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參與組織指揮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軍委副主席等職 ------------------------------------------------------ 政工巨匠羅榮桓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斥鸚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太祖七律《吊羅榮桓》 羅榮桓(1902~1963),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者,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秋收起義。上過井岡山,經歷長征。到延安後,任軍委後方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中,先在晉冀邊區建立抗日根據地,後建立了山東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率軍創建東北革命根據地,參與指揮了遼沈戰役。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戰軍政委,參與指揮了平津戰役。建國後兩任總政治部主任。為我軍的政治工作建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 寬和干煉徐向前 虛心善學,戰中成才;敢於自責,勇當大任; 質朴謙遜,敦厚寬和;運籌自如,智勇兼備 徐向前(1901~1990),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領導者,共和國元帥,軍事家。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參加了北伐,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廣州起義。1929年受命開創鄂豫邊區根據地。1932年底開創川陝根據地。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全國解放後,曾先後出任過總參謀長、國防部長等職 ------------------------------------------------------------ 睿智明達聶榮臻 獻身革命,堅忍不拔;精明睿智,果敢明達; 胸懷全局,高瞻遠矚;一生戎馬,功績如山。 聶榮臻(1899~1992),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領導者,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黃埔軍校教官。參加領導南昌和廣州起義。率部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創建我黨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中任華北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科委主任、軍委副主席等職。在數十年的軍事生涯中為中國革命戰爭、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和國防滿面春風端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精明機智葉劍英 大智大勇,獻身革命;聰明機智,力挽狂瀾; 運籌帷幄,能參善謀;氣度恢弘,縱橫捭闔。 葉劍英(1897~1986),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共和國元帥,軍事家。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資產階級革命,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通電反蔣,不久即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廣州起義,參加了中央蘇區的軍事斗爭。長征途中與張國秦的分裂主義進行堅決斗爭。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參謀長,解放戰爭中任解放軍參謀長。建國後任華南軍區司令員、監察部部長、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國防部長、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
4. 中國十大元帥十大將的相關故事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8.jpg[/img][/align]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范,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志。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他又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盡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翌年,經介紹加入了。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繫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起義軍南征潮汕失敗時,他在危境中率領「鐵軍」余部近千人進入粵北、湘南,於1928年4月走上井岡山與會合,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全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在紅軍長征時,他有時也擔負具體作戰指揮。
抗戰初期,他率八路軍總部前往太行山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因年紀已大,主要協助指揮全局,不過1947年攻克石家莊時他曾親臨前線指揮。
建國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不同意給彭德懷那樣定性,被有人說成年老糊塗。「文革」初定林彪為接班人時,他不表贊成,1975年又率先揭發江青,可見心底如明鏡。 1976年7月,朱德以90歲高齡去世。曾稱他是「紅司令」,並說,「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1.jpg[/img][/align]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停戰,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2.jpg[/img][/align]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一九八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3.jpg[/img][/align]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
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而對他則別有看法。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三是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4.jpg[/img][/align]
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
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建國後任體委主任。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成為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7.jpg[/img][/align]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以及他與、、朱德等人的歷史淵源,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5.jpg[/img][/align]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6.jpg[/img][/align]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最強的紅四方面軍。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9.jpg[/img][/align]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沒有出色的戰績。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0.jpg[/img][/align]
葉劍英,沒有派系背景,沒有實際戰績。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
5. 十大元帥的故事
賀龍、任弼時、肖克、關向應、王震等領導的第二、六軍團,於1935年11月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途經洞口縣境,北上抗日。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當年紅軍留下許許多多感人肺腑的動人事跡,深深地銘刻在老人們的心裡,流傳在廣大的群眾中,現在回憶起來,仍記憶猶新,津津樂道。 我們的賀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時分,賀龍率領的第二軍團部分主力,從管竹進入岩石鄉。三個穿灰布軍衣、身背短槍的戰士來到三房院子,見一婦女抱著小孩慌慌張張走進自己家裡。戰士跟著走進她家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地敲門說:「嫂子,請你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請你開開門,我們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婦女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聽到敲門的聲音不是很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和,就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屋內還有一間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這間空房搭個鋪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歐陽香元雖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知道他們是要借房子住,於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有位戰士領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蘭布長衫、留有八字鬍子的人來到了歐陽香元的家門口,後面跟著二三十個穿灰布軍衣、背短槍的戰士,在禾坪里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那個八字鬍子對大家講:「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卧室內;」接著又講,「我們紅軍無論走到那裡,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裡的東西未經主人同意不能搬動,借東西一定要還,損壞和丟失東西一定要照價賠償,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群眾去打倒蔣介石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香元從戰士們的表情上,看出八字鬍子是個大官。聽他講話句句為老百姓著想,認定紅軍是好人。她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個八字鬍子講的話告訴別人,直到天快黑時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見地上搭起了鋪,那個八字鬍子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個什麼官,於是走到門外悄悄地問一個小戰士:「那個穿蘭布長衫、留著 鬍子的是你們的什麼人?」小戰士輕聲地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喊他賀老總。」她聽後心裡嘀咕,原來他是個大官,難怪戰士們都規規矩矩聽他講話。 她走到房內,一位女戰士非常和氣地請她坐下,像親姐妹一樣和她拉起了家常。
6. 十大元帥的故事
一、 朱*德:十大元帥排名第一,總司令,朱毛並稱,建國後長期擔任人大委員長,因年事已高且歷史上與毛有過爭權的事,基本被架空,黨內地位不斷下降。文*革中被誣陷為黑司令,在沒有暖氣的人民大會堂中孤零零無人問津,感染風寒,於七六年毛之前病逝!
二、彭*德*懷:十大元帥排名第二,綽號「石帥」「紅軍之獅」,副總司令,一野司令,志願軍司令,建國後任國防部長。性格倔犟,英勇善戰,自紅軍開始就與林*彪齊名;屢屢得罪毛,遭毛猜忌,積怨已久。59年廬山上為民請命,被毛羅織罪名打倒,免除職務,到京郊掛甲屯種地讀書,後到西南三線參加建設,文*革中被北航紅*衛*兵揪斗回北京,長期遭軟禁,身心俱受迫害,慘死!
三、林*彪:十大元帥排名第三,綽號「育帥」「紅軍之鷹」「雪地之狐」,年紀最小,資歷倒數第二。四野司令,毛愛將。建國後因身體原因,及對毛和黨內斗爭敏感,長期養兵,毛廬山為倒彭而啟用林*彪為國防部長,但其依然養病,66年文革爆發,毛委任林代掌軍權,對穩定軍隊起到一定作用。對神話毛也有不可推卸責任。文革中奉行毛點頭我簽字,特殊的逍遙派,地位不斷提升。對毛文*革不滿,九大上試圖"結束文*革,開始經濟建設"失敗,廬山上帶領軍隊老幹部討伐張*春*橋,惹怒毛*澤*東,失去信任。林子立果試圖刺毛救父,救國,失敗。逃往蘇*聯政*治*避*難,不幸飛機失事,葬身異域,至今未歸。林的死對毛身心打擊巨大,此後,毛再未掀起大的運動,打倒大的對手,文*革實際已經結束。文*革後,林案成了文*革中唯一未翻的鐵案,文*革的罪過必須有人負責,毛不行,江*清不夠資格,非林莫屬。
四、劉*伯*承:十大元帥排名第四,綽號「獨眼龍」「獨帥」,二野司令,曾留學蘇聯。中*共*黨內知名的軍事理論家,但不被毛信任,與彭*德*懷等將領關系也不甚好。十大元帥授銜時,只有排名第三的林和排名第四的劉稱病未到,建國後最早交出兵權的也是林和劉,劉交出兵權後立志辦軍事學院,培養高級將領,但仍難逃猜忌,58年批判教*條*主*義,劉*伯*承、粟*裕、肖*克等受批,劉拖著病體到北京做檢討,贏得滿場掌聲,是十大元帥中最早受批判的,從此推出政治舞台,但也因此在文*革中得到保全,晚年雙眼失明,喪失思維能力,得享高壽,死時極盡哀榮,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率全家親往,徐*向*前作詩「十萬軍帳哭劉公」
五、賀*龍,十大元帥排名第五,綽號「刀帥」「鬍子」南昌起義領導人,紅二方面軍領導人,解*放*戰爭中主要是掌管西北財政,建*國後主抓體育。彭*德*懷被批後地位一度上升,因林*彪稱病,賀*龍實際掌管國防部。文革初期,因捲入毛*劉之爭,被打倒,成為文*革中最早被打到的元帥,也是唯一因文*革被迫*害*致死的元帥。彭文*革落難起因於59年廬山會議,林的情況特殊。朱*德、陳*毅等雖然遭批判,但還不至於像賀這樣淪為階下囚,被整死。賀的被打倒是文革中迷霧之一,公開說法是賀與林有矛盾,林要倒賀,實際上是手握兵權的賀不贊成毛打倒國*家*主*席劉*少*奇,失去毛的信任。林死後,毛在陳*毅追悼會上把所有罪名都推給了林。
六、陳*毅:文革十大元帥排名第六。綽號「胖帥」三野司令。歷史上曾和朱*德反對過毛,軍事能力平平,自己曾當眾說過「我是黨內有名的常敗將軍」,後來得到粟*裕輔佐。三野名聲大噪。評軍銜時由於周*恩*來力挺,陳*毅才得以為帥,如果葉*挺尚在,或粟*裕資歷再高一點,陳*毅必然不會成為元帥,比陳更有資格的鄧*小*平因當時已經是文職,就被取消資格,已經脫下軍服的外交部長陳*毅本來沒有理由評帥。陳*毅為人比較有趣,會寫幾句詩,和知識分子關系較好,所以名*聲反較一些能打仗的元*帥大。文革中陳*毅屢屢放炮,和中*央*文*革小組矛盾很深,二*月*逆*流被定性就是因為陳*毅提到延*安*整*風激怒毛*澤*東,文*革後期病死,毛因林*彪事件打擊,試圖緩和與老幹部之間關系,穿睡衣參加陳*毅追悼會,使得陳*毅成為十大元帥中唯一得此殊榮的人,但此舉顯然政治目的更明顯一些,陳*毅家人並不太領情。陳的一個兒子作詩曰「三年忍聽萬夫唾,一死何惜萬歲哭
七、羅帥本身和毛的關系最好,不過去逝最早,可連去世也得到了毛親筆賦詩的待遇
八、徐帥可算有坎坷,但文革期間也是堅持住了,為國家保存力量恢復發展做了卓越貢獻,80年代也身掛名居高位要職
九、聶帥更自是不必細說了,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副總理,老好人一個,所以即使有磨難也不是很大,而且合理的躲避了林彪政治地位最紅時期對人的批鬥,避免個人之間的尷尬導致出問題
十、葉帥自是元帥中在文革中,文革後,改革開放建國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和和有最大貢獻的人了.葉帥一生為人處事做人處理人際關系穩定和諧,幾十年都是距離中央距離首腦最近的人,屹立不倒正常不過,要感謝葉帥為祖國建設所做的一切呀
7. 十大元帥的故事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回員,久經答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
8. 十大元帥的故事
1、朱德:三改其名
朱德的母親生下他時,給他取的乳名叫「狗兒」。朱德4歲時,父親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給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給他改名為「朱玉階」,希望他立志沿著玉石砌成的階梯,步步登高。
1909年初春,朱玉階投考雲南陸軍講武堂,因講武堂是滇人所辦,只收雲南省人。他求學心切,就來到報名處,假稱自己是雲南臨安府蒙自縣人,並即興將名字改為「朱德」。
2、彭德懷:「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彭德懷,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華。得華兄弟三人,他是長子,二弟叫彭金華,三弟叫彭榮華。當年,彭得華應好友黃公略之邀到長沙投考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考取後他回家告訴大家,自己改名叫彭德懷了。晚上,他對妻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3、林彪:嫌「林育蓉」太女性化而改名
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林育蓉報考黃埔軍校。到廣州後,他沒有先去報考,而是走向了楊家祠堂中共廣東區委機關,想先和黨組織取得聯系。路上他一直想著改名字的事情。他認為「林育蓉」(有時也寫作毓蓉、育容)過於女性化。
其實,他剛進入武漢共進中學就已考慮改名,他為自己起的新名是個「彪」字。但其父親認為「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敗之意,用在名字中不好。但是,當林育蓉走向楊家祠堂大門時,他在門房遞上的會客單上,還是寫下了「林彪」這個名字。
4、劉伯承:由「昭昭之明」到「子承父業」
劉伯承甫一降生,他的祖父劉正富和祖母楊氏在7天內先後離開了人世。因此家裡給他取乳名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喪戴孝。
劉伯承的父親劉文炳是個失意秀才,一天突然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章句:「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就給劉伯承起名劉明昭,這是劉伯承最早的名字。「伯承」這個名字,是他父親後來給他改的。伯,即長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業之意。
5、陳毅:「士不可不弘毅」
陳毅5歲那年開蒙入學,父親陳昌禮給他取的學名叫世俊,號仲弘。陳毅15歲考入成都甲種工業職業學校,18歲赴法勤工儉學。一天,他讀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這句話,感觸很深,於是他改名陳毅,將號「仲弘」與名「毅」結合在一起。
9. 十大元帥陳毅的故事
1、陳毅糍粑蘸墨汁的故事
有一年,他到一位親戚家去歡度中秋節,一到就看見一本自己很想讀的書,於是忘記了步行盡十里路的疲勞,立即躲到一個空房間里專心地讀起來,一邊讀,一邊作毛筆批註。
親戚幾次來催他吃飯,他也捨不得將書放下。親戚就把糍粑和糖給他端去,誰知他嘴裡吃著糍粑,注意力卻還完全沉浸在書中。糍粑本該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硯台里蘸上墨汁往嘴裡送。
過了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面去,只見他滿嘴都是墨,便喊來了眾親友來看,大夥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陳毅卻很風趣地說:「喝點墨水沒關系,我正覺得肚子里墨水少哩。」
2、陳毅的幽默故事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有一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台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一上台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
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
在60年代的一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
說到這里,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於代表鞠了一躬,然後大聲說道:「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在一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一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後來竟發現那是一張白紙。
「陳總,您怎麼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後有人問他。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3、一盤開局的圍棋
陳毅故居景區有一處景點,用花崗石雕刻了20顆巨型棋子,形如一盤開局的棋,名為「友誼廣場」。這處廣場正是立意於陳毅元帥「圍棋外交」的高超外交手段。
1958年2月11日,毛澤東正式任命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雖然他在日記中曾表示對負責外交工作「實有綆短汲深之懼」,但他仍然出色地完成了黨交予他的這項重任。
陳毅的外交手段極為豐富,其中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善於借力。1958年,中國對日本提出改善中日關系的政治三原則後,淺沼稻次郎、石橋湛山和松村謙三等日本政界知名人士相繼訪華。
在一次會見中,陳毅對松村謙三先生提出一條建議,「圍棋、乒乓、書法、蘭花都可以交流,不談政治,只談友好。」
松村謙三先生極為贊同,回國後,他積極奔走,終於促成了1960年日本圍棋代表團首訪中國的中日關系破冰之行,1962年中國圍棋代表團回訪日本,此後中日民間交流日益增多。
1964年12月,日本29位知名棋手發出呼籲,發動日本800萬棋士徵集民眾簽名,要求恢復中日邦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全面實現邦交正常化。
陳毅這一外交創新,也被運用到了中美兩國建交進程之中。陳毅,以其外交工作的輝煌成就,為新中國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建立了功勛。
4、一張摺痕照片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珍藏著一張帶有深深摺痕的照片,這張照片是隨一封陳毅寫給父母的信一起送達的。
在抗戰時期,這是殊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體現了陳毅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崇高地位。1943年底,陳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即趕赴延安。
到達延安後,陳毅參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中央委員會委員。是時,全黨全軍正在開展「整風運動」,陳毅積極投身其中。
時常與毛澤東促膝談心,書信往來,向毛澤東介紹自己在「整風運動」中的收獲。毛澤東復信稱贊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無掛無礙,從此到處是坦途了。
其間,陳毅因思念遠在四川的父母,將自己開展勞動的照片附信寄往。為了避免信件被日偽軍攔截,陳毅將信中「延安」二字改為「西安」,並落款為「兒仲弘敬書」。
信件幾經周折,順利送達父母手中。新中國成立後,陳毅父母將這張照片贈予陳毅的侄女陳德珍。
5、一台水力軋花機
1922年,21歲的陳毅回鄉時,做過一件至今仍被鄉親們傳為佳話的事情。當時,農村極為落後,只有一些人力驅動的前清時安裝的農業機械。
以軋棉花的機子為例,需要3到5個壯勞動力輪番上陣才能驅動,且效率十分低下。一日,陳毅步行於羊岔河畔,看著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裡的軋花機太過笨重,費時又費力。
為何不為鄉親們改裝成水力驅動?也正好將學到的知識用之於民,讓鄉親們認識到科學與知識的力量。陳毅很快便將想法付諸實踐。
經過試用,陳毅改裝的軋花機不僅省了勞動力,軋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趕來「看稀奇」,面對大家的嘖嘖稱贊,陳毅格外開心。
隨後,他向留法的同學蔡和森去信,申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之後,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組織已經同意他的請求。1923年初,陳毅離開故鄉。
從此,堅定地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如今,這台水力軋花機仍然保存在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中。
10. 中國十大元帥的小故事
這里說得很詳細. http://lxmxs.sharera.com/blog/BlogTopic/21285.htm
賀龍、任弼時、肖克、關向應、王震等領導的第二、六軍團,於1935年11月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途經洞口縣境,北上抗日。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當年紅軍留下許許多多感人肺腑的動人事跡,深深地銘刻在老人們的心裡,流傳在廣大的群眾中,現在回憶起來,仍記憶猶新,津津樂道。
我們的賀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時分,賀龍率領的第二軍團部分主力,從管竹進入岩石鄉。三個穿灰布軍衣、身背短槍的戰士來到三房院子,見一婦女抱著小孩慌慌張張走進自己家裡。戰士跟著走進她家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地敲門說:「嫂子,請你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請你開開門,我們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婦女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聽到敲門的聲音不是很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和,就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屋內還有一間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這間空房搭個鋪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歐陽香元雖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知道他們是要借房子住,於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有位戰士領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蘭布長衫、留有八字鬍子的人來到了歐陽香元的家門口,後面跟著二三十個穿灰布軍衣、背短槍的戰士,在禾坪里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那個八字鬍子對大家講:「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卧室內;」接著又講,「我們紅軍無論走到那裡,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裡的東西未經主人同意不能搬動,借東西一定要還,損壞和丟失東西一定要照價賠償,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群眾去打倒蔣介石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香元從戰士們的表情上,看出八字鬍子是個大官。聽他講話句句為老百姓著想,認定紅軍是好人。她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個八字鬍子講的話告訴別人,直到天快黑時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見地上搭起了鋪,那個八字鬍子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個什麼官,於是走到門外悄悄地問一個小戰士:「那個穿蘭布長衫、留著
鬍子的是你們的什麼人?」小戰士輕聲地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喊他賀老總。」她聽後心裡嘀咕,原來他是個大官,難怪戰士們都規規矩矩聽他講話。
她走到房內,一位女戰士非常和氣地請她坐下,像親姐妹一樣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談中她問女戰士:「你是哪個的老婆?」女戰士很爽快地告訴她:「我是賀龍同志的愛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煩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裡的是紅軍的大官賀龍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說:「這房子不好,沒有好好收拾,真對不起你們,」女戰士說:「等打完仗以後,窮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隊要走了,有些戰士在收拾行裝,有些在打掃衛生,有個戰士走到歐陽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對門)再三詢問是否有損壞和丟失的東西,雷青菊講:「只有一個木臉盆沒看到。」那個戰士不一會拿了一個銅臉盆對她說:「如果找不到就用這個臉盆,找到了就留做紀念,紅軍的紀律都是賀主席規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賀主席和戰士們走時,群眾都含著熱淚相送,戰士們
也不時地回頭,依依惜別。
幾十年過去了,歐陽香元沒有忘記當年的「賀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的掛像時,一眼就認出了當年住在自己家裡的賀主席,高興地說:「你們看,我們的賀主席又回岩山來了,又到我們家裡來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軍團自從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後,國民黨的軍隊始終跟蹤他們、搜索他們,妄圖把他們消滅在長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從高沙開往花園的第六軍團,有的在李家渡一帶休整,有的在行進途中。戰士們雖然頭上都用樹枝、綠葉作了偽裝,但國民黨飛機還是發現了目標,喪心病狂的投下了6顆炸彈,20位戰士當場光榮犧牲,數十名戰士受傷。
當時年僅12歲的王康元正趕著牛回家,一位紅軍戰士見狀,急忙跑過去,屍把將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他。王康元安然無恙,而那位戰士卻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後,深為紅軍戰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動,為了報答紅軍戰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險同李明生、劉大炳等20多個貧苦農民一道,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蛇形山一塊空地上。但紅軍走後不久,一些土豪劣紳心懷鬼胎煽動說,「紅軍葬的地方是『風水寶地』,是李家渡的『龍脈』所在。現在『龍脈』挖斷了,『龍神』不安,只有把紅軍的屍體挖出來,丟到河裡去,才能保住『龍脈』,恢復『風水』。」為了粉碎土豪劣紳的陰謀詭計,貧苦農民鄧成竹等人連夜將紅軍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濤滾滾的長嶺界,周圍栽上蒼松翠柏。被紅軍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節去烈士墓前祭掃。1972年他擔任西中大隊黨支部書記後,積極倡議並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帶領本大隊和李家渡的幹部群眾,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豎起一塊烈士紀念碑,刻上「長征烈士之墓」六個大宇,兩側刻有兩副對聯,一副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另一副是「繼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洞口縣委和縣政府已將烈士墓做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幾十年來,幹部、工人、農民、學生經常去墓前瞻仰、憑吊學習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
討還血淚債
舊社會的廣大農民,飽受土豪劣紳的壓迫和剝削,掙扎在死亡線上。紅軍打擊土豪劣紳,為貧苦農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們的真誠擁護。
岩山鄉沙坊院子有個土豪叫付升庭,長有一臉麻子,為人專橫殘忍,欺壓窮人,群眾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個兒子個個兇殘如虎,群眾稱他們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備修新屋,找來新化方師傅給他燒磚瓦。可憐方師傅辛辛苦苦一場,不但未得分文工錢,還要倒貼伙食。一氣之下他推倒磚瓦垛子,滿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參加了紅軍。12月19日,部隊在岩山宿營,他
把當年在付家的遭遇和當地農民受付家欺壓的情況,向部隊首長做了匯報,首長同意他帶三名戰士去找升麻子算帳。他們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備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眾聽說紅軍抓住了作惡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紛紛向紅軍首長揭發升麻於的罪惡。首長派出一位戰士領著貧苦農民到升麻子家裡,打開了付家的糧倉,把糧食分給了群眾。第二天紅軍離開岩山時,把升麻子押到綏寧縣李熙橋處決。
紅軍第六軍團在石江處決了一貫包攬訴訟、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鎮壓了高沙鎮街上被稱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惡霸、土匪袁寬:將石背鄉的土豪財主尹成哉、花園鄉罪大惡極的鄧星芳、拒絕給紅軍派糧的反動保長鄧陳卓三人,押到綏寧縣武陽處決。廣大群眾拍手稱快,感謝紅軍為自己伸了冤,討還了血淚債。
軍民魚水情
紅軍到洞口之前,國民黨反動派與地方反動勢力製造了很多謠言,不少農民躲進山裡。紅軍以遵紀愛民的實際行動,解除了群眾的顧慮,很快,大家都回來為紅軍戰士解決吃住問題,十分親熱。
開始岩山街上很多店門都關得緊緊的,後聽到紅軍戰士親切地喊:「老鄉們不要怕,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不會拿你們的東西,如果你們有什麼吃的就賣給我們一點,我們照價付錢。」有些人從門縫中看到紅軍戰士規規矩矩,蹲在街上,誰也不去敲店門。於是有的就拿出煮熱的紅薯放門口賣,戰士們不講價,說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交不少交。消息傳開後,店門都開了,能吃的東西都擺出來了,附近群眾家裡有能吃的,都拿到街上賣。有幾位戰士走到林玉元老大娘面前輕聲說:「大娘,天氣太冷,今晚上我們想到你家裡避避風寒。」大娘滿臉笑容表示歡迎,戰士們放下背包,就動手打掃衛生,挑水劈柴。晚上,林大娘見幾個戰士在燈下擺著白布比劃,她猜想是把布剪做包腳布,就把「坐月子」的媳婦喊來一起幫忙,母女倆人熬了一整夜,共做好10雙布襪子,正好每人一雙。第二天戰士們臨走時再三向林大娘道謝,送給他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面和兩個圓瓷缸作為紀念。
紅軍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感動了群眾,廣大農民群眾從各個方面關心、愛護紅軍。石江縫紉師傅邱國才與其他11位師傅一起,連夜趕制軍帽120頂。紅軍給他們每人一塊銀元,他們心情非常激動,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一首詩:「紅軍來到石江鎮,痛打土豪和劣紳,財主心怕膽又驚,窮人精神大振奮,軍民連夜作軍帽,同心協力殺敵人。」花園馬家院子鄧大媽同兒媳曾冬娥在山邊土裡鋤草,聽到山中有微弱的呻吟聲,鄧大媽立即放下鋤頭去山中尋找。果然發現一個約20歲年紀、頭帶八角帽的紅軍戰士(瀏陽人)躺在地上,她用手一摸額頭,好燙手,又見他右腳傷口已開始流膿。她心想不能讓親人在野外活活凍死、痛死、餓死,一定要想辦法救他。她喊來兒媳一起扶著傷員回到家裡,讓他躺在兒媳床上,兒媳拿出丈夫的藍布舊衣服給他換上。大媽告訴傷員安心養傷,如發現有外人來就裝啞巴,要兒媳認他是自己的丈夫(兒媳的丈夫在貴州做挑夫)。安排好後,大媽每天上山采葯,精心護理,一周後戰士的傷基本治好,他告訴大媽要去趕部隊。臨走那天,天剛亮大媽就起床為他准備好路上吃的東西。戰士對大媽說:「大媽,你就是我的親娘,我一定永遠記住你的恩情,革命勝利了,我一定來看望你老人家。」戀戀不舍,揮手告別。
跟著紅軍走
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紅軍是自己的隊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紅軍的道路就是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於是,不少貧苦農民紛紛送子弟當紅軍,中青年更是積極踴躍,要求跟著紅軍走。李家渡的貧苦農民,看到20個紅軍戰士在敵機轟炸下光榮犧牲,滿懷為烈士報仇的憤怒心情和為自己求解放的強烈願望,積極報名參加了紅軍。西中村的鄧星怡、鄧正仁、吳老曬,盲田村的鄧星開,新興
村的劉老細,木井村的陳松青,圳上的羅玉等都跟著紅軍走了。洞口街上鄒玉和、王順生兩位縫紉師傅,被請到花園給紅軍製作軍服,他們深為紅軍的精神所感動,毅然跟著紅軍走上了長征路。
據解放後全縣初步統計,當年跟著紅軍走的有20多人。他們為革命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壯志未酬而犧牲在長征途中的革命烈士,有在抗日前線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民族英雄,有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畢生精力的人民功臣,如石江鎮的王振貴,當年30歲,參加紅軍後編入第六軍團保衛局,在17年的戎馬生涯中南征北戰,榮獲「人民功臣」、「解放華北」、「解放西北」的紀念勛章各一枚,1952年轉業到新疆工作,1965年離休,1966年元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寫了「夜渡金沙江」、「翻過大雪山」、「六十年春秋話往日」等革命回憶錄。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4097056.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