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故事
1. 關於奧運會的故事
1、施泰納鐵漢柔情
在男子舉重105公斤以上級的頒獎儀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奪冠的德國選手施泰納把亡妻蘇珊的照片和奧運金牌高高舉起。
2、丘索維金娜母愛偉大
在體操賽場有一位「奶奶級」選手,33歲的丘索維金娜。02年,她3歲的兒子被查出患了白血病,當時丘索維金娜為了賺取獎金給兒子當醫葯費,自己又重新回到賽場。最終,丘索維金娜奪得了本項目的銀牌,令這個偉大的母親更加讓年輕運動員肅然起敬。
3、殘臂少女意志堅
來自波蘭的殘臂少女納塔莉亞帕蒂卡已經創造了歷史:她是首個同時參加奧運會和殘奧會的乒乓球選手。沒有右手,帕蒂卡便用右臂肘下殘存的部分夾著球拋發,帕蒂卡不但和健全人站在了同一個舞台上,並且站穩了,帶著與她標志性金色馬尾一樣輕快的表情。
在女子10公里公開水域游泳比賽中,24歲的納塔莉-杜托伊特顯得那麼特別,這位因車禍失去了左小腿的南非選手成為了歷史上首位入圍奧運會比賽的截肢運動員。在決賽中,納塔莉以2小時49秒9的成績排在25名參賽選手中的第16位。
2. 奧運故事(有要求的)
奧運柔道冠軍庄曉岩:生活艱苦忙奔波 未來初見曙光
體驗佳能,獲佳能大獎! 同方電腦掀動四月風暴
中國網路通俗歌手大賽 新浪通行證 快樂e特權
時光倒流到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在柔道女子72公斤以上級的決賽中,庄曉岩干凈利落地把比高出她半頭的「古巴胖妞」摔倒在地,為祖國贏得了寶貴的第一枚柔道金牌。一時間,她成了祖國和人民的英雄,鮮花、掌聲、贊譽如潮水般湧向她,那段時間成了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時光荏苒,鮮花和掌聲早已成為塵封的記憶。現在的她卻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一個人拿著1千多元的工資,養著四口人,奧運冠軍的日子過得凄涼而窘迫。
殘酷的生活現實
1992年奧運會載譽歸來之後,庄曉岩也得到了一份渴望的感情,「我們認識得比較早,大家都在國家隊,我們柔道隊在3樓,他們拳擊隊在4樓。當運動員的,平時接觸的人少,老見面大家就熟悉了,就這樣我們也算處上了對象。」庄曉岩說:「從奧運會回來之後,他們家急著要我們結婚。當時我還處在運動高峰,但是迫於壓力我提早退役就准備結婚了。」
但是婚後不久,庄曉岩發現兩人非常不合適,在庄曉岩懷孕的時候,兩人關系就徹底破裂。1996年,兩人正式離婚。雙胞胎女兒歸庄曉岩,對方不付撫養費。
那時庄曉岩的生活開始有拮據的感覺,「以前的奧運冠軍和現在不一樣,國家和省里給的獎金很少,我那時候也不會算計,把錢全花在買房子和傢俱上了。後來退役後也沒有正式的工作,錢就越用越少了。」
在離婚後的日子裡,庄曉岩的工作安排也一直沒有著落。那段時間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她不僅要自己撫平心裡的傷痛,而且還要撫養一對嗷嗷待哺的女兒。
就在她百般無奈的時候,遼寧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向她伸出了援救的雙手,她成了學院訓練科的幹事,工資雖然不多,還可以勉強度日。四年前庄曉岩的母親病故,她便把老父親接到身邊,一家四口靠這點錢度日,庄曉岩開始感覺捉襟見肘。
但是當記者提及她的生活時,這位世界冠軍一直很樂觀地說很好,「我現在挺好的,學院對我已經很照顧了。」
確實,作為一個冷門項目的退役運動員,庄曉岩的結局還算是比較幸運的,現在學院柔道隊的教練名額已經飽和,而柔道隊目前有200多隊員,庄曉岩已經不敢有什麼奢望了。
為了生活四處奔波
在競技場上,庄曉岩是一名脾氣很倔的鬥士,但是在拮據生活的重壓下,她不得不收斂起脾氣,低調做人。直到去年,一件震驚中國體壇的大事讓她的生活迎來一絲轉機。
「亞洲大力士」第一人才力因重症肺炎悄然離去,引發了體壇一場反思,如何安置一些冷門項目世界冠軍生活的問題被擺到前台。
去年,原遼寧省體育局局長崔大林借「才力事件」,向中華體育基金會打了一份報告,將奧運冠軍庄曉岩、亞洲柔道無差別級盟主潘松、劉勝剛、亞洲鉛球紀錄保持者馬永鋒、遼寧男排名將謝寧寧等5名有傷病的老隊員的實際情況上報總局,希望得到中華體育基金會的資助。這份分量不輕的報告書又轉至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和重競技管理中心,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2004年春節前夕,庄曉岩收到了由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匯給她的兩萬元「關懷基金」,對此她非常感激,「要不是生活實在過不下去了,我們也不會為難國家,沒想到國家還想著我們,非常感謝。」
在采訪期間,庄曉岩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感謝。這位前世界冠軍已經不敢奢望更好的生活。面對生活有樂觀向上的精神固然可敬,但是一位世界冠軍,竟然如此艱難度日,聽起來實在讓人感到凄涼。
庄曉岩得到的捐款對她來說只是杯水車薪,現在她已經35歲,多年的艱苦訓練使她的身體有多處嚴重的傷病,治療這些傷病也要花去很多工資,眼看著孩子越長越大,很多學費需要她承擔,家裡還有患病的老父親。未來對她來說會更加艱難。
未來初見曙光
現在的庄曉岩最渴望的就是能得到一份感情,「以前像我們這種受人冷落的項目,平時接觸的世界很小。所以,對婚姻似乎不那麼苛求,只追求一切表面的東西,缺少真正的溝通與了解。現在,我對婚姻的觀念改變了。需要一種真正的生活。」庄曉岩說,她不會放棄自己對幸福的追求。
據庄曉岩透露,她已經有對象了,「我們相處得還算不錯,我們可能今年結婚。」據說這位還是一國企的經理,如果他們真的走到一起,庄曉岩的生活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經歷了運動生涯的輝煌和人世間的風雨,今日的庄曉岩已經學會了用微笑面對生活。5月,她應中華體育基金會的邀請,將隨團赴希臘參觀雅典奧運會的先期籌備工作。庄曉岩私下裡對好友說,如果有可能,她還是希望到學校或國外的柔道俱樂部執教。
庄曉岩割捨不下的是一片柔道情。
3. 奧運會上堅持不懈的故事
「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里外送到這里,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 ——[衣索比亞]約翰·史蒂芬·阿赫瓦里
身披36號號碼布的他,在夜幕的映襯下,一瘸一拐地跑進了體育場……這一幕永遠地定格成為奧運史上的經典一幕。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發令槍響了,阿赫瓦里邁著沉穩的步子出發了。但是在距離起點19公里處,阿赫瓦里卻因為暈眩摔傷了右腿。簡單包紮後,他拖著受傷的右腿費力地邁開了腳步,鮮血滲出來,染紅了綳帶。晚上19時,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進了主會場。此時,比賽已經結束了一個小時,偌大的體育場里,只剩下場地工作人員和最後一批即將散去的觀眾。短暫的沉默後,在場所有的觀眾和工作人員面向阿赫瓦里舉起了雙手,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阿赫瓦里最終以4小時30分跑完了全程。事後,他說出了奧運史上最朴實也最震撼人心的語言——「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里外送到這里,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
如今的阿赫瓦里生活在一個小村莊里,離他最近的電視有5百公里,離他最近的電話有7百公里,問到他是否對生活滿意,他這樣回答:我對生活毫無怨言,因為我永遠在奔跑!
參與馬拉松的選手共有75位,阿赫瓦里的名次是57名,在他後面的18位選手因為各種原因中途退賽。
他沒有登上領獎台,但他是最美的的墊底者,他的價值不是征服而是堅持,不是奪冠而是參與。
很感人呢。我實在中央某台的奧運故事上看到的。
4. 奧運故事
今天,我讀了王義夫的故事,我深深的被他的艱辛所感動了。
王義夫是一位44歲的氣槍運動員,這個人是世界體壇聞名的「老槍」以令人嘆服的戰績,書寫了一段不朽的文章。
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當24歲的王義夫以中國射擊隊男子手組「第一神槍」的身價出席了這次盛會。他參加的男子手槍慢射是那屆奧運會第一個結束的比賽項目,最終比564環的好成績當上了第三名,這一成績僅比冠軍得主許海峰少了兩環,這一微弱的差距令王義夫後悔不已。站在第三名的領獎台上王義夫暗下決心,下回一定得冠。但下次奧運會上,因求勝心切得了第七,他沒灰心。他下次得了冠軍。
我覺得我們應像他學習。我有一次寫作業,但有道題不會,我就等我的媽媽回來的時給我講題。
讀了《王義夫》的故事我深深的感動。
在同學們中,一提到陳中,大家都很熟悉,國為她是一名奧運會跆拳道的冠軍得主,她金牌的幕後故事給我的感觸很深。
這篇故事主要講了陳中在十字韌帶和半月板受傷的情況下,拒絕手術,繼續訓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忍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病痛,去沖擊那枚當時看來沒有十分把握的金牌。在教練的心中,陳中的技術、力量、身體素質老師最優秀的,所以,在大家的鼓勵下,陳中決定為了四年一屆的奧運會,再拼一次!最終,她如願以嘗地奪得了冠軍。
陳中是歷經艱辛,頑強拼搏,才獲得了這枚寶貴的金牌,她不僅為自己爭得了榮譽,也為祖國爭得了光彩。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學習這種精神,不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應該克服困難,勇敢地面對,勇敢地挑戰。俗話說得好,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還要培養頑強的意志。
5. 奧運會感人的故事
奧運會感人的故事:馬拉松選手約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的故事。
馬拉松選手約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只代表祖國參加了一屆奧運會——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在全部75名參賽者中墊底,在此之前、之後他也並未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成績被紀錄,這在長跑高手層出不窮的非洲可謂平平無奇。但就是這樣一位墊底者,卻獲得了比不少奧林匹克冠軍更響亮的名聲,和更廣泛、更深久的影響力,如今時過境遷已近50年,人們仍忘不了他,他的名字被鐫刻在奧林匹克名人錄,成為北京奧運系列節目《英雄之歌》的一分子,在他的家鄉坦尚尼亞,一個「約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競技基金會」正開足馬力運作,以為那裡家境貧寒、但有運動潛力的田徑新苗提供資助,他曾被法國《隊報》譽為「最美的墊底者」。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是第一次在高原舉辦的夏季奧林匹克盛會,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讓那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好戲連台,出現了許多空前的好成績。相形之下,馬拉松比賽的成績太一般了,冠軍、衣索比亞人馬默.沃爾德的成績2小時20分26秒4,比他的同胞、兩屆奧運金牌得主「赤腳大仙」阿貝貝-比基拉在4年前東京奧運會上創造的2小時12分 11秒2差了一大截,亞軍日本的君原健二和季軍紐西蘭的邁克爾.瑞安2小時23分多的成績更是平平無奇,記者們除了例行公事般看一眼頒獎式,最多關注一下因傷只跑了17公里便頹然倒地的「赤腳大仙」比基拉,對其他選手並未太在意,觀眾們也沒對馬拉松投注過多熱情,等頒獎式結束,場地內其它項目都已比完,他們便三三兩兩地退場回家了。
過了一個多小時,組委會開始通知馬拉松沿途的服務站開始撤離,結果得到一個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消息:有個選手還在跑!
原來這個還在跑的選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5公里後因碰撞而摔倒,膝蓋受傷,肩部脫臼,但他並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繼續向終點跑去。漸漸的,所有選手都將他遠遠甩在身後;漸漸的,圍攏在街道兩側打氣助威的人群已散盡,天色也越來越黯淡,所有人都覺得馬拉松比賽已經結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堅定地跑著,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比賽遠未結束。
又過了半小時,天色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繼續著。由於劇痛,他的慢跑比尋常人散步還要慢,他的膝蓋不住流淌著鮮血,嘴角也痛苦地抽搐。
不知什麼時候,他的身邊出現了一名男子,《三角洲天空畫報》的記者,這位記者同情地看著他,不解地問,為什麼明知毫無勝算,還要拚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顯然毫無准備,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會兒,才突然堅定地答道:「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里外送到這里,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被深深感動的記者不但向自己的雜志社發了稿,還立刻把稿件發回奧林匹克新聞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會就通過廣播回盪在墨西哥城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許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紛紛趕到路邊,為這位勇敢的選手助威、歡呼,在觀眾的鼓勵下,阿赫瓦里拖著傷腿,頂著滿天星星,走入了專門為他打開燈光的阿茲特克體育場,幾乎是一碼一碼蹭到了終點線。
他被當作英雄般簇擁著,受到了遠比冠軍更隆重的禮遇。由於過於激動,人們忘了統計他的確切成績,在奧運成績冊上只有他獲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後的18位選手,都是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場的。
阿赫瓦里1938年出生於英屬坦噶尼噶的姆布盧Mbulu,參加墨西哥城奧運時已是30歲老將。雖然他此前並無煊赫成績,但作為坦尚尼亞歷史上首位參加奧運競技的選手,他沒有辜負國家的厚望。
6. 奧運小故事
奧運小故事:
故事一 王皓:撿球的效率
王皓的啟蒙教練薛瑞昆在講述王皓小時候的故事時,說的最多的是王皓小時候打球從不耍脾氣,練的很有效率很認真。所以球技長的也很快。薛教練認為除去天賦、機遇等因素外,勤奮與投入最重要。「我訓練時,包括現在,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抓緊時間,跑步撿球。但從未對王皓說過。不用你說,他嗖嗖嗖追著球就跑過去了,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撿回來。而且從未有過一邊嘮嗑,一邊打球的事,別人一堂課效果有1/3,他恨不得能達到3/3。」
故事二 龍清泉:土杠鈴練出來的天才大力士
1997年,7歲的龍清泉進入了首次組建的龍山縣少年隊。剛開始時,全隊只有兩個老式杠鈴,向意紅就找來幾根竹竿當舉重杠鈴,讓他們從最基本的動作練起。後來,嫌竹竿太輕,他又找來舊水管子,將裡面灌滿沙子,做出幾個「改進版」的「土杠鈴」。正是這樣的土杠鈴,成為小天才龍清泉走向世界的開端。
故事三 李小鵬:兩歲敢跳樓
小時候的李小鵬給他的教練的印象就是很好動,很貪玩。而最令李小鵬母親潘建國難忘的一次是小鵬「練跳樓」,當時潘建國帶著小鵬去出席一個朋友的婚禮。那個時候的小鵬,年僅兩歲多朋友告訴潘建國:「不好了,你兒子跳樓了。這時,慌忙跑出去的潘建國發現,兒子從朋友家的二樓跳到了一樓,幸好沒受傷。
故事四 冼東妹曾被誤叫「洗車妹」
在雅典,冼東妹奪冠之後,給一名體育迷簽名。由於字跡比較模糊,她的名字被體育迷誤念成了「洗車妹」。聽到這,冼東妹不急不惱,反而仰天哈哈大笑。5度復出,在引人注目的女子52公斤級的比賽中,中國名將冼東妹如願以償的獲得冠軍,實現了自己的兩連冠。
中國俗語說的好:三歲看到大,這些奧運冠軍小時候看上去並沒有太突出的技術能力,但他們的性格和態度已經在那個時候表現出來,雖然是無意識的,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天賦的一部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伯樂能夠慧眼識才,以小見大的原因。
7. 奧運故事有什麼例子嗎
在倫敦的第四屆奧運會上,有這樣一個人,他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或者說勝利在最後的時刻非常遺憾地從他身邊溜走了,但他卻讓體育的精神得到了最為廣泛的傳播——這個人的名字叫多蘭多?皮特里。 有人說他是義大利的一位糖果商,有人說他是糕點師,其實他在成為職業運動員前的真正職業是一個做義大利面條的工人。大家都說他是小個子,他的身高的確只有1.59米。 在以前的三次奧運會上,馬拉松的距離並不固定,而是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線路,確定距離,不過每次都沒有超過25英里(40公里)的。到了倫敦奧運會,因為皇室的成員、特別是亞歷克山德拉王後要看比賽,所以比賽路線的設計必須方便皇室成員的觀看。結果比賽的起點被定在溫莎宮前面的廣場上,終點設在主體育場——也就是白城體育場的皇室包廂前。 從溫莎宮到白城體育場的距離正好是26英里,為了比賽最後結束在皇室包廂前,運動員還要在體育場內再跑一周,距離是586碼。26英里586碼,正好摺合公制是42.195公里。直到20世紀20年代,這個距離才被固定下來,成為了馬拉松比賽的正式規定距離。 義大利人皮特里早年曾經是一位自行車運動員,後來才轉練馬拉松,所以他所擅長的並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在比賽的一開始,他沒有取得很好的領先位置,不過他按自己的節奏跑得還很舒服。說到舒服,這次的馬拉松比賽找到了一個贊助商,這個贊助商是個飲料生產商,所以他們不僅在沿途設立了大量的飲水站,而且還為選手們准備了冷熱飲料——當然是自己的品牌、大米布丁、香蕉、葡萄乾、牛奶,甚至還有香檳。 當天的氣溫雖然不到26℃,但按照英國人的標准,這個氣溫顯然是很高的,而且根據當時的規則,運動員的著裝必須是過肘和過膝的衣褲,所以贊助商又為運動員准備了大量的沾滿科隆香水的海綿塊來降溫,以至於有人形容說:這是有史以來「最香的一次奧運會比賽」。 在前面的大半程中,幾個運動員交替領先,而皮特里只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地跑。快到30公里的時候,許多人都放慢了速度或者退出了比賽,在前面競爭而有可能奪得金牌的,好像只剩下南非的海弗倫和義大利的皮特里了。 南非選手海弗倫一路領先,皮特里比他慢3分鍾。但沒過多久,海弗倫犯了一個非常低級的致命錯誤,在經過一個飲水站的時候,他沒有抵禦住豐盛食品的誘惑,喝了一杯贊助商放在那裡的香檳酒。結果正是這杯酒讓他吃盡了苦頭,沒過多久他就抽筋而且暈過去了。 當皮特里跑到那個飲水站的時候,看到有人正在拚命地拍打海弗倫的後背。當人們看到他時,熱情地叫喊著他,好像他已經獲得了冠軍一樣。在如此有煽動性的助威聲中,他開始像中跑運動員一樣加速。消息傳到運動場內,廣播對大家宣布:19號選手領先。亞歷山德拉王後開始翻閱運動員名冊,那上面寫著:19號——皮特里?多蘭多。他的姓名被印顛倒了。 顯然是瘋狂的觀眾讓皮特里也變得瘋狂了起來,他跑得太快了,突然的加速使他消耗了寶貴的體力。 皮特里終於跑進了體育場,全場9萬多名觀眾發出了海嘯一般的歡呼聲。但很快又都安靜了下來。他們看到皮特里步履蹣跚、精疲力竭,他神志不清,兩條腿在本能地向前邁著,甚至有些搞不清自己身處何地了。 通過體育場的大門後,皮特里左顧右盼,竟然跑錯了方向。在場的觀眾再一次驚愕地喊了起來,英國王後也從包廂的座位上站了起來。有幾個人箭步奔向皮特里,把他的身體扭轉了過來。但皮特里仍然沒有清醒,他目光呆滯,步子越來越慢,幾乎邁不開步。為了鼓勵他,運動員、工作人員和觀眾跟在他一旁跑著,不斷地鼓勵他說:勝利已近在眼前! 但對當時的皮特里來說,任何的鼓勵都無濟於事。他突然停住了腳步,不由自主地倒了下去。幾秒鍾後,他又睜開眼睛,吃力地站了起來,試圖走幾步,觀眾頓時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可是很快,他又倒在了地上。 一次,兩次,三次,皮特里一次次地倒下,又一次次地被扶起來,一大群人都圍在他的身邊,其中有裁判和醫生。有人扶著他,有人試圖用海綿給他擦身體,其中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亞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而在觀眾當中,許多人都請求人們幫幫這個小個子運動員,但也有個別清醒的人大聲地提醒著那些伸出手去的官員們:「讓他自己跑吧,不然你們會毀了他!」 突然間,體育場的另一端再一次喧鬧了起來,跑在第二的美國隊員約翰?海斯跑進了運動場,雖說他也非常地疲憊,但畢竟還能保持正常的跑步姿態和一定的前進速度。這時,田徑項目的負責人傑克?安德魯跑了過去,用手扶起距離終點線還有不到十米的、已經昏過去的皮特里,架著他通過了終點線。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觀眾暴風雨般的掌聲震耳欲聾,連王後也鼓起掌來。 義大利的國旗立刻被升起在體育場的上空,不過第二個跑進體育場的海斯提出了抗議,因為在比賽中運動員是不能接受別人的幫助的。一個小時以後,這個抗議被接受了——海斯獲得了冠軍,而皮特里只能算是沒有完成比賽。不過亞歷山德拉王後可不想讓這件事情就這樣結束,她吩咐在第二天的時候,讓皮特里重回白城體育場,而王後要親自給他頒發一座和冠軍一樣的獎杯。 如果這件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大概也只是一場感人的悲喜劇罷了。在這之前發生的一件事和皮特里的際遇結合起來,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馬拉松比賽前幾天,1908年7月19日星期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創始人、國際奧委會主席顧拜旦男爵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參加了一次禮拜,賓希爾法尼亞大主教作了佈道。五天之後,顧拜旦男爵在英國政府為倫敦奧運會舉辦的一次盛宴上用法文說道:「上星期日,賓希爾法尼亞大主教在佈道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奧運會上獲勝並不比參加奧運會更重要。」 後來,顧拜旦把主教的這句話改為:「奧運會最主要的意義在於參加而非獲勝,正如人生的真諦,不是在於征服他人,而在於自我的努力及奮斗。」這句話漸漸演變成了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重在參與」,而這句話已經成了與「更快、更高、更強」一起來詮釋奧林匹克精神的名言。 這句名言和皮特里的精彩故事,顯得那樣的相得益彰。從那時起,人們就一直把這句話和這個故事連到了一起,而皮特里這個名字,也就成了「重在參與」的同義詞。 上一篇:英語幽默小故事 下一篇:奧運小故事 網路中查看「關於奧運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谷歌中查看「關於奧運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轉載要求:轉載之圖片、文件,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且不準打上各自站點的水印!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文章來自網路搜集,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記得採納啊
8. 關於奧運會的小故事,
◆完美10分一抓一大把
拿到完美的10分一定是每個奧林匹克體操比賽選手的夢想,可是,奪得10分談何容易!但在1924年,同一屆奧運會上竟然有22名男體操運動員在一個比賽項目中實現了這一夢想——出現這樣的局面,既不是當時發生了什麼怪事,也不是競技水平有多高—— 事實上,這項名為爬繩的比賽,從那屆之後就被取消了。
◆泥漿中進行籃球賽
1936年奧運會籃球比賽簡直可以說是一場災難:決賽創下了最低分紀錄,美國隊在一場令人昏昏欲睡的比賽中以19:8戰勝加拿大隊奪冠。整個比賽條件簡陋得難以想像—— 比賽在室外進行不說,球場竟然建在粘土地里,而且是在大雨中進行!球迷們也不容易,由於缺少座位,大約1000名現場觀眾不得不站在雨中看完了比賽!
◆馬拉松選手跑丟了
1900年舉行的巴黎奧運會同樣發生了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它與當年的世界博覽會同時舉行,時間竟然拖了五個月!以馬拉松比賽為例,後勤保障漏洞百出,比賽路線需穿過巴黎最繁忙的街道,到處是行人和騎自行車者,最糟的是,幾名參賽選手竟然跑迷路了—— 因為路線標志非常不明顯。1900年奧運會是最浪費時間的一屆,比賽項目甚至包括射鴿子和障礙游泳。所謂的障礙游泳說出來會嚇人一跳—— 在船底下游泳!
◆觀眾參加網球賽
首屆現代奧運會於1896年舉行,這屆奧運會上產生了一個奧運史上絕無僅有的冠軍:來自哈佛大學的大學生約翰·伯蘭德來到希臘現場觀看比賽,然而他在奧委會的朋友卻給他報名參加網球比賽。盡管連合身的比賽服都沒有,勇氣十足的伯蘭德還是參加了比賽。隨後他竟然贏了比賽!
◆奪得金牌竟然蒙在鼓裡
瑪格麗特·伊維斯·阿伯特是首位贏得奧運會金牌的美國女選手。不幸的是她終生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一無所知!如上所說,1900年巴黎奧運會賽程長達數月,因此人們根本不重視自己在奧運歷史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記。她奪得了奧運會九洞高爾夫球賽的金牌,將金牌帶回了家,但她一直以為自己參加的是巴黎高爾夫巡迴賽,而不是奧運會。
◆馬拉松選手跑進果園摘水果
1904年在聖路易斯舉行的奧運馬拉松賽稱得上是奧運史上最 「殘酷」的一場比賽。比賽在悶熱難當的夏日進行,選手們所經的路線是沒有鋪柏油的充滿灰塵的路段,周圍滿是汽車,吸入的都是汽車尾氣,因此,許多選手不得不中途退賽接受治療。所謂的「治療」,其實就是服用番森鱉鹼、喝點白蘭地。最有意思的還是古巴選手菲利克斯·卡瓦加爾,他幾乎是以「烏龜速度」跑完全程,不僅停下來與現場觀眾聊天,還中途跑到路邊果園里摘水果吃,以致吃壞了肚子。即使這樣,他最後還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
◆拖著木腿比賽奪得6枚獎牌
大家會永遠記住奧運會歷史上的這三位最有特點的運動員:瑞典選手奧斯卡·斯旺以72歲高齡在1920年奧運會上贏得了射鹿比賽的銀牌;美國體操選手喬治·艾伊瑟在1904年狂攬六枚獎牌(其中包括三枚金牌),更令人吃驚的是他是拖著一條木腿參賽的;匈牙利射擊運動員卡羅利·塔卡克斯在原來用於扣動扳機的右手被手榴彈炸殘後,自學成才,改用左手射擊,而且贏得了1948年奧運會手槍速射比賽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