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的哲理故事
㈠ 讀胡適《我的母親》感悟
用真愛換取真情的一生——讀胡適《我的母親》有感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現代著名學者胡適的那幾句感人肺腑的話語,那種對母親刻骨銘心的真情流露,一直迴旋在我的腦海里。一氣讀罷胡適的《我的母親》,我也不禁潸然淚下,深感它對每一個已為人父母的,還是那些即將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將來為人父母的,都將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胡適的母親和胡適用他們的真愛和真情詮釋了這樣一個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愛換取真情的一生。
胡適自幼失去了父親,母親用那瘦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在家裡,母親一人擔當起了慈母和嚴父兩個角色——既要把母愛傾注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家的溫馨,又要嚴格管束孩子,讓他們學會怎樣去做人。事實證明,胡母的慈愛和嚴厲,實踐了她作為家長的責職,也贏得了孩子對她的尊敬,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同時我們從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諦:真愛等於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啟蒙教育,又是終身教育。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面對新世紀的教育,明確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家庭環境內」、「改革教育應從家庭著手」、「家長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系統工程早已開始全面實施。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現代社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國的家庭教育有著光榮的傳統,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是現代家庭教育實實在在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愛而無度,嚴而無格。對孩子的「溺愛」「寵愛」,使孩子從小失去了在艱苦環境和挫折中磨練的機會,另外「棍棒教育」、「恨鐵不成鋼」,過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長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種「看不見的災難」,嚴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靈。種種跡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因此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現,讓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愛。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是這樣說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嚴父的母親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學,要我學父親做一個完全的人;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錯時,無論怎樣重罰,母親總不許我哭出聲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母親很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則堪稱先進,母親的言傳身教影響了胡適的一生,母親的人格魅力使胡適成為了一個大度、大氣、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愛換得了胡適的真情。在這里,我期待著更多的「胡適現象」的出現,我更期待著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斷出現新熱點、新氣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新時代的好家長的成長、成熟、成功。
真情需要付出,真愛必有回報,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愛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適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對母親的真情、真愛,同時他的作品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唯有真愛才能換來真情。願全天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都能從胡適母親教育子女的啟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諦——真愛等於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㈡ 讀書感想
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也可以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里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舉動。良辰美景,賞心悅目,此為人間四美,通過讀書,讓我們體會在繁華浮躁的喧囂都市中那一刻難得的清凈,細細回味,彷彿脫離一切,如庄夢化蝶般,使我兩忘的寧靜,又有扶搖直上逍遙萬里的酣暢。
讀書是一種快樂,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極致。一本好書,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個蒼白的早晨或風雪黃昏。朱自清大師說:「緩緩地咀嚼一番,便會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這濃濃的滋味就是書味,讀書之味。真個是:「博覽群書添雅趣,縷縷書香勝飯香。」人生樂趣在讀書,有書為伴心甘甜。讀好書,能知曉人生之難,體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創而不餒,受寵而不驚,如閑雲野鶴,保持著一種雍容雅怡,瀟灑達觀的境界。
㈢ 中考怎樣寫感悟類作文
一.兩種常見類型
從篇章結構上看,感悟類主題的寫人記敘文,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先敘事,然後另起一個自然段,明確揭示故事本身蘊含的哲理。另一種形式,作者只記述事件本身,將哲理寓於記述過程中,而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品味自己要揭示的道理。
例如:
農夫和蛇
寒風呼嘯,大雪紛飛。 一位孤苦善良的老人外出,在雪地里發現了一條凍僵的蛇。看著這條無家可歸的蛇,想著自己貧苦凄涼的命運,老者的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他用雙手把蛇捧起來,放進了自己的懷里,用自己的體溫給蛇取暖。漸漸地,蛇在農夫的懷里蘇醒了,看到這里,農夫非常高興,沒有什麼事能比挽救一個小生命來得更有意義的。但沒想到的事,農夫臉上的笑容還沒有隱去,剛剛蘇醒的蛇就狠狠地咬他了一口。蛇的劇毒迅速蔓延,沒多久,農夫倒下了,死在了他救助的毒蛇手裡。沒過多久,這條毒蛇也死了,因為他沒有了農夫的溫暖。農夫臨死的時候痛悔地說:「我不辨善惡,一味良善,結果害了自己,也是一種報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態度和方法——溫暖的援助之手,只能伸向善良的生命;對邪惡的護佑,就是助紂為虐,最終自己也會為之所害。
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記述農夫救蛇反被毒蛇咬死的故事;第二部分,作者由這件小事出發,思考同類事我們應該怎樣做,揭示自己的獨特認識。作者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蘊含在故事之中,但不局限在故事本身。
又如: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想幫他找回失去的財物。塞翁擺擺手,笑著勸阻大家說:「丟了一匹馬,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沒准它還會給我帶來福氣呢。」鄰居聽不懂塞翁的話,都覺得這老頭非常好笑。
過了幾天,不但丟失的馬不尋自回,還帶回一匹駿馬。鄰居們紛紛前來道賀,塞翁卻顯得憂心忡忡。他嘆息了一聲,自言自語道:「白白得了一匹好馬,天空掉餡餅,沒准兒會惹出災禍來。」大家想,老人此時一定是欣喜若狂,不過是因為年齡大,在大家面前故作姿態——裝深沉罷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見那匹駿馬膘肥體壯,疾走如風,神采飛揚,自然愛不釋手。一天,他打馬飛奔,一不小心失韁落馬,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過來表示慰問。沒想到塞翁一臉的淡定,彷彿這事故與自己毫不相干:「別看我兒子摔斷了腿,也許這還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呢!」鄰居們都覺得他精神不正常。
不久,匈奴大舉入侵。按照朝廷的命令,凡是邊塞附近的健康青年必須全部應征入伍,保家衛國。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自然留在家裡。幾場大戰下來,這些年輕的戰士全部血染沙場,唯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跛腳,保全了性命。
這篇文章,從頭至尾,只講述了一個小故事。作者沒有把自己的獨特感悟揭示出來,而把它寓於故事之中——福,禍之所依,禍,福之所伏。寫人記事不過是一種表現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揭示普遍哲理,表達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獨特感悟(見解、認識)。這種寫法,表達自身感悟含蓄委婉,又不拘泥於作者自身的認識,能夠給讀者更大的思維空間,讓讀者深入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必須強調的是】這類文章,揭示的感悟,雖然寓於某一特定的事件之中,但作者表達自身感悟,揭示人生哲理時,並非就事論事。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作者運用的是發散思維:由單一事件的得失成敗,上升為對同類事件的思考,總結得出的是同類事物的解決方法和規律。同時,不要去揭示別人早已揭示過的人生哲理,人雲亦雲只能讓讀者「倒胃口」——揭示哲理要堅持「見別人所未見,知別人所未知」的原則,寫自己的新發現、新看法,這樣才能讓讀者耳目一新,獲得新啟迪。
二.常見標題形式
(一)以主題類型為標題。既然是感悟類主題,就直接以「悟」字為詞根組詞命題。如:《頓悟》、《感悟》、《省悟》等。還有的雖然沒有「悟」字,卻換成了「感悟」的同義詞或近義詞來命題。如:《醒》、《反省》、《思考》。還有的,在以上兩種形式前後,添加了「感悟」的對象,組合構成命題。如:《生命的感悟》、《挫折的思考》、《生活教會了我》、《愛的反思》、《感悟生命》、《頓悟昨天的蛛網》等等。
(二)以哲理主題為標題。一篇文章要揭示什麼哲理,就用這個哲理做標題。例如:《陽光總在風雨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生命的價值在於生命的寬度》、《做好自己》、《走自己的路》、《別為了趕路而忽視了路旁的風景》等等。
(三)以主要人物為標題。例如:《老人》、《吳老二》、《七叔》等。
(四)以中心事件為標題。例如:《考試》、《三氣周瑜》、《中秋趕山》、《第一次跳巢》等等。
(五)以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為標題。例如:《塞翁失馬》、《看場子老人》、《愚公移山》等等。
(六)以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牽涉的主要事物。例如:《看山老人和狗》、《農夫和蛇》、《狙擊手與蘋果的故事》等等。
最常見的命題,是前兩種形式。
三、常見開篇形式
(一)以事件開篇,起筆就開始記述作者選取的經典故事
前面所舉的兩個例子——《農夫和蛇》、《塞翁失馬》,都是這種寫法。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敘事,後邊寫感悟,整篇文章只寫兩個自然段,是學校作文和考場作文所不能接受的——只要一涉及到正規教育教學,作文至少要寫三個自然段。
(二)強調某一件或幾件小事給自己的獨特感受
先寫事件,但不做具體敘述,要麼概括記敘,要麼採用「有一件小事」、「有一段特殊的經歷」、「有幾件小事」、「有幾個生活畫面」、「有兩個獨特的瞬間」等不確定形式表達。然後拋開具體感悟,用一兩個詞語,強調這件或這幾件事給自己的獨特感受,總領全文,自然引出下面要詳細記述的具體事件。
例如:
1.和周總理面對面相處的時間,合起來最多不過一個小時,但在這短短的六十分鍾里,有三個精彩的瞬間,卻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里,讓我終生難忘。(事件——和周總理相處一個小時的「三個瞬間」,事件給作者的獨特感受是——精彩、深深地烙、難忘)
2.奶奶去世八年了。每當我想起當初自己那樣對待奶奶,依舊如芒在背,如鯁在喉。(事件——我當初那樣對奶奶;那些做法帶給我的獨特感受——如芒在背,如鯁在喉。)
3.六歲那年,因為家裡困難,我偷了隔壁王奶奶一塊錢。錢雖然不多,但自從那天起,我的背上,註定要終生背負一個永遠無法缷去的十字架。(事件——我偷了隔壁王奶奶一塊錢;獨特感受——背上永遠缷不去的十字架。)
4.有些事,只要做過了,就會一輩子留在你的靈魂里。(事件——有些事;獨特感受——一輩子無法忘卻)
(三)交代某種感悟生成的特定時間、地點,或者獨特的緣由
在尋常狀態下,人的思維表現出一種慵懶的惰性,只有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情景下,人的神經受到充分的刺激,才會突然活躍起來,生成平常從未感受過的感受,發現平常從未覺察到的規律,看到平常從未認識到的本質,產生連自身都難以理解的「頓悟」和「靈感」。交代某種獨特感悟生成的時間、地點或緣由,就可自然引出具體事件,然後借事說理,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迪。
例如:
1.我真正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已經三十二歲,地點是巴黎——一個不起眼的理發店。(交代獨特感悟生成的時間和地點)
2.幸福就是用自己手中的鮮花換取別人的微笑。我明白這一點,是因為十年前跟隨一位朋友去參加元旦聚會,一位陌生人給我要了一碗熱騰騰的小米稀飯。(交代獨特感悟生成的時間和原因)
3.去年秋天,我應邀參加了一次市文化宮舉辦的書畫展。書畫大家的作品和他們通俗的講解,第一次讓我深深地懂得:藝術高度取決於藝術家靈魂所處的境界。(交代獨特感悟生成的時間、地點和起因)
(四)站在人生、生命、事業、國家、人類的高度上,運用比喻,突出「感悟」中決定因素的重要性
任何一種感悟都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制約因素,一個是結果。如:時間就是金錢,制約因素是「時間」,結果是「(獲得或失去)金錢」,又如:謙虛是生命進步的階梯。制約因素是「謙虛」,結果是「生命進步」。強調制約因素,就明確表達了作者的感悟。其中制約因素,又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客觀條件;二是主觀認識;三是具體行為。
例如:
1.人生是一盤棋,缺少了思考,每個參賽選手都必輸無疑。(站在「人生」的高度上設喻,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沒有深入的「思考」,就沒有美好的人生。)
2.事業是一片廣袤的原野,可行的目標是良種,辛勤耕耘是雨露,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陽光,離開了良種、雨露和陽光,再肥沃的土地也將一片荒蕪。(站在「事業」的高度上設喻,強調制約因素——「可行的目標」、「辛勤耕耘」、「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只有確立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付出艱辛努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事業才能飛黃騰達)
3.幸福是一條河,幸福的源頭是冰山。沒有愛的陽光普照,冰山就不會融化,幸福之水就會枯竭。(站在「幸福」的高度上設喻,強調制約因素——「愛」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只有無限地付出愛,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一個吝嗇付出愛的人,結局只能是凄涼和痛苦。)
(五)運用比興或類比手法,將感悟寓於中心事件之外的幾種意象及其關系之中
「黃金不足赤」,能夠蘊含「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不能求全責備」的人生感悟,「白璧有微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能蘊含同樣的哲理。當作者想藉助某個人的所做所為揭示某種人生感悟的時候,在文章的開頭,就可以拋開這些具體的事,藉助其他意象以及意象之間的關系,隱性、概括地表達這種感悟,作為文章的開頭。
例如: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最後一句是作者要揭示的獨特人生感悟,可寫,也可不寫。不寫,是運用類比法開頭;寫了,則運用的是比興法開頭。比興法的比就是「類比」)
2.點錯一位小數,相去正確十里;馬虎一個符號,痛失深造機遇;錯愛一個小人,親近淚水一生。(要揭示的哲理是:有些看似非常小的錯誤,將決定性的影響全局,藉助小數點、正確結果、符號、大學、小人、淚水這些意象以及意象之間的關系,將要揭示的哲理,隱形表達出來)
3.蓮出淤泥不染;玉隱荒山不卑;月行陰雲不晦。(作者藉助核心事件要揭示的人生感悟是:對人生能夠起決定影響作用的,不是惡劣的環境和缺失的客觀條件,關鍵在於自身的心性。開頭藉助蓮花、污泥、污染、白玉、荒山、卑微、明月、陰雲、晦暗這些意象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將要揭示的感悟隱藏起來,作為文章的開頭。)
比興手法,是先類比,最後一句把作者要揭示的感悟直接闡述出來。如果只做相似比較,不闡述具體感悟,則是類比寫法。一般情況下,都有寫三句。
四.主體部分的常見寫法
(一)寫好主體部分的前提
1.明確感悟的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理論認識層面——指出如何認識客觀世界才是正確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年齡增長和經驗的增多,人們對各種事物、現象、問題不斷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總會生成不同於前人、不同於他人的理論認識。這種理論認識,包括實物的本質、共性、差異、做事規律等,這是感悟的第一種表現形式。比如:人類是從猿人進化來的、恐龍滅絕是由於地球板塊運動導致地質環境惡化造成的、資本主義的內涵就是人剝削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高潮、衰敗、消亡的過程;萬事開頭難;經常撒謊,必然失去別人的信任;做事馬虎,結果必然失敗等等。
二是社會實踐層面——指出採用哪種態度和方法去實踐才是正確的。做一件事,有多種態度、多種方法,指出哪種態度是正確的,哪種態度是錯誤的,哪種方法是正確的,哪種方法是錯誤的——對人的行為進行正確指導,這是感悟的第三種形式。例如:做事要聚精會神,不能三心二意;要用積極的心態來買對生活中的挫折;做人要謙虛;做事要重視宏觀規劃,更要注重細節等等。
2.明確寓感悟於事,通過事件表現感悟的寫作原則
一篇感悟類的寫人敘事文章,要麼先寫事,然後把事件中蘊含的哲理揭示出來;要麼單一敘事,讓讀者通過對事件的閱讀和思考,感悟事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無論哪種寫作形式,作者在敘事過程中,都要先將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寓於敘事之中,並通過一定的技法,讓讀者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這種隱含的哲理。否則,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出現兩種常見情況:一是前面敘述的事件和後面揭示的哲理之間,沒有絲毫聯系,讓人感覺事理「兩層皮」,生硬地捆綁在一起。二是前面敘述的事件和後面的揭示的道理,有一點聯系,但聯系不緊密,似是而非,牽強地捆綁在一起。這也是感悟類作品必須突破的難點。
(二)寓理於事的敘事方法
1.羅列多種同類現象
事物的規律、共性,是從多種現象中歸納總結出來的,自然羅列三種、三種以上同類現象,就將作者感悟之理寓於事件之中。
例如:
1、冰,充分加熱化成了水;木,充分加熱會發生燃燒;火葯,充分加熱會發生爆炸。(不同事物、相同條件、不同結果)
羅列三種物質在相同條件下,出現不同的狀態,自然就將「對事物進行充分加熱,會改變物體的狀態」這一規律寓於敘事之中。
2.甲發表了幾篇文章,受到文學界的好評,他便認為自己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不再研究文學理論,也不再進行更多的創作實踐,從此之後再沒有優秀作品問世。乙搞水產養殖,每天深入專研各種養殖技術,獲得了養殖大豐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被同行稱為「魚王」,他喜不自禁,自認為所有最先進的養殖經驗和方法自己已經悉數掌握,每天遊走於酒肆舞場,不想,一種新型傳染病襲來,他從未見過,束手無策,不到二十天就將十幾年創下的基業付之東流。丙熱衷於書法,精心習練七年後,一舉獲得全國最大的書法獎項「杏花村杯」青年組特等獎。捧得大獎以後,他覺得自己已臻書法藝術最高境界,每天到處遊走講學、現場演示、做評委,時間沒過兩年,就被很多後起之秀遠遠拋在後邊。(人物不同,從事的行業不同,前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後都目空一切不思進取,最後都走向敗局)
羅列這三個同類事件,就將「無論原來取得了如何突出的成就,只要驕傲自滿,目空一切,必然導致最終失敗」這一感悟蘊藏於敘事之中。
3.李婉的一生似乎註定寫滿悲劇色彩。年輕時讀書,資質聰穎,一學就會,然而大學考試,因為一個符號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人到中年,開了一個花炮場,生意興隆,因為隨手丟了一個煙頭,導致工廠爆炸,一次賠光了所有利潤。年近花甲,在家照看小孫子,孩子得了感冒,他給孩子錯服了一片蟑螂葯,孫子命喪黃泉,他也鬱郁而終。(人物相同、時間不同、做事不同,做事不嚴謹不注重細節的行為方式相同,每次都出現巨大事故的結果相同)
羅列一個人做的三個同類件事,就將「做事不嚴謹、不注重細節,必然付出慘重代價」這一人生感悟寓於敘事之中。
【注意事項】這種寫法必須選擇同類事件,事件的總數必須確保3件,也可以略多一點,比如4件,但也不能太多,超過4件就會給人以啰嗦冗長的感受。
2.正反現象(事件)並列羅列
未完待續
㈣ 適合六年級學生看的課外書有哪些
《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話》、《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迅漂流記》、《小王子》、《我是貓》、《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愛的教育》都適合閱讀。
小學六年級正是培養小孩正確三觀的關鍵時候,所以以下書籍能對孩子培養良好品質起到一定作用。還有許多關於體育,繪畫,鋼琴等這一類的書籍也能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加孩子的活力。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譚》。該作講述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生性殘暴嫉妒,因王後行為不端,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殺掉,以示報復。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願嫁給國王,用講述故事方法吸引國王,每夜講到最精彩處,天剛好亮了,使國王愛不忍殺,允她下一夜繼續講。她的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於被感動,與她白首偕老。因其內容豐富,規模宏大,故被高爾基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
拓展資料:
兒童讀物(children』s books or reading
matter)是指少年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知識讀物、連環畫、游戲樣式讀物等的總稱。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在時間上的變化過程。一般指從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過程,也有一些學者從胎兒期開始進行研究。兒童生理方面的發展表現為身長、體重、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結構和機能的變化。
兒童心理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從簡單、具體向復雜、抽象發展;心理活動的隨意性、自覺性不斷提高;從出生時僅存在一些素質差異到逐漸形成個性。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階段性指一定年齡階段的兒童具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發展特性。例如,學前兒童的共同點是各種心理過程都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根據兒童發展的綜合特徵(活動形式、智力水平、個性、生理發展和言語水平等),一般把兒童發展分成以下幾個階段:乳兒期(出生至
1 歲),嬰兒期(1
歲~3歲),幼兒期(三歲至六七歲),兒童期或學齡初期(六七歲至十一二歲),少年期或學齡中期(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青年期或學齡晚期(十四五歲至十七八歲)。連續性表現為:下一階段的一些特徵在上一階段末尾已開始萌芽,而上一階段的一些特徵在下一階段開始時常常仍留有痕跡。例如,形象思維是幼兒期思維的特點,但在幼兒期初期還留有上一階段直覺行動思維的痕跡,而在幼兒期末已開始有抽象思維的萌芽。兒童心理發展與多種因素相關,如遺傳因素、生理發展、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以及兒童的活動和兒童本身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等。兒童發展是一個由低到高,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